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全诗拼音加汉字

《七律·长征》全诗拼音加汉字

《七律·长征》拼音版如下:

红hóng 军jūn 不bú 怕pà 远yuǎn 征zhēng 难nán。

万wàn 水shuǐ 千qiān 山shān 只zhǐ 等děng 闲xián。

五wǔ 岭lǐng 逶wēi 迤yí 腾téng 细xì 浪làng。

乌wū 蒙méng 磅páng 礴bó 走zǒu 泥ní 丸wán。

金jīn 沙shā 水shuǐ 拍pāi 云yún 崖yá 暖nuǎn。

大dà 渡dù 桥qiáo 横héng 铁tiě 索suǒ 寒hán。

更gèng 喜xǐ 岷mín 山shān 千qiān 里lǐ 雪xuě。

三sān 军jūn 过guò 后hòu 尽jìn 开kāi 颜yán。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 律 · 长 征 q īl ǜc h án g z h ēn g ( 近 现 代 j ìn x i àn d ài ) 毛 泽 东 m áo z éd ōn g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h ón g j ūn b úp ày u ǎn z h ēn g n án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w àn s h u ǐq i ān s h ān z h ǐd ěn g x i án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w ǔl ǐn g w ēi y ít én g x ìl àn g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w ūm én g p án g b óz ǒu n íw án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j īn s h ās h u ǐp āi y ún y án u ǎn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d àd ùq i áo h én g t i ěs u ǒh án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g èn g x ǐm ín s h ān q i ān l ǐx u ě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s ān j ūn g u òh òu j ìn k āi y án 无拼音原文 七律·长征 (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背景】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破坏国平易近党反动派的围歼,保留本身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拯救平易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动身,起头了环球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兵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切断,他们奔走风尘,翻过连缀升沉的五岭,冲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超出乌蒙山,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qīlǜchǎnɡzhēbainɡ 七律·长征 honɡjūnbúpàyuǎnzhēnɡnán 红军不怕远征难, wànshuǐqiāzhinshānzhǐděnɡxiān 万水千山只等闲。 wǔlǐnɡwěiyít?nɡxìlànɡ 五岭逶迤腾细浪, wūm?nɡpánɡb?zǒuníwán 乌蒙磅礴走泥丸。 jīnɡshāshuǐpáiyúnyánuǎ 金沙水拍云崖暖, dàdùqiáoh?nɡtiěsuǒhán 大渡桥横铁索寒。 ganɡxǐmínshānqiānlǐxuě 更喜岷山千里雪, sānjūngu?houjìnkāiyǎn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词句注释 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

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拼音版注音: hóng jūn bùpàyuǎn zhēng nán ,wàn shuǐqiān shān zhǐděng xián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ǔlǐng wēi yíténg xìlàng ,wūméng páng bózǒu níwán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jīn shāshuǐpāi yún yánuǎn ,dàdùqiáo héng tiěsuǒhán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gèng xǐmín shān qiān lǐxuě,sān jūn guòhòu jìn kāi yán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qi lv·chang zheng 七律·长征 hong jun bu pa yuan zheng nan, 红军不怕远征难, wan shui qian shan zhi deng xian. 万水千山只等闲. wu ling wei yi teng xi lang, 五岭逶迤腾细浪, wu meng pang bo zou ni wan. 乌蒙磅礴走泥丸. jin sha shui pai yun ya nuan, 金沙水拍云崖暖, da du qiao heng tie suo han. 大渡桥横铁索寒. geng xi min shan qian li xue, 更喜岷山千里雪, san jun guo hou jin kai yan.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Qīlǜchǎnɡzhēnɡ 七律·长征 honɡjūnbúpàyuǎnzhēnɡnán 红军不怕远征难, wànshuǐqiānshānzhǐděnɡxiān 万水千山只等闲。 wǔlǐnɡwěiyítãnɡxìlànɡ 五岭逶迤腾细浪, wūmãnɡpánɡbïzǒuníwán 乌蒙磅礴走泥丸。 jīnɡshāshuǐpáiyúnyánuǎ 金沙水拍云崖暖, dàdùqiáohãnɡtiěsuǒhán 大渡桥横铁索寒。 gânɡxǐmínshānqiānlǐxuě 更喜岷山千里雪, sānjūnguîhoujìnkāiyǎn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文学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

七律长征古诗拼音版

七律长征古诗拼音版 1. 古诗七律长征带拼音 qīlǜchǎnɡzhēnɡ 七律·长征 honɡjūnbúpàyuǎnzhēnɡnán 红军不怕远征难, wànshuǐqiānshānzhǐděnɡxiān 万水千山只等闲。 wǔlǐnɡwěiyítãnɡxìlànɡ 五岭逶迤腾细浪, wūmãnɡpánɡbïzǒuníwán 乌蒙磅礴走泥丸。 jīnɡshāshuǐpáiyúnyánuǎ 金沙水拍云崖暖, dàdùqiáohãnɡtiěsuǒhán 大渡桥横铁索寒。 gânɡxǐmínshānqiānlǐxuě 更喜岷山千里雪, sānjūnguîhoujìnkāiyǎn 三军过后尽开颜。 2. 七律长征拼音 长征hóng jūn bú pà yuǎn zhēnɡ nán红军不怕远征难,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ǐ děnɡ xián万水千山只等闲。 wǔ lǐnɡ wēi yí téng xì lànɡ五岭逶迤腾细浪,wū méng pánɡ bó zǒu ní wán乌蒙磅礴走泥丸。jīn shā shuǐ pái yún yá nuǎn金沙水拍云崖暖,dà dù qiáo héng tiě suǒ hán大渡桥横铁索寒。 gèng xǐ mín shān qiān lǐ xuě更喜岷山千里雪,sān jūn guò hòu jìn kāi yán三军过后尽开颜。 3. 七律长征带拼音的诗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拼音hóng jūn bù pà yuǎn zhēng nán ,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děng xián 。 wǔ lǐng wēi yí téng xì làng , wū méng páng bó zǒu ní wán 。jīn shā shuǐ pāi yún yá nuǎn , dà dùqiáo héng tiě suǒ hán 。 gèng xǐ mín shān qiān lǐ xuě ,sān jūn guò hòu jǐn kāi yán 。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qīlǜ cháng zhēng 七律·长征 máo zédōng 毛泽东 hóng jūn búpàyuăn zhēng nán,wàn shuĭqiān shān zhĭdĕng xián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ŭlĭng wēi yíténg xìlàng ,wūméng páng bózŏu níwán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jīn shāshuĭpāi yún yánuăn ,dàdùqiáo héng tiĕsuŏhán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gèng xĭmín shān qiān lĭxuĕ,sān jūn guòhòu jìn kāi yán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注释 ①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②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荫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③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④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⑤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⑥云崖:高耸人云的山崖。⑦大渡: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⑧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⑨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古文今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人云的峭壁悬崖。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做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