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血片制作

疟原虫血片制作
疟原虫血片制作

疟原虫血片的制作

一、需要材料

1.采血器材:75%酒精棉球、一次性采血针、玻片、推片、铅笔、

干净的绸布或化纤布。

2.染色材料:

①姬氏原液

②.蒸馏水或纯净水:①稀释姬氏原液②染色时冲洗染液

③固定剂:①用甲醇或无水乙醇(乙醇含量达99.9%),固定薄血膜②用无水乙醇擦洗油镜头。

④脱油剂:无水乙醚或二甲苯:镜检后的血片脱镜油。油镜头脱油可用无水乙醚:无水乙醇的7:3混合液擦拭。

⑤擦镜纸。

二、采血前准备:

1.玻片准备

⑴我们现在用的玻片都是除去油渍的脱脂玻片,使用前可用

绸布擦去玻片上纤维和浮灰,即可使用。

⑵新的尚未脱油脂的玻片:用洗衣粉水洗净后,一一浸泡于

95%的酒精中约一周时间,然后一一取出,用软而洁净并没有棉花纤维的细布擦干,擦亮,收藏好。

⑶已用过的旧玻片:先消毒后用洗涤剂清洗,去除污渍,再

一一浸泡于95%的酒精中约一周时间,然后一一取出,用软

而洁净并没有棉花纤维的细布擦干,擦亮,收藏好。

2.玻片编号:在玻片的磨砂端用铅笔进行编号。玻片编号、检验报告单号和登记号应一致,并具有唯一性。

3.采血时间:

⑴间日疟、三日疟原虫患者可在发作的任何时间进行采血,但由于患者刚发冷发热以后,大部分是在环状体期,故这一时期区别疟原虫种类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发作后的6~8小时内采血为最佳,这时环状体以滋养发育成晚期滋养体,较易识别。

⑵。恶性疟原虫;从理论上讲,因为恶性疟原虫的裂体生殖是在内脏的毛细血管内进行的,所以在发作之前,患者的末梢血液中不易查到,但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一般在受感染者的末梢血液中,随时能见到少量的恶性疟原虫的环状滋养体;虽然如此,较理想的采血时间,是在发作后的20小时左右,因为这个时候,环状体虽已发育至最高峰,但尚未回到内脏毛细血管中去进行裂体生殖。环状体的数量和构造。有助于疟原虫种类的鉴别,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很容易识别,但在初发时,一般需要在发作7~10日后才能在末梢血液在出现,应当注意。

4.采血的部位和方法;

部位:以耳垂采血为主。若由指头取血则受检者痛楚较大,且容易引起创口感染,一般不易采用。婴儿可采集足跟或拇指。

方法:让受检者位于我们右前方,采集右耳垂血液,这样便

于方便操作,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在消毒前挤出多余酒精)待酒精干后,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稍用力挤压(酒精不干不能挤压,以免血液流出不成滴状,也不可用干棉花拭去多余酒精,因干棉花中碎纤维较多而污染血膜),采血后应尽快制作血片,时间过长会形成纤维蛋白,出现凝血。

5. 厚、薄血膜制作,染色:

⑴厚、薄血膜的形态和位置:

薄血膜:宽2㎝,长2.5㎝.

厚血膜直径0.8~1.0㎝.

假定将玻片划成三等分,则厚血膜应位于中格靠右侧线处,薄血膜则从玻片中央起至左格中部止,右端空格供记录姓名,编号或贴标签用。

⑵厚血膜制作:待血液滴呈绿豆大小时,血量大约4~5ul用推片的左端下角刮取血滴,放于载玻片的右侧,自内向外涂成0.8~1.0cm直径的血膜,涂片结束前回转一下,使厚血膜均匀。厚血膜制作完毕,用酒精棉球擦去玻片上的血迹,再用干的干净的布拭去残留的酒精,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⑶薄血膜的制备:用推片中央沾取一小滴血, 在玻片左侧距离厚血膜约0.5cm处,与载玻片接触,推片与玻片约成25°~35°夹角,当血液沿推片的边缘扩展至2㎝宽时向左边匀速推成舌

状薄血膜。推成的血膜约成2cm宽×2.5cm长的薄血膜,薄血膜的用血量较少,约是厚血膜的1/10约为1.0ul~1.5 ul(有推荐用0.5ul~1.0 ul)即可。推片速度的快慢和角度均影响薄血膜的厚薄程度,最理想的薄血膜是一层血细胞,血细胞的分布排列比较均匀,无裂缝、无空泡。

采血完毕,用干棉花擦拭耳垂上的血液,推片上的血迹用酒精棉球擦去,再用干布擦干待用(不能使用掉纤维的布)。无论在擦拭玻片,制作血片或染色血片时,手指切勿触及玻片之上下面以免手上油脂污及玻片面,使薄血膜涂布不均厚血膜易于脱落。另外推片手持端应作标记,两端尽量不要混拿,以免人手经常拿捏,推片受到手上的油渍污染而影响血膜质量。

⑷血片干燥

制成的血膜必须完全干燥后方可进行固定染色,否则薄血膜中红细胞边缘褶皱,厚血膜染色时易脱落,而出现网状的背景。反之,血片放置过久则有霉菌及枯草杆菌生长,血红蛋白凝固,也不能镜检。薄血膜在自然情况下约需10分钟,厚血膜需30分钟。应将血片用有盖器皿罩住,防灰尘落入,放37℃温箱,20分钟可干透。放入温箱干燥时间不能超过1周,否则染色后厚血膜背景颜色较深,影响观察。厚血膜如不能及时染色时,先将薄血膜固定,夏天应在48小时内,冬天应在72小时内对厚血膜进行溶血处理(不适用抗凝血),干燥后再保存。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而不能溶血,影响镜检。

注意:制成的血片切勿用火烤、日晒或放在新购置的标本盒内,以免血红蛋白凝固无法脱掉。血片放置待干时不可倾斜,否则厚血膜中血细胞沉在一边,可使厚薄不均。此外,还要防止苍蝇吮吸和灰尘污染。

⑸.固定、染色(姬氏染色法)

①干燥后的血片用棉签蘸取甲醇或无水乙醇在薄血膜上轻轻涂抹(最好是将甲醇倒入一个干净的50mL小烧杯中,将薄血膜浸没其中,以减少棉签中的灰尘和碎纤维的污染),注意不要碰到厚血膜,否则使血红蛋白凝固,厚血膜不能镜检,约1~2分钟血片干后,即可进行染色。

②染液的稀释:

染液在临用前要进行稀释,上面发放的姬氏为原液。其稀释方法:8m水(到空染色瓶的颈部)加10滴原液,染20~25min,实际工作中我们经过比对,觉得8mL水加14滴原液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并根据血片的数量,按每张血片滴加染液1.5~2mL的量,配制稀释液量,稀释后的染色液最好一次用完,放置过久影响着色效果。若厚血膜过厚,可先滴加蒸馏水数滴溶去血红蛋白,约需2min,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血膜易脱落,倾去蒸馏水,待血膜干后再滴加染液染色,或直接在厚血膜上滴加2滴蒸馏水后,不倒去蒸馏水即刻直接滴加稀释染液(注:这两种方法对抗凝血不适用)使染液覆盖整个血膜。夏天染25~30min即可,冬天需40~

60min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⑹冲洗、干燥:血片染到时间后,用蒸馏水冲洗,冲洗时不能对准血膜冲,应在无血膜地方注加蒸馏水,使染液溢出,直到染液冲洗完,切不可先倒去染液,否则染液残渣吸附在血膜上即便再冲洗多遍也无济于事,或在一个盆中放入足够多水,将血片和染液一同浸入水中漂洗并在水中摆动几下(对于用抗凝血制成的血片,在冲洗时厚血膜极易脱落,所以只能用此种方法漂洗),对去除灰尘和染液残渣效果比较好。冲洗好的血片放于自然环境下1~2h,或37℃温箱20min左右即可镜检。

⑺染色效果判断:

着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呈桔红色,嗜中性粒细胞核呈紫蓝色,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呈淡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浆呈蓝色或淡蓝色,疟原虫核呈红色。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疟色素。

⑻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染料和溶剂的质量:染料、甲醇和甘油如不纯,常使配成的染液偏酸或偏碱,影响染色结果。因此,必须用分析纯的甲醇和中性甘油,配制时所用器具必须干净无水。●染液的新旧:新配制的染液,一般着色力较弱,常呈碱性。染液放置时间稍长,染色力逐渐增加,故应在染色前1~2周先将染液配好。盛染液的瓶子应密封,以免影响染液质量●染液稀释后的使用时间:染液稀释后,一般在半小时内使用,时间太长也会影响染色效果●染液的浓度:染液浓度

高,着色快,各种细胞着色深,薛氏点、茂氏点等粗大显著;染液浓度低,着色慢,但各种细胞内部结构着色均匀、清晰,如环状体、子孢子及疟色素等颜色分明,但薛氏点、茂氏点不够清楚。●染色时间(应根据染液的质量、新旧、浓度和气温决定);染色时间长,染色效果好,温度高着色快,●染色用水的PH值(7.0~7.2):当染色太蓝,可用PH较低的缓冲水冲洗;如染色太红,则用PH较高的缓冲水冲洗;如染色太深,可延长冲洗时间,予以纠正。●冲洗方法:染色后不能直接将染液倒掉。应将玻片连同染液一起放入水中漂洗,或沿玻片及染色缸边缘加水使染液表层溢出,并轻轻冲洗,以免染色颗粒沾污血膜。

姬氏染色效果稳定,染色时间和染液浓度对结果影响较小,染色后的血膜保存时间较长,同时姬氏染剂能长期保存而不变

质,染色技术也易掌握,被推荐使用,瑞氏染色法因操作简便,常用于个别血片染色。

三、镜检工作中所注意的事项

1. 在镜检中显微镜的使用:油镜、凹镜、视野需按一定的顺序逐个检查。

2.疟原虫镜检工作中,凡是发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均需要进行疟原虫镜检。

3. 做好镜检登记:凡是镜检疟原虫的均需如实登记,阴阳性片保存待查,

4.如发现恶性疟以最快的通信方式上报。

四、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的几个常见问题归纳如下

1.血片制作不规范比较常

①厚血膜血量较大,薄血膜用力不均匀,薄血膜制作较厚

②血膜位置不规范,厚、薄血膜安排不当。厚、薄血膜

间距离相隔过大

③血膜太靠近玻片的边缘。

④厚、薄血膜位置颠倒,方向错误,将薄血膜沿着厚血

膜方向推,厚、薄血膜易相触

2.将姬氏染色方法与瑞氏染色方法混淆

①姬氏原液不稀释,直接滴加在血膜上,使厚、薄血膜

均被固定。厚血膜一团黑,不能镜检。

②薄血膜未固定,直接用姬氏染色,薄血膜脱落。

3.染色时间不够,滴加染液后很快冲洗,加上薄血膜未固定,使厚、薄血膜全部脱落。

4.甲醇或无水乙醇固定剂只能固定薄血膜,千万不能固定厚血膜,有的将厚、薄血膜上都滴加固定剂,结果厚、薄血膜全被固定。厚血膜一团黑无法镜检。

5.显微镜使用不当:镜检时使用高倍镜头,不使用油镜头,使用高倍镜镜检间日疟勉强应付,恶性疟原虫使用高倍镜难以观察。

6.血膜脱落的原因:

①血膜未干透即染色②玻片上有油污:玻片未清洗干净;手接触

玻片血膜面;③血膜过厚;④冲洗时水压大(尤其使用抗凝血)。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片与读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潘志强 2006-3-30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盖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中号镊子:4把 大剪刀:4把 眼科镊:4把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 30ml 1%Na2HPO4 20ml ,定容至1000ml。 甲醇 鸡蛋清:蒸馏水与鸡蛋清按1/1的比例稀释。 中性树胶:如果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将中性树胶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 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骨髓涂片的制作 用手术剪刀剪掉大腿部的肌肉,充分暴露股骨,再用大剪刀从上端剪断第2股骨,用中号 镊子夹股骨以挤出骨髓,如果骨髓不易取出,可用直头眼科镊插入骨髓腔挑出骨髓,置骨髓于 一载玻片上,由于骨髓液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易于凝固,可先在骨髓液内加5~10倍的稀 释后鸡蛋清,充分混匀,取1滴至另一载玻片上,涂片。涂片方法同血液涂片,但推片要快并 迅速使之干燥。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 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二)骨髓涂片的染色 同血液涂片。

血疟原虫检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疟原虫

疟原虫种类繁多,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1890]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在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卵形疟原虫罕见。 形态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和胞膜,环状体以后各期尚有消化分解血红蛋白后的最终产物—疟色素。血片经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核呈紫红色,胞质为天蓝至深蓝色,疟色素呈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四种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发育各期的形态又各有不同,可资鉴别。除了疟原虫本身的形态特征不同之外,被寄生的红细胞在形态上也可发生变化。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变化以及变化的特点,对鉴别疟原虫种类很有帮助。 1.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各期的形态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繁殖,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分为三个主要发育期。 (1)滋养体(trophozoite):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食和生长、发育的阶段。按发育先后,滋养体有早、晚期之分。早期滋养体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故又称之为环状体(ring form)。以后虫体长大,胞核亦增大,胞质增多,有时伸出伪足,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以变大、变形,颜色变浅,常有明显的红色薛氏点(Schuffner’s dots);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Maurer’s dots);被三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有齐氏点(Ziemann’s dots)。此时称为晚期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 (2)裂殖体(schizont):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核开始分裂后即称为裂殖体。核经反复分裂,最后胞质随之分裂,每一个核都被部分胞质包裹,成为裂殖子(merozoite),早期的裂殖体称为未成熟裂殖体,晚期含有一定数量的裂殖子且疟色素已经集中成团的裂殖体称为成熟裂殖体。 (3)配子体(gametocyte):疟原虫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发育长大,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质增多而无伪足,最后发育成为圆形、卵圆形或新月形的个体,称为配子体;配子体有雌、雄(或大小)之分:雌(大)配子体虫体较大,胞质致密,疟色素多而粗大,核致密而偏于虫体一侧或居中;雄(小)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稀薄,疟色素少而细小,核质疏松、 寄生于人体的4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二个宿主。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gametogony),继而进行孢子增 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致病力强弱与侵入的虫种、数量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包括红细胞外期原虫发育的时间和红细胞内期原虫经几代裂体增殖达到一定数量所需的时间。潜伏期的长短与进入人体的原虫种株、子孢子

疟原虫检测试剂盒作业指导书

疟原虫检测试剂盒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指导实验室检验人员正确操作疟原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快速检测,保证人员及设备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检验人员 3.职责 样品检验员负责正确使用疟原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快速检测,并做好原始记录; 技术负责人负责解决操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作业指导 4.1试剂储存条件4℃-30℃保存。 4.2使用方法 4.2.1.在紫色加样区滴加 15μ l 血样。 4.2.2.立即在加样垫下方的白色垫片上滴加 2 滴试剂 A。 4.2.3.在书形检测卡左边一侧最上方的白色垫片上滴 4 滴试A。 4.2.4 15 分钟内读取结果,30分钟显示的结果无临床意义。

4.3. 结果判断 2 阳性 间日疟(P.v.)阳性,或卵形疟(P.o.) T1 阳性阳性,或三日疟(P.m.)阳性,在一些病 恶性疟阳性,恶性疟(P.f.)感染。例中,仅 T2 线出现表明可能是(P.v.) (P.o.)、(P.m.)的 2 种或 3 种混合 感 染。 T1+T2 阳性 恶性疟(P.f.)阳性,恶性疟(P.f.)感染。 阴性 在一些病例中,T1 和 T2 线均出现,可能表明是 检测结果阴性,未检测到疟疾抗原。(P.f.)与其它 3 种(P.v.)、(P.o.)、(P.m.) 的不同组合感染。 无效结果或无法解释的结果 如果控制线没有出现,无论出现几条检测线, 检测结果均无效。 4.4注意事项 4.4.1质控区与检测区域均不出现红色反应线,表明发生错误的检验应重试。 4.4.2当疟原虫密度很高时检测线很明显,质控线可能变得很弱,为正常结果。 4.4.3不要混合使用来自不同批次的试条/试卡和裂解液。 4.4.4操作时应注意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用过的试条/试卡、裂解液等在废弃之后,进行高压灭菌。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 (一)所需器材 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 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 束后补写)。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如图1

2、采血 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玻片上的血液4~5μl,涂于载玻片的第三格(靠近磨砂侧),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厚血膜;再用该角沾取血液1~1.5μl血置于载玻片的中心点即(第四格前缘中点);接着用干棉球或卫生纸擦净推片角上的血渍;最后用推片的下缘置载玻片的中心点(1~1.5μl 血液处),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即(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如(图1)、(图2) 疟原虫镜检涂制血膜方法示意图2 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二、固定 (一)所需器材 1、甲醇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1.标本采集 1.1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小时左右采血。1.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1.3标本要求:厚血片溶血要及时。 2.标本运送:室温运送。 3.标本拒收标准:被细菌污染。 4.操作步骤 4.1 薄血片法: 4.1.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1滴,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4.1.2 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用瑞氏法染色,干后用油镜镜检。 4.2厚血片法: 4.2.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2滴。 4.2.2用推片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4.2.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约5分钟后倾去溶血液。 4.2.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干后镜检。 5.结果判断 在油镜下观察,薄片须至少100个视野,厚血片至少20个视野,才能报告“未见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疟原虫胶体金法简易操作步骤 原理 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工作原理,检测时,滴加5μL全血样本于试剂卡加样孔处,随之滴加4滴裂解液,裂解后的样本在毛细管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样本中含有恶性疟原虫特异性乳酸脱氢酶(pflDH)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将于胶体金标记物panLDH单克隆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前移,被预先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检测区的pflDH/panLDH单克隆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内形成1条/2条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阳性结果,如样本中无pflDH/panLDH抗原,在检测区内无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阴性反应。 步骤 1.无菌采集患者EDTA-2K抗凝静脉血2ml。 1.沿锡箔袋切口,撕开锡箔纸,取出疟原虫抗原检测卡,用铅笔或水写笔编号 并做好登记。 2.吸取5μL全血样本垂直滴加于加样孔A区,同时滴加4滴裂解液于加样孔B 区。 3.15分钟内观察显示结果,超过30分钟无临床意义。 结果

实验一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二、血涂片的制备和血细胞的观察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涂片的的制备方法 2.认识红细胞及各种白细胞的典型形态 基本原理 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实验用品 1.器材: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 2.试剂:Wright’s染液:Wright’s色素粉末0.1g,溶于60 ml甲醇。 方法与步骤 1.采血采血前用70%酒精棉球消毒人的指腹或耳垂,干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或耳垂的皮肤;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因含单核白细胞较多)。 2.涂片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一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滴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45°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图2-2)。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初学者可把玻片放在桌上操作。 3.染色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Wright’s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 min。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使其与染液均匀混合,静置2~5 min。用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 4.镜检显微镜观察可见人红细胞为凹圆盘形,无核,淡红色,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白细胞数目少,为圆形。 颗粒白细胞(1)嗜中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直径10-12微米;(2)嗜酸性颗粒白细胞:略大于嗜中性白细胞,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10-15微米;(3)嗜碱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细胞,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的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少,核1-2叶,染成淡蓝色,直径10-11微米。 无颗粒白细胞(1)淋巴细胞: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小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大小相似,圆形,核致密,染成深紫色。周围仅一薄层嗜碱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中淋巴细胞较大,核圆形。直径6-8微米。(2)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胞质染成灰蓝色。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直径14-20微米。 血小板为不规则小体,直径2 - 3微米。其周围部分浅蓝色,中央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聚集成群。 实验报告内容 绘制人血涂片镜下图

疟原虫、检查

血液疟原虫检查 [试验名称] 血液疟原虫检查 [试验方法] 薄血片法或厚血片法 [操作] 1.薄血片法:以常法薄推血片,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染色。染色法同白细胞分 类检查 2.厚血片法: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 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不必待干,进行染色,干后镜检。 [结果报告] 查见或未查见疟原虫 [注意事项] 1.采血时间:间日疟级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才学,此时, 早期滋养体已发育至易于鉴别的形态晚期;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20小时左右采血。 2.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72h, 否则溶血不完全,会影响检验质量。 3.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飘浮冲走。 4.玻片油镜检查,须找100或100个以上视野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厚 血片至少20个视野以上。 5.疟原虫须分类报告,找到环状体后,须在仔细寻找更为成熟的阶段,以便分 类。如确实未找到更为成熟的疟原虫,可报告为“检出环状体疟原虫” 6.有可能出现2种或3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以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最常 见,须注意鉴别。 7.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特别是厚血片检查时,缺乏经验者必 须在薄血片上仔细寻找证实,才能报告。 8.除上述3种疟原虫外,在我国云南曾发现过少数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病例。卵 形疟原虫的基本形态与三日疟原虫相似,但虫体稍大,受感染的红细胞略胀

大,滋养体后期与裂殖体前期的原虫呈圆形或卵圆形。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作业指导书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作业指导书 1.目得 指导实验室人员制作血涂片,完成疟原虫检测工作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检测人员 3.职责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人员负责涂片编号及保存, 4、作业指导 4、1样本采集及要求 4、1、1采用抗凝管采血:或在采血管里加入抗凝剂,将采集血样加入并摇匀,备用 4、1、2指尖血、静脉全血(抗凝血)样本均可适用 4、2血涂片得制作: 4、2、1血膜种类与位置 薄血膜:占玻片得近1/2.将血液涂呈薄膜状,血细胞平辅在玻片上面 厚血膜:占玻片得1/6。血液涂成圆形,血量多

得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旋转,转4~ 8圈直径0、8 ~ 1cm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得要求.厚血膜厚度以油镜视野可见5 ~10个白细胞为宜。厚血膜血量:4~5ul微升,外形:圆形,直径0、8~1、0cm 4、2、3薄血膜制作 取洁净得载玻片2张,1张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用另一张边缘平滑得载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得中点取血约1~1、5ul得血量(小米粒大小),使血滴与平置得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宽约2cm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cm长)薄血膜血量:1~1、5ul位置:玻片1/2外形:薄度均匀、无痕、长度:2、0~2、5cm 4、2、4血膜编号:血膜编号:血膜制成后,以防差错,待薄血膜干后用B2铅笔,在薄血膜得右上角或血膜底部,写上受检者得个人编号。 4、3血涂片固定及染色 4、3、1甲醇固定薄血膜

载玻片略向下倾斜,从一侧挤出甲醇,试管平推下划即可.甲醇不能触碰到厚血膜 4、3、2单张染色法 在量筒内加2ml缓冲液或ph7、0~7、2净水, 滴加吉氏原液4滴(每ml2滴),混匀,然后滴在已充分干躁得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 1张玻片需2ml水,2滴/ml染液,染色25—30min 4、3、3染色效果 血膜蓝中带紫色,如果血膜颜色偏红色, 说明染色偏酸性;血膜偏蓝色, 则为偏碱性。 4、4注意事项与其它因素 4、4、1载玻片必须清洁无油污,拿玻片时拿侧楞,固定薄血膜时,甲醇不要触碰到厚血膜,放置3天以上得血片,在染色之前先用清水滴加在厚血膜上进行溶血,再进行染色,厚血膜干燥时不要高温加热,充分干燥后方可染色已稀释得吉氏染液,须在30分钟内用完,冲染液时,要漂洗以免冲掉厚血膜,将血膜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凉干板上晾干。 4、4、2薄血膜过厚原因:使用血滴过大、玻片与推片之间夹角过大、展开血膜得动作太快

血涂片制作

血涂片制作 将血标本均匀地涂抹在清洁干燥的载玻片上,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这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很广,特别是对各种血液病的形态学诊断很有价值。但是,如果血徐片制备不良,染色不佳,常使血细胞的形态学鉴别和诊断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如血膜过厚,细胞重叠缩小;血膜太薄,白细胞多集中于边缘。因此,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之一。 一、载玻片的清洁 新载玻片上常有游离碱质,必须用约lmol/L HCI浸泡24h 后,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用过的载玻片可放入含适量肥皂或合成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再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净,用清水反复冲洗,干燥备用。如急用载玻片,可将其置0、9乙醇中浸泡lh,用蒸馏水洗净后,擦干或烘干备用。使用载玻片时,只能手持玻片边缘,切勿用手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二、制作血涂片的标本 血涂片既可由非抗凝的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制备,也可由

EDTA抗凝血制备。EDTA抗凝血中,钙离子被螫合后,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推片时血小板均匀平铺,显微镜下易于对血小板进行观察评价。但有时可观察到因EDTA引起的红细胞皱缩及白细胞丛集现象。但随着血液分析仪的逐步普及,血标本多为EDTA抗凝血,除作全血细细胞计数及多参数分析外,制备血涂片也非常方便,虽有上述弊端,但显微镜下易于发现。 三、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很多,如手工推片法、自动推片法、载(盖)玻片压拉法、旋转涂片法、棕黄层(buffy-coat)涂片法及厚血膜涂片法等,现介绍如下。 1、手工推片法取血标本一滴置载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o的平面夹角,平稳地将血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一薄层血膜。将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皱缩。 一张良好的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边缘整齐,两侧应留有空隙。玻片的一端应留有贴标签的地方。涂片的好坏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角度、推片时的速度有关。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边缘不齐、用力不匀或载玻片不清洁

疟原虫检测 血涂片镜检法

ICS11.020 C62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569—2017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lood films for malaria parasites 2017-08-01发布2018-02-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善青、高琪、汤林华、杨恒林、郑彬、胡锡敏、王光泽、李雨春、刘莹、欧阳范献。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疟原虫检测 血涂片镜检法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4.1 吉氏染色原液。 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4.3 甲醇(分析纯)。 4.4 香柏油或专用浸油(折射率≥1.5)。 4.5 二甲苯(分析纯)。 4.6 75%酒精。 4.7 一次性采血针。 4.8 一次性手套。 5 检测步骤 5.1 血涂片的制作 5.1.1 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经75%乙醇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指端扎刺取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扎刺取血。取1张已消毒推片,用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左下角刮取血液4μL~5μL用于制作厚血膜,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μL~1.5μL用于制作薄血膜。 5.1.2 厚血膜制作 取1张载玻片,将推片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玻片的中央偏左,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0.8cm~1.0cm 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个~10个白细胞为宜。 5.1.3 薄血膜制作 用干棉球抹净推片左下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2张玻片保持25°~35°,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每张载玻片上1个厚血膜和1个薄血膜(参见附录A)。 5.1.4 编号 血膜制好后水平放置,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在玻片一侧毛玻璃上或在薄血膜上编号。 5.2 固定与溶血 5.2.1 薄血膜固定 将薄血膜一端朝下呈45°,用棉签蘸取甲醇溶液,均匀轻抹于薄血膜表面,避免碰触厚血膜。 5.2.2 厚血膜溶血 在干燥的厚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待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厚血膜制作后1d内染色无需溶血,超过1d的应溶血。 5.3 吉氏染色

实验 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

实验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 一、引言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但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良,常使细胞鉴别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结论,因此,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二、实验目的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盖玻片等。 试剂: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 1、消毒与采血 先按摩采血部位(人的指腹),使血流通畅,采血前用70%酒精消毒人的指腹,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第一滴血不要)。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注意手指持载玻片的边缘,不触电及表面,也不能使载玻片接触取血部位的皮肤。 2、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做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o角,向另一端平稳地推出(图1)。涂片推好后,迅速在空气中摇,使之自然干燥。 图1 推片示意图 3、染色 用特种玻璃铅笔在血膜两侧画两条线,防止染液外溢。再将瑞氏染色液(伊红-亚甲基蓝)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30秒。加等量蒸馏水与染色液混合后再染5分钟。最后用蒸馏水把染色液洗掉,用吸水纸吸干,自然干燥后,即可观察。 4、封片 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封片保存。 五、结果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结果如图2所示。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小而圆,没有细胞核,血涂片中最多,常被染成淡红色,细胞的边缘厚,中间薄,使细胞边缘的颜色比中间的深。 2、白细胞: 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1)嗜酸性白细胞: 数量较少,但在血涂片中可以找到。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酸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红色或玫瑰花色,细胞核分叶形,染成紫红色。 (2)嗜碱性白细胞: 数量最少,在血涂片中很难找到。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碱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兰紫色,细胞核分叶形,染色较深,但常被粗大的兰紫色颗粒掩盖。 (3)嗜中性白细胞: 在有粒白细胞中,它的数量最多,很容易找到。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胞质内含有细小的颗粒,一般不易看清,细胞核为兰紫色,核分杆状、蹄形和分叶形。 (4)淋巴细胞: 在白细胞中数目是最多的,大小不等,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较少,占中小淋巴细胞的1/4~1/18。细胞质所占的比例较小,但随细胞体积增大而相应增多,核周围细胞质,染成天兰色,细胞核大,圆形,染成紫兰色。 (5)单核细胞: 数目不多,是血细胞中最大的细胞。核为肾形或马蹄形,颜色比淋巴细胞较淡,细胞质为淡灰兰色。 3、血小板: 为不规则的细胞质小块或碎片,形状象雪花,在血小板中有细小的紫兰色颗粒。血小板常聚集在红细胞之间(注意: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染料、渣子和细胞及血小板等的区别)。 图2 血涂片中血细胞观察结果 五、注意事项: 1、载玻片的清洗:新玻片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10%盐酸浸泡24小时,然后再清水和蒸 馏水清洗。2、使用玻璃片时只能手持边缘,切忌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无油腻。3、血涂片制好后,立即固定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3、血

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 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 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疟原虫的病例 2016-1-21

马山县医院罗晓成病例(来自CDC的考核片)2016-1-21 阿米巴样大滋养体环状体多重感染,红细胞巨大红细胞皱缩明显,陈旧血标本

环状体多重感染,红细胞巨大 环状体感染的红细胞都大未成熟裂殖体,大于红细胞

早期阿米巴样大滋养体裂殖体2个核 李素娟上林中医 疟原虫 马红萍(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恶性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还有个小的象配子体? 郭彩茹扶风人民 虫体量很多,各阶段形态均有,很好的片子,谢谢老师分享 李华洋宜宾二院 哇!很典型 玉吉昆明附一院 恶性疟原虫 徐莉汶-昭通市一院 恶性虐 黄小华-重庆云阳中医院 没看见配子体,其他阶段都有 鲁冯洋临泉医院 卵型虐吧,感染红细胞有凸起,恶性虐只看到环状体和配子体, 罗艳卲二医院 @鲁冯洋临泉医院对卵型疟来说,是不是虫体太小了点 唐杰—中信中心医院 个人倾向卵形疟,貌似是反复感染,另外制片不好红细胞皱缩也影响判断 何兴娟,河北三院 红细胞中可见多个疟原虫和双核疟原虫,应该很恶,但是恶性疟一般看不到滋养体,只看到环状体和配子体,配子体是腊肠状,你的第一张图似乎不符,这跟前几天陈要朋老师的病例很像啊,那个还怀疑是巴贝虫呢,(这个虫我还不太掌握详细)要做PCR。治疗上两虫基本相同吧。你这个怀疑恶性但有不符。 周峰-泗洪分金亭 红细胞里的疟原虫

吴斌斌(甘肃天水407医院) 图片由柏世玉老师(泰安中心医院)标注。 柏世玉老师点评:间日疟原虫感染。 一、先看整个片子,红细胞皱缩明显,提示陈旧血(CDC的标本都是下边送 去的,再制片细胞形态及原虫形态都不典型)。不要轻易考虑卵形疟,有其他未感染红细胞对比。 二、要熟悉疟原虫发育史,恶性疟一般外周只见环状体及配子体,除非重度 感染可见大滋养体及裂殖体。 三、要熟悉疟原虫感染导致红细胞的体积及外形的变化,非常重要。 四、现在疟疾感染基本是输入性的,患者往往都有抗疟药,随时可以吃药, 所以感染症状、原虫形态及数量大都不会很典型,甚至有的恶性疟感染者也可能薄血膜见不到或偶尔见到。 五、混合感染非常罕见,除非见到两种原虫的典型形态,或有基因鉴定(尤 其只见到环状体时)。 六、重复感染现象不是恶性疟的专利。

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02-A001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Guid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the Med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nd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Hematolog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CNAS根据临床血液学检验的特性而对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并不增加或减少该准则的要求。 本文件与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同时使用。 在结构编排上,本文件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均采用CNAS-CL02:2012中章、节条款号和名称,对CNAS-CL02:2012应用说明的具体内容在对应条款后给出。 本文件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的序号及内容与CNAS-CL02:2012不对应。 本文件代替:CNAS-CL43:2012。 本次为换版修订,相对于CNAS-CL43:2012,本次换版仅涉及文件编号改变。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 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CNAS对医学实验室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认可要求。 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包括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寄生虫检查及出凝血检验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8-2006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WS/T 347-2011 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 WS/T 359-2011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 WS/T 405-2012 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 WS/T 406-2012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 WS/T 407-2012 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 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4 管理要求 4.1 组织和管理责任 4.1.1.2医学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单位的,应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医学实验室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其所属医疗机构执业证书的诊疗科目中应有医学实验室;自获准执业资格之日起,开展医学检验工作至少2年。 4.1.2.5应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医学检验工作至少5年的人员负责技术管理工作。 4.2 质量管理体系 4.3 文件控制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4.1 吉氏染色原液。 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4.3 甲醇(分析纯)。 4.4 香柏油或专用浸油(折射率≥1.5)。 4.5 二甲苯(分析纯)。 4.6 75%酒精。 4.7 一次性采血针。 4.8 一次性手套。 5 检测步骤 5.1 血涂片的制作 5.1.1 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经75%乙醇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指端扎刺取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扎刺取血。取1张已消毒推片,用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左下角刮取血液4μL~5μL用于制作厚血膜,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μL~1.5μL用于制作薄血膜。 5.1.2 厚血膜制作 取1张载玻片,将推片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玻片的中央偏左,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0.8cm~1.0cm 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个~10个白细胞为宜。 5.1.3 薄血膜制作 用干棉球抹净推片左下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2张玻片保持25°~35°,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每张载玻片上1个厚血膜和1个薄血膜(参见附录A)。 5.1.4 编号 血膜制好后水平放置,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在玻片一侧毛玻璃上或在薄血膜上编号。 5.2 固定与溶血 5.2.1 薄血膜固定 将薄血膜一端朝下呈45°,用棉签蘸取甲醇溶液,均匀轻抹于薄血膜表面,避免碰触厚血膜。 5.2.2 厚血膜溶血 在干燥的厚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待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厚血膜制作后1d内染色无需溶血,超过1d的应溶血。 5.3 吉氏染色

寄生虫血液检查

寄生虫血液检查 文章目录*一、寄生虫血液检查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寄生虫血液检查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寄生虫血液检查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寄生虫血液检查的基本信息 1、定义寄生虫血液检查是一项用于检查寄生虫的辅助检查方法。血液和血细胞内的寄生虫均可在血液中查到,这些原虫和丝虫寄生于人的血液中和红细胞内,需通过血液检查或骨髓检查来进行确诊。常用的方法为血液涂片法(薄血片和厚血片法)和骨髓穿刺法。是一项用于检查寄生虫的辅助检查方法。 2、专科分类传染病检查 3、检查分类病原微生物检查 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 5、是否空腹非空腹

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1、正常值未查见人体寄生虫 2、临床意义异常结果:血液和血细胞内的寄生虫呈阳性。 需要检查的人群:消化道异常者。 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疟原虫检查:疟原虫为疟疾病原体,通过蚊子传播,常见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三种。外周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是诊断疟疾的可靠方法,发现疟原虫既为阳性,就可以作为确诊的可靠依据。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需多次复查,或用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微丝蚴检查:微丝蚴为丝虫的原虫,我国常见的丝虫感染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均通过蚊子传播。外周血涂片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回归热螺旋体检查:回归热螺旋体为回归热的病原体,通过人虱传播。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弓形体检查:弓形体为弓形虫病的病原体,猫及猫科动物为其主要传染源,人一般呈阴性感染。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或用免疫学方法及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立朵小体检查:立朵小体为黑热病的病原体,是鞭毛虫的一

血涂片的制作

1.检验目的 指导血涂片的制作,进行血细胞显微镜检查。 2.方法原理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一张良好的 血涂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血膜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 的空隙。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涂片愈薄。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4.标本类型(如血浆、血清、尿液等) 抗凝的全血标本。 EDTA-K 2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载玻片、推片、微量吸管、瑞氏染液(刘氏快速染液)。 6.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7.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7.1引起血涂片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推片边缘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 7.2血膜未干透,细胞尚未牢固附在玻片上,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因此血膜必须充分 干燥; 7.3血片制好后最好立即固定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 7.4血涂片太薄,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 7.5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 8.程序步骤 8.1取干净载玻片一张,手持玻片两端。 8.2用微量吸管取混匀的新鲜血液,将血液滴在距离载玻片一侧4-5mm处。 8.3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的一端至于血滴的前方,向血滴处移动, 触碰到血液,使血液迅速均匀分布在推片与载玻片的接触处。 8.4将推片与载片呈30-45度角,平稳地向载片另一端推出。

8.5将推好的血片自然干燥。 8.6用瑞氏染液(刘氏快染)染色,见《瑞氏染色》。 9.计算结果原理 10.生物参考区间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所有标本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18.参考文献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20.SOP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