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完整版)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完整版)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观摩展示会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版本: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年级:四年级上册 单元课序: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2、63、64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教材编写的特点是突出题材的现实性,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并逐渐习惯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对象、环境分析 1.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2.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奠定了基础。 3.经过三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信息素养,为此,我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选择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赋予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活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究、感悟,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能用数

学术语表示这些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实践运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难点:理解理解速度的概念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反馈题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说明] 课前: 播放视频:京沪高铁开通仪式师生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数学信息,借助路线图的动态演示理解路程和时间概念。体验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课中: 1.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信息,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点燃求知欲。培养学生从现实中寻找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线段图的动态演示,直观感受速度与路程和时间之间的联系,帮助把直观经验上升为感性认识,初步尝试利用线段图配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播放高铁列车冲击最高时速的视频,在体验科技的进步的同时提高对速度快慢的亲身体验。用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的视野。 4.播放雷和闪电的视频,提问:雨天时,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感受知识的魅力。 课后: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练习题的设计体现趣味性和实用性。 1.提供“全国列车时刻表查询系统”现场查询大庆到哈尔滨的车次和运行时间,计算速度,使枯燥的练习趣味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2.图片出示"限速标志"、"指示牌"让数学走进生活,而随机出示的信息让刻板的题目动起来,学生可以随意的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践作业: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分析学生吴雅倩的故事:吴雅倩家在吴三村距离学校约1000米,平时骑自行车约10分钟,今天下雨没骑车用20分钟。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读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生:时间是10分钟、20分钟,路程是100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您认为那种上学的方式得快?为什么?学生议一议: 师: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引导学生思考: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比较:1000÷10=10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 1000÷20=5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50<100 骑车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100米和5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100米和5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100米,每分行5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出示线段图----这一环节因为略显紧张忘记了。好在学生接受的还\(^o^)/~)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科书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5-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3、体验“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掌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时间、速度和路程照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小明和小林从家到学校的简图(图中小明说:“我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 老师问:他们两谁走得快?学生回答:(预设1,小林。S:为什么呢? X:小林时间短)老师再问:“有没有不一样的观点?”并提醒小明家离学校怎么样,小林家离学校怎么样?(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时间不能比谁快谁慢)学生:不能。 2、老师提出问题:“知道他们用的时间,要比他们快慢还要知道什么?”学生回答:“远近.”老师:考虑远近。也就是他们家分别距离学校有多远或者他们上学所走的路程? 3、老师问学生小明和小林上学到底走了多上路呢?从而引出路程。

看图片: 小明家学校 5、“路程”的含义。 以上图中的400米、300米是什么数量呢?就是路程。讲解路程与距离的区别。距离指两点间线段的长,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 二、探究新知: 1、老师:孩子们,你们现在知道小明和小林谁走得快了吗?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和笔赶快算一算。(老师在教室来回巡视,并作个别指导,同时还可以表扬孩子做的认真...)有孩子做完了,老师马上提醒孩子想一想怎样和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方法,并将自己的观点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让孩子现场开始讨论。 2、孩子们,小明和小林他俩到底谁快呢?陈老师很想知道。有谁来说说你的观点。(举手回答)老师设问:①先说谁快?。②再说为什么?。(有孩子回答:小林快。因为小林每分钟走60米。老师又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孩子回答:小林每分钟走60米—300÷5=60;小明每分钟走50米—400÷8=50。)老师马上板书:300÷5=60、400÷8=50。老师问:就列两道算式你怎么知道小林快的呢?学生:60>50 3、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回答的这两道算是算的是什么呢?预设学生回答:算的是每分钟走的路程。老师:也就是说每分钟走的路越长他就越快,是吗? 4、也就是指,老师总结:小林家离学校300米,他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了60米(60米每分钟);小明家离学校400米,他走了8分钟,每分钟走了50米(60米每分钟)。那么就分别求出了,两人每分钟走的米数。 5、老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我们像每分钟走了60米(60米每分钟);每分钟走了50米(60米每分钟)。这样的写法我们有一种特别的写法又简单又明白:板书——60米/分;50米/分,读作:每分60米;每分50米。(同时拓展10米/分、30米/分...学生自己练习写) 6、从而引出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在数学上像60米/分;50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周凤 [设计理念] 由于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为学习情景,将路程、时间之间的变化,通过乌龟和兔子的两次比赛改串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解决问题策略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易懂。让学生通过生活例子明确速度的意义,通过具体的计算以及数量的互换体现时间、速度、路程三者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在经历本单元例1和例2的学习后,能独立解答求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受原先数量的单位的影响,学生做到准确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1、故事引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本课 路程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质疑: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怎样判定谁的速度更快呢 3、时间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质疑: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谁的速度快 设计意图:在这两张表中,学生通过对路程、时间的对比分析,得出速度的快慢与路程、时间有关系,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4、对比发现,揭题

速度时间路程教案

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疑问 请你帮帮忙:有辆面包车和公交车在吵架,面包车说:“我比你跑地快,我2小时可以行驶120千米。”公交车不服气,说:“我3个小时行使了210千米。”他们一直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到底谁快。请你作为公证员帮忙解决一下。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1)指名让学生说,你觉得谁快一点,并说明理由。(放开让学生说) (2)然后,引导出:大家都认为公交车跑地快。怎样来比较谁快谁慢?让学生体会关键是看谁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我们用一个小时作为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谁多?这就是表示“速度”。因此,速度是表示物体的快与慢。 (3)请你说说看,面包车的速度是多少?(一个(每)小时行使60千米,表示60千米/时)公交车的速度是多少(一个(每)小时行使70千米,表示70千米/时)? (4)请你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速度?你能找出来吗?(比如:自行车的速度、人步行的速度、火箭的速度、火车的速度等等。老师可以给出他们大约的速度。让学生体会出大约的速度就是平均的速度,速度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 (5)我们知道,速度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如果要你计算当时的速度,你会算吗?请你仔细思考一下。引导:要知道速度,需要哪些条件?(结合公交车和面包车比快的题目)请小组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速度=? (6)小组汇报。(以“我们小组认为……”的句式。)引导出:速度=路程÷时间。 3.巩固练习 路程150千米160千米110米12千米 时间30分20小时11秒300分 速度 4.探索,分享 假如,我有两个疑惑:一、我想知道辆车从某地到某地需要多少时间?应该怎么求?二、我想知道这辆车从某地到某地要多少路程?又该需要哪些条件? 请四人小组讨论。 最终得出: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小结: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变量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并让学生熟记在心,那些相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背诵) 5.实践问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我们可以知道他路程是?60×3=180。 请问:60×3=180表示什么?180÷3=60表示什么?180÷60=3表示什么? 6.课堂练习。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学设计 昌硕小学 csxxpxl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简约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模型。[设计理念] 本课学习材料体现一个“真”。从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真实的素材、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着眼一个“实”。分步展开教学,过程清晰明了,学法指导扎实,兼顾个别差异;分层训练把握一个“新”。分层训练,由易到难,形式新颖,发散性强;板书设计突出一个“精”。板书设计巧妙,版面合理,应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方法,类比推导数量关系,突出重点,板书上学生的反馈能呈现学习信息,帮助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从老师家开车到学校用了10分钟,汽车每分钟行1千米,你知道从老师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指名反馈,并说一说1、10、10分别代表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场景——上学,注重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给学生生成的空间与条件。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1、信息: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50米,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男孩每分钟走50米。 师:今天早上你们是怎么来的? 师:看来同学们来学校的交通方式是各种各样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交通方式的信息,谁能看着来说一说?(出示多媒体资料) 2、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师:老师想知道这个男孩子的总路程是多少,能帮我解决吗?(先知道他走了几分钟) 师:那好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交通方式,用多少时间你自己来定,算一算他的总路程。 3、反馈交流,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师:谁能很快地说出这样的算式? 师:还有很多很多,那这样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师: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数量关系,那有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同桌商量一下。 4、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1)汇报调查资料 师:我们知道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还认识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速度。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了相关资料,带来了吗?我请同学来说说看。(教师指导用上“速度”一词来介绍)同桌交流收集的信息。 (2)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信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40米,光的传播速度是300000千米/秒。 师:同学们收集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出示)师: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指导表述) 师:你们也能用这种新方式来表示速度吗?动手试一试。(指名上台写)师:交流反馈,说一说你写的表示什么? 5、小结:通过努力,我们加深认识了速度这个朋友,还知道了速度×时间=路程,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个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

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 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 3168÷24=( )

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学会速度表示法。初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归纳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价值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学会速度的表示法。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等课型新授课 基于先周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针对个人班级形成的教案 一、情景导入师:最近我们微山县为了创建省卫生城,全民上陈,使微山在面貌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星期天上午小明和小华约好在文化广场见面,打算骑车环城一周欣赏一下微山的美景,小明从家里出发4分钟来到文化广场,小华7分钟来到广场,他们谁走得快?(学生会说不好比,因为不知道他们走了多远-----引出要比他们每分钟走的路程。)每分钟走的路程数学上叫速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速度 (1)让学生谈谈对速度的认识 (2)课件出示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语言描述的):这些是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引出“单位时间”一词)像每小时、每分钟、每天这样的时间叫单位时间,你还知道哪些单位时间?(生:。。。。。。)单位时间走的路程叫速度。 2、学习速度的表示法 师:像“马车每小时走10千米”(课件出示:马车每小时走10千米)可以这样表示:马车的速度是10千米/时(课件出示),会读吗?(教生读-----出示其他速度让学生表示并读出。)3、在解决问题中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 (1)学习例题3: 课件出示:小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数学信息,求的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列式,师板书:80×2=160(千米)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乘法。 课件出示:李老师骑自行车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处理方法同上)(2)让学生观察例题3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生分析:都是已知的速度和时间,求的路程,都是用乘法计算-----得出: 速度×时间=路程 (3)练习:和谐号列车的速度是350千米/时,,4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光的速度是340米/秒,求5秒钟光行的路程。 4、在解决问题中归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红蝴蝶2分钟飞完了1000米,每分钟飞多少米? 李爷爷步行的速度是20米/分,走完100米的路程要几分钟?计算后引领学生分析

速度 时间 路程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出示习题: 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 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 学生自由解答,教师指名两名同学板演,谈思路,集体订正。 师:比较一下,这两道习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师:像这样每小时70千米,每分钟225米又叫做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简单的行程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行程问题) 二、探索新知: 多媒体出示“自我提高” 1 自学数学书53页的内容,了解什么叫做路程、什么叫做速度,以及时间的概念。 2 小组内交流讨论: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师:请同学们现在打开教材53页,根据自我提高,自学这一页的内容。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1)教师指名小组成员汇报自我提高第一个要求的成果,并根据学生汇报,依次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道习题 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找出这道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是什么,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2)教师指名小组成员汇报自我提高第二个要求的成果,学生用自己的话畅谈速度的简写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 可以用一条斜线把速度分成两部分,“/ ”线右边是时间单位,可以是时、分、秒。“/ ”线左边是路程,通常是千米或米。而“/ ”线的含义是“1”读作“每”。例:70千米每时写作:70千米/时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师:速度单位包含时间单位和路程单位两个单位,所以像这样的单位叫做复合单位。(板书—复合单位) 师:同学们对速度的简便写法掌握的怎么样呢?老师要考验一下大家。 多媒体出示习题: 1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可写作: 2 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分钟2千米可写作: 3 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可写作: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投影学生所写的答案,并作总结,像这样每小时、每分、每秒叫做单位时间,像这样800千米、2千米、30万千米又叫做什么呢?生答:路程、距离。 教师订正路程和距离的区别:距离是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直线长度。 路程是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曲线长度。 多媒体出示速度的数学定义:每秒、每分、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速度。 三、深入研究: 将课前的复习题,利用速度的简写进行改编: 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1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多媒体出示例题:一个人开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回答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里水小学孔婉明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情景问题,总结归纳公式的过程。 3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的问题。 一、复习 说出下列数据所表示的数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 2、蝴蝶3分钟可飞行1500米,它每分钟可以飞行500米。 3、台风“森拉克”中心位置在离宁波大约600千米处, 目前台风中心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向宁波移动台风 再过30小时将会在宁波登陆。 (设计意图: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和表示的方法。) 二、学习新知识。 引入:昨天,我们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那你们想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1.出示例3的(1)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提问:已知条件有什么?除了速度,还知道什么?求什么? 谁知道怎样列式?(找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80×2=160(千米)80表示什么数量?2?160? 谁可以用一条关系式表示这道式子的这三个数量呢? 速度×时间=路程(板书,齐读) 这道题完成了吗?还要答数。(演示课件) 提问:你们能用这个关系式解决问题吗?打开书P54,(2)齐读。(要求先在题目中找出已知条件所表示的数量,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式解答。答数,用口答。) 先让学生回答,边演示,反馈。合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并根据已知的数量,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式。) 2、演示喜洋洋和灰太狼赛跑。 大家看,喜洋洋和灰太狼正在参加广州亚运会的跑步比赛呢!我们看看喜洋洋怎么说:它3分钟跑了360米。灰太狼呢?4分钟跑了400米。问什么呢?谁跑得快?它们谁跑得快,比较什么就能知道?(速度)那速度又是怎样计算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讨论一下喜洋洋的话。它3分钟跑了360米,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3分钟是时间,360米是路程,求速度)那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你们知道怎样算出速度吗?路程÷时间=速度。学生口答列式:360÷3=120(米/分)(板书)所以喜洋洋的速度是120米/分。那灰太狼有告诉我们那些数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为此,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情境:110米栏比赛刘翔获得冠军,路程一样裁判为什么判刘翔获胜?龟兔赛跑,时间一样,为什么兔子赢了呢?当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时又该如何判断谁赢得了比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练习,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二、学生分析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四年级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公式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发现数学来源于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周凤 [设计理念] 由于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为学习情景,将路程、时间之间的变化,通过乌龟和兔子的两次比赛改串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解决问题策略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易懂。让学生通过生活例子明确速度的意义,通过具体的计算以及数量的互换体现时间、速度、路程三者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在经历本单元例1和例2的学习后,能独立解答求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受原先数量的单位的影响,学生做到准确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准备]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供参考)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云岩中心小学:骆佩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抽象出路程、时间与速度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揭示课题。 1、从争吵声,引出问题情景. 课件播放争吵声 师:同学们,请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此真吵不休?(出示教材P79情景图) 哦,原来是松鼠、猴子、兔子都在炫耀自己的竞走成绩,为谁的速度最快吵得不可开交。 2、速度是什么?到底谁的速度最快呢?速度与表格中的路程、时间这三者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并解决以上疑问。(板书课题)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生:松鼠4分钟走了280米,猴子4分钟走了240米,兔子3分钟走了240米。 师:从表格中我们知道了他们的竞走比赛的时间和路程。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路程:路程就是一定时间内走了多远? (二)根据表格数据,小组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①:如果松鼠和猴子为一组,谁走的快呢?(学生自组讨论)

生:松鼠和猴子比赛,松鼠快。因为都是4分钟,但是松鼠走的路程远。 师:也就是说相同时间比路程(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走的越快。) 2、探究问题②:要是猴子和兔子为一组,又是谁走的快呢?为什么? 生:猴子和兔子比赛,兔子快。因为猴子和兔子走相同的路程,小兔用的时间短,所以小兔走的快。 师:也就是说相同路程比时间。(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走得越快。) (小结:相同时间比路程的远近,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长短。) 3、探究问题③:松鼠和小兔比赛,他俩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怎么比较他们的快慢呢? 生1: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他们的时间都变成12分钟。 生2:分别求出他们每分钟走了多远? 松鼠:280÷4=70(米) 兔子:240÷3=80(米) 可见,松鼠每分走70米,兔子每分走80米,因此,兔子比松鼠走得快。 师:其实这利用的就是比速度的方法。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每时、每分、每秒),所行驶的路程就叫作这个物体的速度。 松鼠每分走70米就是松鼠竞走的速度,表示为70米/分。请同学们说一说猴子和兔子的速度分别是多少?(60米/分、80米/分)速度的单位与之前学过的一些单位不同,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三)认识速度 1、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教材P79看一看,说一说。(强调读法,表示意义)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分;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声音传播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速度大约为3万千米/秒像这些所告诉我们的都是速度。 小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每时、每分、每秒),所行驶的路程叫作速度。 (通俗的说速度就是每时/每分/每秒走了多远?) 速度的单位与之前学过的一些单位不同,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三、建立模型,抽象出路程、时间与速度间的关系 1、师:速度如果如果没有直接给出,可以怎么求呢? (1)让学生尝试写一些。 (2)全班反馈:速度=路程÷时间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V= S ÷ t 2、生活中运用 (1)面包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小轿车4时行驶了220千米,怎样比较行驶的快? (2)P80教材试一试,填一填,想一想。 ①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②为什么这样列式?③用文字把关系式补充完整。 (3)教材P81第5题,算一算,填一填。 我们可以借助乘除的互逆关系记忆路程、时间与速度间数量关系: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 2、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知道其表示的含义。 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识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知道其含义 2、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概念 教学关键:认识速度的单位,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咱们班谁跑得快?(选2-3人)。我们怎么能知道他们到底谁跑得快呢?小象、小熊和小牛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最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决定进行一场比赛,这就是它们的比 赛成绩,请看。 小象:4分钟280米 小熊:4分钟216米 小牛:3分钟216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板书) 生1:小象跑了272米,小牛跑了216米,小熊也跑了216米。 生2:小象跑了4分钟,小牛跑了3分钟,小熊也跑了4分钟。 生:……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路程、时间、速度概念的教学

我们把它们跑的距离叫做路程,4分钟、3分钟都叫做时间。 (板书):路程时间 师:你能一眼看出来,小象和小熊谁跑得快吗?你是怎么观察的? 生:小象和小熊比,它们都用了4分钟,时间相同,但是小象跑的路程比小熊长,所以小象比小 熊快。 师:你能再说说小熊和小牛谁跑的快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小牛和小熊比,它们都跑了216米,路程相同,但是小牛用的时间比小熊少,所以小牛比小 熊快。 师:剩下小牛和小象,能知道它们谁跑的快吗?应该怎么做?(擦掉“小熊”) 生:看一看小牛和小象每分钟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牛、小象1分钟行驶的路程。 师:怎么算他们每分钟跑多少米?你来说一说算式。(先“不写单位”) (板书):280÷4=70() 216÷3=72() 师:我们把每分(每小时、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师:那么刚才我们算出的这些每分钟行的路程就是—— 生:速度 2.速度单位 小象每分钟跑70米,也就是说小象的速度是70米/分,小牛每分钟跑72米,也就是小牛的速度是 72米/分。(板书“单位”) 280÷4=70(米/分) 216÷3=72(米/分)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小象和小牛的速度(70米/分72米/分),请看速度的单位,和我们以 前认识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生:速度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doc

路程、时间与速度 育才小学高小远 教学内容:人教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关系的形 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自 学能力,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向学生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经 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识都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 学习的情感;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教法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 1、路程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不久前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运动会中四年级女子组400 米赛跑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设计意图:我们学习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实际,又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

在引入新课时,就选择播放我们学校开展的校运会的400米赛跑的情境,像这样的运动会相信每个学校每年都有开展,每个学生都会对此既熟悉又极感兴趣,都会乐于参与解决问题之中来,这时候老师的问题再抛出来,相信孩子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回答当然也就会精彩啦!) (出示成绩单) 名次姓名 李丽400米93.3秒 孙琪400米85.1秒 丁文400米89.8秒师: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孙琪跑得快,因为她用的时间最短。 师:像这样,路程相同,怎样比快慢? 生:路程相同,看时间,谁的时间越短谁就跑得越快。 (设计意图:在这张表中我们能很快看出,在400米相同的路程中,孙琪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这个项目里应该选孙琪。在这里我主要是想让学生比较一下,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要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2、时间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师:运动会后,班里的小毅不服,与冠军进行了一场比赛。 (出示成绩单) 名次姓名路程时间 小桐350米85.1秒 孙琪400米85.1秒师: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还是孙琪跑得快,因为虽然都用了85.1秒,但是孙琪跑的路程是350米 师:时间相同,怎样比快慢? 生:时间相同,比路程。谁跑的路程长,谁的速度快。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与路程教案设计 课题:速度、时间与路程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课本P53-55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具体情境导入 1、小华和小美每天都要从自己的家走路去学校,有一天,到了学校,小美说:“我用了4分钟。”小华说:“我用了6分钟。”孩子们,你们认为谁走得更快?说说你的理由 2、看来光知道时间不能比较出快慢,还要考虑什么?(远近)是啊,要准确地比较快慢,不仅要知道时间,还要知道它们上学走了多长的路,在数学上,我们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板书展示) 3、那么同学们,小华和小美到底走的路程是多少?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小华行走了480米,小美行走了280米) 活动2【讲授】(一)揭示速度的概念 1、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它们的快慢了吗?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算一算,比一比 2、汇报:480÷6=80(米) 表示小华每分钟行走80米 280÷4=70(米) 表示小美每分钟行走70米 谁能说说他在比什么?(每分钟行的路程) 是啊,小美行的路程是多少?行走了4分钟,也就是把他们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表示什么?(小美每分钟行走的路程)在数学中我们把小美每分钟行走的路程叫速度。 小华行的路程是多少?行了6分钟就是?(把它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小华每分钟行的路程)小华每分钟行的路程叫什么? 这里还有几个关于速度的例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火车全速行驶的每分钟高达2千米,火车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叫速度。 (2)猎豹奔跑的每分钟1800米,猎豹每分钟行的路程叫速度。猎豹的速度和火车谁快?(火车快一点)(猎豹每跑30米,我们的学校操场的长度大约是30米,猎豹一秒跑了整个操场,,快不快?果然被称为动物中的法拉利) (3)明明骑自行车每小时行走了8千米,明明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4)长征三号甲火箭每秒飞行了8千米, 长征三号甲火箭每秒飞行的路程叫速度。 8、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速度了吗?(速度是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速度与什么有关? (路程、时间)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行了多少秒(分)叫?(时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路程、时间与速度(板书课题) 【讲授】(二)速度的表示方式 1、刚才我们说的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板书8千米), 火箭的速度是?(板书8千米)你们刚才非常强调每秒8千米,每小时8千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加斜线再写秒加斜线再写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公开课优秀教案)

路程时间与速度(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日期: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阳山县第一小学四(7)班郑春燕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行程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书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运动会百米比赛场景。 2、谈话:同学们,一百米比赛中,我们是如何判断输赢的? 我们所说的快慢可以用一个词来说——速度,你们想知道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3、板书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自主探究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 3、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索“速度=路程÷时间”关系 (1)自学课本,大家把79页的内容看一遍。 在森林里一群小动物正在举行竞走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 出示竞走比赛成绩表 (2)猜一猜,谁走得快? A、对照表格说理:4和280分别叫什么?4和240分别叫什么?3和240又叫什么? B、教师指出:要判断谁走得最快?就要看在相同的时间里谁走的路程多,谁就快。 C、结合表格: 松鼠与猴子比:它们的时间相同,松鼠走的路程多,所以松鼠比猴子快; 猴子与小兔比:它们的路程相同,小兔用的时间少,所以小兔也比猴子快。 (3)比一比: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引导学生观察后,发现松鼠和小兔的时间与路程都不相同,怎样才能比它们谁快?你们有什么办法?(算一算小兔和松鼠1分钟各自走了多少米?即速度) A、速度的概念:1 时、1 分、1秒像这样每时、每分、每 秒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板书:松鼠每分走:280÷4=70(米/分)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分) 因为80米>70米,所以小兔走得快。 B、速度单位的写法: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 路程单位,右边是时间单位。 C、速度单位的读法: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