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超声诊断

腹膜后超声诊断
腹膜后超声诊断

第十二章腹膜后超声检查

第一节腹膜后超声解剖

腹膜后内容:贴在后腹壁的内脏、腹膜后间隙及相关肌肉群;

腹膜后间隙:腹膜壁层后方与腹后壁之间,为潜在间隙;

范围:上起横膈,下至盆腔,

其前方为后腹膜及腹腔器官的附着处:腹膜壁层、肝右后叶裸区、十二指肠、升结肠、直肠;

后:腰大肌、稍外为腰方肌、再外侧为腰横肌;

腹膜后间隙内容物: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及其分支、

脏器:部分肝脏、十二指肠、胰腺、升结肠、降结肠、肾上腺、肾及输尿管;

脂肪、肌肉、筋膜、结缔组织、淋巴、血管、神经;

(以上组织可成为肿瘤的来源)

腹膜后间隙分区:

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肠与降结肠后方,内有胰腺、

十二指肠降部及横部;

肾周围间隙:由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围成,内有肾、输尿管、肾上腺;

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髂腰筋膜之间,内有腰交感N干、乳糜池、淋巴结

第二节腹膜后探测方法和正常声像图

一、腹膜后超声

检查前准备:受检者空腹8-12小时、充盈膀胱;

体位:仰卧位为主,必要时侧卧位或俯卧位扫查;

方法:采用连续进行纵、横、斜切面。借助间隙与脏器结构的邻接关系进行推断。

扫查方法:

1、探查已知肿物及其与周围的关系;

2、全面扫查腹膜后间隙有无肿物及肿大淋巴结;

3、通过显示腹膜后脏器、血管及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定位;

正常腹膜后间隙声像图;通过以下四个腹部超声扫查断面,显示间隙与脏器结构的毗邻关系,推断取得腹膜后见习所处立体空间位置。

1、经腹主A长轴纵断面显示肝左叶及其浅部的腹主动脉长轴,在其腹侧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十二指肠横部、胰体和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肾旁间隙。

2、经胰腺长轴腹部横断此段面的胰腺及其浅部图像,包括胰腺、十二指肠降部、胆总管下段、门静脉和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等,相当于腹膜后肾旁间隙。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位于肾周围间隙。

3、经肾门横断显示肾门部肾动、静脉。肾和肾血管所处空间是肾周围间隙;肠系膜上动、静脉在肾旁前间隙内走行。

4、经髂腰肌和髂血管的下腹横断显示脊柱前缘呈强回声带,脊柱两侧腰大肌和腰方肌呈宽带状弱回声。髂外动、静脉、输尿管均位于后腹膜与髂腰筋膜间的间隙。

二、肾上腺超声探测方法及正常声像图

一)、仪器:肾上腺位置较深,采用3.5MHz探头(儿童5.0MHz)

体位:仰卧位或侧卧位。

二)、探测方法:空腹、导泄;

肾上腺解剖肾上腺位于肾脏上级的内前方,肾周围脂肪囊中,其边缘较薄,中央隆起较厚。右侧肾上腺呈三角形,其外上方有肝脏,内侧部分在下腔静脉的后面;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其前方有胃及胰尾,外伤方为脾,内有腹主动脉

探测途径:

左、右肋间斜切扫查:

左侧:于腋前线与腋中线之间沿八、九、十肋间斜行扫查,声束指向内侧后方;

右侧:以腋前线为中点,沿七、八、九肋间斜切,声束指向内后;

左肾上腺三角区:

内侧:腹主动脉

外侧:左肾内上缘

上界:脾内缘

右肾上腺三角区:

内侧:下腔静脉

外侧:右肾上缘

上界:肝右叶下缘

左、右冠状切面扫查:

(左侧腋后线、右侧腋中线,沿肾脏长轴扫查)

左肾上腺位于腹主A与左肾上极之间;

右肾上腺位于下腔V后、右肾上极上内侧、

右背部纵切扫查:

先显示肾脏,然后声束指向内侧,以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为标记,在肾上极前

方寻找;

上腹部横切扫查:

空腹饮水,以胃为声窗,通过腹主动脉、左肾上极、脾静脉寻找左肾上腺;

右肋缘下斜、纵切扫查:

适用于右肾上腺检查;

异位肾上腺探查:肾门、腹主动脉旁;

三)、肾上腺正常声像图:

正常成人肾上腺声像图形态多样:切面可呈三角形、倒“Y”字形、倒“V”形或月牙形,是指实质呈中低水平回声,周围有脂肪组织包绕形成强回声带。正常肾上腺长约4-6cm,宽约2-3cm,厚约0.2-0.8cm。

第三节、腹膜后肿瘤

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临床与病理]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来源于多种组织,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

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组织、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腹膜后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临床表现

1.腹部包块

早期多无症状,在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多数患者先有腹部不适,晚期始有明显腹痛,少数有背痛、腹股沟区痛等。随肿瘤渐增大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在上腹部可有饱胀,甚至影响呼吸;下腹部易有坠胀感。

2.压迫症状

由于压迫脏器而产生的刺激症状,可有恶心、呕吐;排便次数增多或慢性肠梗症征;出现尿频、尿急,肾盂积水;可引起腰背疼痛、会阴部及下肢疼痛;压迫静脉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3.全身症状

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体重减轻,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甚至恶病质。如系嗜铬细胞瘤,因其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如肿瘤压迫胰腺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出现低血糖等。

[声像图表现]

腹膜后肿瘤的一般规律:

1、肿瘤较大,位置较深;

2、肿瘤形态多样;

3、肿瘤移动性小;(胸膝位、俯卧位)

4、可引起周围脏器压迹、变形、移位等间接征象;

各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声像图特点:

1、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边界不规则,有较强包膜,回声低而不均;

2、恶性淋巴瘤:多位于脊柱及腹主A前方两侧,为清晰的类圆形或分叶状低、无回声团块,后无声增强;

肿块可使腹主A与肠系膜上A间的距离增大;

3、腹膜后囊性肿块(囊性淋巴管瘤、皮样囊肿):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包膜完整,可为单房或多房,后伴声增强;CDFI:部分恶性肿瘤血流信号较丰富,为低阻型;

二、继发性腹膜后肿瘤

多为消化系统及盆腔脏器的恶性肿瘤引起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这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现象较腹膜原发性肿瘤更为多见。

肿瘤转移至腹膜后间隙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蔓延:腹膜后脏器的肿瘤(如肾癌、

肾上腺癌、胰腺癌)或附着于后腹壁的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均可直接向腹膜后侵润生长;二是淋巴转移:原发肿瘤部位不同,转移途径也有差别,但最后均可转移至腹后壁,常见的有腹主动脉旁、骶前、髂前血管旁淋巴结转移。

[声像图表现]

肿大的淋巴结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团块

1、淋巴结内部以低回声为主,不均匀

2、早期边界清楚

3、多个淋巴结聚集融合呈“蜂窝状”,断面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4、肿块较大时可挤压腹后壁血管移位或绕行

第四节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肿瘤的分类可按其性质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按有无内分泌功能(如分泌某种激素引起高血压)分为非功能性肿瘤和功能性肿瘤;按发生部位分为皮质肿瘤、髓质肿瘤、间质瘤或转移瘤等。

肾上腺的生理功能

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兴趣和精力。有关的生化、药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我们知道从肾上腺髓质内不但可以得到肾上腺素,还可得到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其副作用较肾上腺素为小,其升血压、救命的效果往往更好。更重要的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方面,通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知道从肾上腺皮质产生和分泌皮质激素(化学名称叫甾体激素或类固醇)已有40余种,若加上一些可用的中间产物或衍生物。可达70余种。皮质激素可大致分为三类,简述如下:

1.调节糖和蛋白质代谢的激素—糠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代表,临床常用的为可的松。此类素促进氨基酸脱胺变为醣,即促进糖原异生作用,维持血糖的浓度。缺乏这种激素即易发生低血糖。这种激素过多时,糖原异生作用增强,可破坏蛋白质或阻止其合成,使人体皮下脂肪过度增加,血糖升高,皮肤变薄出现紫纹,肌无力,骨质疏松。此外,糖皮质激素对各种物质代谢都有影响,它与胰岛素、生长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一起来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供应,使体内的生理活动彼此协调和平衡。

2.调节盐和水代谢的激素—盐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临床应用者为醋酸脱氧皮质酮。这种激素使肾曲管吸收钠和氯而排出钾和磷,缺乏这种激素,则血浆中钠的浓度降低,因而水分丢失,血液浓缩,同时血钾增高。这种激素过多,则情况相反,即血钠增高而钾降低。盐皮质激素对糖、蛋白质的代谢也可有一定作用,只是作用较轻。盐皮质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在生理状态下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其次是血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影响。

3.性激素肾上腺皮质还分泌较弱的雄性激素如胶氢表雄酮、雄烯二酮和微量的睾酮,这对成年的的婚育生活不起重要作用。但对男女少年可促成其最早的第二性征如腋毛、阴毛的出现,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成熟,从而使其青春期健康发育。肾上腺皮质还分泌微量的雌激素,一般无实际意义,但在肾上腺肿瘤病人,因其含量增加,可使男性患者出现阳萎、不育,女性患者出现月经失调。

这些皮质类固醇在人体内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控能及神经体液反馈系统的作用,在平时其分泌最随着昼夜时辰的不同而呈现节律的变化,因而激素在人体内血液的含量亦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例如皮质醇在早上8~9点钟时含量最高,午夜24点钟左右时含量最低。以此能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理活动正常有序地顺利进行;而当遇到意外的紧急情况时即当人的躯体可精神突然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打击时,如遇到某种巨大的困难

必须立即克服、身陷重围勇猛突破,顽强竞技想击倒对立,难产、大手术、大出血须绝处逢生等,事后连自己也往往莫明其妙:怎么能在那关键时刻急中生智,怎么能有那超常的毅力,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命不死。其实,这也是得益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还具有应激性定一特点。实验表明,当大手术、大出血时,皮质醇水平可上升数倍乃至十余倍,同时通过负反馈的调节机制,促进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增强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超常能力。

一旦肾上腺的某一部位发生肿瘤,相应部位的激素就会过度分泌,即所谓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引起一系列和激素过度分泌相关的临床症状。

皮质疾病: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酫固酮增多症

无内分泌功能的腺瘤、腺癌

髓质疾病: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临床与病理]

皮质醇增多症:75%由皮质增生引起,25%由皮质腺瘤引起)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80%由腺瘤引起,20%由皮质增生引起;

[声像图表现]

皮质增生:双侧(难显示);

皮质腺瘤:肾上腺区可见圆形、椭圆形中低回声团块,其边界清晰,有明亮的被膜线,大小约1-3cm,内部回声均匀,后方无衰减。功能性肾上腺皮脂腺瘤对侧肾上腺萎缩,无功能性肾上腺瘤,对侧肾上腺正常

皮质腺癌:肾上腺区可见直径6—8cm,圆形或椭圆形中低回声团块,晚期呈分叶状,边界不规整,,内回声不均匀,对周围组织破坏明显。;

2、嗜铬细胞瘤

[临床与病理]

肾上腺髓质在肾上腺的中间部位,仅占肾上腺的10%左右。髓质细胞的形态不一,由于在用含铬的液体处理髓质细胞时,发现这些细胞中的颗粒可着色,故称其为嗜铬细胞。

嗜铬细胞瘤多为良性,约占90%。故其形状或小于枇杷,或大如哈密瓜。一般如柑大小,呈扁圆略带扇形,切面为深黄或棕色。有分叶结构,瘤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或小或大,胞骨多核并含有多数嗜铬盐染色颗粒,尤以疑为恶性者色深而暗,可供参考。

本病以20~40岁青壮年患者居多,男与女之比几乎相等。其主要症状为高血压喝基础代谢的改变:高血压可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持续性者平时常有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心跳心慌、视觉模糊、精神紧张、焦虑、怕热等。阵发性者突然剧烈头痛、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患者有濒死的感觉。此时若测血压可达40.OkPa(200~300㎜Hg),约半小时左右后可能自行缓解。恢复后,一如常人。以后遇到某种刺激再次发作。逐渐发作次数更频,间隔期缩短,情况也渐重。发作刺激未必很强烈,有在漱口刷牙时或梦中发作惊醒、大汗,有濒死感者。也有肿瘤巨大、血压高而从无发作症状的,或无肿块、未发作,因治其他病手术中死亡的。所以有此种症状的病人应及早检查、诊治。

[声像图表现]

1)、肿块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大于3-5cm,边界清晰、规整、明亮,内部回声中等;

2)、肿瘤内有时出现囊性变,合并出血时可见不规则无回声;

3)、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肾门附近、腹主A旁、髂A两侧等处;

4)、肿块大小与症状无关;

[鉴别诊断]

肝癌

肾肿瘤

脾脏及胰腺肿瘤

胰头部肿瘤

[临床价值] 右侧肾上腺检出率高于左侧,对肥胖患者效果较差,肝硬化及脂肪肝者影响检出率可检出1cm以上的肿块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小常识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小常识 全网发布:2011-06-23 20:28 发表者:袁永熙(访问人次:4637) 乳房超声越来越普及,各地医院纷纷开展。现在妇女保健意识增强,对“B”超检查再也不陌生。许多病人就诊或者网上咨询时,常常问到“B”超专用术语是怎么回事,我认为:了解一些“B”超的原理,知道一些常识还是有好处的。 仪器和方法:乳腺超声检查一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高频探头7.5-13Mhz(兆赫),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有乳头溢液者检查前最好不要挤出液体。患者取仰卧位,直接将探头放在乳房表面,对乳头及外上、外下、内上、内下四个象限以及腋窝进行全面扫描。 灰阶即灰度等级在屏幕上的显示,是由振幅的高低转变成黑、灰、白色。颜色越深代表振幅越高,表现回声越强,即亮区。颜色越浅代表振幅越低,表现回声越低,即暗区。 回声的种类:1 低回声区在乳腺增生结节,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病灶中都可以表现出。2 等回声区常见于正常乳腺组织。3 强回声主要见于脂肪瘤病灶中。4 无回声区以含液体组织回声为标准,主要见于囊肿或囊性增生中。5 光点、光环主要是高密度介质产生反应如 钙化点,环状钙化片等。 病理图象 1 乳腺囊性增生 声像图表现腺体增厚,结构紊乱,腺体之间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反射区,体积以数毫米至1-2厘米不等,极少数可更大。囊腔形状呈圆形或扁圆形,边界清楚而规则,极小囊腔无明显边界掺杂在增生的腺体中,囊腔可散在多发,也可互相融合呈网状。 2 乳房囊肿 声像图表现肿物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整齐,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内呈无回声反射,较大的囊肿内可见稀疏弱光点漂移,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3 乳腺纤维腺瘤 声像图表现肿瘤内呈中、低回声反射,回声光点分布均匀,以纤维组织成分为主时,回声光点增强粗糙,部分囊肿内可有较大或粗斑点状钙化斑。肿瘤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或扁平状。肿物包膜完整,极少数可见包膜模糊。肿瘤后方回声不衰减或稍有增强, 可见侧方声影。 4 乳腺癌 声像图表现乳腺肿块边缘不光滑,周边走行回声粗糙,仔细观察可见像小锯齿状向周围组织延伸呈镶嵌状,无明显包膜,肿瘤可呈“蟹足”状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的后方回声表现为衰减、不衰减、增强及侧方声影等几种形式,主要由于肿块内的组织结构、声阻抗差和组织 对声波吸收的程度不同所致。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RPF)的超声诊断特征及其相关临床分析。方法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0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没有明显的外伤、感染、手术,以及肿瘤用药史,其中,6例出现疼痛、4例腹胀、3例浮肿、3例食欲不振、2例乏力、2例恶心呕吐,以及2例尿改变;阳性体征相对较少;9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7例免疫球蛋白Ig异常、5例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4例贫血、4例尿素氮和(或)肌酐升高,以及3例C反应蛋白升高。8例超声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肾积水;6例显示腹膜后低回声,并且没有血流。结论对于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不具备典型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也相对较低,应该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最终诊断。 【关键词】 腹膜后纤维化;超声检查;临床特征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作为一种比较罕见的临床疾病,具有较低的临床发病率,大体被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和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1]。其中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占多数,该病发病比较隐匿,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够典型,也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诊断相对较为困难[2]。本研究中,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0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0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0.3~67.5岁。 1.2研究内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声像图特点。 1.3超声仪器和相关设备Philips HDI 5000、Image Point HX,以及GE Logiq 9、Logiq 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大约为2~5 MHz。 1.4超声检查方法空腹状态下,对肝、脾、肾、胆、胰等组织,进行常规检查,探查有无腹膜后异常回声,并对回声性质、肾积水、动脉粥样硬化等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2结果 2.1一般情况1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3,平均年龄(47.0±2.5)岁。其中,7例患者的诊断,后被活检病理所证实。所有患者都无明显的外伤、感染、手术,以及肿瘤用药史,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疾病发生,例如合并纵隔纤维化,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 2.2症状和体征10例患者中,6例出现疼痛、4例腹胀、3例浮肿、3例食欲不振、2例乏力、2例恶心呕吐,以及2例尿改变;常见的阳性体征为移动性浊音和腹部包块,以及高血压等,分别都有1例患者。 2.3实验室检查结果10例患者,9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7例免疫球蛋白Ig异常、5例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4例贫血、4例尿素氮和(或)肌酐升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五、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86.胰腺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如何?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长12-15cm,宽3-4cm,厚l-2.5cm,横跨1-2腰椎间,分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比胰尾偏低,胰腺长轴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约20o-40o角,胰腺形态一般有蝌蚪形、哑铃形、蜡肠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后方邻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外侧沟走行胆总管。肝脏位于其前方及右侧,胆囊位于其右前方。胰颈部最狭窄,长约2.0cm,其前方为胃,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胰体前方为胃,后方为脾静脉。胰体向左延伸为胰尾,其前方为胃,左侧为脾,后方为脾静脉。 胰腺内有主、副胰管,二者之间有交通。主胰管起自胰尾,由胰尾部逐渐向胰头汇合变粗,在胰头左侧缘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分也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副胰管较主胰管短而细,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上方约2cm处。胰腺由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的分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腹腔神经丛分支。胰腺淋巴管丰富,引流路径多,故病变易经淋巴转移。 胰腺体表投影: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 187.胰腺探查前有何准备及探查方法如何?正常胰腺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正常值多少? 探查前准备:禁食8-12小时。前一天清淡饮食。肠胀气及便秘患者睡前服缓泻剂,晨起排便后检查。显示仍不满意者,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做透声窗,胰腺可清晰显示。钡餐影响胰腺显示,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当日勿行超声检查。 探查方法:患者一般采用仰卧位。显示欠清晰时可采用半坐位或坐位。探头置于上腹部正中1-2腰椎水平作各切面扫查,可显示胰腺。胰腺后方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脊柱位置固定,可作为寻找胰腺的标志。如饮水后探查,病人可采取右侧卧位,经充盈胃腔可清晰显示胰腺。 正常声像图:横切显示胰腺呈长条形,边界清晰、光滑。胰头稍膨大,前端向左后突出,为钩突。胰头向左前方变窄,为胰颈。再向左前延伸,跨过1-2腰椎,在腹主动脉前方的为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至脾门,胰腺逐渐变细部分为胰尾。胰腺内呈均匀点状稍强回声,中央可见细长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区,为主胰管结构。胰腺依次向后可见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脊柱横断面。纵切面:于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探及胰头横断面,呈椭圆形。于腹主动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显示胰体横断面,多为三角形。胰腺横断面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 胰腺测量及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多在显示胰腺长轴切面时作垂直测量,为其厚度。一般于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正常值<2.5cm;腹主动脉前方测胰体,正常值<2.0cm;脊柱左侧缘测胰尾,正常值<2.0cm。 188.胰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胰腺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又有水肿型和坏死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间质充血、水肿,病变较轻,较常见。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理表现为大量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伴周围大量血性渗出液,死亡率高,较少见。慢性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增生。急性胰腺炎病人多具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声像图表现为: (l)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可失去正常形态,轮廓不清。 (2)内回声减低,呈弥漫分布的弱点状,间有强弱不均、型态不整、边界不清的片状回声。严重水肿时呈透声暗区,似囊肿声像图。 (3)多伴胰腺区胃肠气体增多,以胰头区更甚,使探查更为困难。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义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 义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66名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使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疾病诊断的结果,评价超声诊断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男性体检者的各类甲状腺疾病的总发生率为24.45%,女性体检者的发生率为23.9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35岁体检者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瘤的发生率均低于36~70岁体检者,19~35岁体检者的甲状腺异常总发生率为17.33%,36~70岁体检者的总发生率为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e occurrence of thyroid nodules,thyroid cancer,thyroid diffuse lesions,hyperthyroidism and thyroid tumors in 19 to 35 years old examinees were lower than the 36 to 70 years old examinees,the incidence of 19 to 35 years old subjects was 17.33%,which of the 36 to 70 years examinees was 31.41%,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比较

超声诊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正常人体软组织的内部回声强度排列顺序,下述哪项正常:(A) A.肾窦>胰腺>肝脏>肾实质;B.肾窦>肝脏>胰腺>肾实质; C.胰腺>肾窦>肝脏>肾实质;D.胰腺>肾窦>肾实质>肝脏。 2、关于原发性甲亢声像图表现,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C) A.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 B.实质回声增粗、不均; C.实质回声均匀,血流丰富;D.CDFI示血流呈火海样。 3、风湿性心脏病单纯二尖瓣狭窄,不出现下列哪种情况:(C) A.左房增大 B.二尖瓣舒张期高速血流 C.左室肥厚 D.右心扩大 4、肝内血管纹理减少最常见于:(A) A.肝硬化 B.门静脉梗阻性疾病C.布加氏综合症 D.急性重症肝炎 (二)、是非题 1.超声波频率升高,分辩率增加,穿透性下降。(√) 2、多发性肝囊肿与多囊肿为不同的疾病,前者多与遗传有关。(×) 3、正常心肌组织二维超声上显示强回声。(×) 4、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型超声二尖瓣波群的典型表现为城垛样改变。(√) 5、早期妊娠孕囊于停经后第5周显示,约第8周可发现原始心管搏动。(×) 6、通常CDFI所示红色并非动脉血流,而为背离探头方向血流。(×) (三)、名词解释 1.多普勒效应:声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运动状态时,观察者感觉 到声源的频率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多普勒效应。变化的频移称多普勒频移。 2.WES征: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内液性暗区消失,呈弧状强回声光带伴宽的直线声影,即WES征。其中W为近场的胆囊壁,E为结石强回声,S为后方声影。

(四)、填空题 1.超声心动图检查一般包括M型、 B 型、频谱多普勒及CDFI检查。 2. 典型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囊内强回声团或强回声带、后方伴声影、随体位改变活动。(五)、问答题 简述超声检查的临床用途。 答:(1)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2)检测囊性器官的大小、形态、走向及某些功能状态 (3)检测心脏、大血管及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4)鉴定脏器内占位性病灶的物理特性,部分可鉴别良、恶性 (5)检测积液存在否,并初步估计积液量 (6)随访观察经治疗后各种病变的动态变化 (7)引导穿刺、活检或导管置入,进行辅助诊断或某些治疗。 超声试题二 (一)选择题 1、大量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下列哪点最有鉴别诊断价值(B) A.腹水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囊肿液性暗区形态规则。 B. 腹水液性暗区内有肠管回声;囊肿液性暗区无肠管回声。 C.腹水液性暗区无分隔;囊肿液性暗区常有分隔。 D.腹水液性暗区常位于腹部两侧;囊肿液性暗区位于腹部正中。 2、单纯房间隔缺损,超声上可见哪项表现(C) A. 左室扩大B.左室肥厚C.右室扩大D.室间隔向右室膨隆 3、胆囊壁增厚不见于下列哪种情况(D)

妇产超声诊断

妇产科疾病超声诊断 1.女性内生殖器官的应用解剖特点是什么? 女性内生殖器官是超声检查的主要盆腔脏器,包括子宫、部分阴道、输卵管和卵巢。 (1)子宫:子宫为一中空的厚肌性器官,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子宫可分三部分,上端向上穹突的部分称为宫底,它位于两侧输卵管子宫口的上方;下端狭窄部分为子宫体;子宫颈为与子宫体相接的圆柱形,被阴道分为上下两部。突入阴道内的部分为子宫颈阴道部,约占宫颈的1/3,子宫颈在阴道以上的部分为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颈阴道上部与子宫体相接的狭细部分为子宫峡部,非妊娠期该部分不明显,长约1cm。 子宫的内脏狭小,称子宫腔,可分上、下两部。上部位于子宫底与子宫体内,称为真正的宫腔,呈三角形,底向上,尖朝下。下部在子宫颈内,称子宫颈管。子宫颈管有两个开口,开口于宫腔者为宫颈内口,开口于阴道者为宫颈外口。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子宫与膀胱间形成子宫膀胱凹,子宫与直肠间形成子宫直肠凹。正常子宫被四对韧带固定,多数呈前倾前屈位,也可为中间位或后倾后屈位。 子宫壁由外向内为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浆膜层又称为子宫外膜,为包在子宫表面的腹膜。肌层由纵横交错的子宫平滑肌构成,平均厚约0.8cm。粘膜层又称子宫内膜,分功能层和基底层两层,功能层随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变化。 子宫随年龄的增长和内分泌的影响。其大小、形态、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均有明显的变化。小儿幼稚子宫长约2—3cm,宫体与宫颈之比约为1∶2;成人未产型子宫长约5.5—8cm,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经产妇子宫长约9—9.5cm,宫体与宫颈之比为2∶1;绝经期妇女子宫逐渐萎缩,在60岁后恢复回复到幼稚子宫形态。 (2)输卵管:输卵管为成对细长弯曲的管状结构,近端与子宫角相通,远端游离,长约12cm。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场所。输卵管分为4个部分:①间质部:亦称子宫角部,此处管腔甚细,为输卵管子宫壁内部分;③峡部:与间质部相连,管腔略变大;③壶腹部:为管腔最大部分为异位妊娠最好发部位;④伞部:开口于腹腔,呈喇叭状。 (3)卵巢:为一对扁椭圆体,表面凹凸不平,大小随年龄而异。

乳腺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乳腺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摘要:彩色超声多普勒(简称彩超)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在我国乳癌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保健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超声因其简便、易行、无电离辐射,已成为筛查诊断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关键词:乳腺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一、乳腺炎 [二维图像] (1)肿块边缘不规则增厚,内呈不均质增强回声区,探头挤压肿块时,局部有压痛,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声像图可见不均质的无回声及混合回声区。 (2)慢性炎症形成脓肿液化不全时,乳腺内部可呈现不均质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类似乳腺癌声像图,需加以鉴别。 [彩色多普勒] 乳腺炎症绝大多数探不到彩色血流,或仅探测到细微的血流信号,亦有学者报道,炎性包块内的血流信号可明显增加。 [脉冲多普勒] 病变区大多数探不到脉冲多普勒信号。脓肿形成时,脓肿壁上可探及低速低阻血流信号,其动脉阻力指数(RI<0.70,PI<1.30) 二、乳腺小叶增生 [二维图像]

(1)两侧乳房增大有的呈粗大点状或斑状回声,结构紊乱,内部回声均匀,边界光滑、完整。 (2)如有囊性扩张,乳房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界清,后壁回声增强,与小叶增生同时存在时为囊性小叶增生。如单侧乳房增生,应与乳腺癌相鉴别。 [彩色多普勒] 小叶增生型和纤维腺瘤型的腺体内血流信号可正常或增加,而纤维化型的血流信号减少。 [脉冲多普勒] 乳腺增生的腺体层及结节内的血管多普勒为低速低阻型,RI<0.70。 三、乳腺纤维瘤 [二维图像] (1)肿瘤大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体积在3cm,左右,大者可达10cm3,有囊性变时,可以出现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 (2)边界光滑,完整,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面,可活动。 (3)肿块内部回声呈均匀低回声或等回声。 [彩色多普勒] (1)大多数纤维瘤CDFI见肿块内血流少或测不到,有时仅见稀少微弱血流,当肿块较大时,在病变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亦可见血流环绕在瘤体外缘,低流速,RI值偏低。 (2)乳腺巨大纤维瘤,由于血供较多,CDFI表现为内部及周边较

超声试题集(第十五章 腹部大血管及腹膜后间隙)

超声试题集(第十五章腹部大血管及腹膜后间隙) 时间:2008-04-25 1.腹主动脉主要分支是(A) A.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 B. 腹腔动脉、脾动脉、肝动脉、肠系膜动脉 C.腹腔动脉、脾动脉、肾上腺动脉、精索内动脉 D.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胃左动脉 E. 以上都不正确 2.下腔静脉主要属支有(B) A. 肾静脉、肝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B .髂静脉、肾静脉、肝静脉 C. 肠系膜下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 D. 肝静脉、肾静脉、脾静脉 E. 以上都是 3.当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E)时,应考虑腹主动脉前有肿大淋巴结。 A.<300 B.>300 C. >400 D.>500 E. B+C+D 4.下列哪些血管汇入门静脉?(E) A. 脾静脉 B. 肠系膜上静脉 C. 肠系膜下静脉 D.胃右静脉 E.以上都是 5.腹腔动脉的主要分支是(E) A.肝动脉、脾动脉 B.胃左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C.脾动脉、左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D. 肝动脉、胃左动脉 E.肝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 6.下列哪项不是描述下腔静脉的?(D) A.Valsalvn动作导致下腔静脉内径改变 B.位于脊柱的前方,腹主动脉的右侧 C. 下腔静脉径直向头侧扩大 D.它通过横膈腔静脉裂孔而进入左心房 E. 下腔静脉在左右 髂静脉联合处汇合形成 7.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于(B) A.在肾静脉水平进入下腔静脉 B.走行在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侧 C.走行于下腔静脉 的后外侧入 D.走行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 E.以上都不是 8.以下哪一个不在腹膜后?(D) A.肾脏 B 腰大肌 C.腹主动脉 D.脾脏 E. 肝脏裸区 9.腹膜后间隙是在(A) A.腹膜的后方和后腹壁肌肉内 B. 腹膜的前方和腹壁肌肉间 C. 腹膜腔的后方 和内脏腹膜的后方 D.腹膜腔的后方和内脏腹膜的前方 E.以上都不是 10.扫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最适宜的体位是(B) A.俯卧位 B.仰卧位 C.右前斜位 D.左前斜位 E.站立位 11.下腔静脉最大的内脏属支是(B) A.门静脉 B.肝静脉 C.肾静脉 D.脾静脉 E. 肠系膜下静脉 12.腹膜后肿瘤可使以下哪个脏器向前移位(E) A.肾脏 B.脾脏 C.胰腺 D.输尿管 E.以上都可以 13.在声像图上检出夹层动脉瘤的最好方法是(B)

腹部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部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及报告 分析 贵医二附院超声科王秋元

腹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贵医二附院超声科王秋元 超声医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近年来超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仪器性能和检查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超声发展:从六、七十年代的A型、M型一维超声—八十年代的B型二维超声演进到现在的静态、动态和实时三维超声,由黑白灰阶图像发展到彩色血流和组织多谱勒显像,超声技术有了飞跃性的进展。 目前,超声声学造影已发展到左心室、心肌灌注造影及实质性脏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 由于计算机存储量剧增和数字成像的加快,使超声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超声不仅能显示正常与异常结构的轮廓和形态,并可以观察到器官的血流供应、代谢和功能。这些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多个系统、多种疾患的检查,使超声诊断在临床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谐波成像技术通过改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进一步完善超声成像质量,大大提高了心肌内膜、胆道及泌尿系结石的显示率。 超声特性: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根据振动频率可将机械波分为: 1. 次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16Hz/次以下。(1 Hz=振动1次) 2. 可听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16-20000Hz次(2万)之间, 人

耳可听到。 3. 超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20000Hz(2万)以上。(用于超声诊断) 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平均为1540米/秒,但在含气 组织(肺、胃、肠)的传播速度仅为331米/秒,可见超声波基本 不能穿透含气组织。所以超声一般不用于肺组织及消化道疾病诊 断。常用超声波诊断频率为 3.5-7.5MHz(兆赫),即每秒钟振动 频率在三百五十万—七百五十万Hz之间。 超声诊断是临床各科很多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安 全、无创、快捷、准确、可反复使用等优点,深受病人及临床医 务工作者欢迎。 我院引近的ALOKASSD-5000SV及迈瑞CD—6型全数字化 彩超配有以下探头: 1. 心脏探头:适用于各种心脏疾病的检查。 2. 腹部探头:它适用于肝、胆、胰、脾、肾、膀胱、前列腺、 妇、产科疾病及胸、腹水诊断。 3. 浅表探头:适用于眼、腮腺、颌下腺、甲状腺、乳腺、阴囊、 肌肉、四肢血管等浅表疾病的检查。 4. 阴道探头:用于对产科、妇科盆腔疾病的诊断,其特点是: 分辨率高,可获得高清晰图像,无须膀胱充盈,扫查时探头直接 靠近子宫、附件、盆腔等被扫查脏器,避免了肠腔气体的干扰和 腹壁脂肪对声速的衰减,可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肌层、双侧附 件及盆腔结构,能大大提高妇科疾病的诊断率及急腹症的救治率,

腹膜后超声诊断

第十二章腹膜后超声检查 第一节腹膜后超声解剖 腹膜后内容:贴在后腹壁的内脏、腹膜后间隙及相关肌肉群; 腹膜后间隙:腹膜壁层后方与腹后壁之间,为潜在间隙; 范围:上起横膈,下至盆腔, 其前方为后腹膜及腹腔器官的附着处:腹膜壁层、肝右后叶裸区、十二指肠、升结肠、直肠; 后:腰大肌、稍外为腰方肌、再外侧为腰横肌; 腹膜后间隙内容物: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及其分支、 脏器:部分肝脏、十二指肠、胰腺、升结肠、降结肠、肾上腺、肾及输尿管; 脂肪、肌肉、筋膜、结缔组织、淋巴、血管、神经; (以上组织可成为肿瘤的来源) 腹膜后间隙分区: 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肠与降结肠后方,内有胰腺、 十二指肠降部及横部; 肾周围间隙:由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围成,内有肾、输尿管、肾上腺; 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髂腰筋膜之间,内有腰交感N干、乳糜池、淋巴结 第二节腹膜后探测方法和正常声像图 一、腹膜后超声 检查前准备:受检者空腹8-12小时、充盈膀胱; 体位:仰卧位为主,必要时侧卧位或俯卧位扫查; 方法:采用连续进行纵、横、斜切面。借助间隙与脏器结构的邻接关系进行推断。 扫查方法: 1、探查已知肿物及其与周围的关系; 2、全面扫查腹膜后间隙有无肿物及肿大淋巴结; 3、通过显示腹膜后脏器、血管及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定位; 正常腹膜后间隙声像图;通过以下四个腹部超声扫查断面,显示间隙与脏器结构的毗邻关系,推断取得腹膜后见习所处立体空间位置。 1、经腹主A长轴纵断面显示肝左叶及其浅部的腹主动脉长轴,在其腹侧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十二指肠横部、胰体和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肾旁间隙。 2、经胰腺长轴腹部横断此段面的胰腺及其浅部图像,包括胰腺、十二指肠降部、胆总管下段、门静脉和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等,相当于腹膜后肾旁间隙。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位于肾周围间隙。 3、经肾门横断显示肾门部肾动、静脉。肾和肾血管所处空间是肾周围间隙;肠系膜上动、静脉在肾旁前间隙内走行。

腹膜后大血管超声

腹膜后大血管 腹主动脉主要分支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髂总动脉 下腔静脉主要属支有肝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睾丸(或卵巢)静脉和髂总静脉 一、检查前准备:禁食8小时以上,病情危急者不需特殊准备 仪器:2-5MHz的凸形探头,3.5MHz,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取样门大小为所查血管管径的1/3~1/2 深吸气及探头加压有助于排除气体干扰 二、正常超声表现★ 超声检查内容★(技术要点) ①管壁和管腔状况,压迫后管腔改变 ②血流方向、性质 ③动脉血流测量常用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流速(Vd)、阻力指数(RI)、加速度等 1、腹主动脉 纵切呈管状无回声区,横切为一圆形搏动性无回声区,位于脊柱左侧 内径自上而下渐进性变小;正常腹主动脉近段内径2~3cm,远段1~2cm CDFI:血流为高速高阻型层流,流向足侧 2、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①腹腔动脉纵切显示其与腹主动脉垂直或与腹主动脉形成向头侧的夹角,横切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呈Y或T形 ②纵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于腹腔动脉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发出,斜向足侧,与腹主动脉前壁间的夹角正常不超过30° ③CDFI:禁食空腹时,肠系膜上动脉为三相波形,进食后流速明显增高 禁食空腹时腹腔动脉为低阻的二相波,进食后流速仅轻微升高 3、肾动脉 ①约在第一腰椎水平,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点稍下处从腹主动脉两侧向外侧发出 ②右肾动脉起点略低于左肾动脉,较细长,从下腔静脉后方走行入肾门;左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后直接进入左肾 ③CDFI:血流频谱为低阻型,正常肾动脉峰值流速<150cm/s,RI0.5~0.7 4、下腔静脉及其属支 (1)二维 ①静脉管壁呈薄而平整的细线状回声,管腔内为无回声 ②位于脊柱右前方、腹主动脉右侧,横切下呈椭圆形的无回声区 ③下腔静脉内径受呼吸影响明显;近右心房处可见生理性狭窄;正常下腔静脉管腔前后径近心段1.0~1.3cm,远心段0.9~1.1cm (2)CDFI:清晰显示者,管腔内充满血流信号 下腔静脉近心段和肝静脉随心脏舒缩血流颜色发生变化,但无湍流出现

超声诊断学各章重点(人卫版)

超声诊断学各章重点 主要掌握:疾病诊断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前的准备 掌握特殊声像图典型疾病的典型声像图和一些老师提过的解剖知识绪论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见书本的第1,2页(一定要看一下) A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大多不用,眼科) B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 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 D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 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的为蓝色, 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 第六章肝超声诊断 一、肝脏的超声解剖: 肝脏的五叶八段: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 八个肝段:左外叶上(S2)、下段(S3),右后叶上(S7)、下段(S6),右前叶上(S8)、下段(S5),方叶(S4)和尾状叶(S1) 肝内血管: 1、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并始终走行在一 起,外有Glisson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 2、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会注入下腔静脉) 3、肝门的解剖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 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 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口。 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 二、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 扫查方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 三、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 正常声像图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6CM。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

甲状腺超声诊断TI- RADS 分级

甲状腺超声诊断TI- RADS 分级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病变,正常人群的检出率可高达60%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增加。由于其临床症状变化比较复杂,易误诊。甲状腺孤立性结节恶性可能性大,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疑有甲状腺结节的病人均应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彩超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对于位置深在而体积小的甲状腺结节尤其如此。为了规范甲状腺超声检查,美国Park等学者仿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制定了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用于指导甲状腺结节的诊断。 甲状腺Ti-RADS 分级诊断标准如下:0 级,无结节,正常甲状腺或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1 级,高度提示良性,超声显示腺体大小、回声可正常,无结节、亦无囊肿 或钙化;2 级,可能良性病变,边缘界限清楚,以实性为主,回声不均匀,等回声-高回声,可有蛋壳样钙化或粗钙化,恶性风险为0,需要临床随访;3 级,不确定病变,实质性肿块回声均匀,多为低回声,边缘光整,可分为3A及3B,3A倾向于良性,3B倾向于恶性,恶性风险为<2%,可能需要穿刺活检;4级:可能恶性病变,1~2 项提示恶性的超声表现,如极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光整、淋巴结异常等,恶性的可能比例为5~50%,需要结合临床诊断;5 级,高度提示恶性,超过3 项提示恶性的超声表现,如极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淋巴结异常等,提示癌的可能性>95%;6级:细胞学检出癌症,确诊为癌。在临床应用中,3 级以 下诊断为良性可能性较大,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可定期观察,3~6 个月后复查彩超;4 级者有恶性可能,可行穿刺确定性质;5 级者恶性可能性极大,建议直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TI- RADS 分级方法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超声鉴别特征入手,细化每一条危险因素,综合评分,从而得出最终分级,每一评分均围绕良恶性特征,更加准确可信。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特征有:实性,低或显著低回声,边界不清,微小分叶,簇状钙化及直立状等6个方面,具体可表现为结节界限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包膜不完整,内部为不均匀低或极低回声,伴有沙粒样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纵横之比> 1,呈浸润性生长,血供丰富等。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否显示血流信号,以及血流信号在甲状腺结节内的分布状况,可将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分为3 种类型,Ⅰ型:内部无血流信号;Ⅱ型:结外丰富血流信号和(或)少许结内血流信号;Ⅲ型:结内丰富血流信号和无(或)少许结外血流信号。评判标准为Ⅰ、Ⅱ型为良性,Ⅲ型为恶性。而部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因为其形态较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沙粒样钙化不明显,血供稀少等超声特征易误诊,需要细致观察。

甲状腺超声诊断

甲状腺超声诊断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七.正常甲状腺超声表现 1.形态颈前正中横切面探查时甲状腺呈马蹄形蝶形,颈侧区纵切面探查,甲状腺呈上窄下宽的锥形。 2.包膜甲状腺周围是甲状腺固有膜和甲状腺假被膜形成的薄层高回声带,光滑、整齐、境界清晰。 3.腺体回声正常甲状腺实质的回声水平和正常颌下腺的回声水平相似,高于颈部带状肌(即舌骨下肌群,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提肌和甲状舌骨肌)回声水平。根据不同的超声仪器、不同的成像频率,甲状腺实质回声分布略有差异,高分辨力超声显示的甲状腺实质回声密集均匀,而仪器分辨率不佳时,甲状腺实质的回声可表现得较为粗大,均匀性下降。 4.血供彩色/能量多普勒彩色显像时,高灵敏度超声仪器对于甲状腺内部血流信号可能显示为短棒状或条状,低灵敏度超声仪器可能只显示稀疏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表现为具搏动感的明亮的彩色血流信号,而静脉彩色血流信号较为暗淡,无搏动感。 5.频谱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可检测甲状腺内动脉或静脉血流频谱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甲状腺上、下动脉血流频谱为陡直的单向单峰图像,上升较快,下降较慢。 八.甲状腺弥漫性疾病的超声评估 (一)灰阶超声 1.部位根据是否在正常甲状腺解剖部位探及甲状腺组织,分为正常部位甲状腺和异位甲状腺。 2.大小甲状腺的大小通常用侧叶前后径、左右径及峡部厚度来评估,分正常、增大和缩小三种。甲状腺增大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病)及结节性甲状腺肿、部分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缩小则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核素治疗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后期,也可见于甲状腺发育异常,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 3.形态可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对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的两侧叶常是对称性的。两侧叶不对称多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手术后和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等。 4.边界甲状腺边界可分为清晰、模糊两种。边界清晰通常见于疾病未累及包膜的甲状腺疾病。边界模糊常由炎症性或肿瘤性病变造成,前者可累及颈前肌群,而后者尚可突破甲状腺包膜,累及气管、喉返神经组织等。 5.内部回声 (1)回声强度:以正常颌下腺实质回声水平做参考,可分为回声正常、回声减低和回声增高。回声正常见于部分单纯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回声减低多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侵袭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回声增高较为少见,可见于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2)回声均匀性:可分为均匀和不均匀。甲状腺实质回声均匀可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少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回声不均匀为大部分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共同表现。 (二)多普勒超声

最新超声诊断知识点

超声诊断学 1、超声波:具有声波的属性(弹性机械波-质点的相位性运动和能量传递,疏波和密波交替性变化,在介质中以纵波形式传导),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的机械振动波。 2、 2、声特性阻抗:声特性阻抗(Z)为声速和介质密度的乘积,即Z = P×C。 3、多普勒效应:入射超声遇到活动的小界面或大界面后,散射或反射回声的频率会发生改变,称为多普勒频移。界面活动朝向探头时,回声频率升高,呈正频移;反之,回声频率降低,呈负频移。 4、声影:在常规DGC(深度增益补偿)正补偿调节后,在组织或病灶后方所显示的回声低弱甚或接近无回声的平直条状区。 5、门脉工字部:门静脉左支略长分为左内叶支、左外叶下段支和左外叶上段支,门静脉左支经过横部、矢状部达囊部,它与其分支构成“工”字形。 6、第一肝门:是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的出入口。 7、第二肝门:肝左、中、右静脉和若干条肝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位于膈肌下方内1cm处,该处即为第二肝门。 8、折射:大界面两侧介质(组织)声速不同,超声波在进入第二介质后将发生折射(角度偏转)。超声波由声速小的介质进入声速大的介质,折射角增大,反之亦然。 9、散射:小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散射现象,散射使入射超声能量中的一部分向各个空间方向分散辐射,其返回至声源的回声能量甚低。

10、声能衰减的因素: 1)小界面的散射 2)大界面的反射 3)声束的扩散 4)软组织对超声能量的吸收 11、超声诊断新技术: 1)弹性成像:是通过灰阶或彩色编码成像显示组织压缩前后(呼吸心跳的内在压力)引起 的位移变化,来间接反映组织的硬度一种成像技术。 2)超声造影 3)三维超声 4)心脏斑点追踪技术 12、心脏基本切面: 1)左室长轴切面 2)心底短轴切面(主动脉短轴切面、二尖瓣口短轴切面、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心尖短轴 切面) 3)心尖及胸骨旁四腔心切面 13、心包积液: 1)二维超声: 是诊断心包积液的最佳检查方法。 左心室长轴切面,可观察到左室后壁、右室前壁及心尖区周围心包腔内液性暗区。 在左心室短轴切面,可显示左心室周围不同平面的心包积液,包括前壁、侧壁和下壁等,同时还可显示右室游离壁心包腔内的积液。 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可观察左室侧壁、右室侧壁及心尖区心包积液。

腹膜后肿块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腹膜后肿块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腹膜后肿块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腹膜后肿块患者20例,对患者进行超声诊断,观察患者肿块状况。將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活检效果进行对比,观察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20例腹膜后肿块患者,确诊率达90%。结论:超声诊断可以明显提高腹膜后肿块确诊效果,提高病理特征检测效果,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of retroperitoneal masses.Method:Selected 20 cases with retroperitoneal tumo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June to 2012 June,took ultrasonic diagnosis on patients then observed patients’https://www.360docs.net/doc/d56957181.html,pared the results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with operation or biopsy condition,then observed the diagnose accuracy.Result:Ultrasound diagnosis showed that 20 cases were retroperitoneal masses,the diagnosis rate reached 90%.Conclusion:Ultrasound diagnosis of retroperitoneal masses diagnos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define diagnosis,improve the detection effect of pathologic features,and have very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masses;Ultrasonic diagnosis;Clinical value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腹膜后肿块患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严重阻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腹膜后肿块患者在临床中并不存在明显自觉症状,当肿块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患者才会出现明显腹部肿胀、肿块症状,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患者治疗时机的延误[1]。本文就腹膜后肿块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上述诊断结果进行探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腹膜后肿块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个月~71岁、平均43.4岁。选取患者经病理检测与手术监测证实,包括腹部肿块、肿胀、隐痛患者17例,消瘦、不规则发热患者14例,肌紧张、腰背部疼痛患者6例,伴有高血压患者3例。 1.2 诊断方法 使用超声诊断仪对腹膜后肿块患者进行检查。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参数为3.5 MHz。在患者空腹状况下进行检查,腹部胀气患者要在消气后进行检查,保持侧卧位或仰卧位,患者病灶明确后可以进一步选取胸膝卧位、坐位、立位等特殊体位。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多切面对患者病灶状况进行检查,观察患者肿块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