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

——以《菊与刀》为例

直到今天,一提起“日本”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的感受不是百感交集就是恨得咬牙切齿,始终难以从日本侵华的阴霾中走出。电影电视从来没断过抗日主题,历史课本也永远写着“勿忘国耻”四个大字,作为一个正宗的90后,我既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也很难领会爷爷辈们声嘶力竭的控诉。我有的更多的是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弹丸之国能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资源匮乏,却曾一度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小国寡民,却敢叫嚣美国;以中国为导师,却把中国拍倒在沙滩上。”我们总说日本这指日本那,可是我们又真正有多了解它。我们扬言只要每一个中国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它,我们也老是抗议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甚至集结起来抵制日货,可是我们对它仍旧一无所知。我们能看到很多日本学者、文人等对中国历史、社会做的种种探讨。更有意思的是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日本人、西方人拍得比我们深刻、细致、详尽得多。好多我们不在意甚至摈弃的的元素却被他们完好地保留和继承下来,特别在考古界,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堪称世界典范。放眼中国各界,却少有研究日本的人才和著作,即使有,也多以大国的姿态俯视日本,除了骂还是骂,实在不堪入目。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却能够以相对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引用丰富的事例、访谈以及日本本国的相关著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民族性,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的大门,使我感悟颇多。

下面我就文中提到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精神优于物质、环境。灵魂是可以训练的,人可以通过特殊的修行可使

精神变成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东西。

一方面,作为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物质的匮乏使人们转向对精神的探索,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靠强大精神、强大内心来战胜肉体对物质的诉求。而实践证明,强大的精神支柱往往能够支撑人战胜现实现在的困难和危难,创造生的奇迹。正如当年中国红军十万里长征一样,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以小米加步枪的绝对弱势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来了个奇迹般的逆转,最终赢得中国的江山。日本政府在战败后,也以激昂的语调鼓舞民众重拾信心,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饥饿和疾病,饱含热情地加入到日本的重建工作中。

另一方面,日本地震、海啸等灾害频繁,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人们形成早作打算、防范于未然的意识。所以当美国军队登陆日本海岸,日本被迫打开海岸;当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战败时,日本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哭天抢地,奔走相告。日本政府只用“这是我们早就预知的,安全感和士气也不过是一个精神准备的问题”就把日本民众安抚得服服帖帖。我们才恍然大悟,这种自欺欺人式的阿Q精神胜利法原来不只中国有,日本政府早就吃透了这一套并把它用得如火纯青。这种政治手腕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其他国家更侧重于把它用来善后,而日本则用于提前预防。总之,都是国家机器维护其权威、巩固统治的惯用手段。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其威力之大,破坏力之强,震撼全国以至全世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出来担保做好善后、重建工作,全中国岂不是早就乱套了,哪还有现在这么欣欣向荣。

二、家长制下生活的日本民众,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一整套相应的处

事方法。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也不多,只有一个民族,又是独立的岛国,民众生活圈狭窄,社会关系稳定,传统的家族制度仍是维系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作为家庭的长者(尤其是父亲)掌握着全家的经济大权、财产分配、为子女婚配等重大决策和大部分问题的裁决权,家庭的其他成员不得有任何异议和反对,不服从只能引起整个家族的仇视和报复。当然,从情理上说,家长在做重大决定时都会通过家族大会,请这个家族的主要长者一起讨论,再做最后决定。这个决定可能对执行者没有什么益处,但一定是有益于整个家族的。因此,传统家族制度要求人人各守本分,报该报的恩,敬该敬的义务,尤其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延续整个家族的荣誉。个体的概念和意义被弱化到极点,家族的权威则被捧得极其神圣。这种生活状态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现在仍存在于中国的一些农村)下的生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家庭的各个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在别人眼中的看法和评价,一个人做了什么丑事,这个污点不仅是他(她)个人的,它还是这个家庭全部成员的,越封闭的地方,这件事的影响力越大,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有时竟能影响几代人。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谨小慎微,深怕自己给家族抹黑。日本人自尊心强,最受不了别人对其的嘲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他们长得矮小、有萝卜腿,不符合世界普遍的美的标准,经常受其他国家的嫌弃、鄙视和嘲笑。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民族性的自卑心理,因此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在地震、洪水等紧急情况下,也很少大喊大叫。大多数人以为这是理智的表现,我则认为这更多的是自卑和耻辱感的体现。他们总是以这样的话激励自己:“世界上所有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显示日本精神。”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外部世界的赞同在日本具有任何在其他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生活圈的狭窄还造成另外一种现象:对恩的谨慎和抱歉。与中国人喜欢靠恩来维系人与人的感情,形成有来有往的交际模式相反。日本人常常抱着既感激又含羞蒙辱的矛盾心理对待别人给予的恩,在向他人施恩的时候也更加犹豫。这就好比住在同一层宿舍楼的同学,一个人因某事欠了另一个不是很熟的同学的人情,本来就有些不好意思,如果一天之内还要多次见面,这个人就不断地在脑海中想起这件事,就会感到越来越尴尬,直至还了这个人情,内心的不安才得以平复。因此,还不如既不欠他人的也不让他人欠自己的,生活过得还更自在些,这也是大多数的都市生活的模式。

三、等级制度的保留,人们把天皇尊为国民的最高祭司,这并不一定是神,

却比女神的后裔更重要。

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日本也有严格等级划分,最高一级是天皇以及皇族、贵族,其次是将军,紧接着是大名,然后是武士,再来为庶民(农民、工人、商人),最低级的是秽多(贱民)。中国几千年来有过三十六个不同的王朝,等级划分和社会结构总在变化;日本在种种的变迁中,却从未把社会结构打碎过,它的模式永恒不变。天皇就如英国的女皇一样是国家统一和民族优越性的象征,任何人也无法动摇他在民众中的威信。但自德川家族改革幕府以来,天皇的权利被架空,成为政府统治国家的傀儡,并百用不厌。日本民众会攻击政府的得失和过错,却始终信任天皇。神秘而伟大的天皇被人们尊为国民的最高祭司,他并不一定是神,却比神更为重要,是日本人所以信念和精神的归属地。日本政府正是利用这

一点,每每把自己的政策说成天皇的意志,欺骗日本民众的感情,唆使他们干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一旦这种计划失败,又派天皇出来收拾残局。东亚共荣圈从兴起到以失败告终的整个过程就是这一套把戏。可以说,只要天皇还存在,日本的右翼势力就不会消亡,我们就不能放松警惕。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学校:河南大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指导老师:朱海燕 姓名:张一帆 学号:1121106310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该及时承认历史事实,承 担战争责任,但东京审判的不彻底,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逐渐放弃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中韩等受害国也没有及时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种种原因使日本政府没有及时认清错误并承担责任。日本右翼势力也不断发表右倾言论,并给政府施压,这使日本政府出现了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活动。虽然战后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频繁,但在历史态度上,中日双方未达成互信,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使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形势下。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契机下,今年安倍政府的历史态度非常值得关注。 关键词:日本政府历史事实战争责任历史教科书 Summar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should be timel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But Tokyo trial is not thorough, the United States gave up on Japan’s war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South Korea and other victim has not promptly asked Japa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is did not mak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cognize the error in time. Japanese right-wing forces have continued to express rightist rhetoric that the government appeared to modify textbooks, visit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Whil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are frequ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attitude, the two sides did not reach a mutual trust. Under the Japanese attitudes of deny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evad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in the form of “politically cold and economically hot”. In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b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 worth of attention. Key word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istorical fac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History textbooks 正文: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一直备受关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民作为战争受害者,也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摆正历史态度。但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有意地表明了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这样的历史态度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虽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使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两国在经济、文化上也有了更多的交流,但是在政治、历史问题上,并未达成互信。所以,分析日本政府历史态度形成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考察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特殊问题,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及其产生背景,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寻找契机,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一、日本政府对历史事实的否认和模糊化 二战结束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事实相继被挖掘,国际上要求日本承认历史、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了逃避战争责任,日本政府就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历史事实。 (一)日本政府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浅谈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浅谈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张婷婷 [摘要]国人对于日本人的反感,我是很有感触的,但若深究其反感的本原,便很难于理解.基本上无非是近百年来日本对于中国的欺凌造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无非是南京大屠杀罢了.诚然,百年来中国的落后很与日本有关,中国在明治维新之际同日本的差距远不如现在这么大, 然而在我认为,所谓物腐虫生,正该好好认识一下自己不足之处,做出改进才好. 作为中国人,可以为南京大屠杀恨日本人;而作为日本人,却好象不曾为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而去恨美国人。相反,他们与美国似乎相处的非常好,日本这个国家虽小,却很有学习自己对手的志气,当年,唐朝时被中国打败后,日本曾派了大量人员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现在,他们又在向美国学习。所以我觉得日本虽小,不能被征服啊。 [关键词]日本敬业一丝不苟喜忙厌闲 一谈到日本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儿时“八格牙露”的电影形象:秃头、小胡、跨个洋刀、穷凶极恶﹍﹍直到学习了日语,慢慢了解了日本,知道了日本人的生活、工作情况,深为其敬业精神影响,也改变了从小已经缔固根深的印象。除去日本人最多的微笑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人的鞠躬。简单计算一下,一个日本百货超市的电梯口的迎宾员,一天要鞠躬2500多次。让日本人长年累月如此坚持的就是他们的“敬业精神”。 何为敬业精神?就是在公司不用任何制度(比如上班打卡)来记录考勤的时候,自己也会在一天之内上满8小时的班,甚至还会加班加点;在没有主管或同事在场的时候,自己也不会利用上班时间干私活,或者闲逛打瞌睡;在自己没有能够准时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会主动不计报酬地加班把工作完成。在同一个企业、同一个车间、同一个岗位、同一台机器旁以“同一个姿势”坚持到退休,这就是敬业精神。 一、令我印象深刻发生在日本的故事 1、一股匪夷所思的精神 故事主角,是一个利用暑期到东京帝国饭店打工的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 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这样 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 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 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 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 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 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分析非常好!!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但是,拥有200万军队的统一的明王朝却丝毫没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倒是并未统一且内战频仍的小日本大有吞并中国的企图。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可见,地盘不大的日本野心实在大得惊人。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说。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一、日本方面: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性格

从《菊与刀》浅谈日本民族性格由于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的先民更是秦汉之际浮海东瀛的炎黄子孙,与中华民族血脉相承。而且大和民族一直是个虚心好学的民族,在两国有交往以来就向中国学习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精髓,所以世人皆普遍认为日本人理应具有像东亚民族的性格,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以西方民族文化特征的角度来看待日本人的行为、思维与处事方式。事实上,日本在经历了漫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明治维新后,整个日本民族就已经形成了矛盾、复杂的性格。直到今天,世人都对日本人的两面性的性格难以理解,对他们的某些行为感到匪夷所思。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对日本社会与民族性格作了很到位、很详细的分析,看过这本书后,我对日本人的性格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同时又对他们的独特、矛盾的性格感到惊讶不已。 日本人并不认为他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被侵略国家的侵略战争,而是正义性的战争。 鲁思·本尼迪克特将文化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耻感文化,第二种是罪感文化。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西方文化则被称为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中的“耻”,就是告诫日本人自己不做丢脸难堪的事,即使自己做了错事,没必要去承认错误,就算当面忏悔,也感觉不到解脱,只要日本人认为自己没有暴露任何的不良行为,就不用做忏悔之类的事情,他们认为自我忏悔是一件自找麻烦的事情,是一种自寻烦恼的事情。况且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强盛,他们认为入侵我们国家只是在帮助我们繁荣起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因此,直到今天日本人都不承认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 其次,日本是为了“名誉”而战,迫切想要得到世界的尊重。因为所有的大国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再加上日本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为的是能够和这些大国平起平坐。 还有就是日本人对天皇的顶礼膜拜,誓死“尽忠”的思想。只要天皇的一声命令就足以让日本士兵不顾个人生死为之战斗。在一次平时军事演习中,带队军官下令:没有命令任何人都不能喝水壶里的水。日本的军队训练非常强调能在极困难条件下行军的能力,军队连续行军五、六十英里都没有休息一下。在那天的训练中,有二十多个人由于口渴和疲劳而中暑,五人死亡。最后将这些士兵的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概要

课程论文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科目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 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

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耻”文化是决定日本人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特征,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广,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 二、日本“耻”文化的实质 日本社会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即以内沼幸夫为代表的羞耻文化论。这种观点在“给与被给的相互性对羞耻”、“自律性对耻辱疑惑”和“自发性对罪恶感”的三层对立模式框架内,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耻”实际上是以羞耻为主要构成要素,且涵盖了另外两个层面,即耻辱和罪恶感,具有多重性特点。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被突出地强调出来,日本的思想家以及许多知名学者都强调“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耻”就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耻”文化,就是异常重视自己的面子,强烈在意世人的眼光,即不是靠对错、好坏、善恶、雅俗等决定是否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评价来推测他人是如何判断的,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

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

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 孟庆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日本政府从未对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有过正确、深刻的认识。日本一些人一直不承认战败“投降”,只提“终战”,极力回避侵略事实,千方百计掩盖、甚至歪曲二战历史,在战争根源问题上一直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反省。近年来虽然开始承认其侵略和殖民统治周边国家的事实,但依然缺少谢罪和反省的诚意。作为战后单独占领日本的美国,对日本具有主宰性的影响。对于战后日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稳定,美国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的积极作用固然不可否认;但对于日本政府和国民至今未能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和责任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自然也难辞其咎。 独占政策的双重作用 美国早就谋划独自占领日本。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做好独占日本、防止苏联势力进入日本的准备。1945年8月底,麦克阿瑟率40多万美军进驻日本,控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战略中心,将日本完全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战后初期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服务于其远东政策的大战略,主要有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和阻止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散两大目标。美国出于上述战略利益考虑,对日本采取了既打击又利用的政策方针。 美国人大权独揽的盟军司令部在日本实行“间接统治”,麦克阿瑟成为日本的“太上皇”。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以外交、思想、文化而言,美国都是决定战后日本政体乃至全部命运的主宰者。纵观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其随之进行的对日占领政策的调整,美国独占日本具有明显的两重作用。 进占日本之初,美国占领当局还能认真执行中、美、英《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推行以使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了根除日本的战争潜力,“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在日本推行了民主化改革,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领域,基本上割除、改造了日本最富侵略性的机制和势力。麦克阿瑟直接干预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在美国占领军主持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约4200名战犯嫌疑人中,约2500人被判刑,700余人被处死。这些措施对于摧毁日本战前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扫清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的日本战后重建政策和措施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社会,其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和思维方式与西方截然不同,但在战后很快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改造的目标,并形成了稳定的民主制度。 二战后,在日本周边没有能够真正影响美国对日重建政策的国家和力量。日本在国际社会没有同情者,“整个亚洲都对日本充满了憎恶;他们在世界上唯一可能的朋友是美国”。毫无疑问,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对日本施加影响。但在改造日本的过程中,美国并没有利用自己在日本的主宰地位,使日本对历史进行应有的、有利于地区和平的反思,对因侵略战争给亚洲周边和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进行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日本反省不力,军国史观复活,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日本的袒护和怂恿难辞其咎。 总的来说,美国对日占领实行的是一套实用主义政策。在进行民主化改造的同时,为了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日法语系 1001班 xxx 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民族性格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大和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本文将浅析矛盾的日本民族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格、《菊与刀》 学者眼中的日本民族性格: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中国作家周作人不仅留学日本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和推介日本文学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日本问题,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

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笨,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 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对灾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灾难过后,是很快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3.由于食物直按取自大自然, 因而形成对大自然的依恋心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4.由于资源贫乏,使日本人重视人才智力的开发培养, 这是战后技术立国、智力出口的基本条件。 5.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本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浅谈日本民族

浅谈日本民族 从小就从历史书中或影视剧中了解到日本这个国家,但还是模模糊糊,未曾深入了解。如今,老师要给我们讲解日本文化,当然不能错过了! 老师主要让我们领略了现代日本的社会气息,包括一些著名的影视作品,比如《柯南》,宫崎骏系列作品,我因此也大长见识,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有了更多的认识。 如何看待我们这个近邻呢?我们不得不分析分析历史,盘算盘算未来。日本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好战的思想已经渗透进他们民族的血液,从我国唐朝开始,日本就已制定了对外扩张的侵略路线。千余年来,数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大陆。庆幸中国和朝鲜人民的坚决反抗,才得以粉碎他们侵略的阴谋,但为此也给中国及周边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日本这个民族敬畏强者,只有真正比他强才能换来和平。从历史来看,每当日本举全国之力侵略朝鲜,被中国大陆政府击败后,总能换来几百年的和平,比如唐时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明时丰臣秀吉发动对朝鲜的战争,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自从二战美国占领日本后,才换来现在的和平。可见好战是日本民族的重要思想,想要与日本和平发展,不能忽视这一点。 日本现在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强国之路还有先进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缺乏,却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离不开日本人扎实的工作态度,注重合作的思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比如老师着重给我们讲解的日本的动漫文化,日本的动漫作品确实想法独特,画面栩栩如生,哲理性和趣闻幸兼具,给人以极大观赏乐趣,其制作水准和制作工艺领先于世界,单单动漫作品,就已构成日本的一大产业支柱。日本的加工业也很强,通过对进口原材的精密加工,进而出口,以实现加工业的稳固发展。这足以体现日本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日本是个可怕的民族。如今,常常能看到有关日本人素质高的报告,确实让我们国人汗颜。日本人的高素质外加他们现进的文化,势必会成为未来我们国家巨大的竞争对手,和这个国家竞争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旦这个国家觉得实力足够,说不定又要走军事化道路,这不得不防。 如今,我们要虚心向人家学习,深入了解这个民族,只有我们远远比他强,才能实现区域的稳定发展。

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统一

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统一 前言:《菊与刀》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经典著作之一。《菊与刀》以两个完全对立的文化符号,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本文从等级制度、耻感文化等方面论述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 一、《菊与刀》产生的背景 《菊与刀》是由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撰写的一部经典的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她在1944 年因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开始了对日本民族的人类学的研究。由于当时美国和日本正在交战,她不可能亲自到日本去实地交流、调查研究,所以,她以战时被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为调查对象,并且通过查阅他人撰写的日本研究文章及游记和日本文学作品及其他书籍,观看日本的电影、纪录片等方式来进行研究。尽管前人已经用充分的研究,对日本的民族性格做了分析,但《菊与刀》,既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和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又为当局政府面临的难题做出了重要的决策研究,因此《菊与刀》的出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菊”与“刀”构成了一幅恬淡娴静与凶狠险恶的并存的独特画卷。优雅柔美的菊与暴力不驯的刀将日本完全对立的两极以一种奇特的状态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菊”本象征着日本皇室家徽,“刀”代表着武家文化。在书中,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个日本皇室和武家文化的代表,深刻地剖析出日本民族性格的特性。菊本源于中国,象征文人情操高尚,清新脱俗。但是,在日本,菊则代表皇室,更侧重于代表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淡定、儒雅,这也就反映了日本民族崇尚如菊般优雅恬淡。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为日本武士所贴身携带,寄托着日本民族志向的刀,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黩武好斗的一面。当菊与刀都融于一个民族的血液中时,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双重性就体现出来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格由这两个冲突的符号构成,即以“菊”和“刀”来揭露了日本的本质个性,既喜新又顽固,既尚礼又粗暴,既忠心不二又会背信弃义,该民族的人们的脾气真是难以琢磨。当然,万事皆有因果,这矛盾的性格本质上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使然。 三、日本人的价值体系:等级制与耻感文化 等级制度是日本社会结构或日本文化的基础,是日本人的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制约束着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切,要求着做出符合你身份地位的行为,如若不然必将受到惩罚。“只要`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得以维持,日本人就会毫无不满地生活下去。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就是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人的各种思维、行为模式后对等级制的概括。“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思想在日本人眼中就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规则分明的世界,每个人都能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平凡的人,不必强求攀上社会顶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 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 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193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日本内地人口当中,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农家的户数为五百六十万户,这个数目自明治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占国土的大半和总人口半数的农民在生活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与工业的进步相比,农业之所以停滞,是因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关系没有现代化,半封建的地主制度仍然牢固地存在着。在五百六十万户的农家当中,自耕农占百分之三十二,佃农占百分之四十二,可见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还被束缚在地主佃农关系之中”。“农村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是地主佃农关系,农业生产停滞,大部分农民处于极度贫穷状态。” 上述情况导致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畸形,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封建落后的农业并存。在这种经济结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它是把从半封建的农业中所产生的廉价劳动力作为同外国工业竞争的主要武器。由于产业后备军的大量存在,更造成了恶劣的劳动条件和低工资制,使工人处于连劳动力再生产也很难实现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同时,由于寄生地主的大量存在,农业经营恶化,广大农民也处于贫困的境地。因此,经济结构畸形性的后果:一是国内市场发展极不充分,资本主义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国内市场,其经济的循环进程非借助于世界经济是无法实现的;二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面对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日本只能向外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以获得海外销售市场,同时转移国内矛盾。然而,当日本经济兴起时,世界版图已被其它资本主义列强作为势力范围瓜分完毕,这样,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向外扩张经济势力,就只好依靠“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2〕,用超经济的手段,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途径达到其目的。如,甲午战争前夕,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以得到自由的和全面的发展;还由于各工业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和发展步调的不一致,使日本资本主义在1890年陷入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中。此时,日本急欲向外寻找市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向海外扩张的热潮,盛极一时”。这样,“为了消除1890年以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日本经济矛盾的深刻化而提出向海外扩张的要求,形成了1894年推动天皇制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上的主要因素。” 其次,日本经济的后进性,也决定了它对外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象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种长期、稳定的工业技术发展过程,因而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很落后。不论在资本力量或技术水平方面,它都不具备同欧美资本主义进行对等竞争的能力。这决定它只有避开自由竞争,“依靠军事上、政治上的独占来强烈地寻求足以弥补这种缺陷的市场,即殖民地。” 另外,日本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所以,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原料等方面对外都有极大依赖性。如,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就明显地表现了其经济后进性的特点。它除了向美国输出本国的生丝和向东南亚地区输出加工的棉纺制品外,就是以政治军事为后盾,把大量的棉制品和重工业品输出到中国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从那里输入国内所缺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显然,日本要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仅靠本国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世界经济的力量,而这种借助,对于日本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军事力量进行经济扩张。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2009级历史一班梁建波2009515671 【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一直较为错综复杂,而近来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和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世人的警惕,而在中国的统一问题上,台湾与台独等与日本的右翼势力遥相呼应,美日联合钳制中国等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眼下国内的民族主义反日呼声明显高涨,是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交错累积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团队、坚韧和顽强拼搏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奋斗、积累和节俭意识擅长学习和模仿 中国人向来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来面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这个和我们一衣带水却又似远隔重洋的国家与我们有着太深的渊源。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岁月不曾抹去中国人往昔屈辱的回忆。二十世纪伴随着贪婪残酷、掠夺成性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强大和崛起的,是无情地蹂躏过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日军铁蹄。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无人区、细菌战……一个个连绵的噩梦,是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血泪家国的沦陷史和奋斗史。当久经坎坷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独立自由的梦想,走上了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复兴之路时候,日本也在美国的支持下从二战惨败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借助有利的国际局势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七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宽阔的世界眼光,用博大的历史胸襟,立足于长远的民族发展,打开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此后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波波折折的不和谐的杂音,但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双方秉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频繁,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会是那么一帆风顺。中日之间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只不过是被经贸的快速发展暂时遮掩,一旦时机成熟,总要显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也不仅仅是两国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利益的博弈,还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民性格所导致。也就是说,尽管从甲午战争中日本就开始真正纳入中国人的视野,尽管我们了解西洋的很多书籍都从日本转译,尽管日本曾留下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蒋介石、郭沫若等一代名人奋斗的足迹,尽管连篇累牍的报刊书籍新闻杂志,都在时刻给予着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尽管日本很多企业的名字和产品大家都熟悉,但对于我们的这位东邻的国民性格,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透彻的了解。我们只是从日本上世纪大东亚共荣圈的军国迷梦里,从70年代经济文化的腾飞中,从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的人员身上,从世界第二大经济富国的繁荣富裕之路去推测这一切。在我们熟悉的电视剧中〈聪明的一休〉、〈排球女将〉和〈血疑〉,以及熟悉的

日本侵略中国之原因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分析 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大小。但令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近代却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血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华、地理等种种因素,而我们的理解常常只是片面的。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日本方面的因素以及中国方面的因素。 [1]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日本方面 1、自然环境 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王豫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71) 【摘 要】 本文从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并分析了这些国民性所产生的历史和地理根源以及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一、经济发达背后的日本民族性 留学日本德岛大学的四年,最让我难忘的是那里农村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四国是日本四大岛屿中最小、最不发达的一个岛,而德岛是日本四国地区的一个小地方,是居住在大城市的许多日本人从不问津的地方。去之前,问起日本人有关那里的情况,你首先会听到:“徳島は田舎です(德岛是农村)”这样的回答。带着我们中国人对农村固有的印象来到了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令人大吃一惊。灯火通明的百货大楼,大街小巷的超市,随处可见、建筑模式统一、标志醒目的24小时便利店。入其店堂,方知什么是服务的周到,言语之典雅谦恭,举止之得体周详,还有你购物后所受到的深深地致谢,彷佛使你真的感到店家的生存就是依靠你的垂爱,原来所谓的“顾客是上帝”是这样一种感觉。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令人大开眼界。与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不同,这里见到更多的是精致的独家独院住宅。透过每家的矮墙,都会看到一辆或者几辆停放在院落里的轿车。有些别墅式建筑的近旁不是山川就是农田。的确,这里不是大城市,但即使田间阡陌也是黑油油的柏油铺就,一尘不染。当看到开着车到田头更换作业服,干完活换好衣服开车离去的务农人,使人对这里的农民的概念不得不赋予新的认识,他们和我们城市中的工人没有两样。我们不禁要问,战后一贫如洗的日本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我想从下面的目睹事实中不难得出答案。 首先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德岛大学,你到处可以看到敬业的教师,无论有没有课都按时来上班,绝对看不到上班干工作以外的事情。按照规定工作时间是朝9晚5制,但是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教师、包括教授,晚8点以后才陆续离校却是普遍现象。而这种加班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任何补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可称得上是劳模。其实在日本的任何一个单位,加班的事平常得就像是纳入工作制度一样,已经融入了每个职工的生活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听说如果有一天丈夫不加班按时回家的话,连妻子都会感到不正常,会怀疑丈夫犯了错误或受到歧视。 其次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精神。在学校里,每次试验中,我们都会看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学生。使用过的器皿要求清洗三遍的,绝没有人洗两遍了事,即使看起来已经很干净,也不会有人自作主张少洗一遍。据说,家政公司清洗拖把都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的,新进公司的职员会有老员工手把手传授。在参观日本的服装厂时,亲眼看到工人拿着自己觉得差一点就超出标准的半成品找负责人确认是否可以通过?这种自己把关把问题消灭在过程中的做法,让我们联想到日本产品质量的可信。凡是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鞠躬是日本人再平常不过的礼节。有人说日本人的鞠躬的规范到位像是训练出来的一样。的确如此,你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每一次鞠躬都是双脚并拢、身体前倾,弯腰度数视情况而定。虽然是如此频繁、极普通的动作也让你决不会有敷衍了事的感觉。这种做事认真、到位还可以从日本人饮茶喝水中略见一斑。在日本到饭馆吃饭,代替我们上茶的习惯,日本多是上一杯冰水,即使数九隆冬也不例外。而笔者亲眼目睹的是盛装这种冰水的容器里已有半杯冰块,在倒给你的时候还要在你的杯子里再放入冰块。可是,当你饭后需要一杯热茶时,那个盛装热茶的杯子却是经过热蒸汽加热过的。 以上事例均是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现象,透过这些普通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全民性的对待生活和工作认真的态度。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日本这个民族。一个面积只有不到38万平方公里,人口 1.2亿的国家能在战后短短50年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除了其他的客观原因之外,它的这种民族性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日本国土面积是我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人口是我们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大,资源更是贫乏。几乎百分之百的石油、煤炭和矿石等工业原料,除大米以外90%以上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需要进口。一个国家什么都没有,买别人的原料,制成产品,靠什么能够再卖给别人赚取差价呢?靠的是产品的精美和性能的优异,靠的是价格的便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二战以后日本所确立的“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之外,每个日本人还需要比其他国家的国民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虽然当初是残酷的现实使日本人不得已而为之,但久而久之已经深入演化为其国民性。工作至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决不可调和的原则。任何的过错和失误必须有人承担起责任,以警后人。一个人在工作上有了过错,损害了集体的利益,不但周围的同事会不留情面地谴责之,就是当事人自己深感自责。这种自责绝不是敷衍了事,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日本国民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文化教育。 二、日本文化背后的民族性 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居东亚,黑头发黄皮肤,写着方块汉字,崇尚孔孟之道,貌似汉文化传承者,但其内涵则大相径庭。我们常常会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真可谓又熟悉又陌生。 首先,从它的语言表达上就能充分地反映出这种矛盾性。众所周知,日本自古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国家。隋唐时期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因此,有许多情况下单从汉字就能悟出日语的大概意思。比如:“中国は2001年にW T Oに加入した(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 T O)”。很熟悉。但是,当你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去和日本人打交道时,却会发现仅靠语言,沟通是那么艰难。比如,当你要拜托日本人办一件事时,他回答你“考えときます(我先考虑考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还在怀有50%的希望在等待结果时,他早已对此事画上了句号,那就是一种拒绝。而类似的委婉拒绝在日本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推崇。另外,当日本人给你端来一杯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会说“谢谢!”,表示谢意,可是日本人却会说“すみません(抱歉/不好意思)!”,好像是给对方造成多大的麻烦。 除了语言表达以外,日本人在对待别人的好意时所采取的行为也令我们费解。比如:日本人在接受了你的礼物或其他好意后,除了当面感谢之外,第二次再见到你时,一定会再次提及并表示谢意,无论这个第二次见面时隔多久,几个月,几年的也有。笔者就亲历了一次时隔半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文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