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模板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模板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模板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1)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

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温柔善良却总是造化弄人,备受欺凌,最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含冤而死。

(2)个人奋斗,悲剧收场的人力车夫形象

《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是老舍笔下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小说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奋斗仍未能成功,最厚走向堕落的轨迹,塑造了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的生活在旧北平的人力车夫形象,展现了一个毁灭者的全过程,曾经的体面,如今的又脏又瘦的低等车夫。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为营造悲剧人物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以满腔热血去进行个人奋斗是行不通的,最厚都会以悲剧告终。作品中一句“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生动的写出了社会下层在经过了无尽的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

之上。事实上,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组成了一幕社会的悲剧。祥子曾经是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还是无法挣脱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让人对这样一个憨厚老实的个人奋斗者心生怜悯,同时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恐怖心理。故事的结尾以祥子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结尾。使社会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思。

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缺乏抗争意识,她把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安排,“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她只好安分的把来世修。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为救婆婆而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一步步退让,直到被送往刑场,她依旧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能靠上天为她作证,她的三桩誓愿只有在上天的公正光芒中才能实现。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西方悲剧冲突是一种挣扎冲突。悲剧是命运悲剧,表现了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挣扎,最后因无法挣脱而导致悲剧结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虽然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脱“弑父娶母”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中的哈姆雷特,是自身性格的挣扎,最后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造成悲剧。

二、西方古典悲剧,高贵与崇高

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是“崇高”的,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西方西方悲剧选择伟大、高贵、崇高、英雄的人物做主人公,是因为它将主人公的地位与他们的社会价值、产生的悲剧效果及观众的审美感的关系看成是正比例的。他们的价值比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显得重要得多。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是国王,描写的是重大历史事件。俄狄浦斯王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任凭其百般努力,却始终在命运的圈子里被摆布,最后自挖双目,自我放逐、流浪,他的命运是由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斐神谕早已预言而无法抗拒的缘故。《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因自身性格的软弱和犹豫错失了一次次复仇的机会,最后酿成大错,造成悲剧。在西方悲剧在表现冲突的过程中,着重塑造人物复杂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在与命运、性格挣扎中所显露出来的致命缺陷。

三、悲剧的价值

悲剧的价值,就是悲剧的舞台效应,也就是观众看完戏之后的那种悲剧快感。

(1)西方悲剧的价值

西方悲剧结局呈现给观众的是悲惨的场面,如阴森可怕的事件,灾难毁灭的结尾,给人的是一种生活的逼真快感。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

剧《俄狄浦斯王》剧终时俄狄浦斯王自挖双目,自我放逐、自我流浪,神的预言无法抗拒。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价值作了这样的论述:“悲剧的效果怎样产生,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模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悲剧的效果就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种怜悯与恐惧就是西方戏剧家通常称作的“净化”作用,即通过悲剧生发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西方悲剧的主人公,总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致命的缺陷,而最终酿成悲剧,这种性格特征必然导致他的结局是大悲的,即“一悲到底”。

(2)中国戏剧悲剧的价值

中国戏曲悲剧讲究“团圆结局”。由于悲剧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其中又多数是弱女子,她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因此,在她们的悲惨结局后,给予她们一线光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中国悲剧结局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传统的“乐感文化”影响。中国戏曲悲剧是善与美的统一,情感重于理智,具有民族的烙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期活跃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

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从中国式的悲剧中可以窥探出当时社会的本质,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使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悲剧作

品一显著特色是其结局带有温柔、平和的亮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戏剧演出时间、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是其形成原因.这种结局既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又有相应的消极性。

参考文献: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2014.1.1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014.3重印)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B(3分)(颠倒因果。“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 2、A(3分)(说法绝对。作者只是说可从研究“儿戏”入手了解一些审美常识,并未说“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 3、D(3分)(曲解文意。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11级国民经济管理0班学号:20111558 姓名:金奕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罹难者的江湖摘要: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 关键词:时间的灰烬人心情感交错 引言: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 正文: 一、 《东邪西毒》中镜头下的男女像玩偶一样,快乐难过悲伤颓废,每一种感情的扩张到最后却能把他们的人物的性格包装的精致。 江湖。庄子的阐释,让那里在刀光剑影下,始终流淌着温润的儿女情长。未来英雄们的故事发生在干燥的沙漠,这个足够魔幻的隐喻,却是人心中的另一个江湖。欧阳锋死去的恋人,慕容嫣兄妹的黄药师,以及黄药师的白驼山,盲剑客心中惦念的远方的“桃花”。被伤害的人心如同荒漠,寸草不生,失去的爱情就如荒漠上枯萎的绿洲,最终要化于时间的灰烬。那些烟波浩淼的深情,宛如白驼山和武士故乡里让人寄念的桃花。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

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爱情罹难者的痛苦表达。让那些在爱情,时间和记忆的城市里如候鸟一般迁徙的人群,引起强烈的共鸣。 得不到,躲不开,忘不了,逃不掉。王家卫的江湖中充满了饮食男女们不安的错肩与重逢,充满了罐装爱情的保鲜与过期,充满了颓唐而鲜艳的荒漠,公路与街道,这一切不尽然是伤者疼痛的幻觉,有时那就是关于爱情和生命背后隐匿 的真相。 流浪于那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真正的寂寞是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沮丧。《东邪西毒》这部悲剧作品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二、 《东邪西毒》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无论西毒、大嫂,还是东邪、慕容,甚至到盲剑客、洪七、桃花等,他们在不同的演绎了一幕幕黯然心碎的爱情故事,每一个人都如同深夜里绽放的烟花,那样妖艳,那样叫人悲恸。那绚烂的光亮,又将照亮多少孤独的游人,那黑暗的声响,又将唤醒多少寂寞的灵魂。 “风也未动,幡也未动,是人心自己在动。” 一句佛偈,有人看到智慧,也有人看到悲哀,看到一个幻灭的世界。人在茫茫宇宙面前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找一套试图去解释世界的方法,王家卫用来解释一切的是“情”,也可以说是“人心”。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

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答案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的标准。 1.0 分 A、 具体个人 B、 具体民族 C、 具体群体 D、 人类群体 我的答案:D 2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1.0 分 A、 列维纳斯 B、 海德格尔 C、 胡塞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3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是()。1.0 分 A、 胡适 B、 冯友兰 C、 牟宗三 D、 成中英 我的答案:B 4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 分 A、 美 B、 理 C、 法 D、 情 我的答案:D 5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0 分 A、

自然的面貌 B、 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 C、 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 D、 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D 6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 分 A、 《红豆曲》 B、 《枉凝眉》 C、 《怅诗》 D、 《葬花词》 我的答案:C 7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意()。1.0 分 A、 要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B、 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C、 要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1.0 分 A、 道家学说 B、 逻辑学 C、 唯识论 D、 因明学 我的答案:D 9“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1.0 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A 10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1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1.0 分 A、 托尔斯泰 B、 屠格涅夫 C、 普希金 D、 契诃夫 我的答案:C 12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 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我的答案:C 13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1.0 分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中世纪 D、 君主专制时代 我的答案:D

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美学鉴赏

《三傻大闹宝莱坞》美学赏析 2013级小学教育全科一班郑佳媛 20130517128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作为独特的代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生活、电影、话剧、文学作品等无一不是美的最佳代表。个人以为尤其是优秀的电影与话剧对于美的体现来得更加形象直观,酣畅淋漓的舞蹈,引人入胜的音乐,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让人实在无法不沉迷其中。而我要说的这部电影正是这样的代表之一。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印度电影,虽然翻译后的片名显得不够有韵味,但它却是独特的存在,与传统印度歌舞片不同,它显得尤为特别。按电影美学来说,其一是它的美学极致性。电影美学四大规律之一的权重律包括均衡原则与极致原则,极致原则也就是在影片中在表现一个人能力的优越时要达到最高点。电影主人公莫不是这样一个存在,从开始入学用机智的方式反抗高年级学长带有侮辱性的迎新方式到后来学校生活的灵活多变,最后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影片将他塑造为一个类似神一般的存在,好像只要有他在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同时与之相对的另一个人物恰好与之相反,他虽有智慧却完全沦为学习机器,一心为着名利而活,自私自利,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过的不过是行尸走肉的生活。其二是它的文本现实性,影片以第二主人公法汉的口吻回忆了三个兄弟,也就是兰彻、法汉和拉朱的大学生活。整个影片里处处都会现实的反映,不论是生活还是人物心理,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追求理想的艰难,拜金主义的泛滥等等。类似现实的电影情节让人分不清现实还是电影,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影片之中。真到做 另外让人赞叹的是影片的叙事线,由两条叙事线组成:一条是现实、一条是回忆,“将回忆中的美好校园生活”与“现在的真实生活”两者连缀起来,交替穿插,彼此呼应,从而增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强了情节紧凑感。虽然这样的拍摄手法在现今已经泛滥,但作为几年前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实在不得不敬佩。尤其是利用多种镜头的切换,成功渲染了故事广阔的背景。 另外,在这部影片中,声音和舞蹈的美同样让人无法忽视。其中声音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影片开头法汉的旁白不仅起到了补充叙事的作用,还引导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在不同时空转换时,通过法汉回忆兰彻时的旁白引出对过去时空的叙述,串联了情节,使故事发展不至于突兀;在音响方面,在院长办公室,拉朱跳楼自杀时,用灯砸碎玻璃的声音间接表示跳楼的动作,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体现了音响叙事与表义的作用。当拉朱在医院晕迷不醒的时候,兰彻拼命地鼓励他,希望他能及时的醒过来,画面中并没有传出一点声音只有人物的动作和歌曲,完全是声画分立的场景;作为印度电影,歌舞是电影的代表符号之一,音乐能够表现人物的情感,提升电影的感染力。当法汉、查图尔和拉朱见面之前,沿途就响起了幽默诙谐的音乐,它不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当时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而且也告诉观众时间对他们很紧迫。兰彻和皮娅相互告白时的音乐配以独具代表的印度舞蹈,将观众带进画面之中,似乎切身感受到两个的爱意。院长喜欢听的那首激昂的歌剧,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呆板迂腐的教育体制。在院长拒绝乔伊延期交作业后,乔伊晚上在楼道旁弹唱的那首歌,展现了他内心的悲伤无奈。在拉朱跳楼前,一边展现拉朱想到的自己悲惨的家境,一边播放激昂的音乐,两者情绪基调相反,体现了声画对位。还有片中几首印度插曲可谓影片的点睛之笔,基本涵盖了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悲剧的美学价值

悲剧的美学价值 ————影片《活着》赏析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而黑格尔也认为悲剧是严肃的人生内容的表达。可见,悲剧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而存在的。我们从悲剧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因此,“悲剧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他的小说《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有价值的女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毁灭的过程,让人们看到了两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这样一个悲剧。 而张艺谋在1994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却是以一部史诗般的影片的形式,通过影片的主角徐福贵,没落地主以皮影戏为业,和他坚毅的妻子家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所遭遇世态变迁、艰辛苦难的种种悲剧。 影片《活着》可以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皮影戏的和当时社会的故事。福贵手中的皮影戏,始终贯穿着整部影

片。用戏来烘托福贵的一生最恰当不过了,浮生若梦,亦真亦幻。皮影戏的皮影受人操纵和福贵的受命运操纵互相交映,把宿命思想推到了极致。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皮影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是玩偶的操纵者,而人也是一个被操纵者。他们一家在电影当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厚的宿命色彩,深刻表现出人与玩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是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生性爱赌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 然后引入了影片的第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当时大跃进的基本概貌。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致使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竟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 悲剧的代表作。他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 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无奈,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 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美学;悲剧形象;特征 弗·施莱格尔说古希腊悲剧是整体的和谐的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希腊悲剧则被他 释为“人类与命运的一切必然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在和谐之间得到解决。”黑格尔把 古代悲剧看作是类型悲剧,把近代悲剧看作是个性悲剧,古代悲剧强调的是两种带有 实体性的理论力量的冲突,是两种义务的冲突,而近代悲剧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典悲剧的经典之作,无疑具有古典悲剧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命运感”。整部悲剧呈现在一种静穆中,看不到激情的骚乱和痛苦的扭曲,使得“怜悯与恐惧”摆脱情欲的冲动,升华到澄静的心灵之中,最后达到彻底的净化,这 就是古典的和谐,与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相一致。 一、俄狄浦斯的悲剧形象分析 1、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有罪,而是因为他极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俄狄浦斯的斗争乃至失败,曲折反映了当时雅典人既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又 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理解的矛盾困惑心理。就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性、不 可逃避性、神秘性。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俄狄浦斯处处在反抗命运的摆布。尽管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困兽之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使得失败英雄俄狄浦 斯的更高大、更高贵。也使得他的悲剧更能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从精神 上得到陶冶。这也是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希腊人对待命运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自信的 态度,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性价值七十之一。 2俄狄浦斯的困惑和人性复杂性 他是忒拜的拯救者,又是忒拜灾难的制造者:一心想追查杀害过国王的凶手,凶犯却是自己。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和卑鄙、正义和邪恶、天使和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里人本身的复杂性被描绘了 出来。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揭示人的复杂性的无穷魅力的作品之一。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一、悲剧的概述 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鲁迅先生话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指的也就是悲剧人物与非正义势力斗争中所产生的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旦“毁灭给人看”,就会体现出真正的悲剧性美学的审美意义。比如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表现了他们与封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姓名:宋楠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6/04/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论点: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论: 一、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不仅是悲哀的,无奈的,而且是冷酷的,充满着人性的厮杀。 二、张爱玲写得最多的就是一个“情”字,但是她偏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父亲为了钱竟逼自己的女儿为妾,姐姐为了讨丈夫的欢心竟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他玩弄。 三、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悲剧,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结论:总之,张爱玲自觉地以情欲、以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人性。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假如不是被情欲或是虚荣心所欺瞒,人对现实的了解仅限于这一点: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无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 字样和正文二至三级标题,后接页码号。“目录”二字中间要有一定间距,使用小2号宋体字。“目录”下方可空1行,下面的内容为3号宋体字。页面行距及页边距可根据文面美观程度进行调整,不可全居上方而下方空余太大。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摘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审美个体的人通过不同的人生体验,得到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喜剧、悲剧就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 (一)、喜剧的分类 1、行为喜剧:这一类喜剧主要是讽刺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于17世纪由莫里哀首创,此后形成道德喜剧。 2、低级喜剧:它不完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种滑稽材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逐、争吵、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演出自始至终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幽默喜剧:这种喜剧往往把人的某一种品质夸张到极致,如嫉妒、贪婪、或饶舌,这种高度类型化手段使人物性格显得单一而鲜明。 4、浪漫喜剧: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幽默于恐惧或避讳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在中国,属于这种风格的主要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它的特征是冷冷的调侃,皮笑肉不笑的嘲讽,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含着悲剧因素。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中首创的。易卜生在19世纪末就曾坚定的表示,悲喜剧比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二)、喜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 1、喜剧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具体来说,①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他们用另一个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质遮掩起来;③喜剧是一个不断的解蔽奇珍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2、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这一类的悲剧表现了英雄人物与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悲壮而有徒劳的抗争。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