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穿膜肽(CPP)是具有穿透多种细胞膜功能的小分子多肽,能携带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由于CPP 缺乏组织选择性和靶向性,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发现的一些具有细胞穿透功能的短肽(少于30个氨基酸)即细胞穿膜肽(CPPs),能够有效地将蛋白质、多肽、核酸片段等以多种方式导入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其转导效率高且不会造成细胞损伤。CPPs的发现为生物大分子在细胞生物学、基因治疗、药物体转运、临床药效评价以及细胞免疫学等研究领域等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PPs的种类特点、化机制、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述。

关键词:细胞穿膜肽;靶向性;穿膜机制

1 细胞穿膜肽的性质、分类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多种CPPs, 它们共有的性质: ①具有净正电荷性和两亲性;②穿膜转运效率高; ③可以导入近乎所有的细胞;④可以携带多种活性物质进入细胞;⑤可以通过固相合成或原核表达制备,方法成熟简便。

CPPs 的分类以及统一的术语还没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得到不同的种类。最近有学者根据短肽的特点和来源将其分为3大类:①蛋白衍生肽(protein derived CPPs), 如penetratin、TAT和pVEC等;②模型肽(model peptides) 如MAP和(Arg)7等;③设计肽(designed CPPs)如MPG和Transportan等。

从其两亲性性质也可将其分为3类: ①两亲性CPPs (PaCPPs), 如MPG、transportan、TP10、Pep-1;②中等两亲性CPPs (SaCPPs),如penetratin, RL16;

③非两亲性CPPs (NaCPPs),如R9。

2 细胞穿膜肽的穿膜机制

尽管细胞穿膜肽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穿膜机制目前仍暂无定论,且存在很大争论因此,弄清细胞穿膜肽的化机制,是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临床研究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对于CPPs 穿膜机制的描述主要有以下2 种。第一,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这方面研究多是通过荧光标记并使用胞吞作用抑制剂的方法,通过对比胞吞作用抑制剂使用与否对CPPs 及其底物入胞作用的影响,来评价CPPs的入胞机制。

第二,通过静电作用与细胞膜相结合并诱导膜脂质双分子层产生短暂的孔隙而直接渗透进入细胞由于目前所研究的细胞穿膜肽多以阳离子CPPs 为主,如HIV T at,寡聚精氨酸等因此,有人提出,细胞穿膜肽的穿膜机制可能与其电荷特性有关,而人体组织细胞表面为负电荷特性,也为阳离子CPPs 与之吸附及发生穿透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Herce 等认为细胞穿膜肽的阳离子特性不仅使CPPs有易于与细胞膜表面的结合,还能够诱导膜双分子层的失稳并产生短暂孔隙Herce 等进一步通过实验测定脂质双分子层的电子流向证实了这种假设,并认为精氨酸残基在阳离子CPPs诱导的穿膜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3 细胞穿膜肽的应用

近年来,细胞穿膜肽作为分子载体应用于体外入胞转运的研究越来越多与其他生物大分子转运方法相比,细胞穿膜肽介导的入胞作用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细胞穿膜肽能够有效转导具有不同分子量和天然性质的大分子进入细胞;其次,细胞穿膜肽毒性相对较小;再次,细胞穿膜肽的非特异性穿膜作用使其应用更广泛;最后,细胞穿膜肽不仅可以应用于注射给药,还可以用于鼻黏膜给药口服给药细胞穿膜肽可以运输多种物质到哺乳动物的的多种细胞中,包括:小分子核酸,多肽,蛋白,质粒DNA,寡聚核苷酸,脂质体及其他一些纳米药物载体等。这

些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大大推进了分子生物学、药学、细胞生物学、疫苗学、甚至影像学的发展。近年CPPs的应用进展如下:

3.1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运输

对许多疾病使用外源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治疗方法。Wu 等利用穿膜肽的蛋白转导功能来介导信号肽-绿色荧光蛋白-穿膜肽NT4-GFP-Ant 融合蛋白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到达靶细胞。T at(T at48?60)能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的细胞毒素肽模拟物P21EAF1/CIP1运输到细胞核,且研究发现T at48?60–P10 可以诱导细胞凋亡。Zhang 等[1]根据一种α螺旋肽CAI的结构设计出了一种细胞穿膜肽NYAD-1,它比CAI具有更稳定的α螺旋结构,研究发现, NYAD-1能够穿过细胞膜并与Gag聚蛋白共定位于质膜上,破坏病毒颗粒的自组装。研究者[2]设计了一种含有穿膜肽、弹性蛋白类似多肽ELP (Val-Pro-Gly-Xaa-Gly)和一种衍生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P21 的结合多肽,这种多肽能够使SKOV-3 卵巢癌细胞和HeLa子宫癌细胞的生长速率减慢而抑制它们的增殖。HIV-T at 与小泰勒虫抗原Tp2 结合形成重组T at-Tp2 融合蛋白,发现其能够加强迟钝的CD8+T细胞反应的兴奋性。

3.2 核酸类药物的运输

核酸类药物的细胞运输具有挑战性。最近有关使用CPPs 进行核酸细胞运输的例子较多。研究证明, 细胞膜穿透性寡肽——八聚精氨酸(R8)修饰的脂质体可以有效输送siRNA 进入细胞并增强其生物学功能。Palm-Apergi等[3]研究一种细胞穿膜肽MAP,用这种典型的抗菌肽处理细菌产生细菌空壳,这种空可以载入所需的DNA 或质粒并将其运输进入哺乳动物细胞,还可以用于预防接种。Meade 等[4]研究认为, CPPs 为双链siRNA 进行细胞化去诱导RNAi 反应提供了一种

好方法。Veldhoen 等[34]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载体肽MPGα能同时与核酸形成非共价连接的、具有高灵活性的复合物,它可以作为运输siRNA 的载体。与转座子结合的“睡美人”转座酶能将特殊基因转移进目标动物体。这些特殊基因有助于治疗多种疾病。有研究[5]发现细胞穿膜肽M918 可以完成“睡美人”转座酶和一个外源转座子质粒(带有一种抗生素基因)在体外的细胞共转导运输。具有空间位阻的带电荷中性寡核苷酸类似物, 如肽核酸(PNA)和磷酰二胺吗啉代寡核苷酸(PMO),在反义引物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性质。然而,寡聚核酸在细胞不能自由运输,因此, Lebleu 等[6]研究了两种富含精氨酸的CPPs(R-Ahx-R)4AhxB (R =精氨酸, Ahx = 胺己苯酸酯, B =β-丙氨酸)和R6Pen,它们能够在胞体溶解剂存在的情况下, 在低摩尔浓度下将PNA和PMO进行有效的核运输。研究发现,固相合成穿膜肽T at 能够携带质粒DNA 穿过细胞膜进行基因转染,并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7]。

3.3 小分子药物运输

研究表明,富含精氨酸的细胞穿膜肽可以直接运输磷酸二酰胺吗啉齐聚物进入鼠类白细胞,抑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前体mRNA的剪接[8]。Lindgren 等[43]设计了一种CPP 与细胞抑制剂甲氨蝶呤(MTX) 的结合物, 用于克服乳腺癌肿瘤细胞对甲氨蝶呤的耐受。将2', 5'-寡腺甙酸四聚物(2-5A)与短链HIV-1T at 肽用化学方法结合产生2-5A-T at 嵌合体[9],此嵌合体可以被细胞吸收并能在完整的细胞中活化核糖核酸酶L, 它可能为HIV的RNA 在体的靶向破坏提供了一种方法。

3.3 增强药物的吸收及其他特殊功能

Kamei 等[10]发现通过使用CPPs 可以促进胰岛素的肠吸收。Khafagy 等[11]

研究发现L-型穿膜肽penetratin 可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渗透性而使其穿过鼻膜, 并对鼻吸收黏膜上的细胞完整性不会引起明显的破坏。T unnemann 等[12]研究认为细胞穿膜肽介导的肽转导作用不仅是一种对细胞Ca2+无副作用情况下可以增加心肌功能的唯一方法, 而且是一般细胞或干细胞中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和控制的非常有用的工具。Kloss 等[13]研究发现,含有4~10 个精氨酸残基的寡聚精氨酸, 特别是(Arg)8 能够抑制细胞主要的蛋白水解系统。当考虑寡聚精氨酸作为药物的细胞运输载体时,必须考虑其对蛋白酶的制活性问题。有研究报道, 成功设计的一种新的穿膜肽Pep-1-K (衍生于穿膜肽Pep-1) 具有强的抗菌活性, 可以作为细菌选择性抗菌肽[14]。Johansson 等50研究发现了一种含有22 个氨基酸残基的衍生于肿瘤抑制基因P14ARF的N端部分的肽ARF (1-22), 它是一种具有P14ARF 功能的类似物,对细胞膜有穿透性, 膜破坏性低且能诱导细胞凋亡。以前研究认为大多数CPPs 可以易位穿过哺乳动物细胞质膜, 而不能穿过像酵母细胞的细胞膜。然而, Parenteau 等[15]对20 种CPPs进行了测试, 发现有一种肽Tp10能有效的穿过裂殖酵母细胞并在细胞均匀分布。由于治疗分子不能穿过质膜, 基因和药物运输进入眼部组织,例如视网膜和角膜被阻碍, Johnson 等[16]研究发现了一种能用于眼部组织运输的新肽POD, 能够运输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进入神经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角膜细胞等。如果能够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追踪干细胞的分布和分化的能力,对临床和研究非常重要。Liu等[17]用一种典型的CPP 承载钆颗粒,此颗粒可以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磁共振成像。荧光成像技术确定此复合物可以化进入干细胞质和核, 毒性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表示此复合物不会影响细胞的生存和膜电势梯度。关于CPPs 的氨基酸序列见表1。

表1 CPPs 的氨基酸序列

4 细胞穿膜肽在应用中的不足

CPP 缺乏组织选择性和肿瘤靶向性,单纯凭借CPP 无法使抗肿瘤药物定向积,使作用于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性增大。同时CPP 的正电性易与血浆中荷负电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被网状皮系统快速清除, 导致CPP在体不稳定,极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8]。因此,提高CPP 的肿瘤靶向性是将其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的关键。

CPPs 在药物运输过程中的使用存在的另外一个弊端是其稳定性差。CPPs 化后, 由于体含有各种蛋白酶, 它可能会酶解外源CPPs 及其药物分子;体的环境包括pH 值、离子浓度等都有可能改变CPPs 的某些性质使其失去活性。因此,

必须通过寻找新的稳定的CPPs[58]或对现有的CPPs 进行修饰改进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些蛋白在化进入细胞后不再具有生物活性,可以考虑在蛋白和CPPs 之间插入一个连接分子来辅助在细胞释放有活性的蛋白和药物。此外, CPPs 是否有免疫原性或半免疫原性及长期应用会对机体产生何种影响, 需要将CPPs 序列进一步的优化以提高其适用性[19]。

一些证据显示, CPPs可以与任意的分子结合,非靶向性进入细胞, 导致生物活性药物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如果不能建立可行性使用方法以促进细胞特异性运输,将限制细胞穿膜肽在机体运输药物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在能够有效利用CPPs 运输药物以充分发挥治疗作用方面有价值的应用实验结果还鲜见报道。

这种载药方式在应用中是否存在潜在的细胞毒性以及运输过程中缺乏细胞特异性等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的重视[20]。一些CPPs 存在细胞化差,出现细胞代性降解及一些不良的生物效应如毒性和免疫原性等。需要进一步开展对CPPs 的药代动力学、体分布等相关研究。

5 展望

CPPs 的发现为生物大分子用于疾病治疗带来了曙光, 在细胞生物学、基因治疗、药物体转运、评价及细胞免疫学等研究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CPPs 及其类似物将被发现和构建,而作为研究基础的对CPPs 的基本序列及穿膜机制的探讨尤显重要,特别是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建立与验证ACPPs 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应用于靶向制剂,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将逐渐成为CPPs 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构建能够被病变部位或细胞特异性识别并打开的连接键,或进一步提高CPPs 融合多肽对靶组织微环境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ZARO J L, SHEN W C.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membrane transduction and endocytosis of oligopeptides[J]. Biochem Biophy Res Comm, 2013, 307( 2) : 241- 247. [2]WENDER P A, ROTHBARD J B, JESSOP T C, et al. Oligocarbamate molecular transporters: 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class of transporters for drug delivery[J]. JAme Chem Soc, 2002, 124( 45) : 13382- 13383.

[3]FUTAKI S, NAKASE I, SUZUKI T, et al. Translocation of branched- chain arginine peptides through cell membranes: Flexibility in the spatial disposition of positive charges in membranepermeable peptides[J]. Biochemistry, 2012, 41 ( 25 ): 7925-7930. [4]FUTAKI S, SUZUKI T, OHASHI W, et al. Arginine- rich peptides. An abundant source of membrane- permeable peptides having potential as carriers for intracellular protein delivery [J]. J Biol Chem, 2011, 276: 5836- 5840.

[5]WENDER P A, MITCHELL D J, PATTABIRAMAN K, et al. The design,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molecules that enable or enhance cellular uptake: peptoid molecular transporters[J] . Proc Natl AcadSci USA, 2006, 97( 24) : 13003- 13008.

[6]MITCHELL D J, KIM D T, STEINMAN L, et al. Polyarginine enters cells more efficiently than other polycationic homopolymers [J]. J Peptide Res, 2007, 56( 5) : 318- 325.

[7]GUO Q G , ZHAO G J , HAO F J , et al. Effects of the TAT peptide orientation and relative location on the protein transduction efficiency[J]. Chemical Biology &Drug Design,dio: 10. 1111 /j. 1747- 0285. 2011. 01315. x.

[8] Deshayes S, Plenat T, Charnet P, et al. Formation of transmembrane ionic channels of primary amphipathic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 Consequences on the mechanism of cell

penetration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1758: 1846? 1851.

[9] Sheng JW, Oyler G, Zhou B,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ell-penetrating peptide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 382: 236?240. [10] Patel LN, Zaro JL, Shen WC.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 intracellular pathways

and pharmaceutical perspectives [J]. Pharm Res, 2007, 24: 1977?1992.

[11] Zhang LX, Zhang SX. Mechanism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mediated internal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J].Chin J Biochem Mol Biol, 2008, 24: 1092?1096. [12] Chen Q, Liu YW, Huang S, et al. Advances in mechanisms of internalization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J]. Int J Pathol Clin Med, 2009, 29: 115?120. [13] Pujals S, Giralt E. Proline-rich, amphipathic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J]. Adv Drug Deliv Rev, 2008, 60: 473?484.

[14] Qiao YP, Ren L, Wang L, et al. T at peptide enter bone marrow stem cells through

a lipid raft macropinocytosis [J]. J Xiamen niv, 2008, 47: 235?239.

[15] El-Andaloussi S, Johansson HJ, Holm T, et al. A novel cellpenetrating peptide,

M918, for efficient delivery of proteins and peptide nucleic acids [J]. Mol Ther, 2007, 15: 1820? 1826.

[16] Esbjorner EK, Lincoln P, Norden B. Counterion-mediated membrane penetration: cationic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overcome born energy barrier by ion-pairing with phospholipids [J]. iochim Biophys Acta, 2007, 1768: 1550?1558.

[17] T orchilin VP. T at peptide-mediated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pharmaceutical nanocarriers [J]. Adv Drug Deliv Rev, 2008, 60: 548?558.

[18] Barany-Wallje E, Gaur J, Lundberg P, et al. Differential membrane perturbation caused by the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Tp10 depending on attached cargo [J]. FEBS Lett, 2007, 581: 2389?2393.

[19] Nakase I, T akeuchi T, T anaka G, et al. Methodological and cellular aspects that govern the internalization mechanisms of arginine-rich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J]. Adv Drug Deliv R ev, 2008, 60: 598?607.

[20] Hansen M, Kilk K, Langel U. Predicting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J]. Adv Drug Deliv Rev, 2008, 60: 572?579.

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第7卷第5期1998年10月 环境科学进展 ADVANCESINENVIRONMENTALSCIENCE Vol.7,No.5 Oct.,1999生物膜的研究进展Ξ 王文军1、2 王文华1 黄亚冰1 张学林2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2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长春130021) 摘 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膜研究成果,包括生物膜的发育形成、形态结构、组成、物理-化学特征、抗性等;生物膜在污水处理方面的作用和微生物组织腐蚀性的负效应。 关键词:生物膜 特征 作用 生物膜在天然水环境中和工程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3]。在天然水环境中,绝大部分矿物颗粒表面覆盖着有机外壳[4],这些有机外壳由腐殖酸物质和生物膜组成,它们将强烈地改变矿物颗粒的吸附行为,这种表面吸附作用在河水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工业应用中,生物膜的作用表现在废水处理,以及酸性矿物排泄物的生物修复等方面,例如在水和废水处理系统中,生物膜反应器比悬浮生长反应器具有更大的优势,能提高生物量在反应器中的滞留程度,促进对污染物降解效率。生物膜的破坏性作用表现在清洁水系统中,以及微生物诱导的腐蚀等方面[5,6]。随着对生物膜在自然环境(如水、土、生物环境)中和工业应用方面的重要性的不断认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人们对生物膜的兴趣极大地增加[7]。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对生物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31],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生物膜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生物膜形成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膜存在于几乎所有暴露于水中的固体表面上,代表了一类微生物群体,其中有各种寄居者如固着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藻类[4-9]。这些微生物细胞及非生物物质镶嵌在微生物分泌的有机聚合物基质(Matrix)中,聚合物基质由细菌胞外聚合物质和腐殖质等其它有机物质组成。即生物膜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由微生物细胞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的微生态系统,细胞镶嵌在胞外聚合物的基质中,并且附着到固体表面。生物膜发育形成的条件和时间序列大致为[9]: (1)存在着清洁的可用于聚居的固体表面;(2)一种有机分子膜快速形成;(3)聚结的细胞 Ξ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777027 2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2.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2.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B.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 C.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2.一学生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显微镜下只有1个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其他细胞都看到了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这可能是 A.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 B.死细胞 C.蔗糖溶液浓度太小 D.实验操作不正确3.25.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 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 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C. K+通过原生质层 D. 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4.葡萄糖分子的协助扩散跨膜运转的速度比自由扩散增大105倍,这是因为 ( ) A.分子顺浓度梯度运转 B.有载体蛋白协助 C.分子通过亲水性通道跨膜运转 D.细胞提供能量 5.下列据图所作出的说明错误的是 A.图1说明该物质跨膜运输时会出现饱和现象 B.图2说明此物质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 C.图3说明该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4说明该植物吸收k+不需载体协助 6.Timothy综合征是一种由于L型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多器官异常及心律失常综合征。研究发现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抑制突变通道显著增强的Ca2+内流。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不消耗能量 B.Timothy综合征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Timothy综合征患者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远高于细胞外 D.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用于治疗Timothy综合征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7.右图所示是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请据图回答:

晶闸管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一、晶闸管的基本结构 晶闸管(SemiconductorControlled Rectifier 简称SCR )是一种四层结构(PNPN )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它同时又被称作可控整流器或可控硅元件。它有三个引出电极,即阳极(A )、阴极(K )和门极(G )。其符号表示法和器件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符号表示法和器件剖面图 普通晶闸管是在N 型硅片中双向扩散P 型杂质(铝或硼),形成211P N P 结构,然后在2P 的大部分区域扩散N 型杂质(磷或锑)形成阴极,同时在2P 上引出门极,在1P 区域形成欧姆接触作为阳极。

图2、晶闸管载流子分布 二、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晶闸管导通与关断两个状态是由阳极电压、阳极电流和门极电流共同决定的。通常用伏安特性曲线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晶闸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当晶闸管AK V 加正向电压时,1J 和3J 正偏,2J 反偏,外加电压几乎全部降落在2J 结上,2J 结起到阻断电流的作用。随着AK V 的增大,只要BO AK V V <,通过阳极电流A I 都很小,因而称此区域为正向阻断状态。当AK V 增大超过BO V 以后,阳极电流突然增大,特性曲线过负阻过程瞬间变到低电压、大电流状态。晶闸管流过由负载决定的通态电流T I ,器件压降为1V 左右,特性曲线CD 段对应的状态称为导通状态。通常将BO V 及其所对应的BO I 称之为正向转折电压和转折电流。晶闸管导通后能自身维持同态,从通态转换到断态,通常是不用门极信号而是由外部电路控制,即只有当电流小到称为维持电流H I 的某一临界值以下,器件才能被关断。 当晶闸管处于断态(BO AK V V <)时,如果使得门极相对于阴极为正,给门极通以电流G I ,那么晶闸管将在较低的电压下转折导通。转折电压BO V 以及转折电流BO I 都是G I 的函数,G I 越大,BO V 越小。如图3所示,晶闸管一旦导通后,即使去除门极信号,器件仍然然导通。 当晶闸管的阳极相对于阴极为负,只要RO AK V V <,A I 很小,且与G I 基本无关。但反向电压很大时(RO AK V V ≈),通过晶闸管的反向漏电流急剧增大,表现出晶闸管击穿,因此称RO V 为反向转折电压和转折电流。 三、晶闸管的静态特性 晶闸管共有3个PN 结,特性曲线可划分为(0~1)阻断区、(1~2)转折区、(2~3)负阻区及(3~4)导通区。如图5所示。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知识+练习+答案)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也不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H2O、O2、CO2等气体分子、甘油、脂肪酸、乙醇、苯等脂溶性物质。 (2)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但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其中分为通道蛋白、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 2、主动运输:物质由浓度低向浓度高的进行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需要载体。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易化扩散是协助扩散,葡萄糖在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其他细胞(除红细胞)的方式就是主动运输。钠离子如果是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其方式就可以看作是协助扩散;而如果不是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那其方式就是主动运输。 二、非跨膜运输:分为胞吞(内吞作用)与胞吐(外排作用)。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通过小泡)。 三、例析计算“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1、离子、小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跨膜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通过生物膜。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明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的起点和止点→弄清物质通过的方式和经过的结构及其结构特点→注意一个等量关系“生物膜的层数=1/2磷脂分子的层数”。此外,还要明确细胞结构中,具有双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膜(有核孔),具有单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2、大分子物质、病菌、病毒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RNA等)、病菌、病毒等颗粒性物质不能以跨膜方式通过生物膜,而是以内吞(胞吞)、外排(胞吐)作用通过生物膜。其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形成小泡包围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过生物膜,所以这些物质通过生物膜时没有穿过生物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也不穿过生物膜。 四、例题解析 1、以下哪一过程是主动运输()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BFG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答案是BFG。 植物细胞膜对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向如下图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某种物质的浓度。该物质可能是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概况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s 海洋科学前沿, 2018, 5(2), 29-3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2989134.html,/journal/am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612989134.html,/10.12677/ams.2018.52004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Yueru Chen1, Mengxi Wu1, Qian Hu1, Huarong Guo1,2* 1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netics and Breeding,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Institute of Evolution and Marine Biodiversit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Apr. 26th, 2018; accepted: May 16th, 2018; published: May 23rd, 2018 Abstract Although biomacromolecu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limited due to the natural barrier of the cell membrane.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are a kind of small molecular peptides with remarkable capacity for membrane translocation and can carry various macromolecules into cells including peptides, proteins, nucleic acids, and so on, opening a new way for exogenous substances to enter into cells. As a novel delivery tool, CPPs have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ransmembrane mechanism of CPPs, and its use in the cancer therapy and marine biology as carrier. Keywords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Transmembrane Mechanism, Cancer Therapy, Marine Biology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概况 陈月如1,毋梦茜1,胡倩1,郭华荣1,2*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3日 摘要 生物大分子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细胞膜的天然屏障作用,使得这些生物大分*通讯作者。

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1)

306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NEWS AND REVIEWS/November 2009, Vol.24, No.6 专题论坛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EATURE 1 生物膜的概念 细菌生物膜是指在多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组成的基质内相互粘连粘附于物体表面的细菌群体[1]。生物膜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细菌混合生长而成。乳酸乳球菌与萤光假单胞菌混合形成的生物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乳酸乳球菌自身不易形成生物膜,但可以提供给萤光假单胞菌乳酸作为养料,而萤光假单胞菌帮助乳酸乳球菌固定在物体表面,并且消耗氧气为乳酸乳球菌这一厌氧菌提供更合适的生长环境[2]。 生物膜的生命周期分为附着、生长和分离3部分。附着阶段,物体表面的血清蛋白和其他物质作为连接物介导细菌的附着;生长阶段,细菌通过分裂并在物体表面定植,生成聚合物基质,使得生物膜形成三维结构,并形成隧道,这些隧道帮助营养物质的交换以及废物的排出,并调节生物膜内的pH 值。生物膜中的细菌对氧气和营养的需要有所减少,废物通过其内的管道得以排出。生物膜内细菌间的紧密接触为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的交换和对密度感应分子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环境。生物膜内的细菌间更利于质粒、酶和其他分子的交换,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生物膜的形成需要细菌间的化学信号进行协调。使得细菌能感知到周围细菌的存在并对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密度感应(quorum-sensing )。虽然不同细菌的生物膜有其特异性,但均具有一些普遍的结构特征。生物膜中细菌形成的微菌落间具有间隙空位(interstitial voids ),液体可在这些间隙中流动,使得营养物质、气体和抗菌药物得以扩散。生物膜的结构随着外部和内部的改变而持续变化。 2 生物膜与临床 99%的细菌以生物膜的形式生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至少65%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有关[3]。生物膜已经被证实与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慢性腺样体炎[1]等疾病相关。Pawlowski 等[4]于2005年在耳蜗植入体上发现了细菌生物膜。Cryer 等[5]于2004年发现一些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后症状仍持续 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郑波 [关键词] 生物膜(Bio ?lms );抗药性,细菌(Drug Resistance ,Bacterial ) 郑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 100034 广东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研究工作。Email :doctorzhengbo@https://www.360docs.net/doc/d612989134.html, 的患者鼻窦中存在生物膜,这些患者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Ramadan 等[6]于2005年对5位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黏膜活检,对标本进行扫面电镜检查均发现有生物膜的存在。此外,生物膜已被证实与下列感染有关:慢性前列腺炎、导管相关感染、人工关节感染、牙周病、心内膜炎以及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假单胞菌肺炎等。 3 生物膜与抗菌药物耐药 生物膜内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游离状态时显著降低,最低可降低1000倍。其原因包括生物膜的结构阻止了药物的传输或生物膜中的细菌的生理学改变等。以前一直认为生物膜介导的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是抗菌药物难以渗透入生物膜。但一些研究否认了这一假设。研究显示喹诺酮类可以很快的渗透到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生物膜的深部[7,8],四环素可很快的渗透到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内,万古霉素可以很快渗透到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内。目前唯一得到证实的是氨基糖苷类药物,由于生物膜中的基质带负电荷,而氨基糖苷类带有正电荷,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难以渗透到生物膜的深部[9]。 生物膜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增加的机制之一是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在生物膜表面基质内聚集,可达到很高的浓度,能迅速的将渗透进生物膜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掉,有效保护深部细菌不被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灭活[10]。有研究证实氨苄西林会被肺炎克雷白杆菌生物膜表层中聚集的β内酰胺酶快速水解。 生物膜造成的缺氧环境也增加了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一项在囊性纤维化患者生成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显示氧气仅能渗透到生物膜的25%深度。铜绿假单胞菌在厌氧条件下比在有氧条件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降低[11]。 由于很多抗菌药物对繁殖期细菌杀伤作用更强大,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氢霉烯类等。在生物膜深部的细菌受氧气、营养物质缺乏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密度感应系统的调控,使得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下降,影响抗菌药物对其作用。因此在抗菌药物作用下,生物膜中相对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但耐药菌会持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课后达标检测6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矿物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被动运输 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3. 某同学设计渗透装置如右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 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4.人体正常红细胞是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现将人体的红细胞分别浸入下列 a、b、c三个不同浓度溶液的烧杯内,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 b、c溶液浓度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a>b>c B.ac>b D.a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练习题新人教必修

主动运输 1.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A.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B、胞吞、主动转运 C.主动转运、胞吞 D、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2.若使某细胞仅具有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细胞的物质最可能的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生长素3.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性食物含有齐全的必需氨基酸 B.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 C.三大营养物质是人体内主要能量来源和贮存物质 D.胰岛素缺乏时,可能出现高血脂 4.用磷脂双分子层将某种不容易进入细胞的药物包裹成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 A.固醇,自由扩散 B.性激素,协助扩散 C.蛋白质,主动运输D.蛋白质,胞吞 5.有一种物质只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膜.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 A.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胞吞和胞吐 6.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多肽)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移向低浓度处。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作用 7.给你根系完好的水稻、番茄幼苗若干,新配制了含Ca2+、Mg2+、SiO等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培养液,烧杯等必要的用具,现有一个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特点的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第一步:取两个容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健壮的水稻幼苗和番茄幼苗分别培养在两烧杯中,做好标记。 第二步:培养2d后,取出幼苗,分别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结果预测与分析: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穿膜肽(CPP)是具有穿透多种细胞膜功能的小分子多肽,能携带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由于CPP 缺乏组织选择性和靶向性,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发现的一些具有细胞穿透功能的短肽(少于30个氨基酸)即细胞穿膜肽(CPPs),能够有效地将蛋白质、多肽、核酸片段等以多种方式导入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其转导效率高且不会造成细胞损伤。CPPs的发现为生物大分子在细胞生物学、基因治疗、药物体内转运、临床药效评价以及细胞免疫学等研究领域等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PPs的种类特点、内化机制、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述。 关键词:细胞穿膜肽;靶向性;穿膜机制 1 细胞穿膜肽的性质、分类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多种 CPPs, 它们共有的性质: ①具有净正电荷性和两亲性;②穿膜转运效率高; ③可以导入近乎所有的细胞;④可以携带多种活性物质进入细胞;⑤可以通过固相合成或原核表达制备,方法成熟简便。 CPPs 的分类以及统一的术语还没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得到不同的种类。最近有学者根据短肽的特点和来源将其分为3大类:①蛋白衍生肽(protein derived CPPs), 如penetratin、TAT和pVEC等;②模型肽(model peptides) 如MAP和(Arg)7等;③设计肽(designed CPPs)如MPG和Transportan等。 从其两亲性性质也可将其分为3类: ①两亲性CPPs (PaCPPs), 如MPG、transportan、TP10、Pep-1;②中等两亲性CPPs (SaCPPs),如penetratin, RL16; ③非两亲性 CPPs (NaCPPs),如 R9。 2 细胞穿膜肽的穿膜机制 尽管细胞穿膜肽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穿膜机制目前仍暂无定论,且存在很大争论因此,弄清细胞穿膜肽的内化机制,是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临床研究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对于CPPs 穿膜机制的描述主要有以下2 种。第一,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这方面研究多是通过荧光标记并使用胞吞作用抑制剂的方法,通过对比胞吞作用抑制剂使用与否对 CPPs 及其底物入胞作用的影响,来评价CPPs的入胞机制。

支原体生物膜研究进展_叶晓敏

·综述·支原体生物膜研究进展 叶晓敏,陆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630) [摘要]近几年,支原体生物膜研究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多种支原体都被证实具有生物膜形成 能力,生物膜形成后支原体耐药性增加,研究生物膜对于防治临床支原体感染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 目前报道的几种支原体生物膜的形成及结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对支原体药物敏感 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对支原体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支原体;生物膜 [中图分类号]R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468(2011)01-0060-04 生物膜(Biofilm,BF)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微生物的细胞及其分泌的聚合物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胞复合体[1]。生物膜的存在可以增强病原微生物对宿主免疫攻击及抗菌药物的抵抗力。目前对大量支原体的研究已发现很多支原体都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生物膜形成后增强了支原体对环境压力如热、干燥、缺氧、高渗透压等[2-3]及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4]。本文从支原体生物膜的形成及结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对支原体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支原体生物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支原体生物膜的鉴定及其形成和结构 生物膜是微生物细胞不断粘附、聚集,并包裹在自身生成的胞外基质中形成的多聚复合物,体积上15%由细胞组成,85%由胞外基质组成。目前生物膜的培养多以玻片、细胞爬片、滤膜为载体,可在液体中或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依靠扫描电镜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通常认为观察到多层复合结构即为生物膜结构[5-6]。 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先后包括5个步骤[7]:可逆性粘附、不可逆性粘附、早期形成阶段、成熟及消散阶段。虽然很多研究认为支原体培养24小时生物膜即已形成,并以此期生物膜为对象研究其对抗菌素等的抵抗力。但Laura McAuliff等[2]在研究了牛支原体生物膜时有不同的发现。作者利用共聚交显微镜结合SYTO9/PI 荧光探针对牛支原体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行观测,发现形成的24及48小时大部分细胞是活的,而通过共聚交显微镜的观察及三维重构发现牛支原体生物膜在最初的24小时仅有一层细胞粘附,48小时才发展成一个非匀质的框架结构,有近20um高,还有通道样结构,此时的生物膜才趋于成熟,同时研究发现培养24小时的牛支原体生物膜对达氟沙星,恩氟沙星,土霉素与游离状态的细胞同样敏感,证明牛支原体培养24小时尚未形成成熟生物膜。可见不同微生物生物膜成熟的时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对生物膜特性进行研究之前因先确定其成熟时间点。 支原体生物膜形态与其他微生物相似,可呈网络样、蜂窝状、柱状、蘑菇样、塔样,其间可见水通道,同一种微生物可形成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如肺炎支原体的生物膜最初可形成蜂窝状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向外生长成蘑菇状或塔状,塔的直接从小的10um到大于50um,并在塔结构内可见到通道。随着生物膜生长时间的延长,蜂窝状结构中的空洞减少而塔的直径增加,生物膜的形成逐渐趋于成熟[8]。生物膜在不断成熟、丰厚的过程中对内层细胞保护作用不断增强,但由于其深部的细胞营养物质及氧份缺乏也会抑制其生长,正如Laura McAuliff的研究发现培养72小时的生物膜中近70%的细胞都死亡了,活的细胞主要位于生物膜中心。 2影响支原体生物膜形成的因素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粘附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某些胞外多糖及蛋白质物质是介导粘附的重要基质。如大肠杆菌的表多糖[9],铜绿假单胞菌的藻酸盐[10]等都可促进生物膜的形成。有关支原体的研究也发现支原体的生物膜形成也与某些多糖及蛋白质物质有关。 2.1多糖与生物膜形成 野生型的肺炎支原体可形成一种胞外多糖,即表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Ⅰ,它是由当量克分子的葡萄糖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专题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也不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H2O、O2、CO2等气体分子、甘油、脂肪酸、乙醇、苯等脂溶性物质。 (2)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但需要蛋 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其中分为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即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区别: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物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物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通道蛋白与所转运物质之间的结合较弱,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大小的物质通过,特异性不如载体蛋白强,只参与被动运输。) 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方向进行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需要能量(ATP 释放的化学能),需要载体。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其他细胞(除红细胞)的方式就是主动运输。 二、非跨膜运输:分为胞吞(内吞作用)与胞吐(外排作用)。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通过小泡)。 三、例析计算“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1、离子、小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跨膜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通过生物膜。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明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的起点和止点→弄清物质通过的方式和经过的结构及其结构特点→注意一个等量关系“生物膜的层数=1/2磷脂分子的层数”。此外,还要明确细胞结构中,具有双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膜(有核孔),具有单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2、大分子物质、病菌、病毒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RNA等)、病菌、病毒等颗粒性物质不能以跨膜方式通过生物膜,而是以内吞(胞吞)、外排(胞吐)作用通过生物膜。其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形成小泡包围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过生物膜,所以这些物质通过生物膜时没有穿过生物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也不穿过生物膜。 四、例题解析 1、以下哪一过程是主动运输()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BFG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 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答案是BFG。 2、植物细胞膜对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向如下图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某种物质的浓度。该物质可能是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数量减少或被氧化、降解,与其他蛋白或自身交联、构型改变,骨架蛋白失去与膜内表面的连接,红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及脂质逐渐丧失,使红细胞膜的微黏度升高,膜流动性降低,红细胞逐渐变形,脆性增加。因此,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尽早将红细胞从异常pH 环境中分离出来,对于保证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采供血机构普遍使用ACD (pH 5.03),CPD (pH 5.60)和CPDA (pH 5.60)保养液采集全血,由于不足量血的红细胞与保养液的比例失调,导致红细胞的胞外pH 值低于正常标准,进而影响红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进一步探讨不足量血红细胞的百分比含量以及全血分离时间与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关系,为不足量血潜在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不仅可进一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也体现了对无偿献血者的尊重,在目前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开源节流、合理用血的应对策略之一。参考文献 [1] Shinitzky M,Barenholz Y.Fluidity parameters of lipid regions determined by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J].Biochim Biophys Acta, 1978,515(4):367-394. [2] Libera J,Pomorski T,Muller P,et al.Influence of pH on phospholipid redistribution in human erythrocyte membrane[J].Blood,1997,90(4):1684-1693. [3] Ivanov IT.Low pH-induced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is related to the entry of the acid into cytosole and oxidative stress on cellular membranes[J].Biochim Biophys Acta,1999,1415(2):349-360.[4] Crandall ED,Critz AM,Osher AS,et al.Influence of pH on elastic deformability of the human erythrocyte membrane[J].Am J Physiol,1978,235(5): C269-278. [5] Gedde MM,Davis DK,Huestis WH.Cytoplasmic pH and human erythrocyte shape[J].Biophys J,1997,72(3):1234-1246. [6] Salhany JM,Cordes KA,Sloan R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 dependence of hemoglobin binding to band 3: evidence for a pH 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hemoglobin-band 3 complex[J].Biochim Biophys Acta,1998,1371(1): 107-113.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徐雅君1 曾庆友1,2* 许瑞安1* (1 教育部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021;2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膜穿透肽(CPP)作为载体在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方法 分析细胞膜穿透肽的体内给药过程,总结在各个阶段中细胞膜穿透肽的状态、功能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将细胞膜穿透肽的给药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内循环阶段、跨膜阶段及胞内阶段,细胞膜穿透肽要在体内循环阶段保持被掩盖状态,到靶组织细胞附近释放进行跨膜,而在进入细胞后要逃脱溶酶体的降解。结论 细胞膜穿透肽能够有效地将生物大分子导入动物细胞,使生物大分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更具潜力,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改进。【关键词】细胞膜穿透肽;肿瘤治疗;跨膜机制 中图分类号:R7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13-0007-04 The Strategies for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 Used in Tumor Therapy XU Ya-jun 1, ZENG Qing-you 1,2, XU Rui-an 1 (1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 Haoqiao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2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ne To study the shortages of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 applied in biomacromolecules delivery, and show some method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studies. Methods Show the process of CPP as a vector delivered in vivo, and analyze states, roles and the shortages of CPP worked in different stages to get the strategies to optimize CPP. Results The process of CPP circulated in vivo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lood circulation stage, transmembrane stage and intracellular stage, CPP has to be masked in blood and released near target cells to enhance the transmembrane ef ? ciency, then to escape from endosome with something. Conclusion As a vector, although CPP enhances the cell penetration ability of biomacromolecules and has many advantages over other vectors, it still has many shortages to overcome. [Key words] CPP; Tumor therapy; Internalization mechanis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578)& 福建省发改委专项课题资助*通讯作者 细胞膜穿透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s )是一些具有细胞穿透功能的短肽的统称,一般少于30个氨基酸,其中碱性氨基酸占多数[1]。此外,CPPs 还能帮助生物大分子穿过血脑屏障且无毒副作用[2,3]。CPP 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运输载体,向细胞内运送各种自身不能穿越细胞膜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为生物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有力工具。到目前为止,已有CPPs 作为载体成功的将多肽、蛋白质、DNA 及siRNA 等导入细胞内的报道[4-7]。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CPPs 作为载体,存在与血液的不相容性,缺少组织特异性,易被内体捕获从而进入溶酶体被降解等问题[8,9],从而大大的降低了CPPs 的转染率,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因此,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优化CPPs 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的关键。1 优化CPP的体内相容性 CPP 本身具有生物组织相容性且无毒副作用。但是,在体内给药时,由于CPP 中碱性氨基酸占多数,所以,其在生理pH 7.4条件下带正

细胞膜的研究发展

(1)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每个动物细胞质膜上约有109个脂分子,即每平方微米的质膜上约有5x106个脂分子。 (2)膜蛋白 细胞膜蛋白质(包括酶)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形式同膜脂质相结合:分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两种。内在蛋白以疏水的部分直接与磷脂的疏水部分共价结合,两端带有极性,贯穿膜的内外;外在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在固有蛋白的外端上,或结合在磷脂分子的亲水头上。如载体、特异受体、酶、表面抗原。占20%~30%的表面蛋白质(外周蛋白质)以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极性基团与膜两侧的脂质结合;占70%~80%的结合蛋白质(内在蛋白质)通过一个或几个疏水的α-螺旋(20~30个疏水氨基酸吸收而形成,每圈3.6个氨基酸残基,相当于膜厚度。相邻的α-螺旋以膜内、外两侧直链肽连接)即膜内疏水羟基与脂质分子结合。理论上,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是可以横向漂浮移位的,因而该是随机分布的;可实际存在着的有区域性的分布;(这可能与膜内侧的细胞骨架存在对某种蛋白质分子局限作用有关),以实现其特殊的功能:细胞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等。(Frye和Edidin1970年用发红光的碱性芯香红标记人细胞同用发绿光荧光素标记膜蛋白抗体标记离体培养的小鼠细胞一起培养,然后使它们融合,从各自分布,经过37℃40min后变为均匀分布。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微区监测) 细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各类APT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物质,如:缬氨酶素。通道蛋白与与所转运物质的结合较弱,它能形成亲水的通道,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溶质。 (3)膜糖 膜糖和糖衣:糖蛋白、糖脂 细胞膜糖类主要是一些寡糖链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面(非细胞质)一侧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外壳cell coat)单糖排序上的特异性作为细胞或蛋白质的“标志、天线”—抗原决定簇(可识别,与递质、激素等结合。ABO血型物质即鞘氨醇上寡糖链不同。131AA+100糖残基)。 细胞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细胞膜把细胞包裹起来,使细胞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所必需的养分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要通过细胞膜。所以,细胞膜的这种选择性的让某些分子进入或排出细胞的特性,叫做选择渗透性。这是细胞膜最基本的一种功能。如果细胞丧失了这种功能,细胞就会死亡.。

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摘要:由于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使其对各种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以及内吞和外排作用。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出入细胞的方式,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出入细胞。本文着重介绍的是非脂溶性的极性分子和带电离子通过膜的方式问题。 关键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内吞和外排作用通道载体 在各时期高中生物教科书上都有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内容,因为这是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但课本对这部分内容谈得比较肤浅,没有深入展开,有些老师和同学在总结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时候为了记忆方便,习惯与说成: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脂肪酸、苯、乙醇等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穿过细胞膜;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以及其他小分子和离子(如氨基酸、Na+、K+等)在各种情况下都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其实这种说法很不恰当,因为葡萄糖除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外,也可以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其他细胞;氨基酸、葡萄糖、Na+、K+等除了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也可以以其他方式进出细胞。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光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也与这些物质理化性质及细胞内外浓度差有关。以下是从不同物质的角度对它们进出细胞的方式做个简单的总结。 1.脂溶性的非极性分子在任何细胞中都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脂溶性的非极性分子包括甘油、脂肪酸、苯、脂溶性维生素、O2等。由于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磷脂,并形成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这些物质就能直接穿过脂双层而进出细胞。当然,它们是进还是出,则完全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差:若细胞外浓度高就进入细胞,若细胞内浓度高就流出细胞,动力都是来自浓度差。由此可见,这些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扩散的最终结果使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外保持平衡,若不能保持平衡就会一直扩散下去。 2.非脂溶性的极性分子和带电离子通过膜蛋白以不同的方式进出细胞 2.1.水等分子量很小的极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特殊通道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膜 水、二氧化碳、乙醇、尿素等极性小分子不溶于脂,因而不能像脂溶性物质那样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但它们却是典型的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膜的物质。那么它们是怎样进行自由扩散的呢?目前弄得比较清楚的是水的自由扩散过程。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细胞的膜蛋白中有一类具有通道作用的蛋白质,叫做通道蛋白,在通道蛋白中又有一种是专门提供给水进出细胞的,叫水的通道,这种水的通道的典型特征是具有特定大小的孔径,这种孔径可以保证水的通过,但其他物质却不能通过,并且这种水的通道是始终开放着的,所以细胞内外的水分子只要存在浓度差,就会由高浓度一侧穿过该通道进入低浓度一侧,使细胞两侧的水分子浓度保持平衡。这类物质的自由扩散和脂溶性物质的自由扩散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途径上:一个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一个是通过通道蛋白。 2.2.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分子量较大的极性小分子通过载体以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出入细胞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颗粒因为是极性分子,不溶于脂,同时细胞膜上又缺乏相应的通道蛋白,所以它们既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脂双层,也不能像水那样通过通道来进行自由扩散。但细胞膜上有能分别与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载体蛋白,这种载体蛋白能通过与相应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相应物质的跨膜运输。这种跨膜运输当把所运输的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时,不需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但若是把所运输的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时,则需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例如,人体消化道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因浓度一般低于消化道上皮细胞,所以它们吸收到人体内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而红细胞等组织细胞因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低于它们所处的内环境,所以吸收的方式一般是协助扩散。有人为了探究小肠上皮细胞是否一定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将小肠上皮细胞分别放在葡萄糖浓度高于小肠上皮细胞和葡萄糖浓度低于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溶液中,通过观察小肠上皮细胞的耗氧量来确定葡萄糖的运输方式,结果发现小肠上皮细胞在外界葡萄糖浓度高于小肠上皮细胞时,耗氧量明显低于外界葡萄糖浓度低于小肠上皮细胞时的耗氧量。而放在高浓度葡萄糖溶液中的小肠上皮细胞,开始耗氧相对较慢,但随着细胞外的葡萄糖不断被吸收,在某一时刻,小肠上皮细胞的耗氧量会突然增加。耗氧量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