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刚

1、放大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

2、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1、放大镜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没有关系,与镜片的

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会

越小。 4、球形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5、小水滴及盛了水的烧杯都具有放大的作用。12、人类

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的。6、培根

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人的视力的眼镜 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放大镜下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的昆虫 3、蟋蟀的耳朵在它前足的内侧,还叫鼓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在放大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

蝗虫、蟋蟀的触角是丝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

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

成。

3、放大镜下

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就是

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构成。

7、制作小的食盐晶体的方法:①制作一杯浓的食

盐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干净的玻璃片上③放

到太阳底下④水分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白

色物质就是食盐的晶体。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

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

世界。

4、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5、列文虎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微生物的人。

4、怎样放得更大 6、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遂道显微镜。

7、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8、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

才能看到,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

9、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①上下移动调整两个

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②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

图像;③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

大。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

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橡树树皮上发现了细胞。

3、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5、使用显微镜时,要先看着物镜向下调节旋

钮,把物镜调节到载玻片上方1—2厘米

处,再看着目镜向上调节旋钮,直到看到

清标本。

5、用显微镜观察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两眼都要睁开,一

只眼观察,一只眼记录。

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用显微镜观察时,注意移动玻片标本的方

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8、调节反光镜,可以从目镜里看见一个亮的

光圈。

9、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倍数×物镜的

倍数。

10、制作洋葱内表皮玻片标本的步骤:①用小

刀把洋葱剖两半;②撕下其中的一片洋

葱;③用小刀在内表皮上画“井”字;④

用镊子撕下“井”字中央的内表皮放在载

玻片上的水滴中央,展开;⑤倾斜着盖上

盖玻片;⑥用滴管吸一滴稀释的碘酒从盖

玻片的边缘滴入;⑦用吸水纸吸干多余的

水分。

1、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

达几十万个。

2、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

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种生物不同器官

的细胞形态也是不同的。

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

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

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

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5、生物体的长生就是老细胞不断死去,新

细胞不断生长的过程。

6、用显微镜观察 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像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子、

钟虫、太阳虫、细菌等,都属于单细胞生

物。

8、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9、细胞吸收生命所需的物质,排除身体产

生的废物。

10、我们之所以长得像自己的父母,就是细

胞的遗传作用。

11、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

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1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养料,供给植物自身的生长。

13、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

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14、冬眠的动物细胞能在冬眠之前把能量储存在脂肪里,供它们冬眠时维生。

1、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2、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3、我们可以用鱼缸里的水或池塘水里放入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4、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

的共同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

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7、用显微镜观察 5、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6、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子、

钟虫、太阳虫等。(至少要会画两种水中

微生物。)

7、控制微生物运动速度的方法:①可以在

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脂棉纤维;②可以用

吸水纸把盖玻片边缘多余的水分吸干。

8、制作水中微生物玻片标本的方法:①用

滴管吸一滴鱼缸里的水或池塘水,滴在

干净的载玻片上;②用镊子夹着盖玻片

倾斜着盖在水滴上;③用吸水纸把盖玻

片边缘多余的水分吸干。

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

微生物、细胞。

2、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

只能用五官探知世界。

3、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

们生产食物。

4、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先靠

微生物。

5、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

世界。

6、弗莱明从青毒菌中发现了青毒素,使千

千万万的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

死。

7、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

来的人。

8、微小世界和我们 8、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

传播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

奶制品和酿酒业,以及杀死液体中的细

菌。

9、人们利用酵母菌发酵的原理,制成了馒

头、面包等美味食品。

10、人们科用微生物对土壤进行改良和净化。

11、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21

世纪全球的粮食问题。

12、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克隆

羊。

13、酵母菌发酵的原理:酵母菌分解面粉里

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面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提纲精品

【关键字】情况、平衡、位置、支撑、作用、速度、倾斜、带动、方向 六 上 科 学 提 纲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 机械 是能使我们 省力或方便 的装置。 2.螺丝刀等机械构造很简单,属于 简单机械 。常用简单机械有 杠杆 、 滑轮 、 轮轴 、 斜面 。 3.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譬如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二、杠杆 1. 杠杆上有3个重要位置: 2.杠杆有3种类型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 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左点到支点的距离 = 右边的钩码数×右点到支点的距离 4. 一些典型杠杆:省力的是 撬棍、羊角锤、老虎钳、开瓶器、杆秤 ,费力的是 筷子、镊子、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是 跷跷板、天平、订书器 。有些工具设计成费力杠杆是 因为更方便 。 我们身体上的前臂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三、轮轴 1.像水龙头这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 固定在一起转动 的机械,叫做 轮轴 。 2. 轮轴有2种情况。 省力 :轮上用力,带动轴转动。 费力 :轴上用力,带动轮转动。 3.在轮上用力时, 轮越大 ,就越 省 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轮)总是比刀杆(轴)要 粗 很多。 4. 一些典型轮轴: 水龙头、门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等 。 四、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力的大小用 测力计 来测量,力的单位是 牛顿 ,用字母 “N ”表示。测力计使用前要先 调零 。 五、斜面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斜面 。 2.斜面 都能省力 ;而且斜面的坡度越 小 越省力。 3.一些典型斜面:如 “S ” 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 六、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中两个齿轮和链条咬合,起到传动作用。自行车运用了 杠杆(如:刹车)、 轮轴(如:把手、脚蹬) 、 斜面(如:螺丝钉) 等简单机械的原理。这些简单机械起到 省力或方便 的作用。 用支大省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班别分数 一、填空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放大镜),而(显微镜)的发明是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放大)的作用。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小),看到的范围(大)。 3、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蓝)(绿))组成的。 4、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300)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W)倍。 5、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 盐、白糖、(碱)等。 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第一个发现和提 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8、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9、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 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由很多(小眼睛)组成。苍蝇能停在玻璃上不滑落,这主要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10、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气孔),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 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判断 1、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V ) 2、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X ) 3、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 X ) 4、在放大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 V ) 5、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X ) 6、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V ) 7、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X )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V ) 9、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V ) 10、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V) 11、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 1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 X ) 13、在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 X ) 14、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体都是晶体。………………………………( X ) 15、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V ) 16、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V ) 1 17、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X) 18、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 19、只要把物体放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 X ) 20、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X ) 2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V )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B)。A越大B越小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A)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罗伯特.胡克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抵抗弯曲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①增加材料的宽度②增加材料的厚度③改变材料的形状。3.增加纸的宽度,会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厚度,会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4.研究的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 实验材料:两叠书、三张A4纸、若干个垫圈 实验假设:有关,纸越宽的抗弯曲能力越大 实验步骤: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②放两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放三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中应控制不变的量:纸的宽度;不变的量有: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好办法。 2.一般情况下横梁是立着放的,因为横梁立着放虽然减少材料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强了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3.简答题: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答:因为瓦楞纸中间的结构是是W 形,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拱形的力量 1.简答题:为什么拱形可以承载很大的重量?答: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四、找拱形 1.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2.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如手捏鸡蛋不易碎)3.塑料瓶的上部、底部为近似圆顶形,中部为圆柱形。最厚最硬的地方在瓶口,最薄最软的地方在瓶身。 4.人体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保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的承载人体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都有三个点: (1)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2)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3)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2.杠杆的特点: (1)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如:修枝剪、撬棍、开啤酒瓶的启子)。 (2)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费力。(如:钓鱼竿、火钳等)。(3)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如:跷跷板、天平等)。 3.轮轴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如:汽车方向盘、门把手、水龙头开关、辘轳等)。 要点:大的为轮,小的为轴,轴提起重物。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轮不变时,轴越小越省力。 4.滑轮边缘有槽,能绕上绳线,并能围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5.固定在重物附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6、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省力二分之一);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在滑轮组中连系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段,则拉力就为原拉力的几分之一。 7、斜面像斜坡、斜搭的木板、引桥等一端在高处另一端在低处的装置就叫做斜面。 特点: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省力就越少。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一、填空(23分) 1. 叫做_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阻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费力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_轮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扳手、_方向盘、水龙头、钥匙。 3.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它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不能省力;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它的作用是可以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它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4.(盘山公路)、(滑梯)、(楼梯)等都是运用的斜面的原理。 5.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龙头、踏脚板与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运用了轮轴的原理,刹车运用了杠杆的原理。 6.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动力作用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作用点)。 7.自行车的综合运用了(轮轴)(杠杆)(斜面)等机械原理。 8.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9.滑轮组由(定滑轮)、(动滑轮)(绳子)等几部分组成。 10.我们学到的简单机械有( 杠杆)、(轮轴)、(滑轮)、(斜面)。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知识瞭望; 1、人类的祖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 2、人类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一、填空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 ]里.靠[ ]获得食物。 2、古人类为了有效地防御敌害.选择了[ ]生活。 3、我国古代有[ ]的传说。 二、选择 1、验证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的途径是[ ] A、找事实 B、找证据 C、找理论依据 D、以上都对 2、研究人类祖先可根据[ ] A、化石 B、文物 C、资料 D、以上都对 3、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A、古代类人猿 B、现代类人猿 C、猴子 D、猩猩 三、判断 1、类人猿是通过上帝演变成人的。[ ] 2、人类的祖先独居生活.相互之间并不联系。[ ] 3、人类的祖先在劳动中学会了语言。[ ] 四、简答 对于人类的祖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请简单说一说。 答;

2、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知识瞭望; 1、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接连发现三具“北京人”的头盖骨.被称为“连中三元”的奇迹。 2、衡量我们的猜想与事实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 一、填空 1、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2、早期猿人发现.闪电有时会把灌木丛点燃.于是他们开始摸索并逐渐学会用[ ]烤熟食物。大约30万-5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 ]。 3、在我国北京[ ]猿人遗址发现了早期猿人用火的遗迹。 二、选择 1、验证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的途径是[ ] A、找事实 B、找证据 C、找理论依据 D、以上都对 2、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A、古代类人猿 B、现代类人猿 C、猴子 D、猩猩 3、传说中[ ]造了人类。 A、女娲 B、后羿 C、精卫 D、刑天 三、判断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四五十年前。[ ] 2、现在的黑猩猩将来也会变成人类。[ ] 3、只有化石才可研究人类祖先。[ ] 4、长臂猿生活在东南亚。[ ] 5、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祖先的老家在亚洲地区。[ ] 四、简答 古猿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直立行走的?

最新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docx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练习卷小学六年级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 20 分)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等 ,没有产生(),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 . 2、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遇到碘酒 ,颜色会(),这种变化我们称为().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 4、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种种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这几种 . 5、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构成的 ,物质会发生变化 .物质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和() . 6、()和()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 7、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物质变化产生了() ,它不会消失 . 二、判断题( 20 分) 1、我们周围的物质会发生变化,但也有不变的物质.()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 粉.() 4、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气泡, 留在玻璃杯里的液体, 小苏打已不在了,只留下白醋.() 6、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容易脱落 .() 7、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看到铁钉变绿了.() 8、我们可以根据物质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0、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多的物理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 物质.() 三、选择题( 20分) 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 A 、沙子变小了 ,黄豆没有变B、沙子和黄豆有了明显的变化 C、沙子和黄豆都没有明显变化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铁钉烧红了B、铁钉生锈了C、面包发霉了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铜钱上长铜锈了B、水结冰C、用木材做桌子 4、下面哪些是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A、放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B、刷上一层油漆C、浸入水中 5、下面哪些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改变大小B、改变形状C改变颜色 6、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A、黑色B、蓝色C、棕色 7、加热白糖我们看到() A、变棕色了B、没什么变化C、变黑色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将燃烧的细木条马上伸进玻璃中,观察到() A、继续燃烧 ,没什么变化B、马上熄灭C、火焰变小 ,但没熄灭 9、铁生锈的速度是() A、很快B、比较慢C、很慢 10、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 A、产生了气泡B、形状发生了改变C、产生了新物质 四、连线题(8分) 放烟花 化学变化把二氧化碳压入汽水中 物理变化火柴燃烧 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10分)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 用力的点叫做_用力点_;承受重物的点叫做_阻力点_;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_支点 _。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 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_________;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时就是_费力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与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_螺丝刀_____、___ 扳手__、___水龙头_、_方向盘_。 3、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_定滑轮_,它 的作用就是_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动滑轮_, 它的作用就是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_;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_ 滑轮组__,滑轮组既能_省力__又能_改变用力方向_。 4、_引桥_、__螺丝钉_、__刀锋__等都就是运用的斜面的原理。 5、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龙头、踏脚板与齿轮、大齿轮与 小齿轮运用了__轮轴__的原理,刹车运用了_____杠杆____的原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 √ ) 3、自行车上组合应用了许多简单机械,就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 √ ) 4、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 5、机械有省力、加快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式等作用。( √ ) 6、、盘山公路、楼梯、剪刀、斧头,都应用了斜面的原理。( √ ) 7、剪子、起钉锤等工具,外形与撬棍不同,因此不属于杠杆。( × ) 8、使用杠杆时,不一定省力。( √) 9、从斜面上拉物体比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省力。 ( √ ) 10、斜面都能省力。 (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0分) 1、杠杆工作时,就是围绕( ③ )转动的。 ①重点②力点③支点 2、升国旗时,用到了(① )。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3、自行车把就是一个简单机械,它就是(②) ①斜面②轮轴③、杠杆 4、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就是下面中的哪一类滑轮工具。( ③ )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5、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_____①_____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①大于②小于③、等于 6、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使转动速度(①)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改变材料的(形状)、(宽度)、(厚度)、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拱形承载的秘密: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3、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4、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肋骨、足拱的构造以及贝壳、龟壳、鸡蛋等。 5、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6、框架铁塔不容易倾倒的原因:框架铁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使它不容易倒。 7、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8、桥的结构一般分为三种:拱形结构桥、条形结构桥和框架结构桥。 9、大跨度的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大跨度的钢索桥一般有两种形式:斜拉桥和悬索桥。江阴大桥跨度达(1385米),属于(悬索桥)。 10、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吧。 猜测: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实验器材:宽度是2、4、8厘米的卡纸各一张;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垫圈,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 相同条件:纸梁厚度;架空高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 不同条件:纸梁的宽度 实验过程:分别用2、4、8厘米宽的卡纸和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搭一座纸桥,再分别在纸桥相同的地方放垫圈,看纸梁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现象:2厘米宽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少,4厘米较多,8厘米宽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11、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吧。 猜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实验器材:1倍、2倍、4倍厚的卡纸各一张;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垫圈,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 相同条件:纸梁宽度;架空高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 不同条件:纸梁的厚度 实验过程:分别用1倍、2倍、4倍厚的卡纸和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搭一座纸桥,再分别在纸桥相同的地方放垫圈,看纸梁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现象:1倍厚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少,2倍厚较多,4倍厚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的增加。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我的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0分) 1.很多材料可以通过改变( ③ )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①形状②厚度③形状或厚度 2、我国著名的赵州桥至今结实完好,主要原因是(①) 拱形结构②石料抗弯曲能力强③石料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3加固正方形框架的最好办法是增加( ② )。 ①横杆②斜杆③竖杆 4、下面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①)。 ①增加纸的厚度②减小纸的厚度③增加纸的光滑度④让纸变得更粗糙 5、下面不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形状改变是(①)。 ①、—②、W ③、T ④、U 6、下面(③)物品没有利用到拱形原理。 ①圆顶屋顶②赵州桥③金字塔④乒乓球 7、下面(①)框架最牢固。 ①Δ②□③◇④∏ 8、空塑料瓶在(③)情况下最不容易倒。 ①瓶口向下②瓶口向上③瓶口向上瓶里装一些沙 9、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和桥面组成。(①)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 ①钢缆②桥塔③桥面 10、增加梁的厚度可以(②)能力。 ①增加抗弯曲②大大增加抗弯曲③减小抗弯曲 三、我的判断。(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形状不同的一种材料,抗弯曲能力也会不同。 ( √ ) 2、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提高材料抗弯曲能力。(√) 3、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大它的抗弯曲能力。(√) 4、利用三角形可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5、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6、三角形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框架,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最好。(×) 7、宽度比厚度更能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 8、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9、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 10、把薄形材料弯折成“工”字形,实际上是增加了材料的宽度。(×) 三、我的研究。用筷子做一个稳固的正方体框架(20分) 1、我的框架草图为: 2、我需要多少根横杆、竖杆、斜杆? 答:横杆8、竖杆4、斜杆6.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都有三个点: 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 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 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2、杠杆的特点: (1)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如:修枝剪、撬棍、开啤酒瓶的启子)。 (2)、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费力。(如:钓鱼竿、火钳等)。 (3)、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如:跷跷板、天平等)。 3、轮轴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如:汽车方向盘、门把手、水龙头开关、辘轳等)。 要点:大的为轮,小的为轴,轴提起重物。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轮不变时,轴越小越省力。 4、滑轮边缘有槽,能绕上绳线,并能围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5、固定在重物附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6、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省力二分之一);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在滑轮组中连系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段,则拉力就为原拉力的几分之一。 7、斜面像斜坡、斜搭的木板、引桥等一端在高处另一端在低处的装置就叫做斜面。 特点: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省力就越少。 湾甸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填空(23分)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_________;承受重物的点叫做_________;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_________。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_____________;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_____________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最新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 2 分,共 24 分):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2、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蟋蟀的耳朵长在()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眼。 3、有规则的集合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他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的。 4、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7、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 8、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组成的。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A、反射 B、折射 C、不变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有关。 A 、凸度B、材料 C、面积 3、()的建立,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b、准备两个放大镜 c、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d、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A、bdca B、bacd C、bcda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 B、2000 C、200 万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 7、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 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10、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 1/3 毫米的微小物体( )7、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9、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10、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 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 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到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 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 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 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 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 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7、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是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1、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简单机械举例 杠杆省力杠杆开瓶器、切刀、核桃夹、羊角锤不省力也不费力跷跷板、订书机、天平 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杆 轮轴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 斜面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 12、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滑轮类型作用 滑轮动滑轮省力 定滑轮改用用力的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 13、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应用机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