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网无尽观持诵门观法的展开

帝网无尽观持诵门观法的展开

帝网无尽观持诵门观法的展开

高七师讲的一身复现刹尘身包括了几个方面:修行和观想要放下自己的知见和执着,不要被自己的所知障碍了自己的观想。来自现实的基础,最好就是见佛就拜,有助于增加自己的观想。镜子中的无尽观,高老师为了修好无尽观曾经买了八面镜子在顶礼时可以看到无数个自己在顶礼,但实际应用上,这个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最好的方式是在佛前摆上三个拜蹲,中位的顶礼后,到左右两边再礼拜,反反复复的顶礼几十个之后,无论在哪个位置来顶礼,你都很轻松的能观想出来三个拜蹲上都有自己“同时”在顶礼了。高老师当时修法的那个坛城每个佛像前,都有拜蹲。东方是准提佛母,西面是西方三圣和本师像,南方是观音和地藏菩萨、坚牢地神,北方是寂怒百尊。因为经常在坛城里修法和顶礼,所以很自然的当下就能观出,同时无数个自身,在不同的方向给佛顶礼。生活中的观想,把观想融入到生活中可以按照高老师的方法:向前走十步,观想每一步留下一个身影,再后退十步,把十个身影收回来,再向左十步,观想留下十个身影,然后再把这十个影子收回来,再向右十步观想留下十个身影,然后再把十个影子收回来。久而久之分身就收放自如了。微尘观的观想,就是每个微尘中,都有诸佛土佛祖讲法。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微尘,不只是天空中飘着的尘埃,而是指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微尘组成的这些组成物质的微尘,都是一个佛的清净世界。一个人的自由与自在,完全决定于你的心量。一个具有微尘净观的准提行者,是不受五方五行的限制的。青青竹叶,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到人多的地方去修行,从普贤观的角度来讲,人多的地方是最好修行的地方,这时,可以做普贤观,观人人是佛,每个人头上都发着五色光明,把自己置身于佛的世界。最后高老师讲的就是道大师《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普贤观的深度:在《心要》中,帝网无尽观包含五个方面:一礼敬门、二供养门、三忏悔门、四发愿门、五持诵门,谓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网无尽真

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每一一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有帝网无尽身持。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其中前四方面,可以在普贤行愿品中找到共通之外,而道大师,安排的第五观,确是有他特别的深意的,也因此道大师与李长者被称为华严宗的实修派。持诵门:谓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网无尽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每一一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有帝网无尽身持。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在持诵时,要观想每一个佛前,都有我们一一身在持诵诸佛的名号,这个观想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

1、以本尊坛城为对境的修持,观想无数佛前都有自己的身体在持诵各个本尊的心咒,比如虚空中观无数佛母,每个佛母前都有一个自己在持准提咒;每个观音前都有自己在持六字明等等。

2、以佛陀为中心,以本师释迦摩尼佛为中心的称名念诵,扩展到十方诸佛观想与称名为对境,其中包含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八大菩萨等。

3、就是以五方佛为对境的曼陀罗的观想念诵,中央大日如来、东方不动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等眷属。

4、以极乐世界为中心的持名念诵。这是高老师提倡的重点,也是对道大师思想的深入挖掘,同时,也是对普贤行愿品最后回归极乐思想的应用,理解和学习思考的重点内容。

“观想,每一一佛前,都有我在持颂佛的名号。”显然,在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的面前,也有一个我在持号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了。也就是说,我们“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始终有一个分身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里在念佛啊!可以说,一旦修了道大师的普贤帝网观的持诵门,我们要深信自己未曾离开过极乐世界,始终在阿弥陀佛的面前念佛。这就是道大师给我们的大灌顶,不退地的灌顶啊!

我以普贤威神力,当下往生极乐世界。准提法网络佛学院是全球最大的居士佛学院,愿在学院学习的每位准提行者把一切交给佛母依靠佛母的加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最后往生极乐。

嗡,折力,主力,准提,愿我在佛母佛力的加持下,能够更精进的修行佛法。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

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 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 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 抉择.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 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 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 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

华严宗大义

华严宗大义 此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建立一宗之义理,故名华严宗。至贤首大师,此宗学说始完备,故亦名贤首宗。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故又名法界宗。佛成道三七日,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说一乘圆满最高深之法门,二乘劣机,莫能领解。佛灭度后五六百年间,南天竺国龙树菩萨,往龙宫中见此《华严经》有三本,上中二本华严,非是凡力所持,乃传诵下本华严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流传世界。 东晋义熙年中,有佛陀跋陀罗,初译《华严经》,为六十卷,三十四品,称为旧经。次唐武后时,实叉难陀,重译此经,为八十卷,四十二品,又称为新经。次至唐德宗贞元年中,般若三藏,别译入法界一品,为四十卷。 此经自佛陀跋陀罗翻译以来,早经敷扬,但尚未成一宗。直至陈隋之间,终南山杜顺禅师,总括华严奥旨,作法界观一卷,又作五教止观一卷,始定一宗之基础,是为东土华严宗之初祖。其弟子智俨法师,传承宗义,精研教相,作《华严经略疏》五卷,并作《十玄门》,《六相章》,《孔目章》等,以申其义,是为第二祖。至第三祖贤首大师,作《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复造《华严料简》,《华严十种止观》等章疏二十余部,大成一宗之教义,门弟子数万人,本宗之规模,至此乃显扬备至。 此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为一家教观之玄宗。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于此往复无际一心法界上,无量色心差别,炳然显现,一

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犹如帝网天珠,圆满普遍,互相融通,而无所碍,此即谓之法界缘起,又称为无尽缘起,即法界万事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现在未来,互为能缘起,及所缘起。由此一法,缘一切法,由一切法,缘此一法,相资相待,互摄互容,成为一大缘起。 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一切差别,无量事相,各有分齐,譬如器从金出,成种种形,不相混杂。二理法界,平等理体不增不减,为事相所依,是名法性,亦名真如,譬如众金,其相虽异,其体则一。三理事无碍法界,事由揽理而成,即理是事,理由事而显,即事是理,互相融即,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真如万法,无碍融通,譬如金即器,器即金。四事事无碍法界,尘沙诸法,互摄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尘一毛,具一切法,举一全收,具足相应,譬如器器,同一融即,此乃圆教所显之教义。 此宗说明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相状,而立六相圆融之教义。一是总相,一微尘中,含藏万法,譬如楼房,以钢骨水泥,总合而成。二是别相,一切万法,有色心理事等等差别,譬如楼房之钢骨水泥,各别不同。三是同相,万法虽有差别,能融即成一体,譬如钢骨水泥,互相和合,成一楼房。四是异相,诸法虽能融即为一,而未失诸法差别相,譬如钢骨水泥,形相功用各各不同。五是成相,诸法差别,以融即故,而成一体,譬如钢骨水泥,相集而成楼房。六是坏相,诸法差别,虽可融即,而成一体,诸法本质,未尝改变,譬如楼房虽一,而钢骨水泥,各住自法。一切诸法,各具六相,互各差别,互相融即,

多宝塔文(行)

001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 2塔感应碑文 3南阳岑勋撰朝议郎 4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 5邪颜真卿书朝散大 6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 7东海徐浩题额 8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9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 10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11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12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

13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14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 15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 16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 17殊相。岐嶷绝于荤茹,龆龀 18不为童游。道树萌芽,耸豫 19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 20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 21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22《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23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 24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

25从僧箓也。进具之年,升座 26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 27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 28可息。尔后,因静夜持颂至 29《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30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31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 32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33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 34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 35塔。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 36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

37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 38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 39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 40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 41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42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043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044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045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046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047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048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二是两汉时代,本期散文进一步发展,《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四是唐宋时期。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五是元明清时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马并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故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精彩篇章推荐 1.《冯谖客孟尝君》这是《古文观止》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下食客3000,贫困潦倒的冯谖自称“无能”、“无好”,却常常在廊檐下弹着长剑抱怨食无鱼,出无车,家中无人照顾,孟尝君在众人的不平声中满足了他的一切要求,等待奇迹的发生。果然冯谖自告奋勇去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结果烧了债契空手而归,大惑不解的孟尝君无奈而微愠。宦海浮沉,失势的孟尝君黯然地回到封邑薛地时,百姓扶老携幼相迎于道的感人场面使孟尝君恍然明白冯谖用债契换来了什么。故事并未结束,在孟尝君的叹服声中,冯谖却深谋远虑地告诉他狡兔有三窟。冯谖奔走各国穿梭外交,不但使孟尝君复位,而且“立宗庙于薛”,永远地留下了退路。情节之曲折,辞令之巧妙,令人叹服。 2.《谏逐客书》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一篇则是李斯最出色的文章。秦王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离开咸阳的路上李斯上此书达秦王,秦王看后,派人急驰挽留,可见此书之强大说服力与强烈感染力。李斯针对秦国利益,抓住秦王心理,启发诱导与批评警告并施,言之有情与持之有故齐发,有如长江大河,千帆竞渡,满纸生气勃勃,势不可档,这样的文章为先秦的纵横家们作了一个滞后但完美生动的注脚。 3.《过秦论(上)》早夭的西汉才子贾谊才20乡岁就写出了轰动一时千古传颂的这篇《过

华严宗历代祖师

xx历代祖师 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大影响的高僧来看,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祖”,还有善无畏三藏、一行大师等: 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大师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宗密大师初祖杜顺和尚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初祖杜顺和尚,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本名法顺,俗姓杜,敕号“帝心”,雍州万年县杜陵人,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年幼时常在住家后面坟墓上,为小朋友说法。十八岁,皈依因圣寺魏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行踪所至,每多灵异,治天生聋哑,驱除虫蚁,和动物(牛马)对话,当时百姓称师为敦煌菩萨。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师曾经将道屦一双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师说: “我从无量劫来,未曾盗人一钱,自无盗之缘”。师之操行高洁严谨,学无常师,对于华严义理,颇能契悟,是第一位禅教教融,因实修而证入三昧一真法界。着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观》(注一)及指导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观门》(注二)。此二文皆是华严宗的根本理论,也是后代子孙修学的依据,华严行者是否绍继华严灯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经论的标准而定,由此可见此二部经论的重要地位。师依华严教义,作“法界观”,文成后,将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并祝祷之: “如果合佛心,则一字都不毁。”火熄,果然一字不毁。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问杜顺和尚治病方法,杜顺和尚回答: “只要大赦天下,释放无辜,圣体自然安愈。”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此后,宫廷内外,礼遇如佛,帝赐号为“帝心”。师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恶行,为人奇迹颇多,常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日行所行普贤行愿。贞观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雍州南郊义善寺,普会善信,声言告别,复入宫内向唐太宗辞谢,然后升太阶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寿八十四。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注一)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即:

帝网无尽观持诵门观法的展开

帝网无尽观持诵门观法的展开 帝网无尽观持诵门观法的展开 高七师讲的一身复现刹尘身包括了几个方面:修行和观想要放下自己的知见和执着,不要被自己的所知障碍了自己的观想。来自现实的基础,最好就是见佛就拜,有助于增加自己的观想。镜子中的无尽观,高老师为了修好无尽观曾经买了八面镜子在顶礼时可以看到无数个自己在顶礼,但实际应用上,这个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最好的方式是在佛前摆上三个拜蹲,中位的顶礼后,到左右两边再礼拜,反反复复的顶礼几十个之后,无论在哪个位置来顶礼,你都很轻松的能观想出来三个拜蹲上都有自己“同时”在顶礼了。高老师当时修法的那个坛城每个佛像前,都有拜蹲。东方是准提佛母,西面是西方三圣和本师像,南方是观音和地藏菩萨、坚牢地神,北方是寂怒百尊。因为经常在坛城里修法和顶礼,所以很自然的当下就能观出,同时无数个自身,在不同的方向给佛顶礼。生活中的观想,把观想融入到生活中可以按照高老师的方法:向前走十步,观想每一步留下一个身影,再后退十步,把十个身影收回来,再向左十步,观想留下十个身影,然后再把这十个影子收回来,再向右十步观想留下十个身影,然后再把十个影子收回来。久而久之分身就收放自如了。微尘观的观想,就是每个微尘中,都有诸佛土佛祖讲法。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微尘,不只是天空中飘着的尘埃,而是指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微尘组成的这些组成物质的微尘,都是一个佛的清净世界。一个人的自由与自在,完全决定于你的心量。一个具有微尘净观的准提行者,是不受五方五行的限制的。青青竹叶,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到人多的地方去修行,从普贤观的角度来讲,人多的地方是最好修行的地方,这时,可以做普贤观,观人人是佛,每个人头上都发着五色光明,把自己置身于佛的世界。最后高老师讲的就是道大师《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普贤观的深度:在《心要》中,帝网无尽观包含五个方面:一礼敬门、二供养门、三忏悔门、四发愿门、五持诵门,谓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网无尽真

闽南菜姑的起源和地位

闽南菜姑的起源和地位 法清 佛教的信徒在世尊时代则有在家二众与出家五众,总称七众弟子。在家是优婆塞(居士男)、优婆夷(居士女),他们皈依三宝摄持五戒。住在家裹同常人一样经商,务农、婚嫁。出家五众是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五百戒)、式叉摩那(将进入比丘尼的学法女)。沙弥(受十戒)、沙弥尼(受十戒)。这五众都必须剃发、单身、住寺。此事从古至今在中国皆是如此。然而在近代闽南佛教史上,添了一种---“菜姑”。菜姑则带着头发住於寺庙中过着同出家者的生活、长素食、单身。她们在社会上同是被人们尊为出家人,受到百姓的尊重。但是这对於外地的佛教徒则难解其义。因在佛教信徒史上从未见过有菜姑之名。时下闽南这种莱姑本应该会引起外界佛教研究的热门题,但遗憾的是至今甚少有人问津,就是编地方志者都惜墨如金。笔者做为一个初学的青年教徒对此抱着极大的好奇。佛教常道: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因缘法,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然形成。所以菜姑产生一定有其因缘,我走访了泉州,厦门、南安等地,企图是要通过一些老菜姑和老居士给我提供资料,但结局是尽兴而去扫兴而归,唯一是她们口口相传的回忆录。现在我只能根据她们的口述和一些有关此事的资料整理於下,希望能做为抛引玉,让大德法师们对此问题的注意,免得後人对此深感遗憾。一、来源“菜姑”是闽南的俗语,她的原名是“斋姑”。为何称斋姑?这有许多含义,“斋”在中国古汉语中亦有整洁之意。佛教中有“斋戒”,即是整洁身心。出家吃素叫“吃斋”。以此便知斋姑就是品行端正常素食的姑娘。所谓姑娘即单身的女子。由於她们长素食,而“素”与“菜”有关,後人就把她们称为“菜姑”。“菜”。在闽南语中比“斋姑”的语音更为顺口,故此就取代了斋姑。菜姑的来源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方面:1.先天教演化而来我访问了泉州、南安的一些老菜姑,她们都是说:闽南最早有菜姑住庙是南安五塔岩珠姑首创。但珠姑是何时因何事而住五塔岩成为菜姑?她们都未知其事。不过最後到泉州莫西寺与-位老菜姑的交谈总算有些头绪。老姑今年已经九十六岁,她十二岁到五塔岩出家,当时珠姑已经四十多岁(老姑无法回忆她确切岁数),珠姑是三十多岁到五塔岩。那麽老姑的九十六减去出家前的十二岁即等於等於八十四岁,再加上珠姑比她先出家十多年就等於珠姑出家到现在(1992)是壹佰左右年。也正是清朝宣统年间。老姑又说:她未到五塔岩前,就是贞女,和父亲相依为命。她经常去听“老莱母”讲说道理。後来五塔岩。性明和尚往生,岩裹无人,经乡亲介绍她就去住五塔岩。以此便知珠姑住岩的原因除岩裹无人外更主要一点是受。“老菜母”的影响方有离俗之念。老菜母是先天教的传教士。凡信仰者必须要拜菜母,做她的干女儿。菜母称信徒为“嗓子”。珠姑是由先天教而转入佛教,她的皈依师何人无法知晓。在五塔岩唯-能看到与她有关的文字记载是祖堂一个牌位:“重兴五塔岩贞女士法名西意字珠姑许氏长生禄位”。在此牌的两边分别是第二代的帖姑和第三代水姑。帖姑姓陈,法名方德;水姑姓苏,法名本根,皈依会泉老法师。泉州南安又有许多老居士及老姑都认为菜姑大都是从先天教演化而来。在此或许有人要间厦门的菜姑又是如何产生呢?我所调查到的厦门的菜姑亦多数是由先天、龙华、金童等三教而来。先天教在清末民初,分虽从福州、莆田传入厦门。在各地建立组织。许多庵堂都由先天所建.如熟肉巷庆福堂,由先天建堂高珊瑚住持。抗日时高珊瑚迁往江头广福寺住。时由其女陈少华住持庆福堂。建国後少华姑明了自己所奉并非正教,於是弃邪归正。但还是存在不见男人的邪见(此是根据柳正松居士编写的《厦门佛教志》)。先天教与佛教有许多相似处,如单身、素食。她们所拜的是老母娘娘。在民间对老母娘娘的信仰与观音是无别。所以在群众的信仰上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也似晋朝时佛教舆道教的合并都是因有相似处使俗人难以辨清。於是乎先天教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折不扣的就成为佛教。先天有许多规矩,其老母殿是极为神圣的地方。一般人是无资格踏人,只有在她们所规定下持诵

儒、法、兵、道

中国历史,浩浩荡荡;古典文化,恒久弥香。自远古三皇五帝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上下五千年所传播出的传统思想至今仍让人如痴如醉。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璀璨的文明之光和恒久的思想启迪。 彼之时,大争之世,列国纷争。诸侯群雄并立,天下豪杰四起。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以商鞅为首的法家、以孙子为首的兵家、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各以其富含哲学与方法论的思想,在那个年代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五家之言,虽着墨于政治,或主张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或讲究无为自然、天道自行,但其中所表达的管理道理,对于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此之时,科技进步,信息发展。21世纪的今天,经过古今中外的商业演化,涌现出许多管理学著作。其中尤以彼德、德鲁克最为瞩目。然则,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等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在中国儒、法、兵、道家典籍中总能找到丝丝印象。而在西方传为经典的X、Y、超Y理论及日本的Z理论,早已在彼时的孟子、商鞅、荀子、韩非等人的人性本善本恶的争论里有所体现。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儒、法、兵、道家思想,蕴含着无尽的管理渊源。如何从这座宝藏里发掘出适合现代企业管理之道,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 笔者以为:综合古今中外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辩证分析其中异同,管理的终极方略,可归纳为儒、法、兵、道家思想大融合,具体体现为儒为本、法为用、兵为锋、道为基四个方面。一家之言,简述如下: 一、儒为本——以人为本,建立规范,加强教育,重视人的作用。 儒家,由孔子创立,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作,主张以人为本、王道仁政,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仁治、礼治、德治和人治。 1、仁治。所谓仁治,以“仁”为核,讲究“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应以人为本,关心客户与员工,注重换位思考。 “仁”,即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就是正视人性优点与弱点。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都对又都不对。人性,辩证的看,本善亦本恶,既有善端,又有恶端。“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是“仁”的根本要求,儒家以为,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有爱人之心,不仅爱自己,也爱他人,而要做到“仁者爱人”,就必须“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制规范。 在管理中,企业客观看待人性至关重要。看到人性中的善端,就能信任、授权和奖励,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看到人性中的恶端,就能约束、监督和处罚,让人们自我约束、克服怠惰、避免堕落。“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求企业有社会责任感,不仅关心自身,也关心客户、关心员工,强调管理的换位意识,充分从客户和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2、礼治。所谓礼治,就是建立国、家道德行为规范,以之为纲,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它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做好全面规范化管理,强调文化体系建设,用“礼”规范员工行为。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的中心实在是止观两门,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从 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起二用: (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说真如本觉,妄尽心澄, 众德同时炳然圆明显现,森然交罗,常住不动,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 象齐观。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又名华严三昧,是说菩萨广修万行,契理称真,成就众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放大光明,度脱众生,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一切自在,无有障碍。海印、法 界二用一一都周遍法界。周遍有三种: (一)一空普周法界遍,一切事法都无自性,要因真如理体而得成立;一尘亦揽真如理而成;一尘亦和真如同样周遍法界。 (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现起必依止真如,真如既然具备恒沙众德,一尘亦应称真如法界起无边的妙用,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三)一尘含容空有遍,一尘是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即是空;众缘相 续的假相幻用宛然,即是有;所以一尘同时具有真空、妙有二义。依前一 尘能遍的境界而修四种行德: (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随顺 机缘,起应病与药的妙用,施化万品,仪式难量。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行住坐卧四威仪等,於如来所制禁戒,常护 讥嫌,堪任住持,可为轨范。(三)柔和质直摄生德,慈悲平等,调柔和顺,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菩萨由大悲方便力,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 赎一切受苦众生,令离苦得乐。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止:(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观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肃然无寄,能缘之智既寂,所缘之境亦亡。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观五蕴假合之身寂然无主,诸欲皆尽,无愿 无求。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观真如体随缘起万差诸法,任运常然,古今 不变。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于此六止妙观门中,心体相彻,十方齐照, 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观幻相的事法,无性的理体,此隐彼显,此 显彼隐;隐复显了,俱时成就;悲智双 融,性相俱泯。依前即观的五止而起即止的六观: (一)摄境归心真空观,观三界一切诸法只是一心所造,心外更无一 法可得,由此息一切分别,悟平等真空。 (二)从心现境妙有观,观从真如体起色心一切诸法,具修万行,庄 严佛土,成就报身。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观诸佛证之以成法身的无碍心,与诸佛证之 以成净土的无碍境,即如来报身及所依净土,或身中现土,或土中现身, 依正圆融,无有分齐。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观智体唯一,能鉴照众缘,犹如日轮照现, 逈处虚空,一切众生无不蒙益。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宗群星辉映的意识网

如果说天台宗的一念三干和圆融三谛是以由点及面的方式来处理人生宇宙这一精神存在的话,那么华严宗所提出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则是从面到点的方式来处理人生宇宙这一精神存在。成都文殊院有一幅对联,直接引用唐代华严宗著名大师李通玄居士的一段文: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 李通玄是唐家宗室贵胄,少年时与那位既是隐士神仙,又是谋士宰相的邺侯李泌相好,后隐居五台方山,号“方山长者”,因其每日以柏叶枣泥为丸,日服十枚为食,世人又尊称他为“枣柏大士”。在他的著述中,把《易经》融入《华严经》而著成《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在华严宗内自成一系。上面这幅对联,饶有趣味,深寓禅机。你看,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过去未来这“十世”,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或就是我们现在当下的这个活泼泼的一念之中,我们的这一念,就包容过无限的时间,包容了一切的一切。这层意思再一展开,那无穷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的宇宙,又是相互融摄的,无限遥远的东方与无限遥远的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左右、前后、过去未来的无限空间,彼此毫无间隔,不说近在咫尺,连秋毫之末这样无限小的距离都不存在。总之,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无限全都消融在人们现在当下的这一念之中。这似乎比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还要来得直截,来得了当,极乐的佛土与铁围山下的地狱竟无一丝一毫的隔离,诸佛菩萨和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一念之中,万法齐具,无缺无漏,不多不少。而说明这样宏大境界的,就是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及有关教义。 天台宗的教义是从《法华经》中引伸发挥而来,华严宗的教义则是从《华严经》中引伸发挥而来,而且同样具有“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的气概。《华严经》曾描绘了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证悟的“大圆镜智”的非常境界,在“大圆镜智”中,一切万有无不映现;山河大地、风土人情、日月星辰、地狱、人间、天堂、佛土,乃至十世古今,无边刹土,一切一切,无穷无尽的事物全都映现于其中。华严宗因此推论,人生宇宙,过去未来,善恶美丑等一切事物和现象既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但同时又相互融摄,既有个体的特殊性,又有彼此相互贯通的一体性。基于此,华严宗建立了独特的法界缘起这一学说。

死亡哲学:九种哲学观

死亡哲学:九种哲学观 一、以人类、宇宙、自然、以及超自然界为哲学对象的“原始哲学观” 这种最原始哲学观产生于哲学的起源时代一一古希腊,以“哲学”之名、“智慧”之实来统称人类的一切知识,后被 亚氏(亚里士多德)归入理论思维科学类的形而上;物理学之后,又被称为“第一哲学”。欧洲在中世纪仍保持这种哲学观,但后来“第一哲学”被阿奎归类到思辨科学中的神学(又名:形而上学)了。 近代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曾受到这种哲学观的影响。如笛卡尔,他曾说:“全部哲学就如一棵树似的,其中形而上学就是根,物理学就是干,别的一切科学都是干上长出来的枝。这些枝条又可以分为主要的三种,就是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这么一提,差不多就是将所有的科学都纳入的哲学领域,唯独把神学排除在外。 、以实际(具体事物)为哲学对象的“物理哲学观”

这种哲学观形成于16—17世纪,以英国的培根和霍布斯为主要代表。前者说:“关于(事物的)形式的研究就是构成形而上学(也就是哲学)”后者发挥道:“哲学的任务就是从物体的产生求知物体的特征,或者从物体的特性求知物体的产生。”“哲学的主要部分有两个,因为主要有两类物体(对立统一),彼此各不相同……其中一类是自然的作品,称其为自然的物体;另一类则称为国家,是由人们的意志和契约造成的; 因此,产生出哲学的两个部分,那就是自然哲学与公民哲学。” 三、以人生(活着与生活)为哲学对象的“伦理哲学观” 此种哲学观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比如,英国的休谟、法国的爱尔维修和德国的费尔巴哈,大抵都持有这种哲学观,但其关注的重点又有所不同:休谟主张哲学研究应当直到“科学的首都和心脏”一一“人性本身;爱尔维修则认为“哲学家研究人,对象就是一一人的幸福”;而费尔巴哈则要求“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后的对象来研究”。 还有我们中国近代哲学家冯友兰也持有这种哲学观,因为他

关于积极乐观的名人名言

关于积极乐观的名人名言 篇一:积极乐观的名言 积极乐观的名言 积极乐观的人生格言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莫泊桑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瞿秋白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乐观者在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在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英国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和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巴甫洛夫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 ---慨叹是弱者...... ——高尔基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郭小川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但丁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杨朔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马克思 往往并不是我们的思想决定乐观还是悲观,而是我们生理和病理引起的乐观或者悲观意识形成自己的思想。——乌纳穆诺 乐观的人永葆青春。——拜伦 遇到困难时,父亲总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先别急,等一等,”我有什么事情看来不妙时他总是说:“太阳还会出来,它会照常出来的!”许多年之后,当我奋力拯救克莱斯勒公司,使之免于破产时,我就怀念父亲那些安慰人的话了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那时候,我常自言自语道“啊!爸爸,太阳在哪儿?太阳在哪儿呀?!”他从不准备认输。但是,凭着回忆父亲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在那些日子里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他说:“此刻看起来是够困难的,但是要记住,就是这种困难也会过去的”。——亚科卡 乐观使人长寿——缅甸 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布兰登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拜伦 当你习惯于悲观时,它就会像乐观一样令人愉快——本涅特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尊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穆尼尔·纳素夫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莎士比亚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葆青春——英国 乐观使你倾向于幸福健康事业顺利,悲观使你倾向于绝望患病失败忧郁孤独懦怯——民谚 乐观主义的谎言有着如此巨大的治——美国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 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9分) 1.阅读文静同学的一段新闻摘抄笔记,按要求作答。(9分) 在各种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是__甲_(徒有虚名/当之无愧)的超级IP,由此衍生而来的《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都是kuài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1986版《西游记》播出后火爆一时,如今仍是很多人乙(度过/渡过)寒暑假的“标配”。威风凛凛的孙悟空,更是不少孩子心中的英雄☐呆萌的"二师兄"、沉稳可靠的沙师弟也很受欢迎。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典籍☐在今天依然要抱有敬畏之心。专家建议,我们的阅读或许需要确立一种与神话文学相适应的阅读意识,即“神话逻辑的奥秘”☐ ()将取经看成一则如来佛设计的游戏,()唐僧就注定不能被吃掉,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文量取经征途,完成这出游戏。那也就不难理解,孙悟空神通广大,能够腾云驾雾,但依然要历时十四寒暑苦度九九八十一难。作品的先验性逻辑规定,唐僧取经的功课,()不能省略,()不能“代驾”。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kuài()炙人口衍.()生威风凛.()凛 (2)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2分) 甲∶____ 乙:__ (3)根据语境,在文中三个方框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分号逗号句号 B. 顿号句号分号 C.逗号句号句号 D. 顿号逗号分号 (4)在做笔记时,文静漏抄了最后一节两组关联词,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A.如果,那么;不仅,而且 B.因为,所以;不仅,而且 C.如果,那么;既,也 D.因为,所以;既,也 2. 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古今名士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内涵:苏轼仕途坎坷,仍写下“(1)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杀敌卫国的豪情;辛弃疾失意闲居,但仍希望“(2)_____,(3)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抗金复国,建功立业;岑参面对边塞壮美浪漫的雪景,不禁发出“(4)______,(5)_______”这样新奇的赞叹;秋瑾虽有凌云壮志,但深感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6)_____?青衫湿!”(《满江红》);在孟子看来,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7)_______”(《鱼我所欲也》);范仲淹用“浊酒一杯家万里,(8)_______”抒发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渔家傲秋思》)。 3.太爷爷的百岁寿辰将至,家人要为他举办寿宴。你结合太爷爷的“小档案”,完成了几件事。(12 分) 姓名:张新民性别:男籍贯:江苏省宿迁市 1922.10 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 1941.11 投笔从戎,北上加入八路军 1949.4 随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1951.2 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归国后在部队工作 1982.6 光荣退休,其后积极为中小学生普及国防知识 2002年至今居家休养。每天打扫自己的房间,写写毛笔字,每周游泳一次 (1)爷爷拟写了邀请函的正文,你推敲后发现加点词不妥,换成了()。(2分) 喜逢父亲 ..! ..百岁寿辰,兹于6月22日18:00,在恒力大酒店宴会厅举办寿宴。敬请前往

享受读书的快乐初三议论文600字(精选10篇)

享受读书的快乐初三议论文600字(精选10 篇) 1.享受读书的快乐初三议论文600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些都是名人的读书格言,细细品味一番后,觉得确实如此。 读书不仅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还能提供给我们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原料。它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又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声笑语。在家里读书,是提供给自己绝妙独特的享受;在学校读书,是提供给自己一份欢笑和知识。 天蓝天蓝的晴空,偶尔有几缕浮云掠过,像大海中溅起的几朵小浪花了,给蓝天增添了不少美景。凉爽的秋风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气息扑鼻而来。此时美景,如果不带一本好书出来阅读,那真是大煞风景。 坐在院子阴凉处,捧一本好书静静阅读,悠悠的思绪伴

随着淡淡的书香。于是,烦燥的心灵得到安慰,沉醉在自由自在的愉悦中。当几缕阳光照射在我的脸颊和书面时,书中那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透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慢慢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把美渗透进我的灵魂,镇定住我的脚步,迷惑着我的双眼。让我根本没有理由挪动脚步,直到阳光投射到另一个角落。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与气氛,使人高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阅读是塑造一个人内在品格的重要途径。阅读,是用心的读,每次阅读,都是我们心灵的一次旅行。好的阅读带给心灵的美满,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 读书,总让我随着文字曲折起伏,沉浸在那朦胧的世界里,忘却一切烦恼,只去享受那份难得与难忘的快乐。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大脑,还给予了我一种享受,让我品味美好幸福生活。 读书使我无比快乐和幸福,它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的享受。 2.享受读书的快乐初三议论文600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读书的多

华严宗大意

华严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绪论 第二篇此宗之教义 第三篇此宗之行果 华严宗大意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此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正依之根本圣典,以建立义理显示旨归,故名华严宗。又以此宗观门教相,至贤首大师法藏而圆备,故以贤首名宗。又名法界宗,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故。佛典称释迦牟尼佛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深位菩萨,说圆满修多罗,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也。佛灭度后七百年,南天竺国龙树菩萨,往龙宫中,见此华严经有三本,其上中二本,并非凡力所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流传人间。东晋义熙年中,佛陀跋陀罗三藏,翻译下本十万偈中前分三万六千偈为六十卷,是为旧经。次唐武后时,实叉难陀三藏,翻译前分四万五千偈为八十卷,是为新经。次唐德宗贞元年中,般若三藏,别译入法界一品为四十卷。此经自佛陀跋陀罗三藏翻译以来,早经敷畅。然至陈惰之间,杜顺禅师,总括华严奥旨,作法界观一卷,又作五教止观一卷,始定一完之基础,是为东土华严初祖,其弟子至相大师智俨,通华严十地中大相义,作华严略疏五卷,后人称为搜玄记,并作十玄门五十要问答孔目章,以申其义,是为第三祖。至第三祖法藏,承搜玄之后,作探玄记二十卷,又尝同译八十华严。复造章疏二十余部,大成一宗之教义。贤首殁后,静法慧苑,背师说,作刊定记三十卷。嗣清凉大师澄观出,作大疏及演义钞,会释静法之破斥,恢复华严之正统,是为第四祖。次圭峰大师宗密,祖述清凉,盛弘此宗,后人称为华严第五祖。唐季遭会昌之厄,此宗遗风扫地。至宋长水子浚及其弟子晋水净源等,出而保存之,余绪赖以不坠。明初别峰麓亭等,大阐华严宗旨。传及明季,有续法法师,若贤首五教仪详注等。清代有通理法师,著五教仪开蒙增注等,尚承流未泯也。 第二章此宗之教判 此宗以五教十宗,判释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如华严教义章云: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就法分教者,就所诠之法义,分能诠之教相为五类,非依年月说时之次第。如探玄云: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以理开宗者,就五教所尊所崇所主之义理,开为十宗。言五教者,一小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一小乘教者,不堪听受大法者所受

多宝塔碑译文

多宝塔(译文) 大唐西京(今西安)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 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 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 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 姓程, 广平人也。祖、父并信着释门,庆归法胤(yìn 后代)。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 炳然殊相。歧(qi)嶷(ni)绝于荤茹,髫(ti áo)龀(chèn)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quǎn)浍(kuài), 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译文:粤,《妙法莲华经》,经中之王,诸佛的珍秘宝藏!多宝佛塔,空中所现,妙法的真实证明!此经义的启发和阐明,须仰赖具有十力的佛陀;而弘法和建塔则在于奉行“四依”原则的菩萨。楚金禅师,无疑是菩萨的化现。禅师俗姓

程,广平人氏,祖、父两代都醉心于释迦法门,欢喜皈依而成为佛门后代。其母高氏,多年未孕,夜里梦见诸佛,醒来就有了妊娠。这样的殊胜瑞像,预示了龙象将诞生,绝非熊罴入胎的征兆。禅师坠地后,刚刚满月,相貌就光彩照人,与众不同。他秉性奇特,拒绝荤腥。童年时期,也不做小孩子的游戏。佛道之树,早早萌芽,树干就有香樟的英姿,伟岸挺拔;禅定之池,小如水田,却涵摄了大海的汹涌波涛。年方七岁居然厌离世俗自己发誓要出家。他礼拜经藏、探求奥义。一部《妙法莲华经》到手,就暗暗地悟见了宿世的因缘,如同金刚连环,历历在目。定慧总持,精义不失,就像瓶中注水,念念不断。九岁时,正式落发为僧,住长安龙兴寺,从僧箓(lù)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隶属于僧箓司。受具足戒(约20岁)那年,就升座讲法。禅师顿悟真诠,全收如来宝藏,不象小根机人见了大乘法赶快逃跑,不接受大乘法的教化;直登宝顶不攀凡夫阶梯,迥异于以佛陀化现的城池为如来境界的小乘人。后来,在夜深人静时诵读《法华经》,至“见多宝塔品”(《妙法莲花经》第十一品)时,身心淡泊宁静,仿佛进入禅定,忽然看见宝塔,惟妙惟肖宛然就在眼前。释迦牟尼佛的分身,遍满十方虚空。禅师精进行持,故有圣境显现;业障净除,因而感应悠远。不禁悟中生悲,泪如雨下。从此更精严持戒,只穿粗布衣服、每天吃一顿斋饭,足不出户,整整六年,发誓要建定中所见的多宝塔。

第五讲 饮马长城窟行

第五讲饮马长城窟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琼瑶编曲的《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同学说相思。那么是借什么表达相思的呢?青草。草一直是古人表达思念的物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相思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一、文学知识 两汉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

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一)乐府和乐府诗的含义 “乐府”原是西汉王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机构所收集和配乐演唱的歌辞,也叫乐府。乐,指音乐。府,指官署。行政长官是乐府令。 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 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二)“乐府”涵义的演变 1、原为音乐机构的名称,负责收集创作乐曲,训练乐工等; 2、指乐府收集、保留下来的谱过曲的、能够配乐演唱的诗词,为作品名称; 3、后来指仿照乐府格式、采用乐府旧题而作的诗词,不都用于演唱,也用于吟诵了; 4、唐代“新乐府运”动中指不用乐府旧题,但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写作的诗,又称“新乐府”或“系乐府”。 5、宋元后又用作为词、曲的别称。 (三)两汉乐府诗的作者 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既有贵族和文人的创作,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民歌。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制谱配乐,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像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文人也曾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 (四)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汉代的乐府诗,据记载,仅西汉“乐府”收集的民间创作,就有138首之多,涉及的地区几乎遍布当时的全国。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传至今的乐府民歌,包括东汉时期的作品在内只有大约四十多首,大都收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为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中。 汉乐府诗根据所用音乐的不同,被分为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曲的歌辞。 (五)汉乐府的内容与形式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长于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