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

我国的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社会成员学习和形成政治意识的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此处,我们将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主要媒介的有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政治组织、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而其中,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政治社会化进程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

大众传播媒介是诸如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性期刊等一系列的新闻传播工具。关于“传播”这一概念,圣西门曾提出流通渠道的发展与信用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关系2,而赫伯特?斯宾塞也曾进一步指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认为传播系统在有机体重起到了配送和调节的作用。现在看来,传播系统的确是社会这一有机整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联动设备,它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表现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政治信息,潜移默化地对公众的政治观念产生影响。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媒体,世纪之初惊响中国的《万国公报》、《时务报》开启民智,大胆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借助报纸这一传播媒介开始向公众灌输新兴的政治观念;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京报》等进行了新一轮的政治宣传、文化启蒙;民间还有《申报》、《大公报》等“在夜幕下办报”;而后,抗战时期的救亡舆论,革命时期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还有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这些媒体无一不起到了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由于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大众传播媒介也在这两个过程中同时发挥影响。一方面,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各种媒介参与到政治社会活动中,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人格,并成为政治人。另一方面,政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塑造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意识3。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这两个主体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持续互动过程。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通常是由政府或某一政党、集团控制的,它们抓住传媒系统,利用大众传媒在传播政治信息的同时向公众灌输自己政治倾向,对公众舆论产生引导,使人们认同自己的政治观点。公众在这样的影响下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弱关系,同时形成据有共同目标和认同的群体,并反过来支持这种政治理念,在实际的生活、政治活动中对最终的决策产生有意或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第78页

2阿芒?马特拉《传播学简史》,2008,第3页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第79页

无意的影响,最终帮助政府会实现巩固意识形态、统一政治理念、稳定社会统治的作用。这也就恰恰体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媒体的本质其实是某个集团或大众的喉舌4,对社会思想具有整合统一的作用。

以现实为例,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当属网络了。我国1994年正式加入互联网,至2012年12月31日网民数量已达5.64亿,网站数达到268万5。网络的作用也从最初的获取信息增加到开展电子政务,监督政府工作。1999年1月22日“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同年“数字北京”的概念的已提出,2000年底“首都之窗”全面实现了政府上网。这一系列措施都显示了网络媒介对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革命性突破作用。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互动,构成网络社群,通过网上评议政府等措施自由表达民意,参与电子政务。网络使得网民既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成为信息的受众,政治问题上言论的自由平等化加强,同时还改变了传统传播媒介专业人士和权威人士掌握话语权的格局,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政治中,对政治人格的塑造有很大促进。在政府网站大量建立起来时,政治资源开始更多地向社会流动,政府也利用“网络政治”更广泛地集中民智,公开接受公民监督。因为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护主要就是通过营造社会成员对本政治体系的认同来实现的,所以公开与透明的行政更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政治认同。

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开放性、高效性、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对当今政治社会化有积极影响,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效应。我认为这种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网络作为言论表达空间时,在推动民主的进程中仍存在局限性。我国的网络监察、删帖制度都在网民中存在很大争议,被认为是影响公民自由表达言论的措施。而且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的覆盖性并不完整,还有一些偏远地区享受不到这类服务。这种生存环境下的人们往往有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的更多关注与照顾,但强势集团在媒体中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声音经常被掩盖,其真实需要无法得到反映。

二、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验证、隐蔽性强、信息不对称,使得网民对政府形象的判断片面化,而人机交流版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政治实践行为的缺失,其个人的政治人格塑造也受到偏差。

三、政府对很多新闻媒体都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新闻成为政治权力的延伸,原本体现了民主自由化的媒体反而在背后被印上了官方的字样,政治宣传色彩明显。以美国为鉴,美国政府常常与新闻媒体联合,虚构数字制造假新闻进行炒作,1982年7月20日《纽约时报》

4《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d514454097.html,/hlwfzyj/jcsj/

报出“美国估算出苏联核武器量已达300千吨,将终止与苏联的核条约谈话”的新闻,公众舆论的走向恰恰如美国政府所愿,最终政府成功拖延与苏签订核条约的时间。这便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副作用。中国的舆论宣传能力更强,这一点人尽皆知,在此便不过多例举。

四、公众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政治参与时,一方面能监督政府、借助广大网民的力量揭露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会因见解的差异性等原因产生不合理的言论和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对舆论产生反向引导,进而引发更深的误会。现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也与网络和网民联系紧密,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即时性新闻的重要媒介,但这种个人色彩浓重的新闻严重欠缺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公众的政治社会化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那么,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和我国政治社会化的现状,我们的对策应是什么?其实这一点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做法。我们都认识到美国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舆论宣传,灌输资本主义思想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确有好的地方。一是美国媒体大都是由私人兴办的,在市场环境下运作独立性较强,也因此避免成为政府的发言人,而是一个自由意见的传播媒介。二是在对公民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方式上,美国大众传媒采取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了不同政治观点的表达渠道,能让民众在观点对比中增强对现有民主政治价值与政治体系的认同。三是美国的大众传媒采用诸如好莱坞大片、兴师动众的总统大选等艺术化、娱乐化的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对公众意识形态的灌输显得更加自然。反观我国的现状,青年人对政府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反叛和质疑精神的确是可贵的,但若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消极参与政治,在网络上散布火药味浓重的个人言论而不负起责任,则是不能真正对政府起到谏言、监督作用的。所以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最好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强化公民在大众传媒中的角色意识,保证公民能自由并合法地表达个人言论,另一方面则是适度放宽政府的言论限制。因为言论也和人的欲望一样,越是限制,就越是生长得旺盛,若是放宽要求,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赵莉: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谭云明:二十世纪影响中国的媒体[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4]阿芒?马特拉:传播学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彭湘蓉: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当代传播[J],2006.第6期

大众传媒与政治

大众传媒与政治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飞速发展,传媒方式不断更新,大众传媒要想进行报道就离不开政治,新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因为大众传媒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监督、而又相互促进的。 大众传媒作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纽带,其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协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精神正确的传达给群众,并将群众的疾苦及时的报告给政府。他不应该单纯的只是为政府或人民说话,而是应该站在对的一方,从公正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与矛盾。例如:媒体上报道的有位官员指着记者说“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新闻。很明显,这位官员认为媒体只是为政府服务的,不应该站在人民的一边去和政府作对。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话将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而忽略了媒体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纽带。 我认为,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与利用;另一种是大众传媒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 就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与利用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制止媒体发放不利于政府的言论,进而维持政权的稳定。这一点的体现,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世界的各个国家的政府与媒体之间都有体现,政府对媒体的渗透都异常强大。就连美国也是如此:政府会利用媒体发布对政府有利的新闻进而赢得民心,支持政府的行动。例如:美国在想要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即利用大众传媒对伊拉克以及萨达姆进行丑化,为的是让美国人民支持政府的行动。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媒介大多实行国有制,因此有时媒介更倾向于帮助政府。政府还经常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国家要推行某个政策,要想人民更好的配合,就要利用媒介进行宣传。政府还会利用媒介去塑造政府及政治人物的形象。例如: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利用媒介的传播范围之广以及名人的效应,在媒体上播放名为《yes,we can》的歌曲去塑造自己在人民中的良好形象,增加自己竞选成功的机率。政府还可以通过媒体对大众进行舆论导向,就致使媒体有时会迫于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压力而去制造舆论配合政府。例如:马加爵的案子,媒体在其判处死刑之前一直在报道他的没有人性,当其被处以死刑之后,才将其行为的原因以及事情背后的真相公之于众。但是事实已经发生了,再进行报道又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当时就真的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么?在我看来那几率实在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是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还是国内的人人网或微博,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社交网络属于网络媒体的一种,而我们营销人在社交网络时代迅速来临之际,也不可逃避的要面对社交化媒体给营销带来的深刻变革。 首先要讲的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传统网络媒体营销的大部分优势,比如传播内容的多媒体特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可沉淀带来的长尾效应等等。讲述网络营销对比传统媒体优势的文章很多了,这里我不在赘述,我要重点讲讲社会化媒体营销与普通网络媒体营销对比的优势。 第一,社会化媒体可以精准定向目标客户。 社交网络掌握了用户大量的信息,抛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不讲,仅仅是用户公开的数据中,就有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不只是是年龄、工作等一些表层的东西,通过对用户发布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消费习惯及购买能力等信息。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性也将给营销带来极大的变革。这样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精准人群定向以及地理位置定向,我们在社交网络投放广告自然能收到比在传统网络媒体更好的效果。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企业跟用户的距离。 互动性曾经是网络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但是直到a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互动带来的巨大魔力。在传统媒体投放的广告根本无法看到用户的反馈,而在网络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馈也是单向或者不即时的,互动的持续性差。往往是我们发布了广告或者新闻,然后看到用户的评论和反馈,而继续深入互动却难度很大,企业跟用户持续沟通的渠道是不顺畅的。而社交网络使我们有了企业的官方微博,有了企业的人人网官方主页,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和顾客都是用户吗,先天的平等性和社交网络的沟通便利特性使得企业和顾客能更好的互动,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寻找用户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讨论或者埋怨,可以迅速的作出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如果企业官方账号能与顾客或者潜在顾客形成良好的关系,让顾客把企业账号作为一个朋友的账号来对待,那企业的获得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摘要】:美国自从独立以来,发动了不少内外战争,而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战前、战争过程中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有大众传媒的参与,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也在影响着战争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大众传媒美国战争作用 【作者简介】:唐辉,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序言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是指以印刷媒体、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业务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相继经历了印刷媒体时代、视听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时代。当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只是后者与前者相比在当时更先进。 了解美国,就必须从了解美国战争开始。美国从诞生以来一直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有人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铁砧敲打出来的。”而美国呢,则不断用战争来壮大自己,锻炼自己。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再到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可以二战为界,之前的战争,美国是不断的壮大发展;之后的战争则是壮大和削弱参半。而在历次战争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与大众传媒的纠葛之中。或利用借助或被动卷入,从而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美国的战争,也影响着改变着美国甚至世界的面貌。下面按历史顺序来看一下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独立战争中印刷媒体的作用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斗争从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在1776-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报刊在战争的酝酿、准备和进程中发挥了巨大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的社交媒体网络 中国有三亿多人使用社交媒体,活跃在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和其他网络社区平台上。此外,中国网民40%的上网时间用于社交媒体。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提高,使用社交网络人数必然增加。2010年有1亿多移动网民,预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中国社交媒体不仅覆盖广,社交网民还很活跃。微博上传发次数前五大用户,平均每人有100多万条转发信息,而推特才5000多条。2012年春节微博每秒发贴32,312条,比推特的最高纪录也才25,088条,显示出中国3亿网民的惊人能量。约76%的中国网民除了看贴,还积极发贴。美国积极发贴的网民比例为25%。中国的微博故事比美国传播更快更广。 做好准备:建立社交安全网 建立社交安全网的关键在于,找到并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西方消费者更加信任同伴推荐,而不是公司广告,中国的消费者也是这样,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2008年爆发了毒奶粉丑闻,中国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高度怀疑。社交媒体似乎有助于减少人们的怀疑。2011年温州高铁事故后,中国网民发了1000多万条微薄,批评漏洞百出的安全标准和铁道部不透明的官僚作风。后来政府将每位受害者家庭的赔偿金从45万元提高到91.5万元。 大多数中国人怀疑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转而重视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意见。由于消费者普遍的疑心,品牌需要找到能够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品牌感情的意见领袖。发生负面消息后,这些人经常在保护或摧毁一个品牌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中国使用社交网络用户超过3亿,真正特别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相对很少。 意见领袖分为三种类型:专家型(行业专家);社交型(网络社区的管理者或版主);草根型(某一品牌的忠实粉丝,并拥有大量跟随者)。如果危机的原因是对产品或品牌的误解,受网民信任的专家型意见领袖可以消除误解。 在危机发生之前,公司需要和这些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关系,为品牌建立强大的安全网络,在平时加深正面的品牌情感,在危机时帮助保护品牌。 网络危机传播很快,必须分秒必争。必须建立早期监测系统,做好准备。还需要建立一套危机处理指导原则,帮助你评估危机,并确保你的反应不会雪上加霜。 作出反应:尽早小心处理社交网络危机

大众传媒

对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收集及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警戒外来的威胁,二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新闻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也提示人们该如何对事件进行反应。大众传播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评论、评价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件上,评论与社评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功能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社会规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社会化不只是在学校、群体中进行,也是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与拉氏的社会遗产继承功能类似,也称为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1、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决定传媒制度、决定传媒发展水平、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力度、决定媒介的动作模式和操作方式、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理念。 2、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主要作用: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是媒介的所有制。是宏观的。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反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决定大众传媒运作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快速增长、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传媒业处于软实力核心地位。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姓名:沈梦婷班级:12级新闻0班学号:20121045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经常充当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新闻媒介作为舆论工具,往往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则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进而影响国际关系。世界各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向外部传递信息,展现自己的外交活动。既以此来塑造国家形象,又以求赢得战略主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国际关系;议程设置;舆论导向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大众传媒可以分为以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两大类。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大众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大众传媒影响国际关系的方式 (一)通过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个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传媒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给问题确定重要性次序,给问题分配注意力。议程设置功能通过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发挥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物的重要性显

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众媒介 李崧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号:2009050707 内容提要:本文从美国对外与对内两方面分析大众媒介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打比方,距离等手法,说明大众媒介在美国政治生活举足轻重的地位。 21世纪的今天,大众媒介在美国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在国家建构中,大众媒介起着政治动员作用;民主建设中则起着传播民主思想、维护民主制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在行政方面起着促进合理化的功能等。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装置",大众媒介影响巨大。在美国,传媒与政治的互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对它的关注,无疑可以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大众媒介对美国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大部分人都不会否定,但在具体作用的认识上可能见仁见智。而且对大众媒介的总括性描摹常因流于空泛而让人望而却步。笔者不才,在此仅美国对外与对内的政治生活分析大众媒介作用,撮其要端,条陈如下,望专家指正。 在对外政治中的大众媒介——定音锤、游码、加速器 “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这是摘自美国某位学者的言论。从早几年前开始,大众媒介就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国际政治和外交信息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通过通讯社、电视网络、广播电台、因特网以及报刊等媒介进入有关政策制定人员的办公室,成为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依据。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每晚和他的高级助理一起观看电视新闻,然后研究电视新闻对政府决策的评论,并对第二天将会爆发新的热点问题进行预计以及讨论如何对付这些问题。曾任里根于布什两任政府外交事务顾问的丹尼斯·罗斯曾表示:“在突发事件中,从CNN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比从政府自己的渠道要多得多。”可见,当今大众媒介早已不仅是政府对外政策得传声筒,更是决定外交政策的一把定音锤。 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决定外交政策方向的同时,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当着影响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的角色,正如天平上的游码决定着天平倾斜方向一般。通过对国际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美国大众媒介直接影响公众对国际问题的关注程度,从而拟定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倾向这一社会政治议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议程。与此同时大众媒介通过所提供的信息及提供信息的方式,潜移默化在公众的意识中形成某种定势,造成某种舆论,间接地对决策议程产生影响。当然,如果遇上一个缺乏魄力的政府,被大众媒介牵着鼻子走也在所难免。 大众媒介对国际事态发展的跟踪报道,其速度之快往往令外交决策者应接不暇。这时大众媒介的角色就好比加速器,迫使政府决策的时间从以天计算加快到以小时分秒计算。据了解,1998年11月,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美国准备于14日对伊进行轰炸。轰炸时间定在美国东部时间9点。8点刚过,国家安全事物助理伯格就在家里接到手下的电话:CNN记者萨德勒正在巴格达进行直播,他从一位伊方官员处得知萨达姆已对安南秘书长要求伊接受核查的信作了

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关系_兼评_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_传媒在公(精)

COMMUNICATION S 2008年第6期 新闻传播研究种情形有助于目标达成就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如果有碍于目标的达成就表现为消极的情绪。感情的力量是“激励”和“活化”的程度,相当于情况“意外”的程度:常规的事件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但是一个突然的惊奇或危险会产生大量的活化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脑也有感情。任何积极或者消极的事件都高度联结着地球脑“情绪”,都会引起大量的“活化”作用沿着地球脑的虚拟神经“转播”,并且动员人们、机器或资源产生强有力的反应,以抓住问题或利用机会。如一个新病毒的出现(计算机或者生物的,就会在地球脑立即产生大规模的反应行为———因为成千上万的人将突然开始寻找关于这个病毒的信息或者讨论如何应对。2008年中国四川大地震,受大量的媒体广泛报道的刺激,在成千上万的人身上释放出集体悲痛的情感,这也是地球脑的一种情感表现。 作为激进的思想家,赫里芬认为地球脑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永远活下去。可以想像我们精神的内容将与我们的身体的头脑分离,并且直接储存在计算机中,成为地球脑的一个部分,这称为上传。人类精神内容可以像那些可以拷贝和储存在各种媒介的信息一样处理,这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现在普遍认为大脑的功能单元(精神模式是遍布的神经细胞,这使得大脑切除了部分物质以后还能够保持它的功能,计算机的功能并不完全依靠存储在它的记忆中的每个比特。问题是:精神的模式是什么?什么是精神的代码?我们现在还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确定,人类一定可以揭开这个谜,就像我们解开遗传密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作为人类智力仿真的软件代理系统吸收了它的 用户的思考方式,可以无差别地模仿用户的行为。如果用户去世,这些代理会继续与网络相互作用,表现出与它的去世已久的主人的个性人格和欲望相似的特征———就像他的“不朽灵魂”。④ 智能媒体的发展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生命的本质都只不过是符号的操作和信息的传播。

媒介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媒介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 社会的发展的确大大的促进了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媒介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设备的出现,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定义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 社会化媒体 “网络的社会化不会朝生暮死,也不会昙花一现。网络的社会化将逐渐地影响到每个人,每家公司,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编辑本段特征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参与: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他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 ·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播出”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 ·对话:传统媒体以“播出”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 ·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以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编辑本段类型 社会化媒体分类,借鉴唐兴通老师书中的观点,可分为:

1.Social Networking Sites/社会关系网络 2. Video SharingSites/视频分享网络 3. Photo Sharing/照片分享网络 4. Collaborative Directories/合作词条网络 5.News SharingSites/新闻共享网络 6. Content Voting Sites/内容推选媒体 7, Business Networking Sites/商务关系网络 8. Social (Collaborative)Bookmarking Sites/社会化书签 编辑本段具体形式 百度百科 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维基百科、播客、点评类社区和内容社区。 博客:可能是社会化媒体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形式。博客是在线的刊物,最近发布的内容将显示在最前面。(注:博客,分为个人博客和企业博客,也分为独立博客和BSP。) 微博[1],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微博客:这是继在线聊天软件后的又一个在线聊天形式,你可以分享你正在干什么、正在想什么的一句话博客内容,这种超简单的应用,现在已经升级为朋友之间互动交流、分享信息的平台。(国外的有Twitter,国内有饭否、叽歪、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i贴吧等。)

大众传媒与文化 报告

传媒与文化 姚雨林 (0901500247) 老师……………胡正强 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这门课。其中主要有大众传媒与服装、饮食、歌曲、文学、偶像崇拜等方面。下面先说说传媒和文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历史,然后会说说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就是沟通、共享的意思。沟通和共享既是传播的目标又是传播的过程。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是传播的动物,古代的人们往往是借助外界的媒介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拟态与手势语、结绳、刻木、狼烟、鼓语、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拨浪鼓等。现代大众的传播媒介则是有更多的表达形式,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表现形式:流行分为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种文化的流行,即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固然它本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得借助某种手段,他才能迅速普及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主要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流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想阻止它的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 1、物(服装的流行):服装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服装的来源:保护说、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遮羞说。 媒介: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利弊 ——我所认识的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被定义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熟知的朋友圈中的保险。。。。。。。】。 这个界定容量很大,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都能从中找到。传播者、传播手段、传播的对象、传播的内容、传播的过程、以及由这五个特点衍生出来的传播的范围。其中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大众传媒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大众传播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第一.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里面都有保险。。。。。】人们传递着信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它具有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刻的改变着人们【对保险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对保险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第二.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大量新信息,成为对课堂教学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到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和我国的战略决策【例如。。。保险政策】,小到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更新,还有我们感兴趣的,有能力的接受各种科技知识、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等,大众传播媒介都能提供。这些信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对我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法则、定律等,是极意义的。同时,各种音、像和文字信息也丰富了文化环境。对于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材料。 第三.促进我们价值观念现代化。现代人,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我们总是要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接触过程中,与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就能逐步形成。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社会是我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增多,为我们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我们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明显的表现是,我们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渴求表现在与同辈人交往的日益加强。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众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现代社会的人们少不了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它而单独存在,有的甚至依赖它,这种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交往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不良的社会舆论,这会消弱甚至抵消思想教育影响,更不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因此,我们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作出结论,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信息系统,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Business & Operation

Business & Operation

业 图3 社会化媒体的驱动模式 2.3 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 图4 传统媒体的广播网络传播模式

Business & Operation

业 Social Media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Beijing 100033,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internet based on web2.0 technology,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have been changed, and the social media is becoming reality. Our life has also been deeply affected and changed. In this paper, we sort out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analyze the social media deeply from the features,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 difference with traditional media and other aspects, and propose some

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概览图

分类: 软件产品 2012-08-02 10:12 573人阅读 评论(0) 收藏举报 活动协作平台myspace网络facebooksocial 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概览图 (2011-04-17 13:36:33) 转载▼ 标签:分类:E商&企管 中国比较全的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 Marketing)概览图(来源:CIC)。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和客户服务维护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Flickr和Video 等。 在网络营销中,社会化媒体主要是指一个具有网络性质的综合站点,而它们的内容都是由用户自愿提供的,而不是直接的雇佣关系。 社会化媒体营销三个重要的方面 1、创建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视频,tweet,博客来吸引关注,并且自然成为了病毒性内容。病毒性传播不是通过购买广告位,而是用户自发传播。 2、建立多种渠道让公司品牌的粉丝或者公司能够以多种方式来推广自己(双向的),比如 Twitter,Myspace,Facebook等。 3、开展对话。社会化媒体营销不是全部都是由企业控制,他允许用户参与和对话。一个设计糟糕的社会化媒体活动可能会产品适得其反的作用。社会化媒体营销必须要全员参与并且尊重用户。 如何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 如何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 开展一个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我们需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营销活动目标客户是谁? 2.我们这次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目标是? 3.我们的营销策略是? 4.我们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媒介和平台是? 5.如何科学的评价活动的效果.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 喜欢 阅读(295)┊评论(0)┊收藏(0)┊转载(4)┊喜欢▼┊打印┊举报 1

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传媒文化 在这一部分中,鲍德里亚通过三个部分论述了在消费社会中最为常见,或者作为消费社会信心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和由它形成的大众传媒文化。 一大众传媒文化 (1)大众传播文化消费 在消费社会,一切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而被消费者消费,文化也毫不例外,然而我们消费的是否真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呢?鲍德里亚指出,其实我们消费的根本不是文化。以往的文化在消费社会里,变成了文化在循环。在我们的眼里对某些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消费似乎是很新潮的,然而在文化循环中,我们其实是在消费以往的东西,是一种对过时事物的“复兴”。被循环的文化就不再是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其中之一特性就是不断地发展。正如书中所言:文化再也不是为了延续而被生产出来;通过传媒系统,它们被强制性地赋予了一种承接、交替的形式;文化和“新闻”中的伪事件一样,和广告中的伪事物一样,可以根据媒介自身,根据一些参照规则被制造出来。(P83) A、那么我们消费是到底是什么:大众传播的P.P.C.C 大众传播将文化和知识排斥在外(P91),大众传播的只是一些固定的答案或着一些反应机制,这是大众传播的模式,就相当于转盘和计算机。 大众传播模式其实就是转盘或计算机游戏模式,提供已有的答案任你选择,实则丧失了思考和选择,从而支配你的举止,你的每一个行动和整个行为表现,你的举止就像是面对不同刺激做出的回应一样。 例如购物:与其说它是个体为了满足一种需要而采取的独特手段,还不如说它首先是对问题的回答。 B、什么是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就是一种赌博,有筹码才能进行,而筹码必须是“一般等价物”,否则无法进行,而这一般等价物就是P.P.C.C,它代表着普通消费者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例如对分数通分,分母相同才能比较,而相同的分母就是最小公共文化。 例如电影:只有大家都看电影(抑或看某一部电影)才能在某一区域或人群中对某以实物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确定你在这一区域的“身份”。 C、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大众传播这样的游戏:能获利 ①能获取信息 ②不需要失去具体的实物,而通过技术实现:传播媒介的覆盖 ③确立身份 D、那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哪里去了:成为了商品,可以倍增,可以备份 文化再也不是作为作品和意义载体、作为开放的含义而与其它成品相对立,它们自己也变成了成品,并进入了那一批、一堆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P94) E、对这种“文化品”的消费意味着什么:身份认同或者寻找身份认同 书中说:这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是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需求。(P96) F、对这种“文化品”消费的结果是什么:文化“再循环” ①在个体被打上分工和个体任务的深深烙印的社会中,他们想方设法的用“文化” 对个体进行“重新设计”,把他们装到同样形式的外壳里,为文化提升符号下的交换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