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寒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写”宫、侯、素、章”等4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清明节。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到,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两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寒食节有关的古诗叫《寒食》。板书课题。

2.介绍寒食节,说一说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

教师小结:出示寒食节的来历、习俗。

3.介绍作者:韩翃,教师小结并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诗读通,读出节奏、韵律。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斜”。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句

1.寒食节载一年四季中的哪个季节?(春季)那你眼睛里的春天

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那长安城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么写的?

指名回答,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写诗,可谓是惜字如金,所以呈现给我们的诗词都是非常有意境的,所以一会大家练习译诗的时候,除了要有字面的理解,也要把它译得美一些。好,现在自己练习一下吧!自己译得差不多了,和你的同桌对译,看谁译得更胜一筹!

3.指名译文(谁来试试?)

4.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教师小结:“花”在这里指的是柳絮,那为什么不写成“春城无处不飞絮”呢?你是怎么理解的?美!对,空中零星地飘飞着柳絮和杨花,在作者的眼里就如同飘飞着圣洁的花朵一样美丽!

5.这一句的前半句写了“飞花”,后半句写的是?(御柳)“寒食东风御柳斜”谁来翻译?指名翻译。

6.教师提问:“斜”写出了什么?可以换成“飘”吗?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对,是温暖而轻柔的风,春意浓浓,作者的心情很惬意。

7.自由练习读,读出心情的舒畅和惬意!指名朗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天渐渐黑了,皇宫里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忙什么?(日暮汉宫传蜡烛)为什么要“传蜡烛”?(赏赐皇宫内的人和王公大臣——轻烟散入五侯家。)

2.那问题又来了,皇帝的赏赐好像有点小气,只赏蜡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为什么呢?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寒食节的禁忌是什么?不许生火,可是皇帝却在不能生火的寒食节将点燃的蜡烛在皇宫内和王公大臣的府邸传送着,可见皇帝对他们的“厚爱”,这种赏赐是至高无上的,也正应了民间的一句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对现实的不满)

3.问题又来了,看大屏幕”汉宫”明明是唐朝,为什么说成是汉朝的皇宫呢?

这首诗让作者遭遇了什么?引出故事“此韩翃”。

4.“五侯”?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四、美读古诗,积累语言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播放录音。

2.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练习朗诵这首诗。

3.指名朗诵,师生配合朗诵,学生齐诵!

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2.朗读、背诵诗歌,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3.会写”盈、脉”2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2.其实《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首诗叫《青青河畔草》。

介绍《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作者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在诗论专著《诗品》里,称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中一首诗:《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牛郎织女的故事非常美好,那人们是怎样看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篇美文。看看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理解是怎样的。

2.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出节奏来。

3.这首诗歌很美,不仅美在其内容和节奏上,还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用叠词,那诗中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

小组讨论:诗中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找出叠词,从音韵、内容和情感方面思考)。(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作点拨,如:“教室很静”与“教室里静静的”对比有何特点?再如:我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叠词情感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迢迢:写出星星距离的遥远;皎皎:写出星星的皎洁明亮;纤纤:写出手的修长秀美;札札:写织机的声音,体现织女织布的忙碌;盈盈:写出河水的充沛、晶莹;脉脉:写出恋人含情注视的神情。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借助注释,试译诗歌。

2.诗歌含义已经明亮清晰,那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悲恨、痛苦)你是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迢迢、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小结: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四、美读古诗,积累语言

配乐赛读(插入音频)。看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会写“栖、鸦”2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初读诗歌,读出韵味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律。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2.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3.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4.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

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四、美读古诗,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比比谁背的又快又准。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第三课 《原谅我》教学设计

第三课《原谅我》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人音版第五册第三课《原谅我》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原谅我》是一首3|4拍的美国儿童歌曲,曲调短小精悍,歌词简练,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以往的错,勇于向朋友倾诉,求得原谅的真切心情。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每个乐句都以弱起进入,采用了“XX|X〃X X XX|X -|”基本节奏,只是在最后一个乐句稍作变化。歌曲的第一、二、三乐句的句首运用了相同的音调,朴实的语言“原谅,承认,以往的一点错”真实地表达了孩子认错时的那种谦虚的神情。第三乐句在句尾作了“5- ⅰ”的音程大跳,把恳求原谅的迫切心情推向高潮,紧接着以平稳的节奏及音调进入第四乐句,表现了孩子改正缺点、承认错误以后舒畅快活的心情。 学情分析: 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们已经逐渐渗透简谱的教学,207班学得比较扎实,能较快地唱出旋律来,不过音准还不够稳定。为了能让学生建立较好地音准感,本学期根据教材安排,让学生能借助柯达伊手势法逐渐建立较好的音高概念,并且能逐渐感知旋律进行的特点,启发学生随着旋律的变化演唱;同时,这个班里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节奏感不是很好,所以适当地进行节奏的训练也是必须的。一首歌曲中难免会出现难点节奏,对于这些难点节奏,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尝试着用简单易学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获得感知。 设计理念: 从本学期开始,在歌唱教学领域,我们由原来的注重感受体验逐步转变到注重学生歌唱技能的训练和积累的过程,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歌唱教学中开始注重识谱教学,根据这首歌曲节奏变化单一,曲调短小精悍等特点,来进行歌唱技能的有效练习。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节奏和旋律两方面来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歌曲的基本节奏了解歌曲的组成结构,通过拍节奏,用动作感受强拍等方式进行附点四分音符的感受过程,让学生能初步获得体验。通过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来演唱

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 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 【设计意图:

《绝句》。师读:(课件出示2)古诗《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学生自由朗读。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拾遗,时期伟大的。他忧国忧民,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4)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5:生字)读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后,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共6 个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几个部分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13 个生字,认识3 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自渎、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

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 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的生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 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2020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 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 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 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 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 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 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 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3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 第3课《你叫什么名字》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知识 1.学习3个声母、10个韵母。 2.主要练习声韵拼合,进一步练习四声。 3.难点:j, q, x 。 二、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达到发音和声调基本准确,并认识汉字。 2.说:学会询问姓名。 3.写:学习汉字基本笔画(3)和基本笔顺(3),并学会书写有关汉字。 时间安排一、本课共需三次课,6课时 二、课时分配 第一次课:学习声母、韵母,j, q, x的发音方法;辨别j, q, x和z, c, s以及j, q,x和 zh, ch, sh;练习声韵拼合;重点音节和词语的 听读练习。 第二次课:语音练习;学习课文一、二、三; 第三次课:做综合练习; 学习汉字知识及书写汉字。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 (90分钟) 一、复习(20分钟) 1.听读下面的音节 wǒzhōng sān cuī cí chīshàng sān zhī shū chá rè cǎo zài zǎo 2. 朗读下面的词语 Zhōngguó chángchéng chī fàn kànshūzhīdào zhège Rìběn shàng kè sān ge rén réndà lǎoshī shēngcí Hànzì Hànyǔ 3.听写音节 hěn kàn shí máng chīwǔkāi zhōng chǎo róng zài péng cù gē lín yǔsāng bīng tán shuō zì 二、学习语音知识(30分钟) 1. 韵母Finals(3) 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模仿,每个学生读,老师纠正发音 ia ie iao iou(iu) ian iang iong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 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 怎么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 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 操场的长80 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 米 生1:用8 厘米表示80 米,用6 厘米表示60 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 上的距离(8 厘米和6 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教案第3课

班级29-34 执教刘湘滨课时一课时备课时间2015年月日课题搜集绘画技巧课型上机电教课(是√否)上课时间2015年月日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搜索网站,并能熟练使用搜索功能。;(2)能完成对指定内容的搜索; (3)熟悉保存网站的方法; (4)熟悉保存网上文字内容的方法。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保存文字、网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有效率的使用搜索网站来找到需要的东西。 板书设计 搜集绘画技巧 保存网页保存网上文字 第一课时(总课时 1 )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场景设置) 播放日本地震、海啸短片,设置场景,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把资料保存到自己电脑上。 问: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去哪里找这些资料? 二.新授 1.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网站提供搜索服务吗? 生回答,师一一展示网站。 我们应该怎么样使用这些搜索网站呢?提出搜索关键字的概念,让学生比较怎么样搜索能更有效率的完成搜索,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师小评:准确使用搜索关键字可以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缩小搜索的范围,这样搜索的准确度就会更高。 例:搜索“地震”“日本地震”,比较两次搜索的区别。 2. 通过关键字的搜索,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资料,那怎么样把网上的东西保存到我们的电脑里面,为我们所用呢? 课题展示两个知识点: 保存网页保存网上文字 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保存网上图片的方法,并请同学上来试着保存网上的文字内容。 生操作展示: 打开有资料的网页,用鼠标选定需要保存的文字,然后点鼠标右键,选择“复制”选项,然后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写字板文件或是Word文件,把复制的文字内容粘贴到新建的文件中,然后保存该文件。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文字不能直接在电脑中使用“粘贴”命令来完成保存? 生讨论,回答,拓展问题,师点评小结。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3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课下册教案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3课教案四年级科学课下册教案 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单词blackboard, desk chair schoolbag 2.掌握方位介词in,on,between,beside,,under 3.注意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及在句中应用时单复数的变化 情感态度目标: 本节课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感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模仿和使用英语。 学习策略目标: 注意在日常情境中观察简单的英语对话,养成听录音和跟读句子的习惯,学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倾听,主动向他人求教,积极与他人

合作学习,对所学的教室内物品的词汇及其位置关系能主动复习和归纳,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进行拓展。 评论(0) 2课程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复习学生在第一册到第三册中已经学过的有关教室用品的词汇和一些标准 的问候语,旨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标准用语和常用的教室内物品的词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新词汇,提高听说技能,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展示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本课将在前面第二课的基础上学习更多教室里相关物品的单词,还有两个新的方位介词between和beside及相关位置关系的描述和表达。评论(0)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通过一年多英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学生们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喜欢说唱、游戏等轻松有趣的环节,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评论(0) 4重点难点 方位介词的用法及重点词汇的掌握 名词单复的变化及在句中应用时句子的变化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评论(0) 活动1【导入】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2. 复习并引入新课 (1)用歌曲复习Where is_____ ?句型以及方位词。 T: This is a pencil, (用《两只老虎》的调唱) Where is it?(边唱边把铅笔放在桌子上) S:It’s on the desk. T:( 把钢笔放在书下面,接着唱) This is a pen. (2).T: Where is it? S:Under the book. 然后用橡皮、铅笔盒练习in the pencil case

第三课《采莲船》教学设计

第三课:《采莲船》 教材分析:让孩子们在亲切的家乡旋律中感受乡音。《采莲船》是湖北人喜爱的民间歌舞节目,每逢春节或元宵节,就扎起采莲船,向大家拜年祝贺。划船表演者通常是3个人(包括划船的老公公、船中坐的姑娘、船尾拿着扇子的老婆婆,做滑稽动作逗趣),表演时边唱边舞,一人领来众人和,加上喜庆锣鼓,非常热闹(多为划船领唱者的即兴创作)。拜年调的曲子很有风趣,形式非常活泼,属湖北民间歌舞曲。节奏生动活泼,加上衬词“哟哟”、“划着”等,增强了趣味性,表现了人们拜年祝福的欢乐情绪。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间歌舞《采莲船》,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 2、了解《采莲船》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 3、指导学生演唱新歌词和划船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学唱采莲船曲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三人一组进行采莲船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舞扇,船桨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师生问好! 二、激趣感受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件衣服在什么节日里穿最合适? 2、在元宵节里人们穿着喜庆、漂亮的衣服都做了些什么 呢?心情怎么样?(学生交流)板书课题:采莲船 3、那你知道为什么元宵节里人们会玩采莲船呢?说起来还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师讲采莲船的由来) 4、我们就一起回到元宵节去感受节日的祥和与喜庆,播放 课件1,你们想唱采莲船吗? 三、学唱体验 1、其实有专门给采莲船写的歌呢!翻开书35面,我们一 起听一听,感受它亲切的旋律。(初听范唱) 2、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3、请拿出铅笔,你听到有打击乐器伴奏的地方划上记号。 4、是哪些地方呢?指名回答。 5、生用打击乐器和一和,唱一唱衬词。采莲船一般都采用 这样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6、完整听唱歌曲,跟琴学唱,重难点教唱。 7、演唱歌曲:师领生和。 8、演唱新歌词,学生和衬词。 四、创编表演 1、我们会唱采莲船了,你们想玩采莲船吗?一起来看看别 人是怎么玩的?播放采莲船表演视频。

unit5_let's_eat公开课教案设计和反思.doc

Unit 5 Let's eat 教案背景 1、而向学生:小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三年级上册Unit 5 Lefs eat part A Lefs learn & Lefs do 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PEP 教学课题 Unit 5 Let's eat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学材分析: 本课时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5 Part B中的Lefs learn部分,主要围绕“food” 这一话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喜爱的食物以及为别人提供或请别人吃东西时的表达语,尤其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会用Here you are. Have some ...和别人交流沟通。另外,Lefs play部分是在实物展示和识别过程中,鼓励学生反复说出I like删掉hot dogs 改为(some juice). I like 删掉hamburgers 改为(egg& eggs)原因用新PEP 教材.I like some milk. Hike bread.等以达到巩固本课学习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比较重要,和Lefs talk部分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的主体。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bread, milk, juice,做到发音清晰、语音语调正确。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Part A Lefs learn和Lefs do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初步掌握了egg, milk, juice, bread的听、说、读、写以及初步了解了复数形式eggs,不可数名词juice milk bread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I like some juice ...”是单词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切实掌握学生的情况,我采取课前调查的方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情况]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我, 乐于表达。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内容感兴趣,喜欢参与游戏、竞赛等趣味活动。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我发现: 学生对于西方食物非常喜爱,对于本节课操练单词的句型I like???..,已经有75%的学生掌握,而Here you are的答语,己经有80%的学生掌握。 因此,I like...和Here you are,不能成为本节课的难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egg, milk, bread和juice四个单词的发音;初步了解可数名词复数形式:eggs. 学习目标: 1、在多媒体课件、食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milk, bread 和juice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老藤新园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网络 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汉语听力教程》第三课教案

《跟中国不一样》教案 课题计划: 一、教材名称:《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第三课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非学历短期来华留学生,适合准备考HSK 五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可以用汉语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交际任务。但是对于中国复杂又细致的交际礼节还很陌生,在日常交际中也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一些交际习惯的误读。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 (1)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 (2)熟练掌握并实际运用本课的语言点; 2. 技能领域: (1)熟练掌握正确的中文日期和地址的书写顺序。 (2)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中国人常用的手势,比如数字、方向等。 3. 情感领域: 学生了解中国和自己国家一些比较显著的文化差异,并能在生活中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问题。 4. 学习策略: (1)教师讲解生词及语言点,确保学生可以理解。 (2)引导学生听录音,完成相应的听力训练,重点难点部分反复听,帮助学生了解语段涵义。 四、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 (1)词语:相反顺序通信区街道留实际 (2)语言点:“有关系”的用法 2. 教学难点: “也就是”的用法 3. 课型教具:本课课型为小班教学的听力课,主要通过完成课本上的听力训练,

掌握日常交际技能。辅助教具为黑板、多媒体、图片,实物展示等。 4. 课时安排:3个课时。 五、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听力理解练习(40’) (一)听后选择正确答案: 听一遍录音,回答问题。学生完成后点名报答案,然后向学生展示听力原文。 1. 她这个人看起来很冷漠,其实跟她打过交道以后才知道,她对人挺热心的。 (C) 2. 寒假我和王丽要去旅行,至于去什么地方…… (B) 3. 她推开门一看,满屋子都是人。(A) 4. 听说小张来北京了,他没准儿今天会跟你联系。(C)没准儿:说不定,不一定,有可能 5. 穿得着的衣服放在衣柜里,穿不着的放在衣柜上边儿的箱子里吧。(A)着(zháo):V+着,表示达到目的。可以插入“得”、“不”。 6. 已经这么晚了,他怕是不来了。(B) 怕是:大概,可能,也许 7. 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C) 8. 他哪能不满意呢?他高兴着呢!(B) 哪能:怎么会,怎么能够 9. 你办事总是这么犹犹豫豫的,什么时候你才能干脆一点儿呢?(B) 10. 经理,您让我出差,我当然应该去。可是您看,我爱人最近不在家,我每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我要是去了,孩子怎么办呢?您看能不能——(B)“您看能不能”是在征求经理的同意,“她”其实为了要接送孩子并不想去出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听力理解练习(40’)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三只猴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三只猴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借助图谱,图词结合,引导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以游戏的形式始终贯穿教学,引导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情况下学唱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还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让幼儿跳出不同的节奏。最后一段小猴子被送进了医院,让幼儿对小猴说些什么,同时也让幼儿在游戏时不能像小猴子一样乱蹦乱跳,要注意安全,学会懂得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通过节奏游戏,培养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 3、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逐步学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 导入:小朋友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玩一玩,听听歌里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前三段音乐) 2、音乐听完后,个别幼儿把自己所听到讲出来,教师轻唱出示相应图片。 师:你听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三只猴子在干嘛?后来怎么了? 二﹑基本过程:节奏游戏,感知歌曲。 谈话:小猴子为什么会在床上跳?怎样跳头上才不会起包呢?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小结: 师:我们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跳,大概头上就不会起包了。 1、播放音乐一遍,全体幼儿站在原地,跟着节奏尝试跳。 2、教师出示小卡片ⅹ,出示节奏︳ⅹⅹⅹⅹ︳要求幼儿按照每一句跳四下的方法跳一跳。钢琴老师给出前奏,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约定前奏不动,音乐起才开始跳。 3、幼儿三人一组,扮演三只猴子,手拉手跳节奏︳ⅹⅹⅹⅹ。 (更换节奏观察XX这个一拍要跳两下,教师唱,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幼儿三人一组跳出节奏︳ⅹⅹⅹⅹⅹ︳再次更改节奏型︳。 4、分组练习。幼儿三人一组,自己用节奏卡片编一个节奏,跟着音乐(三段)跳。教师每组进行指导。 5、分组练习后,教师把幼儿练习的节奏类型放到黑板上,进行集体练习。此时要求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进行伴唱。 6、合作练习。 7、教师小结:这样会比小猴子跳的更安全,头上不会摔包。 三﹑拓展延伸 师:提问:孩子们,猜猜猴子到哪去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第四段音乐) 师: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以后你别在床上跳了) 师:回去把歌曲唱给别的小朋友听。 附教学反思: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三课教案

备课 时间 主备人 课题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行第一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特性;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体会人格权利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教学 难点 人身权利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 教学 方法 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见教材第三课引言部分) 二、讲授新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知道什么是人身权利吗? (板书标题) 1、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24页材料) 想一想: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人身权利权或生命健康权)什么是人身权利呢? (1)人身权利及享有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人身权利,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隐私等,是作为一个“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格利益”。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对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权利,称为人格权。人格权,是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因人的出生而当然享有,因人的死亡而当然消灭。 (2)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分为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权是公民作为人的存在,作为权利主体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权的享有是每个人最高的人身利益。因此保全生命不受非法侵害是第一位重要的人身权利。健康权又称身体健康权,它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的共同保护,故意或过失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要根据清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承担民事责任,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一般都要受到刑事制裁,并附带民事赔偿,对于轻微的伤害行为或者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任的伤害行为,一般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相关链接:(见教材P25页链接材料)(3)人身权利的内容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人格权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姓名权、 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人身权利的内容 身份权亲权、监护权等 (4)人格权的特性 人格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它与生命相伴,从出生起就伴随着我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人身分离。 (5)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26页材料)

三单元第3课喜悦与收获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三课喜悦与收获 课题:喜悦与收获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运动会比赛场景和颁奖活动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奖杯奖牌的构成及其设计理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动会主题中的优秀奖牌、奖杯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奖牌、奖杯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工艺,初步养成创意设计和制作技术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践制作以及,了解工艺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团体协作的意识,增强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奖牌、奖杯的设计构成、设计理念以及所传达出来的设计精神。 2、教学难点:通过教师评述,学生探究,理解设计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并通过一定的手法将其进行表现。 三、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各大体育赛事的颁奖过程,让学生直观体验奖牌、奖杯之于比赛的意义。并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奖牌、奖杯设计创意和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设计创意在主题运动比赛中的实际应用,理解运动文化的精神,认识奖牌、奖杯的设计制作方法;然后结合校园运动会,挖掘校园文化和学校运动会的精神内涵,寻找和设计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艺术元素,描述自己的创意思路;并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利用周围的废旧材料让学生有意识地为校园运动会设计并制作一枚奖牌或奖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领、赏析、描述、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设计和制作的乐趣,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文字及其材料,图片ppt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运动会奖牌获奖杯的资料,卡纸、废置将状物、彩笔、胶带等工具材料。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