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三种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三种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三种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三种读书方法

曾国藩,汉族。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三种读书方法,我们来看看。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不就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嘛。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条: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呼啦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

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也就是一本没读懂,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是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属于老牛拉破车,车破牛也累,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做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得边看边写写划划,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做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

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她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了《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览》,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说起来,曾国藩虽然是一代大儒,但也不可能样样都擅长,那么他怎么可能在西学、算术、语言学各个方面都能给孩子以指导呢?要说曾国藩真是一个海纳百川式的人物,当时他的幕府中网罗了天下最杰出的英才,包括像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自己教儿子,还主张儿子向这些饱学之士学习。这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胸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儿童,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guo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一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guo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三十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所以,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仅是指读书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也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本质就是想通过学习来使陈旧的中国脱胎换骨。不论结果如何,这种学习的姿态应该算是这个儒家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这部长篇小说以丰富的历史及人物史料为基础,以史与诗的交融引人入胜。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 无能的印象。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 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 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 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 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 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 难的清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出国留学网 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 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曾国藩认 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恰好又逢曾国藩的父亲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乡太久,曾国藩趁机将愁苦倾诉给皇上,希望能给他职权。不料咸丰皇帝逞起妇人之智,以为太平军势力已经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顺水推舟允许曾国藩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遭受当头一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竟换来如此结果,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刻,自己却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两年间,极端痛苦的曾国藩拿起老庄着作,像

最新整理曾国藩谈读书方法

曾国藩谈读书方法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下面学习啦给大家分享曾国藩谈读书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正确读书的方法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

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在晚清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五百年来,能够以书生而克平乱世,戎马悾偬间亦为学不倦,并把学问事业均磨炼成功之人可谓极少,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其文治武功、传奇一生始终众说纷纭,而他本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显赫且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很多人都想从曾国藩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很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备致,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潜心研究过曾国藩文集,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全集》常置桌旁,终生拜读不缀。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的模仿曾国藩,简直将曾国藩奉为偶像。 那么,曾国藩最为成功的修身方法有哪些呢?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他

著名的“修身十二法”,或者对你有所启迪。 一、持身敬肃。 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二、静坐养性。 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早起床。 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专一。 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阅读史书。 每天仔细读史十页。 六、说活谨慎。 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祸患。所以君子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工夫。

曾国藩读书心得

曾国藩读书心得

读《曾国藩》有感 各位领导及同仁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近日CCTV10 科教频道百家讲堂栏目,播出了由郦波担任主讲的《曾国藩家训》,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并且好评如潮。看完之后我对曾国藩其人其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此后本人有幸买到了原著。阅读之后爱不释手。下面我先将本书做一介绍。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本书从曾氏千余封家书遴选了三百多封加以旁征博引的点评。从曾氏的家世、成长、修学、为人、为宦以及在天子脚下那种复杂人脉关系中立身处世入手,精辟的阐述和点评了作为近代思想大家曾国藩如何孝顺父辈,教育子第,立身治学,忧国忧民,格物致知,以及利用和坚持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强国固本的思想脉络体系。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书市上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是随处可见,民间更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足见他的生平才能非常人所及。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处于千疮百孔的晚清能出现一个这样的汉室封疆大吏,虽说时事造英雄,但他个人的才华修养才是缔造他一番事业的本源。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

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就让我们走进曾国藩,学习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半耕半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 岁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曾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世人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 一、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二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S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 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他一生著述等身且文章、书法自成风格。(“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因此曾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柠,事业,被世人称为呻华千古第一完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篇一:曾国藩读书心得】 读《曾国藩》有感 各位领导及同仁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近日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堂栏目,播出了由郦波担任主讲的《曾国藩家训》,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并且好评如潮。看完之后我对曾国藩其人其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此后本人有幸买到了原著。阅读之后爱不释手。下面我先将本书做一介绍。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本书从曾氏千余封家书遴选了三百多封加以旁征博引的点评。从曾氏的家世、成长、修学、为人、为宦以及在天子脚下那种复杂人脉关系中立身处世入手,精辟的阐述和点评了作为近代思想大家曾国藩如何孝顺父辈,教育子第,立身治学,忧国忧民,格物致知,以及利用和坚持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强国固本的思想脉络体系。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书市上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是随处可见,民间更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足见他的生平才能非常人所及。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处于千疮百孔的晚清能出现一个这样的汉室封疆大吏,虽说时事造英雄,但他个人的才华修养才是缔造他一番事业的本源。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 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就让我们走进曾国藩,学习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半耕半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一岁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他将祖父治家的方法提炼为“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不信”(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八本”“三不信”“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他认为‘‘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但是他常利用写信这种手段.教育自己的子女。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子女们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慢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宇宜留心模仿”。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几天资 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宇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宇上用些工夫。”他还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其“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即使在去世时,他还留下遗嘱,对后世子孙严格要求。曾家后裔恪遵其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但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好的榜样。他手边的主要公文.都自己批复,自己拟写,很少假手于人。晚年的时候,他在右目失明

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

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 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 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 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 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

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 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 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 1、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2、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3、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4、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5、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6、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8、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9、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10、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11、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12、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13、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14、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5、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 16、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 17、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8、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19、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20、家勤则兴,人勤则俭;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21、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22、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3、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24、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曾国藩读书心得

读《曾国藩传》后感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7 Q" y3 h- }# M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 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按理应该回家,结果

曾国藩谈读书之道

曾国藩谈读书之道 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读熟读书十页。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熟读之书是:易经、诗 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苟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匆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奠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驰。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写?指练宇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可供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2、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3、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4、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5、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6、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8、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9、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10、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11、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12、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13、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14、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5、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 16、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 17、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8、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19、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20、家勤则兴,人勤则俭;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21、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22、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3、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24、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品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品读曾国藩》读书心得体会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最初知道曾国藩,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其一: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他支持修建了最早的军事工业,曾国藩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其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兵败靖港,欲投水自尽。 近来,读《曾国藩》,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方知道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曾国藩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成功的关键在于是自我修炼,自强不息。 (一)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 (二)中等资质者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关键在自强不息。曾国藩从来不认为自己很聪明,他多次讲自己很驽钝。他考进士,考了三次,28岁才考上。曾国藩更不豪雄,他多次说自己胆气薄弱。他的胆子比一般人还小。至于身体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病号,30岁得了严重的肺病,大吐血,几于不治。他50多岁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多次眩晕。最后61岁死于脑中风。他一生的成就完全靠自强不息得来。 (三)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军事统帅,曾国藩毫无军事知识和行伍经历,但是他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领都做得好。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格的魅力。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 (四)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

曾国藩读书法

曾国藩读书法:学如富贾在博收 ?刘绪义阅读稿件来源:辽宁日报在晚清大变局中,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前30年基本上是读书。他和同时代人读的书是一样的,都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都是应付科举考试的书。他由一个书生成为一个武将,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属于典型的“专业不对口”。然而,他为什么能够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并且率队克敌制胜,取得最后的成功呢? 在当时看来,曾国藩很注意读书之法。曾国藩读书得法,得益于名师益友。他自己总结出一条经验,“附骥名师,绝不附庸权贵”。道光二十年,湖南长沙人唐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是一代理学大师,不仅在京师士林中声望颇高,且深得道光皇帝信任。曾国藩以老乡名义慕名拜谒这位前辈乡贤,得到他的倾力指点。他给另一同乡前辈贺长龄的信中这样写道:“国藩本以为无本之学寻声逐响,自从镜海先生(即唐鉴)游,稍乃粗识指规。”从唐鉴处获得了读书之门径,并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唐鉴指示曾国藩读书之门径,就是“以《朱子全书》为宗”。从此,曾国藩以此为课程,熟读此书,“身体力行”。 同年好友对他读书影响颇大。在京期间,他结交了吴廷栋、冯卓怀、何桂珍等爱书之人,友朋间互相切磋、督促,使他从此游心于理学。懂得了只要努力亦可达到古之先贤的境界,明确了以政治、军事等经世致用之学为目标。其弟子黎庶昌为其传作时写道,“更相砻砥,务为通儒之学。由是精研百氏,体用赅备,名称重于京师。”通过读书获得了很高声望。通过读书储才养望的做法,为后来他出山组建湘军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曾国藩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养成了一生读书的好习惯,从读书中获益无穷。 他给自己立有一个“日课十二条”,我称之为“曾国藩的MBA教程”,其中有很多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等。他自称“无一日不读书”,即便后来功立到极致、官做到极品,且一只眼睛失明了,都还在坚持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乐趣。 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读史、读经、读诗文札记各10页。这样一个月可读书900页,就算两本书,一年下来就是24本书。他反对有空时多读,没空时少读或不读。一天之内多读会不消化,像暴饮暴食,且更易溺心丧志,难以坚持。他主张读书在于日积月累,并告诉子弟,“养成读书好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又说“气吞余子无全目,学如富贾在博收”。 他读书的核心要诀在于贯彻“恒”字,不取巧,实实而为。咸丰八年,他给长子纪泽写信,指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还强调“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主张读书要做札记,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对此最为推崇。 曾国藩读书有两条门径可寻,其一是修身不外读经;其二是经济不外读史。 程朱理学奉行义理、考据和辞章,而曾国藩并不迷信,敢于解放思想,破此樊篱,另增“经济”一条。 所谓经济即经世致用之学,他一反清代尚空谈的理学风气,和乾嘉以来尚考据的“实学”风气,讲求实事求是有裨国用的学问。在向子弟们传授读书心法时,曾国藩指出:经济不外读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制度不外乎此。又说: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曾国藩对史的兴趣最早可追溯到他考进士不第,回乡途中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开始,由于受到父亲鼓励,便一点一点将其读完。他的日课中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说,足见他对史的重视和强调。曾国藩一生把读书的重点放在史上,不仅推崇《通典》,尤推崇《资治通鉴》。通过借鉴历史来更新观念。

读书心得-曾国藩家训

读书心得 识已篇:修身齐家 识人篇:立人达人 识事篇:刚柔并济 识道篇:明强挺经 一、关于信仰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纳妾风波\办团练)其办团练的主要理由就是,儒学正统受到灭顶之灾,其为读书人心中仅存的孔孟之道的仁义信仰.坚决不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仰。 从中可以看出,做人要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经得起评论,才能构建强大的团队. 二、如何自省 1、藩父亲给其来信中提及"三节",曾国藩并给自己设了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起初其仍做说一套做一套,后来其老师倭仁给其建议:1、记日记:正视自己的错误,曾国藩一生坚持记日记.2、要敬、慎独(人前人后一个样),但上述方案缺乏操作性.唐鉴老师提议"内心清静,自远大" 2、我与我周旋(自省),记日记,戒烟的故事,从改名"涤生","虎门销烟",自己在书房烟壶,烟具砸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决心、毅力、智慧、潜能才能真

正发挥出来,日课十二条,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自立,自信,自省. 三、惰字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李鸿章睡懒觉的例子,曾国藩告诫其要诚,对人对已都要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傲"与"惰"."勤"字防"惰",从曾国藩读书,早起,可以学习曾国藩从早起做起. 四、一个好汉,三个帮 识人的道理,我认为从团队角度来说,其有用人之心,识人之能,才能集聚人才.书中讲到刘邦与项羽的例子,识人\用人\团队 五、绝不轻易拒绝帮助,更不能简单地拒绝机会. 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只要信仰足够明确,理想够坚定,就不会被所处的环境轻易地左右(曾国藩拜穆彰阿为师) 六、用人四部曲 但凡成功的人基本上都会发现并使用人才(当领导的必要条件);1、广收:设定一定的条件 2、慎用:发现人的长处,合理利用,避其短 3、勤教:人才培训(练兵训话) 4、严绳:团队环境,组织环境 七、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李元度为反例) 第一,对于一个团队来讲,扬善是一种最重要的激励机制;

曾国藩读书心得

《曾国藩》读书心得 近日有暇,有幸阅读了《曾国藩》一书,读后感慨颇多,有两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曾国藩才华横溢,但未能跳出忠君报国的孔孟思想,虽想救国于乱世,但未能如愿。 曾国藩有才,正如毛泽东对其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此之完满乎?”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军,屡败屡战,凭借自己创建的湘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完败太平军。 曾国藩有识,早在与太平军大战时,便思为中国谋最有益最重要的事情,拨出巨资,派容闳去美国买机器,建造中国第一个机器厂,制造中国自己的枪、炮和舰船;力劝国家派遣幼童留学美国,师夷以制夷。 但就是这样一位才识兼备的才子,处处遭清政府猜忌,使自己整顿吏治,匡扶社稷的理想终不能成为现实。 为救国于危难,中国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批批仁人志士倒在了寻求救国的道路上,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后,用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指引一批热血青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建立新中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身为21世纪的青年,回首往事,我们应该以史为鉴,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引,紧跟共产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于祖国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曾国藩求学有道,治军有方,处事圆滑,虽处乱世,但游刃有余。曾国藩修身之道值得学习。 曾国藩去世时为其子所立四条家规为其数十年人世之得,值得我们借鉴。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敬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三曰求仁则人悦。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者,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以上四点对我们的工作大有益处,我们应在工作中借鉴。一要慎独,每日静下心来回顾一天的得失,回想是否有客户的邮件未回,是否电话回复有礼貌,是否有客户待办事宜等等,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二要主敬,在工作中培养认真做事的工作习惯,无论待人接物,还是对待合同,无论是客户询单,

曾国藩读书至理篇

曾国藩读书至理篇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来自农村,秉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他用十余年时间勤读史书,培养出一股“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志气。他还为自己编定了一个自修的课程:凡是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莫不分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共分五类,分别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他一生好学,为后人总结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多读古书,时时哦诗作字,以陶写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若夫为科名之学,则要读了四书文,读试贴律赋,头绪甚多。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尔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凡诗文欲求雄奇矫变,总须用意有超群离俗之想,乃能脱去恒蹊。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