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人教版选修3)

专题一基因工程

第一节基因工程的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2)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操作程序。

(3)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的严谨,激发为祖国而奋斗的精神。

(2)通过学习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程序及应用,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能力方面

(1)通过对图片、动画等的观察,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网络信息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程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限制酶和运载体的作用。

2.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和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

3.基因工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以探究法、谈话法、材料教学法相结合。

具体方法:

1.以具体事例讲述,学生制作模型,使学生切身体会基因工程“剪、拼、接、转”的主要过程。

2.搜集资料,采用思考、分析、想像、推断和辩论等方法,明确基因工程的应用。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投影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1.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生物界的各种生物间的性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4.生物的性状是怎样表达的?

5.各种生物的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那么,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使原来本身没有某一性状的生物而具有某个特定的性状呢?

6.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

教师举例:

1.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

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3.人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浓度

教师提问:以上几种生物各有其特定的性状,这些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但是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

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同时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概念: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答表中内容。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引出基因操作的工具。

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是在DNA分子水平进行的,所以用普通的操作工具能够在如此微观的条件下操作吗?

2.基因操作的工具

教师活动:投影基因工程抗虫棉的简要过程。(见下表)

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简要过程

学习探究1: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或难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基因工程关键归纳总结。

关键步骤一:抗虫棉从苏云金孢杆菌细胞内提取。

关键步骤二:抗虫基因与运载体DNA拼接。

关键步骤三:抗虫基因进入棉花细胞。

学习探究2:怎样才能在苏云金芽孢杆菌DNA分子中的众多基因中找到所需抗虫基因呢?又怎样将它从DNA长链中提取出来?又如何将提取出的抗虫基因与棉花细胞的DNA结合在一起呢?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总结:

(1)“分子手术刀”又叫基因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的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末端(碱基互补配对)。

播放投影幻灯片的实例。

(2)“分子缝合针”又叫基因针线——DNA 连接酶

① 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

学习探究3:用DNA 连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末端要连接几个磷酸二酯键?用限制性内切

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又叫基因的运输工具——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① 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 具备的条件: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具有某些

标记基因。

③ 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 质粒的特点: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最常用的质粒是大肠杆菌的质粒;

是细胞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

状DNA 分子;

质粒的大小只有普通细菌染色体的1%

左右;

存在于许多细菌及酵母菌等微生物中;

质粒的存在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

性的作用;

质粒的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自身细胞中也可)

学习探究4:

1、质粒上会存在某些标记基因,这些标记基因有什么用途?

限制酶切割DNA 分子示意图 DNA 连接酶作用示意图

2、要想将某个特定基因与质粒相连,需要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和几DNA连接酶处理?课堂小结:基因工程的概念和的基本操作工具。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学习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查找和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学习探究,效果较好。但学生在质粒的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节课应重新启发学生复习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时]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复习巩固,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以谈话的方式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基因工程?

2、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基因的剪刀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基因的针线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基因的运输工具是什么?

6、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最常用的运载体是什么?

7、质粒的结构是什么?

学习探究1:有了基因操作的工具后,对基因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呢?

二、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按幻灯片中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并讨论、分析有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程序。

①举例说明什么是目的基因?

②从供体细胞DNA中直接分离基因的方法叫什么?

③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有几种?其操作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④将目的基因与用限制内切酶处理后的运载体混合并用DNA连接酶处理后会出现几

种结果?

⑤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细胞受体细胞的过程常用哪种化学试剂?其目的是什

么?

⑥在目的基因的检测过程中,检测的对象是什么?

通过观看材料,思考问题,引起师生在相关知识点上的共鸣。

(1)目的基因的提取:

①途径:从供体细胞的DNA基因文库中直接提取目的基因(一般用于原核生物);人

工合成目的基因(一般用于真核生物)。

“鸟枪法”——优点:操作简单。缺点:操作量大,盲目性大

③方法:逆转录法:

直接合成法——PCR技术

基本操作方法见下图:

5

质粒 DNA 分同一种限制酶一个切口的

两个切口的 基重组DNA 分子(重组质粒) 鸟枪法的过程 逆转录法的过程

因 复制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学习探究: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的结果可能有向种情况?

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总结出相关内容。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导入方法:借鉴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的途径。

导入过程:运载体为质粒,受体细胞为细菌。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引导学生生教材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确检测与表达的区别,并可按以下形式归纳。 检测:通过检测标记基因的有无来判断目的基因是否导入。

表达:通过特定性状的产生与否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复述。

课后记:本节教学重点、难点是理清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及是否已导入、导入后是否得到了表达。通过学习探讨,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的知识内容。但还未能熟练掌握本节的知识要领,这将运用练习来进一步加以巩固。

[第三课时] 基因工程的应用

复习基因工程的操作的基本程序和重要工具。

检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基因工程应用的实例。(以学生汇报形式展示各自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资料、教学图片展示,引出课题。

1982年,帕尔蒂曼和布林斯坦等人构建了大鼠金属硫蛋白和人的生长激素融合基因,生产出生长速度比正常小鼠快一倍的超级小白鼠。此后,许多实验室用人、猪、羊和牛的生长激素基因生产转基因小鼠时,都获得了类似结果。1988年,西曼克等人用猪的生长激素和大鼠MT融合基因,生产出生长快、瘦肉率高和表现正常的转基因猪。

印发基因工程研究的现状资料(另见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学习探究:

1.人类在基因工程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2.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有何作用?

通过学生汇报,讨论、分析、概括如下:

一、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

1.生产基因工程药品:胰岛素、干扰素等。

2.用于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概念见课件。

二、基因工程与农业、食品工业:

1.农业上的应用:

(1)培育高产、稳质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

(2)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养出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

2.畜牧业上的应用:

(1)培育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优良品质的转基因动物。

(2)利用某些特定的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

3.食品工业上的应用: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三、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1.环境监测:运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进行检测。

特点:快速、灵敏、精确、高效。

2.环境净化。

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对基因工程学习的体会,明确基因工程的前景和安全性。

课后记:本节课通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材料收集,共同探讨知识的相关内容,课堂气氛活跃,从争辩中获取相关知识要点。但有极个别的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不够,仍需进一步引导。

第二节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

2.简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3.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开展蛋白质工程的研究?

(2)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2.教学难点: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教学方法:探究法、导读法、分析交流

具体做法:

1.建议采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教学模式。

带领学生回忆原有知识:要想让一种生物的性状在另一种生物中表达,在种内可以用常规杂交育种的办法实现,但要使有生殖隔离的种间生物实现基因交流,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这一远缘杂交的障碍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肠杆菌为人类生产出了胰岛素,牛的乳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制造出了蛋白质类药物,烟草植物体内含有了某种药物蛋白……至此,人们也只是实现了世界上现有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中的表达。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加深这一点的认识,可调动学生从书中找实例(干扰素例子、工业用酶的例子)加以佐证。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应运而生了。

2.建议加强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既然蛋白质的功能是由DNA决定的,那么要

制造出新的蛋白质,就要改造DNA。所以蛋白质

工程的原理应该是中心法则的逆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出新课题:

学习探究:

1、基因工程的实质是什么?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哪些?

3、通过基因工程产生的蛋白质都是属于自然界的蛋白质,即各种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

程中形成的。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自然界现在的蛋白质不一定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获得人类所需的蛋白质呢?

4、什么是蛋白质工程?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材料,引出课题。

一、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根据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关注两方面的内容:

1、蛋白质工程的基础:基因工程。

2、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按意愿产生人们所需要的蛋白质。

学习探究:

1、对天然蛋白质进行改造,你认为应该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操作,还是通过参基因的

操作来实现呢?

2、蛋白质工程是怎样进行的呢?

二、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

1、蛋白质工程的目标:按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要求,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子改造

和设计。

2、蛋白质合成的基本方法:

通过人工的方法,先确定所需蛋

白质的基本功能,再按逆向推出相关基因的基本组成,再进行转录和翻译得到所需蛋白质。

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

确定蛋白质功能→应有的蛋白质高级结构→应具备的折叠状态→推测氨基酸序列→找到或合成相应的碱基序列(基因)→改造的蛋白质

4、实施蛋白质工程的前提条件: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蛋白质改造的方法:基因定点诱变技术、重组DNA技术

1、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大改

根据氨基酸性质和特点来改造,使之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空间结构和预期功能。

2、在蛋白质分子中替代一个肽段或一个特定的结构——中改

3、改造蛋白质分子中的几个氨基酸的残基——小改

通过基因工程的定点诱变技术,有目的改造,以改善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探讨蛋白质工程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进展情况。最后经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四、蛋白质质工程的应用:

1、提高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主要是改造酶的结构,提高酶的热稳定性

主要用于工业化生产

(1)替换酶的部分氨基酸;

(2)引入二硫键

2、改变蛋白质的活性

3、合成嵌合抗体,用于临床治疗

五、蛋白质工程的进展和前景:

课堂小结: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

课后记:

本节内容少,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较易掌握。关键在明确所需蛋白质的功能,找出相关的基因结构即可。

辅助材料: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主要是工业生产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而结构生物学对大量蛋白质分子的精确立体结构及其复杂的生物功能的分析结果,为设计改造天然蛋白质提供了蓝图。分子遗传学的以定点突变为中心的基因操作技术为蛋白质工程提供了手段。

在已研究过的几千种酶中,只有极少数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绝大多数酶都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这些酶虽然在自然状态下有活性,但在工业生产中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这是因为工业生产中每一步的反应体系中常常会有酸、碱或有机溶剂存在,反应温度较高,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酶会很快变性失活。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是工业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

题。一般来说,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包括:延长酶的半衰期,提高酶的热稳定性,延长药用蛋白的保存期,抵御由于重要氨基酸氧化引起的活性丧失等。

下面举一个如何通过蛋白质工程来提高重组β-干扰素专一活性和稳定性的例子。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抗肿瘤的药物。将人的干扰素的cDN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产生的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为106 U/mg,只相当于天然产品的十分之一,虽然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的β-干扰素量很多,但多数是以无活性的二聚体形式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研究发现,β-干扰素蛋白质中有3个半胱氨酸(第17位、31位和141位),推测可能是有一个或几个半胱氨酸形成了不正确的二硫键。研究人员将第17位的半胱氨酸,通过基因定点突变改变成丝氨酸,结果使大肠杆菌中生产的β-干扰素的抗病性活性提高到108 U/mg,并且比天然β-干扰素的贮存稳定性高很多。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蛋白质工程是研究多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折叠、蛋白质分子设计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对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可以深入地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规律。

专题二细胞工程

第一节植物细胞工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史、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勇于开拓、推陈出新。

(2)在植物细胞工程两在技术的学习中,渗透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3.能力方面:

(1)合理利用录像、软件等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应用能力和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

(2)创设问题,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3.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

教学难点:植物体细胞杂交

教学方法:探究法、谈话法、讲授法相结合。

具体教学思路:

1.课前布置预习;

2.温故知新,复习细胞全能性理论。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探究知识的奥秘。

4.智能训练,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课堂课件展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结合基因工程成果与展望的有关知识,简述“超级细菌”的培育过程。

2.如果将三种假单孢杆菌与第四种假单孢杆菌融合或将其内的细胞器移入第四种假单孢杆菌体内,使之具有分解四种烃类化合物的功能。这样的生物技术应属于何种生物工程?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见课件)

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见课件)

一.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

2.实例:

3.形成原因:细胞内含有本物种的整套遗传物质。

二.植物组织培养:

过程原生质体制备: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

纤维素酶

果胶酶

原生质体融合:

膜融合

核融合

:高钙、高PH诱导膜融合

:杂种细胞第一次有丝分裂时融合方法: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离心、振动、电刺

激:聚乙二醇(PEG)

机械法、生理法、遗传法

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

杂种植株的再生与鉴定:

由愈伤组织再培养出杂种植株的过程。

在学生充分复习、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教学设问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相关问题:

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离休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的植物体?

3.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共同归纳、总结。(见图)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方面:生产药物、食品添

加剂、香料和杀虫剂。

小结: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

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

组织、器官。当已分化的植物细胞、组织或

器官脱离母体后(即脱分化),在一定的营养

物质、激素等外界条件作用下,脱分化形成

愈伤组织(一种相对没有分化的细胞团),再

在植物激素等诱导下发生再分化,才能表达

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问题情境:

1.在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

剂时进行的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吗?(前者

为植物细胞培养,即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后

者需诱导产生完整的植物体。)

2.20世纪60年代,有的科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让番茄和马铃薯杂交,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番茄果实,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植物。

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要想让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在一起,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细胞壁的方法?

(3)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了杂种细胞,下一步该对此细胞做何种处理?

(4)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

1.概念:用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方法。

2.杂交的时间:植物细胞杂交是从细胞融合开始,到培育成的新植物体结束。

3.过程:

4.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杂交亲本范围,培养新品种。

课堂小结:细胞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而植物组织培养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技术环节之一。

智能训练:课本的《思考与探究》

课后记: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进展情况和前景,也巩固了旧知识,掌握了新知。本节课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增大的提高。

[第二课时]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学习探讨:印发课堂阅读资料。

1.通过查阅资料,请你再列举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另外一些应用。

2.请查阅植物人工种子制备技术的详细过程,设计出制备技术的主要流程图。

诱导植物愈伤组织→体细胞胚的诱导→体细胞胚的成熟→体细胞胚的机械化包裹→贮藏或种植

3.请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一种植物花药组织培养和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流程。

花药花粉细胞培养愈伤组织分化出小植物单倍体植株

正常植株

4.人们利用植物的微型繁殖技术来进行工厂化育苗生产,这是利用了该项技术的哪些特点?5.人工种子之所以神奇,是由于它具有天然种子不可比拟的特点,想一想它们具有哪些优点?

6.人工种皮是保证包裹在其中的胚状体顺利生长成小植株的关键部分,请探讨人工种皮中应该具有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为了促进胚状体的生长发育,我们还可以向人工种皮中加入哪些物质?

7.高效抗癌的药物紫杉醇,虽然能造福人类,但却为濒危的红豆杉带来一场灭顶之灾。以“我们能否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生产紫杉醇,从而拯救红豆杉”呢?

四、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1、开辟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1)植物微型繁殖;

(2)培养无毒植株;

(3)制作人工种子。

2、改良作物:

(1)单倍体育种:

(2)突变体的利用。

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生产人参皂甙干粉、生产红杉醇等。

课堂小结:略

随堂练习:见资料

课后记:略

[知识拓展]

1.什么是细胞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cell totipotency)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984年国际组织培养协会做出的:“细胞全能性为细胞的某种特征,有这种能力的细胞保留形成有机体所有细胞类型的能力”。这个定义比一般所说的概念“一个细胞中包含着这种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更基本和全面。它不但包含了培养细胞再生成植株的情况(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并以一定形式构建成植物),同时也包含了培养细胞生产次生代谢物的情况(不分化或只分化成某种类型细胞,但仍留着分化为其他细胞类型的能力)。前者成为组织培养和转基因植物需要进行植株再生的理论基础,后者成为像微生物发酵一样培养细胞,生产人们所需要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理论基础,如通过红豆杉的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技术和理论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技术手段的发明会促进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又会指导技术的实践活动。植物组织培养也是如此。

早在1902年,哈伯兰特(Haberlandt)提出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地分割,直至单个细胞的观点,预言植物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提出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设想,并且用植物细胞组织进行了培养实验。他虽然未能获得再生植株,却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开创者。1902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实验》,论文中提出的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从哈伯兰特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到1958年斯图尔德(F.C.Steward)等人第一次用胡萝卜根的韧皮部细胞证实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用了整整56年。56年中许多科学家做的事情归纳起来都是在探索哈伯兰特提出的“植物细胞在适宜条件下,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中的适宜条件。

20世纪60年代以后,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并逐步走向生产应用,如快繁脱毒、单倍体育种、种质资源保存、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也为人工种子、细胞融合、转基因植物等奠定了基础。

3.怎样制备胡萝卜培养基(供参考)?

(1)诱导胡萝卜愈伤组织

在MS培养基[注]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5 mg/L的6-BA和质量分数为0.5 mg/L的NAA

(2)诱导胡萝卜丛芽

在MS培养基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mg/L的KT和质量分数为0.2mg/L的NAA

(3)诱导胡萝卜生根:在1/2MS培养基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1 mg/L的NAA [注]:MS培养基的配制方法见《选修1附录3中八》。

4.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是如何形成及再分化的?

植物组织培养中使用的外植体一般是高度分化了的细胞,在植物体中是不会

再分裂繁殖的,只是执行某种功能直至死亡。这些细胞在培养基上培养时会由原来的分化状态,变成分生状态的细胞,分裂产生愈伤组织,这个过程称为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过程。这种转变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组织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化细胞的脱分化需要两个条件,即创伤和外源激素。

目前人们对于脱分化过程的本质还不清楚。分化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是处于一

种相对静止状态的细胞(G0期细胞),脱分化是要打破这种状态,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中的G1期,并沿着G1期→S期→G2期→M期的循环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现在发现细胞周期受基因调控,一种称为编码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cycilin dependent kinase)的基因和一种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可能与植物细胞脱分化的第一次分裂启动有关。那么,什么因素诱导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作用,培养实践证明与外源激素有关。至于激素如何诱导

以及诱导作用的过程目前仍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分化细胞脱分化后细胞结构有两点明显的变化:一是在细胞内出现液泡蛋白;二是叶绿体转变成原质体。

当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细胞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分裂,细胞群体变成不是一

种细胞类型的均一群,又会产生分化,形成分生细胞或分生细胞团,由此再生成植株有两条途径:一是形成体细胞胚(功能类似于受精过程产生的胚),通过体细胞胚形成再生植株。二是走器官发生的途径再生植株,分生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重建芽的分生组织,分化出芽后再生根,成为完整的植株。

5.为什么要在避光条件下培养愈伤组织?

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来说,光照条件非常重要,包括光照强度、时间和波长。

但在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往往要暗培养,而在分化再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光照。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的暗培养有利于细胞的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如果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分化产生维管等组织,不利于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

6.什么是人工种子?

人工种子(artificial seed)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的具有正

常发育能力的材料,外面包被着特定的物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芽成苗的植物幼体。人工种子的概念中包含的“具有正常发育能力的材料”通常是指胚状体(目前国外有使用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的),它可以由三种途径产生:

(1)由已脱分化的外植体直接产生;

(2)由愈伤组织产生;

(3)由悬浮细胞培养产生。

对胚状体的基本要求是:①播种后能快速出苗;②根和芽几乎同时生长,不

产生愈伤组织;③同步化程度高;④活力强;⑤形成的幼苗的形态与生长要正常。

“外面包被着特定的物质”是指人工种皮,制作人工种皮的材料有海藻酸

钠、明胶、树脂、琼脂糖、淀粉等。对人工种皮的要求是:能保持胚状体的活力,有利于贮藏运输和萌发。选取的材料要有韧性,耐压,对胚状体无毒害,含有胚状体发芽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或植物激素,还应含有杀菌剂,以防播种后微生物的侵害。

人工种子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现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产生胚状体

能力弱,难以形成同步化的有强活力的胚状体;成本较高;运输贮藏以及机械化播种问题也未解决。因此,现在很少有人以生产为目的进行人工种子的研制。

7.植物微型繁殖技术高效快速的实例有哪些?

植物脱毒(virus-free)和离体快繁(in vitro propagation)是目前植物

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方面。生产上许多无性繁殖作物均受到病毒的侵染,从而导致品种的严重退化、减产和降低品质。利用植物分生组织进行培养可以使新长成的植株脱去病毒。利用这种方法生产无病毒苗的农作物有马铃薯、甘薯、大蒜、草莓、苹果、香蕉等,并已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离体快繁技术可以使一些植物的扩增速度比常规方法快数万倍乃至百万倍,而且产生的幼苗遗传背景均一,重复性好,不受季节和地区限制。目前世界上已建成很多年产百万苗木的组培工厂,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离体快繁技术在观赏植物、园艺植物、经济林木和无性繁殖作物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8.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是怎样的?

体细胞杂交是克服植物有性杂交不亲和性、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扩大

遗传重组范围的一种手段。操作过程包括: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筛选、杂种细胞培养、杂种植株再生以及杂种植株鉴定等步骤。

原生质体制备是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分解掉,只

留下细胞膜(质膜)包裹着细胞内含物。原生质体融合是指两个原生质体的质膜重新组合排列形成一个质膜,其中含有两个细胞核。在细胞工程中一般是诱导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中所含有的两个细胞核是来自不同的物种,称之为异核体(heterokaryon)。诱导融合的手段有化学诱导和物理诱导。在诱导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产生核融合,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有:①细胞系互补的选择方法,包括叶绿素缺失互补、营养缺陷互补和抗性互补等;②利用物理特异性差异的选择方法:这是利用两个原生质体物理特异性差异的一种选择,包括原生质体的大小、颜色、浮密度等的不同来选择;③利用生长特异性差异的选择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选择方法只适合部分杂交细胞的情况,有时无法选择,就不加选择地进行培养和再生成植株,然后对再生植株的杂种性状进行鉴定。杂种细胞培养方法与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相似。体细胞杂种的鉴定方法有:①形态学鉴定。利用杂种植株与双亲在表现型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如叶片大小与形状,花的形状与颜色、叶脉、叶柄、花梗及表皮毛有无等;②细胞学鉴定。杂种植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比任何一方亲本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增多?理论上讲如果染色体不丢失,杂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为双亲染色体数目之和。也可以用基因组原位杂交的分子细胞学方法进行鉴定;③同功酶鉴定。同功酶是功能相同的酶的多重分子形态,它们是特异基因的产物。杂种细胞中的同功酶谱一般是双亲酶谱之和,但有时也会出现双亲没有的新带;④分子生物学鉴定。常用的方法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等。

值得注意的是体细胞杂交尚存在一些问题:①亲缘关系越远,染色体排斥丢

失的现象就越严重;②由于是两个物种的全部遗传物质的合并,各种基因都在其中,选择符合需要的个体难度大;③有时缺乏选择杂种细胞的有效方法。因此目前整体对称融合的工作比较少,而是采用非对称融合,即一方亲本包括了全部遗传物质,另一方亲本只取一部分遗传物质,如用不具有核的原生质体与之进行融合。

9.物理和化学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化学融合的机制:常用化学融合方法有高pH—高Ca2+法和聚乙二醇(PEG)

法。高pH—高Ca2+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是中和原生质体表面所带的电荷,使原生质体的质膜紧密接触,从而有利于质膜的接触融合。PEG处理原生质体可以使原生质体聚集促进融合,但PEG诱导融合的真正机制目前并不清楚。

物理融合的机制:常用方法为电融合法。此法是先将两种原生质体以适当的

比例混合成悬浮液,将其滴入电融合小室中,给小室两极以交变电流,使原生质体沿电场方向排列成串珠状,接着给以瞬间高强度的电脉冲,使原生质体膜产生局部破损而导致融合。

10.工厂化生产人参皂甙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第一步,选择人参根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经过培养选择找

到增殖速度快而且细胞内人参皂甙含量高的细胞株作为种质,其中一部分作为保存用,以备下一次生产用,一部分进行发酵生产。

第二步,将第一步选择到的细胞株在发酵罐中的适合培养液中进行液体培

养,增加细胞数量。

第三步,将发酵罐中培养的细胞进行破碎,从中提取人参皂甙。

动物胚胎或幼 龄的器官组织 剪碎 胰蛋白酶 单细胞群 加培养液 细胞悬浮液 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细胞株 遗传物质改变

传代培养 细胞系 (培养条件下无限传代)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第二节 动物细胞工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2) 简述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和应用前景。

(3) 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2.态度观念方面:

(1) 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2) 通过向学生介绍几种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

确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3.能力方面:

(1) 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和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

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由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导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尝试设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认识模式,以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2)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2.教学难点

(1) 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指导、启发探究、师生交流等教学相结合。利用课件、资料等手段

进行教学。

教学课时:3课时(含巩固练习及讲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材料并回答相关提出问题。

1.植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

2.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

3.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织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4.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5.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6.为什么选用胰蛋白酶做上述处理?

7.培养的细胞为何贴壁生长?

8.如何界定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以及细胞株和细胞系?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观察课本中图片和教师提供的动画,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

知识要点:

细胞悬浮液10代细胞

原代培养50代细胞

细胞株

传代培养

细胞系

细胞株和细胞系的界定

一、动物细胞的培养

1.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

2.动物细胞培养液的特点:液体培养基、含动物血清

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

(2)营养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等。

4.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学习探讨:如何解决为烧伤病人植皮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中的细胞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的特点,可用烧伤病人自己的健康皮肤细胞培养出大量的自身薄层皮肤细胞,以供植皮所需。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课堂提供阅读资料,供学生分析讨论:

材料一:核移植技术发展简史(见人教版P51)

材料二:细胞核移植技术中能用作受体细胞的通常有MII期卵母细胞和受精卵(合子)。早期核移植技术中常用受精卵,后来基本上用MII期卵母细胞取代了受精卵,主要因为两者的细胞质环境不同。有人认为重组需要的因子存在于MII期卵母细胞的胞质中,而在原核形成时这些因子已被降解或用光,因此,原核扩张后受精卵去核可引起胞质中重组因子缺乏。成熟促进因子(MPF)是卵母细胞细胞质中重要的胞质影响因子,MPF的活性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MI期和MII期达到最高,受精或激活后,MPF迅速灭活,因此,MII期卵母细胞中MPF活性高,而受精卵中MPF活性低。MPF水平的高低可影响供体核染色质的状态和复制。MII期卵母细胞细胞核、细胞质已成熟,而MI卵母细胞细胞核、细胞质尚未成熟,其细胞质不能支持胚胎的全程发育,因此,尽管MI期卵母细胞MPF活性也高,但不能用作受体卵母细胞。

也有人认为用去核合子做受体时,可能由于合子去核时一些早期发育必需的因子随原核的去除而被去掉了,而使去核受精卵缺乏发育能力。

因此,目前广泛采用MII期卵母细胞做受体。

材料三:提供鲤、鲫鱼核移植资料(见复印件)

材料四:提供克隆“多莉”羊资料(见复印件).

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同概括、总结:

1.动物核移植的概念:将一种生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去核或不去核生物的细胞质中,发育成杂合新个体的方式。

2.特点:主要是指不同种的细胞的拆合,新个体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

鲫鱼卵细胞 无核细胞

鲤鱼囊胚细胞 细胞核 无核细胞

鲤鲫鱼 细胞核 3.过程: 4.克隆:主要指同种细胞的拆合过程。

5.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

(1) 畜牧生产方面:培育良种动物。

(2) 保护濒危特种。

(3) 医药卫生方面:生产医用蛋白、器官和组织移植等。

本节课的要点在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解决人类生活所需。通过学生自学和有关材料的查找、分析、讨论,能较大程度掌握和运用。

[第二课时]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两种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引出动物细胞工程的其他技术。

三.动物细胞融合: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并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

体细胞杂交过程有何不同?动物细胞融合相当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的哪一步?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动物细胞融合相当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生质融合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后,师生共同总结: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生质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就边诱导融合的方法也基本类似,只是除物理法、化学法外,还用到生物方法——即灭活的仙台病毒。

1.理论基础:细胞的全能性;

2.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

3.诱导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灭活的仙台病毒)

教师活动:

1.动物细胞之间或动物与人细胞之间都可以进行融合,产生的融合细胞有多少种?

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主要用途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何谓抗体?其由何种细胞产生?主要分布在哪?

创设问题情境:

1.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获得抗体,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2.能否用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使体内的效应B 细胞产生成千上万的单一抗体呢? 教师活动:如果能用体内的效应B 细胞产生成千上万的单一抗体,那么,怎样才能制备呢?

请设计相关的方案。

让学生设计和汇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案,并根据提纲阅读课文:

1.为什么选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 淋巴细胞融合呢?

(参考:细胞同源性越近,融合的杂种细胞越易成活。)

2.骨髓瘤细胞是癌细胞吗?(参考:有无限增殖能力即失去凋亡机制和接触抑制等的细胞为肿瘤细胞;而具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为癌细胞。)

3.整个制备过程为何要经过两次筛选?(参考:第一次筛选可得到多种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才能得到单一杂交瘤细胞。)

4.杂交瘤细胞在小鼠腹腔内培养与体外培养有何区别?(参考:能不断产生抗体)

5.杂交瘤细胞在小鼠腹腔内增殖,会造成小鼠死亡吗?单克隆抗体能用于人体疾病治疗吗? 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基础上,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

四.单克隆抗体:

1.概念:由单个B 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

强的抗体。

2.特点: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展示课件)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诊断疾病:诊断病毒引起的疾病和用癌细胞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定位诊断。

(2)药物导向治疗:运用药物与单克隆抗体连接在一起制成“生物导弹”

(3)分离和纯化抗原分子。

教学小结:应抓住三个一,即“一种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方法——灭活的病毒;一种新细胞—

—杂交瘤细胞;一种优势——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体)。

课后记:

本节重点要学生理解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前景。通过学习,学生对单克隆抗体的形

成原理和应用有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设计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一般方法,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对杂交瘤细胞的筛选,还有点不很明确。下节课前以复习形成展示附件来补充。

附件:

杂交瘤细胞分离的基本原理

骨髓瘤细胞缺少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 酶)和胸腺嘧啶激酶(TK 酶),运用培养液中加入次黄嘌呤、氨基蝶呤、胸腺嘧啶制成选择培养基。

(1)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 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效应B 细胞

② 效应B 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③ 用特定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2)动物细胞培养 ① 筛选能够产生所需抗体细胞群 ② 再生培养液或小鼠腹腔中培养 (3)提取单克隆抗体 :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

核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主要途径和补偿途径。

1、当氨基蝶呤存在时,主要途径将被阻断,就由补偿途径合成核酸。

2、由于骨髓瘤细胞中缺少HGPRT酶和TK酶,因此不能合成核酸而死亡;虽然淋巴B细胞中有这两种酶,但基寿命短,培养几天后也死亡。

3

、只有杂交瘤细胞具有寿命长又能经补偿途径合成核酸而繁殖。

核酸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与补偿途径补偿途径

HGPRT

TK酶

胸腺嘧啶次黄嘌呤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 专题1 ?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 不同点连接的DNA 双链 模板不要模板 连接的对象2个DNA片段单 相同点作用实质形化学本质 3.“分子运输车”——运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 2.人工合成。 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知道目的基因两端的核苷(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

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基本工具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分布:原核生物 2.作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部位 进行切割,使两个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二)DNA连接酶 1.分类(1)E.coliDNA连接酶来源:大肠杆菌 功能:只能连接黏性末端 (2)T4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 功能: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作用:将DNA连接起来 (三)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1.条件(1)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2)可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中进行同步复制。 (3)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种类: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 质粒:双链环状DNA分子,最常用,要人工改造 二。基本操作程序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或具有调控作用的因子 2.获取方法(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基因小,核苷酸序列已知(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步骤) 1.目的(1)稳定存在,遗传给下一代 (2)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结构: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 **终止子: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目的基因。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 维持稳定和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1)农杆菌转化法(2)基因枪法 (3)花粉管通道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 4.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Ca+处理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原核细胞特点: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四)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的检测 (1)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DNA分子杂交技术(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法 **检测成功会出现杂交带 2.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接种实验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动物、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 (1)植物:提高抗逆性、改良品质、生产药物; (2)动物:品种改良、建立生物反应器、器官移植; 2.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 3.基因治疗(1)概念: (2)方法体外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 四.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1.理论推测,人工合成 2.基因工程,蛋白合成(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知识分享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采用) 2.人工合成。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况下采用)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三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高二生物选修三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生物虽然是理科学生的必考科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牢,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以往的知识内容,经常出现漠然的状态;不过,由于已经是高二下学期,虽然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最少,但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有所增强;在课堂上能与老师互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本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属于高科技的内容,技术复杂且进展迅速,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介绍各种生物技术时,更侧重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关于各工程的具体操作技术则从简,不做重点,只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的惟一依据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其中有若干重要方面是必须遵循的。它们是:以学习专题方式来呈现。即基因工程、克隆技术(本教材改为细胞工程,内容标准不变)、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尽管前四个专题存在互相联系与渗透的关系,但仍各自作为独立的专题来学习。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用行为动词表述)应予遵循。五个专题合起来,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即在知识性目标上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上以经历(感受)水平为主;技能性目标体现在活动建议中,主要是参观、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专题综述等。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内容均属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已经很深了,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活动建议部分,只能加强,不应削弱。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在贯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上述三方面的原则要求下,突出以下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2 新选修3

专题5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三、教学策略 新课的引入可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充分地利用题图进行课堂讨论,思考这个电脑合成作品的寓意。认真阅读引言,分析“地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的含义,从而引出主题。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如利用第二节的“思考与探究”第1题的资料分析内容,讨论如何使受损环境修复,从而引出生态工程这一主题。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进一步引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从人们的认识发展变化的角度写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工程的含义。建议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搜集有关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资料,布置展板,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查阅的资料,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漫画。还可以模拟历史上的关于“增长极限”的讨论,在课堂上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来自《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文翻译可能有些拗口,学生可以和原文对比学习,理解这一定义。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的教学,建议从资料分析中总结出建设生态工程的意义。可以用教材提供的两则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一则是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图“被洪水淹没的大地”,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再通过搜集长江沿岸湖泊面积减少的资料和有关长江成为悬河的资料(最好是图片),引入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课前(或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最近几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防治洪灾,从而提出生态工程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另一则是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可采取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这两则资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理解通过生态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路。另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或学生可搜集本地区的资料,从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其他热点实例入手,认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这部分教材着力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推行“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想,但没有给这两个词一个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媒体中可以接触到这些词,从字面上也能够理解其含义。L.R.布朗的一段话,寓意深刻,希望教师能阅读一些有关的参考书,与学生共同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由于前四个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内容,建议在教学时,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从植树造林中出现的不注意多样性的问题,引出对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阅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点,以此为鉴,鼓励学生为当地植树造林设计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引用的实例是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教师讲

高中生物选修三常见大题精编版

高中生物选修三常见大 题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下图是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图解。 (1)正常情况下,去核的卵细胞取自于女性卵巢排卵后在输卵管中________________期的卵细胞。 (2)重组细胞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开始分化发生在______期。 (3)治疗性克隆所用到的技术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要想获得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胚胎,可采用____________技术。 (4)已知患者又是红绿色盲的女性,图中提供卵细胞的为完全正常的年轻女性。移植器官后,该患者所生育子代红绿色盲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MⅡ(2)囊胚(3)核移植技术胚胎分割 (4)男孩红绿色盲,女孩不一定 已知SARS是由一种RNA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SARS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在SARS病人康复后的血清中有抗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某研究小组为了研制预防SARS病毒的疫苗,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简要的操作流程如下: (1)实验步骤①所代表的反应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构建重组表达载体A和重组表达载体B必须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省略步骤②而将大量扩增的S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得到表达的S蛋白,其原因是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_。 (4)为了检验步骤④所表达的S蛋白是否与病毒S蛋白有相同的免疫反应特征,可用 ________与________进行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5)步骤④和⑥的结果相比,原核细胞表达的S蛋白与真核细胞表达的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逆转录 (2)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3)复制合成S基因的mRNA(或转录)

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基本工具》教学设计

DNA重组技术基本工具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这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第一专题第一节第二课时。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通过模拟DNA重组过程,将具体的操作程序有机联系起来,加深对这一程序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针对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并与基因工程的实际操作练习起来;在模拟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生成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载体的特点,按照相似性原理,选择和建立模型,进而对模型进行“剪”与“连”等操作,并分析操作结果。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重点: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 难点:载体的特点及应用 2.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但这些基本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发挥作用,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仅仅靠学生的想象,很难真正理解并融会贯通;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更乐于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对自己新发现的问题有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 3.教学条件分析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而言,需要如下教学条件:电脑,投影仪,彩色复印纸,剪刀,双面胶。 教学目标 简述基因工程原理及基本操作程序 掌握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一系列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探究和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利用教学多媒体,自制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解决每一程序中的技术难点和重点。 教学手段:PPT,自制教具,投影仪等综合教学辅助工具。本节课模拟探究的是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所以将教材提供的碱基序列加以调整,用彩色打印纸打印,如图:

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2020年4月16日磨课教案 第二单元动物细胞工程 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 ⑵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⑶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并说其应用实例。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尝试设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向学生介绍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三、流程 1、小结植物细胞工程涉及的技术,让学生回顾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知识 2、探究一:动物细胞的融合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四人一组,探讨交流。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区别 2)、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可以使用灭活的病毒促进动物细胞融合? 4)、不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剂吗? 3、探究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 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 1)、传统的抗体生产方法及缺陷是什么?抗体是从何来的?

2)、B淋巴细胞有什么特点? 3)、若要想获得大量的单一抗体,如何做呢? 4)、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一个B淋巴细胞是不可能无限增殖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5)、小结以下内容: ◆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功能。 ◆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无限增殖的特性 ◆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将两种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 ◆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大量培养杂交瘤细胞 4、探究三: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同时提出问题,教师展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如何获得B淋巴细胞? 2)、如果把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放在一起时,会有几种融合方式(类型)? 3)、选择杂交瘤细胞的两步筛选的目的各是什么? 4)、如何进行杂交瘤细胞的抗体检测及克隆化培养?(教师讲解为主) 5、探究四: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回答,多媒体展示问题 1)、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有哪些? 2)、生物导弹的组成及优点 四、二次备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 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采用) 2.人工合成。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况下采用)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知道目的基因两端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高温解旋) 第二步:复性,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延伸,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生物选修3电子教案模板

(1)了解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2)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操作程序。(3) 运用所学的DNA重组技术,模拟制作DNA重组模型。 (1)用类比的方法比较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及其作用。(2 )通过模拟 制作充足DNA分子模型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 (1)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 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具备能利用学到的生物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程序及应用。 1 ?限制酶和运载体的作用。 2 ?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和目的基因导入受体 细胞的途径。3 ?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 .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 .为什么生物界的 各种生物间的性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4.生物的性状是怎样表达的? 5 .各种生物的 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那么,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使原来本身没有某一性状的生物而具有 某个特定的性状呢?6.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 教师举例:1.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 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3 .人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浓度教师提问:以上几种生物各有其特 定的性状,这些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 但是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 二、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概念: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 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 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3-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归纳

n A g e i f o 选修3易考知识点背诵 专题1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 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 重组技术。 原理:基因重组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 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分子缝合针”——DNA 连接酶 (1)两种DNA 连接酶(E·coliDNA 连接酶和T 4-DNA 连接酶)的比较: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 连接酶来源于T 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 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 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 4DNA 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 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 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 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 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并具 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 分子。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 (3)其它载体: 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用dna 合 成仪直接人工合成. 3.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1)原理:DNA 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 解链;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 链;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 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高中生物选修三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本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属于高科技的内容,技术复杂且进展迅速,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介绍各种生物技术时,更侧重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关于各工程的具体操作技术则从简,不做重点,只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 二、教学方法及措施 教学方法以讲授、启发、探究、讨论、小组合作及引导为主,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练习撰写综述报告等。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1.认真研读课标,把握难度要求。2.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把握好基础性,避免教学变成泛泛的科普介绍或资料的搜集和浏览活动。本模块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胚胎工程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生产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3.重视图片和流程图的学习,多问学生为什么,加强理解和记忆。4.注重形成网络化和结构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上课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4、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

胚胎工程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胚胎工程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Biology elective 3 teaching plan of embryo engineering senior high school

胚胎工程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专题3胚胎工程 3.1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一、胚胎工程的建立 1、胚胎工程的概念P59 理解胚胎工程: 操作对象:早期胚胎和配子 技术手段: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 胞培养等理论基础:哺乳动物的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规 律 二、精子的发生 1、形成场所:睾丸的曲细精管 2、形成时期:从初情期开始,直到生殖机能衰退 3、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位于曲细精管管壁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 分裂,产生多个初级精母细胞。

第三阶段——圆形的精子细胞变形 细胞核→ 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 头部的顶体中心体→ 精子的尾 线粒体→ 精子尾基部的线粒体鞘膜其他物质→ 原生质滴(最后脱落) 4、精子的形态: 外形似蝌蚪,包括头、颈、尾三部分组成。不同动物精子的形态相似,大小略有不同。动物精子的大小与动物的'体型大小无关。 三、卵子的发生 (1)形成场所:卵子的发生是在卵巢内完成的。 (2)形成时期:性别分化以后 (3)形成过程:Ⅰ、胎儿期 主要的变化:形成卵泡,在卵巢中储备。 初级卵母细胞的存在形式:被卵泡细胞包围,形成卵泡。Ⅱ、初情期后 主要的变化: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为成熟的卵子。

场所——卵巢中 结果——形成透明带、卵黄膜 其次:减数第一次分裂 场所——卵巢 结果——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与精子受精。 完成时间——排卵前后。举例:排卵前如:马、犬;排卵后如:绵羊、牛、猪。 思考:什么是排卵?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 场所——输卵管 时间——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结果——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和第二极体 思考与探讨: 问题1:什么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 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说明卵子已经完成受精。 问题2:一个卵泡中能形成几个成熟的卵子?

最新生物选修3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生物虽然是理科学生的必考科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牢,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以往的知识内容,经常出现漠然的状态;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过,由于已经是高二下学期,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加之又是会考,虽然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最少,但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有所增强;在课堂上能与老师互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 本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属于高科技的内容,技术复杂且进展迅速,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介绍各种生物技术时,更侧重技术的生物学原理. 关于各工程的具体操作技术则从简,不做重点,只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的惟一依据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其中有若干重要方面是必须遵循的。它们是: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用行为动词表述)应予遵循。五个专题合起来,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即在知识性目标上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上以经历(感受)水平为主;技能性目标体现在活动建议中,主要是参观、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专题综述等。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内容均属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已经很深了,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在贯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上述三方面的原则要求下,突出以下各点: (1)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都是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作为教学内容,不易把握好分寸。为做到基本原理准确,实例可靠,技术方法相对全面,教师要不断进行资料的查阅和备课组的集体合作。 (2)斟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格局教学内容适用性的“度”,可以适当的增减或调整。 (3)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这里的有序性,主要指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有序性。由于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似不可能在各专题间寻求其系统和有序,主要体现于每一专题中各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尽可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对本模块的相关知识进行多反面的搜集和查阅,不希望本模块的学习变为教师讲解的单一

高中生物选修3全部教案

专题3 胚胎工程 3.1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一、胚胎工程的建立 1、胚胎工程的概念P59 理解胚胎工程: 操作对象:早期胚胎和配子 技术手段: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 理论基础:哺乳动物的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规律 二、精子的发生 1、形成场所:睾丸的曲细精管 2、形成时期:从初情期开始,直到生殖机能衰退 3、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位于曲细精管管壁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多个初级精母细胞。 第三阶段——圆形的精子细胞变形 细胞核→精子头的主要部分 高尔基体→头部的顶体 中心体→精子的尾 线粒体→精子尾基部的线粒体鞘膜 其他物质→原生质滴(最后脱落) 4、精子的形态: 外形似蝌蚪,包括头、颈、尾三部分组成。不同动物精子的形态相似,大小略有不同。动物精子的大小与动物的体型大小无关。 三、卵子的发生 (1)形成场所:卵子的发生是在卵巢内完成的。 (2)形成时期:性别分化以后 (3)形成过程: Ⅰ、胎儿期 主要的变化:形成卵泡,在卵巢中储备。 初级卵母细胞的存在形式:被卵泡细胞包围,形成卵泡。 Ⅱ、初情期后 主要的变化: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为成熟的卵子。

首先:初级卵母细胞生长 场所——卵巢中 结果——形成透明带、卵黄膜 其次:减数第一次分裂 场所——卵巢 结果——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与精子受精。 完成时间——排卵前后。举例:排卵前如:马、犬;排卵后如:绵羊、牛、猪。思考:什么是排卵?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 场所——输卵管 时间——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 结果——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和第二极体 思考与探讨: 问题1:什么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 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说明卵子已经完成受精。 问题2:一个卵泡中能形成几个成熟的卵子? 正常情况下,一个卵泡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卵子。 问题3:刚排出的卵是成熟的卵子吗?它在母体的什么部位与精子受精? 刚排出的卵子尚未完全成熟,仅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需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直到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才能与精子结合完成受精过程。排出的卵子是在输卵管内与精子受精的。 五、受精 1、概念: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的过程。 2、标志: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 3、场所:受精是在输卵管内完成的。

高中生物选修3优质教学设计9: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教案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 (2)认同胚胎移植在胚胎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关注胚胎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价值。 2.态度观念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胚胎工程的发展前景和现实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2)通过向学生介绍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激起学生为社会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同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3.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和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2)通过学习胚胎工程的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基本程序和应用。 (2)胚胎分割的应用意义。 (3)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意义。 2.难点: (1)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2)胚胎干细胞的概念和分离途径。 【教学过程】 一、胚胎移植 1.概念 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

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受体。 2.地位 如转基因、核移植或体外受精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这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 3.意义 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能力,大大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4.生理学基础 (1)同种动物排卵后,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状况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早期胚胎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 (3)受体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为胚胎在受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 (4)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其遗传特性不受影响。 要点提示: 应对供体和受体母畜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它们的生理条件达到同步或一致,这样才能使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后有相同或相似的生存条件,这是胚胎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到供、受体母畜的发情时间一致。同时还要做到移入受体子宫胚胎的位置应该与其在供体内的位置相同或相似,移入胚胎一侧的受体子宫角对应的卵巢必须有黄体存在。 5.基本程序 (1)对供体、受体的选择和处理。 (2)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 (3)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 (4)对胚胎进行移植。 (5)移植后的检查。 深化升华: 胚胎移植成功率的高低与供、受体生理环境条件一致性密切相关。只有供、受体生理环境高度一致,移入受体的胚胎才能被接受,并继续发育。所以我们可以把胚胎移植简单概括为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这样的概括是正确的。 二、胚胎分割 1.概念 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的应用》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的应用》word 教案 教学建议 1.本节可将教材中提供的实例列表总结,给出具体的转基因生物,指导学生整理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填写出相应的目的基因及其来源,增强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将“基因工程的概念与原理”与本节内容一起学习,加强学生对基因工程概念的明白得,通过一个又一个转基因生物实例,能更好明白得“DNA分子水平”“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基因重组”等基因工程这一概念中的关键词。既能学好概念,反过来又能关心学习基因工程的实例。 3.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如关于乳腺生物反应器、工程菌、基因治疗等,可适当讲解。关于乳腺生物反应器,其差不多过程与其他转基因动物操作过程相同,不同之处可单独提出,如需要使用乳腺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关于工程菌,可结合基因工程操作程序以及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特点,说明用其生产药物的优越性。关于基因治疗,可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实例归纳出大致治疗过程。 参考资料 基因治疗 1.基因治疗的定义 基因治疗狭义上指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广义上指把某些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2.基因治疗的分类 (1)基因治疗按基因操作方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基因修正和基因置换,立即缺陷基因的专门序列进行矫正,对缺陷基因精确地原位修复,不涉及基因组的其他任何改变。通过同源重组即基因打靶技术将外源正常的基因在特定的部位进行重组,从而使缺陷基因在原位特异性修复。另一类为基因增强和基因失活,是不去除专门基因,而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其表达正常产物,从而补偿缺陷基因等的功能;或特异封闭某些基因的翻译或转录,以达到抑制某些专门基因表达的目的。 (2)按靶细胞类型又可分为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广义的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以精子、卵子和早期胚胎细胞作为治疗对象。由于当前基因治疗技术还不成熟,以及涉及一系列伦理学问题,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仍属禁区。在现有的条件下,基因治疗仅限于体细胞基因治疗。 3.基因治疗的差不多步骤 (1)目的基因的转移:在基因治疗中迄今所应用的目的基因转移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病毒方法和非病毒方法。基因转移的病毒方法中,RNA和DNA病毒都可用作基因转移的载体。常用的有反转录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转移的差不多过程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病毒基因组中,然后让重组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使目的基因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非病毒方法有磷酸钙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法、显微注射法等。 (2)目的基因的表达: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基因治疗的关键之一。为此,可运用连锁基因扩增等方法适当提高外源基因在细胞中的拷贝数。在重组病毒上连接启动子或增强子等基因表达的操纵信号,使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的新基因高效表达,产生所需的某种蛋白质。 几个重要概念 1.干扰素:是指动物或人体受到病毒侵染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几乎能抗击所有病毒引

高中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精精排版共96页)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

经典例题剖析 下图表示限制酶切割某DNA的过程,从图中可知,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及切点是( )

A .CTTAAG ,切点在C 和T 之间 B .CTTAAG ,切点在G 和A 之间 C .GAATTC ,切点在G 和A 之间 D .CTTAAC ,切点在C 和T 之间 【解析】 由图不难看出该限制酶识别的碱基序列是GAATTC ,切点是G 与A 之间。 答案C 基础试题训练 1.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剪刀”、“针线”和“载体”分别是指( ) A.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 连接酶 B.噬菌体、质粒、DNA 连接酶 C.DNA 限制酶、RNA 连接酶、质粒 D.DNA 限制酶、DNA 连接酶、质粒 2.不属于质粒被选为基因运载体的理由是 ( ) A .能复制 B.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 .具有标记基因 D .它是环状DNA 3.下列四条DNA 分子,彼此间间具有粘性末端的一组是 (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4.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能自主复制 ②不能自主复制 ③结构很小 ④蛋白质 ⑤环状RNA ⑥环状DNA ⑦能“友好”地“借居” A .①③⑤⑦ B .①④⑥ C .①③⑥⑦ D .②③⑥⑦ 5.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DNA 连接酶将黏性未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 B .限制性内切酶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得 C .目的基因须由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D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不用限制性内切酶 6.实施基因工程第一步的一种方法是把所需的基因从供体细胞内分离出来,这要利用限性内切酶。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DNA 子中的GAATTC 顺序,切点在G 和A 之间,这是应用了酶的( ) A .高效性 B.专一性 C .多样性 D.催化活性受外界条件影响 7.人们常选用的细菌质粒分子往往带有一个抗菌素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 ) A . 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药性 T A G G C C A T T A C C G G T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