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革兰染色

抗酸染色:分支杆菌属,诺卡放线菌属。石炭酸复红染色,金永染色。

芽孢染色:用于区分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结果芽孢染成绿色,营养细胞为红色。

晶体染色:观察苏云金杆菌不同变种的晶体形状大小。结果晶体染成紫色,芽孢为透明椭圆形,仅见具有轮廓的折光体。

鞭毛染色:有赖夫生染色法、银盐染色法,西萨-基尔染色法等。一般以西萨-基尔(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异染颗粒染色: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直接涂片或改良阿伯特法染色。

墨汁荚膜染色:观察菌体有无荚膜,如新型隐球菌。碳素墨汁。

镀银染色:螺旋体

吉姆萨染色:螺旋体

荧光染色

魏申染色(wayson)染色:鼠疫耶尔森杆菌。

铬酸P、A、S真菌类染色。结果:曲霉菌、念球菌属、细胞浆菌属、隐球菌属为红紫色。曲霉菌丝周边紫红色,弹力纤维紫色,背景绿色。

Mann氏甲基蓝伊红染色法:病毒包涵体染色。Negri氏小体红色。

Nacchiavello氏染色:病毒包涵体染色。结果:包涵体、立克次氏体均染红色,其余组织呈蓝色。

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新型隐球菌

碘染色法吉姆萨染色:衣原体

乳酸酚棉蓝染色,糖原染色:真菌,前者适用于所有真菌,呈蓝色。

吉姆萨染色,瑞氏染色:鞭毛虫,滴虫,锥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原虫。

三色染色,碘染色:阿米巴等原虫。

荧光素吖啶橙染色:疟原虫。

金胺-酚染色:隐孢子虫。

甲苯胺蓝,四胺银染色:耶氏肺孢子虫。

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带图片)

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一、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叫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异,而同一种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特征却有一定稳定性。,以此可以对不同微生物加以区别鉴定。因此,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一项重要容。 1)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在液体培养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2)霉菌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大多数酵母菌没有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和细菌的很相似,只是比细菌菌落大且厚。液体培养也和细菌相似,有均匀生长、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霉菌有分支的丝状体,菌丝粗长,在条件适宜的培养基里,菌丝无限伸长沿培养基表面蔓延。霉菌的基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都常带有不同颜色,因而菌落边缘和中心,正面和背面颜色常常不同,如青霉菌:孢子青绿色,气生菌丝无色,基菌丝褐色。霉菌在固体培养表面形成絮状、绒毛状和蜘蛛网状菌落。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步骤: (1)涂片: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涂片相同。 (2)晾干: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3)固定,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4)结晶紫色染色:将玻片置于废液缸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分钟。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6)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1min。 (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 (8)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5min。 (10)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蕃红染色液。 (11)晾干: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 (12)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3)实验完毕后的处理: ①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拭干净,a.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油擦 去。b.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c.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 镜头擦2—3次。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拭。 ②看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

病理学技术—特殊染色最最全总结(均配图)

结缔组织染色法 1.1 Mallory三色染色法 蓝色:胶原和网状纤维淡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红色:神经胶原纤维、肌纤维、酸性颗粒橘红色:髓鞘、红细胞 图表A 1.1.Mallory染色,显示胶原纤维,A组排列规则

1.2. Masson三色染色法 绿色:胶原纤维 红色:肌纤维 橘红色:红细胞 图吕纤维肉瘤 Masson法:胶丿京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黄色。3. 3X 10 图表B 1.2 Mssson三色法 图表C 1.2.Masson三色染色胃癌组织中血管平滑肌

1.3.显示胶原、网状和弹性纤维的三联染色法 红色:胶原纤维 黑色:网状纤维 绿色:弹性纤维 淡黄色:肌肉、红细胞 图14 子宫组织 Weigert间苯二酚法*胶原纤维呈红色,血管壁弹力纤维呈蓝黑色,肌肉呈黄色° 3, 3X10 图表D 4.Weigert间苯二酚法

、胶原纤维染色法 2.2. Van Gieson (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鲜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肌纤维、细胞质、红细胞 蓝褐色:胞核 图5 卵巢组织 Van Gieson苏木嘉法^胶原纤维呈红色円血簣壁肌层呈黄色,细胞核是照色。3. 3X 1CI 图表E 2?胶原纤维,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图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后2个月,van Gieson染色,坏死心肌被染成红色的纤维组织所代替,黄色区域为残留的心肌纤维。

2.1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参照上图) 红色:胶原纤维 绿色:细胞核 黄色:其他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偏光显微镜)I型:强双折光性,呈黄色或红色纤维n型:弱双折光,呈多种色彩疏网状分布川型:弱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w型:弱双折光的基膜,呈淡黄色

微生物染色(英文)

Role of Special Histochemical Stains in Staining Microorganisms Rashmil Saxena, BFA, HT(ASCP)CM Division of Transplantation Department of Surgery, Indiana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IN, USA M icroorganisms encountered in routine pathology specimens include bacteria, fungi, protozoa and viruses1. Several histochemical stains help to visualize the first three groups of organisms; however, histochemical stains do not offer an advantage over H&E in the visualization of viruse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for this purpose. Histochemical stains also help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bacteria, fungi and protozoa. The Giemsa and Gram’s stains help to visualize bacteria as well as classify them on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us bacteri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cocci or bacilli and cocci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diplococci, staphylococci and streptococci based on their appearances on the Gram and Giemsa stains. The Gram stain also classifies bacteria into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organisms depending upon whether they take up the Gram stain or not; this classification is clinically useful and helps in therapeutic decisions. Some bacteria may not be adequately visualized with the Gram’s and Giemsa stains. Of these, the clinically most significant ones are mycobacteria and spirochetes. Mycobacteria stain with carbol fuschin and resist decolorization with acid-alcohol, leading to their designation as “acid-fast bacilli”. Spirochetes can be stained with a variety of silver stains such as the Warthin-Starry, Dieterle and Steiner stains. Finally,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gastrointestinal biopsies in routine practice, a large number of stains are available for visualization of the Gram-negative bacillus, Helicobacter pylori. These include Giemsa, Alcian yellow - toludine blue, Diff-Quik, Genta, and Sayeed stains. A large number of laboratories prefer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identif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he Giemsa stain highlights several protozoa such as toxoplasma, leishmania, plasmodium, trichomonas, cryptosporidia and giardia. Ameba can be highlighted by the PAS stain due to their large glycogen content. Histochemical stains for fungi are discussed separately in this publication. Special Stains for Detection of Bacteria Gram Stain Utility of the Stain: The Gram stain is used to stain both bacillary and coccal forms of bacteria (Fig. 1). The most basic classification of bacteria consists of dividing them into Gram-positive and Gram negative bacteria based on whether they take up the Gram’s stain or not. Although the exact mechanism of staining is not known, bacteria that have large amounts of peptidoglycan in their walls retain the methyl violet stain, i.e., they are gram positive, whereas those that have more lipids and lipopolysaccharides in their cell walls are Gram-negative. The definite diagnosis of a bacterial species requires culture but the Gram stain provides a good initial indication of the nature of infection. 1 Some microbiologists also include viruses as microorganisms, but others consider these as non-living. Lwoff (1957). “The concept of virus”. J. Gen. Microbiol. 17 (2): 239–53. T echnical Articles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 方法

摘要: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概述: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

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她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因此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能够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经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细胞染色方法总结

Hoechst染色:hoechst可以穿过活细胞膜与细胞核结合(主要为凋亡活细胞)在紫外光下将核染为蓝色. Hoechst染细胞核会影响共聚焦显微镜对该样本其他荧光的观察效果.hoechst 有hoechest33342和hoechst33258两种hoechsts33258,hoechst33342二者区别不大,但是hoechst33342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更小一些,所以一般来说hoechsts33258用于细胞固定后再染色,而hoechst33342则可以对活细胞直接进行染色! 染色步骤 PI (Propidium Iodide碘化丙啶)染色:是一种可对DNA染色的细胞核染色试剂,常用于细胞凋亡检测.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是一种核酸染料(红色),它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但凋亡中晚期的细胞和坏死细胞由于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PI 能够透过细胞膜而使细胞核染红.用PI单一染色观测培养细胞,只能表示细胞的坏死情况,而不是凋亡(当然晚期凋亡PI亦可着色)。但是如果您只是想知道细胞的死亡情况,而不是仔细区分坏死或凋亡,那么PI单一染色也可以。但是如果您一定要认定细胞的凋亡,那么PI单一染色显然不够! annexin-v染色细胞凋亡早期,细胞膜标志发生改变.其中,磷脂酰丝氨酸(Annexin-V,PS)外翻,Annexin-V 在Ca+存在的条件下与其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这样,Annexin-v 染色阳性,表示细胞处于早期凋亡状态.Annexin-V结合不同的荧光抗体,就可以利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以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Annexin V用FITC标记发绿色荧光;如果用PE标记就发红色荧光。 JC-1染色JC-1是一种阳离子染料,可以在线粒体内聚集,低浓度时主要以单体(monomer)存在,发射光以绿光(~525nm)为主;而在高浓度时则可以形成多聚体(aggregation),发射光以红光(-590nm)为主。线粒体本身存在一定的极性(polarization),其外膜为负极,内膜为正极。电位差由Ca2+、Na+和H+流调控。当线粒体状态良好时对JC-l摄取量少,因而在线粒体内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绿光强度/红光强度的比值较高。在线粒体发生去极化(depolarization)时,线粒内JC-l的浓度较高,多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绿光强度/红光强度的比值降低。JC-1染色的绿光强度/红光强度仅取决于线粒体的膜电势(membrane potential),而与线粒体的形态、体积和密度都无关,因而能更好地反映线粒体的功能状态。由于凋亡发生的早期存在线粒体的去极性,因此,JC-1染色被用于检测凋亡的早期发生。其实验方法如下。 JC-l染色非常简单。首先可将成品JC-1以DMSO配成储存液(1~5mg/ml),储存于-20℃,用时以培养液稀释至10ug/ml终浓度。对贴壁细胞可以直接弃去培养液,漂洗细胞后直接加入染色液,10-30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或者激光共聚焦 下观察。线粒体状态好时细胞以绿色为主,当红光信号增强时,红绿相叠,以橙色为主。该染色运用于悬浮细胞时还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收集红/绿信号强度,计算其强度比。

各种染色技术总结

一、原理: 1、革兰氏染色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op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品红(basic 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进入菌体,而且也可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分。 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3、荚膜染色法的原理: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染色,故常用衬托染色法,即将菌体和背景着色,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荚膜很薄,易变形,因此,制片时一般不用热固定。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而且可溶于水,易在用水冲洗时被除去。所以通常用衬托染色法(负染)染色,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4、复染:复红配成碳酸复红作为复染剂。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三、实验步骤: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将涂片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滴加1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4、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 5、滴加脱色乙醇,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6、水洗,滴加番红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晾干 7、镜检并拍照。 四、注意事项: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1、结果: 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组织染色总结

组织染色总结1.HE染色 原理: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应用:观察组织形态,或鉴别坏死/凋亡细胞。 2.Masson染色/ Van Gieson染色 原理:染色原理与阴离子染料分子的大小和组织的渗透有关,小分子量易穿透结构致密、渗透性低的组织;而大分子量则只能进入结构疏松、渗透性高的组织。 应用:区分胶原纤维和肌纤维。 3.EVG染色 原理:VERHOEFF’S VAN GIESON染色,简称EVG染色,组织被含有三氯化铁和碘的苏木精染色后,再用过量的媒染剂(三氯化铁)中断组织与染料的结合。染料被分化液中的大量媒染剂吸引,使其从组织中清除。弹性纤维对铁苏木精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使染料能比其他组织保留更久。 应用:观察血管弹性纤维的形态及变化。 4.天狼猩红染色 原理:天狼猩红和其衬染液都是强酸性染料,易与胶原分子中的碱性基团结合,吸附牢靠。偏振光镜检查,胶原纤维有正的单轴双折射光的属性,与天狼猩红染色液结合后,可增强双折射,提高分辨率,从而区分两型胶原纤维。 应用:观察组织纤维化程度,以偏振光进行胶原亚型的分区。 5.VonKossa染色 原理:组织切片以硝酸银处理,钙可被银沉积物替换,由强光还原为可见的金属银。 应用:观察组织内病理性钙沉积情况。 6.红油O染色 原理:油红O为脂溶性染料,在脂肪内能高度溶解,可特异性的使组织内甘油三酯等中性脂肪着色。 应用:主要对组织内脂质(如脂滴)染色。

7.PAS染色 原理:PAS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又称过碘酸雪夫染色或糖原染色。过碘酸能使细胞内乙二醇基氧化成二醛,醛基与雪夫氏溶液起反应,使无色品红结合成红色,沉着于含糖原的细胞结构上。 应用:观察肝脏、肌肉等组织内糖原的变化;观察肠、胃、肺、支气管等杯状细胞酸性粘液物质变化。 8.阿利新蓝染色 原理:阿利新蓝(Alcian)为类铜钛花青共轭染料,可与组织内含有的阴离子基团如羧基和硫酸根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应用:常用于软骨组织或早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染色,可鉴别酸性黏蛋白(硫酸黏蛋白和唾液黏蛋白)、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等成分。 9.甲苯胺蓝染色 原理:甲苯胺蓝为醌亚胺染料,甲苯胺蓝中的阳离子可与组织细胞的酸性物质结合而呈蓝色。 应用:观察软骨组织形态或组织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 10.尼氏染色 原理:Nissl染色液(Nissl Staining Solution)的有效成分是碱性染料焦油紫(Cresyl violet),其和RNA或DNA结合后,可染色粗面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也可染色细胞核,使其呈现斑驳的蓝紫色。 应用:观察脑或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尼氏体的变化。 11.LFB髓鞘染色 原理:Luxol fast blue(LFB,罗克沙尔坚牢蓝)属铜-酚箐燃料,在乙醇溶液中可与髓鞘磷脂特异性结合。 应用:观察神经髓鞘的形态及变化。 12.普鲁士蓝染色 原理:亚铁氰化钾溶液可使三价铁离子从蛋白质中被稀盐酸分离出来,三价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一种不溶解的蓝色化合物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 应用:常用于吞噬细胞内三价铁盐的含量测定和定位。 13.番红-固绿染色

病理学技术—特殊染色最最全总结

结缔组织染色法 Mallory三色染色法 蓝色:胶原和网状纤维 淡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 红色:神经胶原纤维、肌纤维、酸性颗粒 橘红色:髓鞘、红细胞 图表 A 染色,显示胶原纤维,A组排列规则 . Masson三色染色法 绿色:胶原纤维 红色:肌纤维 橘红色:红细胞 图表 B Mssson三色法 图表 C 三色染色胃癌组织中血管平滑肌 . 显示胶原、网状和弹性纤维的三联染色法 红色:胶原纤维 黑色:网状纤维 绿色:弹性纤维 淡黄色:肌肉、红细胞

二、胶原纤维染色法 . 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鲜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肌纤维、细胞质、红细胞 蓝褐色:胞核 图表 E 2.胶原纤维,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图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塞后2个月,van Gieson 染色, 坏死心肌被染成红色的纤维组织所代替,黄色区域为残留的心肌纤维。 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参照上图)

黄色:其他 三、网状纤维染色 Gordon-Sweets银氨染色法(梅花开枝图,金色阳光伴树枝)

黄棕色:胶原纤维 淡红色:细胞质(红液复染) 图表 F 3.Gordon-Sweets氢氧化银氨液浸染法 Gomori氏银氨液配制法 图表 G Gomori氏银氨液配制法 四、弹性纤维染色 Gomori醛复红染色法 *甲醛生理盐水液固定的染色效果最佳 图表 H 醛复红染色法 五、显示弹性、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法 蓝绿色:弹性纤维 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背景

六、肌肉组织染色 △横纹肌组织染色 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法(PTAH) 蓝色:胞核、纤维、肌肉、神经胶质纤维、纤维蛋白、横纹肌黄色或枚红色: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软骨基质、骨 微紫色:粗弹性纤维(有时) 紫蓝色或棕黄色:缺血缺氧早期病变的心肌 图表 J .磷钨酸苏木素法 图表 K .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液 △早期心肌病变组织染色 染色法(1974年)

染色法、培养基和(微生物检验)试剂配制作业指导书

修改记录单

染色法、培养基和(微生物检验)试剂配制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对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配制方法作出明确规定,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最基本的保证。 2 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检验。 3 职责 3.1微检人员负责培养基、试剂配制。 3.2微检人员掌握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4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名称、用途

5 具体内容 5.1革兰氏染色法 5.1.1革兰氏染色液 5.1.1.1结晶紫染色液 成份:结晶紫 1.0g 95%乙醇20.0ml 1%草酸铵水溶液80.0ml 5.1.1.2革兰氏碘液 成份:碘 1.0g 碘化钾 2.0g 蒸馏水300.0ml

5.1.1.3 95%乙醇 5.1.1.4沙黄复染液 成份:沙黄0.25g 95%乙醇10.0ml 蒸馏水90.0ml 5.1.2染色法 5.1.2.1将涂片在火焰上固定。 5.1.2.2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1min,水洗。 5.1.2.3媒染: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 min,水洗。 5.1.2.4脱色:滴加95%乙醇脱色,水洗;或将乙醇滴满整个涂片,立即倾去,再用乙醇滴满整个涂片,脱色10s,水洗。 5.1.2.5复染:滴加沙黄复染液,染1min,水洗,待干,镜检。 5.1.2.6结果判定: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5.2一般培养基和专用培养基 5.2.1营养琼脂 5.2.1.1用途:用于一般细菌培养及细菌总数测定。 5.2.2.2成份(g/L): 蛋白胨10.0 牛肉粉 3.0 氯化钠 5.0 琼脂15.0 PH7.3±0.1 5.2.2.3制法: 称取各成份溶于纯水中,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121℃15 min

微生物实验报告:普通染色和格兰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普通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普通染色的步骤;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 3.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一般认为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虽然如此,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因为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和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器材 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擦镜纸、镜油、擦镜液; 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 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未知菌的18小时的液体培养液,酵母菌平板,大肠杆菌平板,牙垢。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左手持菌液EP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上对接种环灭菌后,从EP管中取一环培养液,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若是从平板上取材,则事先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在火焰附近把平板打开一小口,用接种环调取菌落边缘的物质涂于水滴上。 室温下自然干燥。 2、固定 手持或镊子夹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3、初染 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吸干。 4、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留水,再加1滴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吸干。 5、脱色 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的残留水,滴加95%的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玻片,倒掉脱色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吸干。脱色时间20~30秒。 6、复染 滴加1滴蕃红染液复染1-3分钟以上,水洗。

染色方法总结

mydye 发表于 2006-3-4 14:37:00 AgNOR染色法: 1、试剂配制: (1)AgNOR染色液: 甲液:明胶2 g 溶于双蒸水至99 ml,在60℃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纯甲酸1 ml 摇匀待用。 乙液:硝酸银50 g 溶解于双蒸水中至100 ml,4℃冰箱保存。 (2)AgNOR工作液 取甲液10 ml,乙液20 ml 临用前混合。 2、步骤: (1)切片脱蜡至水 (2)双蒸水洗2次 (3)AgNOR 工作液中(25℃)浸染30分钟(暗处进行)(镜下观察)(4)双蒸水洗3次 (5)脱水,透明,封固 3、结果:油镜观察,细胞核及胞质背景为淡黄色, AgNOR呈棕黑色颗粒状。 B 鞭毛染色法: 1.试剂配制: 甲液:丹宁酸5克 氯化铁(FeCl3)1.5克 福尔马林(15%)2.0毫升 氢氧化钠(NaOH)1%1.0毫升 乙液:硝酸银(AgNO3)2克 蒸馏水100毫升 制备乙液时,待硝酸银溶解后,取出10毫升备用,向余下的90毫升硝酸银液中滴加浓氢氧化铵,先呈很浓厚的沉淀,再继续滴加至刚刚溶解沉淀成澄清液为止。再将备用的硝酸银溶液慢慢逐滴加入澄清液中,先呈现薄雾,但轻摇则消失,继续边滴加边摇动,待澄清液呈现略有轻微不消散的薄雾状为止。如雾重,则银盐沉淀,不宜使用。 2.染色方法: (1)将待检菌接种在新制备的肉汤琼脂斜面上,置37°培养16—20小时,备用。 (2)在载玻片的中部相隔一厘米处,用接种环各沾一滴蒸馏水,然后用接种环挑取湿润处的菌苔少许于一端的水滴中,倾斜玻片使培养物流至另一水滴中,两水滴自然相通,菌体从上位自然扩散到下位水滴中,待干燥后染色。 (3)在干燥涂片上加甲液3—5分钟,用蒸馏水冲洗。将残水沥干或用乙液冲去残水后,加适量乙液保持30—60秒钟。染色时在酒精灯上稍加热,使染液出现蒸汽即可,用蒸馏水冲洗。 (4)镜检:菌体及鞭毛皆染成茶色。

微生物染色设备的制作流程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涉及医疗卫生临床检验设备领域,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放置台和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试管,试管底部设有控制试管启闭的开关机构;箱体内位于放置台的下方设有水池,还包括用于驱动水池升降的驱动机构,水池连通有控制水流进和流出的执行机构;箱体底部设有用于产生热风的送风装置,箱体顶壁开设有通孔;开关机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信号连接有控制器;箱体内壁固接有位于水池上方的环形导流带,环形导流带远离箱体内壁的一侧向箱体内壁弯曲;水池底部设有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顶端固接有高于水池的帆状物,帆状物能够将风能转换为动能,帆状物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能够与水池内壁接触。 技术要求

1.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用于放置载玻片的放置台,放置台的上方设有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用于盛装染色液的试管,试管底部设有控制试管启闭的开关机构;箱体内位于放置台的下方设有水池,还包括用于驱动水池升降的驱动机构,水池连通有控制水流进和流出的执行机构;箱体底部设有用于产生热风的送风装置,箱体顶壁开设有通孔;开关机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信号连接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内壁固接有位于水池上方的环形导流带,所述环形导流带远离箱体内壁的一侧向箱体内壁弯曲;所述水池底部设有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顶端固接有高于水池的帆状物,所述帆状物能够将风能转换为动能,帆状物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能够与水池内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帆状物为与滑动杆的顶端固接的帆叶,所述帆叶倾斜设置,滑动杆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设有刮板,刮板与水池内壁接触的一侧设有刷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流带包括固定部和弹性形变部,所述环形导流带通过固定部与箱体内壁固接,所述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位于放置台的上方,所述箱体顶壁设有多个电动推杆,电动推杆输出端的端部与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固接,电动推杆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箱体内顶壁固接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输出轴端部与所述安装台同轴固接;安装台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圆孔,所述试管放置在圆孔上;放置台上开设有与试管中心位置对应的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凹槽,试管底部还设有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步进电机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信号连接有计时器,计时器设有第一时间阈值、第二时间阈值、第三时间阈值和第四时间阈值,当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检测到载玻片反射信号时,控制器同时控制步进电机停止、开关机构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和执行机构放水,当计时器计时第一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控制微型电磁阀关闭;当计时器计时第二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启动驱动机构将水池上升至将载玻片浸没;当计时器计时第三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复位,同时控制电动推杆的输出端收回;当计时器计时第四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同时控制步进电机启动、计时器清零和电动推杆复位。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个体形态的观察 1、为什么油镜的放大倍数比普通物镜大? 答:油镜能减少光的折射,进而提高视野的亮度;通过提高显微镜的数值口径增加显微镜的分辨力。 2、数值口径的表达公式? 答案:N.A=n ×sin α,n为介质折射率;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3、显微镜数值口径与分辨力的关系? 答案:分辨力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光的波长成反比,与数值口径成正比。 4、油镜的使用与普通物镜有何不同? 答案:油镜必须借助于光折射率等于或接近于玻璃的试剂,如香柏油等才能使用,而普通物镜则不需要;油镜是由100×物镜与香柏油构成,而普通物镜则限于10×物镜、40×物镜等。 5、使用油镜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答案:上下调节镜头时应使用微螺旋,否则容易损坏镜头;应使油镜始终浸泡在香柏油中,否则就不是油镜;使用完毕后,必须用搽镜纸沾取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搽去残留的油迹,否则会玷污油镜。 6、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

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7、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二、微生物染色 1、单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主要基于微生物细胞能与各种染料进行不同程度地结合。 2、单染色过程中,为什么干燥固定? 答案:因为通过干燥可以使菌体蛋白变性,细胞质凝固,进而可以使菌体紧密地附着于载玻片表面。 3、单染色过程中,为什么水洗时水流要缓慢地从载玻片上端流下? 答案:因为如果水流直接冲洗有菌部位,容易使菌体被冲洗掉。 4、为什么载玻片要完全干燥后,才能使用油镜? 答案:因为香柏油与水不相溶,容易造成光线发生折射或散射,一方面无法构成油镜,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视野的亮度。 5、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对于G+细菌来说,当用乙醇脱色时,由于肽聚糖含量高,网孔小,再加上脂量低,所以乙醇脱色后,进一步地缩小了网孔,结晶紫-碘复合物无法脱出,第二次用番红染色时

常用微生物染色法

1革兰染色法: 2.1.1染色剂的配制 1.1.1结晶紫液 称取结晶紫2.0g,加95%乙醇20ml,使溶解为甲液,另取草酸铵0.8g,加水80ml,使溶解为乙液。甲、乙液相混,静置48小时后使用。贮存在密闭的棕色瓶中。有效期为3个月。 1.1.2碘液 称取碘化钾2.0g,加水3~5ml,使溶解,再投入碘1.0g,用力振摇,使之全部溶解,加水稀释至300ml,即得,贮存在棕色瓶中。密闭保存,有效期为1个月。 1.1.3脱色液:95%乙醇。 1.1.4复染液: a.沙黄(番红)复染液:称取沙黄0.25g,加95%乙醇10ml溶解,然后再加纯化水至 100ml即得。 b.稀石碳酸复红染液:称取碱性复红2.5g,研细,加95%乙醇25ml。放置过夜,用滤 纸过滤,加5%石碳酸水溶液20ml混合,为石碳酸复红液,再取此液10ml,加水 90ml,即成稀石碳酸复红液。 1.2染色操作方法: 1.2.1涂片、干燥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少许菌苔在水涂成一薄层;或将长菌的培养液取少许轻轻涂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也可以在微火焰上通过几次,使菌体固定。 1.2.2染色步骤 a滴加结晶紫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勿使水直接冲洗涂片处)。 b滴加碘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吸干。 C用95%的乙醇褪色至脱色乙醇不呈紫色为止,约20~30秒,水洗吸干。 D滴加沙黄染液或稀石碳酸复红染1分钟,水洗吸干。 1.2.3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1.3注意事项 1.3.1涂片必须洁净无油,以免影响涂片质量。 1.3.2涂片的菌量不可太浓厚,否则看不清单个菌落形态。易出现假阳性。 1.3.3用火焰固定时,不可过热,以载玻璃片不烫手为宜。 1.3.4一般以检查培养18—24小时的菌为宜,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反应较稳定,不受菌龄的影响。革兰氏阳性菌易受菌龄影响,较老的细胞如培养24—48小时以上,则有部分或全部细胞转成阴性反应,所以培养18—24小时染色镜检为宜。 2芽孢染色 2.1染色液的配制 2.1.1石碳酸复红液 称取碱性复红1.0g,研细,加95%乙醇25ml。再取此溶液10ml与5%石碳酸溶液90ml。混匀,即得。 2.1.2碱性美兰液:美兰1.0g,溶于95%乙醇50ml中,再取此液30ml与0.01%氢氧化钾溶液100ml混匀即成。 2.2染色方法 2.2.1取待检菌芽孢较多的培养物,涂片,干燥及加热固定后,滴满石碳酸复红液于涂片上,

微生物染色

实验3微生物的染色 3.1实验目的 (1)了解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操作技术。 (3)掌握微生物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方法。 3.2染色原理 一般微生物,特别是细菌无色透明,在光学显微镜下,菌体与背景的反差很小,难以分辨其形态与结构,染色后可增加其反差,以利于观察。 (1)单染(普通染色) 单染是只用一种染料使菌体着色,便于观察菌体的形态。 菌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使微生物细胞具有两性电解质性质,在某一pH值时,菌体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该pH 值即为细胞的等电点(pI)。通常细菌的等电点约为2~5。 当环境的pH值比菌体的等电点低时,菌体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酸性染料结合。在细菌所要求的pH值(中性或略大于中性)条件下,细菌带有负电荷,故多以碱性染料染色。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结晶紫、龙胆紫、美蓝、碱性品红、孔雀绿、番红花红及中性红等。 (2)革兰氏染色(复染色法或鉴别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重要的鉴定方法。该方法是l884年由丹麦学者Christain Gram 创立的,此后人们在实践中又作了一些改进。通过这种方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G-)两大类。其基本原理如下。 革兰氏染色结果是由细菌的细胞壁决定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且呈网状结构,细胞壁较厚,类脂质含量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细胞壁薄,类脂质含量高。前者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因脱水肽聚糖层网孔变小,其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抽取而继续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着初染剂结晶紫的颜色(紫色);后者用酒精脱色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易被抽取出来,紫色褪去,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的颜色即呈复染剂的颜色(红色)。革兰氏染色最关键的步骤是酒精脱色。事实上,用结晶紫进行初染时所有的细菌都被染成紫色。碘是一种媒染剂,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以增强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只有经过酒精处理,再经复染,不同的细菌才会显现出不同的染色结果。 3.3实验仪器、材料 (1)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2)美蓝染液、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花红染液。 (3)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污泥等。 3.4操作步骤 (1)单染 ①涂片(图12)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无菌蒸馏水,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冷却后,以无菌操作(图12)挑取少量菌种于载玻片水滴中,或用吸管直接滴一滴活性污泥悬液于载玻片上,混匀并涂成薄膜,注意涂布面积不要太大。 ②干燥自然干燥。 ③固定将已干燥的涂片正面朝上,于火焰顶上迅速通过2~3次,使其蛋白质凝固,以固定细菌外形,并使其不易脱落。但切忌直接在火上烧玻片,以防菌体变形。 ④染色在涂片薄膜上滴加染液(美蓝或结晶紫)1~2min。 ⑤水洗倾斜载玻片,打开水龙头,用细水流冲洗(最好沿载玻片对角线冲洗),直至冲洗水无色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