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的栽培技术规程

毛芋头又叫“芋”或“芋艿”,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近年来北方地区的栽培逐渐增多,常作为一年生作物栽培。地上茎由叶鞘聚集而成,上端着生心型叶片,植株高约120—150厘米,因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

毛芋头喜高温多湿的环境,在13℃-15℃以上开始发芽,生长期要求20℃以上的温度,球茎在27℃-30℃时发育良好。生长初期,根系较浅,不耐干旱,种芋发根后,新生植株逐渐膨大而成为“母芋”,其后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形成新的球状茎,即鲜芋,在适宜环境下不断分蘖,而成为“子芋”、“孙芋”等。芋根为须根,但不太发达,分布在沙壤土中为24—27厘米,在生长的中后期,保持和延长叶片的寿命,可为球茎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养分。毛芋头比较耐荫,不需要太强的光照,高温干旱会使叶片枯死,生长期内需要充足的水分,比较适合在潮湿地区栽培。

毛芋头食用部分为球茎,营养丰富,其中所含有的多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机制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是一种清热解毒、健脾强身的保健蔬菜。除了作为蔬菜食用外,它也是重要的杂粮作物;其肥大的叶柄和叶片,还可以做饲料。它耐贮藏和运输,可以在淡季供应蔬菜市场,也是出口的主要蔬菜之一。下面以北方地区白塔芋头的栽培为例,把无公害毛芋头的栽培技术介绍给大家。

品种介绍

我国芋头的品种资源非常丰富,如江西的牛脚乌芋头、山东的白塔芋头和广西的荔浦芋头都是很有名的品种。

牛脚乌芋头,又叫迟芋,植株高130厘米,每株有子芋20—27个,子芋多为长圆形、芽白色,单个重50—100克,含淀粉多,略带甜味,品质好,3月上旬催芽,4月中下旬定植,9—10月采收,亩产3000千克。

白塔芋头,是国内成熟较早的品种,植株高120厘米,每株有子芋15—19个,子芋多为椭圆形、芽白色,单个重50—100克,肉质细嫩软滑,淀粉含量高,品质上乘,3月上旬催芽,4月中旬定植,8月—9月采收,亩产3000千克。

荔浦芋头,以芋头大而闻名,母芋单个重达1000~1500克,植株高150厘米,每株子芋5千克以上,适宜于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的园地栽培。3月下旬至4月初催芽,4月中下旬定植,10—11月采收,亩产4000千克。

整地和播种

栽培基地:选择无“三废”污染,水质良好,空气清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生物资源呈多样性的生产基地,土壤以pH值5.5-7.0、有机质含量1.0%-1.5%左右的壤土或砂壤较为适宜,土壤与灌溉用水、大气环境都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整地施肥:整地在秋后即可进行。秋后对土地进行冬耕,耕作深度在3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可使用手扶拖拉机耕作,翻土量大,耕作深,效果好。通过冬耕可以提高地温,疏松并加厚活土层,有利于土壤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