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疗法情绪心理治疗的生理学基础

芳香疗法情绪心理治疗的生理学基础
芳香疗法情绪心理治疗的生理学基础

芳香疗法情绪心理治疗的生理学基础

极富盛名的英国芳疗专家Valerie Ann Worwood女士写过一本《芳香疗法情绪心理配方宝典》,运用精油独特的性格特质所调配的配方,可助于纾解各种情绪、心理难题。台湾芳疗专家温佑君老师在《原谅的气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穗甘松几乎全由倍半萜类的分子所组成,像是倍半萜酮(10~20%)、倍半萜醛、倍半萜烯等等。德国生化研究人员Ruth von Braunschweig指出,倍半萜酮可以帮助我们愈合心灵上的缺憾与伤口,并增进感应能力与精神的清澈度,使灵魂愈来愈干净。倍半帖烯可以彰显与放射自我,提高安全感与对自己的敬意。至于这些分子作用的机转,初步断定都是与特定神经传导物质的催化与抑制有关。”

其实,不只是情绪,我们的喜怒哀乐、好恶、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面对世界的态度与反应,都与身体中的神经传导物质有关。

人类的大脑约有1千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分布,形成网络;从视、听、触觉和气味等接收来的信息以电流信号传递给神经细胞,然后神经细胞再将电流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神经细胞间彼此传递。“心灵”的各种精神活动就是大脑细胞网络之间信号传递与积存在脑中的记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大脑担任信息传递这一重要任务的化学物质,被称为“神经传导物”。神经传导物的种类及数量决定了我们心灵的状态。英国心理学家Eysenck较早注意到了人格特征与生理基础之间的关系,并且第一次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晰而系统地描

述。Eysenck认为在大脑中存在网状结构—丘脑—皮层通路,情绪障碍与该脑区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有关。美国心理学家Zuckerman在Eysenck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格特质也是行为机制和生化物质活动的综合体,人格的生理基础不是神经活动类型,而是神经化学物质的作用。

当我们吸嗅精油时,精油分子由鼻腔内的嗅球及纤毛上的嗅觉接受器,进入到大脑边缘系统,这一部位在控制人体机能、感情、情绪、记忆与创造力方便发挥着重要作用。

神经传导物按照作用后果可分为离子型(Ionotropic)和代谢型(Metabotropic)两类。其中离子型受体按照电位变化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

常见的神经传导物

脑中最常见的神经传导物包括乙酰胆碱、GABA、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褪黑激素、脑内啡等。

1 乙酰胆碱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神经传导物,具有在副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信息的功能,与学习、记忆、清醒及睡眠有关,若乙酰胆碱过剩,会诱发帕金森氏病。乙酰胆碱是由胆碱和乙酰基所生成的,在蛋黄、肝脏及坚果等食物的卵磷脂中富含胆碱。

2 多巴胺被称为“快乐物质”,当从事快乐的事情、达到目的、被称赞等时刻,因为大脑分泌了多巴胺,我们才会感到快乐及幸福感。当作某种行为而释放出多巴胺使人感到快乐,大脑会学习重复做同样

的事,是因为多巴胺的回馈学习的作用,是在奖赏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反复摄取酒精或药物,大脑就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让人产生快感,所以会从心理成瘾转化为生理成瘾,一旦中断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帕金森病与多巴胺不足有关;精神分裂症与较高水平的多巴胺有关。

3 血清素又称5-羟色胺,简称为5-HT 是一种单胺类神经传导物,90%在肠合成,其余在中枢神经合成。调节食欲、睡眠、记忆与学习、体温、情绪、行为、肌肉收缩、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作为神经传导物的血清素可以消除不安、安定神经,调节体内多巴胺的释放。血清素不足,会造成睡眠障碍,会造成抑郁症或焦虑症。已有实验证明某些抑郁症患者的脑脊液与脑组织中的血清素代谢产物浓度偏低。

4 褪黑素是由白天所分泌的血清素生成的,因此褪黑素的浓度与血清素浓度息息相关,它具有祛除体内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以及防止细胞癌变的抗癌、增强免疫力的能力。由此可知睡眠对健康非常重要。所以血清素浓度低会引起抑郁症的睡眠障碍表现。

5 脑内啡亦称安多酚或内啡肽、脑内吗啡是一种可于动物体内自行生成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它是由脊椎动物的脑下垂体和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它能与吗啡受体(Opioid receptor)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当我们泡热水澡、放松、大笑时,大脑都会分泌脑内啡,让人感觉舒服。

这些神经传导物质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可见人体内原就蕴藏着巨大的自愈能力。使用精油的目的,本在唤醒这种自愈能力,

从严谨的科学事实出发,不仅利用精油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来缓解躯体症状,更需要通过芳疗改变人们的身心状态,主动选择更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思维模式,进而获得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疗愈。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神经元的概念、结构、功能与种类,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与结构,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和环形通路,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的概念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关系;掌握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联系,能正确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熟悉中枢神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掌握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的概念并且能正确进行区分;掌握扩散和集中与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的概念并能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区分;能联系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表达与管理的方法 1、理清、认识自己的情绪。就是感知到现在自在什么状态的情绪中,是喜悦,是愤怒,还是焦虑等? 2、接受情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经验各种感觉或情绪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必为情绪而道歉,我们也不能把自己所经验某种情绪的责任加诸于别人。如果,归咎他人或责怪他人,要别人对你的感受负责任,事实上,也是你让别人控制了你。而你的幸福要掌控在别人手里,这不是一件十分可怕又可悲的事情么?! 3、及早处理情绪,切勿收集情绪点卷,选择适当时机及时、清楚、具体地将情绪向对方表达,做好深度有意义的沟通。有句话说的好:“夫妻之间的婚姻只是载苗,而沟通则是浇水。如果没有沟通,那么婚姻则是爱情的坟墓。那么有了沟通呢?不言而喻,苗儿可能走向生根发芽,以及茁壮成长。 4、明了情绪操之在我。若能明了情绪确实操之在我,则将永远有机会选择。心理学家哈洛德?墨沙说“相信即看见”,透过认知转换与正面积极强化可改变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且可以透过放松压力的技巧,自我暗示放松状态,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就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一切要靠自己,相信自己能改变,信心的建立是首要任务。(1)找出自己的动力(力量)。训练耐力、集中意志力、注意力。(2)随时关心自己。经常欣赏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注意改变,不要吝啬去鼓励自己。(3)接纳容忍自己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才有努力的空间,经常问自己在过程中获得或学习了什么。(4)善用幽默感。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运用你的幽默感化解紧张气氛。(5)不要怀疑自己有改变的能力,你的情绪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学习正确表达情绪的几个阶段清蓮 今天在总结自己学习如何正确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发现走过了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10 年8 月份去沈阳听老师的课之前,我已经练习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的情绪表达方法有半年多,发现这个方法对孩子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对老公好像无效。因为我试着对老公表达了几次情绪,结果遭到他更强烈的批评责备,我感到很受挫,同时得出结论,觉得这个方法对强势者无效。于是不再对老公使用这个方法。 第二阶段,在沈阳听课的期间,我就自己对老公表达情绪无效的情况问了老师,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后,回到家里便开始大张旗鼓地继续对老公实施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的情绪表达方法,那时的我俨然变成了一只好斗的公鸡,每次他一批评责备我,我稍感不舒服就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但每次这样做之后,还是被老公强烈地反击了,他这样责问我,为什么你那么在乎别人的语气?为什么你不先想想别人的话是不是对的?为什么你就不知道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被他责问之后,由于我坚持认为这个方法没有问题,就陷入 与他的争论之中,争论的结果当然是我仍然感到不舒服了。不过,也发现另外一个好的结果,那就是我发现我和老公之间的吵架后遗症越来越小了,每次生完气老公好像没有过去那么记仇了。不过慢慢时间久了,我还是感到这样表达情绪也是不行的,因为在现实生活里,人们 普遍是不允许别人有情绪的,因此,我表达情绪则必然要遭到反击,产生新一轮的伤害。我在反思,这样子表达情绪是不是不妥当?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五种情绪的一般表现

五种情绪的一般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情绪有四只:喜、怒、恐、和悲,无视。 1喜 可以用兴奋、快乐、自豪、欣慰、满足等等中性词语来表述,也可以用得意忘形、幸灾乐祸等中性词语描述。表现在外部的情形是脸颊抬得更高,轮廓也发生变化,眉毛微微下沉。这些都是眼部肌肉所起的作用。嘴巴两边上翘。真心流露的喜悦所产生的面部表情是由颧骨主肌和眼部轮廓肌嘴部肌肉同时收缩形成的。前一块肌肉受意识支配,而后者只有真的有感而发时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笑。 2恐 恐也就是恐惧、害怕、担心、小心翼翼等等。也可以

说胆小等等。恐惧时双眉上抬,聚拢上眼睑抬起,下眼睑紧张,下颚下垂,双唇会向双耳方向缩回,惊讶嘴会张开。呼吸更深也更急促,也许开始出汗,还有些颤抖,或者双臂和双腿的肌肉都感到紧张。只是血液流向四肢,准备逃避。 3怒 也就是不高兴。可以用不高兴、怒火、等等来表示。面部表情是眉毛下沉,下眼睑紧绷,上眼睑抬起,下巴伸出,上下唇抿在一起或嘴红变窄,嘴唇变薄。呼吸变粗,心跳加速,血液流速加快。准备随时还击。愤怒时嘴红变窄,嘴唇变薄,或者声带紧张,或者声音变大。

双眉下沉聚拢,这是由达尔文命名为困难肌的肌肉运动产生的,达尔文发现,任何困难,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都会导致这块肌肉的收缩,双眉下沉,眉头紧皱。这和我发现的一样,困惑,混乱,专注,决心——所有这些情绪都会通过这种动作表现出来。当人们受到强光照射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动作,眉毛下沉是为了起到遮阳伞的作用。 4无视 也就是不在心上,向深处发展为轻视、蔑视。这种情绪是不把环境当回事,或者是小看眼前的事情。具体表现为鼻子皱纹,鼻翼上抬,皱纹分布在鼻翼和鼻梁两侧,眉毛下沉(和抬高的脸颊形成鱼尾纹),上眼睑没有抬高,所以眉毛没有完全下沉(所以不包含愤怒),脸颊有所提升(关键),抬高下眼睑,眼部皮肤几乎是松弛的,上唇抬起(如果只是半边脸抬高,

大学心理学习题第七章情绪

第七章情绪 一、填空(10分) 1.近代研究中,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2.我们将人在情绪发生时表现出来的反应划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1、3.我们把情绪的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2、4.我们把情感的状态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我们将压力源归为: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二、单选题(10分) 1.人们倾向于接近会给自己带来愉快和高兴的事,逃避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的事。这是情绪的 A 。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健康功能;D:信号功能。 2.人的表情应与他所处的环境相符,这是情绪的 B 。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健康功能;D:信号功能。 3.意愿不能达到,特别是在外界一再阻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体验是B 。 A:快乐;B:愤怒;C:悲哀;D:恐惧。 4.由于缺乏处理和摆脱某种情景或事物的能力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D 。 A:快乐;B:愤怒;C:悲哀;D:恐惧。 5.足球运动员在进球后表现出来的狂喜属于 B 。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6.当人面临突然降临的灾难和事故时,他就会动员全身的资源去应付当前的困境,此时他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是 C 。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7.成绩一般的学生想考重点大学,这样的压力属 B 。 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8.在个人生活中,由于搬家、转学、亲人过世、贫穷等而引起的压力属C 。 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9.任何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构成不同的压力。如第一次登台讲课的学生会比老师紧张得多,这是因为 A 的作用。 A:经验;B:准备状态;C:心理素质;D:环境。 10.任何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构成不同的压力。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是责骂而是安慰和鼓励,那么孩子的心情就会开朗很多。这是因为 D 的作用。 A:经验;B:准备状态;C:心理素质;D:环境。 三、判断题(10分) 1.儿童对父母的爱是情绪。(错) 2.情绪和情感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用在比同的场合。(错) 3.一个外商在和中国的生意伙伴一起吃饭时,因受不了国人的劝酒方式而逃跑,这是因为他的心理素质太差了。(错) 4.一个人去参加乒乓球比赛一心想赢结果却输了,他很难过。这是因为他缺少比赛经验。(错) 5.“儿女不嫌母丑”这表现的是情感。(对) 四、名词解释(12分) 1、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2、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压力是一种反应方式,当刺激事件超过个体的应付能力并打破机体的平衡 时,就表现为压力。 4、是由人的身体状态和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五、简述题(28分)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心理学知识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心理讲座——情绪表达与识别,情绪与健康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讲座——情绪表达与识别,情绪与健康情绪心理学系列讲座之情绪的表达情绪表达又叫表情,是指个体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 人是富于情绪表达的动物,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例如,喜气洋洋、气势汹汹、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等标志着人们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 对人类而言,表情是人们识别他人情绪情感的重要线索,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一、情绪表达与识别(一)表情的普遍性基本情绪表情(高兴、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如表现恐吓和威胁的表情在不同文化中惊人地相似,其共同特征包括斜吊的眼睛,相似的眉毛、鼻子、脸和下巴的样子,以及张开并下撇的嘴。 (二)表情的差异性 1、情绪表达的文化多样性 2、社会化对情绪表达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表达,以便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准则。 、(三)表情的识别 1、面部表情识别: 眼睛是表达情绪状态的重要部位,但只靠眼睛也是很难识别各种情绪表情的,面部露出的部分越多他人就越容易判断你所表现出来的情绪。 1 / 9

可见,从面部识别情绪的主要线索并不在眉目之间,情绪识别是借助许多线索,特别是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的。 此外,不同的情绪体验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了解情绪发生的背景对于识别情绪是必要的。 2、姿态表情识别(比如用舞蹈诠释情绪状态)将面部表情的识别与姿态表情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情绪状态。 艾克曼等人证明,身体姿态、动作,特别是其强度有助于情绪的识别。 识别姿态表情,其中双手的表情占重要地位。 腿和脚是最不灵敏、最缺乏自我意识的部位,故对于泄露正在施加给我们的欺骗提供了最好的信息来源。 而面部是最坏的信息来源,手、臂介于两者之间。 3、言语表情识别言语表情成为一种辅助语言交际的工具,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的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以及语调、节奏和韵律等。 总的来说,我们在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感时,不能仅仅从一个单一的维度去判断,如果能结合面部表情、姿态动作和言语,会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判断。 比如: 当你面带真诚的微笑骂你的朋友是傻瓜时,你传达的是一种愉快亲切的情感信息,善意的笑容改变了侮辱性语言的意义。

英语中各类情绪的表达!

英语中各类情绪的表达! 一、Joyful——欢喜篇 初级词汇: excited(兴奋的), sensuous(令人愉悦的), energetic(精力充沛的), cheerful(欢快的), creative(有创造力的), hopeful(有希望的) 高级词汇: daring(勇敢的),fascinating(迷人的), stimulating(刺激的),amused(逗乐的), playful(嬉戏的), optimistic(乐观的) 例句: The film is ravishing to look at and boasts a sensuous musical score. 这部电影画面迷人,配乐悦耳动听。 We were amused to see how assiduously the animal groomed

its fur. 看着这只动物如此认真地梳理自己的毛,我们被逗乐了。 He realized this to be a very daring thing to ask.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问题。 二、Scared——担忧类 初级词汇: confused(困惑的), rejected(拒绝的), helpless(无助的), submissive(顺从的), insecure(不安全的), anxious(焦虑的) 高级词汇: bewildered(不知所措的), discouraged(气馁的), insignificant(无足轻重的), inadequate(不充足的), embarrassed(尴尬的), overwhelmed(被征服的) 例句: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概念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我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性动机人类所特有。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德西效应。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

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交往动机 (一)交往动机及其获得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关于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二)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1、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价值所鼓励的东西。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结构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二)成就动机的特征 一般来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X理论:人工作就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

心理神经生理基础

第三节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遇到红灯立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应。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过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说,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此时反射活动并不停止,效应器的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效果。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能准确与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 按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应。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应。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其复杂和频繁变化的现实情境。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

最新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 1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同步练习 2 3 一、名词解释 1.动机P162 2.需要P163 3.诱因P164 4.生理性动机P165 5.社会性动机P165、P167 4 5 6.外在动机P166 7.交往动机P168 8.成就动机P170 9.工作动机P172 10.匮乏动机 6 P173 7 11.成长动机P173 12.情绪情感P175 13.心境P178 14.激情P178 15.应激P178 8 16.道德感P178 17.理智感P179 18.美感P179 9 二、单项选择题 10 1.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P178 11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 12 2.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P178 13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4 3.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的情绪状态是( )P178 15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6 4.人对认知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为( )P179 17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成就感 18 5.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称之为( )P178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成就感 19 20 6.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对的反映,并且还调节着人的社会性

行为。( )P178 21 22 A.社会需求 B.生理需要 C.态度 D.体验 23 7.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P175 A.交往 B.需要 C.态度 D.生理需要 24 25 8.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P178 26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27 9.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是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指的是( )P178 28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29 10.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指的是( )P178 30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31 11.人在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被称为( )P178 32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33 12.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P178 34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35 13.人在认知活动中,在追求知识、真理的过程中,在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36 ( )P179 37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38 14.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 )P179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39 40 15.人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这是一种 ( )P180

第2章心理活动神经生理基础.

第2章心理活动神经生理基础 朱新秤 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也称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屮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主要右五种:食物反射、内肌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性反射。 非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 枢,具特点是快速和不随意。 非条件反射主耍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性反射等。

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是何时性的神经联系。建立的基木条件是, 无关的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这个过程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有两种左要类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形成过程如下: 食物(US) ---------- 唾液(UR) 铃声+ (致物)--------- 唾液 铃声(CS) ---------- 唾液(CR) 形成条件:无关刺激与IF?条件刺激在时间止的结合, 这个过程称之为强化。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就是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其生理机制是在在脑皮层建立fV吋神经联系的接通。

斯金纳的操作积极条件反射 实验工具: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H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0能得到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它也依赖于强化过程。 强化:每次强化、定比间隔强化、定时间隔强化、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疋时间隔强化。 W种条件反射比较: 无条件刺激的明确性 实验中的『I市活动稗度 非条件应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屮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以强化刺激,经典条件反射刚好与之相反。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其基本过程屮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用。抑制可分为两大类: 1、非条件抑制 仃机体牛.來具令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插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外界新颖刺激出现,使正在进行屮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外抑制是神经过程的同时性负诱导。 超限抑制是山相対过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超限抵制使人脑皮层的细胞免受超强刺激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而损伤,W此乂叫保护性抑制。超限抑制是神经过程的继时性负诱导。

情绪表达规则

情绪表达规则 1、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情绪,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都是社会人,都是在相 应的社会文化下成长,所以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我们都要遵守相应 的社会风俗和规则。因此,我们的情绪表达方式也会受到社会的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 (1)Ekman & Friesen(1969)最早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他们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这里 的情绪表达规则,侧重于强调内部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达的不一致。 (2)Jones(1998)从情绪表达规则的组成成分出发,认为情绪表达规则包括两种成分表情 调节知识和目标。表情调节知识是指根据情境要求调节面部表情的指示,目标是决定表达规 则使用的一个重要成分,因为人们表达与内部心理状态不一致的情绪时,都是有一定的动机 的。相较于和对内部情绪与外部表情的不一致性的强调来说,进一步研究了情绪表达规则的 目标。 (3)Saarni提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调节和管理自身情感表达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达到控制表达行为的适宜性,是个体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4)Southam等人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则,儿童的任务 是不断对其进行意义建构,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信念的一部分(Southman,2002)。Ekman, Friesen& Saarni的观点注重情绪表达规则的功能性,而Southman等人的概念则侧重从建 构主义的角度解析情绪表达规则。 (5)综合几个不同概念我们发现,情绪表达规则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行为层面:个体表 现出与真实情绪体验不一致的外显情绪表现;认知层面:个体有意识地对自身情感表达进行 调节和管理,以达到符合特定文化背景、社会规则和社会期望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符合自身 年龄的情绪建构水平。 总之,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规则。它规定了个体在 什么情境下,对谁、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情绪表 达规则受到约定俗成的文化影响,更多是一种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规则。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需要学习这套规则,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效率。 2、情绪表达规则的的内涵 (1)情绪表达规则的知识 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就是个体根据情绪所产生的情境来调节自身情绪表达的一系列知识。Saarni(1984)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知识以对他人情绪表达的觉察为前提,它形成的基础是一 定的社会认知水平,良好的肌肉控制能力和充分的个体经验。Harris(1986)和Ruffman(1999) 等人的观点,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为前提,它以儿童能够对内在的 心理领域和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区分为基础。当儿童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过渡到基于信念 的情绪理解时,儿童就逐渐能够将情绪与个体内在的信念状态而不是直接的外部事实联系在 一起,并将这一区分扩展到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真实的情绪体验的区别性理解上,从而逐 渐掌握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由此可见,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直接反映着个体的情绪理解能力同 时也是折射个体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2)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 情绪表达规则目标是指个体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使用表达规则调节自身情绪的动机Saarni(1999)根据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因素提出了,文化表达规则和和自我保护的表达规则,而前者具有亲社会性,指情绪表达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而后者具有自我保护性,指情绪表达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Jones 和 Gnepp(1986)等人把情绪表达规则目标具体分成三类:亲社会目标指考虑到他人

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韦伯 C.费希纳 D.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冯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 B.脑电 C.心理 D.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需要、动机、意志 B.能力和人格

C.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1913年产生的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行为主义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 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6.【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7.【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效价高 B.效价低 C.期望值高 D.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8.【多选题】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 A.安全需要 B.成就需要 C.成功恐惧 D.交往需要 正确答案:成就需要###成功恐惧###交往需要 对应章节第三章 3.【单选题】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

基础心理学练习第七章 情绪和意志

第七章情绪和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 二、选择最佳答案 1、伴随着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D ) A、情绪 B、情感 C、感情 D、表情 2、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稳定而又微弱的影响着一个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个体根据自己、别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A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5、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 A )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之间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6、受人的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的方向性的运动。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的动作为( C ) A、意志行为 B、目的的确立 C、随意动作 D、克服困难 7、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该目的意志品质为( D ) A、独立性 B、果断行 C、坚持行 D、自制性 8、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去行动,此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 D ) A、盲从和武断 B、任性和怯懦 C、优柔寡断 D、顽固和执拗 9、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不能独立地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B )品质。 A、果断行 B、独立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10、动机斗争,目的确立和方法选择包括在意志行为的( A )阶段。 A、采取决定 B、执行决定 C、制定计划 D、自我调节 三、判断题 1、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 ) 2、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 ) 3、心境一旦产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 ) 4: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使人调节全身各方面力量,急中生智,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转危为安;另一种是惊慌失措。使个体行为失调,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甚至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失调,出现暂时休克现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