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从恢复到发展的近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不过,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能力不足、民众接纳程度不高等(王思斌,2013)。究其原因,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是嵌入型的,不过政府与社会还未发现社会工作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陈蓓丽,2011)。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问题,不仅着眼于整体社会和谐运行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发展社会工作必要性论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社会工作发展的自上而下动力机制)、困境人群的需求等因素,更要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情境给其带来了什么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重

新审视。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恰恰与转型期中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是一致的。不过,看似没

有关系的风险社会研究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实际上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性。在风险社会理论看来,中

国社会工作发展是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专门制度设计,但它基于现代性框架下的制度安排与实务开展,让其本身包含着诸多风险和有可能制造新的风险。传统的以平等、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社会工

作发展政策和相关制度已难以有效应对。因此,迫切需要引入一种以风险责任为基本价值理念,即以风

险责任的承担作为维持和获得权力(权利)的基本原则,以风险分配机制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工作发展政

策。

关键词:风险社会视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4)02-0039-08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4.02.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贫困村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项目编号:

(12YJC84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河南乡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调查”(项目编号:07YBRW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田丰韶,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河南开封475001)。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田丰韶社会工作·

·39

社会工作2014年第2期

理论探讨

一、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在阐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时代背景时,学者习惯于使用“社会转型”、“社会问题凸显”、“构建和谐社会”等词语来描述和界定,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恰恰在于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熟悉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的人都知道,2006年至今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春天”。在研究风险社会的学者看来,这个时期全球进入了风险社会,当代中国由于巨大的社会变迁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丁元竹,2007)。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中国农村在部分学者看来也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林辉煌,2011)。由此可见,有高度复合性的风险环境正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情境。

(一)风险社会及其风险来源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目前,风险社会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形成了三大视角:贝克与吉登斯的制度主义视角、玛丽·道格拉斯与威尔德·韦斯的文化主义视角与现实主义视角(杨君、彭少峰,2013),在此本文主要采用制度主义视角和荷兰学者阿赫·特贝格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视角。在贝克与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后果,我们总是精于计算、努力去控制过程与目标,工具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因而产生了除传统的固定性风险之外的人为制造的风险。风险的产生是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专家学者为了转嫁危机,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防御工具,为“不负责任”。在风险社会中,公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即社会问题的应对带有很多的人为不确定性,这恰恰是风险的主要来源。不过,在现实主义风险社会理论家看来,风险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出现了更大的风险如集权主义、贫富分化、歧视与排斥,人类社会为了控制风险而建构现代的文化形态、组织制度模式和生活习惯方式,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不完全的结果,而是更多更好的知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①。

(二)社会工作发展的风险社会情境

中国社会工作迅速发展时期恰恰是中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时期,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交织在一起,既有着吉登斯所说的短缺社会的贫困风险更有过度理性的现代性风险。正如贝克在接受访谈时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泛城市化发展阶段,表现在城市容纳问题、不均衡发展和社会阶层分裂,以及城乡对比度的持续增高,所有这些都集中表现在安全风险问题上”②。贝克认为中国“社会风险”的各种表现正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问题域”。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所应面对的问题表现为阶层化差距拉大社会结构关系变动;家庭、单位与社区等群体性功能衰退和个体孤独感升温以及脆弱群体的困难处境(李斌,2013)。另外一个方面,基于目的理性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工作因决策者动力不足、民众尚未接纳等人为因素仍

①贝克,2004,《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②薛晓源,刘国良,2005,《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期。

·

·40

社会工作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需要更多的承认,这就导致其发展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者薪酬、晋升、评价等不确定性,也表现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方向的模糊性。

(三)社会工作发展的风险治理与风险再造

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治理手段,逐步被决策者所看重。在社会工作倡导者眼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必需品,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服务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向德平,2008)。这些功能的发挥本质上是实现均衡发展、扭转阶层分化和城乡二元对立,这恰恰正是对中国各种社会风险的治理。不过,社会工作是现代制度的安排,发展社会工作是工具理性的具体体现,本身就具有风险社会学家技术工具的“现代性”特征,带有很强的风险性。同时,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是嵌入型的,其发展受到各种社会主体认知与态度的影响,使得其难免会产生一些风险。困境人群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在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诸方面较为脆弱,其面临着:(1)生活性风险社会——因各种问题困扰而表现为不确定的生活状况;(2)生存性风险社会——因认知偏差、行为障碍、社会支持不足等导致的陷入贫困的风险。那么,年轻的社会工作者、目标不清晰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长久性可能为困境人群带来第三种风险。

二、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社会工作发展若干议题

作为一个新生的现代社会制度体系和组织系统,它之所以被引入到风险治理体系之中,主要是因为目前传统的风险治理体系有着两大困境:一是传统的风险意识的消退和固有风险机制的弱化;二是以国家为中心的风险治理主体的权威和信任度有所降低。面对治理困境,必须引入新生力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文军,2008),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在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不过,正因为忽略了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所存在风险。围绕着风险分布点,我们应该思考与研究以下与社会工作发展有关的若干议题。

(一)中国社会工作过度工具理性及其风险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按照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追求,中国社会工作自身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作者自我进步应该是价值理性诉求的结果,然而情况却不是如此。风险社会有着特定的属性主要表现为:(1)理性的裂变——工具理性盛行和价值理性衰微;(2)信任结构的嬗变——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过分依赖;(3)秩序标准的模糊——传统价值规范的失效与现代行为准则的缺乏①。这三个属性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1.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工具理性盛行。尽管社会工作非常注重专业价值,但其处在现代社会,难免受到社会治理工具理性的影响。从功能来讲,发展社会工作是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追①刘岩,宋爽,2005,《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建构——一种拓宽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学习与探索》第5期。

·

·41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2014年第2期

理论探讨求的体现。从资源供给来讲,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获得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关系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从运作方式来讲,项目制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主要方式。从服务机构来讲,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是典型的现代科层制组织。“购买”、“项目制”、“科层制”都表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走的是一条精确计算、目标导向的、契约化的、目的—手段理性的以及最大功利化的工具理性之路。

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信任的抽象性。。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是在有关党政部门和社会工作教

2.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信任的抽象性

育界、实务界的共同推动下自上而下的发展起来的,不少地方和部门、民众对社会工作并不是太认可。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信任与接纳首先是承认社会工作的价值,社会工作的价值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追求政绩(特别是短期效果)的政府官员来说,对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信任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推导而非经验。

中国社会工作主体间关系秩序标准的模糊。。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多

3.中国社会工作主体间关系秩序标准的模糊

元主体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督导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如何衡量主体间关系是个严峻的话题。目前已经出现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两种主体身份经常混淆错位等诸多问题(范燕宁,2013)。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督导之间关系秩序标准到底如何界定?这些主体行为及主体间行为要遵循何种准则?诸多主体间关系秩序标准是模糊的。

以上三个问题及表现正是风险社会属性的具体呈现,这其中包含着未知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捉摸的风险。需要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

(二)社会工作者发展愿景的不确定性与生涯风险问题

1.社会工作者知识与经验的碎片化

社会工作者知识与经验的碎片化。。社会工作者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群专业技术队伍,这个队伍所拥有的专业价值与规则与传统是不同的,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就是重新植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进行着“传统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和“全新知识与经验的建构”,然而由于下列因素,社会工作者知识与经验是以个体化方式呈现的。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务训练不足。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的脱节一直是社会工作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它所产生的后果有两个:学生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加重了社会工作实务机构的负担”①,由此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知识储备偏理论化,知识与经验积累与社会工作者在教育期间的个人勤奋程度及实务经历有关,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

第二,社会工作知识与经验的片面化。据调查显示,“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平均年龄为28岁,且流失率为19.8%”②。在年轻化的社会工作队伍知识与经验体系中,理论知识偏多,实务经验偏少,社会工作知识偏多,与服务对象需求有关的知识偏少,服务领域狭小,综合性经验偏少,因此导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不足。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以专业、权威的身份出现的。然而风险社会中的公民有一个十分重要转变,就是个人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环境及自己作为主体在其中的角色,他们对专家和公众权威的信任日渐衰退,人们越来越多的看待各种决策的缺点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片面化,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的质疑,就会加剧

①文军,2009,《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社会科学》第7期。

②王子健,2014,《深圳社工去年流失率接近两成》,《晶报》3月19日第A14版。

·

·42

社会工作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其对决策方案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近年来,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迅速,解决了大量社会工作专

2.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

业人才的就业问题。社会工作机构生存与发展不易,取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施情况,带有很强的外部依赖性。就业于其中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依赖于政府政策、机构资源与个人能力,这一切又取决于社会工作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否。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涯的确定与否不再仅仅取决于个体做出决定的后果,而且取决于制度化状况及相应的社会保护体系。然而不健全的社会工作制度塑造着社会工作者的集体命运,单一的个体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涯模式,以就业市场作为生存手段,把职业教育作为后盾。然而,社会工作就业市场和职业教育发展是迟缓的,个体必须忍受不利条件,这是不少地方社会工作者流失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工作介入效果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再造问题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需求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以人为本、需求为本的专业服务原则的具体体现。需求评估的目的在于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让介入方案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在具体操作中,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等主体都是以“个体化”出现的,在享有空泛空间自由的同时也衍生出社会风险。

服务对象问题界定的不确定性。。在风险社会中,个体化是很重要的概念,是风险社会的最根

1.服务对象问题界定的不确定性

本结构。服务对象的个体化表现在福利国家的背景下以及教育、劳动市场、社会流动的社会情境下,个人成为其自身生涯的书写者,个人在自我选择的同时也承担不少风险。个性的差异、生命周期的异同、社会环境系统的复杂让社会工作者在界定服务对象所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方面准确性大大降低。社会工作者在面临问题的个体化、需求的动态性等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对问题及需求的把握难度增加,这就增加了问题界定的不确定性。

2.方案的多样性

方案的多样性。。目前,社会工作实务视角是多元化的,问题分析理论模式更是多元化的。在面对一个服务对象,选择何种视角、选择哪种分析模式似乎都是可以的,具体介入方案是多样性的。对于风险社会学家看来,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恰恰是风险的一种来源,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决策意识决定了服务对象的未来。尽管,社会工作秉承服务对象自决的原则,并从优势视角出发认为服务对象特定的经验与知识并不比社会工作者低劣,但具有专业化背景的社会工作者的科学知识往往被认为胜于外行人,毕竟社会工作者建构方案所遵循的是科学规则,况且服务对象是处于困境中的人,在方案的选择方面已经丧失了或部分丧失了自决的态度。

介入效果的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时间不长,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不足,使得对不同方

3.介入效果的不确定性

案的介入效果反思不足,尚未总结出针对特定问题有效的方案。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问题和复杂需求时,往往采取拿来即用方式选择介入方法进行尝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机构对效果是无法提前掌握的,对服务对象可能带来的风险类型及程度是我们不知晓的。

(四)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治理的困境与发展风险问题

从宏观上来讲,社会工作机构是我国社会组织重要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在现实主义风险社会理论家看来,风险研究拓宽了协商民主的范围,让风险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协商民主框架下得到有效约束。在我国,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治理并不是由

·

·43

社会工作

理论探讨社会工作2014年第2期

民众需求拉动的,而是国家的需要,国家培育社会组织、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支持社会组织来推动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这就导致社会工作机构无法以平等的角色参与协商治理,未来发展面临不少风险。

社会工作机构竞争环境有恶化的趋势。。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民办社会

1.社会工作机构竞争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工作服务机构数量已达两千多家。众多的社会工作机构有助于政府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时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创办人来源有三种:政府工作人员、高校教师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同的社会工作机构创办人凭借自身掌控的社会资源及社会动员渠道差异很大,社会工作组织的社会资本开始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社会服务领域中的公平竞争、公平参与原则开始受到破坏。“在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双主体’背景下,某些政府部门在社会服务项目立项、社会服务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社会组织争取社会服务项目的竞争、评估机制亟待完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不得不面临许多官僚主义作怪、社会组织竞争机会不平等、甚至是政府官员腐败、奢靡之风侵染袭击的环境压力”①。

2.社会工作项目实施与效果评价主体偏移。一般情况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应该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来展开。在现实中,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制、社会工作机构对项目的依赖、绩效考核的项目化(项目数量及效果)等社会工作运作机制让“项目”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中心。由于政府是购买方,在效果评价方面拥有绝对主导权,服务对象评价权是政府所赋予的,因此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侧重于服务人数、服务次数和服务形式,对服务效果缺乏有效监测。在不少地方社会工作发展中出现了服务对象配合社会工作者的情形,具体效果评述出现了自夸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都可能是风险受害者。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工作来说,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深远的,需要我们围绕社会工作制定出风险应对制度。

三、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政策选择

面对现代社会风险的严峻挑战,传统的以平等、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和相关制度已难以有效应对。这无疑迫切需要引入一种以风险责任为基本价值理念,即以风险责任的承担作为维持和获得权力(权利)的基本原则,以风险分配机制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其核心就是每一个体、团体、组织和政府都应该为其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生存与发展风险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这应该是一种应对现代社会风险的有效制度选择。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风险治理政策选择

风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已有之,但风险社会的形成却是近年来的重要事件。在经济发展领域,全球普遍建立了风险规避、转移、应急和适应的机制,从而保证经济的有序运行。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密切关注风险社会给社会工作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降低社会工作者个人风险的同时,重点关注社会工作发展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鼓励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通过倡导社会工作教育界“接地气”、社会工作实务界多研究①范燕宁,201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双主体”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工作》第5期。

·

·44

社会工作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两种途径,鼓励证据为本的实务模式,反思社会工作实务效果,比较不同服务方案的效果差异,积累多元化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问题的有效服务方案,降低社会工作干预效力的不确定性,从而为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社会工作制度。进行社会工作立法,规范政府、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主体间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保障制度体系,减少因制度不确定性、不完整性而带来的各种风险,改变社会工作者的集体命运。规范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投入与运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同时要扭转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环境,改善社会工作机构生态环境。

第三,建立社会工作发展安全保护机制。目前,社会工作者高流失率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巨大损失,让实务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成果付诸摭东流。应该专门建立社会工作者社会保护机制,比如建立专门权益保护机制保护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针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该尝试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采取类似于企业保险的形式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风险基金,来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规避与分担财务风险,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服务方案的不确定,密切关注社会工作介入可能给服务对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因机构倒闭、社会工作者辞职、项目经费临时性不足导致服务中断的应对机制及利益补偿机制,尽量避免因社会工作介入给服务对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风险治理多元主体介入的政策选择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风险社会情景、所面临的风险及自身所制造的风险不仅仅影响社会工作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最终会影响其社会风险治理功能的发挥。社会工作发展的不确定性会给政府信任和权威、党和政府及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承认、服务对象能力提升带来诸多风险,所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风险治理应是多元化的,需要政府、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梳理风险意识,共同协商、相互合作,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治理,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该优化环境,引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良性发展。根据风险社会境况,政府强化、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工作机构主体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风险的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将各个主体行为不确定可能导致的风险纳入社会工作机构评估和项目评估指标。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工作机构建立风险金,强化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监管,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改变社会工作机构的艰难生存困境,避免风险被放大。

第二,社会工作机构应该以服务对象为本,强化服务能力。社会工作机构应秉持民办非企业的组织定位,以服务人群为目标,在保持机构基本运转的情况下,注重服务对象自助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强化风险意识,应努力寻找多元化的合作伙伴,拓宽资金来源,由单一的政府支持转向争取多方支持,避免因项目不足、经费紧张而陷入困境。作为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下多元对话、共同承担的过程,以此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本质是以人为本。

第三,引导服务对象尊重自身需求和自身体验。服务对象在通过各种寻求社会工作服务的过

·

·45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2014年第2期

理论探讨程就是自身需求表达的过程。当社会工作介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时,应该坦诚交流自身体验,客观陈述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意识与自我精神。

第四,引导社会工作者强化专业精神。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理念和行动的双重层面彰显出专业价值和专业素养,摒弃自大的情绪与态度,与服务对象一起面对生活。在平等的关系中引导服务对象改变自我认知,调节其与周围环境、他人的关系,帮助服务对象重新建构生活、融入生活。

(三)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风险应对机制的政策选择

社会工作风险应对机制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风险防范措施、多种风险补偿办法来全面、系统、动态地防御目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促进社会工作的和谐发展。该机制主要包括:1.社会工作机构风险评估系统。通过设定一系列风险评估指数,并根据对这些指数的计算,掌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动态变换,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号,有效地防范人才不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普遍性生存艰难风险。2.社会工作服务效果与风险分析系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社会工作服务进行风险分析,以降低社会工作介入的负面影响。3.社会工作发展风险分担系统。要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障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分担机制,有效地处置社会风险,及时补偿风险损失,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风险已经显现,但还没有成为公众知识审查和讨论的主题,也没有成为公共议题,这并不等于没有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像应对经济风险、企业风险与个人风险一样,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2002,《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

[2]安东尼?吉登斯,2005,《失控的世界:风险社会的肇始》,《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英]彼得?泰勒—顾柏,[德]詹斯?O?金,2010,《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陈蓓丽,2011,《上海社工机构发展之制度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期。

[5]李斌,2013,《中国社会工作的问题域及理念》,《社会工作》第2期。

[6]王思斌,2013,《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河北学刊》第6期。

[7]文军,2008,《社会工作:和谐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变革力量》,《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8]文军,2009,《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社会科学》,第7期。

[9][德]乌尔里希?贝克,2003,《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海)》,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3期。

[10][德国]乌尔里希?贝克,2004,《风险社会》,何博闻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11]向德平,2008,《社会工作: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有效手段》,《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12]杨君,2013,《超越与反思:风险社会的三种研究传统及创新尝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期。

编辑/陈敏·

·46

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得到新发展,制度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显著特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迎来社会政策时代。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及各部委自身三个层面共计发布了30余项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相关性政策,其中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4个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民政部出台了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使用的《规划》和《意见》,然后再以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突破口,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推动了地方性试点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创造了“上下联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制。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已经基本上有了雏形。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进行了5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84126人考试合格成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出1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共有61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每年可培养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在社工机构组织方面,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民生、民族团结、社区服务、犯罪矫正等领域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社工机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同时国务院《规划》提出,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

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工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精神卫生、流动人口、农民工、灾害、信访、拆迁、企业等人群和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社会工作想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于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 实际社会工作职业的缺乏。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 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人才、推动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现象。 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它也是一种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且被社会所认可。 谈了如此多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介绍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 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保障形式。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作奉行社会化,需要保障的社会化。2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社会问题增多,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彼此不认识,导致孤独,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路;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失业的威胁;孩子教养;养老问题等。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 (二)政治背景。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 权力得到一定尊重。3无产阶级政党的觉醒,逐步发挥作用。 (三)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慈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的传播。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农业大国著称的中国在历史上遭遇的灾害几乎囊括了世界所有灾害的种类。为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定了“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治理”的总方针。提高了对防灾救灾的认识,促进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系统化发展。但是,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在专业人员、资金技术、制度组织,外在的体制机制运行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从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入手,深入研究,对灾害社会工作进行反思与探讨。 关键词:灾害救援,社会工作,文献研究 一.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灾害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遭遇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影响了正常生活的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运用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专业方法,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脱离危险、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的服务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灾害社会工作是从汶川地震以来才开始了系统化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至70年代 防救结合,以防为主。1950 年,政务院就通过了关于开展群众性的防寒抗旱运动的 决定,指出旱灾是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对于这种逐渐发展而成的灾害要注重防灾的重 大作用,防救结合、预防为主的救灾工作方针从此逐渐形成。 生产自救,厉行节约。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人口多、底子薄,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人民在灾后的生活需求给中央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年年有灾,需要救济的人数不断累加,中央的救济预算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中央灾后救济的水平较低、救济范围较小的结果,因此中央及各级政府倡导节约度荒,通过降低群众每日的口粮标准、城乡结合、鼓励出售余粮来渡过难关。 中央包揽,主体单一。这一时期中国的救灾工作仍停留在传统体制之上,传统体制强调国家在处理公共事务的领导地位和责任,这种思想在社会和个人责任尚未明确之前会引起个人对国家的强烈依赖。 (二)80年代至90年代 群众互济与国家救济相结合。救灾工作中对于群众互助互济方针的强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不高,缺乏物质与资金积累的现实,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政府提倡灾民自力更生、避免依赖的救灾精神。在扩展群众互助互济的同时,政府加强对灾后救济工作的领导,不断规范救灾款物的接受、分发、使用、管理的工作,始终坚持救灾款物“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把政府对灾区的救济工作当做灾区恢复的重中之重。 救灾与扶贫结合。一方面帮助灾害频发的贫困区增强抵抗力,缓解“愈灾愈穷,愈穷愈灾”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对非重灾区进行扶贫能够帮助这些地区脱贫致富,这是增强整个社会抵抗灾害能力的有效方法。 救灾与减灾相结合。1993 年 6 月25 日,江泽民在致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贺信中指出:“我国要实现本世纪90 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不能不更加重视减灾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继续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2000年以来 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综合减灾体系建设的历程。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政府对救灾工作体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从国家包揽到分片包干,再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负责制度,反映出政府在救灾领域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需求和从业现状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职业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项社会事业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正展示着新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蓝皮书《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分析指出:2000年,中国的社会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中,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探索出一条非完全市场化的社会事业发展途径的难题。1999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15年的改革,其整体框架已见雏形,并开始趋于整合。这一趋势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整合,以及随后的社会福利的“社会化”改革以及社区建设的积极推进。其结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载体的专业化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正在不断地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同。但是,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从业状况仍然处于一种喜忧参半的格局。虽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但是这种社会需求并未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良好的从业环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没有适当的土壤来发挥其专业特长,并进而实现其专业价值。因此,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本身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真正发挥专业作用存在着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合适的机制或模式来启动这种需求从潜在向现实的转化。一、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增长的直接背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农村城市化等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福利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严重不足的供给矛盾日益加剧,中国现有的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早在1986年,民政部就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思路。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社区服务全面、快速发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4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的文件。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正式启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及随后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推动,可以说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的产生及增长的一个直接的社会背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社会福利的僵化体制,以迅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代表了我国今后发展社会福利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向。《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改变社会福利事业全部由国家包办、政事不分、不讲效率的局面,积极鼓励、支持和帮助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生长和发育。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基层得到落实。要提高社会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建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称评聘体系和资格论证制度,在社会福利工作中建立国家、省(市、自治区)分级培训和考核达标、持证上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志愿者劳动时间储备制度等。可以预见,在21世纪开始的一段时期内,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成为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将加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将大量涌现,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福利服务将逐年增长,“社会工作者”将成为一个不再陌生的名词。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广泛的内容,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体现了国家“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的社会发展宗旨,符合“着眼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它对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把发展社会福利的重点转向社区服务,利用基层社会力量,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1999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的致词中,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在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提出了社区基层干部的专业化问题,“受过专门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的寥寥无几”,并指出“作为民政部是个用人单位,我们需要社会工作者”。[4]在去年的江苏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社区建设座谈会上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又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全国社区实验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

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主持人语]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状,勾画其路线图,唯此中国社会工作才能在不断反思中进入一个健康且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轨道。为此,我们以 挑战与回应: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为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社会工作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前景。文军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危机,这是对现实的铺陈,但化 危 为 机 是社会工作的天职,因此挑战的述说并非悲观的论调。田毅鹏聚焦于原子化动向对社会工作的挑战,并寄希望于新公共性的构建,以此来拓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空间。何雪松则从社会工作知识架构的重建角度提出要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表达了某种寻求知识自主性的企图。 文 军 收稿日期:2009 04 1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4JJ DZ H 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 A840007)、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S H 002)的系列成果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 文 军 摘 要: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 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 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 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困境;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09)07 0066 05 作者简介: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上海 200241) 如果以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全面建立与重新发展的标志,其起步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多的事情。虽然,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少数几个高校中设立了 社会工作与管理 等类似社会工作的专业,但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步伐直到2000年之后才逐步纳入到政府工作视野中。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在其当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率先明确提出了要 探索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 。同年3月,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 ,从而揭开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序幕。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标志着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在全国的正式建立。近几年来,尤其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做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部署之后,中国社会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以高校

我国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陆士桢徐选国 【摘要】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社会工作组织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民办社会工作组织相关概念的界定,对国外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理论及其经验的介绍,以及对当前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的梳理,揭示了当前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未来发展的策略和发展路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办社会工作组织现状发展策略 自2003年上海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组织成立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特别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大约有600余家。既便如此,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总体上仍然呈现规模不大,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同时,关于社会工作组织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是社会工作嵌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没有健康发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社会工作。因此,就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组织,特别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发展概况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当前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呈现出的特征,分析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未来发展的路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组织 要论述和厘清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概念、内涵、外延、特征及问题等方面,首先有必要对社会组织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关于社会组织及相关的一系列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第三部门等,主要是由国外NGO、NPO等概念引入中国语境之下出现的境遇区别,虽然实质上上述概念所指的内涵基本上一致,即指的是除政府(第一部门)、市场(第二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因为区别于前二者,因此,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民间性、社会性、志愿性等特征。许多学者认为上述概念不可视为等同,原因可能在于各个概念所强调的特征和方面不一样;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基本等同,只是称谓不同罢了。本文赞成陈洪涛(2008①)的观点,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应使用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来规整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组织概念比其他概念更适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组织的内涵更加广泛,其包括法定的民间组织三大体系,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也包括这之外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未登记注册的各种草根组织;二是社会组织具有中性特色,更适合于中国文化心理特征,更易于为民众所接受;三是社会组织概念更易于为政府及工作人员所接受,进而 ①陈洪涛:《为什么要用“社会组织”》,载《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第1期,第248-251页。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需求和从业现状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需求和从业现状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职业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项社会事业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正展示着新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蓝皮书《XX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分析指出:XX年,中国的社会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中,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探索出一条非完全市场化的社会事业发展途径的难题。[1]1999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15年的改革,其整体框架已见雏形,并开始趋于整合。这一趋势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整合,以及随后的社会福利的“社会化”改革以及社区建设的积极推进。 [2]其结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载体的专业化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正在不断地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同。 但是,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从业状况仍然处于一种喜忧参半的格局。虽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但是这种社会需求并未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良好的从业环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没有适当的土壤来发挥其专业特长,并进而实现其专业价值。因此,一方面是

迅速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本身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真正发挥专业作用存在着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合适的机制或模式来启动这种需求从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一、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增长的直接背景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农村城市化等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福利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严重不足的供给矛盾日益加剧,中国现有的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3]早在1986年,民政部就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思路。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社区服务全面、快速发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4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19号)的文件。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正式启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及随后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推动,可以说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的产生及增长的一个直接的社会背景。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社会福利的僵化体制,以迅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代表了我国今后发展社会福利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向。《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改变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类制度化的助人专业与职业, 近几年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社 会工作的发展。经过初期对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学习,我们必须探究本土化的社 会工作发展路径,最终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路径 社会工作,是一项制度化的以助人为目的的工作,其对于改善社会管理机制以及 完善社会治理方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工作的 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把社会工作者列为 未来急需的六大人才之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进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在这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研究也成为了关键性的 课题。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路径,欧美国家是“先有实践,后有教育”的形式,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路径。而我国则是“先有教育,后有实践”的形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路径。我们可以大体上将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分为两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是教育层面的发展。这一阶段 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转型引起了许多的社会矛盾与各种问题,作 为外来事物的社会工作在处理转型期间的社会矛盾与各种问题时被寄予了非常高 的期望。所以,部分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的教育从业者,有着一种专业理想主义 的色彩。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大学逐渐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大批社会 工作专业的学生,社会工作教育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这种发展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过于复制和照搬欧美社会工作形式的缺陷。 第二个阶段,从21世纪初到今天,这一时期是职业层面的发展。在政府的强力 推动之下,社会工作逐步从教育层面发展到职业层面,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 始创建。许多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开始意识到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同中国实 际遇到的问题有不符合的情况,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开始变成更关注的课题。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研究 研究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两个发展阶段,在此试着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第一,检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把社会工作发展重点专注到本 土性社会工作发展上来。摆脱前期机械模仿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方式,积极拓展 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与中国实际问题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两者之间“专业与非专业” 的对立性。以中国实际问题为重点发展,吸收并汇集欧美国家已经成熟的社会工 作模式,形成互补,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形式的探究。 第二,把本土化社会工作创建成一门具有专业性以及科学性的理论体系,深挖、 提取和构建其存在的根本,重点包括哲学理论、社会价值、知识体系、伦理到的、角色分配和实务操作等。一般来讲,我们并没有把本土化社会工作看作是一种科 学或者专业,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忽略归纳其存在的理论基础,造成缺乏体系性和 传递性,最终呈现的是片段化和分散化的特征。综上所述,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归纳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 朱华13社工春1322001200565 内容摘要 个案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个案社会工作在获得了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探究个案社会工作,为其有序开展提供一些建议,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发展;挑战 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其目标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矛盾,促进服务对象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目前,个案社会工作已近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案社会工作概述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内涵,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的改变着手,以良好工作关系为基础,以专业价值为引导,综合运用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开展的个别化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预防和解决有关问题,促进个人或家庭发展的社会工作方式。个案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协助服务对象应对问题,和服务对象共同分析、解决问题,恢复与培养服务对象的自助能力,个案社会工作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注重信息交流和有效互助,社会个案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和服务对象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从而实现工作双方的互动,有效地协助服务对象,个案社会工作就是要找出服务对象的问题根源,引导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帮助服务对象建立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发个体潜能,扩大社会福利。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要素。个案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七大要素:价值理念、服务对象、个案工作者、问题、专业关系、环境和机构。个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承认人的独特性和价值,尊重人的个性。这种价值理念是个案社会工作的灵魂与思想基础,是开展个案社会工作的行动指南。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个人或家庭,个案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受过专业训练的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员。通常一个好的社会个案工作者需要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需要数量掌握人际关系处理技巧,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个案社会工作中的问题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事件或矛盾,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服务对象的内在需要。专注关系贯穿于社会个案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良好的专业关系有助于实现个案关系的目标。个案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社区、家庭中开展的,开展社会个案工作时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入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分析,以找准具体工作的突破口与方向。 二、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成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人际关系、心理等多种压力,一些社会局部矛盾不断产生,增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纠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强调个案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及对策思考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及对策思考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及对策思考 来源: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网站时间: 2006-06-22 14:45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趋势的加剧,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艰巨使命。在这种潮流下,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探索建立和形成了社会工作的运作机制和干预网络,以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对公共服务的挑战。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社会工作在落实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伸张社会正义、实践社会民主、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我国,面临着相同的任务和挑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给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趋势下,民政部抓住机遇,联合人事部正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 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在社会服务领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优势,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 协同、民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同时,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是 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建立,既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大事,更是一项广泛涉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领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政策的调整以及社会服务方式的革新。因此,在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发展的同时,准确预测和分析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走向,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发展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社会工作发展困境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学院:文法学院 班级:2010级社会工作 姓名:郭冬冬 学号:201008010046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困境;对策 社会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社会问题可供选择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其实质是围绕社会工作本土化而展开的。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必须注重发展策略的选择。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理念已经传入我国,但是知道八十年代中期在民政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社会工作的发展才重新提上了日程。这以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为标志。进入九十年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更是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据统计到2003年全国已有超过一百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估计这一数字还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历史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建筑的存在,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社会现实,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大现实。在西方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都是与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挑战的回应。 实际上,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也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和发展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开始“解冻”的时期。随着政企、企社分开等改革的深入,部分社会空间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腾出;在社会转型和体制的转轨时期,大量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这些问题原来是由一些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一些群众组织,如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团体来化解的。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原有体制安排是无法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于是社会工作被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和工具得以登堂入室。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

社会工作现状及解析

社会工作当前现状及解析 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资源以专业的工作方法、伦理要求和职业操守来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服务的两个对象:一是人——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需要帮助者,解决问题、缓解困难、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二是社会——通过服务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社会需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及专业性工作的转变过程。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的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

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做为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等要求的提出,让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社会工作也面临重大机遇期。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目前,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路途上,就业,社会保障、资源再分配不公等矛盾日益突现,部分人与社会不能统一协调发展。许多矛盾要化解,许多危难要面临,许多危机要解决,除政府的主导力量支持以

李迎生 方舒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李迎生方舒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摘要:中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这种转型因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转型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着许多面孔的综合助人专业,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设置。社会工作强调提供服务、解决具体问题,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层面,它直接决定了社会福利制度目标的达成;其次,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具有实践属性。西方社会工作,最初起源于宗教团体和上层人士的慈善救助活动,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仍以其助人活动发挥了巨大功能,在实务领域,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一系列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之所以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

体系,也是由其实践取向决定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助人行动,社会福利资源就无法通达地输送到社会成员那里;第三,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具有完整而科学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伦理、专业团体和专业技能等。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结果,西方社会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慈善救助活动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随即趋于专业化。本文主要立足于社会工作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其它两个方面则较少涉及。 制度(Institution)是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范畴。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是一系列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③]在新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概念的涵义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规则和程序,也包括组织本身;既有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也把文化、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等纳入其中。本文借用新制度主义学派关于制度的概念,从制度结构、制度运作,以及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制度界定为:由现代社会设计出来的规定专业助人活动的一系列结构要素、运作程序和文化环境的总称,其中制度结构包括社会工作主体与对象等要素,制度运作包括社会工作程序、机制与过程,文化环境涉及对社会工作产生影响的直接与间接环境。 一般而言,模式是一种理论简化,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成分及其相

浅析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浅析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摘要:从八十年代中国恢复社会工作教育以来,社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工作还面临着种种挑战,我们必须从本质上认识这些困难和挑战,找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开发出一条适合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中国之路。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职业化;专业化;督导与评估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解决。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之间的脱节 尽管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大学在提供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但从学生的实务能力来看,每年培养的数以万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其所接受的专业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工作机构不断提高的实务能力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环节。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源于大量的社会工作教师是从其他专业刚刚转行过来,不仅缺乏社会工作理论素养,也缺乏对社会工作实习环节的基本了解;二是源于专业的社会工作事务机构数量有限,难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场所和督导,许多应该在专业教育阶段完成的任务都推迟到社工机构去完成。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的脱节不仅使学生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且也加重了社会工作实务机构的负担,挫伤了实务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的信心。 (二)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主导有余而民间参与相对不足 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建和发展首先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因此从一开始它就搭上了政府强力推进的深刻印记。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