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钠分子量

低分子肝素钠分子量

低分子肝素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

抗凝剂,它是由天然来源的肝素经过特殊处理获得的化合物。低分子

肝素钠的分子量较低,通常在2000-10,000道尔顿之间。

肝素是一种多糖,是一种由葡萄糖苷酶链和肌凝蛋白链构成的天

然生物聚合物。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能力,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防止血液凝固。传统的肝素制剂分子量较高,通常在3000-30,000道

尔顿之间,因此吸附在血小板上并抑制其聚集功能,从而防止血栓的

形成。

传统肝素存在使用上的一些限制,如需要静脉注射,不适用于口

服给药,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此外,由于传统肝素分子量较高,它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而且对于不同患者的剂量调整也不够方便。

低分子肝素钠则是通过对传统肝素进行酶解、氧化、硫酸化和脱

乙酰等一系列处理得到的。这些处理方法可以使分子量较高的肝素产

生断裂和降解,形成分子量较低的低分子肝素钠。与传统肝素相比,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一些优势。

低分子肝素钠的分子量较低,可以在体内更快地进行吸收、分布和清除。因此,低分子肝素钠不需要经过静脉注射,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给予患者。这样,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注射,避免了频繁到医院进行静脉注射的麻烦。

由于低分子肝素钠的分子量较低,它的抗凝活性较传统肝素更为稳定和可预测。这样,医生可以更准确地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剂量调整,并且不需要频繁监测和调整用药。这也使得低分子肝素钠更适合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的药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验证。它已经被证明在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肺手术后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相比传统肝素,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如出血和骨质疏松风险较低。

总结来说,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分子量较低的肝素制剂,具有更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和抗凝活性。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症等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对低分子肝素钠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相信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

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以药品包装盒中的说明书为准。 妊娠:C 哺乳:L2,产后出血者禁用 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 【警告】 对本品过敏者,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症,事故性脑血管出血禁用 【药品名称】 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 【英文名】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odium Injection 【汉语拼音】 Di fen zi liang Gan su na Zhu she ye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重均分子量低于8000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钠盐。辅料为亚硫酸氢钠、氯化钠。

【性状】 本品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抗凝血、抗血栓形成药,用于血液透析或血液过滤时,防止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凝固及预防血栓形成。 【规格】 0.5ml:5000IU 【用法用量】 用法: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 用量:剂量单位以抗Xa因子活性单位(anti-XaIU)计算,血液透析、血液灌流。 1、单次剂量:常规治疗病人,静脉快速注射70~ 80anti-XaIU/公斤体重。 2、连续剂量:初次急性病人,开始前静脉快速注射30~40anti-XaIU/公斤体重,继以静脉输注每小时10~ 15anti-XaIU/公斤体重。 3、有出血危险的危重病人,开始前静脉快速注射10~ 15anti-XaIU/公斤体重,继以静脉输注每小时5anti-XaIU/公斤体重。

4、特殊情况(如体重>60公斤,病人体重减轻/增加或血液状态改变)剂量应根据需要个体化调整。 【不良反应】 偶见异常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皮疹及皮肤瘙痒等轻度过敏反应。 【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症,事故性脑血管出血禁用。 【注意事项】 1、不能用于肌肉注射(肌注可致局部血肿)。硬膜外麻醉方式者术前2至4小时慎用。 2、下列情况慎用:有过敏史者;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中风,严重肝、肾疾病,严重高血压,视网膜血管性病变。本品不宜用为体外循环术中抗凝剂。 3、注意定期血小板计数及必要时监测血浆抗Xa因子活性测定。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肝素钠说明书

肝素钠说明书 篇一: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 肝素钠注射液2ml:1.25万单位说明书 【功效主治】 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肝素钠。肝素钠系自猪的肠粘膜或牛肺中提取精制的一种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钠盐。属黏多糖类物质。平均分子量120XX。 【药理作用】 由于本品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而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药物相互作用】 1 本品与下列药物合用,可加重出血危险: ①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可导致严重的因子Ⅸ缺乏而致

出血; ②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包括甲芬那酸、水杨酸等均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并能诱发胃肠道溃疡出血; ③双嘧达莫、右旋糖酐等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 ④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易诱发胃肠道溃疡出血; ⑤其他尚有利尿酸、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链激酶等。 2 肝素并用碳酸氢钠、乳酸钠等纠正酸中毒的药物可促进肝素的抗凝作用; 3 肝素与透明质酸酶混合注射,既能减轻肌注痛,又可促进肝素吸收。但肝素可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故两者应临时配伍使用,药物混合后不宜久置; 4 肝素可与胰岛素受体作用,从而改变胰岛素的结合和作用。已有肝素致低血糖的报道; 5 下列药物与本品有配伍禁忌: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柔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多粘菌素B、阿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孟多、头孢氧哌唑、头孢噻吩钠、氯喹丙嗪、异丙嗪、麻醉性镇痛药。 【不良反应】 毒性较低,主要不良反应是用药过多可致自发性出血,故每次注射前应测定凝血时间。如注射后引起严重出血,可静注硫酸鱼精蛋白进行急救。偶可引起过敏反应及血小板

达肝素钠注射液

达肝素钠注射液 达肝素钠注射液(Dalteprin Sodium Injection) (法安明) 主要成分:达肝素钠 组成:1支单剂量注射器 达肝素钠2500 IU(抗-Xa)5000 IU(抗-Xa)7500 IU(抗-Xa) 氯化钠适量 注射用水加至0.2ml 加至0.2ml 加至0.3ml 效价以低分子量肝素第一国际标准中所描述的国际抗-Xa单位(IU)表示。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达肝素钠是一种含有达肝素钠(低分子量肝素钠)的抗血栓剂。达肝素钠是从猪肠粘膜提取的低分子肝素钠,其平均分子量为5000。达肝素钠主要通过抗凝血酶(AT)而增强其对凝血因子X a和凝血酶的抑制,从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达肝素钠增强抑制凝血因子Xa的能力,相对高于其延长血浆凝血时间(APTT)的能力。达肝素钠对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粘附性的影响比肝素小,因而对初级阶段止血只有很小的影响。尽管如此,达肝素钠的某些抗血栓特性仍被认为是通过对血管壁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而形成的。 达肝素钠比肝素的急性毒性低。在毒理研究中重复出现的最明显的反应为大剂量注射后注射部位的局部出血。这种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均为剂量相关的,而且不累加。局部出血反应与抗凝作用中剂量相关的改变有关,用APTT和抗-Xa的活性来测量。等剂量研究表明,达肝素钠与肝素相比,没有更强的骨质稀少作用。不论是何种给药途径、剂量和治疗周期,均未发现器官毒性。也未发现致突变反应。未发现孕期的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以及发殖力、围产期或产后的影响。 【药代动力学】 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约为90%。静脉注射后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皮下注射后为3-4小时。尿毒症病人的半衰期将延长。治疗剂量范围(30-120IU/kg)外,半衰期与剂量略相关。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消除。 【适应症】 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 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期间防止在体外循环系统中发生凝血。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型心肌梗塞。 预防与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用法用量】 如果需要可通过测定抗-Xa以监测达肝素钠的活性。 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达肝素钠可以皮下注射每日一次,也可每日二次。 每日一次用法

肝素在透析中的应用

肝素在透析中的应用 血液透析过程中因血液通过机械管道等特殊装置,使其红细胞、血小板破坏而引起凝血,因此,血液透析中必须常规应用抗凝剂:常用的主要制剂有肝素钠(SH)及各厂生产的低分子肝素(LMWH) 肝素钠,它是一种酸性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最先从肝脏内提取出来,故名/肝素,分子量为8000~25000道尔顿,在血中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肝素2抗凝血酶结合物,抑制凝血酶的作用,封闭活化因子X和活化因子,使它们失去活性,干扰凝血活酶的形成,使凝血过程中止,从而发挥凝血作用。肝素的半衰期为0.5-2h,平均为50分钟。 LMWH是以肝素分离或降解而来(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4000~6000)同肝素相比其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同抗凝血酶亲和力加强,抗Fxa活性增强,对凝血酶IX!XI抑制作用减弱。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经亚硝酸裂解等方法制备而得的小分子量部分,主要通过抑制Xa活性起抗凝作用,而对a作用较弱 肝素的用法: 1 肝素首剂量0.5mg/Kg,追加量0.6mg/h,透析结束前30停用肝素 2. 肝素开始血透时泵推肝素8mg,每小时追加肝素8mg,血透停止前30min 停用肝素" 3 传统肝素液按患者平时个体用量给予首剂肝素20~40mg,于透析前一次性静脉推注,以后采用肝素泵每小时追加肝素5~10mg,透析结束前30min停用肝素"

LMWH的用法 1. LMWH:速避凝0. 4 ml/次,或海普宁5000U/次,透析开始时静脉端一次性注射。 2 血透前一次性静脉注射LMWH(Fraxiparine,法国Sanofl公司)0.4mL(100000U或4100AFXa),不用追加量" 3低分子肝素--吉派林5000U/2ml;透析开始时从动脉端一次注入5000U,整个透析期间不另追加" 无肝素的用法 1 血透前用1500~250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路透析器,血透中每30min用100mL盐水冲洗透析器,冲入体内盐水亦通过增大跨膜压除去,即在原设定UFR 基础上增加0.2L/h" 2 无肝素血透前用150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路透析器,然后用5%白蛋白50ml 灌流透析器中空纤维内侧壁保留5~10分钟,血透中每30分钟用100ml盐水冲洗透析器,冲入体内盐水亦通过增大跨膜压除去,即在原设定UFR基础上增加012L/h" 应用定时盐水冲管的方法抗凝,但需要准确地控制容量,对伴有高度浮肿,心衰的患者不宜,另外透析器复用效果也差,即使有固定的专职护士守护,透析中发生凝血、堵管等也相当常见。 吸附法无肝素透析是基于以下原理:血仿膜由纤维素聚合物的分子单元,葡萄

抗凝药物的种类及合理使用

抗凝药物的种类及合理使用 1.1分类(见表1) 肝素是机体自身存在的物质。临床使用的肝素是由猪肠粘膜或牛肺组织纯化制得的一种多功能的酸性黏多糖,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口服无效,常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可分为三类。 1 第一代普通肝素,平均分子量较大;第二代为将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裂解制得的低分子肝素,平均分子量较第一代小;第三代为合成的肝素戊糖,分子量最小,仅1728道尔顿。 1.2肝素类药物抗凝作用机制(见表2) 1.2.1激活抗凝血酶m(AT-m) 肝素类抗凝药物能与抗凝血酶ni(AT-m)结合,催化灭活多种凝血因子。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Il a、X a等)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肝素-AT复合物能够灭活多种凝血因子,其中IIa和X a最易受抑制,但机制有所不同。 1.2.1.1灭活凝血因子I a 肝素、A^W轴因子I a只有形成三联复合物,AT才能发挥作用灭活II a因子,而要形成三联复合物肝素分子链必须有足够的长度,至少要达到18个糖单位,相对分子质量要大于5400。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400的肝素分子由于不能形成三联复合物,不能灭活I a因子。 1.2.1.2灭活凝血因子X a 灭活凝血因子X a,肝素分子只需和AT结合不需要同时和X a因子结合,不需要形成肝素、AT和X a因子三联复合物,对肝素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没有要求。因此所有肝素分子只要含有特殊的戊糖结构就可灭活X a因子。 1.2.2激活肝素辅因子I 肝素能激活肝素辅因子I而直接灭活凝血因子I a。该作用是电荷依赖性的,不依赖戊糖结构,需要较高的肝素浓度。肝素辅因子I介导的凝血因子I a的灭活是相对分子质量依赖性的,需要至少24个糖单位(相对分子质量7200以上)。在严重AT缺乏时,肝素的这种机制可起作用。 1.2.3促进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TFPI)释放 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肝素能够促进与内皮结合的TFPI的释放,TFPI与凝血因子X a结合并灭活X a,形成TFPI/凝血因子X a复合物,灭活与组织因子结合的凝血因子皿a。肝素通过该途径可抑制内皮损伤和粥样斑块破裂所导致的血栓形成。 1.2.4其它 分子量较大的肝素还可与血小板结合,既抑制血小板表面凝血酶的形成,又抑制血小板

肝素生产工艺及临床应用

肝素生产工艺及临床应用 指导老师:作者:李朝恒 【内容概要】:介绍肝素生产目前市场及生产状况,论述实用肝素生产工艺,并讨论其药理及临床应用和市场前景。 【关键词】:理化性质、市场状况、药理作用、生产工艺、三废处理、生化药物、供不应求 肝素的理化性质 肝素(英文:heparin;简写为Hep)1916年于研究凝血时从肝脏中发现的,作为天然抗凝血物质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①。肝素是一种由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脂。 [肝素分子结构] 在自然界中,肝素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的肝肺心脾肾胸腺肠黏膜肌肉和血液里多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体存在,主要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肝素具有强酸性,并高度带负电荷。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坏,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及活性,并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肝素的抗凝作用都很强,故临床把它作为抗凝剂广泛使用。 肝素对热稳定,对一般微生物及酶不敏感,为白色或类白色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1:20),不溶于乙醇、乙醚及丙酮等,具有两性化合物特点,可与Na+、Ba2+、Ca2+成盐,亦可与HCI、苦味酸等成盐。肝素在酸性水溶液中容易水解,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很稳定,PH越高,稳定性越大②。 目前市场状况 据中国医保商会统计,2006年我国出口肝素及其盐(肝素钠)总量为113.60吨,比2005年纯增17.14%。2006年我国出口肝素数量前10家企业为:深圳海普瑞公司、常州凯普生物化学公司、烟台东诚生化公司、深圳斯贝特进出口公司、常州千红生物制药厂、南京健友生化制药公司、重庆骏望生化公司、江苏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浙江惠隆外贸公司③。 2007年,我国肝素出口总金额为1.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29%,出口平均单价为1539.53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69.25%。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奥地利④。据了解,前几年欧美发达国家是我国肝素钠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市场,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量约占我国肝素钠出口总量的85%⑤。肝素钠已成为我国头号畅销出口原料药,且出口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肝素生产工艺小规模生产可行性分析⑥

低分子肝素钠分子量

低分子肝素钠分子量 低分子肝素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 抗凝剂,它是由天然来源的肝素经过特殊处理获得的化合物。低分子 肝素钠的分子量较低,通常在2000-10,000道尔顿之间。 肝素是一种多糖,是一种由葡萄糖苷酶链和肌凝蛋白链构成的天 然生物聚合物。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能力,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防止血液凝固。传统的肝素制剂分子量较高,通常在3000-30,000道 尔顿之间,因此吸附在血小板上并抑制其聚集功能,从而防止血栓的 形成。 传统肝素存在使用上的一些限制,如需要静脉注射,不适用于口 服给药,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此外,由于传统肝素分子量较高,它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而且对于不同患者的剂量调整也不够方便。 低分子肝素钠则是通过对传统肝素进行酶解、氧化、硫酸化和脱 乙酰等一系列处理得到的。这些处理方法可以使分子量较高的肝素产 生断裂和降解,形成分子量较低的低分子肝素钠。与传统肝素相比,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一些优势。

低分子肝素钠的分子量较低,可以在体内更快地进行吸收、分布和清除。因此,低分子肝素钠不需要经过静脉注射,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给予患者。这样,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注射,避免了频繁到医院进行静脉注射的麻烦。 由于低分子肝素钠的分子量较低,它的抗凝活性较传统肝素更为稳定和可预测。这样,医生可以更准确地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剂量调整,并且不需要频繁监测和调整用药。这也使得低分子肝素钠更适合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的药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验证。它已经被证明在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肺手术后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相比传统肝素,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如出血和骨质疏松风险较低。 总结来说,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分子量较低的肝素制剂,具有更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和抗凝活性。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症等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对低分子肝素钠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相信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达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法安明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达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法安明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达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达肝素钠注射液 商品名:法安明/ Fragmin 英文名:Dalteparin Sodium Injection 汉语拼音:Dagansuna Zhusheye 【成份】 1.本品主要成分:达肝素钠, 组成: 1支单剂量注射器 达肝素钠2500IU(抗-Xa) 5000IU(抗- Xa) 7500IU(抗-Xa) 氯化钠适 量- - 注射用水加至0.2ml 加至 0.2ml 加至0.3ml 效价以低分子量肝素第一国际标准中所描述的国际抗-Xa单位(IU)表示。 分子量:平均分子量为5000。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 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期间预防在体外循环系统中发生凝血。 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预防与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规格】0.2ml:5000IU(抗-Xa)注射液 【用法用量】 如果需要可通过测定抗-Xa以监测本品的活性。 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达肝素钠可以皮下注射每日一次,也可每日二次。 每日一次用法 200IU/kg体重,皮下注射每日一次。不需要监测抗凝血作用。每日总量不可超过18000IU。 每日二次用法 100IU/kg体重,皮下注射每日二次,该剂量适用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通常治疗中无需监测,但可进行功能性抗-Xa测定。皮下注射后3-4小时取血样,可测得最大血药浓度。推荐的血药浓度范围为0.5-1.0IU抗-Xa/ml。 用达肝素钠的同时可以立即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达肝素钠治疗应持续到凝血酶原复合物水平(因子II.VII.IX.X)降至治疗水平。通常联合治疗至少需要5天。 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期间预防凝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无已知出血风险: 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不超过4小时: 剂量如下或静脉快速注射5000IU。 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超过4小时: 静脉快速注射30-40IU/kg体重,继以每小时10-15IU/kg体重。 正常情况下,患者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应用本品时,需要调整剂量的次数很少,因而检测抗-Xa浓度的次数也很少。给予的剂量通常使血浆抗-Xa浓度保持在0.5-1.0IU/ml的范围内。 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高度出血风险:

低分子肝素市场分析-浙江最新

肝素类药物市场分析 一、肝素类药物概述 (2) 1.肝素类药物简介 (2) 2.用途 (2) 二、政策支持 (2) 三、产品前景 (2) 1.庞大的患者消费群体 (2) 2.肝素临床应用的不断进展 (3) 3.肝素及衍生物药物市场的发展 (3) 四、市场情况 (3) 1.国际市场情况 (3) 2.国内市场情况 (3) 五、市场竞争格局 (4) 1.批文情况 (4) 2.批文的特点 (4) 3.竞争格局 (4) 4.低分子肝素钙市场情况 (5) 5.低分子肝素钙前景 (5) 六、浙江市场 (5) 1.低分子肝素钙浙江招标情况 (5) 2.浙江市场现状 (6) 七、产品运作思路 (6) 1.招标阶段 (6) 2.开标后目标 (6) 3.市场开发及维护 (7)

一、肝素类药物概述 1.肝素类药物简介 (1)肝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组织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化学上属于天然黏多糖类物质,其化学结构由右旋葡萄糖醛酸和右旋葡萄糖胺交替连接而成,分子量分布5,000-30,000,平均分子量20,000。肝素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分子结构最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为保证药源安全性,各主要国家《药典》均规定,凡用于人类治疗的肝素只能来源于健康生猪的小肠粘膜。 (2)低分子肝素,是肝素原料药通过化学或酶方法降解获得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肝素,通常分子量小于8000D。“低分子肝素”分为:依诺肝素钠、达肝素钠、那曲肝素钙、汀肝素钠、帕肝素钠五种。目前,国内只有依诺肝素钠、达肝素钠、那曲肝素钙、低分子量肝素钠、低分子量肝素钙。 表1、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区别 2.用途 具有抗凝、抗血栓功能。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和凝血酶的形成和活性,从而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间接影响血小板内凝血因子的释放,所以它在人体内和人体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二、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纲要》明确提出生物医药列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之一;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肝素类药物作为生物提取药品,属于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前景可期。 三、产品前景 肝素类药物作为经典的抗凝、抗血栓药物,在医药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主要原因在于: 1.庞大的患者消费群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人们生活环境和膳食习惯的变化,全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正逐年增高。据WHO统计,近年来,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平均夺走约2000万人的生命,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30%,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发病人数仍在持续增加。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抗凝血、抗血栓药物之一,肝素类药物在医药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市场需求十分强劲。

达肝素钠达赛畅说明书

达肝素钠达赛畅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达肝素钠注射液 【成分】 化学名称:达肝素钠。 重均分子量:5600-6400 道尔顿之间。 【性状】 本品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 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期间体外循环系统中的凝血。 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 波型心肌梗死。 预防与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规格】 200μL:5000U 【用法用量】 如果需要可通过测定抗-Ⅹa 以监测本品的活性。 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达肝素钠可以皮下注射每日一次,也可每日二次。 每日一次用法:200IU/kg 体重,皮下注射每日一次。不需要监测抗凝血作用。每日总量不可超过18000IU。 每日二次用法:100IU/kg 体重,皮下注射每日二次,该剂量适用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通常治疗中无需监测,但可进行功能性抗-Ⅹa 测定。皮下注射后3~4 小时取血样,可测得最大血药浓度。推荐的血药浓度范围为0.5~1.0IU 抗-Ⅹa/ml。 持续静脉输注用法:推荐的初始剂量为100IU/kg 体重,每12 小时可重复给药。 用本品的同时可以立即口服拮抗剂维生素K。本品治疗应持续到凝血酶原复合物水平(因子Ⅱ.Ⅶ.Ⅸ.Ⅹ)降至治疗水平。通常联合治疗至少需要5 天。 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期间预防凝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无已知出血风险:

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不超过 4 小时:剂量如下或静脉快速注射5000IU。 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超过 4 小时:静脉快速注射30~40IU/kg 体重,继以每小时10~15IU/kg 体重静脉输注。 正常情况下,患者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应用本品时,需要调整剂量的次数很少,因而检测抗-Ⅹa 浓度的次数也很少。给予的剂量通常使血浆抗-Ⅹa 浓度保持在0.5~1.0IU/ml 的范围内。 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高度出血风险: 静脉快速注射5~10IU/kg 体重,继以每小时4~5IU/kg 体重静脉输注。 进行急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治疗间歇较短,应对抗-Ⅹa 进行全面监测。 抗-Ⅹa 血浆浓度应保持在0.2~0.4IU/ml 的范围内。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皮下注射120IU/kg 体重,每日二次。最大剂量为10000IU/12 小时。至少治疗 6 天,如医生认为必要可以延长治疗。此后,推荐使用固定剂量作为延长期治疗,直至进行血管重建操作(例如经皮介入(PCI)或者冠状动脉旁路搭桥(CABG))。除非有特别的禁忌,推荐同时使用低剂量乙酰水杨酸。总治疗周期不应超过45 天,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和体重来选择剂量: 体重80 kg 以下的女性患者和体重70 kg 以下的男性患者:每12 小时皮下注射5000IU。 体重超过80 kg(含80 kg)的女性患者和体重超过70 kg(含70 kg)的男性患者:每12 小时皮下注射7500IU。 预防与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中度血栓风险的患者: 术前1~2 小时皮下注射2500IU,术后每日早晨皮下注射2500IU 直到患者可以活动,一般需5~7 天或更长。 皮下注射5000IU,每天一次,一般需12~14 天,持续性活动受限的患者可更长。通常不需监控抗凝血功能。 高度血栓风险的患者(患有某些肿瘤的特定患者和某些矫形手术): 术前晚间皮下注射5000IU,术后每晚皮下注射5000IU。治疗须持续到患者可以活动为止,一般需5~7 天或更长。另外也可术前1~2 小时皮下注射2500IU,术后8~12 小时皮下

肝素在孕妇中的应用

肝素在孕妇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 肝素(heparin)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两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肝素的药理作用主要分为4个方面: 1.抗凝血:(1)增强抗凝血酶3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2)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3)增强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 2. 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并可调控血管新生。 3. 具有调血脂的作用。 4. 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多个环节,以抑制系统过度激活。与此相关,肝素还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按照分子量的大小,肝素可以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也称“标准肝素”或“未分级肝素”,平均分子量为15000d (3000-30000d),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左右。而低分子肝素的平均分子量为4500d,其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的生物利用度是普通肝素的3倍。静注维持12h,皮下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几乎达100%。每天一次即可,使用方便,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低分子肝素的优点是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低分子肝素主要有低分子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钠。肝素钙与肝素钠作用相似,但肝素钙皮下注射后不减少细胞间毛细血管的钙胶质,也不改变血管通透性,基本上克服了肝素钠皮下注射易致出血的副作用。 二、肝素在普通孕妇中的应用

怀孕期间的血栓状态可能使发生血栓性事件的风险升高3-4倍。因华法林具有致畸性,其他新型抗凝血药(即新型维生素K拮抗剂)在孕妇当中的安全性尚未建立。 肝素是一种预防孕妇血栓形成的标准方法。虽然缺少临床证据证明使用肝素的有效性,但有超过20年的时间,专家均建议使用肝素治疗,用以预防血栓、子痫等。在一些无危险因素的孕妇病例中,抗凝剂被用来预防凝血或不良妊娠。 2013年的一篇研究[1]《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妊娠期发生急性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妇女采用肝素抗凝治疗后的出血事件风险和血栓再发生率。这篇系统评价纳入18项研究(大部分为队列研究,无随机对照研究),共计981名妊娠期发生VTE的妇女患者,其中822名患者使用了低分子肝素(LMWH),159名患者使用普通肝素。结局指标如下: 出血事件: 所有的产前出血:WMD 3.28% (95% CI:2.10-4.72; I2 : 14.6%); 产后24小时内出血:WMD 1.90% (95% CI:0.80–3.60%; I2: 36.8%); 产前大出血: WMD 1.41% (95% CI:0.60–2.41; I2: 0%); 产后24小时内大出血:WMD (1.2%, 95% CI:0.30–2.50%; I2: 0%; 分娩前的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WMD 1.97% (95% CI:0.88-3.49% I2: 39.5%)。 因此,这篇研究认为,对于普通孕妇而言,肝素对预防VTE非常有效,出血事件的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而另一方面,还有研究指出孕期使用肝素可能无益。2014年7月,《柳叶刀》发表了一篇由渥太华血液科主任马克罗杰博士领衔的研究[2],这项关于孕妇高血栓风险的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可能不能防治凝血障碍。研究共用12年的时间招募了来自5个不同国家的女性,这些人被随机分配到用或不用肝素组,肝素的用法为500IU每天,一直用到孕20周。患者及患者监护者均知情自己所在组的治疗情况。研究人员主要监测患者发生严重或早发型—子痫前期、低出生体重儿、

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 领域。本文将从分子结构、药理学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低分子肝素钠的相关知识。 一、分子结构 低分子肝素钠(LMWH)是从普通肝素分子中经过酶解、氧化、硫酸化等化学修饰而得到的一种低分子量肝素衍生物。其分子量较为均一,一般在2000-8000道尔顿之间。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钠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更长、腺苷二磷酸酶血浆清除率更高,这使得其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二、药理学作用 低分子肝素钠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对 凝血酶和其他血栓形成促进物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凝作用。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同时,低分子肝素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减少炎症反应。 三、临床应用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且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和更好的耐用性。同时,低分子肝素钠也可以用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通过抑制血栓的进一步扩展和促进溶解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心肌梗死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

梗死的治疗,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减少心肌损伤来改善患者预后。 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4.肺栓塞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治疗,通过抗凝和溶栓的作用来降低肺动脉阻塞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 5.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抗凝,有效预防透析器内血栓形成。 总结: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能够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对抗凝形成起到治疗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肺栓塞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指南进行剂量和疗程的选择,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物。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低分子肝素钠5000 u腹壁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5天,14天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0.25%和67.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68%和34.02%(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用前景。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对脑梗死的治疗,超早期(3~6 h)可选择溶栓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并不能在此时段接受治疗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从临床实际看,并发脑出血及再梗死的风险较大。患者家属不易接受,医生承担风险太大。事实上开展溶栓治疗的医院很少。低分子肝素钠对脑梗死治疗有明显疗效且安全可靠。现将我院自2004年2月~2006年8月期间的住院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入选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诊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CT确诊;(2)发病时间72 h内;(3)年龄小于75岁;(4)血压低于200/120 mmHg;(5)血小板正常;(6)近期无手术 史及出血史;(7)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血液系统疾病。 1.2 病例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3±12)岁,其中高血压34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64±10)岁,其中高血压32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治疗前两组均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评分。神经功能缺损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治疗组:轻型10例,中型22例,重型8例。对照组:轻型11例,中型20例,重型7例。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疾病、既往史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治疗方法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PT、KPTT等。两组常规应用藻酸双酯钠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细胞,调控血压及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00 u腹壁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5天。观察指标:(1)出血现象:局部瘀点、瘀斑不需停药,热敷,广泛皮下出血则停药;(2)肌力改善等情况[3];(3)PT、KPTT。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14天,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再度评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0级;(2)

低分子肝素钠分子量

低分子肝素钠分子量 1. 介绍 低分子肝素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odium,简称LMWH)是一种由天 然肝素经酶解或化学修饰得到的药物。它具有许多优点,如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剂量易于控制等,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重点介绍低分子肝素钠的分子量及其相关内容。 2. 低分子肝素钠的结构和特点 低分子肝素钠是由天然肝素经过化学修饰得到的药物。它是一种多聚糖,由葡萄糖胺和尿酸两种单糖单位交替连接而成。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分子量上。 普通肝素是一种高分子多糖,其平均分子量约为15000道尔顿(Dalton)。而低分子肝素钠则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酶解或化学修饰得到的,其平均分子量约为 2500-10000道尔顿。由于其较小的分子量,低分子肝素钠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分布更广,清除速度更快。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具有以下特点: •抗凝作用:低分子肝素钠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结合,增强抗凝作用。它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抗炎作用:低分子肝素钠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这种作用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肿瘤作用:低分子肝素钠通过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3. 低分子肝素钠的制备方法 低分子肝素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酶解法和化学修饰法。 3.1 酶解法 酶解法是将普通肝素通过酶的作用进行降解得到低分子肝素钠。常用的酶有肝素酶、纤溶酶和乳糖酶等。这些酶能够选择性地降解肝素链中的硫酸基团,从而使分子量减小。 3.2 化学修饰法 化学修饰法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化学修饰,改变其分子结构从而得到低分子肝素钠。常用的化学修饰方法有羟基乙基化、羧甲基化和N-乙氧羰基化等。

临床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及达肝素药物区别

临床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及达肝素药物区别 低分子量肝素目前在抗凝治疗中使用非常广泛,临床常用低分子量肝素钠和低分子量肝素钙。可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钠包括达肝素钠、依诺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量肝素钙包括那屈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钙。 低分子量肝素与普通肝素区别 低分子量肝素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由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而得。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的抗凝血因子Ha活性减弱,而抗凝血因子Xa 活性增强,且抗Xa/抗I1a活性比值增加至(2~4):1(普通肝素为1:1),使其具有更强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且具有半衰期长、副反应少,生物利用度高及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等优点。 具体如下:

来源是自猪肠粘膜或牛肺中提取精制 的一种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钠盐或 钙盐,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糖链组 成的混合物 是普通肝素通过化学或酶学的解 聚得来的片段 分子量3000~30000Da 平均:12000~15000Da 1000~10000Da 平均:4000~5000Da 作用机制与AT-I11(抗凝血酶III)结 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IKIX、 X、X1和X1h 抗11a/Xa比值约为1:1 与AT-III及其复合物结合,可 使IKX因子失去活性;抗I1a/ 抗Xa活性比值在1 :2~1:4 安全性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可预期,治疗窗宽广监测需监测APπ一般不需要监测

血小板减少症 发生率 偏高(1~3%) 较低(0.1%) 副作用肝素结合成骨细胞,释放因子激 活破骨细胞导致骨密度降低; 出血、血小板减少; 过敏反应等 较少 出血风险及 解救 偏高,可用鱼精蛋白对抗较低,鱼精蛋白仅部分对抗疗效++ ++ 清除内皮/吞噬肾脏(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用药途径皮下、静脉皮下 剂量调整治疗剂量的肝素抗凝反应为非线 性,抗凝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剂量 增加不成比例;应使活化部分凝 血酶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 1.5~ 2. 0倍 依据体重调整不同低分子量肝素之I日J区别 目前低分子量肝素有两类制剂,一类是分子量范围较宽的低分生物利用度30%

血液透析常用注射药物

低分子量肝素钙(博璞清) 【主要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由猪肠粘膜获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肝素〉片段,钙盐。 【药理、毒理】 低分子量肝素钙(以下简称本品)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药理作用与普通肝素钠基本相似。普通肝素可分离抗血栓活性和抗血凝活性,血浆中凝血酶(即因子Ⅱa)活性与血凝关系密切,因子Xa活性与血栓形成关系较密切。由于本品抗因子Xa活性与抗因子Ⅱa活性之比值为2.5-5.0,而普通肝素为1.0左右,因此,本品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本品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被血小板第4因子中和和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本品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可用于治疗已形成的深部静脉血栓。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只需每天皮下注射一次,一般不需实验室监测。 【药代动力学】 本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由测定血浆抗因子Xa活性来确定,皮下注射后3小时达到血浆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用药后24小时仍可监测到,消除半衰期约3.5小时(而静脉注射为2.2小时)。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98%,而肝素只有30%。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本品后导致血浆抗因子Xa活性剂量依赖地增加,多数情况下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故能按体重给药。静脉注射的最高血浆抗因子Xa活性大约

是皮下注射的3倍。本品在肝脏代谢,主要由肾脏消除。本品不能透过胎盘。 【适应症】 本品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 【用法与用量】 本品给药途径为腹壁皮下注射(以下注射剂量以“AXaIu抗因子Xa 活性国际单位IU”表示)。 (1)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应根据患者情况和血透技术条件选用最佳剂量。每次血透开始时应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本品单一剂量。对没有出血危险的患者,可根据其体重使用下列起始剂量:体重小于50kg,50-69kg,大于或等于70kg者分别给予0.3ml,0.4ml,0.6ml。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适当减小上述推荐剂量。若血透时间超过4小时,应根据最初血透观察到的效果进行调整,再给予小剂量本品。(2)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普通手术,每日0.3ml,皮下注射通常至少持续7天。首剂在术前2-4小时给予(但硬膜下麻醉方式者术前2至4小时慎用)。 【不良反应】 出血倾向低,但用药后仍有出血的危险,本品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罕见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和注射部位轻度血肿和坏死。【禁忌症】 (1)对本品过敏者(过敏反应症状与普通肝素钠相同)禁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