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_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_蔡宗模

高等教育质量_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_蔡宗模
高等教育质量_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_蔡宗模

第33卷第3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33,No.3

2 0 1 2年6月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Jun.2 0 1 2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

蔡宗模 陈韫春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摘 要:高等教育已经进入质量时代,质量话语的泛滥造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估的盲目和混乱。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出源于经济社会的压力,它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不同主体有不同的理解和诉求。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至少包含外适标准和内适标准两个层面,其制定涉及到权力主体和合法性机制,应遵循多样

统一、发展性和人本性等重要原则。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质量标准;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2)03-0014-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实施的前提,是要明确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尽管人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阐释,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所谓的质量评估或质量管理争论不断,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及质量标准的再审视极为必要。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出

在精英主义时代,大学本身就意味着质量,学术声望是质量的最佳评判标准,高等教育并无所谓质量问题。在当前的社会问责形势下,这种情况正在成为历史。①随着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正在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换。②

“质量”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源于工商业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文献还很少涉及“质量”问题。80年代以后,学术界之所以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并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受政府政策的强制,另一方面也源于企业管理中质量话语的诱导。比如朱兰在展望21世纪世界质量运动的发展趋势时就指出:“质量运动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因为这些领域是一个庞大的服务业,而在以往质量原理运用得比较少”③。可见,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源于外部世界

收稿日期:2012-02-2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专项“高等教育服务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建设研究”(2011-TC-012)

作者简介:蔡宗模,重庆璧山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副主编,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陈韫春,江苏滨海人,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质量管理.

①丹尼尔·若雷,赫伯特·谢尔曼.从战略到变革:高校战略规划实施[M].周艳,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110.

②路易丝·莫利.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M].罗慧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③赵中建.总序:向管理要质量[A].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C].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5.2.

的赋予和压力,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话语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被打上了“质量问题”的烙印。正如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一样,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也反映出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特点

在准确界定“高等教育质量”之前,有必要扫描一下这一复杂概念的众多面相,以便给出一个更一般

性的定义。1982年,

美国联合研究理事会在关于美国研究型博士学位点评估总报告中写到:“质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它,它就是这样自相矛盾的”

①。高等教育质量正是如此。根据已有研究和实践,本文从其矛盾性出发,归纳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典型特征。

1.

客观性与主观性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或意识到什么程度,它都独立于人的意识、思想和情感而客观地存在着。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客观性,才使我们评判不同的高等学校成为可能。这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受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

特定的主体需要,

随主体的不同而改变,主体的价值判断会因主观认识的不同而有所偏重。近年来围绕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就是因为参与主体(大学教职员、用人单位、中介机构、政府、学生、家长等)的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标准不同,评价及结论也就不同,这正是高等教育质量区别于物品(商品)质量而难以准确量度和取得共识的根本所在。

2.

统一性与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首先来自于政府管理的需要,因为政府需要掌控高等教育,需要对高等教育

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这就势必要求有一个底线标准(基准)。其次来自于社会的需要,因为公众需要了解高等教育,而呈现出的结果必须是可比较的,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除此以外,其合

法性还在于,

质量的统一性还可以消除或减少劣质高等教育服务供应。当然这也可能威胁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首先来自于高等教育层次、类别的多样性要求,其次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差

异,第三是不同主体的教育需求和期待。当然还有高等教育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产品(教育服

务、

学生)、过程、绩效等的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是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

3.

学术性与实践性一般来讲,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教育中一组对立的概念。前者重视理论研究,后者强调实践应用。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就表现为学术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学术性质量将高等教育与高深学问联系在一起,重视教育自身的规律,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术成就,反对过分追求某一领域的外适质量,如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以政治标准或经济标准来裁剪影响教育教学运行规律,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术标准。

然而高等教育质量本质上属于实践范畴,强调学术性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确定性知识并不符合这一概念诞生的本意。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和个体生命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领域与实践形态之一。高等教育质量是这一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各种具体形式的质量的综合体现。它往往要求以各种可量度的形式,对高等教育组织的日常运行及综合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作为绩效考核、财政拨款或大学排名的依据。

·

51·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①转引自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J

].教育科学,2007,(6):32-36.

4.自主性与依附性高等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知识性,知识的本质决定了知识领域许多东西难以量度和测评,因此要求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要求同行评估,要求评估的专业化,要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能有统一模

式。知识的自主性最终表明,高等教育质量要由高等学校自身来保证。

①不过由于研究的不成熟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一种话语其象征意义大于实

际价值。②它在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始终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市场价值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和依附性特征。

5.

发展性与滞后性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发展变化的,不能脱离发展来谈质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来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术金标准”已不再适用,重建高等教育质

量观,

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必然。然而,教育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其质量的显现与其他物化产品不同,具有滞后性。一般的产品出厂后,其质量很快就能测试、反馈出来。人的培养质量是不能很快测试出来的(能够测试的只是单纯的学习

考试成绩)。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有用人单位经过若干年的使用后,才能得出质量优劣、水平高低的

结论。

6.

系统性与片面性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包括教育目标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教育设施的质量、教育产品的质

量,

以及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的质量等等,是所有这些质量的综合。然而,系统质量仍非高等教育的全部。在社会问责情势下,高等教育外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凸显,

但其自身内在的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独立价值依然有效,依然居于核心。将所有问题都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范畴,将所有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全面质量管理上,这是对高等教育的误解,也是对高等教

育质量的迷信,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危害极大。三、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

如何定义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一个难题。无论从客体的性状还是主体的需要来讲,它都具有复杂、多维、动态等特点。范富格特等人指出,虽然质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政治日程上一个优先

考虑的问题,但对它的解释却很不相同。③1996年欧洲大学校长会议公布的《

制度评估:质量战略》也指出,质量问题人言言殊,很难给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④但是,“任何组织里,如果大家对质量不能

有相同的理解,说着共同的语言,就是使用最好的工具和系统也不会有‘质量’;相反,还会使组织加速解

体”

⑤。可见给出一个明确的高等教育质量定义多么重要。主体视角不同,高等教育质量呈现的内涵就不一样。因此如果将主体视角纳入考虑,这个问题就会

变得相对明朗。虽然我们承认各个质量定义主体都会受到其他权力主体的制约和影响,

但很少有定义完全没有主体价值立场而表现出中立性,更不要说绝对真理性,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层。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终极解答。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分析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然后进

·

6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①②③④⑤黄启兵,毛亚庆.高等教育质量的知识解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6-22.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话语的视角[J

].江苏高教,2009,(2):27-30.弗兰斯·范富格特.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0.陈威.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论研究[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tqzgg

x/658901.htm,2004-09-13/2011-06-20.

杨钢.

质量无惑:世界质量宗师克劳士比省思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62.

行不同的定义组合,以适应形势或情境的需要。

一般来讲,高等教育质量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四类:国家政府、经济组织、高等教育系统或学术组

织、受教育者(学生)。因此可以从政治、经济、学术和人本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分别进行界定。

1.

政治界定政治界定由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及其代理,根据政治议程及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低质量(基准质量)提出要求。它一般预设一个质量标准(对不同类型

的院校可能设定不同的标准),把高等教育质量与相应的标准或规格的一致性作为评判的依据,强调是否

达标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中国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就将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

程度”

,“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①这种质量概念往往产生于精英教育背景或强政府治理模式下,表现为一元质量观。

2.

经济界定经济界定就是按照产品质量理论,从市场供需视角,将高等教育质量理解为高等教育供给满足消费者(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学生等)规定的或潜在的需要的程度或能力特性的总和。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将

“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②。英国学者格林、国内学者史秋衡等人就演绎出“所谓

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高等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

③。这种界定更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世界教育服务贸易合法化以来高等教育公共属性及其价值观的转

变,

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意识和政策取向,从而外化为经济社会的大众行为和教育抉择,实质上也是一种外适质量观。

3.

学术界定学术界定就是从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出发,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秉持这一立场。1995年《

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和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其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这种观点。蒋冀骋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事的质量、制度的质量、文化的质量,其核心和基本方面主要体

现在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④侯怀银等人也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基本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这一高等教育质量内容包括培养人才、体

系构建、机构创办及宏观管理四个方面。⑤学术界定的高等教育质量往往难以量化,主要由学术同行把

握,受主观理解和判断的影响较大,在质量评估的政府问责和市场压力下,具有较大的弹性,容易遭到挤压和扭曲。

4.

人本界定人本界定就是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质量不同于商品质量的人文属性,从受教育者即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界定。如卢彩晨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满足个人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最根本的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程度。当然,应该注意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

71·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①②③④⑤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伍爱.

质量管理学(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78;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46-49;凌玲等.高等教育:质量疑问[J

].江苏高教,2007,(4):56-58.

蒋冀骋.论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6):67-70.侯怀银,闫震普.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究[J

].江苏高教,2007,(5):9-12.

等教育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法和手段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又有具

体的含义。①这种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同样的教育施为,个体感受不同,其

评价也不一样,因此在统一的高等教育规划管理中往往被剪裁,而现有高等教育建制却越来越面临人本质量叩问的问题和危机。

事实上,一般给出的高等教育质量定义,都或多或少受到这几个方面定义的影响,都是几个方面的经验杂糅。上述辨析的目的,就是试图厘清高等教育质量认识上的复杂性和混乱状态,以便透析特定质量概念的深意和本质,进而为操作性实践诸如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原则。

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

质量标准是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在根据,对质量标准的讨论是进一步确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前提。有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指标体系,也就会带来相应的质量评估及质量保证结果。根据ISO的定义,

标准是指“由有关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促进最佳的公共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事实上,高等教育质

量标准至少包含外适标准和内适标准两个层面。外适标准是外显的,往往由政府组织、经济组织或代表

社会的中介组织主持制定,

表现出统一性、客观性和易操作性;而内适标准主要隐藏在高等教育活动和学生个人的体验中,体现为内隐结构,只有专家或当事人才能把握和评判。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必然涉及到制定的主体、制定的依据和应遵循的原则等几个要件。

1.

主体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主体主要有这样三类:政府或其代表、非政府组织(第三方或中介组织)和

高等教育机构(学术组织)

。政府代表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政治主体。基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有所差异。按照一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介入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低介入型政府、中介入型政府和高介入型政府三类。相应地,代表社会的中介组织与代表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组

织就有不同的话语空间,

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标准。前苏联、法国是高等教育质量高介入型政府的典型,美国是中介入型政府,德国、意大利则是低介入型政府的典型。2004年德国制定了针对基础教育的标准,但高等教育中还没有所谓的全国或州政府的标准。他们认为学术自由更加重要,大学应该为自己的质量负责,而不是由其他人来制定标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介入有限,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取决于学术组织的自律要求,强调内适性规律。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的强大压力下,外部质量要求正成为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

统一“

货币”。2.

依据在辨明主体之后,还应该弄清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合法性来源,或曰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依据。质量标准取决于质量观。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和大众化阶段,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前者以认识论为基础,后者向价值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平

衡。②由于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主体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性,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质量标准的主导依据和权重分配也是不同的。

依据一:国家的法律法规。依照这个标准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进行规范,使之朝着既定的政治议程去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8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①②王春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J

].大学(学术版),2010,(5):12-23.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78.

依据二: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效率)。根据这个标准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社会声誉

等进行评估,以确定高等教育机构在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和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向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依据三:办学或教育规律。这个标准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注重特色、差异和多样性,尊重学术传统、文化积淀和自主发展,反对过多的干涉和整齐划一的做法。

依据四:人才成长规律。这个标准强调尊重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高等教育是否满足这种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程度来评判其优劣、成败、得失。

3.

原则有学者提出,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当遵循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权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主体多元

化原则。①这些原则都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但这种枚举的方式虽然全面,却缺乏系统性和内在逻辑,主次不清。根据前文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特点、定义等的分析,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是首先应该强调和坚持的一个原则;其次还应敢于扬弃陈法,因时而变,强调发展性;最后针对管理主义和经济主义盛行的偏颇,应重申人本性原则。

多样统一原则。多样性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不能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办学指导思想各异、培养目标不同的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重点高校和一般院校、普通院校和职

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院校等等,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应该有很大不同。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

化的教育质量标准。”②多样性质量标准已经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共识。然而,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

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不能用精英阶段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但是

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这是近几十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多样性的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而统一性的质量标准又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发展性原则。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历史的、有现实针对性的。随着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三个阶段④,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不断丰富和

发展。在强调高等教育国家属性的时期,

由国家来制定一个合格标准,高校依此来培养合格人才,这是质量基准。今天,由于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各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种变化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

等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性的质量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质量标准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本性原则。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其核心仍然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首先应该是育人的标准。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

高等教育与研究在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新动力》第21条指出,

质量标准必须反映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学生的批判性与独立性思维、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等;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吸引和留住合格、专业且

敬业的教学及研究人员的重要性。可见,

质量标准不但要考虑学生,也要重视教学研究人员,以人为中心,反映人的需要,突出人的地位,促进人的发展。

·

91·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①②③④林永柏.试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

].现代教育科学,2010,(5):25-29.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

].江苏高教,2000,(1):6-10.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

].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

].教育研究,2006,(11):24-28.

五、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话语本质上是非主体性的,它试图以产业界的生产逻辑和绩效控制来规划以培养人才

为目的的独特机构———高等教育组织的运作,以一元逻辑来统摄或划齐多元复杂逻辑下的人的培养问

题。第一步就是将高等教育产业化,

在世界服务贸易协议层次上将高等教育划归为第三产业,以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和市场扩张。由此,高等教育被视为商品或准公共物品,质量和绩效问题凸显,进而成为紧迫的政策议程,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随着评估主义风行,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界的神经被牵动,形成了今日高等教育质量话语的滔滔之势。

本文正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一现实,通过对众多相关文献的梳理,力求追索一个基本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合法性基础。首先碰到质量标准的制定问题:如何,为何。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追问一个

更为根本的问题:

何为高等教育质量。如果简单套用或袭用产品质量理论,将高等教育事业视同商品生产,这个问题就是多余的。高等教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加之过多的主体、权力和利益的涉入,使之变得扑朔迷离,高等教育的目的反而被遮蔽。我们应首先还其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估。否则,高等教育必将被各种质量话语裹挟,在强势权力和利益的主导下越来越背离自身。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目前在众多的权力涉入中,政治的、经济的权力显然处于强势地位,而学术的、人本的权力相对被忽

略或被压制,

以致高等教育质量一开始就是一种明显的市场或政府行为,而非高等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从外在合法性上讲,我们在确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时候,必须审明主体是谁,依据何出。在此基础上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遵循若干必要原则,特别是多样统一、发展性和人本性原则,以确保这个历经了数百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的人类精神事业,在顺应历史趋势、服务时代需求的同时,仍然葆有自己的独特身份和独立价值。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Concep

t and StandardCAI Zong

-mo CHEN Yun-chun(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ongqing,402160)Abstract:With higher education entering the era of quality,the proliferation of quality 

discourse re-sulted in blind and confusion 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raised unde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essures,and is complex andcontradictory.Different subject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aspirations.The standards of hig

hereducation quality contain at least two levels:outside applicable standards and inside applicable stand-ards.Its formulation involves the subjects of p

ower and the mechanisms of legitimacy,and follows im-portant principles such as the unity in diversity,development,human nature,and so on.Key words: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connotation of concept;quality standards·0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简答讲解

第一章绪论(2-4讲) 1 2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P6-7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10.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其他问题 5P12-13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6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5.经验总结法 8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是我们掌握心理学的重要方面。) 10P6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应用课程,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科学。 2.它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融入了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密切结合高校教学与教育实际而成。是一门自然性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的不成熟的应用学科,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亟待充实、完善和提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征:P5 1.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 2.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 3.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4.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 11、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 道。” 论述:这两段话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或者学生的教育工作,就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 2.要认真分析这些精神领域中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的基本规律; 3.用我们教师群体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他们,促进学生成长; 4.第二句话: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和良好沟通非常重要; 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5-6讲) 1P17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参考标准

附件3: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参考标准 本标准用于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与论文相关的主要元素。这些元素包括六项,每个项目分为四级,即A(优,分值为权重分×1)、B(良,分值为权重分×0.8)、C(合格,分值为权重分×0.6)、D(不合格,分值为权重分×0.5)。每个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满分为10分。 1.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对调查所得事实和数据等的综述(权重分1.5) A.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查阅,通过本人独立、深入的思考,做出全面、准确的归纳,并用准确的语句清晰地加以陈述;调查的样本覆盖面广,调查方法科学可靠,结论正确。 B.对相关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查阅,通过本人独立、深入的思考,做出准确的归纳,并用准确的语句加以陈述。调查的样本覆盖面较广,调查方法科学可靠,结论正确。 C.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献,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做出较为准确的归纳,并用准确的语句加以陈述;调查的样本覆盖面较广,调查方法科学较可靠,结论正确。 D.文献阅读太少,没有个人的思考,而是拼凑资料上的语句;没有认真的调查,或调查很随意,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 2.学术水平与创新/对问题发掘和认识的深度(权重分2.0) A.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全面的认识,掌握得很准确,理解正确;对问题的探讨有独特的视角,立意新颖,发掘事实有深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B.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准确,理解正确;发掘事实有一定深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C.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掌握较为准确,理解正确;发掘事实有一定深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D.对相关知识不了解,或没有真正掌握;没有自己的见解。 3.论证能力/论述水平(权重分2.0) A.立论正确、新颖,主题突出,条理清晰;论述严密、正确,逻辑性强。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试 …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试行) 二、指标内容 1.教育质量 1.1德育标准 1.1.1政治思想及理论 1.1.1.1政治思想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捌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奋斗、务实创新

的精神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1.1.2理论知识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1.1.2学风 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取。 1.1.3修养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符合《大学生行为守则》,理解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及社会交往能力。 1.2智育标准 智育归纳为五方面:城市规划与设计;相关设计技术;相关知识;实践;外国语。共49项条款。 本标准用“了解”、“掌握”和“能力”三个词来分别确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达到的水平: 了解——指具有一般知识: 掌握——指对该领域知识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对之进行阐述、运用并发挥; 能力——指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2.1城市规划与设计 1.2.1.1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1)掌握规划目的、任务,掌握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 (2)掌握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 (3)有能力在规划中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 1.2.1.2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 (4)有能力参与区域分析及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5)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工作各阶段重点及其城市设计的构思方法,从确定目标、提出优选方案、制定文件图纸,到审批、实施、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2.1.3综合分析与组织 (6)有能力运用科学方法从事资料数据收集、分析问题、处理矛盾、进行综合决策等工作。 (7)有能力参与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各项专业规划。 (8)了解规划全过程中动员、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9)有能力从事城市居住区、住宅小区的规划方案设计。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王彬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给予我们广大师生这个机会,让我们能为《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我的建议就是希望《规划纲要》能够更加注重我省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 之所以建议要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内涵建设能够推进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帮助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升格”就一直是许多高校为之努力的目标和相当一段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学校之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互相攀比,都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千篇一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各高校减少盲目的扩张行为,转而

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 第二,内涵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优质教育的需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省内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凸显,择校的社会心态剧增。面对这种情况,我省高校应作出内涵发展的应对,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发挥出我省先进的高校文化与特色; 第三,内涵建设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出各高等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和主体精神。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层次、智慧层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内涵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校教育思想新、道德面貌好、主体精神强等校园文化内功的积淀,这就意味着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各高校主体精神的过程。 对于如何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和措施: 首先,就是在《纲要》中引导各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项目、策略、措施等都是各高校首先要明确的,绝不能不从实际出发,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并与全校的师生员工进行论证,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愿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同时《纲要》还要从省内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高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数学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考试标准 数学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制

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规定,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是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为《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文简称为《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是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在本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得普通高中学籍的且修完必修课程的所有在校学生。 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是全面考察和评估我省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基本要求和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的检测考试。考试成绩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考试要求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数学学业水平考试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数学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突出考查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考查初步应用数学学科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数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关注数学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探索新时代的临川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让每一位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临川教育人的责任和理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质特色校的发展之路。 十二小开放日五所北师大项目基地校。一小、二小、七小、十一小、十二小。在北师大项目组北京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三年教育实践,已探索出各自特色化的办学新路,文化兴校办学理念对五个基地校的校长来说可以说已入脑入心田。 今天我想谈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1)感谢北师大教育专家组。您们为五所基地学校量身打造了一条学校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一小的幸福教育、二小的生命教育、七小的责任教育、十一小的扬长教育、十二小的和美教育各有千秋,独具风采。(2)感谢基地校与非基地校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在三年教育实践活动中付出的辛劳与汗水。(3)感谢亲爱的同学们在参加项目中的热情与配合。 二是祝贺。(1)祝贺北师大-临川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高峰论坛临川十二小分论坛开放日活动圆满成功。(2)祝贺各位校长、老师收获成长与提升,管理水平与专业

发展更上一层楼。(3)祝贺亲爱的同学们成长与进步。 三是希望。(1)办特色学校,走文化兴校之路,永远在路上。北师大项目虽然结束了,但各校走特色办学文化兴校之路不能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2)要充分发挥五所基地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助力发展优质特色学校。(3)继续与北师大项目专家保持联系,增进情谊,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良师益友。 内容仅供参考

大学文科类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大学文科类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价格质量矩阵的广告研究 作者张艳届别 2019届 系别新闻传播学系专业广告学 指导教师罗洪程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9年4月30日 (注意:所有红色文字均为说明或解释,在格式参考过程中请注意删除) 摘要(小三黑体,居中) (空1行,小四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价格质量关系,国内外研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且一直都在研究。菲利普.科特勒基于“定价战略与方案”提出的价格质量矩阵模型是其典型代表,细分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指导了价格政策、定价方法的制定,完善了市场营销管理。直到现在,价格质量关系还在尝试着在新的领域的研究。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价格质量矩阵战略模型进行传播机理分析和广告策略设计,是价格质量关系在广告传播领域作出的科学的市场定位,也是本课题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关键词(黑体):价格质量矩阵模型;定位;战略;关系;广告策略设计 目录(黑体3号,居中) (空1行, 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导论 (1) 1、问题的提出 (1)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2) 结论 (22) 注释(备选) (22)

参考文献 (24) 致谢(备选) (25) 附录(备选) (26) (空1行) 一、导论(一级标题标号:小三号黑体; 上下各空1行) …… (空1行) 1、问题的提出(二级标题标号:四号黑体;上空一行) 一项对36个项目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价格被一致认为是强有力的质量线索。……基于价格质量矩阵原理,本课题期望进行有益探索。(正文字体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空1行)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菲利普·科特勒的价格—质量战略(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2)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的价格质量四象限图 美国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所著……。 (3)菲利普·科特勒产品线的双向扩展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在阐述……。 (空1行) 3、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有关价格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1)定价战略层面上的价格质量研究 曾繁正、罗锐韧主编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 (2)价格博弈论和价格战略的提出 国内研究学者就价格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标准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标准 1、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统一按学校标准执行。 总成绩中:文献综述10%、开题报告15%,外文翻译5% ,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占70%;前三项成绩采用中期检查答辩的成绩,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评定,总成绩汇总后必须由答辩小组长签字。 最后成绩比例: 优秀(90~100)不超过25% 良好(80~89)不超过55% 中等(70~79) 及格(60~69) 例: 2、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并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立论正确、内容完整,计算与分析论证可靠、严密,结论合理,文字条理清楚、书写工整。说明书、图纸符合规范,质量高,完成的软、硬件达到甚至优于规定的性能指标且文档齐全、规范。独立工作能力强,答辩时概念清楚,回答问题正确。 良好:能较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毕业论文(设计)立论正确、内容完整,计算与分析论证基本正确,结论合理。文字条理清楚、书写工整,说明书、图纸符合规范,质量较高。完成的软、硬件基本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且文档齐全、规范,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答辩时概念较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中等: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毕业论文(设计) 内容基本完整,计算与论证无原则性错误,结论基本合理。说明书、图纸量一般,完成的软、硬件尚能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文档基本齐全,基本符合规范,工作能力一般。答辩时能回答提出的主要问题,且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毕业论文(设计) 质量一般,只存在个别非原则性错误。说明书、图纸尚完整,完成的软、硬件性能一般,答辩时讲述大致清楚,回答问题不很确切。 不及格:未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工作态度不认真,毕业论文(设计)有原则性错误。说明书、图纸质量较差,完成的软、硬件性能差。答辩时概念不清,回答问题不正确。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样题设计

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样题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样题设计) 第二学段(4~6年级) 二、图形与几何 (二)测量 【课标要求】(第八条) 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4)。 【评价内容】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评价内容标准】 1.能准确设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体会等量替换的思想方法。 【评价方式】纸笔测验(参见例1)2.能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并能准确无误的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精选公文范文----------------1【评价方式】纸笔测试(参加例3、4、5) 3.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价值。 【评价方式】纸笔测验(参见例2)附录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实例 例1怎样测量1粒黄豆的体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认知xx】创造——计划

【说明】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对于测量体积较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要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物体的体积,之后将一定数量物体的体积转化为等体积的规则物体来测量。 例2下面是一张小组数学活动记录单。 活动内容 测量一块不规则石头的体积 ----------------精选公文范文----------------2活动器材 1个透明长方体水槽,1架台秤,1把直尺,水,1块不规则石头 活动记录 1.用直尺从水槽里面量出它的长是4分米; 2.用直尺从水槽里面量出它的宽是3分米; 3.用直尺从水槽里面量出它的高是分米; 4.用台秤称出这块石头的质量是千克; 5.在水槽中注入一些水后,从里面量出水面到水槽底部的距离是分米; 6.将石块完全没入水中后,从里面量出这时水面到水槽底部的距离是分米。 (1)要求出这块不规则石头的体积,记录单中哪些信息是必须有的?请把它们的序号用“○”圈出来。 (2)请根据相关信息,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 【认知xx】创造——贯彻 ----------------精选公文范文----------------3【说明】能够根据需要筛选有用信息从而设计有效地方案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题目中给了6条信息,学生根据

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预期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指把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培养成 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 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实施教育目的的途径。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三)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 ●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化:高校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选择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 的教育方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1、人的发展与其相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方向和动力),智育(核心),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基本途径);科学研究(重要途径);社会实践(重要途径)。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1、社会本位的观点: ①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②个人发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 ③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代表人物:源于柏拉图,近代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此外还有洛克、赫尔巴特等。 2、个人本位的观点: ①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②教育要为人的本身需要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和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和要求 附件11 运城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和要求附件11(1)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标准(指导教师用)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标准(评阅人用) 附件11(3 )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标准(答辩小组用)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要求及标准 (答辩委员会用) 一. 答辩委员会在成绩评定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独立完成的实际情况和成绩评定标准做出客观评定。 二.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三. 答辩委员会要在综合考虑指导教师、评阅人、特别是答辩小组长意见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后,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进行最终确定。 四. 成绩评定标准 (一)优秀标准: 1. 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密,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强,科学作风严谨;论文(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体现出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2. 论文或设计说明书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书写工整。图纸等资料完备、整洁、正确。 3.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二)良好标准:

1. 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作风良好;论文(设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2. 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图纸等资料完备、整洁、正确。 3.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 (三)中等标准: 1. 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基本正确,但在非主要内容上有欠缺和不足;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论文(设计)水平比较符合专业培养要求。 2. 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文理通顺,但论述有个别错误(或表达不清楚),书写不够工整。图纸等资料完备,基本正确,但质量一般或有小的缺陷。 3. 答辩时对主要问题回答基本正确,但分析不够深入。 (四)及格标准: 1.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督促下,能按期完成任务;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疏忽和遗漏;论文(设计)基本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2. 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文理通顺,但论述不够恰当和清晰,文字、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多。图纸等资料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有个别

什么是高校内涵

什么是高校内涵? 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 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学规模扩大将稀释高校的办学资源。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高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所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从这个角度讲,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了外延发展的方式,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快速扩张,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校发展必须发生转变。所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教育学基本概念

1.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工业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一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二是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管理层的需要,直接参与统治阶级的管理,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服务)。二,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是一个宣传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还是一个营造社会舆论的场所)。三,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明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

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6.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一是人的发 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二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强求一律,不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和要求人的发展,而是重视和鼓励人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馆的必要性。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得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得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二全面发展不是人得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全面发展是炙热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人得全面法杖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7.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8.教师个体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有:专业理想的建立(视角是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是教师 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的拓展(知识量的拓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