岩溶塌陷类型及其特征

岩溶塌陷类型及其特征
岩溶塌陷类型及其特征

岩溶塌陷类型及其特征

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

一、岩溶塌陷的类型划分

我国岩溶塌陷类型繁多

(二)各种成因类型的发育特征

我国岩溶塌陷主要发育于华南的连片岩溶区。

(一)自然塌陷

在天然作用下产生的塌陷,约占总数的33%(不包括陷落柱),是各类塌陷中最多的一种。

古塌陷:形成于第四纪以前,如“陷落柱”;

老塌陷:形成于第四纪期间,具残留形态,往往为后期堆积物充填或掩盖;

新塌陷:新近时期产生,或形成时期不明,但形态保持较好。它们多发育于地下水变化迅猛的岩溶山地的洼地、槽谷中,塌陷范围小。强度弱,往往呈单个坑零星分布,塌陷规模随结构不同而差异很大。按其成因,又可分为:

1.暴雨引起的塌陷: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于产生塌陷。

2.洪水引起的塌陷:在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潜水位和岩溶地

下水位均随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用,这些作用都可导致塌陷的产生。

3.重力引起的塌陷: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断扩展,最后导致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卞失稳陷落的现象。在岩溶山区并不罕见。岩溶漏斗、地下河天窗岩溶障谷、天生桥等地岩溶形态有许多就是塌陷的遗迹,这些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形成之后一般不再复活。

4.地震引起的塌陷: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在覆盖层比较薄弱的地段也可产生一系列的塌陷,如1853年2月在湖南新宁,5级地震的历史记载c“有声如雷,陷成七潭,大小不一,皆有水涌出”。此外,近几十年来地震塌陷也常有,如:1976年唐山地震引起数十处塌陷等。

(二)人类活动诱发的塌陷(简称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改变了岩溶洞穴及其上覆盖层的稳定平衡状态而引起的塌陷,约占总数的60%,可见人为作用已成为现代塌陷的重要动力。人为塌陷按成因又可分为坑道排水或突水、抽汲岩溶地下水、水库蓄引水、震动加载及表水、污水下渗引起等类型塌陷+前三者共古人为塌陷的92%.

1.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

是指由于矿坑、隧道、人防及其它地下工程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其中以矿坑排、突水塌陷为主,占人为塌陷的17%.

岩溶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矿坑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较为频繁。凡处于复盖岩溶区的矿区,在其排水疏干过程中,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塌陷,主要分布于湘中、鄂东南、赣中;赣东北及安徽的沿江地带。由于矿坑排水降深达数十米至上百米,疏干影响范围达数公里至一、二十公里以外。因此在所有各类塌陷中,这类塌陷范围最广,达数至数十平方公里;塌陷坑数量最多,达数百至数干个;持续时间最长,有的20年尚在继续;影响也最严重,多属大、中型塌陷。以土层塌陷为主,见有基岩塌陷;除碳酸盐岩类塌陷外,还有少量红层岩溶塌陷。

例如湖南恩口煤矿于1972年3月21日恩Ⅱ井放水试验,4月温塘泉水减少,6月20日开始塌陷,8月20日北面三口冲塌陷,以后河床附近排泄区相继发展。1975年恩I井一150米水平开始排水后,塌陷加剧。1977—1979年因25号点突水,水量1400吨/时,塌陷剧烈发展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弱。但仍向外围缓慢扩展。至1986年塌陷总数达6100多个,主要发育于煤系底板茅口灰岩中,呈条带状分布,总长度20公里以上,煤系顶板长兴灰岩及大冶灰岩中亦有少量塌陷发育,塌陷影响范围达20平方公里。以土层塌陷为主,并见有红层岩溶的基岩塌陷。矿坑最大排水量8165吨/时,最低排水标高一350米,塌陷破坏农田9500亩,拆迁民房18300平方米,毁坏小水库8座,山塘180多口,河床塌陷改河铺底5300米,河水灌入增加矿坑涌水量,最大灌入量8000吨/时,并将泥砂带入矿坑;农业赔偿和塌陷综合治理费用每年平均150万元至1982年赔偿费用共980

万元。

人为塌陷中的基岩塌陷都与矿坑排水或突水有关。基岩塌陷的盖层可以是碳酸盐岩,各种碎屑岩甚至火成岩(如大广山铁矿见于岩体边缘的强风化带中)。基岩塌陷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较大的隐伏洞穴,二是盖层岩层(体)受构造破碎或风化而较软弱。基岩塌陷的特征是:

(1)其规模不等,大者居多,塌陷直径从数米到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塌陷坑深度和塌陷盖层厚度可达数十米至百米以上。

(2)其分布明显地受断裂构造控制,一般多发育于构造交汇破碎带。

2.抽汲岩溶地下水引起的塌陷

主要由于水井抽水引起,分布较为普遍,约占人为塌陷的49%,均为土层塌陷。当覆盖层厚度较薄(一般小于10—20米),抽水降深达到5—10米时,多有塌陷产生。由于抽水降深有限,其影响范围约数百米至一、二公里;塌陷坑数量较少,一般数个至数十个,仅在集中供水水源地有较大规模的塌陷产生,如贵州水城水钢供水水源地,16口抽水井中有14口井周围出现塌陷1000多个,范围达4平方公里;河北秦皇岛柳江供水水源地自1987年抽水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产生塌陷286个,范围达3.7平方公里。抽水塌陷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地‘区和铁路沿线。前者已见于贵阳、昆明、武汉、杭州、南京、广州等六个省会和20余个中小城市。损坏建筑物,破坏风景名胜。并危及人身及财产安全;后者影响显著的有津浦线泰安车站、浙赣线

分宜车站及沈大线瓦房店三家子等处,往往造成断道停运,甚至列车脱轨、颠复的灾害。

3.水库蓄水或引水引起的塌陷

岩溶山区、洼地、谷地的小型水库及少量中型水库,多在水体增荷,渗漏潜蚀及雨季地下水位迅猛变化产生的正负压力和冲爆等多种作用下而在库内产生塌陷,成为废库或病库。这类塌陷约占人为塌陷的26%,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湖南、云南等省区,湖北、江西等省也有发生。一般规模较小,塌陷坑数量少,强度较弱,但往往多次复活而不易稳定。水库塌陷在悬托型河谷中极易产生,如云南以礼河水槽子水库,库区第四纪复盖层厚达30余米,上部1.5—2米为粘土,下为砂砾石粘土层,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溶较发育,有地下管道,地下水时期很深,达103米,水库建成后自1958—1965年每年塌陷数十个,累计达117个,形成长400米、宽100米的塌陷区,库水漏失。后经处理,塌坑开挖开至基岩,先填大石块,再填小石块,其上铺盖1—2米的水泥板,再回填粘土,效果良好。此外,在峰丛、丘丛洼地中的水库,其下往往有暗河管道发育,也易塌陷,如江西德兴万村挂袍山水库塌陷。这类水库地下水位埋深很大,但季节变化带常达到地表,在这种情况下,其处理一定要采取通气减压措施,作为地下管道的调压井才能收效。贵州普定火石坡水库的一个塌陷,多次处理,多次复活,甚至用钢筋混凝土盖板也未收效,原因恐在于此。引水渠道通过岩溶发育地段,也往往因渠水渗漏潜蚀形成塌陷。如湖南凤凰龙溪河水库引水渠道塌陷。

蓄水和坑道排水、抽水还往往引起红层岩溶的塌陷,它们产生于洞隙型岩溶发育的红色钙质胶结灰质砾岩,砂砾岩(湘、赣)及泥灰岩夹层(四川)中。一般规模小,零星分布。

4.震动或加载引起的塌陷

震动或加载是使复盖岩溶区处于接近极限平衡状态的隐伏土洞

产生塌陷的导因,它们往往与其它因素联合作用。该类塌陷占人为塌陷的6%.如武汉中南轧钢厂堆料场的塌陷,就是在抽水的潜蚀作用形成隐伏土洞的基础上,经钢锭和煤堆的加载作用而塌陷的。震动引起的塌陷在铁路路基附近较为常见,贵昆线K586—K612一段长26公里,属丘状溶原,多漏斗状洼地,复盖层为厚度不足10米的残坡积红色粘性土,地下水位在基岩顶板以下,1974年—1980年沿路基塌陷4段共38个塌陷坑,其中,浑水塘车站、秧田冲车站及其区间内最为发育,见塌陷坑25个,单个塌坑规模小,多发生于雨季。其成因除了表水下渗潜蚀作用外,主要是火车通过时的震动。浙赣线分宜车站的塌陷除抽水因素外与火车的震动也有密切关系。公路上汽车的震动也能导致塌陷。如江西乐平县邵家板前堂村乐(平)弋(阳)公路西侧的粘性土中因汽车震动产生塌陷坑5个。以上这些塌陷都是发生于隐伏土洞发育的地区。

5.表水或污水渗引起的塌陷

在厂矿建筑区,由于场地排水不良造成表水下渗或化学污水下渗溶滤也能导致塌陷的产生,如云南镇雄板桥氮肥厂厂址,复盖层为亚粘土、含卵砾石粘土层,厚5米左右,最大19米,发育有土洞数十

个,基岩为灰岩,地下水位7.6—15.7米,位于基岩顶板以下,1972年产生塌陷15个,使工厂设备陷落。其中13个塌陷分布于流水池和污水池一带,显示与表水和污水下渗作用有关。

桂林市第二造纸厂位于桂林市西北部,阳江右岸的岩溶洼地中,地面高出阳江水面约3~5m.厂区表层为棕黄色及红黄色粘性土层,一般厚7~10m,最厚达12m以上,据桂林地区所见,这类土层中往往有裂隙发育。基岩为灰岩,岩溶发育。厂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渗入覆盖土层后,一部分在土层中形成裂隙潜水,呈水平径流缓慢排向阳江一级阶地,大部分的入渗水流沿土层裂隙向下渗到基岩面后,通过基岩中岩溶洞隙的开口处汇入岩溶洞穴通道,排出阳江。

该厂于1973年建成投产。生产排放的废水平均每日约10~20立方米,含盐酸约1~2%,具强腐蚀性。这些含酸废水由砖砌及水泥沙砂浆抹面地沟或排水沟排入阳江。由于水的酸性腐蚀,使地和排水沟逐渐破坏漏水,而终致完全失效。车间排放的含酸废水及雨水几乎全部由车间内外的一些漏水点就地漏入地下。

自1977年以来,水处理车间内及沿排水沟附近地面曾多次出现塌陷洞或坑。1983年8月11日下午一时零五分,一号混合罐地基突然陷落,罐体向北325°西方向倾覆,部分输水管道扭断压碎,致使生产停顿。塌陷范围包括一号罐体基础及其周围地面,略呈椭圆形,东西长约3m多,南北宽2m多。地面一般下陷0.5~0.8m,周壁直立,且多向外凹进呈倒坡,罐体底部直径2m、厚0.9m的混凝土基座随罐体陷落掀倒,周围为虚土掩盖。在相邻的W3罐体东南角基础暴露,

见其下有空隙存在。

造成塌陷的原因:一是地基土层中有隐伏土洞;二是含酸废水和地表雨水集中渗漏,既造成了对混凝土的强烈腐蚀,又对土体中可溶盐的化学溶滤,使土体结构被散解,并促进机械潜蚀作用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地面塌陷,这是造成塌陷的主要原因。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方案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水采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7)地表渗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 (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为低洼地带。 四、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五、地面塌陷如何监测? (1)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设置一定的监恻点位,然后可采用肉眼和皮尺等其进行位移或变形的定期观测,观测频率可每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位移或变形速度加快,则要加密观测,同时要立即报警。 另外,还应对塌陷地区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涸、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下土层垮落声、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观测。

地面塌陷的分类及事例

1 、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 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岩溶塌陷 1、现象成因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复盖层厚度等因素。 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等,人为岩溶塌陷中,成

关于岩溶地面塌陷地灾评估

评估区处于溶蚀谷地地貌地貌,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下伏基岩为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厚层块状灰岩。建筑物区大部分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场地上覆灰岩溶蚀残余堆积土,主要为棕黄-褐黄色粘土,矿区南东面洼地较厚,为0.2-3.5m,矿区内山坡较薄,厚0.1-0.3m,平均为0.2m。下伏石炭系碳酸盐岩岩溶中等发育,发育一些溶蚀裂隙和溶沟、溶槽,规模小,溶洞高0.3~3.5m,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其上覆土体厚度一般0.5~3.5m,岩溶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汇集于溶蚀裂隙、岩溶管道中径流,评估区面积较大,局部地段土层中可能存在未揭露的土洞。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岩石岩溶中等发育,在上覆新增荷载、振动等作用下,或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地下水位升降幅度过大,造成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及施工时机械荷载、堆填荷载、爆破、碾压振动等作用下将导致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危及施工设备及人员,预估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本项目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采用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陈国亮(1994)《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以专家调查法得出的经验预测指标进行预测,该方法以岩溶地面塌陷的三个基本条件(地下水、覆盖层、山溶(地貌与岩溶))作为评估依据,总指标为100;以降水入渗为主的地段,水位指标为40,预测地段近期曾发生塌陷,指标为100。 判别标准:指标≥90,为极易塌陷地段。 指标为71~89,为易塌陷地段。 指标≤70,为不易塌陷地段。

岩溶塌陷经验预测指标表表6 注:评估区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取值是根据本次评估调查及收集前人资料整理而成。 本项目已建场地和未来采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指标见表6,预测场地综合指标值为82,属于岩溶易塌陷地段,但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区域未发生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因此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

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 一、岩溶塌陷的类型划分 我国岩溶塌陷类型繁多 (二)各种成因类型的发育特征 我国岩溶塌陷主要发育于华南的连片岩溶区。 (一)自然塌陷 在天然作用下产生的塌陷,约占总数的33%(不包括陷落柱),是各类塌陷中最多的一种。 古塌陷:形成于第四纪以前,如“陷落柱”; 老塌陷:形成于第四纪期间,具残留形态,往往为后期堆积物充填或掩盖; 新塌陷:新近时期产生,或形成时期不明,但形态保持较好。它们多发育于地下水变化迅猛的岩溶山地的洼地、槽谷中,塌陷范围小。强度弱,往往呈单个坑零星分布,塌陷规模随结构不同而差异很大。按其成因,又可分为: 1.暴雨引起的塌陷: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于产生塌陷。 2.洪水引起的塌陷:在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潜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随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

用,这些作用都可导致塌陷的产生。 3.重力引起的塌陷: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断扩展,最后导致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卞失稳陷落的现象。在岩溶山区并不罕见。岩溶漏斗、地下河天窗岩溶障谷、天生桥等地岩溶形态有许多就是塌陷的遗迹,这些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形成之后一般不再复活。 4.地震引起的塌陷: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在覆盖层比较薄弱的地段也可产生一系列的塌陷,如1853年2月在湖南新宁,5级地震的历史记载c“有声如雷,陷成七潭,大小不一,皆有水涌出”。此外,近几十年来地震塌陷也常有,如:1976年唐山地震引起数十处塌陷等。 (二)人类活动诱发的塌陷(简称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改变了岩溶洞穴及其上覆盖层的稳定平衡状态而引起的塌陷,约占总数的60%,可见人为作用已成为现代塌陷的重要动力。人为塌陷按成因又可分为坑道排水或突水、抽汲岩溶地下水、水库蓄引水、震动加载及表水、污水下渗引起等类型塌陷+前三者共古人为塌陷的92%. 1.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 是指由于矿坑、隧道、人防及其它地下工程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其中以矿坑排、突水塌陷为主,占人为塌陷的17%. 岩溶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矿坑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较为频繁。凡处于复盖岩溶区的矿区,在其排水疏干过程中,几乎都不可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 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 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 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 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 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

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9-09-17T12:42:20.8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1期作者:许丹1 朱云福2 [导读] 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 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1; 2.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为加强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研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中国地质科学院下达了“皖江经济区岩溶塌陷调查”项目任务书(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11400),2013年开展1:50000铜陵市幅(H50 E 007016)岩溶塌陷调查。本文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矿山及交通诱发因子进行的权重叠加,对铜陵市幅进行危险性评价。 关键词: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1 地质背景 区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除缺失下中泥盆统外,从志留系至第四系均较发育。从地层柱状图上按地层岩性特征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下部),S1g-T2d主要为海相沉积,并清楚地表现为两大沉积回旋,第一大回旋从S1g-D3w,为海退的半深海相的页岩及碎屑岩沉积;从C2h-T2d为第二大回旋,以滨海相-浅海相为主的碳酸岩夹半深海硅质岩及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第二部分(上部),从T2y-R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系。 综观全区地层岩相以碳酸盐岩层最为发育,累计厚度可达1500m以上。集中在下列两个地质时期中:①中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主要分布在背斜两翼,以灰岩为主,白云岩次之。②中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向斜谷地及石灰岩丘陵地区,以灰岩为主。 志留-泥盆系(S1g-D3w)主要分布于背斜轴部,以粉砂岩、粗砂岩为主。煤系地层(P1g-P2d)主要分布于背斜两翼,以硅质页岩、碳质页岩、钙质页岩为主。三叠系中统-第三系(T2y-R)分布于沿江平原区及向斜近轴部,以粉砂岩为主。 2 地质构造 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区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东中段,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呈带状北东方向展布。 3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环境有以石灰岩丘陵为主、地层多样、构造复杂、降水充沛、孔隙、岩溶裂隙潜水和承压水分布广泛的特点。依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可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冲积平原以孔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平原区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 4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及模型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空间区域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是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诱发因子进行的。随着诱发因素的改变,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即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动态的。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必须与其易发性评价模型一致。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流程如图2。 计算公式可写成同样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则: Hi=(公式1) i=1,2,…,m;j=1,2,…,n 式中:Hi——第i单元的“危险性”指数;j——评价因子;ai——第j个评价因子在第i评价单元的赋值;bj——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m ——评价单元数;n——评价因子数。 评价中主要考虑了人为诱发因素,包括矿山开采抽排(采)地下水活动和人类工程活动。重点调查区主要为城区及乡镇农村,其岩溶塌陷人为诱发因素主要是人类抽排地下水、露天采石场爆破、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其次为道路(高速公路、城际轻轨等)建设相关工程活动(冲孔桩等)引起的地面振动以及道路桥梁运营中由于交通工具行驶时引起的地面振动。 4.2 危险性评价及分区

第六章 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第六章全国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指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 一、岩溶塌陷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岩溶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增强,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妨碍了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岩溶塌陷可毁损民房,毁坏建筑及农田,破坏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交通矿山、水电工程、军事设施、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及人民日常生活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余座矿山、25条铁路先和数百座水库长期遭受岩溶塌陷的困扰。 例如:1979、1985年贵昆线铁路因岩溶塌陷先后发生了2次列车颠覆事件,直接损失2000多万元;1999年广西合山电厂塌陷,大量的煤灰水溃入使朔河矿矿井被淹;安徽淮南的岩溶塌陷造成近百亩果园农田被毁;湖南娄底的矿区岩溶塌陷破坏房屋374幢、农田600公顷、桥梁4座并造成66个泉点干枯断流;广西玉林的岩溶塌陷威胁人口437多人,潜在经济损失达1935万元。 二、主要城市分布规律与岩溶发育特征 2.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3,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类型划分有不同的原则。可溶岩的出露状况,例如裸露、半裸露、覆盖和埋藏的情况不同,相应岩溶的发育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岩溶主要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 本次综合研究中有14个省区的68个城市存在岩溶塌陷,共计1312处(图2)。塌陷以南方的广西、广东、浙江、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区最为发育(图3),上述六省发生数量已达1089次,占本次统计的83%。 从地貌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峰丛洼地及谷地地貌中,从地形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低山区、河谷平原区及溶蚀丘陵区。

岩溶塌陷的评估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 (一)岩溶塌陷等级划分 岩溶塌陷应查明:塌陷的位置、范围及面积;塌陷量;塌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塌陷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依据塌陷面积进行等级划分(表1)。 表1 岩溶塌陷灾变等级划分表 种类 指标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面积(km2) >20 20~10 10~1.0 <1.0 采空塌陷面积(km2) >5 5~1.0 1.0~0.1 <0.1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P28) (二)岩溶塌陷的灾情预测 预测步骤包括以下三个: 1. 查明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调查已有塌陷点的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环境及触发因素),确定出现塌陷的综合判断指标。 3. 考虑塌陷发展趋势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研究区进行塌陷预测分区,提出地表各种重要设施的保护方案和预防措施。 通常,采排地下水或矿坑突水时,在水位降落漏斗内,容易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段如下: 1. 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板起伏较大,并有洞口和裂口,洞穴无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为砂、碎石、粉质粘土的地段。 2. 采排地下水点附近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中心(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径流方向上)地段。 3. 构造断裂带(特别是新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 溶蚀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冲沟地段。 5. 第四系土层为砂、粉质粘土,且厚度小于10m地段。 6.河床及其两侧附近。 地面塌陷预测可考虑的影响因子: 1. 排水量(Q) 2. 水位降低值(S) 3. 盖层物理、力学性质的指标(ηi) 4. 盖层厚度(M) 5. 岩溶发育程度的指标(K) 6. 表征构造破坏程度的参数(G) 7. 预测扩展半径时要考虑时间 8. 预测时间、强度时,要考虑到抽水中心的距离 地面塌陷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空间上具有隐蔽性,其预报为当前的前沿课题。可用于岩溶地面塌陷的探测方法和仪器有地质雷达(探溶洞)、浅层地震、电磁波、声波透视(CT)等。近年来,用GIS技术中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和建模技术对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预测,效果良好。 目前国内岩溶塌陷灾情评估的方法,主要采用经验公式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也可根据岩溶类型、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和覆盖层结构,进行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2)。 表2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P67)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内岩溶主

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 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下水一般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 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地段由于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不同而又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补、迳、排条件的因素除了地质构造外,主要受地形地貌、即碳酸盐岩的出露条件、地形 切割程度及水文网配置格局所控制,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岩溶地下水特征。据此开展以下 调查任务: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地层顶板覆盖层的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其发生、分布规律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其发生、分布规律 近年在一些城市圈内的隐伏岩溶分布区,岩溶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如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由隐伏岩溶造成覆盖层地面塌陷曾导致居民财产严重受损,或建筑工程停顿,或堤防受损加固,其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其中以武汉市最为突出,2000年4月近郊的烽火村出现22个塌陷坑,造成49栋农居楼房易地重建,经济损失500余万元;2008年4月汉南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深圳某体育中心,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面塌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增加了大量勘探工作和加固费用,总增加投资超过1000万元。由此可见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之大。 岩溶地面塌陷这一不良地质现象,似乎是大家都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有鉴于此,特作如下阐述。 一、定义 所谓“岩溶地面塌陷”,是指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可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的自然现象。这里要强调两层含义,一是“地面塌陷”,二是“覆盖层土体”塌陷,而非可溶岩溶洞塌陷。 二、机理 不同地质条件具有不同的塌陷机理。最早流行的是“潜蚀”机理。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真空吸蚀”机理。本文提出“潜蚀——液化——漏失”机理。实际情况是三种机理并存,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塌陷符合不同机理。 1、潜蚀机理 所谓“潜蚀”是泛指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带走土中物质的机械作用过程。岩溶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1、根据施工提交的先导钻孔资料完善施工图,主要内容为:修改岩溶整治平面图,划分塌陷分区(A-极易塌陷亚区,B-易塌陷亚区。C-不易塌陷亚区),完善物探剖面图,编制分段简要地质说明。 2、完成先导钻岩溶地面塌陷评分,评分参考标准如下: 3、特殊说明: (1)以上表格判定标准必须剔除钻孔人工填筑层; (2)对于裸露型岩溶,即覆盖层为0m的钻孔判定按以下标准执行。 1)覆盖层厚度为0,勘探未见溶洞的钻孔(即岩溶发育程度5分)按不易

塌陷判定,评分为65分; 2)覆盖层厚度为0,钻孔见溶洞((即岩溶发育程度为35分),根据厚跨比确定分值(溶洞顶板厚度b,钻孔溶洞直径d)。 A、5d<b,钻孔判定为不易塌陷,分值65分; B、d<b≤5d,钻孔判定为易塌陷,分值85分; C、b≤d,钻孔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D、顶板厚度小于2m者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3)钻孔土层中遇到土洞的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100分。 (4)施工区段附近近期产生过塌陷,根据调查资料结合I序施工钻孔资料划分极易塌陷区范围(分值100分); (5)地表降水入渗致塌陷区(主要指平原、谷地、溶蚀洼地区),水的指标为25分。 (6)终孔未见稳定水位,该孔稳定水位采用前后钻孔稳定水位平均值。 (7)循环液消耗情况与岩芯破碎程度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8)岩芯采取率与RQD值判定时,应注意钻进时机械破碎对岩芯完整程度的影响,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9)对于非溶蚀破碎(机械破碎、风化破碎等)地段,可结合该段范围统计的岩溶发育程度对单孔指标分进行修正,钻孔遇洞率为10-2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5分,钻孔遇洞率为5-1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0分,钻孔遇洞率<5%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5分。 (10)本评分参考标准适用于路堤和已设计的路堑,未设计的路堑待施工开挖补充勘察后再行评判。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版)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34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版)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

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 (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 (2)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3)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二)工程加固措施1.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4.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类型很多,常见的分类有如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石、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震动、降雨雨水向地下渗 透、自重压力、地下潜蚀掏空等,引起地面向下陷落; 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在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或施工中发 生突水、大量开采地下水、水库蓄引水等。在这两大类中,根据引起塌陷的具体 诱发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类型,如·69· 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降雨人渗塌陷、排水塌陷、抽水塌陷、蓄水塌陷、 地面荷载过重塌陷、爆破及其他振动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现象存在,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 塌陷主要出现在存在地下岩溶(即隐伏岩溶)的地区,其分布广、 数量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石和土体的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分布区的熔岩塌陷和冻土区的冻融塌陷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土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布与危害范围较大,后几种塌陷的分布与危害范围相对较小。 (3) 根据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的数量和大小,地面塌陷一般分为 4 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 1—3 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 1 平方千米。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 4~ 10 处,合计影响面积 1~5 平方千米。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 11~20 处,合计影响面积 5— 10 平方千米。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 20 处,合计影响面积在 10 平方千米以上。 3.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产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面塌陷的发生,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 人类活动及其作用如下: (1)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从 而导致地面塌陷。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如山西省内八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 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等,

浅谈岩溶地区地面塌陷及处理

摘要 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引起塌陷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岩溶地区地下普遍存在土洞,土洞埋藏浅、分布密、发育快,顶部土体强度低,它们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本文通过对兴业县城区周边地面塌陷及处理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类型、特征,为岩溶地区勘察和地面塌陷的处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稳定性;处理;检测 浅谈岩溶地区地面塌陷及处 理 1工程实例 兴业县地处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四周为低矮丘陵环绕,而城区位于岩溶盆地中部。兴业县城区及周边为地面塌陷多发区,2013年下半年,较多场地在地质勘探时发现较大土洞,而城区周边多处出现地面塌陷现象,甚至发生了多次因地面塌陷引起建筑物拉裂而造成的纠纷案件。如兴业县政府前面广场、中石油兴业油库、兴业县交通局新址、兴业县高中等场地,在勘探及建设时发现了直径8~15m土洞;又如兴业县环江村、庞村就出现了大面积下沉塌陷,造成了几十户居民房屋拉裂案例。

为了查明兴业县城区及周边地面塌陷原因,我院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十多年来的地质勘探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兴业县城区及周边形成地面塌陷多发区主要是由于其特定岩溶地质条件和大量抽取地下岩溶水造成的。兴业县城区上覆土层主要为冲洪积黏性土、粉土、砂土层,土层强度普遍较低,下伏基岩主要为石灰岩,而基岩埋藏相对较浅为8~15m为主,浅部岩溶洞隙中等发育,遇洞率在30%~60%间,溶洞顶板较薄且破碎较多,易崩塌;地下岩溶水丰富,出水量为20~100立方左右。据查,兴业县大部分单位及居民饮用水均为抽采的地下岩溶水,如兴业县高中、兴业县医院、兴业县多家水泥厂等均打有水井抽取地下岩溶水,抽水量均在20~80立方左右。经过长期采取地下水,溶洞顶板附加应力增加而崩塌,上覆土层不断被潜(冲)蚀流失形成土洞,土洞顶板失稳引起了地面塌陷。 2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情况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塌陷的形成机理,一般分为3种,分别为:岩溶地区上覆土层的塌陷、岩溶溶洞顶板塌陷及上覆土层和下伏基岩溶洞顶板同时塌陷。而岩溶基岩溶洞顶板塌陷多为早期形成,而上覆土层塌陷多为近期形成,而同时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洞隙埋藏浅的地段。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形成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是先期岩溶顶板塌陷、上覆土体流失形成土洞后,上覆土体塌陷,而其根本原因是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由于土洞形成受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岩溶发育、地表排水以及人为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决定了土洞和地面塌陷的不均性。下面通过对岩溶塌陷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的综合分析,探讨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成因条件: (1)地层岩性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44666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莱芜 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调查报告

关于对莱芜市部分地区岩溶塌陷灾害的调查报告[摘要]山东省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三面环山,且处于北方岩溶发育地区,主要受岩溶塌陷、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较大。由于本人家处岩溶塌陷区,故特别研究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经查阅资料文献后,论述了其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并作了尝试性小结。 [关键词]莱芜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漏斗负地形 [正文] 一、山东省莱芜地区地质概况 地质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鲁西断块隆起之泰莱断陷盆地,盆地的周边及基底为太古代形成的变质的花岗岩类,盆地呈南升北陷格局,形成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组成的单斜构造,盆地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含盐物质,在第三系缺失区域,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直接覆盖于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之上,称为隐伏灰岩区域。盆地内隐伏灰岩区灰岩岩溶发育,岩溶水丰富,岩溶水单井涌水量在5 000 m3/d以上。 二、莱芜市岩溶发育情况简介 山东省处于我国北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地区,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如图1),北接省会济南, 西南与泰安接壤,东靠 淄博,南邻临沂。周遭 地市均有明显的岩溶地 质现象,如“泉城”济 南的岩溶性泉群发育、 泰安旧城县自上世纪60 年达就开始的严重岩溶 塌陷、临沂沂水的被众 多国内地质专家誉江北图1 第一溶洞的“天然地下画廊”,莱芜市则有4条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评定的需要重点防范的岩溶塌陷区:公清一带岩溶塌陷区(如图2)、后枯河一孤山一带岩溶

塌陷区、西泉河一带岩溶塌陷区、孟家庄—大曹村一带岩溶塌陷区。 图2 三、岩溶塌陷的概念 岩溶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它是覆盖型岩溶地区开口岩溶形态与上覆土层(少数为松软岩层)中的水、气对盖层发生的力学效应在地面形成的坍落现象。 它既不同于抽取地下水和疏干地层中孔隙、裂隙水导致的大面积地面沉降,也不同于矿山采空引起的地面坍塌下沉,更不是岩溶洞穴顶板坍塌。 岩溶地陷在我国是近40余年来发现并引起重视的一个新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抽取地下水与坑道排水与日俱增,人为活动强度增大,各地区的岩溶塌陷也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危害日益严重,发展势头不可逆转。岩溶塌陷危害到交通运输、矿山开采、城市建设、农田水利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 四、岩溶塌陷的成因 国外普遍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水位骤降,其次是振动和外荷载作用,机制是管涌作用(即地质学的潜蚀)。国内则认为主要原因为地下水位变动,次为振动和外荷载等,机制是真空吸蚀及潜蚀。据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1978~1990年的专题研究,发现了压强差致塌机制,深化了对岩溶地面塌陷的认

路面塌陷调查报告

路面塌陷调查报告 土木工程地质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路面塌陷,一直不能断绝。例如:2011年,龙岗以及坪山曾多次发生箱涵老化塌陷,导致地面塌陷的事故;2011年,梅林的中康花园因下方广深港高铁施工发生至少五次塌陷;2009年4月17日,罗湖区东门南路向西新村口一处报刊亭四周地面突然塌陷。郑州、北京、上海、哈尔滨、合肥、四川、呼和浩特......几乎每个城市都曾发生过,有的还不止一两次。路面塌陷不仅造成交通不便,还伴随着各种通讯、输水、输气及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损坏和中断,影响面很大。可以说,路面塌陷问题亟待解决。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近段时间所发生的路面塌陷基本情况 2、分析路面塌陷产生的原因 3、提出相应措施 (二)相关内容 1、关于塌陷 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与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指坍塌并沉陷。 路面塌陷比较随机、突发,有些防不胜防,由多种原因导致。 2、近来路面塌陷 中新网昆明10月11日电(记者马骞)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宣传部门11日证实,该县县城北河新桥路段9日发生一起路面塌陷事故,导致一辆微型车坠入河中,2人随车坠河。宣传部门回应称,此为持续强降雨所致。 中国网10月12日,合肥市方兴大道与云飞路交口,道路中间突然塌陷现近 10平米的深坑,坑内有大量流 动积水。所幸路过的一位民工 发现及时,临时充当交通指挥 员,阻止车辆通行,避免了路 过车辆陷入坑内。当天晚上, 辖区相关部门赶到现场进行应 急处置。记者在现场注意到, 塌陷区的内侧土层外表非常光 滑,且柏油路面的下方多处出 现空鼓现象。“土层外表这么 光滑,说明土层是被流水长期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以桂西南某铝厂岩溶塌陷勘察为例 摘要:岩溶在我国广泛发育,岩溶塌陷为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对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岩溶塌陷的形成因素及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治理措施建议。 1 岩溶背景 岩溶,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现象。广西华银铝厂位于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地处桂西北,为岩溶强烈发育区。 我国的岩溶发育广泛,碳酸盐岩的分布,有346.3万km2,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有90.7万km2,从北方小兴安岭到南海诸岛,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都有岩溶发育。其中以山西高原及邻近省区,到华南云、桂、贵,包括川、鄂、湘的部分地区最为发育。山西岩溶高原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两侧的华北油田潜山型储集层和鄂尔多斯油田深部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西南岩溶区及华南岩溶区蕴藏着我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和磷矿资源,不仅在岩溶区有丰富的固体矿产资源,我国四分之一的地下水资源也是分布于岩溶区。此外,岩溶地区造成的地貌成就了一批著名的风景名胜,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四川黄龙九寨沟等风景区。因此岩溶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2 岩溶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简称岩溶塌陷或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亦是岩溶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现象。它是岩溶发育过程中,自然界岩土、水、气多相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后,地表岩土体向下部岩溶空间流失,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种现象,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但发展缓慢。而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中,加速了自然界平衡的破坏,塌陷的产生往往十分迅速,有时规模巨大,危害严重。 该厂自从投产以来,由于厂区周边建设的加速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厂区内发生了大小规模不一的地面塌陷,这些塌陷部分已对厂内设备、建(构)筑物基础造成了安全隐患。 3 厂区岩溶塌陷条件分析 造成岩溶塌陷的条件通常应具备:有岩溶化地层,有溶蚀形成的空间---溶洞或土洞;上部有一定厚度的盖层,盖层可以是基岩也可以是土层;要有产生塌陷的作用力,这种力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及水、气流流动产生的动压力、岩土体的自重及人为荷载作用。 通过区域调查、资料搜集、钻探及物探等手段,查明了厂区的构造、地层及水文条件情况: (1)厂区地质构造 位于华南准台地桂中~桂东台陷大瑶山凸起构造单元内,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等三个较为明显的构造发展阶段,组成较复杂的构造格架。 (2)厂区地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