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心理健康

六年级心理健康
六年级心理健康

怎样才能和六年级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012-05-24 21:58:5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六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难管一些,特别是有的学生开始有叛逆的趋向,而且他们马上面临着毕业,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不同对待方式。才能和他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我担任六年级科任以来,接触过许多叛逆期的孩子,大体我觉着分为外向型叛逆和内向型叛逆两种:外向型叛逆的孩子比较张扬,做事比较不计较后果,爱冲动,这种孩子只要讲道理给他听,了解他叛逆的原因,朋友式的沟通,还要和家长多联系,让家长在家的时候也做到多沟通但看到问题不罗嗦,不急,不火,不乱发脾气。

内向型叛逆的孩子就麻烦一点了,因为他们很少向外人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爱表露叛逆的原因,这种孩子就需要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最近的动向,都是什么情况才出现叛逆的行为,然后分析原因,找到病根再和孩子沟通,然后多叫他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多表扬等等。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面对他们的时候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耐心,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有很好沟通方法。例如和他们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学习。对待他们有的时候着多一点倾听会比过多的强调更有效果。

以下是我搜集的一些关于六年级孩子表现及解决办法的策略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厌学。

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向我们窦豪,上学期甲流防治期间,他又与体温偏高,连续在家休息了近一个月,导致返校后对学习索然无趣,上课时心不在焉,课余时间给他补课时,他不能主动配合。这学期竟然对老师谎称自己肚子疼,瞒着家长在家休息。还有一些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一些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和其他教师、家长交流时,他们也深有同感,认为孩子对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焦虑。

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

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

3、孤僻。

通过和学生的平时交谈,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学生“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等方面问题突出。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

4、自卑。

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通过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

5、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

学生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情绪不很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6、对异性的关注。

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在异性方面表现自己,互相取悦、吸引,是健康的性心理。敌对。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二、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被看重。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

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父母祖辈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令其上辅导班,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二、矫正策略

三、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但是如何正确地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天天要面对学生中大量实际事务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当然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忙于应付,而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调适。

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在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常常会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规定了很多禁区,这也不准,那也不许,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之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的不良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生活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哪怕是为学生好的愿望,也容易造成缺乏民主、呆板拘束的气氛,结果使学生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教师是营造班级气愤的关键,以民主、活泼的风格来组织班级生活、开展集体活动,无疑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的真正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保持一种开阔的心胸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开始学会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环境,以后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很困难的。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确立奋斗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己。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而且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学生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正确地确立奋斗目标,以避免目标太高或目标不符合自己的能力优势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遭受适当程度的挫折有利于激发斗志,保持良好的进取状态,但如果遭受挫折太重、太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心理障碍。经常遭受挫折的人容易自我否定,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甚至于否定自己存在的必要,严重者还可能自杀。如果奋斗目标适当,个体不仅会体验到奋斗过程的快乐,也会体验到目标实现时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悦纳程度,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能力优势,容易为自己确立不当的奋斗目标,有的小学生甚至会过分苛求自己,结果损害心理健康。因此,必须教育学生正确地估计自己,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同时,教师也必须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能力优势,不要在班上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以避免学生产生过大的压力。

第四,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这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忡忡,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不仅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控制力是较差的,常常喜怒形于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迁就过多,容易形成冲动、自私的特点,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觉得委屈了自己。这样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绪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精神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

状态。

第五,鼓励学生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人们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总会找好朋友、同学、亲友倾诉,这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因为在倾诉的过程中,不良的情绪能得到发泄,压抑的心境可以得到缓解,失去的心理平衡能逐步得到恢复,而且还能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新的认识或新的思路,从而能增强信心。因此,一个人在生活中是否有知心朋友倾诉衷肠,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小学生初涉人世,自然会遇到许多学习、生活中的烦恼,若能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有了烦恼也可以找朋友倾诉。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教给学生寻找朋友、建立友谊的方法,有了亲密的朋友,可以避免学生形成孤僻的心理特点。

第六,教育学生正确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要盲目地与别人竞争,以避免过分紧张。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因此,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如果盲目地处处与人合乎,就会使自己陷于过分紧张的境地,长期面临巨大的心压力,结果导致心理障碍。小学生又争强好胜,处处不愿服输,因此竞争的倾向非常强烈,总想事事比个输赢。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难免会还到挫折与失败,又由于过分强烈的竞争常常使自己过度紧张、面临过大的心理压力,因而对心理健康不利。其实,虽然竞争无处不在,但真诚的合作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合作往往会消除紧张,使个体处于一种心情愉快的情境之中,有利于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时,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避免盲目地与人处处竞争,以减轻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

第七,教学生学会自娱自乐防止心情长期压抑。一个人若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娱乐的方式,防止心境的压抑,使心理活动在自我娱乐中得到休整与放松,预防心理障碍。这是心理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教师通过“兴趣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不仅自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和爱好,更重技的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其视野,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效地防止心理障碍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的工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为学生优化环境、教学生自我调整、做到防患于未然,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试的要诀。但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正确地认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他们尽快地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