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国富论杂七杂八

资本论国富论杂七杂八
资本论国富论杂七杂八

【有关资本论】

1.《资本论》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研究分解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读《资本论》的时候,可以在大脑中,或者在纸上将分解的部分记下来。如,商品分解为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又分解为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与剩余劳动时间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PS:剩余价值存在的原因:竞争性议价

一方弱一方强,议价力量不平等,强者占有了剩余价值。(一样的工资,有些创造的价值超出工资至3000价值,但仍给2000工资)

PS: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

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二是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利润、利息、地租以及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产业部门职工的收入都是由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有两条:

(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

(2)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

2. 《资本论》的分解(分析)与联系(综合)比起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来讲,要更加合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础的观点就是:钱有时间价值。即,钱放在银行1年,就会多出钱来。《资本论》真正将钱生出钱的问题揭示出来。资本主义经济学会回避这些问题。所以,在读《资本论》的时候,可以将所在的现实结合起来理解。比如,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是,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看看现实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

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是:劳动力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大于其本身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其老板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价值也必须是其老板的。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以此为主干,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个社会的枝枝叉叉了。这些枝杈可以分为几类:

1. 控制、占有劳动力。大概做法就是让社会上的大部分人不能占有生产资料,永远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 充分使用劳动力。注意充分这个词,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不干完别回家,货多了给我加班,都是这事的具体表现。当然这事也是一种学问,叫管理学。充分使用劳动力的目的是为了让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3. 尽量压低劳动力价值。

4. 支付劳动力价值。

5.使用剩余价值。包括投资和挥霍。

6.安抚感觉到不平的劳动力,俗称维稳。

7. 生产劳动力。比义务教育和各种培训。

这七件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活动。每一件都是一门严肃的学问,都有专门的机构在做。七件事都是围绕一件东西:劳动力。

《资本论》事实上正是通过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攻击了整个商品生产、金钱游戏本身,因为资本主义就是按劳动价值论运转的,而价值的增值源于剩余价值生产,同时资本追求的是以价值为目的的权力,而不是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因此不断的造就多数人的异化,从而他们越来越多的活动时间不属于自身,成为典型的时间奴。

而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而不是什么剩余产品。因为价值(金钱原子)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本身,那么它代表的就不是财富,而是权力(奴役)。(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就说:“价值是异化的人类劳动。”所谓异化就是不属于自身,不断与自身对抗的异己行为)。

在人支配人,人玩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完全与技术生产率无关,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

子。比如:我是资本家,我支配一个女工1小时劳动,我可以让她用拖拉机挖土1小时,也可以让她用锄头控土1小时劳动,还可以让她脱了衣服给我跳裸体舞一小时,在这里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实物(使用价值),因而你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样生产具体实物蛋糕的边际生产力。

而剩余价值则是,假设资本家支付工人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是4小时劳动,而资本家实际驱使了工人劳动8小时劳动,那么剩余价值=8-4=4小时,在这里同样不涉及具体的实物蛋糕,只反映工人被支配驱使的行为(劳动)时间。如果企业亏损,只不过是剩余价值未转化成利润而已,并且即便在高利润率的企业中,工人工资的劳动时间去出自身劳动的时间,只不过是其它行业剩余价值的转移支付。

也就是说价值不是什么劳动的后果、成果、功劳,而是被支配的劳动本身。并且何为成果、贡献、功劳,正如日军驱使一个人去剥他女儿的人皮给日军做皮鞋,日军也参加劳动,对日军来说是成果贡献、功劳,对这个人来说就是劳动不属于自身与自身对抗的异化痛苦折磨。这与资本主义中该死的价值(金钱)增值是一回事,对资本家来说是成果、功劳、贡献,对工人阶层来说就是制造出更长的活动(劳动)时间不属于自身的异化。可见价值不是什么劳动的成果,在“劳动的价值”、“劳动有价值”等用语下,无耻掩盖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关系,无耻掩盖了价值(金钱原子)是某种被支配的人类劳动本身。事实上是不是什么“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节就严厉批判“劳动的价值”、“劳动有价值”这样的用语和说法!

剩余价值理论绝非什么蛋糕分配逻辑,劳动价值论联立剩余价值理论事实上攻击了整个商品生产、金钱游戏,这个逻辑露骨的说出来那就是:追求分配金钱(价值量)的实质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劳动本身,它代表了权力,而不是财富,金钱(价值)增值源于剩余价值生产,即再生产出多数人更长的活动(劳动)时间不属于自身的异化。正如该死的企业,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润,是更高的产值,而不是最小消耗下的最大化使用产量,因此企业造就了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并且等量的资本不能低于等量的不低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润,否则资本就会缩水或者破产。也就是说资本随时面临着积累式竞争,这样资本主义的均衡即绝非什么瓦尔拉斯均衡,而是追求更高利润率导致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均衡。

积累式竞争:如房价上涨,利润率太高,其它行业的资本有可能通过涨价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资本就会压缩产能产量,开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润率较低的一部分资产,够买利润率较高的一部分资产,这样利润率才能恢复。同时工人的劳动力的价格,因与利润率有关的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向压低,比如通缩时由于大量的失业,资本家完全可以直接压低工资。同时一个行业的产量、产能,只能不低于平均利润率,或者剥削率重新被调高到一定水平才会继续扩大。

并且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有机成份越来越高,每个环节的资本都要分取利润,自然利润率下降(注意总量利润或者说剩余价值是不断增加的),正如医院要利润,生产药品的厂商,生产药品、机器、原料的资本,出租厂房的资本每个环节都要利润,一方面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各种成本也越来越高,社会福利也越来越不可维持,同时劳动者已被压榨到生理极限,当两分三分以上的工作都还还不起学贷、房贷、医贷,那么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开始,至到大量的资本破产,这样社会关系重组,资本的利润率才能重新恢复。

资本论的各种概念的定义与植根于社会关系中用语俗约定义严重冲,如果不抛掉俗约习惯的顽固影响非逻辑大乱。如很多人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是错的,可代入进行推导的逻辑确定价值被认为是实物的逻辑,然后又求证劳动创造实物是否正确,结果说老马的理论错得很幼儿一样幼稚。可事实上老马说的是价值是某种劳动,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应该代入到价值是劳动的逻辑!正如果商品之间低于社会必动时间的比例交换,资本家的利润率就会低于平均利润率,资本就会缩水!高于价值尺度肯定其它资本家要能过积累式竞争来对抗!可傻子们把价格看成是与产品数量的反比或曲线,这不荒唐么,价格相同都是5元的商品,供给量(成交量)一样么?

PS: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提到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

【概念】价值(交换价值):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异化的人类劳动。”所谓异化人类活动,就是不属于自身不断与自己对抗的异己行为,而《资本论》中则通过商品之间相按同劳动时间的比例进行交换,得出交换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显然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那么它代表的就不是财富,马克思用一个词来表述其含义而是“权力“。

而把价值当成财富、蛋糕的被马克思批为商品(货币)拜物教。因此价值不是什么劳动的成果、贡献、功劳,而是被支配的劳动本身,马克思认为功劳、贡献、成果是对相应对像而言,正如日军驱使一个人去剥他女儿的人皮做皮鞋,日军也参加劳动,对日军来说是成果、贡献、功劳,对被驱使的人来说就是自身劳动异化的痛苦折磨。这与资本主义的金钱增值是一回事,对资本家来说,价值增值是功劳、成果,对工人来说价值增值就是制造出工人更长的活动时间被他人支配,不属于自身的异化过程。因此“劳动的价值”、“劳动有价值”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节严厉批判的用语。马克思指出劳动没有价值,劳动的价值,这样的用语便失去了价值概念,无耻掩盖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关系,无耻掩盖价值是被支配的劳动本身的用语。

如:《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节中的原话:“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在劳动的价值这样的且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成对立的相反面。但这样的用语确植根于生产关系中,”因此价值(金钱)关系不是物的属性演化关系,而是人与人支配、被支配的社会(权力)关系。

使用价值:

而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客观存在的有用属性(即物质财富本身),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人类劳动这种自然力只能引导其它自然力改变物的形态,以转化物的属性。并不是因为所谓的产权或者劳动的狗屁功劳,物质基础才存在或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没有。(这个《资本论》第一卷第章第二节,引用肯定彼得罗.维里的话,说明使用价值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具体劳动与抽像劳动

而商品生产中的人类劳动存在二重性,第一重,就是具体的人类劳动,也是作为自然力一部分的人类劳动,这种人类劳动,只能引导其它自身力改变物的形态以转化物的有用属性。这种人类劳动不是价值,也就是说价值关系不是自然力演化关系。

第二重,人支配人,人玩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这种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也是抽像的劳动,它代表的不是什么财富、蛋糕而是权力。价值代表的权力关系,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是资本家,我驱使一个女工1小时的劳动,我可以让她用

拖拉机挖土1小时,还可以让她脱了衣服给我跳裸体舞1小时,即女工在这1小时内行为(劳动)属于我使用,而不属于她,这就是价值代表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抽像劳动代表的权力关系中,根本不涉及具体的实物生产,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样生产具体蛋糕的边际生产力,这表明总量价值与技术生产率完全无关。

而剩余价值则是,假设资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假设是4小时劳动,而资本家实际驱使了工人8小时劳动,那么剩余价值=8-4=4小时劳动,在这里总量价值同样不涉及具体的实物生产和技术生产率(仅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率相关),只反映资本无偿驱使工人剩余劳动的权力关系!(亏损时,剩余价值未能转化成利润,但系统整体的总剩余价值=总利润)

因此劳动价值论联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和攻击整个商品生产、金钱游戏本身,绝非什么蛋糕分配逻辑,这个逻辑露骨的说出来,那就是:追求分配金钱(价值)的实质,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劳动本身,它代表的权力,而不是财富,金钱(价值)增值源于剩余价值生产,即价值(金钱)增值,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就是制造出多数人更活的活动时间不属于自身的异化,多数人整个就是时间奴、契约奴。

【有关国富论】

至于国富论,了解大致的经济思想(看不见的手、自由贸易),以及那个经典的制针工厂案例(分工)

【亚当斯密《国富论》与马克思《资本论》】

两个人的思想共同之处是都认同劳动产生价值,这是没问题的,问题是马克思错的地方认为价值完全是由劳动产生的,把资本给干掉了。而斯密认为商品价格由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构成,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已经由工资的形式付给劳动者了,商品价格中剩下的除了支付地租外都是资本家应得的利润,而不是所谓的“剩余价值”,这么说大家能明白了吧。而且原文中都是用“价格”来阐述,而不是马那样归结于玄虚的“价值”。

《国富论》在今天仍然适用:

工匠在消费力大的地方才可以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物品

富国的农业未必比贫国发达

富国的资本回报率比不上劳动力发达的贫国

所有自由的贸易,都会对贸易双方有好处,没有谁占便宜的问题

社会分工非常美妙,社会分工会使个人更专注自己的技能,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多社会财富。

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的前提。

你的报酬和你从事工作的风险成正比。风险越高报酬越高。

【国富论提出的一个假设:理性人假设和人类最伟大的两项发明:市场交易和分工生产。】

人比较自私,“生产交易”主要是为了自己:这个是从经济学角度阐述的经济活动的问题,比如我生产皮革并不是因为我看那么多生产沙发皮包鞋子的人需要皮革,而只是因为我会生产,我知道这玩意儿可以换钱给我用。但是很多半瓶子水的人总拿这条去解释很多经济活动以外的东西,比如献爱心啊,战场中的牺牲行为,这就很扯淡了。

目前科技条件下水运成本最低,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都拥有最便利的水运:我国西北欠发达蒙古拿着一堆自然资源依然贫穷,纽约、鹿特丹、苏黎世、伦敦、新加坡以及我国东部发达,两伊战争,有些进口货比其他省份的自产产品更便宜都是这原因无他,此外我国大修高铁一个很重要原因也是为了给货运让路降低内陆运输成本以便将投资点进一步深入内陆。

人类的分工合作和交易促成了人类社会物质的丰腴:这里的分工合作和后来社会主义前景描述中的集中力量分工合作建设不同,而是整个社会各行所长,最后无意中在某个成品中达成了一种分工的事实,而这也是市场经济高效的原因,因

为这种“分工”在整个社会尺度比任何计划都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创新源自生产实践:这点主要是用来反驳西方对我国教育体制会导致僵化思维的批判,表面上我国教育从成绩上看给人感觉是创新低,实际上还是我国经济不够发达提供的创新机会少。我国全民教育的模式下难以维持很多学校的动手机会,只能尽量在理论上进行训练,大学和研究所受到经费限制缺乏数量巨大的实践而导致创新机会远少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在刀刃上的很多产业都可以不输发达国家,但是在整体上依然欠缺,这几年有钱以后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和动力令西方生畏,而高校和研究所虽然比西方国家依然有差距,但是整体实力和学术水平已然比前些年国家没钱的时候好非常多。与此同时新一代青少年也比我那个时代的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更多条件可以深入自己喜爱的领域(比如现在很多青少年很小已经会自己手工制作无人机包括其中的电控系统,我小时候虽然对此很感兴趣,但是苦于经费不够,当年好不容易省吃俭用攒了点钱想买本相关的书看,邮购还被故事会后面的邮购商给坑了。。。。。)

国家财富的积累实际上是生产性劳动的积累:可以说这个是真理级别东西,第一条可能随着人类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运输工具而发生改变,但这个是亘古不变的。后来马克思也沿用了这个劳动价值衡量论。另外我个人理解下这条所指导的意义在于,所有的非生产性劳动都应该为了给生产性劳动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以帮助生产性劳动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规模为核心目标。这么说具体到社会中就引出了下一部分---------->

自由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就是那双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总能办好事):对这点我的看法就是,类似医疗体系,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交通运输,金融体系这些产业体系,国家应该完全控制或者有所控制,让其不要陷入追求经济效益的怪圈,因为这些非生产性劳动产生的最大收益实际上是对生产性劳动的辅助,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力的良好健康条件和寿命、劳动力和生产的安全环境、新一代更聪明更高效的劳动力、让社会已有的资产活动起来参与到生产中来。这些东西在后来曼森的经济学原理中被称作“外部性”,外部性收益高于经济效益的产业,因为其外部性作用于整个社会,而投资者和经营者并不能收获这些外部性收益,根据人生产交易主要为了自己的利益的原理,必然会想办法增加自己的经济或者说资本收入,然而这必然导致这些产业的外部性收益大大大降低,而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可以100%收获所有外部性收益的,所以只有政府进行调控才能真正发挥这些非生产性劳动--即高外部性收益产业的作用。

具体到现实比如我国修高铁,这玩意儿即便是比尔盖茨来修他那些钱也修不了几条线,那你让他来修他必然为了直接经济利益(票价)考虑只能联通几个发达地区,中间的小地方自然就被掠过了,那些小地方的人依然只能艰难出行。因为国家可以收获小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外部性收益,所以国家才会花几百年也无法直接回本(票价运输费)的投资往人并不多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修高铁,往犄角旮旯山沟沟里修铁路修公路。医疗教育也一样,美国的学校经营政府补贴少,其跟当地房产税挂钩,导致墨菲效应展示的淋漓尽致,穷人几乎一家人只有机会上穷人扎堆儿缺乏经费的学校,而高等学府为了筹集经费针对富人制定特殊的入学标准(比如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度,很多富人有丰富的时间和机会参与高大上的NGO活动)这对整个社会是不利的,我国医疗市场化以后各种卖药医生出现,低价特效药的停产也是不该产业化自由化的东西产业化了的结果。

不适用:

国富论里唯一不适合现在的主要内容是,亚当斯密认为股份公司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股东很难监督管理者,而骗子开公司欺骗大家的钱很容易。

亚当斯密对现代公司制度持保守的态度以外,我再补充一个,亚当斯密对现代的金融借贷手段的看法也偏保守。用纸币替代金银成为货币已经是他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他对现在金融手段(各种衍生品,杠杆)本质上是不信任的。最后一章,他对国债的看法也是否定的,认为英国政府不应该发太多的债去打仗。现在发行债券已经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合理范围的负债并不是坏事。实际上错不在发国债,而是去打仗。如果用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好处大大滴。

第一个,最有名的“看不见的手”,典型的反例就是博弈论中最基础的“囚徒困境”。说明了在某些场合完全出于利己的自由行为不一定得到整体上的最好结果。

第二个,关于价值论。现在除了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应该基本上没人来从“价值”角度考虑问题吧,毕竟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论怎么煞费苦心定义价值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还是价格理论。

第三,非理性的问题,这个还是有争议的,因为现在经济学家确实有不少考虑研究人的非理性选择。不过也有人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就是理性人,离开了这个假设就不能称之为经济学分析了。暂且存疑。

第四,就是一些理论的细化了,比如贸易理论,李嘉图等人对于斯密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还有国富论中最值得称道的分工理论,当时也只是语言简单的描述,而没有严谨的论证,如果广义算的话,这也可以算是“过时”吗?

PS:“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有关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写的是the workings of the market

道德情操论写的是how humans employ that market

PS: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其实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是在讲“看不见的手”。在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所做的事都是出于为自己考虑的角度,但因为有市场的调控,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在道德情操论中看不见的手就是一个客观的旁观者,也就是客观评价我们行为的第三者。因为有了这个旁观者,我们才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去伤害别人的利益,同时,我们也会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有羞耻心。

《道德情操论》主要讲了这么一个观点:同理心让我们能够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能站在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角度看问题。同理心是我们道德观的基础,但它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同理心让我们希望得到的别人夸奖和羡慕,而且我们更容易对那些有钱的人而不是穷的人产生同理心,这让我们本性非常虚荣。

但如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这一本性是好的。因为我们虚荣,想要别人的爱和羡慕,我们才会去消费。因为每个人自私的本性,这个社会反而能够非常顺利地运转。

在《国富论》里,斯密进一步指出了这一运转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农场主因为想要城里一些小装饰品,所以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事物,这让城市的繁荣发展成为了可能。农场主绝不是因为对城里人的同情或慈善才送给他们食物的,而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利益,但这样反而让城市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斯密说,顾及自己的利益、想让自己更开心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国家就是应该让人民都更开心。因此他认为国家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当时更主流的一些观点,比如增加国家财富。

斯密更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买卖有两个主要基础,一是分工,二是自由交换。而市场在宏观的层面上让我们每个人的自私自利成为了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这就是市场的伟大之处。

《国富论》中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否正确?

如果在这个问题前加上两个前提,我认为是正确的。一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二是“一己之私”并不只包括追求财富,还包括意义感、更多的选择和责任。

普通国外本科经济学课本第一章便会介绍“什么”是经济学,即解释古典经济学中“无形之手”是什么意思。这里面的背景知

识便是亚当?斯密的这句名言。如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开篇便以鲁滨逊在荒岛上和“星期五”为了生存开始捕鱼和摘椰子继而可能进行分工劳作的“经济学故事”开始的。由两个人组成的小小社会为了各自的生存,出于“一己之私”和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考虑,他们进行了劳作分工:一人专职捕鱼,另一个摘椰子。在考虑鲁滨逊两项劳作效率都强于“星期六五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分析也能得出分工劳作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协作和分工成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

在大社会环境中,经济学引进了价格和需求这两个概念。在理想完全竞争市场下,人们发现二者存在互相制约的现象,从而可以稳定市场并逐步增加人们的财富。一个理性的生意人为了获取财富不得不考虑价格因素和市场需求,从而以降低成本和扩大单位生产量的方式进行生产。这无疑可以造福他人。

当然,在市场信息滞后和库存积压以及经济萧条的影响下(每个概念都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亚当斯密的完全自由市场体系“崩溃”了。凯恩斯新古典经济学获得了人们的亲睐,即倡导政府经行宏观调控,大众和国家利益取代了个人利益成为经济选择的出发点。

还记得《美丽心灵》电影中那个桥段:纳什在酒吧里苦思自己的博弈论原创理论时,他的同学大讲亚当斯密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灵光一闪,他说出了以下牛逼的话:亚当斯密需要修正他的观点了,每个人不是从私立出发而是要从团队最大利益出发做出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获得的前提是团队的利益最大化。“囚徒困境”正是这样的例子,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不坦白,那么二人小团体和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最大化。但是出于“理性”和自私,两个囚徒必然选择招供。这似乎诡异地证明了亚当斯密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了:人都出于一己之私。

地球是平的,而且越来越平(全球化)。企业越大惠及他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便是现在流行的直供和缩短产业链的做法,也是在降低成本,从而惠及消费者。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讲演者小传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3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授予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 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2016年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观点地产网讯:4月12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深圳出席活动时表示,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巴曙松指出,即使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新屋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之间的传导周期越来越长,这是典型的行业在逐步收缩的趋势。 关于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巴曙松认为,跟这些一线城市长期供应不足有关,如,与一线城市长期土地供应不足,容积率定得偏低,对于人员流动趋势判断没有充足的预见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个改变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逐步在往下回落的趋势。 对此,他提出建议要化弊为利,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其中强调城市土地建设。 他表示,房价上涨的城市基本上是老百姓用自己的货币选票选出的中心城市。下一步配套的改革要变成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比如深圳,如果地价上涨让很多制造环节在深圳有压力,就应该主动迁到东莞、惠州。相应的,深圳和东莞、惠州的地铁、城际的交通、生活的便利就要打破原来的土地制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制度,要有城市群的布局规划大格局。 巴曙松总结称,要把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未来城市群的正面发展动力。 2015年 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走上转型之路 目前,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从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情况

国富论读后感【可编辑版】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

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

《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 导语:读完《国富论》,各位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富论》的读书笔记,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国富论》读书笔记【一】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6秒,在朦胧的烟雾中,在千万同胞的期待中,我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终于成功发射。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又向未来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专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这本《国富论》,竟情不自禁地把它与祖国的复兴之路结合起来。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这本专着共为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了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

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就会成功。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书笔记【二】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

中国房地产发展脉络

中国房地产年度备忘录 ————第一段:1978——1989———— 1978年 理论界开始提出开始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为我国房地产的起步和发展奠 定了理论基础 9 月,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讲话 11 月11日至14日,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听取新家坡住房与发展局局长范德安关于公 共住房计划情况的介绍,并登上该局22层半大楼顶层,鸟瞰新加坡的普通住宅小区。1979年 1 月,受中央指示,袁庚率领招商局开发宝安县蛇口工业区,这是深圳特区最早期的建设,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3 月1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国家总局,直属国务院,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代管。 7 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提出了“土地使用费”的概念,可以出租批租土地给外商使用。 12 月21日,我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新村在广州开工建设。 1980年 3月13,《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加快城市住宅建设》。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准许职工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我国正式实行允许住房商品化策略。 7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外资企业用地征收土地使用费。 11 月,由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联合签署了《关于组建中国房屋 建设开发公司的报告》,上报国务院。这个报告明确提出了“试行住房商品化”这一崭新的命题。 1981年 1 月16日,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组建了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中房集团前身),肖桐任董事长。 3月,东湖丽苑全国首创引进物业管理,拉开了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序幕。 5 月,深圳东湖丽苑第一期交付使用,同时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商品 房实施综合性管理并提供有偿服务的小区。

国富论 论资本利润 读书笔记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可经营的那么多贸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安全,而且随时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达到各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上,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得极大利润。所以,中国的普通利息率,据说是百分之十二,而资本的普通利润,必须足够多担负这样高的利息。“ 数百年前,斯密就看清了清朝政府的经济本质——固步自封地形成垄断,排斥外资,缺乏竞争,底层劳动人民的安全不能保证,从而导致了中国经济的止步不前,也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根基。 根据斯密的理论“一国所获的财富,如已达到它的土壤、气候和相对于他国而言的位置所允许获得的限度,因而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但尚未退步,那末,在这种状态下,它的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也许都非常的低。一国人口的繁殖,如已完全达到其领土所可维持或其资本所可雇用的限度,那末,在这种状态下,职业上的竞争必然非常激烈,使劳动工资低落到仅足维持现有劳动者人数,而且由于人口已经非常稠密,也不可能再有增加。一国的资本,如与国内各种必须经营

的行业所需要的资本相比,已达到饱和程度,那么各种行业所使用的资本,就达到各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允许使用的程度。这样,各地方的竞争就大到无可再大,而普通利润便小到无可再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竞争会导致资本家的利润率降低,因为资本家若想按所需人数雇到劳动者,就需要抬高劳动工资而减少资本利润。其次资本家存在竞争的压力,从而推使商家生产更好的产品,但此过程会降低利润率。而垄断会产生较高的利润率,和较低的竞争强烈程度,致使资本家改造生产技术不积极,生产能力滞后。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学习心得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三、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进入世纪以来,国内地房地产市场日趋火爆,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地财富奇迹,在很多地区,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地支柱.在这种大地风潮之下,人们纷纷涌向房地产领域,不论之前做过何种工作,仿佛一旦进入房地产就可以资产翻倍.然而,经过几年盲目地火爆之后,房地产市场地泡沫不断增大,国家和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逐渐回归理性.那么,国内房地产业未来地趋势又是如何,当房地产企业不再暴利之后,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如有些人所想地那样彻底崩盘亦或是逐步走下坡路呢?本文认为对这个问题地思考将有助于今后房地产市场地规范化发展.虽然在过去地几年中房地产市场展现出了不完善地一面,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内作为有着刚性住房需求地房地产业依然会继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而本文地研究在理论上金额以指导我们今后更好地完善这个产业.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房地产投资状况 从目前国内房地产地经济来源分析,房地产投资依然呈现出不断增长地态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比重也比较大.这种投资一方面来自国内民间资本地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国际投资.其中前者是主要投资来源,占到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总额地绝大部分,年这一比例约在左右,而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了年有较小回落,年至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状态,年随着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地出台,这一数据又逐渐开始归落.从投资结构来看,投资对象则逐渐由商业营业用房转向住宅投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房地产开发状况 根据中国房地产协会地统计数据,国内房地产开发整体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新开工面积增多,竣工面积增速减缓.随着国内对房地产市场政策地一些改变,一些开放商对土地地囤积情况逐渐向使用过渡,开工情况增加很多,但是为了保证足够地利益,往往故意要求施工单位减缓进度,导致竣工面积地增长很缓慢.二是拆迁规模受到遏制,但土地控制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房地产开发不断出现地负面拆迁新闻,国家也对此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若干文件用于规范拆迁规模和方式,但是土地使用依然难以得到控制,这其中既有开放商地想法,也有地方政府地授意,而且开发过程中屡屡出现经济问题.国家审计署发布地《个市县年至年土地管理及土地资金审计结果》,列举了个市县在土地出让、征用及相关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规、不规范地问题,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如此.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年联合召开地电视电话会议中,通报了年月至年月全国“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清查整改情况,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存在“未报即用”违法用地现象,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至今年月日,全国共清理“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案件宗,涉及土地总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房地产销售状况 从房地产市场地销售情况来看,销售量呈现出一定地波动,从年至年,销售量不断增加,即使在年中间有过短暂回落,但是从全年来看,销售量仍然是增加地,国家统计局公布地数据显示,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首度超过亿平方米.尽管面临严厉地楼市调控,商品房开发投资全年同比增速仍然达到.但是这一情况到年随着国家调控地坚决执行而发生了改变,数据报道年房地产市场相比年下降了左右,且这一比例依然在继续增加中.但是房地产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有所不同,虽然调控力度很大,但是房价近年来依然处于高位运行,虽然在个别地区稍有回落,但是不具代表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房地产价格依然较高.从房地产市场地需求来看,受中国城镇化运动地影响以及年轻人落户城市地主观意愿,房地产地刚性需求依然很强,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地因素就是投资性购房热度依然不减.中国城镇化是目前世界上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大规模地城镇化,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已经到了,规模是非常巨大地,这场城镇化运动也使中国人地生活发生了非常深刻地变化,也直接

国富论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启示

浅谈《国富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启示 前几周一直在读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这本书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他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而经典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这次的阅读,我把切入点选在了“《国富论》之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启示”。 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变化比以往更是风起云涌,中国在这十几年中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简而言之,成就显著,问题依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在第二个十年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需继续深化。事实早已证明,靠计划经济是不能够富国强民的,中国的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自由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而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亚当·斯密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个契机。因为他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一种颠覆两千年中国封建传统的思维。这就是自由主义,一种基于个人至上理念的哲学。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在十八世纪的

苏格兰,有一个思想传统,叫做“自然秩序”理念。这种自然秩序是通过未预期的社会结果形成的,也就是说,市场,像语言、法律体系和许多其他现代社会制度一样,不是中央计划或集体调整的结果,而是因很不相同的原因而行事的个人行为的未预期的的社会结果。这种思想乍看平凡无奇,细味其中蕴含的经济意义却极为深刻。因为一旦接受这一观点,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让政府指导市场运行的传统观念,让自由市场机制成为指导我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看不见的手”。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所谓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都可以说是由这一传统衍生的思想。显然,对市场的强调将极大地释放它蕴含的力量。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从未明确提出市场与制度之间联系的理论,但作为“苏格兰传统”的继承者,我们从他的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重读《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按照亚当·斯密的逻辑来看,这两者也确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市场鼓励个人的自由交换,并通过法律,而不是政府的强力,来保证这一交换的顺利进行。个人的行为只受价格、道德、法律等自然因素影响,个人的创新自此才真正得以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市场和法律良性互动的背后,是政府权力的不断压缩,个人自由的不断彰显。创新精神作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读书笔记《国富论》

读书笔记《国富论》 过去的欧洲世界奉行重商主义,认为进口金银好,出口金银坏。用当今的时事举例,就如特朗普声称美国应该多出口商品到中国来进口货币,限制美国进口中国产品以避免货币流出。在那个时代,欧洲人普遍认为金银本身就是财富,没能意识到人们需要的各种商品与服务都是财富,直到《国富论》横空出世。 与中国的重农主义一样,欧洲重商主义最初出现时也许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方向。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中产阶级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到了18世纪末,重商主义已明显不合时宜,理论漏洞为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金银多寡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而一国进口金银时,必然有一国流出金银。也就是说,国际贸易是彻底的零和博弈,一国得益必然一国受损! 现在的我们很容易明白双赢交易才能长久持续。如果跟你做生意会令我吃亏,那我大不了放弃。在没有暴力因素掺杂其间时,自由贸易最有利于整体的利益。因此,自发形成的国际贸易是有利于两国人民的行为,但它却被重商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反对。《国富论》研究了许多具体问题,但它

影响最深远的观点是自由贸易有利于国民富强,摧毁了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石。 许多人不理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当人们信奉重商主义时,政府会非常频繁地发布各种贸易保护法案,冀图鼓励某一行业、限制另一行业。这有两个问题,一是自身高效的产业被政府打压、低效的产业反倒被鼓励;二是你国能给我加关税,我也同样可以给你加关税,结果是产品成本大增、质量大减,整个市场都开始萎缩。如果人们普遍信奉自由贸易,那又会是什么结果? 答案是日不落帝国再现于世界。 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乘着大航海时代的东风,位于欧洲最西端的西班牙人迅速崛起。当东风吹过后,西班牙开始衰退。在漫长的数百年时间里,他们不仅未能恢复荣光,甚至不断衰颓以至于只能苟延残喘。据《国富论》说,西班牙的政治环境非常恶劣,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又据网络,有人问西班牙帝国的衰落起源于何时,某回答是“当新大陆的第一笔黄金运达时”。实际上,尽管西班牙通过新大陆劫掠与殖民获取了最多黄金,但西班牙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不容乐观。大量黄金涌入导致国内物价飞涨,政府又希望限制黄金流出不让购买外国产品,重商主义未能带给西班牙人民长久的辉煌。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纵观世界历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很多,而能把自己肩膀给别人站的巨人却少之又少,翻开西方经济史的长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便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当之无愧的鼻祖,也是西方经济史中少有的“巨人”。 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这本书也因此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圣经”。 我们首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英国国内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地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还看不到商业发展的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海关任职的普通专员成为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先知,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英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具体看来,该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

我国房地产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引言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城镇面貌、带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一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一些地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不足,住房保障制度仍相对滞后,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凸现;房地产开发模式传统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中长期制度建设也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地方房价过高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 我国房地产经济现状 2.1 宏观经济现状 2.1.1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国际经济不景气,从而导致国内银根紧缩,中小企业向银行借贷困难,只能转向民间高利贷。企业想

通过扩大出口却遭遇人民币升值。想加大投资,地方政府却债台高筑,土地难卖囊中羞涩。企业无心投资实业,纷纷转行做地产。想促进消费却遭遇高通胀,民间财富缩水。 2.1.2 逐步上升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经济学家、教授韩志国曾用一组购租房数据说明通胀0。2000年,100万美元可兑换820多万人民币,可在上海中山公园周边买到11套120平米的豪宅,把这些房子出租,租金每年约60万元。用这些租金滚动买房,11年还可再买6套住宅。2011年,把16套住宅全部按每平米4万元出售,可变现7680万人民币,兑换成1203万美元,增值11倍还多。 2.1.3 房地产的调控受经济的影响。自从1998把房地产培育成经济支柱后,迄今为止,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都基于经济现况进行调整。当经济上行,房地产业开始调控,当经济危机时,房地产就受政府的扶持而发展。近两年的调控政策是,2010国十条打击房地产,2011双限彻底打压地产行业。 2.2 土地资源 根据房企拿地半年报的资料显示0,在2011年上半年中,排名前50的房地产企业在全国主要的60个大中城市拿地总建筑面积为1.15亿平方,同比减少4.5%,占城市土地成交总建筑面积的30%。支付出让金总额2132亿,同比减少27.1%,占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31.1%。

国富论读书笔记3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3篇 《国富论》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写,全名为《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希望 能够帮到大家。 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一 《国富论》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写,全名为《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就 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 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 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 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 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 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块基石之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 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 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 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 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 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 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 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 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 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 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 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经典经济学专著——《国富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资本论》简介

经典经济学专著 ——《国富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资本论》主要内容简介 杨 光 亚当·斯密 《国富论》主要内容: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出版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国富论》一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包括重农主义在内的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也因此成为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国富论》全书采用篇章结构,共分五篇,各篇下辖若干章。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品自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们的顺序”,主要论述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创造,以及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第二篇“论财富的性质、蓄积和用途”,主要从资本的存在形式及用途的角度来研究资本对社会劳动的影响,进而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第一、第二两篇可以统称为该书的理论篇,包含了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即本书的实证篇,从城市和农村这个大的社会分工背景来研究影响财富增长的具体因素。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该篇可称为本书的批判篇,从研究经济思想史人手,分别针对重商主义、殖民主义和重农主义对财富创造的影响进行批判,进一步佐证第一、第二两篇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第五篇“论君主或联邦国家的收入”,主要论述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 从斯密的谋篇布局不难看出,本书写作的中心是研究社会财富如何生产和分配,围绕这个中心,斯密详细分析了各种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出他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