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

本报“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自3月3日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本系列报道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和《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的采访,就甲午战争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报特刊登此文作为本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以飨读者。

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刘亚洲:习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记者: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秉承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母国是一样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明治维新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国民

国家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军人的事。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去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记者: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刘亚洲: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它完全不同于日本“唐化”后的旧式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红军就是一支有思想的军队,所以它战无不胜。

记者:相比之下,清军就差多了。

刘亚洲:清朝的教育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教育。有个国家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拿出两份清朝的名单,它们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第一个名单上的人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刘子壮、陈沅……第二个名单上的人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袁世凯。第一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状元,第二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落第秀才。这两份名单最能说明教育的问题。

记者: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也太有说服力了。

刘亚洲:思想的力量太重要了。人的精神即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思想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我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影像,总觉得日本军人脸上有股异样之气,别人很难模仿。老干部看了我国演员扮演的日本兵,总说:“不像。”为什么不像?缺少了什么?有一次,我在日本访问,正值马拉松比赛,七大电视台全部转播。日本几乎是全国观看。有一个运动员腿扭伤了,花了近五个小时才跑到终点,但日本电视一直在跟拍他。街道两侧,密密麻麻全是为他鼓气的人。这时我突然明白了日本人身上那种异样之气是什么了。就在甲午战争前不久,李鸿章访问英国,英皇室为他表演网球。事后问他观感。李鸿章说:“很好,很好,只是实在太辛苦,何不雇人来打?”

记者:李鸿章这样的人,还是洋务运动的精英。

刘亚洲: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在他看来,日本的伊藤博文则是造时势的英雄。他还说,像伊藤这样的人,在日本成百上千;“中国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人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改革的阻力。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李鸿章以一人来敌一个精英集团,怎能不败?

二、战略

刘亚洲:甲午战争其实也是中日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撞。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东方,亚洲各国相继沉沦,只有中日两国奋起自强。中国发起洋务运动,日本搞起了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在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上,与日本明治时期那代人,应该同样值得尊重。问题是,东亚狭窄,容不下两个国家同时崛起,尤其容不下中国这样的大块头崛起,这就决定了中日间必有一战。日本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而清朝则懵懵懂懂。中日双方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逼迫下进行战略转移。日本实现了由传统战略向现代国家战略上的彻底变革。相反,清朝在确立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战略上始终裹足不前。直到国家覆亡,都没有制定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

记者:这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战略。

刘亚洲:第一位的是要有战略意志。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日本是个岛国,它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为了踏上列岛西边这片大陆,它已经准备了上千年。也就是说,它的对华战略已经实施了上千年。历史上的日本有两个特点:一、一旦权力集中,就要征韩;二、每一次自然灾难之后,就会出现要求对外动武的声音。最近的一次是福岛大地震后,日本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染指。其实这都与它的大陆战略有关。大陆情结贯穿了日本历史的始终。

中国历史上不乏大思想家、大战略家,但是难以有跨越数代人的长久性大战略和实行这种战略的意志。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叫嚣的是“国运相赌”。清朝就没有这样的国家意志。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是想永久占领中国的,所以它学习的是满清灭亡明朝的经验,以摧毁中国人的心理和意志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在战争中对中国人那么凶残和几次大屠杀的原因。南京大屠杀就是“扬州十日”的翻版。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屠杀不发生在南京,也一定会发生在其他地方。只不过南京更合适罢了。它是首都,屠城的震撼力远大于扬州。这是日本的既定战略。

记者:这样一讲,日本的战略脉络就看得很清晰了。

刘亚洲:其次是战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远。中国的历史,首先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然后才是自身发展的历史。只有布局天下,才能布局中国。甲午战争既是中日双边冲突,又是大国博弈的产物,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至今未消。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胜俄国,堵住了俄国南下的道路。不久后,左宗棠收复新疆,也让俄国在中亚方向无所作为,所以它掉头东进,这就与日本发生了冲突。甲午战争后,日俄冲突成为必然。10年后,双方爆发了被西方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这场新列强战胜老列强的战争,催生了日后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大格局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记者:请您谈谈清朝的军事战略。

刘亚洲:美国人李普曼说,只要存在着一条军事疆界,一条相应的政治疆界就会出现。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只要存在一条政治疆界,一条相应的军事疆界就应该出现。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军事战略应当服从国家战略。但是如果军事战略出了问题,仗打败了,这个国家的国家战略也就完了。退一万步说,即使国家战略出现失误,如果军事战略恰当,还能为国家战略重构创造机会。否则,即使国家战略正确,如果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配合,国家战略照样无法实现。纵观当时中日两国的国家战略,最能说明这一点。清朝经过30年洋务运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将强未强。清朝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战略机遇期不失去。日本则强调“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8次扩充军备,准备“举国发动,国运相搏”。谁的国家战略目标正确,一目了然。但战争结果是,正确者失败,错误者胜利。差距就在军事战略上。

清朝经过了30年的军事变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但它的军事变革是失败的,主要是观念落后。胜利的军队用未来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失败的军队用昨天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清朝的军事变革,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彼得大帝的改革那样,“大胡子剃掉了,德式西服穿上了,但是留大胡子、穿旧式服装时期的那些思想却留下了”。清朝的军事改革从根子上没有能够摆脱农耕文明的桎梏。农耕生产方式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天下太平,有饭吃就满足。农耕文化的眼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看的。清朝内斗那么激烈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因此,北洋水师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奉行的却是长期防御性战略。这是一支农民的海军,因此是一支守土的海军,而不是一支经略大洋的海军。表面上看,甲午海战的战场上,是双方“海龟”的较量。军舰都是从欧洲进口,双方将领毕业自同一所军校,且都用英语指挥。但那是农民与现代军人的较量,那是鸡蛋和石头的碰撞。我曾为北洋水师在全部海战中没有击沉过一艘日舰而震惊。后来我想透了,这丝毫不奇怪。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就能够打过石头吗?退一步讲,即使是防御,第一道防线也应该在对马海峡展开。反观北洋水师,只敢在大陆沿海做些机动。作为失败的典型,这支水师实在太“成功”了。

记者:清朝军事变革还有什么问题?

刘亚洲:还有两点,第一是没有现代军事思想家。没有军事思想家就无法进行战争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中国一贯有轻视军事思想家的传统。兵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经的读书人以读兵书为耻。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在列强的监视和重压下,从零开始,仅仅20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全新的机械化大军,横扫欧洲。德军是怎么做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重视军事理论家。古德里安因为他的理论被任命为德军第一支装甲兵团的司令官,官拜上将。中国自古很少有军事理论家受到如此重视。与之相反,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政策的设计者,基本都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普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

第二是难以冲破利益的藩篱。清朝的新军本来就是在湘军、淮军基础上组建的,门户对立,内斗激烈。朝廷上有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朝廷外有革命党与保守党的斗争。黄遵宪在甲午战争中悲愤地说:“噫吁哉!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鸡,不能群。”军事工业分属不同洋务集团,已然成了官员私产。战争中,日军缴获大量清军装备,这些装备型号之多,令日军瞠目。各个集团都在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北洋水师炮台上的火炮型号达84种之多。

记者:这样的军队怎能打胜仗?

刘亚洲:甲午战争中,一些优秀的清朝军人尽力了,特别是北洋水师的一些将领。北洋水师共有11名管带,7名殉国,近3000名官兵血洒海疆。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结局。他们越英勇,就越反衬政府无能,反衬战略出错所造成的代价之惨重。甲午战争,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外国军队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短暂的战略机遇期彻底失去。日本由此一步步走向强盛。中国则自始坠入深渊。仅举海军为例,到二次大战爆发时,日本海军总吨位为98万吨,拥有10艘航空母舰。此时中国海军全部舰船总吨位只有5.9万吨,还没有日本一条“大和”号战列舰的吨位(6.5万吨)大。

三、信仰

刘亚洲:甲午之败还是文化之败。

记者:“甲午殇思”系列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

刘亚洲: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这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发展和变异。要知道一个国家未来向哪里去,可以先通过基因分析看看它从哪里来。分析甲午战争,同样必须分析双方的基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找到千年前的根源,也才能够看清千年后的发展。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间谍,我记得有一个间谍来到南方一处游冶场所,倾听缓慢、悠长、哀伤的二胡演奏,良久,他说:“完了,这个大国完了。”他从音乐声中看到了晚清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记者:评价甲午战争,都觉得中日两军精神状态差距太大。

刘亚洲:清军没有守住一座该守住的城池,没有攻下一个该攻下的阵地。丰岛海战、平壤之战,乃至大东沟海战,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但清军却总是无一战不一触即溃。日本《日清战争实记》写道:“支那大将身形高大,力气超群,貌似可指挥三军,然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以至于战后在日本儿童游戏时,辱骂失败者是“支那”。两国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对比也非常强烈。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启超写过了:“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那光荣的程度,中国人中举人进士不过如此。”他还说,日本人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报刊所载赠人从军诗,都以“勿生还”相祝贺。就连在日本社会地位最卑微的妓女,也捐钱捐物资助国家战争。

旅顺大屠杀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任何抵抗,绝大多数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李鸿章幕僚罗丰禄描述:“倭人常谓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福泽谕吉说:“支那人民怯懦卑屈实在是无有其类。”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有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日本人胆寒。我常常想,如果他们是中国人该多好。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全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

记者:这个“水”指的是中国文化吗?

刘亚洲:是的。中国的国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辉煌的。春秋时期,中国人性格阳刚勇武。思想灿烂绚丽,极富进取心,也极富创造力。到处是慷慨悲歌、侠肝义胆之士。与之相得益彰的则是直到今天仍令我们神往的诸子百家,洋洋大观!那时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是中国传统中最健康的东西,如信、义、仁等等。秦始皇之后,专制皇权大行其道,对人民一代一代进行奴化教育。被统治阶级阉割后的儒学道统使得中国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孝子太多,忠臣太少。政治权力不允许民众树立信仰与道德,因此成了一盘散沙。尤其是经过元、清两个马背民族的统治,中国人的血性几乎被摧残殆尽。你看看明、清的绘画,很多是颜色黑白的山水画,愁云惨雾,给人一种凄凉压抑的感觉。戴季陶说,日本最消极的“浮世派文

学艺术”的画中,都含有不少杀伐之气。200多年前,一个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人到中国走了一趟,回去后,一针见血地说了一句话:“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国后得出一个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他提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分子”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这比政策失误还要可怕。

记者:日本似乎也没有宗教。

刘亚洲:对,日本对外出口一切,但独不输出或输不出宗教。然而,日本人有信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来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豪侠人格。石原莞尔认为,中国原先也是有“武士”的,但这种“武士”在宋朝以后永远消失了。中国的“武士”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神道最强调“忠”。“忠”在日本才是一种宗教,并成为超越其他一切宗教的思想。缘由是这个岛国历史上几乎从未受过外来侵略,也没有发生过王朝更替,是所谓“万世一系”。武士道精神加上对天皇的忠诚,使日本出现了一种畸形的信仰,将死亡视为解脱,认为死者可以免于受到谴责。武士道强调看透死亡。武士道最初要学习的就是忍耐、冒险和自杀。“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而且是果断地死,毫不犹豫地死。武士只要做了对不起领主的事,唯有切腹自杀以谢罪。所以日本文化把认罪看得很重。正因为如此才不会轻易认罪。切腹自杀是最痛苦的一种自杀方式,却最受日本推崇。这种信仰调教出来的人,在侵略战争和屠杀中是不会有任何道义和怜悯的。我看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的照片,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厚道的农民;而日本农民不管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武士。你再看看日本的军歌:“……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浮满洋面。”在现代世界军队中,哪支军队有这样又是尸体、又是鲜血的军歌?

记者:听上去像今天恐怖主义分子的调门。

刘亚洲:日本军国主义者就是恐怖分子。日本侵略中国,从来就是以屠杀为手段。有一种研究认为,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炮的口径大,日舰的炮口径小,但射速快。日军是打人不打船。当4至5倍于清舰射速的炮弹雨点般地落在船上时,给北洋水师造成的肉体创伤和精神打击是巨大的。日军攻击旅顺,远没有像10年后日俄战争时那么吃力,伤亡那么大,但它还要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杀得旅顺只剩下36人。面对这样凶残的敌人,你想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人能够抵挡吗?

记者:难以想象。

刘亚洲:可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发生了。就在甲午战争发生40年后,有一批中国人做出了这个民族近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壮举。这个壮举令世界震惊,也令中国人自己震惊。这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一扫甲午年间中国人的那种懦弱、麻木、贪生怕死,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他们是那样英勇,大无畏,那样藐视死亡和苦难。长征,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他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布热津斯基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军队从南中国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只剩下不到6000人,可正是这支军队,后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生政权。仅仅40年,他们应该还算是甲午同代人。他们怎么会这样?是什么使他们改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记者:您说是什么?

刘亚洲:我给你讲一个长征中的故事:红军翻越一座叫党岭的雪山,那是长征中最高的雪山,很多人因为缺氧和劳累死去了,被埋在雪堆里。后来部队上来后,发现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这只手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里写道: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从这个故事中,你一定会明白红军的力量来自哪里。

四、国运

刘亚洲: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刘亚洲: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甲午年6月,时年28岁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出器物层面改进不足以胜西洋,结果不被采纳。3个月后,黄海兵败。同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次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兴中会就是同盟会的前身。同盟会成立几年后,清朝被推翻。1919年因为不满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所谓“21条”,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正是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毛泽东出生在甲午战争前一年。邓小平出生在甲午战争10年后也就是日俄战争的当年。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甲午风云掀起的巨涛对中国近代史冲击最猛烈的时代。启蒙、自强与救亡,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他们的思想上一定有深深的甲午烙印。他们肯定从来不曾忘记甲午。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中印领土争端时说过“不能做李鸿章”的话。1982年,面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愿把香港归还中国,邓小平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正是在这两位伟人手中,中华民族获得了复兴。

记者: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看甲午。

刘亚洲: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们还应当感谢日本。毛泽东就讲过类似的话。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日本是一个有特点、有优点的对手。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没有甲午一役,中国还不知道要再沉睡多少年。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也正是这群有信仰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阴影。抗日战争中,他们不仅彻底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还在第二个甲午年到来之际,打胜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这似乎是一个宿命。当年的甲午战争,因朝鲜而起。抗美援朝战争,又回到了60年轮回的原点,这一仗不仅挽回了中国军人自1840年以来屡战屡败失尽的颜面,而且为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心理支撑点。这是毛泽东的大手笔。萨镇冰曾是北洋水师的管带,刘公岛鏖战时,夫人来探望。萨镇冰说:“这里是什么地方?今天是什么日子?告诉她就当我死了,叫她速回!”夫人垂泪而归,不久就去世了。萨镇冰后来重建民国海军,解放后还当过中央军委委员,但终身没有再娶。他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欣喜若狂,写下了“终有扬眉吐气天”的诗句。去世前还赠诗毛泽东:“尚望舟师能再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真正开始正视中国并试探与中国建立邦交,自朝鲜战争始。

记者:请再谈谈日本甲午一役后的结局。

刘亚洲:日本的结局与中国正好相反。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甲午战争不仅使日本淘到现代化的第一桶金,还尝到了“国运相赌”,“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竟然叫嚣要“将旭日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山顶”。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日本患上了一种“胜利病”,什么仗都敢打,什么国家都敢侵略。看看日本人甲午战争后的旅程,我认为就是一场奔丧的过程。直到牺牲了上千万军民,挨了两颗原子弹,输得一干二净:交出了朝鲜,交出了满蒙,交出了台湾,除了一个冲绳之外,其他吃进去的东西都被迫吐了出来。种未灭,国已亡,至今还是个非正常国家。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甲午战争有关。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本来是优点的东西,走到极致,也就滑向了反面。岛民善冒险,总是搞突然袭击。凭借冒险和偷袭,日本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滥用这种力量,在最后一场战争中则遭到惨败。韩国学者李御宁指出:“袭击珍珠港的念头,来自刹那间一击取胜的剑道和相扑,但那场地太大了。每当把盆景树木要移植到广阔的平原时,日本总是犯大错误。”

2014年登高计划书

2014年党员登高计划书姓名所在党支部名称第二党支部 相片(需要更新,请提供新电子相片) 岗位教师党内职务 党员责任区 (或对象) 12级商务管理二班 读书登高目录 1 《职通商务英语系列教材》目录 2 《甲午殇思》 目录 3 《微观经济学原理》 素质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时间学习、提高,自身的政 治素养不高,利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对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看不明白。自身的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有限,视野狭隘,没有长远眼光,导致为人处 事与时代脱节。 登高目标 自己的理论素养、政治素养有提高。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 力有提高。能够客观看待周围事物、中国、世界情况的各种 变化,实现平静看待事物,心境平静的目标。 登高措施 看历史书籍、科学社会主义书籍、哲学书籍、看电视,关心 时事,并且认真分析来龙去脉。 业绩提高现状分析 英语教学水平不高,英语专业学科发展前景不了解。没有系 统、全面的英语语言知识。对高职发展趋势与广东的产业发 展不清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 登高目标 通过学习,思考,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力争自 己的英语基本理论能力,如语言学、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的 水平有提高。对英语有较深、系统的理解与研究,适应学院 转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有所提高。 登高措施 关注“高职高专教育网”的新闻,去图书馆借书学习英语的 系统知识,向同事,特别是研究生同事学习。 其他项目现状分析由于经济压力大,休息时间少,自己的健康水平不够好。登高目标 在日常生活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健康注意水平,力 争身体强壮。 登高措施平常每日休息8小时以上,坚持锻炼,如跑步,登山等。

甲午殇思

读《甲午殇思》有感 岁逢甲午,狼烟犹在。《甲午殇思》在策划心语中写道:? 120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宛若无法痊愈的伤口、无法挥去的噩梦、无法逾越的鸿沟,令人在无法驱散的硝烟中悲不自胜?。甲午战败,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使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清政府无力承受巨额赔偿,只能向西方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原来的藩属国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严重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台湾被日本割占,数百万骨肉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年。而日本却因为武力掠夺,不仅得到了其此后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扩张的原始积累,甚至也为其扩大生存空间、伺机大举侵华打下了基础。 今天很多军事名家、当代学者,就120年前甲午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其中,我很认同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的观点:甲午之败是文化之败。他认为:?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分析甲午战争,同样必须分析双方的基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找到千年前的根源,也才能看清千

年后的发展?。通过中日两军当时的精神状态对比:?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旅顺大屠杀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任何抵抗,绝大多数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可以看出甲午之所以战败的端倪。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尚且如此,面对日本的疯狂掠夺和肆意屠杀,我们的国人是怎样自处的呢? 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日清战争实记》描述:?支那大将身形高大,力气超群,貌似可指挥三军,然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李鸿章幕僚也说:?倭人常谓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这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全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这个?水?就是指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看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日本对中国和亚洲的威胁由来已久。日本1.2亿多人口,拥挤在狭小的岛屿上,四面环海,又在地震多发的不稳定的板块上。自然的危机感极易诱发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而在历史上,日本一直就是

《甲午甲午》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 ——观《甲午甲午》有感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录制的《甲午甲午》纪录片叙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一系列重要战役作了客观的叙述和分析。 那一段历史的沉重固然会让每一个爱国志士感到悲痛,但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想更应该化悲痛为动力,化为我们努力拼搏、报效国家的动力,化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前行的动力,化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动力。 一、悲历史之痛 日本不遵守条约,以一些无理借口悍然发动战争,并且在战争过程中残忍杀害没有战斗力的中国平民,进行大屠杀,生命的逝去、尊严的沦落让我悲痛,残暴自私的侵略者应当受到苛责。同时,也清醒着,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腐败落后才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了国民思想的落后,导致中国成了战争的失败方,成了割地赔款的一方,成了挨打的一方。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了国民思想的封建落后。当日本正举国上下准备发动战争的时候,天朝大国的思想却还深深扎根在许许多多的官员心里,导致了这些官员缺乏远见性,对国际形势的关注不够。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即使是战争已经爆发后,清朝宫廷里却还在为慈禧庆寿,可见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不思进取,让人心痛。 二、究落后之根 在鸦片战争之后,部分官员和国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感叹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于是有了历史上的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布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洋务运动固然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只学习西方的器物,而没有明白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中国统治者和人们思想的落后,这也导致了许多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十分幼稚的事情发生。 中国尽管学习了西方器物,组建了北洋舰队,在船只吨位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总体上是落后的。官员缺乏预见性,仓促宣战;没有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也没有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日本举国备战,而清廷内部却充满党派之争。 究其根源,思想的落后才导致了一系列闹剧惨案的发生。 三、立报国之志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并无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逐渐走国际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中国正在一步步崛起,走向复兴! 作为国防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军官,我们应当感恩祖国、不忘历史,立下报国之志。在平常的学习训练中,我们要怀着肩负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训练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养育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作者:kanakana关注于2014-07-21 14:30 发表 2014年07月21日05:29 现代快报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 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刘亚洲: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

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这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一书,是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等多位军事专家对甲午国耻的研究论述文集。本书集中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并分析比较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等方面。通读本书,不但使我对于甲午战争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而且联系到具体工作,也是给了我不小的启示。 纵观全文,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改革。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不进行有效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思想观念上落后更要挨打,当时的清政府无论在经济、军事实力上并不比日本差,但最终还是造成了甲午战败。究其原因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是一个重要方面,那时的清政府还秉持着“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观念的指引下,器物上虽有革新,但是思想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以旧思想指导新实践,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在工作中,不仅要抓住机会革新器物,更要在改革器物的同时,革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其次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作风就是战斗力”,这是徐向前元帅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一条铁律,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作风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当时的北洋舰队,装备精良,可是作风方面可谓是弊病丛生,士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沉溺往返”,军队中这些风气的存在也预示着战争的必然战败。这里,我想起了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今年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国企领导,我深感企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团队的作风建设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最后,本书也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并毫不掩饰要发动一场“征讨清国”“扬威海外”的侵华战争。大战瞬间即至,而沉

甲午甲午观后感大学生作文_观甲午甲午有感

甲午甲午观后感大学生作文_观甲午甲午有感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甲午甲午观后感1 看了《甲午甲午》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浓弄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到现在这部展现以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剧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爆发于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历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杰出艺术经典。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的耻辱。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他看到欧美殖民者纷纷侵占中国领土,也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日军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这一个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暴露了慈禧、李鸿章、方伯谦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经过甲午海战,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对于日本,不但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战争赔款也使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为发动新的战争作了准备,最终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了伏笔。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今天,我们要学习邓世昌那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坚强不屈伟大精神,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她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奋与努力。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600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600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梦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几年后,邓世昌到欧洲,带着中国第一只铁甲船接他们回国了。这些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当时的清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已经非常腐败:慈禧太后的60大寿所用的银子竟是海军的军饷;朝廷因修颐和园而无力购买英国一艘新式的军舰,而日本天皇却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下了这艘军舰,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前线。大战之中,邓世昌率领水兵奋勇作战,而他们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爆炸。无奈之下,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撞向“吉野号”,决心与“致远号”共存亡。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终于沉没,邓世昌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 北洋水师战败了,而此时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内过她的60大寿,置海军们的生死于不顾。 最后,清朝签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两。同

学们,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在甲午战争中战死的英雄们,不能忘记清政府腐败所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中国近代史是血与泪的屈辱史,很多国人从心底里不愿回首也不愿提及,随着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战争历史遗迹,看着一座座锈迹斑斑的炮台,银幕前的我们仿佛感觉到历史就在那里用最简单、最直接、甚至最残酷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 1867年,李鸿章上书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洋务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影片从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少年时代开始,将其一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当时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海军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国迎接同学们凯旋,他们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劈波斩浪驶回祖国。这批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驾驶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日本驶去。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领导人在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似乎在预示着战争的结局。明治天皇的奋发进取和慈禧太后的骄奢淫逸决定了北洋水师悲惨的命运。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发表时间:2014-04-1314: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记者: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秉承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母国是一样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明治维新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国民国家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军人的事。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去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记者: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一)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自身发起。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不能进行全局的改革。尽管购得部分"坚船利器",发展制造及重工业,但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以及形成的腐败最终阻碍了军事变革,导致单一领域的改革最终失败。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中国近代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 最后,我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当局妄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种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径必然引发地区不稳定。我们要团结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团体,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国际社会广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实企图,让世界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阻断日本右翼分子绑架日本人民走向战争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当政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如妄图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与亚洲邻国和世界为敌,必将重蹈失败覆辙。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致的惨痛教训。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甲午殇思读后感(二) 我们的海洋 以黄海大海战为主线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已经过去整整120个年头了。曾经硝烟弥漫的碧血战场,浴血奋战的北洋将士,以及耻辱的《马关条约》,如今统统化作了历史的注脚,用来诠释中华民族的又一段国难与家仇。诚然,近代历史留给了中华民族太多难以愈合的伤口,但甲午海战无疑是其中伤痕最深的一块。2014年9月,刘亚洲、金一南等28位解放军现役将领集体编著的《甲午殇思》出版,该书以一种近乎史诗的创作手法,向国人再现了那场发生在19世纪末期中日为争夺东亚领导权而展开的海上决战。 故事的叙述背景被定格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即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前后。经过洋务派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战前的清政府已经拥有了实力号称当时"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甲午战争 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也曾试图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图为清政府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火炮。(资料图片)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以日本取得侵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惨败而成为历史,此后新兴的日本帝国开始疯狂扩张,最终走入毁灭的深渊,而中华民族则在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进行百年复兴的奋斗。 今年又是甲午年,中日都在纪念和反思这场战争。日本一些极端分子采取的纪念方式是纷纷踏入靖国神社“拜鬼”,追求当年侵略胜利的“荣光”。那么,我们这代中国人应当如何认识120年前的这场战争?这段历史又告诫了日本与世界什么? 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日本,选择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虽能得逞一时,但最终会将国家民族带入毁灭的深渊。 侵略战争确实曾给日本带来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早在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就提出:“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他的思想对其学生——后来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等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改革推动日本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由封建武士道精神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的军国主义怪胎,扩张侵略成为日本国家的发展道路,战胜中国、称霸亚洲的思想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想法。 在将中国作为战争对象后,日本首先吞并了与清朝有朝贡关系的琉球,继而多次实施军扩计划。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约30%作为军费。明治天皇每年还从皇室经费中捐款30万元补贴海军,全国官员薪俸的10%用于海军,富豪们也纷纷捐款,举国一致进行“国运相赌”的战争冒险。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首次获得巨大的战争利益。日本不仅取得朝鲜的控制权,夺取台湾和澎湖列岛,获赔白银2.3亿两(含3000万“赎辽费”),以及新开通商口岸等,还夺得价值1亿多两白银的战利品。 首次战争赌博使日本获得意想不到的巨额回报,从上到下狂妄满满,野心进一步膨胀。 甲午战争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日本与中国、俄国(及苏联)、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几乎全世界主要国家都交过战,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其疯狂程度在人类历史中亦为少见。 1900年,日本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其出兵人数在八国中最多,并大肆掠夺京津地区,屠杀中国人民。在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日本是最大受益国之一,获取了赔款的很大份额,并获得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 1904年,日本不宣而战,以突然袭击方式发动日俄战争,并以倾国之力疯狂下注,动员近120万兵员参战,伤亡人数近28万,最终从沙俄手中抢得中国的旅顺、大连以及辽东半岛,并控制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趁火打劫,发动对德国的战争,夺取了德国在中国青岛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的德属岛屿。 连续的胜利使日本错误相信,只要有举国武装的决心和毅力,走军国主义和战争的道路,就能够征服世界。此后,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对中国又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挑起了对苏联的“张鼓峰事件”,对美国发动了“珍珠港事变”,在一次次复制战争进程中,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使日本民族招致灭顶之灾。 回顾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历史,走的是战争冒险—获益—再冒险的畸形道路,直到彻底失败。战争确实使日本连连获益,但侵略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必然,正如中国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后连本带利一起清算。

中日甲午海战电影观后感500字

中日甲午海战电影观后感500字 本文为中日甲午海战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上升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中华儿女磨练出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在这段历史中,出了许多爱国爱民的真英雄。这段历史也为将来的欣欣向荣打好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林则徐、邓世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今天,人们为了让自己牢记这些人物,便把他们弄得英雄事迹拍成了电影。而我也看了其中额一部讲邓世昌事迹的——《甲午风云》,它讲得是: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极力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极力主战,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工作,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之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敌舰的时候,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可是,却没有人后悔过。这部与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电影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电影中,邓世昌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精神已深深感动了我!那胆小懦弱的卖国贼和恃强凌弱的侵略者真是可耻!这帮可恶的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真是丧心病狂!侵略者的贪婪、自私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备份,这要是我们中国人在日本土地上欺凌他们自己的人民,那他们会有什么感受?一定也是非常愤怒,非常伤心。可这也是因为清政府腐败,要是国家强大,那还会有别的国家欺负我们吗?邓世昌的勇敢无畏、坚强不屈、为人着想的美好品质都是因为他爱国!而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国耻,好好读书,振兴中华,并学习邓世昌的美好品质,将来报答这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 走过世纪的风雨,万里长城像巨龙在云中穿梭;跨过岁月的长河,珠穆朗玛峰像雄鹰傲立在世界最高坡。我们的共和国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我们的人民没有像今天这样斗志昂扬! “甲午海战最悲剧,无数的烈士保家为国……”使我不得不看《甲午海战》这部电影了! 清朝政府把我国一些少年送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他们受训后就是我国第一批海军之前他们和他们的日本同学关系非常好,由于甲午战争爆发后,如今已变成战场上敌人。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挪用海军的经费来建皇家园林——颐和园并吃喝玩乐,日军却把先进的武器买了回来,我军和

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

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 甲午战争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 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 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 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 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 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 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 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甲午战争观后感篇二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 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 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 IN 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 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现在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 被时间冲淡。我们可以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 背侵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 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 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浙江省浦江中学2014届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适应性考试人民版

浙江省浦江中学2014届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适应性考试人民版 12.《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下 ①商人被列入市籍,剥夺部分国民待遇 ②商人家属也受到歧视 ③商人不得同时经营农业 ④商人的子孙只能世代从商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主张蕴含民本思想的有 ①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下为主,君为客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14.唯心还是唯物是今人区分不同思想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问题上,下列思想家有相 同倾向的有 ①荀子 ②张载 ③普罗塔戈拉 ④王夫之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15. 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韩国学者的主 要证据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韩国学者掌握了实物史料,因此韩国学者的观点正确 B .《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这一实物史料不足以说明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 C .目前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还没有定论 D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有问题 16.清朝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 专官”。这反映了 A .军机大臣地位低下 B .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 C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 D .清朝政治混乱 17.孙中山曾说:“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 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与上述言论相符的思想是 A .平均地权 B .节制资本 C .耕者有其田 D .普遍平等的民权 18.右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以下对当时中国经济形势的解 读,正确的是 A .1960年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B .60年代工业发展总体退步 C .60年代改变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 D .工农业比重得到一定调整 19.下列有关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方针(方向),其提 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第18题图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_高中作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甲午大海战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电影观后,甲午战争给我带来的不再仅仅是铭心的国耻,清政府的腐败,将士的英勇和悲壮这些盖棺的定论。更多的而是反思发生这一切的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后的今日越来越热的钓鱼岛争夺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战,中国能取胜吗? 正如电影台词所讲:一场大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一场甲午海战,日本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获得了日本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台湾澎湖列岛,清朝附属国朝鲜为代价的战争红利。而中国在输了西洋之后再输东洋,在当时败给西洋尚可接受,居然还输给洋务运动比中国还晚的东瀛倭国,中国举国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荡然无存,也成为日后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并逐步蚕食中国转折点。其实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间,中国从未超越日本。 我们常说堂堂中华,领先世界数千年,我们更多比较的是文明,经济,科技这些指标性的东西,而忽略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缘使其远离其他文明的冲突。其实从先秦开始一直到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浓缩为一部被游牧民族侵略的历史。整整数千年间,文明领先世界,却一直被侵略,这不能不说可悲。假如侵略的不是游牧民族,假如中国地处地中海的中亚地区,面对同样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军事侵略,中国还会存在至今吗?我觉得不会。 大航海时代之后,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文明之间的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护,近代的侵略几乎都来自海上。正如严复的《天演论》所讲:竞争之后适者生存,民族同样如此。在充满奴性和自我贬低的当下中国,保全自有文明变得如此艰难,又何来发扬中华文明,并将中华

文明推向世界与西方文明一争高下的雄心呢?古人即使战败,尚且拥有对自有文明的无限自豪。晚清政府虽无能,虽昏庸,但仍视西方为蛮夷未开化之邦。虽自欺欺人,但尚存那一份骨气。而今人连那仅存的骨气都没有,岂敢奢望在战争中有获胜的自信呢? 中华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文明,大部分人会说就是儒家的文明。当下有少部分人已经反思在西方文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护中华文明,他们简单的觉得读读《论语》,包包水饺,听听京剧就是了。我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但我一直认为儒家思想在对内的国民教育上是必须的,教导人民礼义仁智信。但在国与国的竞争上绝对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要等到别人开了第一枪,然后再振振有词的说:是你先打我的,所以我现在还击就是代表正义。竞争也好,战争也罢,从来都不是道义取胜,而是实力加计谋。世界本无秩序,强权才能建立秩序维护秩序。纵观整个中国史,汉族政权里除了秦汉隋唐明其他都是被动挨打,或者说也只有上述朝代的部分帝王执政才不是被动挨打,同样奠定当今中国版图最大贡献的四个朝代,汉唐元清,有两个是汉族政权。无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没有一个是惟儒学论者,他们有基本的共同点:崇尚主动进攻,依靠武力解决争端。我也不是惟武论者,太古老的中国辉煌历史不为人所熟悉,近三百年来的中国落后史总不该忘记吧!东西方列强:英法俄日美,又有哪一个是不用拳头而获得统治世界或者地区的权力呢?没有强权的内敛绝对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我们习惯地把侵略方称为非正义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殊不知道每次战胜侵略方的不是抽象的正义,而是比侵略方更强大的实实在在的力量。德国纳粹是被苏英美联合打败的,日本不是被中国人赶出去的,而是美国人在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结结实实给了重击。大国不是靠嘴巴来立威的,日本被美国苏联打败,而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

原标题:刘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本报“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自3月3日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本系列报道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和《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的采访,就甲午战争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报特刊登此文作为本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以飨读者。 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刘亚洲:习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

观看甲午甲午心得体会

观看甲午甲午心得体会 篇一:甲午甲午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甲午甲午》观后感 看完了《甲午甲午》这悲怆的纪录片,心中若有所思。甲午战争,一段国人难以抹去的屈辱史,应该被永远铭记,提醒着炎黄子孙“勿忘国耻”。同时,这也激励着我们要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记录片分为四集,分别为“角力东北亚”、“不宣而战”、“龙旗飘落”和“悲歌涅槃”。每一集的内容都给人深深的印象和深刻的反思。 从1894年到XX年,整整120年。时光又度过了两个甲子,物是人非,中国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大清国。可能现在我们的国家进步了,很多方面都已经赶了上去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但是人们的思想却越来越麻痹。 在黄海海战中,花费大量资金建立的北洋舰队,为什么在小小日本的攻击下,败得如此之惨?为什么日本敢于来挑战?第一,当时大量的军用费用,被挪用来建造颐和园,官场贪污腐败,致使建立起来的舰队,一日不如一日,最终连打仗用的经费都没有,打仗的弹药都拿不出来;第二,战前准备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没有预见性,直到战争开始了,才开始想到要准备弹药,而作战用的战船,却还在为慈禧太后运送新鲜的水果;第三,军队纪律的松散,日本见到

我们舰队上晾晒着衣物,由此断定军队松散,更坚定了他们作战的信念和打赢的信心;第四,避战求和的心态,战事并不是没有转机,只是统治者放弃了,他们不敢战,只为守护他们那一点的安逸。 甲午战争的失败表面上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军队装备乱、训练水平低下战斗力弱。归结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民思想的麻痹。在甲午战争中,中方不仅败,还败得如此之彻底,让世界瞠目结舌。而正是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一步步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帝国,一直是世界的主宰,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然而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到了清王朝晚期,腐朽的制度麻痹了统治者们的双眼,贪图自身的享乐,缺乏忧患意识。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政府腐败,制度落后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官员贪图奢靡,挪用军费是失败的主要原因;避战求和,以求自保是失败的内在原因??片中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无一不暴露初清王朝的弊端。 从历史中,我们要学到三点教训: 一是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大清朝处在一个封闭状态,自以为自己的强大,不顾世界的发展,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想过安逸的生活,没有一个前进的思想,只能落得“挨打”的后果。 二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加强作风整改,确保军队作风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范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范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一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明白了这一段历史背后 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此刻就真真切切 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此刻 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 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可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 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 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 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 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 中国人或许都应当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 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 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我的鲜血去警醒与自我流着同样 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我。我们就有职责去 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当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当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 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 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 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 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当是寻求一种气节,去 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可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 他做到了,并且做得英勇无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