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康鸿

内容提要我国因各种原因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各种社会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只有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改革滞后、社会价值冲突、生存环境恶化等方面深

入认识和分析其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和危机治理,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

各种社会风险,推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社会风险公共危机根源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1-0177-07

近年来,汶川地震、胶济铁路火车相撞、襄汾溃坝、龙岗火灾、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瓮安事件、新疆骚乱、嘉禾强拆风波、多地铅污染等等,来自各个领域的危机事件井喷式爆发,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危机俨然已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个人生活中不得不时常面对的课题。

纵观一系列频频发生的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事件,不但覆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等各个方面,而且表现出爆发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破坏性严重的共同特征。危机诱发因素关联性增强,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①从而使危机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全面推进,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凸现出来,既有与新生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甚至相互激化。中国社会已置身于“矛盾凸显期”和“问题多发期”,②导致社会风险不断加大,社会危机集中爆发。近年来,我国因违法征地拆迁、企业重组和破产、司法不公、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那么现阶段,到底是哪些因素诱发了我国的社会风险?在经济社会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公共危机?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化加剧是公共危机突发的经济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长期保持了稳定高速发展,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

*基金项目:201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立项课题(11JK0021),2010年度西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0XJC0008)。

①薛澜,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2012年第1期

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已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的指标)为0.47,已大大超过了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并且仍在逐年攀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收入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2009年,财政部一个关于财产性收入的统计数字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①

专家们一致认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使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行政垄断、行政审批等体制上的障碍使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在行业准入、发展机会和权力资源的占有上并不均衡,从而形成了收入分配不公,甚至两极分化。比如,一些企业高管、私营业主、公务员阶层、垄断行业的从业者以及知识精英等成为高收入者,而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农民工及其他低收入群体甚至连最低生活保障都无法获得,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改革的利益牺牲者。“丁”字形的失衡的社会结构,加上阶层流动受阻,某些底层社会群体中不断出现“仇官、仇富、仇不公”的声音和行为。②

就社会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而言,尽管大体上满意的群体要多于不满意的群体,但是“弱势群体”的绝对数量仍然十分庞大。随着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竞争的加剧,这部分弱势群体会进一步被“边缘化”,他们对社会的满意度和生活的幸福指数普遍较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分“弱势群体”往往会成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安全类事件的导火索。③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等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一直存在着“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靠“抢身份”和“抢行业”。如果能“抢”到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或是“抢”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抢”到了高收入、高福利、高阶层。近年,大学毕业生争相“吃皇粮”,甚至出现千余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就是例证。

正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利益格局失衡,才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诱发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正如经济学家胡鞍钢所言,贫富差距问题不但影响社会心理,诱发社会不满情绪,容易生成社会不稳定的心理温床;而且影响社会秩序,诱发犯罪活动,危害社会治安;不但影响社会结构,容易生成不均衡甚至畸形的社会结构;而且影响社会制度,有损社会公正和政治权威,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统一。④

英国学者拉尔夫·达尔道夫(Ralf Dahrendorf)的研究也表明,“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与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资源重新分配后利益分化加剧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就会增加社会风险,加重社会稳定的压力。针对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分化和利益失衡问题,201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事实表明,几乎绝大多数社会风险都与利益失衡、公平缺失有关,如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福利待遇问题、强制拆迁问题、强行占用土地问

中新网:《中国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红线》2010年5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j/cj-gncj/news/2010/05-10/2271171.shtml.

李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薛澜、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胡鞍钢,胡联合等:《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

题以及劳动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造成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隔阂、抵触与冲突,容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①据公安部统计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与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等问题过程中侵害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危机治理的根本方案在于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调控作用,建全切实有效的利益维护和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资源、权利和财富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合理分配,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使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达到实现社会公平,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目的。

二、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危机多发的体制性根源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新老问题越来越盘根错节地和政治体制改革连在一起。政治体制不改,那些大问题都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过去,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追求GDP的简单增长,忽视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诸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显得比过去更加突出,这些矛盾问题反映在社会领域就表现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爆发。

政治改革适当滞后于经济改革是允许的,所谓“上层建筑”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总会比“经济基础”的变革来得晚些,关键是政治改革较之于经济改革不能过于滞后。理想的状态是经济改革“拖动”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改革,而不是政治改革“拖住”经济发展的步伐。②

当前,我国在政治改革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

1.权力滥用,腐败蔓延,社会公平和正义缺失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问题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是比较高的。隐藏其后并与其同根同源的问题是日益滋长和泛滥的特权现象,领导特权、部门特权、行业特权、管理者特权、职业特权越来越甚、有增无减。由于行政主体在资源分配中拥有较大权力,也会干预经济运行,所以在行为过程中,特别是在与经济利益高度关联的领域,权力越集中、操作越不透明,越容易发生权力寻租,越容易产生权钱交易。这两大问题使得财富分配不公、公平正义缺失、社会矛盾加剧,有不少群体性事件都与腐败和权力滥用直接相关。因此,抑制、消除腐败与特权是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③

2.政府职能缺位、公共服务缺失、社会监管缺乏是中国公共危机蔓延的主要问题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封闭性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④遗留和积累了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等许多方面的关系处理问题。由于观念、利益问题以及改革的配套、平衡问题,政府治理中“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的格局始终无法彻底打破。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还处在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之中,政府职能转移还在逐步改革和探索。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认识;社会管理中职能缺位和越位依然并存,监管留有较多的盲点、盲区;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不明,权责不清,极容易产生相互推诱、各自为政的局面,也加大了风险预防和治理的难度。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在食品药品安全、工矿企业生产、市场经济秩序等的监管方面,或职能缺位,或供给不足,或发展滞后。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龙岗火灾、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各地铅污染等等,都反映出政府在公共管理职能上的明显缺位。传统的政府直接

陈远章:《转型期中国突发事件社会风险管理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

王长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宪政社会主义论丛》,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郎毅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扬长避短》,《红旗文稿》2010年第20期。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2012年第1期

干预经济的职能还处在一个全面退出的过程中,而新的与市场机制配套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还在摸索、建设和完善之中。加上当前政府对宏观经济、收入分配、权力寻租、通货膨胀、房价高涨等的调控力度与广大民众的期望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极容易引发“群体事件”。

因此,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各级政府如何顺应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认真面对社会风险多发、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局面,实现权力转移、职能转变和行为规范,从无所不管的“全能型政府”转变成专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有限政府”,是政治改革的一个着力点。①

3.民主和法制建设依然不健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任重道远

多年来,我国在行政立法方面,在危机管理制度化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在一些领域制度建设尚存空白,或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或流于形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面临挑战,任重道远。

比如,政府行为还未得到完全规范,腐败和特权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体制内外各种形式的监督和制约还未得到强化落实;立法和司法过程存在着缺陷,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粗暴执法、矛盾执法、以势压人、以管代罚等不良现象尚未得到有效制止;包括预算、审批、听证、处罚等在内的行政公开依然不够,行政主体既当队员又当裁判,时常出现暗箱操作等等,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与此同时,政治主体官僚作风依然严重,漠视群众利益和要求的官僚主义大量滋生泛滥,某些基层组织被边缘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还未得到根本保障和有效实现。脱离群众正在成为最大的危险。在一些地方,群众往往要用跳楼、罢工、集体上访甚至更激烈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广东佛山总工会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农民工企图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高达45.43%,认为“事情闹大了就会解决”的有16.34%。该调查还显示,外来工虽维权意识增强,但维权路径却十分有限。

通过对一些矿难、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风险源于蔑视法律规定,忽视群众健康权益,漠视工人生命安全,违规作业、非法生产。在不少危机事件的处置、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采取公共信息迟报、瞒报、虚报、漏报,甚至进行信息隔离和封锁,漠视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导致矛盾和问题不断升级。

2008年6月,贵州瓮安县发生一起学生溺亡案件,在死因不明的情况下,家人与群众产生了种种猜测,社会上也谣言四起,而当地公安机关却没有及时公布案情真相,官方也保持沉默,没有尽快与公众沟通,使民众情绪不断激化。一周之后,家属、群众及学生300多人高举横幅,前往县政府请愿。由于瓮安县主要领导均未到场和群众对话,公安机关也没有及时出面,进行疏导劝解,最终让一起溺亡案件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震惊全国。在这一危机事件中,如果信息能够通过媒体及早公开,相关部门能够尽快传达事实真相,极有可能避免问题“升级”、“燃爆”,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与恶劣影响。因此,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以隐瞒真相、牺牲公民权利为代价进行决策和管理。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既是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政府形象,强化政府责任的需要。

另外,由于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中所承担的具体责任、权限和行为缺乏规范,在重大事故预防、治理、善后恢复等阶段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对失误、腐败、渎职以及事故处理不当缺乏严厉有效的问责监督,有些部门和决策者容易出现“不出事不重视,出了事捂、推、拖,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现象;出现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果断决策,以致错失风险处理良机的现象;出现惊慌失措,应对失当的现象;出现对网络舆情不敏感,不善于利用媒体引导舆论的现象等等。

因此,要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利益诉求渠道,设法开辟更多了解民情、获取民意、表达民声的途径(如建立健全信访、协商、对话、听证等法律法规等),促进各社会阶层、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舒缓社会紧张,平衡社会心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依法健全食

①李鹏鹏:《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华网2010年8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8/09/c_ 12425552_2.htm.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

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各项社会政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有序。①真正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放在公共产品提供上,放在调节社会差距、保障社会安全运行上。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减轻和克服官僚主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社会风险的有力手段。

三、外来文化与工业文明冲击传统道德文化体系,导致社会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和行为失范,成为加剧社会风险的文化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必然伴随一些消极因素,特别是经济结构体系与道德文化结构体系的断裂与脱节,使原有社会结构中公认的行为规范与制度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减弱。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正在受到日益严峻的冲击,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催生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②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动摇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败坏了社会风气。突出表现在,不管是企业还是公民个人,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心理失衡,许多社会成员陷入精神迷茫和信仰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之我国教育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新型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成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一切朝钱看”、一切以金钱为标准的拜金主义,造成了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不匹配,一方面使各种形式的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不断泛滥,人们的公益心和道德水准不断下降,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现象屡禁不止,致使社会陷入不讲诚信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公益领域被大大压缩,各种社会事业被荒废或扭曲,为灾害的侵袭和蔓延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企业诚信危机接连爆发,从生产领域的“黑砖窑”到诸多矿难,从食品行业的三聚氰胺到双汇“瘦肉精”,从制造业的锦湖轮胎造假到环境领域的松花江水污染……种种唯利是图,丧失底线,牺牲公共利益的生产行为,无不折射出企业的诚信和社会责任缺失;就政府部门而言,诚信缺失表现为政策多变、随意性大、不守承诺、暗箱操作;金东日教授指出,社会的每个领域都有自己固有的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是各领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根本原因,由此形成并保持自己固有的运行机理。如果这一运行机理遭受破坏,就相应地损坏乃至危及其生命。③美国人埃米·多米尼在《社会责任投资》一书的中文序言里写道:经济的目标是人和环境,不是股东的价值。在经济高速发展,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共识的背景下,面对一则则触目惊心的造假案例,道德的救赎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诚信缺失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也极容易滋长社会危机,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与此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和引领社会行为也是化解和防范社会风险的重要举措。

四、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生态急剧恶化,资源压力不堪重负,导致群体性环境事件高发长期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粗放的经济

龚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

陈丽维:《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6月。

金东日:《质疑“学术权力”:兼论和谐社会的另一层含义》,《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增长方式,以及偏重GDP为目标的政绩考核,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立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之上,建立在牺牲人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之上。近年来,山西襄汾溃坝、紫金矿业污水渗漏、松花江水危机、大连海洋石油污染、云南曲靖铬污染、多地相继出现血铅超标———一起起突发环境事件触痛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丁爱中统计:2004年至2009年,全国共发生环境事件700多起,其中2009年,就高达171起,从年度数据看,6年中环境事件呈现上升态势。而且相当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比如,有的水污染事件形成跨区域、跨流域危害,协调难度加大,影响危害深远,动辄威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严重危害了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①

另据国家环保总局阎世辉的报告显示,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全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上升11.6倍,年均递增28.8%。同时,关于环境污染的投诉年均增长39%。2007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中,有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及其要害部门,聚众阻塞交通和聚众滋事、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的占30%以上。甚至出现过数万人参加的“群体性环境事件”。而且环境问题有其特殊性,一旦某地产生污染,就会使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生存,即使金钱也无法补偿或替代。因而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抗程度明显高于一般群体事件。②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代价相当巨大,正如贝克所说:“生态危机的发生是不受控制的经济增长的结果。如果把目标仅仅定在增长上而掩盖住生态问题和生态后果的话,这便会强化生态危机。”同时,生态危机的产生不仅直接损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存,也会导致“群体性环境事件”,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

例如:能源、资源短缺,会加剧煤电油运的压力,致使投资品价格上扬,并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三废”排放导致灌溉水品质恶化和土壤污染,进而使农作物受到污染,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山西省曾对多个地区的45.831万例新生儿进行调查,其中,工业区的畸形率为39.72%,城市居民区为23.02%,无工业区则为4.15%,三者差别相当明显。另据相关资料,在1999-2001年间,沿海工业经济发达地区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的环境信访量曾经高达全国的30%以上。

另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表示,“全国3亿亩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经济越发达,土壤污染越严重。其中,农田灌溉区面积的64.8%遭受重金属污染,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在广东,清洁土壤只有11%,轻度污染土壤占总耕地数量的77%,重度污染土壤占总量的12%左右;太湖流域,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了污染;湖南冷水江河水污染严重,37%水稻田重金属超标几倍;沈阳因土壤镉污染,致使大米成为镉米……”13亿人口的食品安全和粮食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就国情而言,中国人口规模庞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若要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与人类生存攸关的淡水、粮食、土地、石油等重要资源供应非常紧张。就经济的总量而言,我国虽然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全球的1/3甚至更高,排放的污染物规模也极其庞大。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环境污染十分普遍,使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不断产生,高科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生态危机等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潜藏着各种威胁。

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环保投入和环境执法,但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未能改观,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灾害频率、灾害强度、灾

武卫政:《我国处环境事件高发期,工业化带来巨大环境压力》,《人民日报》2010年9月2日。

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第1期。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

害损失不断加大,成为许多突发环境事件的罪魁祸首。国家环保部高层指出,“环境事件高发,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极端表现,是粗放发展结出的必然恶果。”

据最新资料,2011年10月,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报告称,当前我国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2011年1月至8月,全国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丁爱中教授认为“总体上说,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很快,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分布范围都比过去大得多,环境压力也空前巨大。从长远看,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才能减少环境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专家们认为,当下中国的环境问题表现出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当前,环境容量已经超越“支撑经济发展的极限”;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环境信访”、环境冲突、环境抗争表现出剧烈爆发的态势;伴随农业生产、乡镇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环境污染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急剧蔓延的趋势,中国的农民和农村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的风险,在许多地区已成为一种每日每时都要面对的现实侵害,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其“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威胁到了农民的生存,正在系统地颠覆着村落社会并使其本身的存续成为问题;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出现数量可观的“环境难民”,那些无法制止污染同时又没有能力迁居的社会底层,将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侵蚀社会安定的不安定人群;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在迎来“三个高峰”:一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到来,未来15年将持续存在;二是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期,特别是污染严重时期与生产事故高发时期叠加,环境风险不断增大,国家环境安全受到挑战;三是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

显然,“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减少环境事件的根本途径。

结论

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与社会改革滞后,传统道德文化体系受到冲击,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事件爆发的根源,深入认识和剖析这些原因,以人为本,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执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和危机治理,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推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曹英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

5 3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项目编号:03J ZD002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9201211  [作者简介]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陈占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研究;谢一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研究。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 3 张成福,陈占锋,谢一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风险;风险社会;风险治理 [摘 要] 风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和理解世界的无所不包的背景。风险社会 的根本选择在于风险治理。应尽快将风险治理纳入议程,在政府和全社会培育和建立风险治 理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保障条件,形成风险治理的共识与合力,最终实现风险善治。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9)0520005207 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危机常态化已现端倪。实践一再证明,认识危机,解决危机,局限于危机本身就显得捉襟见肘。危机的内核是风险,将着眼点从危机转向风险,从如何预防和处置危机转向如何理解和管理风险,是认识危机的更高境界,也是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尤其在风险社会的现实背景下,风险因素异常活跃,风险局面纷繁复杂,只有尽快将风险治理纳入议程,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危机频发的严峻态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对风险的基本认识 风险的典型定义可界定为影响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某种不确定性,也可用函数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后果的乘积。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只要具 有不确定性,就会存在风险。实际上,任何事情和行为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亦都存在风险。 作为一个复杂概念,风险具有一系列的双重属性:(1)客观性与主观性。一方面,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风险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相伴随,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与各种风险共存和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风险又是高度主观的。风险不仅仅在于风险本身,也在于风险附着的对象。任何事情本身都不是风险,任何事情也都能成为风险,这有赖于人们对风险的认知。人类运用知识和经验做出风险决定,确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和容忍度,甚至于建构风险,因此风险又是主观的。(2)潜在性与现实性。一方面,风险并不在于它正在发生,而在于它可能会发生,从可能变为现实尚有一段距离,还有赖于其他相关条件,这就是风险的潜在性。正是这一特征使得人类可以利用相关方法和技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关键词] 社会风险;社会危机;风险控制;和谐社会 [摘要]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逐步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潜在的、相当大的威胁,从而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及其形成原因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总体形势看,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系运行平稳有序,社会整体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社会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当前,“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贫富悬殊问题、就业问题、金融风险的加剧、安全生产问题、犯罪猖獗问题、诚信危机等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

的社会风险,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十分紧迫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失控从而形成社会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之源。 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可以说,上述问题中的某个问题一旦失控,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由“三农”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三农”问题到了必须加以解决的地步。腐败不仅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不断侵蚀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国有资产流失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断削弱,并加剧着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中国居民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线水平,而且仍然呈现上升态势,贫富悬殊正在危及中国的社会稳定。当前中国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已经进入失业预警区,不采取紧急措施,就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危机。金融风险指数递增,金融风险转变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加重。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 1.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应注意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分配不均与利益分化加剧的过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不断累积。 第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必然造成利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 摘要:风险社会是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提出的。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风险,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治理中国社会风险的对策。 标签:风险;治理;中国 风险社会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学界对“风险”问题较早地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当推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卢曼和英国的吉登斯。在贝克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即体现“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他们认为风险不是人们的主观预期,也不是人们在认识中附加给它的主观成分,而是事物客观关系在人们认识中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固有属性的揭示,因而具有不容否认的客观根据,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风险 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也在3 000美元之下,也就是国外学者所说的“动荡阶段”。目前我国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的风险、生态破坏的风险和全球化的风险等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贫富冲突风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已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风险因素。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关键性指标。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这种贫富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和行业之间。贫富悬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必然增大不同利益主体的碰撞几率和摩擦系数,增加了矛盾激化与表达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群体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进而会产生与社会的对抗行为,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冲突,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生成。 (二)生态破坏的环境风险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现象。水体、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据国家环保部统计: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长江;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再加上近年来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都给我国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和社会风险。

近几年风险社会研究述评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 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风险社会悄然而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对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式的质疑。研究主题的确立是由时代主题决定的,由社会实践需要引起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时代主题已经由过去的“战争与和平”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在成为人类构思的美好远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规避风险寻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并将成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因此,风险社会理论逐渐进入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 风险社会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于理论界的。近几年来,许多学者从理解和解决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出发,对风险社会兴起的背景、风险社会的概念和内涵、风险社会的历史成因以及如何规避风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具体归纳如下: 一、风险社会产生的背景研究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影响的日益扩张,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现代工业化文明在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处处产生和遗留了许多不可见的副作用,而且这些副作用正变得明显可见,正在逐渐将当代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逃避的发展困境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并构建了其理论体系,揭示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问题是相伴而生的。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等新的发展思想。社会发展理论的变革是与社会

风险社会与社会危机管理

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阐发的基本纬度之一,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理论容量。马克思立足于理性和价值的统一,认为风险社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此发展阶段里,对人类产生局部影响的风险演变成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全球性风险。 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人类实践活动的二重分裂性是风险社会的存在论基础。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其自身具有二重分裂的性质,包含着创造与异化的双重内容。其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风险社会的运作逻辑。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介入,打破了实践发展给予人类的自由与实践所导致的风险之间的张力的相对平衡,实践的破坏性方面被片面突显,由此形成全球风险社会。其三,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与对抗是风险社会的实质。全球风险社会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化过程中扩张和转化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分裂与对抗的最高表现。其四,消灭资本以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摆脱风险社会困境的根本出路。要消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与对抗,就要消灭其最高表现形式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作资本失去合理性而趋于消亡时,全球风险社会也将逐渐消亡,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风险社会语境中,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不仅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而且为全面透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当代中国己经出现了“风险社会”的诸多症候。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为转型期中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 (一)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 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作逻辑,而相对于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风险社会是指由现代化和全球化而可能引致人类毁灭性损失的社会发展形态,其中现代化和全球化是风险社会产生的本质之源。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之一:现代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即政治上,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世俗权力合法化;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的推进;社会上,传统秩序的衰落和社会高度分;文化上,神化宗教衰微和世俗文化兴起。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就是源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首先,我们处在一个反思性现代化的风险时代。“反思性现代化”①是英国现代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首创之词,他将纷繁复杂而又深邃隐蔽的风险理论置于深刻洞察现代性的基质之上,风险社会理论是他从社会理论视角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副产品”,在其庞大的结构化理论和反思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并不具独立性,而是紧密穿插与交错在现代性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失控的世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区别于古典工业社会的“外部风险”,被称为现代社会的“人造风险”。前者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自然现象是否发生及其对人类的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客观不确定性,后者则源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潜在威胁。贝克也开门见山地指出:“风险的概念直接与反思性现代化的概念相关。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它们在政治上是反思性的”。②他认为,风险是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化和民族主义基础之上的,而这其中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化是不可见、不可计算、不可预测风险的最主要原因,风险自然成为人类追求财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副产品,并伴随着迅速增长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科技急剧膨胀。因此,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是源于人类无知、鲁莽的行为,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实验、判断、分析、比较和论证基础上的。其次组织科层化,尤其是组织和制度本身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可能。因社会系统理论久负盛名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于1993年出版的《风险:一 个社会学理论》一书,将风险理论融于其庞大的社会系统理论之中其中风险成为其诊断现代社会的三个主要议题之一。不断分化的社会日趋复杂,降低风险的组织制度在合法化和理性化原则指引下不断扩张,其本身具有风险性,为此以差异理论为风险分析切入点的卢曼认为,在一重偶现性上(空间)基础上,不同的个体会关注一个方面而不关注另一方面本身是偶然性而非必然性的选择,即风险是一种“偶然图式”,①进一步引入时间维度,在二重偶现性上(空间和时间)指出风险是未来指涉。阿方索·莫拉莱斯随后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为该书发表的书评中开门见山地将其主题归结为“源于人类技术变迁的制度风险渗透于公众生活的众多领域,是现代社会的中心特征”②。 2.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之二: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的强化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的,反之亦然。③跨越区域界限、不可阻挡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潮流,当代社会的风险已是全球性风险。 首先,全球化使得风险扩散效应加剧。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不断推进的全球化本身是一个不确定和充满风险的过程,其结果也往往难以预料和控制。全球化意味着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紧密相连,风险以跨越时空的方式进行传播,缺场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来犹如在场,从而使此时此地的风险演绎建构为彼时彼地的风险。因此贝克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风险时代,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的挑战是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界定的现代文明制造的风险,④因为在时间、地域和影响群体上具有非特定

风险社会与中国

风险社会与中国 肖瑛 2012-09-11 09:41:42 来源:《探索与争鸣》(沪)2012年4期第46~51页【英文标题】Risk Society and China 【作者简介】肖瑛,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内容提要】中国融入全球化和加速经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参与世界风险社会与自身风险社会之形塑的过程。中国的风险社会既是世界风险社会的一部分,又具有独特的生成与运行逻辑,包括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合拍、经济发展模式、功利主义意识形态、政府能力和利益追求等因素在风险生成中占据关键位置,而非理性主义的内在悖论在其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面对中国这一独特的风险社会,需要选择独特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进路。风险社会与中国的讨论,在方法论上仍是一个外来理论和概念如何本土化的课题。 【关键词】风险社会/中国风险社会/本土化 1986年,德国学者贝克出版《风险社会》,该书在德国售出60000本,远超一般学术书籍的销量;1992年,《风险社会》英文版出版。自此,“风险社会”成了描述当代人类生存状况最为常用的概念。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非传统安全”观念开始在我国国际政治学界和军事学界大行其道,为“风险社会”的流行铺垫了路基;2003年SARS爆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少数国内学术刊物开始介绍和翻译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的研究迅

速增多。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文章直接把中国放置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展开相关研究,这些文章的作者要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望文生义,要么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已进入贝克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阶段。这种放置不仅是一个在中国如何开展风险研究的“后设”(meta-)问题,而且涉及西方理论如何本土化这一经典的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本来含义、当代中国风险生产之逻辑两个不同维度,来回答中国进入风险社会的预设是否合理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开展风险研究的若干可行路径。 “风险社会”基本观念之廓清 风险社会理论是反身性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理论的一部分。关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之建构逻辑,笔者做过专门阐述,此处不赘,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来重建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想象。 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晚期阶段,是现代性从古典工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形塑的崭新社会形式,是一种新的现代性。在《风险社会》的开篇,贝克就对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历史终结论”展开批判。在他看来,古典社会学大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都视“工业社会”为现代性的最终和永恒存在状态。贝克否定这一判断,像哈贝马斯那样强调“现代性的未完成性”,并提出现代性的自我再生产从工业社会内部消解了工业社会的合理性。“19世纪,现代化在面对其对立面的背景下发生:一个传统的民德世界,一个需要了解和把握的自然;今天,在21世纪的门槛上,在发达的西方世界中,现代化已经消耗和丧失了它的对手,现在还破坏了它自己的前提,即工业社会及其诸功能原则。”[1] 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有三层意思:第一,它是现代化自身制造的;第二,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从恢复到发展的近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不过,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能力不足、民众接纳程度不高等(王思斌,2013)。究其原因,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是嵌入型的,不过政府与社会还未发现社会工作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陈蓓丽,2011)。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问题,不仅着眼于整体社会和谐运行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发展社会工作必要性论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社会工作发展的自上而下动力机制)、困境人群的需求等因素,更要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情境给其带来了什么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重 新审视。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恰恰与转型期中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是一致的。不过,看似没 有关系的风险社会研究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实际上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性。在风险社会理论看来,中 国社会工作发展是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专门制度设计,但它基于现代性框架下的制度安排与实务开展,让其本身包含着诸多风险和有可能制造新的风险。传统的以平等、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社会工 作发展政策和相关制度已难以有效应对。因此,迫切需要引入一种以风险责任为基本价值理念,即以风 险责任的承担作为维持和获得权力(权利)的基本原则,以风险分配机制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工作发展政 策。 关键词:风险社会视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4)02-0039-08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4.02.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贫困村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项目编号: (12YJC84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河南乡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调查”(项目编号:07YBRW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田丰韶,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河南开封475001)。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田丰韶社会工作· ·39

如何正确对待现代高风险社会

如何正确对待现代高风险社会 周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了如何面对现代这个高风险的社会,传统社会也有风险,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分为两部分: 一世界级的风险 周教授讲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就是核扩散,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阻止核扩散,阻止人类灾难的到来。 二中国社会的风险 社会的风险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二、社会转型与制度转轨导致成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缺失,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利益裂变的压力。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 面对社会风险,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和化解呢?从宏观角度而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利益均衡来控制和化解中国的社会风险。 1.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意义 就当前中国而言,迫切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在发展过程中,就应当兼顾国家、社会、人和自然的平衡发展,而不能只注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某几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为缓解和控制中国社会风险指明了路径。 2.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政治就是关于重要公共利益的决策和分配活动。社会公平是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基本准则,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它意味着社会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平等而合理的分配。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使越来越多的人十分关注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人们也更加呼唤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关注。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化解和缓和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

应对中国社会风险的刑事政策选择

应对中国社会风险的刑事政策选择 一、程度特征:中国社会风险的面相 要应对风险,首先必须明确我国当前有哪些风险,风险的程度和特征如何。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笔者看来,除由于科技进步直接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峻、核泄漏等世界普遍面临的风险外,中国社会的风险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体上风险较大,且比较集中 应该承认,随着科技的进展、社会的变革,当今社会风险的规模、性质和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各国多为如何应对风险所困,整个世界都进人了“风险社会”。然而,较之其他工业国家,中国的社会风险要大得多、复杂得多。缘故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进行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时刻相当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要在不到10年的时刻走完西方国家200-300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各种社会问题难免会集中爆发出来。第二,多种类型的风险并存。与西方成熟的工业国家、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正从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许多发达国家差不多经历或者解决了的老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或者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时代又为我们提出了新问题。”{1}因而在中国既存在传统风险,又存在转型风险,还存在现代风险,或者讲现代风险、后现代风险同时并存。第三,中国特有的风险较多。由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都集中地表现出来。能够讲,与西方工业国家面临的风险相比,不仅中国存在其他国家所面临的一般风险,而且还具有中国自身独特的重大风险,以至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风险社会,而且是一个高风险社会。正因为如此,中国当前对安全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秩序的认识与理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因此,邓小平才讲:“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2} (二)贫富差距扩大,出现两极社会的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