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_刚柔相济_试论_周易_塑造的理想人格模式

外圆内方_刚柔相济_试论_周易_塑造的理想人格模式
外圆内方_刚柔相济_试论_周易_塑造的理想人格模式

周易研究2010年第6期(总第一〇四期)

外圆内方,刚柔相济

)))试论5周易6塑造的理想人格模式

陈代波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上海201620)

摘要:5周易6作为五经之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诠释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塑造了中华民族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模式:效法天道,刚健自强,圆转不穷;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崇德广业;刚柔立本,变通趋时,方智圆神。但是,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现外圆内方、圆神方智的理想,总是处于非圆即方的状态:多数人却走向了世故圆滑,那些始终坚持内在品质和理想的少数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关键词:5周易6;天圆地方;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6-0072-08

Being Externally Round and Internally Squ are with Firmness and Softness Balanced:

The Ideal Personality Modeled by the Zhouy i

C HEN Dai-bo

(Departm ent of Political T heories,East China U nivers 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1620,Chin a)

Abstract:As the h ead of the Five C onfucian Classics,the Classic of Change has b een exerting significant in flu ence u pon Ch-i n ese character.The most cardin al influence lies in that through revealing the cosmic view of round heaven and square earth th e Classic of Change m odeled a m od e of ideal pers on ality of being externally rou nd(flexib le)and internally square(s tead-fast),w hich requests us to follow the Dao(Way)of h eaven to nerve ou rselves into ceas eless activities,and to be devoted to th e Dao of earth to hold correctn es s and solidity.In other w ords,it requ ests us to base ourselves on th e balance of firmn ess and softnes s,act timely and appropriately.But in daily life,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this realm and most people tend to in cline to one side.Only those w h o persevere in holdin g the s pirit of th e ideal pers on ality are the spin e of Chinese nationality.

Key words:Zh ouy i;heaven b eing round an d earth being square;externally round and internally s quar e;balan ce of firmn ess and softn ess;ideal personality

从西汉以来,5周易6长期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民族性格也有着重要作用。5周易6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塑造了中华民族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的理想人格。

收稿日期:2010-02-07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一般课题:/传统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研究0(2010BZX003)

作者简介:陈代波(1971-),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观物取象:从宇宙观到人格模式

/天圆地方0说作为我国古代关于天地形状的基本认识,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广泛流行。我国考古学界的发现表明,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其居住区外环一道圆形围沟,建筑物呈环状布局,所有房屋都背对围沟、面向约4000平方米的中央广场,呈现明显的外圆内方的形式。陕西宝鸡北首岭、甘肃秦安大地湾甲址也有类似的情形。1在北方的辽宁省牛河梁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太湖流域,在距今4000-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大量外方内圆形状的玉琮。o在我国大西南的成都金沙遗址,也发现了良渚文化玉琮和大量仿良渚文化玉琮。?玉琮作为良渚文化中象征宗教权力的法器,其形状是外方内圆,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之/天圆地方0观念的体现,而玉琮就是/天地贯通的象征0。?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了方形的玉版,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认为,/玉版是方形的,上画圆形,用矢形标出八方,是天圆地方这种古老的宇宙观念的体现0;/在中国古人心目里,天圆地方实是普遍的看法。因此,常用相叠的圆形、方形作为这种宇宙观念的图解0。?可见,中国先民的天圆地方观念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比较流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遗址,代表占卜文化的玉龟和玉版相伴而出,有学者据此认为凌家滩玉龟就是河图洛书的母本,是易经产生的重要渊源。?李学勤先生也认为,从凌家滩玉版上面的图纹来看,/任何人一看之下,都会联想到八卦0;因为玉版的图纹与/规矩纹0类似,而/规矩纹0是汉代流行的用以表现天圆地方观念的代表性纹饰,因此李学勤先生断定凌家滩文化的玉版图纹与汉代的/规矩纹0一脉相承。?5易6本是占筮之书,其创制目的应该是占问天意与吉凶,即起到沟通天地人的作用,因此天圆地方的观念被巫贯彻到占筮之中应当是合乎情理的。由此似乎可以推断,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玉龟和有着八卦图形的玉版相伴而存,不仅说明古老的天圆地方观念已经渗透到占筮家的理念之中,并很可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与以占筮为主的易文化相互渗透了。商代的甲骨文中证实天圆地方观念在商代的占筮文化中得到了体现:/甲骨文中的天字,常在人的头顶上顶着一个圆圈或圆点,使人推想商代已有天圆之说。,,地为四方,则卜辞中四土、四风等观念更清晰地表示出来。0à张光直先生进而指出,甲骨文中的/巫0字字形就表明巫是使用矩的专家,能够画圆画方,因而有能力贯通天地、沟通天地。á因此,尽管5周髀算经6的著作年代是否为周初受到质疑,但是西周初年能够明确提出/天圆地方0思想(/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0)应当符合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脉络,这种天圆地方思想渗透到5周易6之中也符合情理。从5易传6来看,蕴含在5周易6中的天圆地方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和提炼。

众所周知,5易传6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仰观俯察的观物取象模式,5系辞下6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0

1

o?????àá苏志宏5传统钱币的宗教神权特征)))兼论/天圆地方0形制的大一统政治学意义6,载5西南交通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期。

周学鹰5四出羡道与/天圆地方0说6,载5同济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朱章义、王方5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6,载5文物62004年第4期。

张光直5谈/琮0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6,载5中国青铜时代6,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93页。

李学勤5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6,载5中国文化61992年第1期。

魏陈斌5凌家滩玉龟符号的研究(一))))兼谈与古代河图洛书、3易经4的联系6,载5巢湖学院学报62009年第4期。

李学勤5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6,载5中国文化61992年第1期。

张光直5谈/琮0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6,载5中国青铜时代6,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93页。

张光直5谈/琮0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6,载5中国青铜时代6,第294-295页。

天圆地方是人们直观地仰观俯察的结果,在5易传6的5说卦传6中,就包含了天(乾)圆地(坤)方的取象: /乾为天,为圆0,/坤为地,,,为大舆0。其中/天圆0之象已经十分明显,但是/地方0之意似乎不够明显。尽管5说卦6没有明确提出/地方0,但以/大舆0为坤卦之物象已经包含此意。宋玉在5大言赋6中有言:/方地为车,圆天为盖。01可见,以/大舆0为坤卦之象即有/地方0之意。不仅如此,5易经6坤卦六二爻辞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0,足见方早已为坤卦的物象之一。那么,对于/法象莫大乎天地0的5易传6作者来说,天圆地方的物象给人类何种效法之处呢?难道是人的形体要像天地那般方圆吗?当然不是。对于5易传6作者而言,从天圆地方的物象中探讨天之圆、地之方对于天地的影响,从而对于人类的立身行事提供指导和借鉴,才是其观物取象的目的。

先秦时代,人们从朴素的直观中发现:圆圆的天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白天太阳东升西落,夜晚月亮阴晴圆缺,天有风雨晦明的变化,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天的运动从不间断,因此5乾#象6说/天行健0, 5说卦6说/乾,健也0,/健0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之意;与天的运动不已相反,人们脚下的大地总是静止不动的,故而5坤#文言6说/至静而德方0,即是说大地是最安静的。由此可见,天地在5易传6中不仅有圆和方的不同形状,还有动和静的不同性质。人们效法天是要效法天之道动的特点,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效法地是效法地之道静的特点,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0。先民们通过观察发现,天地均有恒久不已之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0(5恒#彖6)人们观察体味/天圆地方0、/天动地静0的物象特点,就要效法天道和地道,希望像天地那样/博厚0、/高明0、/悠久0(5中庸6),从而在人世中实现圆融畅达、往来不穷的目标。因此,在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观指导之下,5易传6作者建构了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的理想人格模式。

二、效天以圆外:变通趣时,刚健自强

在5易传6看来,天之所以能够运行不息,是因其具有/变0和/健0的内在精神和特质。人类效法天道,就要学会变通的本领,就要保持刚健自强的品质。

1.与时偕行,唯变所适

变历来被视为5易6的核心和根本。5易经6就是一本讨论/变易0的经典)))主要讨论为何要变,怎么变,变的效果如何等问题,所以司马迁说/5易6长于变0。变固然是5周易6的核心,但是变的结果未必有利,关键是要变而通之。5系辞下6说得很清楚:/5易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0因此,5易传6也十分强调/通0。因为变的结果有优劣之分,变而不通是要避免的结果,变而通之才是追求的目标。

5周易6本为占筮之书,其目的就是在事物发生变化之时,能够作出合理适当的选择,实现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结果,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变而通之以尽利0(5系辞上6)。如果说趋吉避凶、趋利避害是变通的根本目的,那么时机则是变通的直接诱因,如果时机不成熟,变通就很难达到目标。为此,5系辞下6直截了当地说:/变通者,趣时者也。0意思是说,要根据时机的需要适时变通,才能达到往来不穷的目的。因此,5易传6非常强调/时0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根据时机的变化予以相应的变通。5艮#彖6说得很明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0君子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到/与时偕行0: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遇,不可错失良机;反之,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只有动静不失其时,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2.刚健自强,往来不穷

5易传6认为,天之所以运转不穷,是因为天有着不变的内在精神:/刚健中正,纯粹精也。0(5乾#文言6)人应当效法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5乾#象6)5易传6认为,君子应当保持这种刚健有

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才能抓住机会,创建/盛德大业0。除乾传之外,5易传6还有多处盛赞刚健之德,如5需#彖6有/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0;5大有#彖6/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0;5大畜#彖6有/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0。,,这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中国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所推崇、传承并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什么君子能够保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呢?因为真正的君子始终怀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比较独特的一种超前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中华民族在安逸之中也能够警惕危险,从而避免像强盛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最终覆灭的命运。何谓忧患意识呢?5系辞下6中有一个词讲得好,叫做/惧以终始0)))即始终保持警惕戒惧之心。5周易6乃是戒慎警惧的忧患之作:/作5易6者,其有忧患乎?0(5系辞下6)乾卦九三爻辞就表达了这种警惕戒惧之心:/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0君子终日不懈怠,始终保持警惕之心,虽然遇到危险,仍不犯过错。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0意思是霜降乃是坚冰到来的先兆,要求人们善于察觉事物的走向,防微杜渐,以免后患。5系辞下6特别强调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0人间的治乱兴亡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只有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变迁之中实现通达、长久的目标。

从5易传6可以看出,为了实现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目标,我们必须时时关注/时0的变化并即时变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戒慎警惧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事的通达、长久。这种居安思危、执著追求通达长久的精神就是刚健自强的精神。因此,变通趣时与刚健自强作为效法天道的产物,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通达长久、圆融无碍。

三、法地以方内:守正固本,崇德广业

如果说圆圆的天因为其变动不居、运行不已的特点而长久的话,那么方方的大地之所以长久则是因为其安静、包容的特点而实现的。大地之所以能够让万物得以滋长,就是因为她安静柔顺的品质和博大、包容的心胸,因此人们效法地道就要做到守正固本、厚德载物,才能实现通达长久的目标。

1.守正固本,敬内义外

与始终健动不已的圆天相比,大地却始终保持自己端方、安静的特性,人们效法地道,就要固守方正之德。故而5坤6卦辞有/安贞吉0之语,5坤#彖6解释说/安贞之吉,应地无疆0,意思是安于固守正道所获得的吉祥,与大地无疆的美德相应。5坤#文言6说得好:/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05韩非子#解老6曰:/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01坤虽然是最柔顺的,可是她也有刚强的一面;她虽然是最安静的,却始终保持着方方正正的品质:/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0以恭敬之心始终保持这种端方正直的内在品质,就会不断感染他人,所以说/敬义立而德不孤0。君子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无不利0的效果,就是因为常怀尊敬之心,始终保持这种端方正直的品格并从不怀疑自己,终能达到/直方大0的境地,一定会无往而不利,所谓/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0这种/不习无不利0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厚重、敦厚所导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0(5坤#文言6)

5易经6作为占筮之书,寻求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之道是其根本出发点。然而在5易传6看来,守正固本、立不易方才是趋吉避凶的根本和基础,即固守道德的根本立场,不为各种利益、艰险所动摇。5系辞下6深刻论述了守正的重要意义:/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0意思是说:吉凶的规律,说明守正就能够获胜;天地之道,说明守正就能够被人崇敬瞻

仰;日月之道,说明守正就能够焕发光明;天下的变动,说明万物都应当专一守正。15恒#象6要求人们效法恒卦,恪守正道始终不动摇,恒久不变:/君子以立不易方。05乾#文言6也说/贞固足以干事0,意思是说只有固守正道才能办好事务。5屯6卦初九爻有言:/盘桓,利居贞,利建侯。0意思是说君子虽然徘徊不进,但是能够始终恪守正道,就有建立诸侯之利。倘若让大家都能够守正,那就可以称王于天下:/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0(5师#彖6)5彖传6还列举了其他很多守正得吉的例子,兹不赘举。但5坤#文言6中的一段话具有总括性,不能不提:/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0意思是君子的美质好比黄色中和、通达文理,他身居正确的位置,美在其中,流畅于四肢,令事业大发展,这才是美之极致啊!这种美乃是长期守正固本获得的。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始终持守正道,故而5乾#文言6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0

2.厚德载物,崇德广业

古人在仰观俯察的过程中,一方面看到天运行不已、刚健有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发现大地那种无与伦比的宽厚和包容,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都能够在大地上生长,因此主张效法这种博大宽容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0何为/厚德0?5系辞上6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0勤劳而不自夸,有功而不自得,这是一种谦卑的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0就是要求君子像大地母亲那样有着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默默奉献;宽容他人的错误、包容他人的缺陷,此谓/有容乃大0。

5易传6十分注重阐发道德在人事之吉凶、利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把道德当作推展事业乃至广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5乾#文言6在解读九三、九四爻辞时提出,君子进德才能修业,忠信是增进美德的阶梯,真诚是积蓄功业的条件:/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0乾卦的九三爻、九四爻都因其忧患振作和增进美德的努力,因此虽有危险也不会有灾祸。相反,如果德行浅薄或者不能恒久地保持美德,就会有危险。正如5系辞下6所说,德行、才智、力量都薄弱的人担当重任,很难避免灾祸:/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05恒6卦九三爻辞也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0,5小象6解释说/不能恒久地保持美德,就无所容身0。在5系辞6的作者看来,5周易6的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卦分别是道德的基础、柯柄、根本、巩固、增进、充实、检验、领域、规范,从而构建了一个不断增进道德的系统,为广大事业奠定了基础。作者借用孔子之言赞道:/5易6其至矣乎!夫5易6,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5易6行乎其中矣!0大易何以至善至美呢?因为大易是圣人崇尚道德而广大事业的智慧,只有崇尚道德才能广大事业。

我们今天效法坤,就是要效法坤/至静而德方0、/厚德载物0的特点,始终保持端方正直的品格、宽广包容的心胸,才能更多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优点,才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宽容他人的错误,从而达到通达无穷的目标。

四、圆神方智:乾坤并建,刚柔相济

5易传6盛言天之道、地之道,不过是为人的安身立命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也都会归结到人之道:/昔者圣人之作5易6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0(5说卦6)5易传6作者效法天地之道,终于发现了可以长久安身立命的理想人格模式:效法天道,刚健自强,圆转不穷;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崇德广业;刚柔立本,变通趋时,方智圆神。

1.圆与方:乾坤并建,刚柔相济

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0的5易传6深谙辩证法,总是天地对举,乾坤并建。从天地构成的世界来看,乾天之圆与坤地之方一起构成了世界这个统一体,这个世界同时具有刚健不已和安静柔顺的双重性质。

对于构成世界统一体的乾天与坤地这两极而言,又分别体现出其圆方、刚柔和动静。对于乾天而言,刚健是其内在的品质,作为圆转无穷的内在根据,这一性质永远不变,这是乾天方、静、刚的一面;从功能或者效果上而言,乾天运转不穷、圆转如意、生生不息,这是乾天圆、动、柔的一面。因此,就乾天本身而言,自有其外圆内方:在固守天之道的性质上而言是方、是静、是刚,在充分发挥天之道的功能、实现生生不息的效果上而言是圆、是动、是柔;固守天之道的性质是内在的方,发挥其功能是外显的、效果的圆。对于坤地而言,方方正正、安静柔顺是其永远不变的内在性质,这是其方、静、刚的一面;从功能或者效果上而言,因为其无限的柔顺、包容,坤地以其无限宽广的胸怀让万物都能够得到普遍生长,即所谓/厚德载物0、/应地无疆0,这又体现出运转不穷的圆、动、柔的一面。因此,就坤地而言也有其外圆内方:固守其方方正正、安静柔顺的性质是方、静、刚,因为其柔顺的发挥而使得万物普遍生长是圆、动、柔;固守地道安静柔顺的性质是内在的方,实现厚德载物的功能是外显的、效果的圆。

正如圆天与方地构成世界的统一体,君子之道也应当是效法天地之道的统一体,效法天地之道的君子也应当具有外圆内方的人格模式:兼具圆与方、动与静、柔与刚的不同性格。因此,君子一方面要效法乾天、坤地之方的一面,即像乾天一样始终保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品质,也要像坤地一样始终保持方方正正、安静柔顺、宽容谦逊的品质;另一方面要效法乾天、坤地之圆的一面,即追求像乾天一样运转不穷、圆转如意的效果,追求像坤地一样厚德载物、德合无疆的效果。

2.外圆内方:刚柔立本,变通趋时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像乾天一样运转不穷、圆转如意和像坤地一样厚德载物、德合无疆的效果呢?是不是始终固守内在的刚健或者柔顺的品质就可以实现呢?深谙辩证法的5易传6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刚中有柔、柔中带刚,阴阳与刚柔总是在发生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世界生机勃勃、大生广生: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0(5系辞上6)外表运转不穷、变动不已的天也有其清静专一的一面,安静柔顺、守正闭藏的大地也有张开怀抱、滋养万物的一面。在于乾天而言,因其象为圆,圆转无穷是其健而动的一面,但是一个圆要得以运动不已乃至圆转无穷,其圆必须保持/一中同长0(5墨经上6)的性质,这就是其/静而专0之处,否则就不再成其为圆,在运转中就会受到阻碍,不再圆转如意;就其精神层面而言,/静而专0就是保持其刚健有为、坚持不懈和深怀忧患、自强不息的理想追求和意志品质。对于坤地而言,其常态是安静而柔顺、守正闭藏的,但是也有其刚健的一面:一是促使万物在其怀抱中随着四时变化而生长,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表现,此为其阳刚运动的一面;二是地震之山崩地裂的气势夺人心魄,安静柔顺的大地刚健运动的一面令人生畏。因此,阴阳、刚柔等之间是可以根据时势、时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变通:/是故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0,/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0(5系辞上6)5易传6为什么要强调变通呢?5系辞上6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变通:一是被动地变通,形势恶化到极点,不得不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0;二是主动地变通,目的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变而通之以尽利0。

什么情况下应当变通呢?5易传6认为,变通是根据时势、时机的需要决定的。5系辞下6说:/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0意思是乾刚坤柔是根本,应当固守乾道之刚健自强和坤道之方正、宽容和谦逊这些基本原则和品质,但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需要根据时势、时机予以变通。5损#彖6说得更清楚:/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0两簋的微薄之物就可以奉献神灵,只要应合其时节就好;同样,减损阳刚、增益阴柔也要看时机是否成熟、恰当。无论是减损还是增加、充满还是缺欠,都要根据时势、时机而定。5易传6强调根据时势、时机而变通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或者不得已而为之,其意蕴均可以视为达到圆满无缺、运转不穷,因此变通体现了外圆内方之圆的一面。与变通相对,保持原有的天动地静、天刚地柔的原初性质,即保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固守正道、宽容谦逊的品质则称为外圆内方之方的一面。

君子要实现平治天下的理想和目标,首先要守正固本,始终保持内在的品质不变:效法天道阳刚的

一面,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这是固守阳刚之本;学习大地柔顺的一面,固守正道、宽容谦逊,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这是固守阴柔之本。同时,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又要根据时势和时机的需要适时变通、刚柔并济,这样才能达到圆转灵活、无往不利、盛德大业的效果。圆者,圆转不穷、无有滞碍之意;方者,止也,保持方正、静止不动之意。始终保持内在的品质不变是为方,适时变通以避开障碍、达到圆转无穷是为圆。因此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模式应当是:内心方正,坚持做人的原则,始终保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宽容谦逊的品质,又能够根据时势和时机的需要适时变通、刚柔相济,以达到圆转如意、无往不利的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3.圆神方智:理想的状态

5系辞上6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0晋代韩康伯注云:/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圆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变所适,无数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也。0黄寿祺、张善文在此基础上释为:圆,即圆通;方即方正,知即智;两句的含义是/蓍数以变化神奇为-德.,卦体以明智有方为-德.。01笔者认为,/蓍之德圆而神0是因其/唯变所适0而达到圆转如意、神妙莫测的效果,/卦之德方以知0是因各卦皆有其确定的象征意义故而给人以明确指向,让人明智。/方以智0与/圆而神0之间是相互应证的关系:/方以智0既是/圆而神0的基础,又是/圆而神0的体现;/圆而神0是/方以智0的结果和目标,各卦皆能做到/方以智0,则整体效果就达到了/圆而神0,所以5系辞上6说:/夫5易6,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0/极深研几0是圣人/方以智0的体现,能够探究幽深的哲理,能够发现并研究极其细微的征象,难道不是智慧吗?/极深研几0的智慧能够为人的出处进退隐显明确未来的方向:提供明确指示、指明道路,故而是/方以智0。/通天下之志0、/成天下之务0是圣人奋斗的目标;/不疾而速,不行而至0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正因为圣人有/极深研几0之智,故而在实现/通天下之志0、/成天下之务0的目标上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0之神秘莫测,这就达到了圆转如意的神妙效果。5易6何以能够实现如此神妙的效果呢?因为,5易6作为圣人/崇德而广业0之道,具有/方以智0、/圆而神0的特点: 5易6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5易6无体。(5系辞上6)

易道是效法天地而得,所以能够通达天地之道。能够/知幽明之故0、/知死生之说0、/知鬼神之情状0,能够/不违0、/不过0、/不流0、/不忧0、/能爱0,若非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如何可能?正因为有着超常的方智,所以能够达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0的圆神效果。

五、非圆即方:现实的无奈

圆神方智是外圆内方的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这种圆神方智的状态,大多数人在根据时机、时势变通的过程中难以始终保持内在的方正,因此5乾#文言6感叹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0只有圣人才能根据时势、时机的需要予以适时变通并不失其内在的方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早已洞悉世事,尽管他崇尚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0(5论语#述而6)基础上的中庸、/无可无不可0的外圆内方人格,但却不得不遗憾地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0(5论语#子路6)孔子深知,在严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要做到既坚持原则又能够适时变通、保持灵活性绝非易事,稍不留心就会丧失做人的原则而流于以利益为转移的乡愿)))圆滑处

1黄寿祺、张善文5周易译注6(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8页。

世、狡黠媚俗。因此,孔子宁愿舍圆留方:狂者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取象乾卦刚健之德,是固守刚健之方;狷者有所不为、不同流合污,乃是取象坤卦安静有止、柔顺守正之德,是固守正静之本。相对于孔子的这种舍圆取方的选择而言,5易传6本着天地、圆方皆重的原则,既未设计方圆冲突的格局,也未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但总体而言5易传6似乎更加强调/圆0、/变0和/神0。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总是希望在坚持内在原则性、独立性的前提下保持对外界的灵活性,因此外圆内方长期被视为理想的人格,直到近代还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认可的人格模式。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却很难真正做到外圆内方,唐代著名诗人、改革家柳宗元在年轻时刚直激烈、棱角分明、敢作敢为,但是这种内外皆方的性格让他在政治斗争中遭遇失败。柳宗元痛定思痛,提出/圆其外而方其中0的理想性格设计,也不过是马后炮。o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给崇尚道德品质和个性自由的儒家知识分子以沉重的打击,封建君主专制的强权使得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往往分裂为少数人的方和多数人的圆。那些固守内在方正的知识分子要么在现实中头破血流,如两汉的晁错、李膺到隋唐的魏征、韩愈、柳宗元,再到两宋的范仲淹、包拯以及明朝的于谦、海瑞等;要么就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大多数人在强权压迫与利益诱惑之下,渐渐舍方就圆以至于圆滑世故,林语堂在5吾国吾民6中把中国人的这一人格特点归纳为/圆熟0、/老滑俏皮0,其中/老滑俏皮0被他称为/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0,这种狡猾的哲学可以从/三十六计,走为上着0,/乖人不吃眼前亏0,/退一步着想0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而且这种人生态度经过不断打磨,已经臻于圆熟境地,成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能够始终保持内在原则和理想的方人,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0、/拼命硬干的人0、/为民请命的人0和/舍身求法0的人,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推动,中华民族才能屹立数千年而不倒。在这些堪称民族脊梁的中国人中,能够真正做到既保持内在道德品质的方正,又能够以一定的灵活性应对外界压迫的外圆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责任编辑:黎馨平李尚信

1o?许纪霖5外圆内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6,载5社会科学研究61987年第5期。

尚永亮5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0诸书为中心6,载5江海学刊62003年第1期。林语堂5吾国吾民6,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38页。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就是养浩然之气,使“四端”成为“四德”。而孟子的人格理想是善的美的人格, 人格理想根源于、植根于内在、情感性的浩然之气,它既是“仁义礼智”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充分体现, 也是“浩然之气”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完满贯注, 是善与美的和谐统一。孟子的修养工夫论正是其人格理想的真实写照。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及其人格理想学说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们不仅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发展史, 而且在当代,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孟子的修养功夫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四端”,“四端”还只是“善端”,故还有待于功夫扩而充之,才能流行为实然性的“善”——仁、义、礼、智“四德”。“四端”是未发,是隐性之善,那么“四德”是已发,是显性之善,包涵着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而这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在孟子看来,是人之本质性的规定、人之存在的理由,人当求之。 “四端”仅仅是善之“端绪”,善之萌芽,“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因此,更为举足轻重的是如何扩而充之,使本然变为实然。使本然变为实然、使“四端”成为“四德”,就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修养功夫论。 孟子修养功夫论的特点是无待性。无待性指“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离娄下》),即由“四端”扩充至“四德”过程的自然而然性,无需费纤毫之力。孟子曾这样形容“四端”臻至“四德”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既然人内在地禀赋“四端”,那么油然而发,人自知扩而充之,其扩充的特点是自我训诱,非外在训导,孟子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喻该过程沛然而发、莫之能御的自发性。而于另一处孟子同样以水喻人性的向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这样言说修养方式之一的“养气”:“心勿忘,勿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养气”如此,其整个功夫何如不是?故孟子这样评价不能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是无待于外在条件,故可将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总结为“无待性”,那么如何造成了该特点?如前所言,在孟子看来,人之本然是“四端”,是情,而所谓修养功夫只是率情、顺情而发,任由内在本源的情汩汩而流。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在孟子看来,本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实然:“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二、孟子的人格理想 孟子的人格理想学说散见于《孟子》一书的不同篇章中。孟子明确把个体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 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 ,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 ,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 ,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 ,而主观上时时胜利 ,物质方面一无所有 ,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 ,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其实 ,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 ,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 ,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 ,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 1产生自卑 ,失去自我 ,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 ,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 ,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 ,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 ,他才是自己的主人。”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 ,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 ,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 ,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 ,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 ,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 ,使自己被驯服 ,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 ,结果“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 ,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 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 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 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 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 · 688 ·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先后描写了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大战役,这三大战役的胜方指挥官分别是吕蒙、周瑜、曹操。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A.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定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去掉“不是”) B.当我走进教室时,看到同学们在认真地做作业。(删掉“当”和“时”) C.“拾荒老娘”于化玲,九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D.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到班级,观看同学们的汇报演出。(把“班级”改为“教室”) 3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出叶先生的精神风貌。 C.《黄河颂》一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骇浪”“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明了阿长不懂文化,体现了鲁迅语言幽默风趣的特

当代中国_理想人格_的塑造_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_理想人格_的阐释

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塑造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阐释 ① 王根顺 陈秋生 郝路军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现实;传统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01-0264(2007)02-0011-04 Shape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 G G en -shun ,CHEN Qiu -sheng ,HAO Lu -jun (Lan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 Institute ,Lanzhou ,G ansu ) Abstract :In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ideal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fundmentalities and co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was praised highly in every stage of history.In addition to being influ 2enc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also go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reality.To study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Chinese current ideal personality and to lead to good spiritual pursuit. K ey Words :ideal personality ,social reality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 作为教育思想的目的指向或最终归宿,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其为教育规定了 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自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成人”概念,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加以描述以来,中国古代哲学家便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作为我国古代对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理想人格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根本 动力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 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①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教授,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陈秋生:(1983-)男,河北 邯郸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郝路军:(1980-)男,安徽萧县人,兰州大学教育学 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2007年4月第3卷 第2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 ollege of Law and C ommerc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Apr. 2007 Vol 13No 12

易经中的认知与人格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 院、所、中心心理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基础心理学 研究方向时间心理学 级别2013级 学年2013-2014 学期下学期 姓名冯彦添 学号112013306000445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 6 月2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② 课程考试方式④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易经》中的认知和人格心理学思想 摘要 本文重点简单总结了《易经》中认知与人格方面的有关思想。认知心理方面从国际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易经》的推崇和分析到如今中国学者对其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心理方面,《易经》对自我,自强以及君子人格和理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认知心理以及人格心理的时候,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先明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投入到其研究中。 关键词易经;认知;人格 一、《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的意义 《易经》作为“大道之源”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心理学思想。对《易经》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播中国古老文化,将易经的影响力推向全球,而且研究和学习《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现代心理教育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何志清[1] [2]也认为《易经》其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易经》中的命运观思想也对学校的德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以往一些学者仅仅将《易经》视为一部占筮之书,并从所谓“原始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它,套用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诸如“互渗律”之类的术语,认为《易经》中没有任何文明人的意识及其活动,也就是说其中没有丝毫称得上心理学意义层面的理论规定。为丁澄清这一偏颇的认识,本文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其中对思维活动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总结。探讨的同时希望对后来者给予一定帮助。 二、《易经》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内容 1《周易》中的认知心理思想 国外心理学家最早研究易经的当属荣格,荣格[3]主要论述了《易经》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 首先在潜意识方面,荣格认为,荣格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但是这种潜意识主要是被现实所压抑的生命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就能表现出来,而会借助于象征语言( 如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只有在一种静思的状态下,潜意识会转化成意识,在精神活动的作用下会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易经》占卜作为探究潜意识的方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易经》不为意识所接收,至少无意识可以再半途接纳它,因为易经与无意识的关系远比意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