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小结

(完整word)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小结
(完整word)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小结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小结

熔点是固体将其物态由固态转变(熔化)为液态的温度。熔点是一种物质的一个物理性质,物质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两个因素对熔点影响很大,一是压强,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如果压强变化,熔点也要发生变化;另一个就是物质中的杂质,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纯净的物质。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105Pa)时,称正常沸点。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题目:

下列物质按熔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二氧化硅,氢氧化钠,萘

B、钠、钾、铯

C、干冰,氧化镁,磷酸

D、C2H6,C(CH3)4,CH3(CH2)3CH3

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并没有完整总结物质的熔沸点的文字,在中学阶段的解题过程中,具体比较物质的熔点、沸点的规律主要有如下:

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

①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故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②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如氦的熔点(-272.2℃,26×105Pa)、沸点(268.9℃)最低。

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4.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

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如KF>KCl>KBr>KI,CaO>KCl。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C2H5OH >CH3—O—CH3)。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

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

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CO >N2,CH3OH>CH3—CH3。

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油酸);

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C2H5Cl>CH3Cl,CH3COOH>HCOOH。

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④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如钨、铂等(但也有低的如汞、铯等)。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Na<Mg<Al。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

5. 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

①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Li

②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熔点均在2000℃以上,比其他族氧化物显著高,所以氧化镁、氧化铝是常用的耐火材料。

③卤化钠(离子型卤化物)熔点随卤素的非金属性渐弱而降低。如NaF>NaCl>NaBr>NaI。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影响物质熔沸点的有关因素有:①化学键,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②晶体结构,有晶体类型、三维结构等,好象石墨跟金刚石就有点不一样;③晶体成分,例如分子筛的桂铝比;④杂质影响:一般纯物质的熔点等都比较高。但是,分子间力又与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有关,所以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不是一句话可以讲清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只需掌握以上的比较规律。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小结 熔点是固体将其物态由固态转变(熔化)为液态的温度。熔点是一种物质的一个物理性质,物质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两个因素对熔点影响很大,一是压强,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如果压强变化,熔点也要发生变化;另一个就是物质中的杂质,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纯净的物质。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105Pa)时,称正常沸点。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题目: 下列物质按熔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二氧化硅,氢氧化钠,萘 B、钠、钾、铯 C、干冰,氧化镁,磷酸 D、C2H6,C(CH3)4,CH3(CH2)3CH3 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并没有完整总结物质的熔沸点的文字,在中学阶段的解题过程中,具体比较物质的熔点、沸点的规律主要有如下: 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 ①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故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②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如氦的熔点(-272.2℃,26×105Pa)、沸点(268.9℃)最低。 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4.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 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如KF>KCl>KBr>KI,CaO>KCl。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烷烃和烯烃

第一节脂肪烃 第1课时烷烃和烯烃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化学键的饱和性等微观角度理解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能辨析物质类别与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通过模型假设、证据推理认识常见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会判断复杂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位置关系。 一、烷烃和烯烃的物理性质

例 1(2018·大理州新世纪中学月考)下列烷烃中,沸点最高的是() A.2-甲基丙烷B.2,2-二甲基丙烷 C.正己烷D.2-甲基戊烷 答案 C 解析正己烷和2-甲基戊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比2-甲基丙烷、2,2-二甲基丙烷大,所以正己烷

和2-甲基戊烷的沸点比2-甲基丙烷、2,2-二甲基丙烷高,己烷的同分异构体中正己烷支链最少,所以正己烷的沸点最高。 【考点】烷烃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题点】烷烃的物理性质与递变规律 脂肪烃类熔、沸点一般较低。其变化规律: ①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即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②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或相同的物质(如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其熔、沸点越低。 二、 烷烃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 1.烷烃及其结构特点 (1)烷烃 分子中的碳原子间都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都与氢原子结合的饱和烃叫烷烃,如甲烷、丁烷等。烷烃的通式为C n H 2n +2(n ≥1)。 (2)结构特点:分子中的碳原子全部饱和,除甲烷、乙烷以外,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呈锯齿状排列。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烷烃很不活泼,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都不发生反应,只有在特殊条件(如光照或高温)下才能发生某些反应。 (2)特征反应——取代反应 烷烃可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和卤化氢。如乙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乙烷,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3+Cl 2――→光照 CH 3CH 2Cl +HCl 。 (3)氧化反应——可燃性 烷烃可在空气或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燃烧的通式为C n H 2n +2+3n +12 O 2――→点燃n CO 2

高中化学各物质熔沸点判断

高中化学各物质熔沸点 判断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高中化学熔沸点的比较 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1.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 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 ,Si ,Ge ,Sn 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 还有ⅢA 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 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 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 键长: 金刚石(C —C )>碳化硅(Si —C )>晶体硅 (Si —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如KF >KCl >KBr >KI ,ca*>KCl 。 ③ 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 反常地高,如:H 2O >H 2Te >H 2Se >H 2S )。

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 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 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CH3—CH3。 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油酸); 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CH3Cl,CH3COOH>HCOOH。 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④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如钨、铂等(但也有低的如汞、铯等)。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Na<Mg<Al。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 5. 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 ①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 Li

高中化学物质熔沸点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 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 ①高熔点单质 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故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②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如氦的熔点(-℃,26×105Pa)、沸点(℃)最低。 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近常温呈液态的镓(℃)铯(℃),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4.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如KF>KCl>KBr>KI,ca*>KCl。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C2H5OH>CH3—O—CH3)。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CH3—CH3。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 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油酸);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CH3Cl,CH3COOH>HCOOH。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④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如钨、铂等(但也有低的如汞、铯等)。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

烷烃 知识点

烷 烃 四、烷烃 1、烷烃的概念 烃分子中的碳原子间只以单键结合形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其通式为C n H 2n+2。 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 —CH —CH —C 【注意】(1)烷烃首先是烃,分子里只含C 和H 两种元素。 (2)烷烃分子里只有两种键:碳碳单键(这是烷烃的重要结构特点)和碳氢单键,具有“单”“链”“饱”的结构特点。 (3)烷烃分子结合成链状。 可以是“直链”,例如:CH 3-CH 2-CH 3、CH 3-CH 2-CH 2-CH 3;也可以含有“支链”,例如: 、 。但结合为环状的不是烷烃, 例如: ,属于环烷烃,通式为C n H 2n ,化学性质与烷烃相似。 2、烷烃的物理性质 烷烃的物理性质一般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1)溶解性:烷烃均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液态烷烃本身也可以作为有机溶剂。 (2)状态:常温常压下,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烷烃一般呈气态,碳原子在5~16之间 的烷烃常温下为液态,碳原子数大于16的烷烃常温下为固态(但新戊烷在常温下为气体)。 (3)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密度逐渐增大,但都小于水的密度。 (4)熔沸点:烷烃的熔沸点一般较低,其变化规律如下: ①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②对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而言,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CH 3 CH CH 2 CH 3 CH CH 3 CH 3 CH 3— C H 2—CH —CH 3 3 —CH 2 2 H 2C —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1、不同晶体类型的物体的熔沸点高低的一般顺序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沸点跨度大) 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晶体内部结构粒子间的作用越强,熔沸点越高。 2、原子晶体要比较其共价键的强弱,一般地说,原子半径越小,形成的共价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3、离子晶体要比较离子键的强弱,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强,其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MgO >Mgd 2 >Nad>Csd。 4、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 O 2>N 2 ,HI>HBr>Hd;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如Co>N 2 ;在同分异构件,一般支链越多,其熔沸点越低,如沸点,正成烷>异成烷>新戌烷洁香烃及其衔生物的同分异构件,其熔沸点,高低顺序为:邻位>间位>对位化容物。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6、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金属元素单质(金属晶体)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降低;第VIA族卤素单质(分子晶体)的溶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 1、HNO 3→AgNO 3 溶液法 ①检验方法:

表明存在cl 表明存在Br 表明存在I ②反应原理 反应①:Ag+d-=Agd↓反应②:Ag+Br-=AgBr↓反应③:Ag+I-=AgI↓ 2、氯水—CdH法 ①检验方法 加适量新朱子饱和氯水加Cll H 未知液混合液分层振荡振荡 橙红色表明有Br- 有机层 紫红色表明有I- ②原理: D 2+2Br-=Br 2 +2a- d 2+2I-=I 2 +2d-,因Br 2、 I 2 在ccl 4 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3、检验食盐是否加碘(1:Io 3 )的方法①检验方法 变蓝:加碘盐 食盐 未变蓝:无碘盐 ②反应原理:IO 3-+SI-+6H+=3I 2 +3H 2 O(淀粉遇I 2 变蓝色) 常见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一、放热反应 (1)燃烧都是放热反应;(2)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3)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4)置换风应多为放热反应;(5)生石灰与水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二、吸热反应 (1)盐类的水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2)弱电*质的电荷一般是吸热反应; (3)大多数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4)需要持续加热的反应,如:NH 4d与C a CoA 2 , 制NA 3,A 2 还原C a O,配制C 2 H 4 。 注意区别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的条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和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反应开始时需要持续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

烷烃 习题及答案剖析

甲烷烷烃 1 .复习重点1.甲烷的结构、化学性质; 2.烷烃的定义、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及典型的取代反应。 2.难点聚焦 1.有机物:含碳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除CO、CO、碳酸盐、碳化物、硫氰化物、氰化物等外) 2它们虽然含碳,但性质和组成与无机物很相近,所以把它们看作为无机物。也就是说,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而且有机物都是化合物,没有单质。 那么究竟哪些物质是有机物,哪些物质是无机物,有什么判断依据呢?我们可以通过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加以判断。 有机物的组成3.C、H、O、N、S、P、卤素等元素。 构成有机物的元素只有少数几种,但有机物的种类确达三千多种? 几种元素能构几千万种有机物质?(学生自学后概括) 有机物种类之所以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碳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 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不仅可以与其他原子成键,而且碳碳原子之间也可以成键; ③碳与碳原子之间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可形成单键、双键或叁键,可以形成链状化合1) —5结构图(物,也可形成环状化合物; ④相同组成的分子,结构可能多种多样。(举几个同分异构体) 在有机物中,有一类只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4.烃: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又叫烃 在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所以我们就先从甲烷开始学起。

甲烷 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比空气轻的,能燃烧的气体,天然气、坑气、沼气等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 收集甲烷时可以用什么方法?(1.向下排空气法,2.排水法) 二、甲烷的分子结构 已知甲烷的气体密度在标准状况下为0.717 g/L,其中含碳的质量分数为75%,含氢质量分数为25%,求甲烷的分子式。(平行班提示:M=ρV) m a.计算甲烷的摩尔质量 因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密度 =22.4L/mol×O.7179/L =16 g/mol 所以甲烷的分子量为16。 b.按分子量和质量分数计算一个甲烷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 C原子数:16×75%÷12=1 H原子数:16×25%÷1=4 所以甲烷的分子式为CH。4甲烷的分子式:CH 电子式:结构式:4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式叫结构式。 上述结构式都不能表明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 [模型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得出结论: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 甲烷是非极性分子,所以甲烷极难溶于水,这体现了相似相溶原理。:三角锥形 NH :正四面体CH 34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点燃 O +2H+2OCO CH2242,(等号)”(箭头)而不是“====”a.方程式的中间用的是“ 主要是因为有机物参加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SCO、Hb.火焰呈淡蓝色:CH、

烷烃_习题及答案剖析

甲烷烷烃 1.复习重点 1.甲烷的结构、化学性质; 2.烷烃的定义、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及典型的取代反应。 2.难点聚焦 1.有机物:含碳.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 ...,简称有机物。 (除CO、CO2、碳酸盐、碳化物、硫氰化物、氰化物等外) 它们虽然含碳,但性质和组成与无机物很相近,所以把它们看作为无机物。也就是说,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而且有机物都是化合物,没有单质。 那么究竟哪些物质是有机物,哪些物质是无机物,有什么判断依据呢?我们可以通过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加以判断。 3.有机物的组成 C、H、O、N、S、P、卤素等元素。 构成有机物的元素只有少数几种,但有机物的种类确达三千多种? 几种元素能构几千万种有机物质?(学生自学后概括) 有机物种类之所以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碳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 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不仅可以与其他原子成键,而且碳碳原子之间也可以成键; ③碳与碳原子之间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可形成单键、双键或叁键,可以形成链状化合 物,也可形成环状化合物;(结构图5—1)

④相同组成的分子,结构可能多种多样。(举几个同分异构体) 在有机物中,有一类只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4.烃: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又叫烃 在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所以我们就先从甲烷开始学起。 甲烷 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比空气轻的,能燃烧的气体,天然气、坑气、沼气等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 收集甲烷时可以用什么方法?(1.向下排空气法,2.排水法) 二、甲烷的分子结构 已知甲烷的气体密度在标准状况下为0.717 g/L,其中含碳的质量分数为75%,含氢质量分数为25%,求甲烷的分子式。(平行班提示:M=ρV m) a.计算甲烷的摩尔质量 因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密度 =22.4L/mol×O.7179/L =16 g/mol 所以甲烷的分子量为16。 b.按分子量和质量分数计算一个甲烷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 C原子数:16×75%÷12=1 H原子数:16×25%÷1=4 所以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甲烷的分子式:CH4电子式:结构式: 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式叫结构式。 上述结构式都不能表明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 [模型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得出结论: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

物质熔沸点大小的比较方法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 陕西吴亚南主编 物质熔沸点的大小比较通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而关于物质熔沸点的大小比较方法介绍的却又较少,且不集中。现将有关规律一并总结如下。 一、先将物质分类:从物质的晶体类型上一般分为分子晶 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不同物质类别熔沸点的比较方法不同。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1、对于分子晶体: a、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 其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CH4﹤C2H6﹤C3H8﹤C4H10 b、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时熔沸点陡然增高。如:H2O﹥ H2Te﹥H2Se﹥H2S(能形成氢键的元素有N,O,F) c、当形成分子内氢键时熔沸点降低。如:邻羟基甲苯 的熔沸点低于对羟基甲苯 d、对于烃类物质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低。 e、都能形成氢键时要比氢键的数目和强弱。如:H2O ﹥NH3﹥HF

f、组成和结构不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极 性越大熔沸点越高。如:CO﹥N2;CH3OH﹥C2H6 g、芳香烃中临﹥间﹥对 2、对于离子晶体:a、要看离子半径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 荷的多少,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晶格能越大熔沸点越高。如:NaCl﹤MgCl2<MgO 3、原子晶体:要看原子半径的大小,原子半径越小作用力 越大,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单晶硅 4、金属晶体:比金属离子的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如Na﹤Mg﹤Al 二、也可从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去分析。 常温常压下固体﹥液体﹥气体(熔沸点)如:碘单质﹥水﹥硫化氢 三、易液化的气体沸点较高。 四、注意: 1、熔点高不一定沸点也高。如I2和Hg 2、MgO和Al2O3由于晶格类型不同,氧化镁的熔沸点 高于氧化铝。 3、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单质熔沸点的变化不能一言概 论。(一般是金属部分从上至下熔沸点降低,非金属 部分从上至下升高,但都有特例)。

元素周期律熔沸点比较

首先,判断元素单质的熔沸点要先判断其单质的晶体类型,晶体类型不同,决定其熔沸点的 作用也不同。金属的熔沸点由金属键键能大小决定;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决定;离子晶体由离子键键能的大小决定;原子晶体由共价键键能的大小决定。 所以 第一主族的碱金属熔沸点是由金属键键能决定,在所带电荷相同的情况下,原子半径越小, 金属键键能越大,所以碱金属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降低。 第七主族的卤素,其单质是分子晶体,故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在分子构成相似的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所以卤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升高。 用这样的方法去判断同主族元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就行了,因为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同周期的话,不太好说了。 通常会比较同一类型的元素单质熔沸点,比如说比较Na、Mg Al的熔沸点,则由金属键键 能决定,Al所带电荷最多,原子半径最小,所以金属键最强,故熔沸点是:NaH2Te>H2Se>H2S 卤素:HF>HI>HBr>HCI。 同周期比较的话,是从左至右熔沸点依次升高,因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是这样递变的。 另外有时还要注意物质的类型,比如让你比较金刚石、钙、氯化氢的熔沸点,只要知道金刚 石是原子晶体,熔沸点最高,其次是金属钙,最后是分子晶体氯化氢。 还有原子晶体的:比较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的熔沸点,那就要看共价键了,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键能越大,故熔沸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2017高中化学教案 (第1课时) 烃的概述 烷烃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烃的概述烷烃的化学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必修2第3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以“结构-有机化合物-性质”为线索,包括认识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三部分内容。第3节《烃》引导学生从类别上对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各种烃的结构、性质、应用、不同类别烃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研究,在必修2第3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甲烷)和第2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乙烯和苯)的基础上,从个案学习上升到类别学习。内容框架为: 设计思路 本节以“烃的概述和烷烃的化学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为基本线索,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烃的分类框架并能够举例说明。由此,将本节内容分为3个课时进行学习: 第1课时为烃的概述和烷烃的化学性质,学习烃的分类、链烃的主要物理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如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应,与氧气的反应等);第2课时为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主要学习烯烃和炔烃的命名、不饱和烃的重要性质加成反应,掌握烯烃和炔烃与卤素、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与酸性KMnO4溶液的氧化反应;第3课时为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学习苯及其同系物与卤素单质、硫酸的取代反应,与酸性KMnO4溶液的氧化反应等。 综上,本节内容安排为: 第1课时:烃的概述和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3课时: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烃的分类框架并能够举例说明。

2、知烃的熔、沸点比较低,各种烃都难溶于水并且比水轻。 3、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会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分子中含有一个双键或三键的烯烃或炔烃。 4、烷烃能与氧气、卤素单质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与烷烃的比较,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烃,认识烃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各种烃并对它们进行命名,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

物质熔沸点比较

物质熔沸点比较 1、对于晶体类型不同的物质,一般来讲: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点范围很广,一般不与其它晶体类型比较。 2、原子晶体:原子晶体原子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物质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3、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电荷数越高,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KF>KCl>KBr>KI,CaO>KCl。 4、金属晶体: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Na<Mg<Al。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5、分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形成分子间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C2H5OH>CH3OCH3;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分子晶体,溶沸点降低。如:邻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 (2)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 CO>N2,CH3OH>CH3CH3。 (3)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C17H35COOH >C17H33COOH; (4)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C2H5Cl>CH3Cl,CH3COOH>HCOOH。 (5)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 (CH2)3 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 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3 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6、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溶沸点:固体>液体>气体。如:熔点:S>Hg>O2

1烷烃的熔沸点比较

1烷烃的熔沸点比较 原始数据(曲线图表) 参考文献:东北师范大学等合编,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三版)P 参考文献:东北师范大学等合编,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三版)P35

表1戊烷各异构体的沸点比较 名称分子式沸点/℃ 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CH3(CH2)3CH3 (CH3)2CHCH2CH3 (CH3)3CCH3 36.1 25 9 参考文献:邢其毅等编《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P48,高等教育出版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分析图1和图2,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直链烷烃的熔点和沸点依次增加,为什么? 2.从图2可以看出直链烷烃的熔点表现出什么规律?怎样解释? 3.为何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奇数碳原子烷烃的熔点所构成的曲线与偶数碳原子烷烃的熔点所构成的曲线逐渐接近? 4.分析表1,同分异构体的烷烃的沸点,分支越多,沸点越低,为什么? 分析原始数据得到的一般结论 1.由图1和表1可知,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多,沸点升高。每增加一个CH2所引起的沸点升高值随着分子量增加而变得缓和。同分异构体的烷烃,支链愈多沸点愈低; 2.由图2可知,大于C4的烷烃,碳原子数增加,熔点升高,偶数烷烃升高更迅速;同数碳原子烷烃的异构体,熔点主要取决于对称性。 理论解释 1.正构烷烃的熔沸点(除C3的熔点以外)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这是因为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增大; 2.分子量较小的乙烷的熔点反而比分子量较大的丙烷高,这是因为,在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不仅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晶体中碳链的空间排列情况。分子对称性高,排列就比较整齐,分子间吸引力就大,熔点也就高。X衍射实验结果表明,直链烷烃晶体 为锯齿形,奇数碳原子齿状链中两端甲基同处在一边,如正戊烷,偶数碳链中 两端甲基不在同一边,如正己烷,偶数碳链彼此更为靠近,相互作用力大,故熔点升高值较奇数碳链升高值较大一些; 3.在同分异构体的烷烃中,含支链越多的烷烃,相应沸点越低。这是因为色散力只有在很近的距离内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很快减弱。所以烷烃支链增多时空间阻碍增大,分子间靠得不紧密,相距较远,色散力相应减弱,从而使分子间范德华力减小,沸点必然相应降低。 支持结论与理论解释的实例 熔点: CH3(CH2)4CH3(m.p.69℃)>(CH3)2CHCH2CH2CH3(m.p.60℃)>(CH3)3CCH2CH3(m.p. 49.7℃)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比较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加成反应一般是合成反应。 加聚反应:即加成聚合反应,一些含有不饱和键(双键、叁键、共轭双键)的化合物或环状低分子化合物,在催化剂、引发剂或辐射等外加条件作用下,同种单体间相互加成形成新的共价键相连大分子的反应就是加聚反应。 甲烷 取代反应 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氧化反应 甲烷最基本的氧化反应就是燃烧: CH4+2O2→CO2+2H2O 甲烷的含氢量在所有烃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5%,因此相同质量的气态烃完全燃烧,甲烷的耗氧量最高。

乙烯 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极易被氧化剂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乙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由此可用鉴别乙烯。 ②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 CH2═CH2+3O2→2CO2+2H2O 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常温下使溴水褪色) CH2═CH2+HCl—催化剂、加热→CH3—CH2Cl(制氯乙烷) CH2═CH2+H20—催化剂、高温高压→CH3CH2OH(制酒精) CH2═CH2+Cl2→CH2Cl—CH2Cl 加聚反应 CnCH2═CH2→-[CH2—CH2]-n (制聚乙烯) 乙炔 氧化反应 a.可燃性:2C?H?+5O?→4CO?+2H?O(条件:点燃) 现象:火焰明亮、带浓烟,燃烧时火焰温度很高(>3000℃),用于气焊和气割。其火焰称为氧炔焰。 b.被KMnO4氧化: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H?+ 2KMnO?+ 3H?SO?=2CO?+ K?SO?+ 2MnSO?+4H?O 加成反应 可以跟Br?、H?、HX等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如:CH≡CH+H?→CH?=CH? CH≡CH+HCl →CH?=CHCl氯乙烯用于制聚氯乙烯 与Br?的加成使溴水褪色或Br?的CCl?溶液褪色 所以可用酸性KMnO?溶液或溴水区别炔烃与烷烃。 苯 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卤素、硝基、磺酸基、烃基等取代,生成相应的衍生物。由于取代基的不同以及氢原子位置的不同、数量不同,可以生成不同数量和结构的同分异构体。 卤代反应 苯的卤代反应的通式可以写成: PhH+X2—催化剂(FeBr3/Fe)→PhX+HX 硝化反应 苯和硝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可生成硝基苯 PhH+HO-NO2-----H2SO4(浓)△---→PhNO2+H2O 硝化反应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 氧化反应 苯和其他的烃一样,都能燃烧。当氧气充足时,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并有浓黑烟。这是由于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大。2C6H6+15O2——点燃—→12CO2+6H2O 苯本身不能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在苯环连有直接连着H的C后,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及应用 一、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例如:SiO2>NaCL>CO2(干冰)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铂等;有的则很低,如汞、镓、铯等。 二、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需要比较晶体内部结构粒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影响分子晶体熔沸点的是晶体分子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1.同属分子晶体 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例如:I2>Br2>Cl2>F2。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如果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则分子之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出现反常。有氢键的熔沸点较高。例如,熔点:HI>HBr>HF>HCl;沸点:HF>HI>HBr>HCl。 ③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同分异构体,一般是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例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其熔沸点高低的顺序是邻>间>对位化合物。 ④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的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例如:CO>N2。 ⑤还可以根据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状态的不同,熔沸点:固体>液体>气体。例如:S>Hg>O2。 2.同属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的强弱有关。一般来说,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键能就越大,晶体的熔沸点也就越高。例如:金刚石(C-C)>二氧化硅(Si-O)>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3.同属离子晶体 离子的半径越小,所带的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例如: MgO>MgCl2,NaCl>CsCl。 4.同属金属晶体 金属阳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金属键越强,高沸点越高。例如: Al>Mg>Na。 三、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熔点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A. 晶体硅>金刚石>碳化硅 B. CsCl>KCl>NaCl C. SiO2>CO2>He D. I2>Br2>He 解析:A中三种物质都是原子晶体半径C<Si,则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B中应为:NaCl>KCl>CsCl,因为离子的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就越高。因此C、D 正确。 答案:C、D 例题2.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共价键的键能大小有关的是: A.F2、Cl2、Br2、I2的熔点、沸点逐渐升高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C.金刚石的硬度、熔点、沸点都高于晶体硅 D.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 解析:F2、Cl2、Br2、I2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它们的熔沸点高低决定于分子间的作·力,与共价键的键能无关,A错;HF、HCl、HBr、HI的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它们的热稳定性与它们内部存在的共价键的强弱有关,B正确;金刚石和晶体硅都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原子晶体,其熔沸点的高低决定于共价键的键能,C正确;NaF、NaCl、NaBr、NaI都是由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其内部没有共价键,D错。 答案:B、C 例题3.下图中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ⅥA~ⅦA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 A. H2S B. HCl C. PH3 D. SiH4 解析:NH3、H2O、HF分子间存在氢键,它们的沸点较高,即沸点高低关系为:NH3>PH3、H2O >H2S、HF>HCl,对应图中上三条折线。所以a点所在折线对应第IVA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且a点对应第三周期,所以a表示SiH4。 答案:D 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O2 I2 Hg B. CO KCl SiO2 C. Na K Rb D. SiC NaCl SO2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题目: 下列物质按熔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二氧化硅,氢氧化钠,萘 B、钠、钾、铯 C、干冰,氧化镁,磷酸 D、C2H6,C(CH3)4,CH3(CH2)3CH3 在中学阶段的解题过程中,具体比较物质的熔点、沸点的规律主要有如下: 1.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一般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 一般顺序: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 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 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要通过比较离子键的强弱,一般来说,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目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键能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如MgO>MgCl2>NaCl >CsCl。(一个相同,另一个元素不同)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C2H5OH>CH3—O—CH3)。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 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 <GeH4<SnH4。 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 >CH3—CH3。 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 (油酸); 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 >CH3Cl,CH3COOH>HCOOH。 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④金属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Mg<Al。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 5. 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 ①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LiNaCl>NaBr>NaI。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影响物质熔沸点的有关因素有: ① 化学键,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 ② ②晶体结构,有晶体类型、三维结构等,石墨跟金刚石就不一样; ③ ③杂质影响:一般纯物质的熔点等都比较高。但是,分子间力又与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有关,所以 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不是一句话可以讲清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只需掌握以上的比较规律。

烷烃知识点总结

(3)装置原理:固体+固体 *气体(类似制氧气、氨气) 第一节 烷烃甲烷 一、 甲烷的存在和能源 (1) 甲烷是由C 、H 元素组成的最简单的烃,是含氢量最高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 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俗名又叫沼气、坑气,由腐烂物质发酵而成。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 污染小的清洁能源? (2) 世界上20%的能源需求是由天然气供给的,我国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西部(西气东输) 二、 物理性质: 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气体(天然气为臭味是因为掺杂了 H 2S 等气体),标准状况 下密度是0.717g/L (可求出甲烷的摩尔质量为 16g/moL ),极难溶于水(两个相似相溶原理都可解 释)。 三、 甲烷分子的组成及结构: 1、 组成:如何确定甲烷属于烃,即如何确定有机物有哪些元素组成?通常采用燃烧法。 占燃 丿、、、 CH 4+ 202 CO 2 + 2H 2O 那么可以肯定甲烷中一定有 C 、H 两元素,而不能确定是否有 O 元素,于是需要实验数据: 如1.6g 甲烷气体点燃后产物使浓硫酸增重 3.6g ,使碱石灰增重4.4g 。 计算:甲烷中C 元素为O.lmol , 1.2g , H 元素为0.4 mol , 0.4 g,;两者加起来刚好等于甲烷的 质量,故甲烷中只含C 、H 两元素。且两者比例为1 : 4,但1: 4的物质有很多如 CH 4、C 2H 8、C 3H 12 等,如何确定究竟为哪个,则设甲烷化学式为 C X H 4X (CH 4为最简式),要求出X 值还需知道其相对 分子质量。由标准状况下密度是 0.717g/L ,可求出甲烷的摩尔质量为 16g/moL ,故得到X =1。于是 甲烷的化学式为CH 4。 2、 结构 知道了甲烷的组成,究竟甲烷的空间构型如何?到底是平面正四边形还是立体正四面体,科学家为 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分析了甲烷的二氯代物 CH 2CI 2的种类。如果甲烷是正四边形,那么 CH 2CI 2应该有 两种产物(邻位和对位)必有熔沸点等物理性质不同,但如果是立体正四面体,其二氯代物就只有一种。 事实上科学家发现 CH 2CI 2确实只有一种,所以确定甲烷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在甲烷分子中一碳原 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形成的正四面体,键角为 109° 28' 结构简式(在结构式的基础上省略 C — H 单键):CH 4 最简式(各元素原子个数的最简单的比值) :CH 4 [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四、甲烷的实验室制法:(本部份内容教材已经删去,仅作介绍) (1)原料:无水醋酸钠、碱石灰( NaOH 、CaO 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 △ CH 3COONa + NaOH ? Na 2CO 3 + CH 4? CaO | I | I 八 H-—C ―I-C ----- 0—N 自 + N 白一0 十H ---------- hl^CO 3, + C H 4I I ----------------- CaO ' H (4)气体收集: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