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知识网络

2006年《考试大纲》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大纲规定该考点已由以往的8种常见修辞减为6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并能辨明优劣。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传达给我们这样的的信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辨明其优劣。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修辞考查着重放在以下题型中考查: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六大题),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这应该是修辞考点的发展方向。

二、考点探析

㈠熟悉六种修辞方法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3) 比喻的种类

①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① 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 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用“大胡子”代刽子手)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与“西安”分别代共产党与国民党及两种不同的思想。)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2)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六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三)辨析易混修辞格

1.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例如:

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借代)

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借喻)

②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巾”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我们可以说“共产党像太阳”,却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四)注意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五)例题分析

例1、(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的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A项是关于用词方面的分析,指出“不消”二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一理解是正确的。B、C两项是关于修辞方面的分析。在B项中,“绿”和“红”都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借代修辞。“肥”和“瘦”是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一项也是正确的。C项中说是用了“设问”修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知否?知否”这一问句之后紧接着用了“绿肥红瘦”来作答。D项是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全词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烦闷心情时,是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及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轻轻透露的。

【点评】这一道题,将修辞手法与诗歌鉴赏结合在一起,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分析。今年来这种单独的选择题已不多见,已改为主观表述题,考查难度有所增加,这更要求我们对修辞手法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例2、为下边短文中的横线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藤萝,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五彩的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是本题的明示信息,四个选项均符合比喻的要求,审读原句发现语段描述了一所院落的情景,要填观察的这个比喻的上下文,上文有“四面是……”,下文有“墙里是……”,“墙外是……”可见要从这个比喻里找到“四面”与“墙里”、“墙外”的联系,就只有选第二项。

例3、(2005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能力。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必须写出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人是相通的。“杨柳弯腰逢迎”这个拟人句没有抓住风暴来临时杨柳的特征,杨柳本来就是弯腰的;风暴来临时,江河不可能寂然无语,逻辑上讲不通。故C的表述错误。

例4、(2005年高考?辽宁卷)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

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的判断,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B项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错误,混淆了比喻、借代与比拟的作用。该项中的“直截了当”与后文的“激发读者的艺术联想”矛盾。另外“比拟”可分两种——拟人和拟物,它的表述不具体,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

例5、(2001年全国高考题)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①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

【分析】答案: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点评】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限定了①的内容必须是与

希望相似的事物,必须蕴含着肯定与否定或否定与肯定两层含义,且应是乐观的、积极向

上的;②的内容则必须是悲观的,消极低沉的。句式要求①须是一个假设复句,尽量不再

用“就算……,也……”,可用“即使……,也……”、“纵然(纵使)……,也……”、“即

便……,也……”等;②则要符合“(是)……的……,能……你………”,前后有内在联

系。“修辞方法” ①是暗喻,②是拟人。因此,可以说做此类试题关键是审清题目要求。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将修辞手法的考查与句式的运用结合在一起,这种题型近年来出

现频率较高

例6、(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Ⅱ)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1)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2)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分析】(1)树一代新风大地气象新

(2)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点评】对联题是2004年在各地高考卷中出现的新宠,它主要考查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考查要求还是比较宽松,对联的平仄、押韵等规则一般不作要求。同学们做这种题目时,先不妨给上联或下联断句,划分出词语,进而判断各词的词性和短语的结构,然后按照意义相关的原则思考对应的词语,最后连词成句。作对联题的时候除考虑对偶特点外,如能兼顾到修辞、贴切用语、意趣贯通等方面的问题,就一定会写出好对子。

例7、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分析】(1)对比愁

(2) 反复说“欲说还休”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点评】将修辞手法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考查是近年来出现较多的题型,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将修辞的作用与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思考,不能脱离诗歌空洞地谈论修辞的作用,注意言之有物。

例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看树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分析】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在现代文的解题中学生既要能辨认出相应的表达技巧,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才能理解相应语句的内涵。2006年江苏卷将现代文阅读题中最后一道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后,作品表达技巧、语句含义理解的考题几率将会相应增大,同学们应加强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这一题型的训练。

三、自我检测

1、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经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3、为画线处选填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起来。()

___________ 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A.在他前面那第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

B.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只很多。

C.在他前面那条官河内,绿波起伏,来往的船只穿梭。

D.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绿波荡漾,来往的船只争流。

4、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晴”是双关语:既指晴雨的“晴”,也暗指情意的“情”。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孤”是拟人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人孤寂的心情。

C.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有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送》)

“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牙是娇妻的蛾眉。

D.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锦貂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锦貂”“胡尘”,分别指唐军将士和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

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考虑,下面四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语最好是()

①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____。

②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____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

③短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____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④姑娘从泉边汲水归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____在她那眼睛和眉毛上。

A.工作眨眼拥抱满开

B.起床开口抚摸展现

C.工作开口拥抱展现

D.起床眨眼抚摸盛开

四、直击高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句,对比喻的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一次,北京自修大学李燕杰校长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下岗女工: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珠新绿。

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2、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_______________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

B.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

D.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3、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苦瓜苗就像一个____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________。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棍子,把它绑在棍子上,。

A.病儿胡搅蛮缠限制它的生长

B.弃儿胡乱缠绕限制它的生长

C.病儿胡乱缠绕约束它的行为

D.弃儿胡搅蛮缠约束它的行为

4、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

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5、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___说:_ 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 __,____ 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 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7、根据春联上联写出下联

(1)四面湖山归眼底

(2)今声古声声声入对

8、依照下列例句,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人是什么》)

9、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⑴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字左右)

答:。

⑵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选文中“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D.桃溪浅处不胜舟

10、下面这首诗缺了两句,请你补上。(要求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整体保持一致,每句7个字)啊,逆流而上吧,

我同时代的青年!

摇起勤奋的桨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准理想的罗盘。

切莫怡然地随波逐流,

切莫留恋于避风的港湾。

迎着风雨去探索人生吧,

让浪花缀满勇进的船舷。

【答案研读】

三、自我检测

1、B 解析:B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不可能有轻快的感觉,显然本体和喻体相矛盾。

2、B解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3、A 解析:解答这道题目时主要考虑前后照应,横线后的比喻为“镜子一样的水面”,因此B、C、D描述船多就不恰当了。

4、B 解析:“楚山孤”不是拟人,是诗词中常见的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是楚山孤独的意思,而是人有孤独的感觉,因而看山也觉得山是孤独的。

5、D 解析:第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休息”和“工作”相对,但在这里对“教条主义”用“起床”来和“休息”相对,显得更生动形象。第二句写星星的“欢笑”,是不可能有声音传来的,不能用“开口”,只能用“眨眼”,诉诸视觉形象。第三句垂柳的叶子只能“抚摸”,不能“拥抱”。第四句,“盛开”本来是用来描写花朵的,这里用“盛开”比用“展现”更能表现笑容的美丽。

四、直击高考

1、B 解析:报告人旨在强调后一比喻,前一比喻意在说明在岗的受到重视,有人关心,并以此来对比说明下岗的生存的艰难。

2、B 解析:比喻句中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的相似点。本题中的本体是“麦浪扑打着汽车”这种景象,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C、D两项是不合适的;A项则以“铁骑”为陈述对象,相应地本体也应以“汽车”为陈述对象,而原句中的本体则是以“麦浪”为陈述对象的。

3、D 解析:此题考查了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填空时要注意前后的照应,注意到前面有让它“自生自长”的意思,第一空应该填“弃儿”;注意到“它似乎充满敌意”,第二空应该填“胡搅蛮缠”;把它绑住,并不是不让它生长,而是要让它规矩点,第三空应该填“约束它的行为”。

4、D “万道霞光”与“含苞欲放的鲜花”缺少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

5、(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

解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

二、四空所填句子,应与上下相应句式照应。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6、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解析:此题与上题一样除了要考虑排比的修辞外,

更要注意所填句子前后照应。

7、(1)万家忧乐到心头

(2)家事国事事事关联

8、答案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里随波飘荡。

9、⑴选文中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如“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无数的珍珠”、“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等。选取以上任何一处,抓住该修辞运用的效果进行评析均可,根据情况适当给分。

⑵B 解析:“膨胀”一词传神地写出嫩芽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胀大的情景,不仅具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到了万物萌发的生机与“闹”字所描绘的红杏怒放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10、答案示例:①张满信念的风帆②握紧思索的舵把

解析:这首诗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经历比喻成一次海上航行,“内容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与航行有关;“形式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是动宾结构,要用比喻,①句押韵,②句不押韵。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 常用修辞手法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 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 庵《水浒传》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答题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句: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造句: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造句: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完整版)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地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地方式或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地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地事物或情境地一种修辞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地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地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地印象,根据事物地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地事物对深奥生疏地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拟:借助丰富地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地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地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地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地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地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地本质特征,增强语言地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地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地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地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地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地人或事物地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夸张:对事物地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地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地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地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地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地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地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地意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010-6-72010-6-7 15:42:47心情:幸福天气:雨温度:22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 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 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 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 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 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 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二、比拟:(拟人、拟物)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回答方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拟人特有的作用(如:使事物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了人的特征等) 三、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四、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五、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六、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 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 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