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魔笛》鉴赏,

歌剧《魔笛》鉴赏,
歌剧《魔笛》鉴赏,

魔笛 Magic Flute

德文原名 Die Zauberflöte

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

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此剧首

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

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

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

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

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莫扎特 1756-1791)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摘要:简单介绍了《魔笛》的写作背景,歌剧中的音乐,故事情节,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它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

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魔笛》中大量的伦理性象征,对莫扎特的歌剧风格来说是全新的。三个肃穆的和弦开始序曲的缓慢引子,在歌剧中作为萨拉斯特罗的智慧之庙中祭典的一个部分重复出现。“三”这个数字是共济会的理想主义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莫扎特是共济会会员。萨拉斯特罗和祭司们的教义同共济会的人道主义原则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一点,《魔笛》的剧情放在令人联想起古埃及的背景上展开,共济会据说就是源于古埃及的。

接在这些肃穆和弦后面的安祥的小节和变换的和声,象是在养精蓄锐,到序曲的快板部分中,迸发成一股晶莹欢跃的对位洪流。这里的对位也有寓意--令人想起全剧中唯一的一个对位场景,塔米诺和帕米娜在获准参加圣餐礼前愿接受赴汤蹈火考验的那一场戏剧性高潮。序曲中这一段优美的对位织体主要由下面的主题编织而成:

1=E 3/2 1111112171 55555565#45 33442255

这个主题在第二小提琴上开始,然后以赋格方式从一组弦乐器转到另一组,最后,颇像“朱庇特交响曲”末乐章中著名的那段,放弃了赋格而走古典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路子。莫扎特仿佛为了强调象征的寓意,在序曲中途的关键时刻重复那三个肃穆的和弦--这一次完全按照共济会欢迎新成员时用的节奏。

伟大的研究莫扎特的学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写过:莫扎特把全人类的斗争和胜利都压缩在这首序曲中了。这首序曲虽具有惊人的象征意义和崇高的精神内涵,却始终保持娴雅的童话气氛。显示出渊博学问的对位手法变幻不已,全曲洋溢着莫扎特的迷人的魅力,秀外而慧中。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契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 ogelfa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

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据说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及大部分剧院成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197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后,玛利亚女王的政府禁止并且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固这部歌剧以童话的形式加以掩盖,象征性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态。

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借用该歌剧影射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并镇压“共济会”的行径。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为象征的封建势力最终必定要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思想最终必定会胜利。莫扎特塑造了“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女王(影射当时的奥地利皇后)和“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特罗这两个对立面,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本剧的主题思.想。他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放光芒!他把这些写进了最后一段的合唱中。

这是一片童话的天空,荡漾着空灵的感动,魔笛吹响时,空中会飞舞着灵异的鸟;这是一片神秘的天空,涤荡着人性的反复无常,爱恨交织间,心中会飘扬起动听的歌。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它是莫扎特歌剧艺术的集大成之作。《魔笛》使用了歌剧的所有要素,并在表现上取得统一、无法分类的多样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古典戏剧。《魔笛》使用德语演唱并具有德奥民间歌唱剧风格。莫扎特在《魔笛》中运用的音乐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他把18世纪德、奥、意、法、捷等国世代所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音乐、戏剧表现手段融会贯通地调和并运用。其中,既有意大利声乐的丰硕成果,又有德奥歌唱剧的民间幽默和民俗特征;既有内涵深广、结构严谨的独唱咏叹调,又有富于新意的诙谐重唱;既有同德奥等国民间音调相联系的民谣风唱段,又有众赞歌式内涵深刻的庄严合唱……莫扎特行云流水般地将各种音乐及戏剧手段加以整合,使其童话背后隐藏着的深刻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这是一片音乐的汪洋,他的才华恣意畅游;这是一片艺术的深湖,他的深度是永远的谜。自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威登剧院成功首演后,数百年来,《魔笛》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断上演,成为莫扎特19部歌剧中评价最高、上演最多的作品之一。

面对着这片聆听的海洋,无数优秀的歌剧演唱家为之倾倒,甚至付出一生的青春来达到艺术的巅峰也无悔,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莫扎特永恒的记忆。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

莫扎特歌剧《魔笛》的戏剧性分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的戏剧性分析 摘要: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莫扎特《魔笛》戏剧性 莫扎特作为18 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 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他还在曾经寄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提到:“在歌剧中诗歌应当是音乐的顺从的女儿。”这些观点明显地突出了音乐在莫扎特作品中的首要地位。音乐本身能够以优美的旋律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可见莫扎特对音乐审美功能的重视,同时,音乐反应的内容也具有社会性,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折射。 第三,鲜明的主题性。莫扎特的作品反映了18 世纪末德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对个性的解放以及自由的向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的封建体制和思想被抛弃,更加重视人性的力量,寻求人的解放。这在《魔笛》当中更是有着明显的表达,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光明的向往。 第四,莫扎特的音乐里存在真切的感情,而且有着非凡的崇高气质。如果一个作者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那么他的创作就不能够说是完整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无我”和“有我”的统一,既能置身事外全排情节,又能融入其中,注入情感。而莫扎特对于世界的认识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就像《论崇高》所言,莫扎特的作品就是有着庄严的思想,有着情感的激荡,也有修辞的使用,这点也表现在音乐的韵律上,还有高雅的词语,庄严的结构。正是这种崇高,能够使接受者在欣赏歌剧时陷入迷狂状态,达到心__灵的净化。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37545442.html,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作者:郭旸坤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3期 【摘要】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地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響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莫扎特的音乐连续感极其强烈,自如似诗,流畅如水。作曲却是轻松自如谈笑风生,仿佛是一次春日的郊游,很多时候这应该是一种真实状态。 【关键词】莫扎特;魔笛;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16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莫扎特的谱曲中频率出现高的一些速度音乐术语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典雅轻快、优美灿烂的特征。。Allegro,是快板的意思;Vivace,说的是很快、活泼的快板;还有Presto,是说的快速的快板;以及Allegretto,这是说的小快板。[1]在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上表现出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 一、代表作《魔笛》的基本介绍 《魔笛》的主题性质是莫扎特成为20世纪这个黑暗年代的精神指引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了有对当时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与注定消亡,也体现了对于光明和智慧的追求。夜女王就是很好的一个隐喻,完全可以解读为当时社会的黑暗力量、封建势力、一切落后的因素(这也是后来20世纪人们可以赋予更多意义的一个形象),夜女王终究失败,也就是表现了其所代表的种种必将消亡;具备启蒙思想运动的一点意思,对于人的光明追求是极其肯定的。这里明显透露出了追求光明和智慧,追寻真理,相信邪不压正的一个美好愿景。王子塔米诺克服重重困难,识破夜女王的阴谋,勇敢地追求帕米娜就是对人力量的肯定。而夜女王和萨拉斯特罗的对立则是黑暗与光明的明显不同,而最后的结局也让人们知道了光明与希望与人的勇敢能够走向的光明前途。 二、与莫扎特其他乐曲特征同异 在《唐璜》中,唐璜有一句咏叹调“来到我的窗前吧”,这里的6/8拍十分轻松,唐璜心中急切的期盼之情怎么不是在音乐之下才活灵活现的呢?在这里,莫扎特就使用了Allegretto,节奏的轻快和曲风的自然,与莫扎特的精神特质脱不开关系,而流畅应该是他天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他的创作,天生带着人间不刻意的、不属于人间的气质。莫扎特是一位神童。6岁熟练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结业论 文 题目: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学号: 姓名: 年级: 学院: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摘要 说到安魂曲,人们首先就想到莫扎特的《安魂曲》,在欧洲音乐鉴赏课上倾听了这首乐曲后,我被震撼了。不禁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作品,以及想说我听了这首乐曲后的一点心得,和上了一学期欧洲音乐鉴赏课后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安魂曲;莫扎特;鉴赏;心得 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真挚动人的无以复加的境地。莫扎特医生即使到穷极潦倒之时,他的音乐中也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如阳光般的欢乐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气息。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合唱团及圣马丁乐团的演绎并非这部作品最著名的版本(比如伯恩斯坦几年亡妻的版本及卡拉扬金版),但这个版本自有一股清新和顺的气质,和莫扎特的气质很是接近,因此欣赏起来只有灵魂的升华感,而没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的悲伤感。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安魂曲》这部作品的分析 《安魂曲》的分析 《安魂曲》开始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特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发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经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复习材料 西方音乐流派 一.巴罗克时期(1600——1750) 1.音乐特点:作品大都宏伟壮观充满活力,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 2.代表人 巴赫:代表作《马太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前奏曲和赋格) 亨德尔:代表作《水上音乐》《焰火音乐》;还有斯卡拉蒂、维瓦尔蒂等 3。中国明代律学家朱载堉1581年首创“新法密律”并计算出十二平均律,比西方早一百年。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1810) 1音乐特点:崇尚理性,形式严谨,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 2代表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热情》, 交响乐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 歌剧《费代里奥》 海顿:交响曲《时钟》 清唱剧《四季》《创世纪》 莫扎特:歌剧《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 三.浪漫主义音乐(1820-1910) 1.音乐特点:从主观的角度感受事物,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 2.代表人: 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鳟鱼》《致音乐》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纺女》《冬之旅》 交响曲《未完成》)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幻想即兴曲》《华丽圆舞曲》 李斯特首创交响诗体裁,作品:《前奏曲》《塔索》《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 柏辽兹首创标题音乐,作品:《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3.艺术歌曲: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有精心编配的钢琴正谱伴奏,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4.练习曲:是为练习某种乐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 5.标题音乐: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音乐形式,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相对应。例:《图画展览会》《荒山之夜》 四.民族乐派(1860年左右) 1.音乐特点:作曲家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歌颂祖国河山和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代表人: 捷克斯美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捷克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 芬兰西贝柳斯交响诗《芬兰颂》 俄国格林卡“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着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

莫扎特《魔笛》论文

评分:_________ SHANGHAI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COURSE PAPER 题目………… 核心通识课:外国经典音乐 学院社区学院 专业(大类)理工 学号 15122028 学生姓名李昕阳

对莫扎特《魔笛》中帕帕盖诺演唱风格的赏析 摘要:《魔笛》几乎是无法分类的多样化歌剧,几乎运用了当时歌剧的所有风格,如萨拉斯特罗的格鲁克风格,夜后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尤其是捕鸟人帕帕盖诺的演唱不仅含有维也纳风格的民谣调,还含意大利喜歌剧的音调,令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魔笛》帕帕盖诺演唱风格 《魔笛》是一部二幕或四幕歌剧,是莫扎特四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由德语演唱的歌剧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它主要是讲述的这么一个故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后的宫女所救。夜后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后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让王子起程。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后的丈夫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后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后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在歌剧中,男女主角塔米诺和帕米娜的演唱把意大利风格的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的歌曲曲调巧妙而和谐的融合在

一起。如萨拉斯特罗的格鲁克风格,夜后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尤其是捕鸟人帕帕盖诺的演唱不仅含有维也纳风格的民谣调,还含有意大利喜歌剧的音调,令人印象深刻。 帕帕迪诺一出场给人的形象非常新鲜,披着鸟毛做的花花绿绿的衣服,背着个大鸟笼,手拿一支笛子,吹着口哨。他在第一幕中的著名片段——男中音咏叹调《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是一首优美爽朗的民族式歌曲,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维也纳民间歌谣风格及意大利喜歌剧的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这首咏叹调出现在歌剧第一幕,是帕帕基诺说明自己职业的一首歌。乐曲采用G大调,曲调和谐,速度适中,表现出捕鸟人帕帕基诺乐观活泼的性格,表达一种轻松、愉悦、欢畅的情绪。 《我盼望有个好姑娘》是帕帕基诺在第二幕里唱的一首很有名的歌。这首唱段带有德国民谣的特点,在剧中同萨拉斯特罗和夜后的音乐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首唱段的曲调欢快活泼,与帕帕基诺的人物性格十分吻合。唱段分A,B两段,而B段小快板的速度与A段行板形成较大的对比,但音乐的基调仍与A段相仿。这首唱段具有跳跃、活泼、欢快等特点,风格接近于德国或奥地利流行的民歌,再一次表达了帕帕基诺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帕帕基诺对于美好爱情的期望。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767年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1782年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1786年5月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1787年l2月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

莫扎特《魔笛》

对歌剧《魔笛》的分析 姓名:张佳惠 学号:1908100107 班级:音乐表演1001班

对歌剧《魔笛》的分析 关键词:歌剧音乐舞台表演 本学期通过学习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代表作品。分别是; 一、巴洛克时期 亨德尔代表作:《绝代妖姬》、《塞墨勒》 二、古典主义时期 格鲁克代表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阿尔切斯特》 贝多芬代表作:《费黛里奥》 莫扎特:《后宫诱逃》、《魔笛》 三、浪漫主义时期 威尔第:《麦克白》、《奥塞罗》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莫扎特的《魔笛》。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

歌剧的序曲是一段奏鸣曲,开始几下很重的声音好像是在告诉 人们将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音乐很小心。随后便是紧张的音乐, 节奏加快.最后加入了木管组,让动机更加多元化。 第一幕便是王子对战怪物,音乐充满紧张的气氛,当三个侍女 出现的时候音乐变的柔和,三个女声的合唱让剧情更加神秘化,这 也正是莫扎特非常注重角色和音乐的微妙处理的特点。 伴着轻松的音乐,跳跃的旋律,捕鸟人帕帕基诺在《我是一个 快乐的捕鸟人》中,将自己的欢快,对生活的满足和爱情的向往完 美表现出来。与第一幕开场音乐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不同的是,夜后的出现则伴有雷电声,让人畏惧。但音乐并不 像其开场一样恐怖而是很温和,此时的音乐掩饰了她本身的邪恶, 她是在将自己失去女儿的“可怜”唱给帕米诺听。 [1]莫扎特在《魔笛》这部歌剧中的整体结构布局从序曲和两 幕剧情所组成,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到第一幕C大调再到第二幕的降E大调的调性来依次安排,这样首 尾呼应的调性布局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把最具抒情功能的咏叹调以奏鸣曲式演绎为突出的矛盾冲突。 纵观全剧,至关重要的戏剧动作是帕米诺王子对帕米娜夜后女儿的 爱情,它不仅贯穿整部歌剧,甚而其他的戏剧情节也依附它而展开,所以如何表述、说明王子对帕米娜产生的爱情那个作品,成为全剧 成功的关键。 在此之前,仅是王子与夜后侍女在对白,然后王子只是看到了 帕米娜的肖像照,歌剧的表达是王子在对帕米娜产生爱情的戏剧过程,需要在音乐中作出解释,所以,莫扎特为此采用的是咏叹调,

歌剧《魔笛》鉴赏,

魔笛 Magic Flute 德文原名 Die Zauberflöte 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 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此剧首 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 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 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 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 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莫扎特 1756-1791)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摘要:简单介绍了《魔笛》的写作背景,歌剧中的音乐,故事情节,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它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

莫扎特音乐鉴赏

六岁的时候被邀请到大主教堂演奏他自己谱写的钢琴曲,他被要求蒙上眼睛弹奏,然而这丝毫不能为难住他。那如同行云流水般的天籁之音让所有围观的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六岁的孩童之手。自那时起,莫扎特便震撼了整个维也纳,整个德国,甚至整个欧洲。莫扎特被惊为天人。 剥去莫扎特所赋予的一些光环,细细品味,发现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演员的演技,都特别的出彩,就连电影中的画面、建筑、服饰等都设计的别出心裁,尤其是电影中的音乐,更是影片中最闪光的一笔,很好的切合了电影的主题,配合了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古典音乐更是令观众几乎成为了听众,仿佛不是在欣赏一部电影,而是在享受一部精彩的MTV,享受一出视听盛宴。 以音乐和生平连接在一起,随着影片的行进,《魔笛》、《费加罗婚礼》、《唐·乔万尼》等名曲名段纷纷萦绕于耳畔,可以说,在这部《莫扎特传》中,音乐具有起转承合的作用,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音乐,人们认识了形象更为饱满的莫扎特,既才华横溢又“肆意妄为”,籍由音乐,凸显了宫廷乐师萨列里对莫扎特旷世才华的嫉恨以发自内心的及欣赏,凭借音乐,更是预示了莫扎特的不幸命运,他因音乐天才而声名鹊起,也因这份才能而持才自傲、遭人算计,并最终死于《安魂曲》的创作中。 在这部电影里面,大量莫扎特音乐的运用,突出了莫扎特的音乐天才,同时,音画的有效结合,更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助于我

们了解一个全新的莫扎特,画内乐与画外乐的交替使用使影片配乐的一大亮点,在大量的莫扎特的音乐中,我们逐渐净化着自己的心灵。 电影开始的画面给人惊慌紧张的感觉,开场的音乐应和着电影的急促的节奏,交响乐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感受到剧情的发展,音乐随着紧张的画面,带给人许多焦躁和不安,也映照出萨列里悲剧般的命运,音乐伴随着冬夜中的雪花慢慢飘落,我们听到了萨列里凄惨的忏悔声,在音乐的结尾处这声音显得尤其得震人心弦。 莫扎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背景的音乐非常的轻快活泼,毫无疑问,莫扎特的出场是轻松的,在皇宫里肆无忌惮的玩耍,加以明朗曼妙的音乐,似乎不符合皇宫庄严的主色调,音乐映衬下的莫扎特,展露出来的就是一种不羁的本色,这段音乐很是符合莫扎特的性格,同时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做出了铺垫。不可否认,片中的萨列里嫉妒莫扎特的才华,但是,也只有他最懂得莫扎特的音乐,是莫扎特的真正知音,当《费加罗婚礼》中那曲宛如获得救赎般的美妙音符溢出时,当皇帝和其他人因听了太久的音乐和太多的音符而感到疲劳时,萨列里却听出了曲中所蕴含着的美好深意,并为之感佩着。一方面是嫉恨,一方面是崇拜,一边利用权势阻止莫扎特新歌剧的上演场次,一边又每每去剧院聆听所有莫扎特的作品,这个自相矛盾的人在不干不平不忿中焦虑度日,机关算尽、偶像离世后,他也走向了覆灭之路。

纯美莫扎特——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

纯美莫扎特——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 纯美莫扎特——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就表现出超常的音乐天赋,3岁练琴,5岁作曲,1762年起其父安排去欧洲各国宫廷表演,1763年起作更广泛的旅行演出,在路易十五的凡尔赛宫逗留了两周。1764年到达伦敦,受乔治三世接见,在伦敦曾师从阿尔贝尔与J.C.巴赫,创作了最早的3部交响曲。1766年莫扎特全家返回萨尔茨堡。1767年与1768年两次再访维也纳,创作了早期的两部歌剧。1769年底,其父又带他到意大利,其后不久又两次访意。莫扎特的早期创作基本都是在其父母带他到欧洲各国巡回演出中的创作习作,这期间他广采各家之所作,锻炼了极强的适应各种创作的能力。在莫扎特的早期创作,主要受J.C.巴赫的创作的影响。1778年,莫扎特到巴黎,7月其母去世,其时法国人已对作为神童的莫扎特不感兴趣,莫扎特求宫廷职务不成,只得返回萨尔茨堡,担任宫廷与教堂的管风琴师,因与大主教不和终于辞职去维也纳。1782年

起莫扎特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期,1782年8月,他创作了《后宫诱逃》,然后与康斯坦策.韦伯结婚。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最有光彩,也最具他特色的作品。在维也纳宫廷担任乐师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为宫廷服务的舞曲、嬉游曲、小夜曲;他和迪特斯多夫和海顿一起拉弦乐四重奏,担任中提琴手,创作了非常重要的《海顿四重奏》,另还有各种类型最优秀的协奏曲与室内乐。1788年后可看作莫扎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晚期。这一阶段一方面他创作出巅峰作品,比如最后的3部交响曲、歌剧《女人心》、与《魔笛》;另一方面,他的创作中也开始出现了较激烈的冲突,在晚期的室内乐作品、宗教作品中,这种冲突表现得特别明显。 莫扎特一生共600多首作品,对各类音乐体裁创作都能轻松自如。他的创作特色,其一是靠其天才而体现出的优秀的即兴性,莫扎特大量的创作都是即兴灵感发挥的产物,他的优秀的即兴感觉能力无人能与之比拟。其二是他的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即兴的单纯的美,不是精雕细琢的产物,所以呈现着一种自然的单纯;因为保持着孩子般的单纯,其音乐中似乎没有杂质。其三是非凡的平衡能力,莫扎特音乐基本承袭了从巴赫到海顿那种创作是体现音乐中各种因素的平 衡的能力,莫扎特的长处是善于在丰富的音乐灵感的表现中自然地达到出色的平衡。其四就是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

《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 《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听着莫扎特的歌剧——《魔笛》,这是一次全新而又陌生的体验,亦尤同一种奇特的冒险,它的危险就在于,即使你听不懂内容,但那音律和能够搜索到的故事梗概加上人的冲向极限的想象,足以令一个人沉陷其中。我最喜欢第3首《我是快乐的捕鸟人》,第5首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和13首《心中燃烧着怒火》,尤其是第13首,绕梁三日绝不为过。另外推荐一部讲莫扎特的电影-Amadeus,但最出采的是演安东尼奥.萨列里这个角色的演员,将一个心胸狭窄,对天才由嫉转恨的一个音乐家表演得...... 暗夜女皇的燃烧着怒火唱出来的如果你不杀死他,你将永远失去母爱。毫无疑问,高音的盘旋回绕,简直让我欲罢不能。恶毒的歌词啊,配了如此高昂明亮的旋律,形成的反差让我心醉。...... 被魔笛的魅力征服了 《魔笛》是一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国民族叙事歌剧,上演于1791年,作者于同年逝世。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运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神话剧的形式,体现了他的“乌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剧情十分离奇和稚气,情节的发展也有不合逻辑之处,但歌剧上演后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民众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古埃及一个叫做埃米诺的王子,同他所爱慕的少女帕米娜的爱情经历,他们两人在捕鸟人帕帕杰诺和智慧与光明王国的祭司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之下,在紧急关头依靠魔笛的魔力,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最后终成眷属;而代表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则仓惶地被赶走了。 这部歌剧的序曲非常有名,用奏鸣曲形式写成。整个序曲就好象是一股源源涌出的水流,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魔笛》第二幕中的一个主题曾被西班牙吉它作曲家、演奏家索尔改编为吉它独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成为吉它演奏的最经典曲目之一

《魔笛》赏析

《魔笛》——“莫扎特最后一滴血”,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卡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这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剧情简介: 塔米诺王子(男高音)正被一条大怪龙追杀,夜后属下的三位侍女(两位女高音、一位女中音)突然出现,把怪龙杀死。 拿着排笛、穿着羽毛衣的帕帕基诺(男中音),哼着《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Der V ogelfaenger bin ich ja)进来,带着德国民谣风格的体裁特点,单主题形式,由三个段落组成,体现了歌曲化小咏叹调的特点。清醒后的塔米诺误以为是帕帕基诺杀死怪龙,而他竟也大方地承认了。结果三位侍女再度出现,她们先惩罚说谎的帕帕基诺,用锁将他的嘴巴封住,然后把一幅画着夜后女儿帕米娜(女高音)的肖像拿给塔米诺欣赏。 塔米诺惊叹公主的美丽,唱出咏叹调《这是多美丽的肖像》(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en),他发誓要永远拥有这位美人,于是侍女们说公主被一位可恶的魔术师拐走,希望王子能够救出她。塔米诺咏叹调采用意大利咏叹调中分节歌形势的谱写方法,曲式结构为A-B-A。 夜后(女高音)出现,请求塔米诺拯救女儿,那么帕米娜便会永远属于他。夜后唱完这华丽的咏叹调《你可以去解救她》(Du,du wirst sie zu befrien gehen)后消失,三位侍女送给王子一只有魔力的金笛,也给帕帕基诺一只银铃。 在萨拉斯托(男低音)的城堡,他的黑人奴隶莫诺斯塔托(男高音)企图强暴帕米娜,恰巧帕帕基诺走进来。帕帕基诺见到像人一样的黑炭、而莫诺斯塔托也看到全身鸟毛的怪物,两人吓得分别逃开。所幸帕帕基诺又自言自语走回来,他认出帕米娜的模样,并告诉公主尤为爱恋她的王子即将前来拯救她。帕米娜想都不想就认定这人必是自己的心上人,于是和帕帕基诺唱出有没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一定有一颗温柔体贴的心》(Bei Maennern,welche Liebe Fuehlen)。 而与帕帕基诺分散的塔米诺,来到魔头的圣殿,里面传来辩论者(男低音)的声音,告诉王子说萨拉斯托不是恶魔而是圣人,并表示帕米娜安然无恙。塔米诺很高兴地吹起魔笛,森林的动物竟然都跟着扭来扭去,他惊讶地唱出《多奇妙的笛声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希望把笛声传到帕米娜那里,结果听到了帕帕基诺的排笛声,于是他一路追索过去。 这是的帕米娜与帕帕基诺正被莫诺斯塔托追赶着,千钧一发之际,帕帕基诺摇起银铃,所有的奴隶居然都载歌载舞起来,两人唱着歌赞美这只银铃。不过他们的歌声却被进行曲打断,原来是萨拉斯托打猎后回到神殿,帕米娜向他控诉莫诺斯塔托想要强暴她,所以不得不逃走。而正巧莫诺斯塔托捉着塔米诺进场,两个不曾见面的王子与公主,一看到对方便拥抱起来。萨拉斯托责令将莫诺斯塔托拖下去鞭打,并将塔米诺与帕帕基诺绑起眼睛送去圣殿修行。他在圣殿率领众祭司对神祈祷,唱出著名的《伊西斯神与欧西里斯神》(O Isis und Osiris)后退场。塔米诺为了追求爱情,愿意接受考验,但是帕帕基诺却只想要睡觉、讲话和喝酒,于是祭司说如果他通过考验,萨拉斯托将送他一个美丽少女帕帕基娜(女高音),帕帕基诺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