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

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
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

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

一、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满足国家制定健康服务业相关政策以及加强对健康服务业宏观管理,科学界定健康服务业统计范围,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的需要,特制定本分类。本分类适用于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

二、定义和范围

本分类规定的健康服务业,是指以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各种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务院有关文件为指导。本分类主要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健康服务业分类范围。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健康服务业范畴相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借鉴国际分类标准。本分类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卫生核算体系(2011)》对健康服务的定义和有关

方法,将健康服务业分类范围确定为与改善人类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发生等紧密相关的服务业。

四、分类结构

本分类将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医疗卫生服务,第二部分为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第三部分为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第四部分为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前三部分是健康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以维护与促进人类身体健康状况或预防健康状况恶化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活动;第四部分是与健康服务相关的产业,包括了相关健康产品的批发、零售和租赁服务。各部分内容标有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小类的对应关系。

五、对有关问题的说明

本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应的行业类别的具体范围可参见《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本分类中的“*”表示该健康服务业类别仅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中的部分活动,具体内容见“说明”。

六、健康服务业分类表

注:“*”表示该健康服务业类别仅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部分活动,具体内容见“说明”。

服务业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分类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自1985年以来实施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第三产业内部又被划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 一、第三产业与服务业 三次产业是从经济体系的供给角度进行的分类。即三次产业分类的逻辑过程是,下游产业的发展单向地依赖于上游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料,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产品供应。根据 2003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产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又称为广义服务业。从概念上讲,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具体来讲,根据新标准,第三产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服务业是与农业、工业相对应的概念。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而不仅仅是单向依赖关系。 长期以来, 我国同时使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两者内涵基本相同。在我国,“服务业”是同与国际通用概念一致的称谓,近年来,中央正式文件和政府主管部门也主要使用“服务业”这个概念。

二、市场型服务业与非市场型服务业 市场型服务业指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水平的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体育、娱乐业等。 非市场服务业指政府较大程度地利用行政手段和直接调控措施干预价格水平、市场准入、提供的规模和竞争行为的服务业。非市场型服务业包括垄断性服务行业、事业性服务行业、公共服务行业等。 三、公共服务业与私人服务 公共服务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为居民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业。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业。 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或者机构提供的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 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或机构提供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主要包括非义务教育,新闻出版、科研、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基础电信等。 私人服务是受竞争型市场机制约束并由市场参与者提供的产业化服务。主要包括零售和批发,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文化休闲,房地产,商业银行,餐饮和旅馆等。 四、公共服务的分类 公共服务从功能方面可以分为三大类: 维护性公共服务,如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和国防外交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公共服务,如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等;社会性公共服务,如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 公共服务也可以从性质方面分成三大类: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2015) 一、分类目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简称《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62号,简称《规划》)的要求,为界定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建立各地区、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监测体系,特制定本分类。 二、分类范围 本分类的范围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务院《指导意见》为指导。本分类按照《指导意见》和《规划》的有关要求,确定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特征有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以数据可获得性为划分主要依据。本分类的类别选取充分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获取,以保证统计部门能够采集到生产性

服务业的数据。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2位数字表示,共有10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3位数字表示,共有34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4位数字表示,共有135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 五、有关说明 (一)本分类建立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类别仅部分活动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代码用“*”做标记;当一个行业类别属于两个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代码用“**”做标记。 (二)本分类在说明栏中,对《指导意见》强调的重点工作,以及带“*”和“**”行业类别的内容作了解释。 (三)本分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具体范围和说明,参见《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六、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表

科技服务业统计代码(2018)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 一、分类目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为科学界定科技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建立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制定本分类。 二、分类范围 本分类将科技服务业范围确定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七大类。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务院有关文件为指导。 本分类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确定科技服务业的基本范围。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 本分类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符合科技服务特征有关活动的再分类。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2位数字表示,共有7个大类;第二

层为中类,用3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共有24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4位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共有88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 五、有关说明 (一)本分类在《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国家统计局令第15号)的基础上修订完成,采用了原分类的基本结构框架。 (二)本分类建立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对应关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仅部分活动属于科技服务业的,行业代码用“*”做标记。 (三)本分类在说明栏中,对《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点任务,以及带“*”行业类别的内容做了解释。 (四)本分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服务(包括、物流、批发、、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 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 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四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关于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多的一种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我国服务业主要分为15大类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即: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住宿和餐饮业 5、金融业

6、房地产业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教育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5、国际组织。 四大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子领域中,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物流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最为看好。

现代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源起及内涵要点

生产性服务业的源起及内涵 (制造服务业的前世今生之)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源起 最早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他于1966年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1975,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把服务业分为四类:生产者服务(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等);流通服务(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社会服务(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 布朗宁和辛格曼的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按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服务业的四大部门是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分配服务业,以及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按布朗宁和辛格曼的分类方法,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是主要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即中间需求性服务业,与最终需求相对应),进入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过程(与家庭和个人相对应),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等提供中间服务,而不是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最终消费服务。并且,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和沃克在其著作《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及影响》中,从服务的对象出发,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政府(社会)服务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布朗宁和辛格曼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工程设计、产品维修、运输、仓储和通讯服务等等。 1982年,Hubbard和Nutter等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并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 1986年,Howells和Green等人则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 美国商务部将生产性服务业的这种中间功能的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联合生产性服务业”,总部与外国生产性服务业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10%);另一类是“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与国外厂商、私人企业、国外政府的合作(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90%)。 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者服务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由胡启恒院士牵头负责,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组起草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报告》,提出了服务业的分类框架,共将服务业具体划分为4个大类: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又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银行、证券、保险)、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国家统计局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房地产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科研等六个行业。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代码

I 63 631 63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本门类包括63~65大类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电信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 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 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 6311 固定电信服务指从事固定通信业务活动 6312 移动电信服务指从事移动通信业务活动 6319 其他电信服务指除固定电信服务、移动电信服务外,利用固 定、移动通信网从事的信息服务 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6321 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指有线广播电视网和信号的传输服务 6322 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指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服务 64 65 633 6330 卫星传输服务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641 6410 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 642 6420 互联网信息服务 649 6490 其他互联网服务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651 6510 软件开发 652 6520 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653 6530 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654 6540 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 655 6550 集成电路设计 659 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 6591 数字内容服务 指人造卫星的电信传输和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指除基础电信运营商外,基于基础传输网络为 存储数据、数据处理及相关活动,提供接入互联 网的有关应用设施的服务 指除基础电信运营商外,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 信息、电子邮箱、数据检索、网络游戏等信息服 务 指除基础电信运营商服务、互联网接入及相关 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外的其他未列明互联网 服务 指对信息传输、信息制作、信息提供和信息接 收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或技术需求所提供的服 务 指为用户提供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或者设备 中嵌入的软件,或者在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技 术服务时提供软件的开发和经营活动;包括基础 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 安全软件、计算机(应用)系统、工业软件以及 其他软件的开发和经营活动 指基于需方业务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和系统设计,并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缆系统、计 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 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 系统之中,以及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 的服务;包括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 护等服务 指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员培训 、管理体系建设、技术支撑等方面向需方提供的 管理或技术咨询评估服务;包括信息化规划、信 息技术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 、信息技术培训等 指供方向需方提供的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整理 、计算、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服务,以及应用 软件、业务运营平台、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等的租 用服务;包括各种数据库活动、网站内容更新、 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在线企业资源规 划(ERP)、在线杀毒、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信 息服务平台、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等 指IC设计服务,即企业开展的集成电路功能研 发、设计等服务 指数字内容的加工处理,即将图片、文字、视 频、音频等信息内容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加工处 理并整合应用的服务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服务业部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服务业部分)4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4210 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 4220 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 43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4310 金属制品修理 4320 通用设备修理 4330 专用设备修理 43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修理 4341 铁路运输设备修理 4342 船舶修理 4343 航空航天器修理 4349 其他运输设备修理 4350 电气设备修理 4360 仪器仪表修理 4390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4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41 电力生产 4411 火力发电 4412 水力发电 4413 核力发电 4414 风力发电 4415 太阳能发电 4419 其他电力生产 4420 电力供应 4430 热力生产和供应 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500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610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 4620 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 4690 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 E 建筑业 47 房屋建筑业 4700 房屋建筑业 48 土木工程建筑业 481 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4811 铁路工程建筑 4812 公路工程建筑 4813 市政道路工程建筑 4819 其他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482 水利和内河港口工程建筑 4821 水源及供水设施工程建筑4822 河湖治理及防洪设施工程建筑4823 港口及航运设施工程建筑4830 海洋工程建筑 4840 工矿工程建筑 485 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 4851 架线及设备工程建筑 4852 管道工程建筑 4890 其他土木工程建筑 49 建筑安装业 4910 电气安装 4920 管道和设备安装 4990 其他建筑安装业 50 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 5010 建筑装饰业 502 工程准备活动 5021 建筑物拆除活动 5029 其他工程准备活动 5030 提供施工设备服务 5090 其他未列明建筑业 F 批发和零售业 51 批发业 511 农、林、牧产品批发 5111 谷物、豆及薯类批发 5112 种子批发 5113 饲料批发 5114 棉、麻批发 5115 林业产品批发 5116 牲畜批发 5119 其他农牧产品批发 512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5121 米、面制品及食用油批发5122 糕点、糖果及糖批发 5123 果品、蔬菜批发 5124 肉、禽、蛋、奶及水产品批发5125 盐及调味品批发 5126 营养和保健品批发 5127 酒、饮料及茶叶批发 5128 烟草制品批发 5129 其他食品批发 513 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 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 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四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关于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多的一种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我国服务业主要分为15大类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即: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住宿和餐饮业 5、金融业 6、房地产业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教育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分类、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国内发达城市的要点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分类和主要特点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中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1、现代物流业:包括运输、代理、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2、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其他商务服务。 3、信息服务业: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 4、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与实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址勘查业。 5、现代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其他金融活动。 6、涉农服务业:包括农业科技服务、农民就业服务和农村市场服务。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1、融合性。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它依附于制造业,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行业融合特征也较为明显,并产生出许多新业态。如数字化服务是将图像、文字、— 1 — 影像、语言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服务,它横跨通讯、网络、媒体及传统文化艺术等各个行业,是服务业行业融合的产物。 2、关联性。从产业关联效果看,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提供服务投入的行业,与其它产业关联效果大。在整个产业链中,上下游各种服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服务提供与客户消费密不可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使得敏捷制造、零库存、虚拟企业成为可能,是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软件、信息传输、研发等行业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型服务为基础,以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以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为服务业过程,注重以知识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具有高知识和技术密

信息服务业概念界定

信息服务业概念界定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步完成了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和传统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步入这个过渡阶段。世界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到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对各国政府的行为和国际关系准则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大任务,如何在工业化的同时确立信息化战略,发展信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形成我们自己的信息化战略,首当其冲的是对信息、信息经济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正确的初步了解。 一、信息服务业概念 根据现有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涉及到了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者仅仅是在论述信息产业的结构和范围时,介绍和论述了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真正深入的专题研究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1962年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中将所谓的“知识产业”(现在学者们一般认为与广义的信息产业范围大致相同)分为教育、研究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这几个部门。而信息服务部门又包括法律服务、医疗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工程服务、中介代理服务等。显然,马克卢普眼中的信息服务的范围过分狭窄,他所认为的信息服务可归纳为专业服务和中介服务两类,这与现在学者们所讨论的信息服务业相去甚远。 2、传统的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观点。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信息产业分为广播网、通信网、通信技术、集成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包、软件服务和信息技术这八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是以信息的应用为核心来分类信息产业的,他对信息服务业的范围界定的仍然较窄。 3、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的观点。日本对信息产业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日本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分类坚持自己的标准,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的信息产业分类体系。即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产业,而前者又包括机器产业、软件产业、媒介产业,后者含有报道产业、出版产业、数据库产业、咨询产业、代理中介产业、教育产业、教养产业。应该说这个定义既清晰又模糊,清晰是因为罗列了各个具体的行业,模糊则是因为这个分类甚至没有

《现代服务业基础知识》练习题目

《现代服务业基础知识》练习题目 (选择题38题,判断题38题,问答题78题,共154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些行业不属于现代服务业?(A) A饮食业B教育业C房地产业D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以下哪些选项属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ABCD) A中央商务区B现代物流园C科技创业园D服务外包基地 3.最早使用条形码技术的企业是(A) A沃尔玛B家乐福C麦德龙D好又多 4.以下选项不属于广东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行业是(D) A金融服务B批发和零售业C旅游业D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A)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A金融服务业B房地产业C旅游业D现代物流业 6.以下选项属于金融服务业的是(ABCD) A金融信托与管理B金融租赁C邮政储蓄D典当 7.不属于责任保险的是(C) A公众责任保险B产品责任保险 C员工责任保险D第三者责任保险 8.按照投资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主要分为(ABC) A成长性基金B收入型基金C平衡型基金D指数型基金 9.按照评估对象来分,以下不属于信用评级分类的是(A) A个人信用评级B证券信用评级 C项目信用评级D国家主权信用评级 10.产权交易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兼并B承包C租赁D拍卖 11.(D)是指在奉献和回报方面,介于优先债券投资和股本投资之间的一种投资资本形式。 A私募股权投资B创业投资基金 C创业投资引导基金D夹层资本 12.宏观物流不包括(D) A社会物流B国民经济物流C国际物流D生产物流 13.微观物流包括(ABCD) A企业物流B供应物流C销售物流D生活物流 14.以下选项属于典型的物流中心的是(ABCD)

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8)

附件1 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 (2018) 一、分类目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的要求,为满足国家制定高技术服务业有关政策和加强高技术服务业宏观管理的需要,建立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参照国际相关分类标准并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制定本分类。 二、高技术服务业界定和范围 本分类规定的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 三、编制原则 (一)本分类主要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要》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高技术服务业的范围及分类。 (二)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服务业范畴相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本分类能够满足有关部门对高技术服务业管理的需要,同时兼顾统计上的可操作性。 (四)本分类借鉴国际组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界定以及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将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纳入高技术服务业范畴。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1位数字表示,共有9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2位数字表示,第1位为大类代码,共有25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4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中类代码,共有97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 计算机服务贸易: 含义:计算机服务贸易是位满足是为满足使用计算机或信息处理的有关需要而提供软件和服务的行业,是一种附加值搞、知识密集的新型行业。计算机服务贸易内容包括处理服务、软件产品、专业服务和统合系统等方面,以及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租赁、维修和维护等。 信息服务贸易: (一)含义:信息服务贸易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搜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 (二)分类: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分为5个大类,信息提供业、信息处理业、软件开发服务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咨询业及其他。 一.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与服务业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世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一20%之间。在国际贸易方面,据IMF统计,1997年至2006年之间,世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85.63亿美元增长到1234.1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6.65倍,年均增长率为23.44%。中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但是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更扩大了海外市场,从而使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的产值从2001年的726亿元增长为2006年的4800亿,在短短5年之间增长了5.6倍。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方面,1997年中国的进口额为2.31亿美元,出口额仅为o.84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47亿美元。而到2006年,中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进口额为17.39亿美元,出口额为29.5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12.19亿美元。此外,在IMF的国际收支平衡统计中,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处于世界前20名的领先地位。可见我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在近些年有迅猛的发展。到2009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达到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进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顺差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亿美元。咨询进出口总额为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出口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进口134亿美元,同比下降1%;顺差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亿美元。 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20的国家占据了世界市场将近95%的份额。主要的世界市场份额被较早发展该项贸易的印度和爱尔兰占有,他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14%以上。尤其是在近几年,基本保持在20%左右,是世界市场最重要的出口国。与此同时,英国、德国和美国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属于国际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以色列、加拿大、西班牙三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1至2006年均达到了3%以上,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在这些国家中仅处于中下等水平,但是近些年来这一数值有所上升,从2001年的0.91%上升为2006年的2.40%,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也由2001年的第15位上升为2006年的第11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图1所示,近3年来大部分国家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爱尔兰和英国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与此同时,只有中国和印度保持着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趋势。因此可以得到结论,由于中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的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所以与其他强国相比,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占有率仍然很低。特别是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

高技术服务业分类

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3) (试行) 一、目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的要求,为满足国家制定高技术服务业有关政策和加强高技术服务业宏观管理的需要,建立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特制定本分类。 二、定义和范围 本分类规定的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 本分类适用于各地区、各部门开展高技术服务业统计调查。 三、编制原则 (一)本分类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为指导。 (二)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服务业范畴相关

活动的再分类。 (三)本分类能够满足有关部门对高技术服务业管理的需要,同时兼顾统计上的可操作性。 (四)本分类参考借鉴国际组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界定以及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将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纳入高技术服务业范畴。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根据编制原则,将高技术服务业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9个大类,用汉字数字一、二……表示; 第二层为25个中类,用汉字数字(一)、(二)……表示; 第三层为63个小类,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中的小类表示。 五、对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本分类中小类的具体范围说明可参见《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二)本分类中的“*”,表示该类别仅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小类中的部分活动。 (三)本分类中的高技术服务原则上归入一个类别,不重复出现在多个类别中。部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小类名称存在重复,是由于该行业分类小类中有部分内容分别属于不同的高技术服务类别(详见分类表中“说明”)。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 修订说明 一、修订背景 2017年6月30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正式颁布。8月29日,国家统计局印发《关于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的通知》(国统字〔2017〕142号),规定从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起统一使用新分类标准。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以下简称原分类)已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需要,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 二、修订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延续了2015版的分类原则、方法和框架,根据新旧国民经济行业的对应关系,充分考虑与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衔接性,对原分类进行了结构调整和行业编码的对应转换,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一)总体结构调整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以下称本分类)中大类共有10个,与原分类保持一致;中类共有35个,比原分类增加1个;小类共有171个,比原分类增加36个。 (二)大类调整情况。 本分类对原分类中“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3个大类名称

进行了变更,变更后名称分别为:“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 (三)中类调整情况。 本分类新增了1个中类“通用航空生产服务”;并对原分类中“企业管理与法律服务”“农林牧渔服务”“开采辅助服务”等3个中类名称进行了变更,变更后名称分别为:“组织管理和综合管理服务”“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四)小类调整情况。 为体现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行业小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细化,本分类部分小类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1.拆分。 依据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行业小类拆分情况,本分类新增了35个小类,名称及对应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分别是:工业设计服务(7491),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7515),三维(3D)打印技术推广服务(7517),创业空间服务(7540),工程监理服务(7482),通用仓储(5920),低温仓储(5930),危险品仓储(594),中药材仓储(5960),其他生产活动寄递服务(6090*),生产性数字内容服务(6571、6572*、6579*),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6431),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6433),互

现代服务业管理

现代服务业管理 讨论:什么是服务,什么不是服务 第一章服务及服务特性 一、服务的概念 (一)服务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在与顾客的接触中,服务提供者(供方)的活动和活动产生的结果。 (二)概念的理解 1、指出了服务目的【满足顾客需要】 2、指明了服务的条件【必须在供方与顾客接触中进行】 3、指出了服务内容【服务活动和活动产生的结果(顾客对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 二、服务的特性 服务是一种过程或行为,他并不像商品交易那样会发生所有权的转让,消费者能带走的是服务的体验。 1.服务的无形性 2.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易逝性) 3.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 4.品质差异性(服务人员、消费者、环境、互动) 5.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参与 第二章服务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一、服务业的概念及分类 (一)服务业概念

是从生活和生产领域独立出来的,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提供无形性产品为主的行业。 (二)服务业分类 1.三分法(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为社会服务的政府服务业) 2.辛格曼分类法(生产者服务业、流通性|分配性服务业、个人|消费性服务业、社会服务业) 3.联合国统计署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4.北美产业分类法NAICS (三)世界服务业总体发展态势 1、世界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经济体增长不均衡 2、服务业直接外资止跌回升,跨国并购上升明显 3、生产性服务业支柱地位上升,国际大都市形成产业群 4、制造与服务融合日益深入,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增强 5、服务外包稳定增长,精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6、总部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模式各具特色 (四)现代服务业的含义和特征 1、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来源。 ①概念:生产性服务业又称为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②分类:资本、会计、信息服务类,经营组织类、研发技术、人力资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系细类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系细类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六大主要行业包括以下具体细类。 1、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复合性产业,提供运输、代理、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2、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其他商务服务。 3、信息服务业: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 4、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与实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址勘查业。 5、现代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其他金融活动。 6、涉农服务业:包括农业科技服务、农民就业服务和农村市场服务。 关于印发《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的通知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09-02-03 京统发〔2009〕11号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市局、总队所属各单位,各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调查队: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为规范地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和评价 工作,在广泛征求国家统计局、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北京 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一月二十四日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 一、目的和作用 (一)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展科学、系统、可行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特制定本分类标准。 (二)本分类标准为制定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为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研究和监测与评价提供科学、统一的分类依据。 二、行业范围 本分类标准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6个行业门类、22个行业大类,共包括148个行业小类,根据业务活动特点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大类别。 三、分类原则 (一)以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定义为依据 根据国内外有关理论,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指以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为主导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经营性和可贸易性的特点,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也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 (二)以国家和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为指导 本分类标准参考了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有关提法,力求与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指导性文件保持一致,与先行发布的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保持衔接。 (三)注重数据的可获取性 本分类标准结合统计调查工作实际和国民经济核算基础,注重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以保证定期取得全面反映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结构和效益等状况的统计数据,及时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变化情况。 四、分类方法

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及思路

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及思路 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信息传输服务业;IT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资源产业(主要指信息内容产业)。 信息服务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技术支撑,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高各行各业技术水平、效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信息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支持和培养,正是体现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迫切需求。 信息服务业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转型提升作用大,提供就业机会多,创新关联范围广”等特点被各国和各个行业所关注。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对我国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务院最近陆续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技术创新和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信息服务业的广泛的应用,能够促进钢铁业,汽车,机械制造,纺织、服务业等众多产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流程转变,能够促进产业重组、机构调整和升级,因而,对国家十大振兴规划具有基础化推动作用。 一、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 1.产业比重逐渐增大 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服务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欧盟进行的一项

研究表明,服务业现在已占发达国家工业活动的50%-70%,在美国和瑞士等国家,服务业的产值甚至达到制造业的3.5倍以上,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软件服务业、通讯服务业和信息资源产业。 2.外包活动日趋活跃 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全球制造业投资转移热潮趋于稳定,以服务业外包为标志的新一轮投资转移已初现端倪。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服务业有望成为最受外国直接投资青睐的领域,其中以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突出。目前,全球服务业外包市场规模已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6500亿美元,服务业吸收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已从1990年的不足50%上升到70%左右。2009年在全球实体经济收到重大冲击的情况下,一季度全球服务外包业务转移额达到1600亿美元。 3.服务内涵逐步延伸 信息服务业更加强调“服务”这个本质特征,反映了社会综合化信息服务的强烈需求。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广泛深入推进,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以及人们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单一形式的信息服务已不能适应丰富的社会需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更有效的支撑。电信正在突破原来概念和内涵的局限,向更加全面、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转变;互联网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兴业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博客、播客、虚拟社区等;在公司策略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定位于“服务”。 4.商业模式推陈出新 新技术不断涌现,培育新的市场空间,成为丰富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