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o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第一嬉游曲》K136弦乐四重奏总谱 分谱WolfgangAmadeusMo

Cello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第一嬉游曲》K136弦乐四重奏总谱 分谱WolfgangAmadeusMo
Cello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第一嬉游曲》K136弦乐四重奏总谱 分谱WolfgangAmadeusMo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廖志坚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生于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父亲曾任该城宫廷、教堂乐师,从小得到了良好的音乐训练和才能发掘,有音乐“神童”之称。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音乐领域,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天才。下面就他的C大调奏鸣曲(K545)做一些教学上的探讨,期望有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4/4拍,快板。本乐章为带再现部的二乐段,结构严谨、精致而富于逻辑性,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呈示部:第一主题1-12小节第二主题14-26小节 发展部:29-41小节 再现部:42-73小节 第一乐章的精髓是“简单”“自然”和“歌唱性”,第一主题单一而完整的旋律,在dolce 的气氛中进来,惋如一缕清风,轻柔地吹进人的心扉,令人心神怡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殿堂之中,不容得有半点杂念,尤其是第4小节中的颤音要弹得要清晰可辨,不能含糊过去,后半拍可以“想长一点儿”,可以把第二拍颤音弹成五连音效果,要有唱歌一样的感觉,内心感觉和手指独立一样重要。5-10小节为快速流畅的音阶跑动,其节奏型是| || |||| |||| |||| ,要把下行的旋律音符即每小节的第一个音a、g、f、e、d弹得强调一些,并有<>的效果,左手休止符要干净,这样才能把莫扎特泉水般的乐思表现出来。 第二主题:先在高音区出现,似乎是由长笛吹出,其难点是短颤音。比较适合少年儿童演奏的效果是把它简化为波音的奏法,接下去高低音互相呼应,声部穿插要清晰可见,如高天流云,色彩斑澜,因而踏板使用要适度,不能一片轰鸣。25小节的长颤音对不少人是一个不小难题,这多半是因为基础不牢才会出现。练习时可以先弹稳左手的“阿尔贝提低音”,边弹边数1、2、3、4,然后右手加入,指法是3指开始,2指结束,然后进入结束乐句,转到属调G大调上,第一段结束。 发展部第一小节,一个坚挺的八度G把调性转入同名g小调,紧接着是各种大小调音阶的不断变化,让人目不暇接:31小节g旋律小调上行,g自然小调小下行;32小节A自然大调上行,d和声小音阶下行等,这种左右手穿插不停的变化,一直持续到第40小节,然后一个C7和弦把乐曲转入F大调,主题再现。 再现部的主题几乎是第一主题的“原封不动”的重现,但却不知不觉巧妙地转到了F 大调。练习中最难的地方是第50—53小节的左手主题再现。就这一处都可能把很多人拦在“山腰”上了,这个地方的左手跑动技术水平绝不亚于车尔尼299前半部分(No.25)的水平。从54小节到结束,几乎和第一段11小节开始往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是回到了主调C大调上,而第一段却“游离”到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从这种“鬼斧神工”式的转调技术,可以从中隐约发现巴赫的影子。 第二乐章:回旋曲形式,3/4拍,行板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A1--16小节,B17--24小节,A25--32小节,C33-48小节,A49--64小节尾声65—74小节第二乐章更像是一个室内乐章,G大调,充满了灵性,表现了作曲家天真无暇的内心世界,是天才音乐家童真的流露。左手通篇都是用阿尔贝提低音(Alberti bass)伴奏,双手紧密无间,天衣无缝。这也是本乐章的弹奏技巧所在。 B段左手分解和弦要匀称流畅,需弹出大提琴般的音色,从20小节—23小节,要把下行旋律的音流弹清楚:|d #c b| a g #f |b a g| a a a|。弹好这种音型要用手腕带,四个音用一次手腕提手动作,整个手腕,臂部的重量落在第5、4指上,掌心略朝外,避免1指过响,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a862945.html,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作者:赵文雪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6期 【摘要】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特征在历史中开创了一个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时代。本文主要从莫扎特的生平经历、创作特点以及《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演奏技巧、曲式分析和情感基调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特点;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一)莫扎特人生经历 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位宫廷小提琴手。由于受到其父母良好的音乐熏陶以及他自身的天赋,从莫扎特6岁开始,他的父亲便带领着他去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为期十年的巡演使他从小接触到了不同体裁风格类型的音乐,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的基础。 (二)莫扎特人生的两大阶段 笔者认为,可以把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他人生中的前25 年,被称为“萨尔茨堡时期”。第二阶段则是他人生中最后的十年,被稱为“维也纳时期”。在萨尔茨堡时期,他创作了10首钢琴协奏曲,其中最早的四首是他在少年时期对前人作曲家的作品改编而成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KV.175)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具有明显的特点:明朗、纯洁、积极乐观、精致典雅等。在维也纳时期,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的数量远远高于奏鸣曲,这也是莫扎特作品趋于成熟的时期。在1784-1786年,他创作了12首钢琴协奏曲、2部歌剧。在1786年后,他创作了最后两部钢琴协奏曲。虽然他在人生中的最后六年将音乐创作的重点转向到歌剧与交响乐等领域,但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方面取得的极高成就仍无人能比,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三)主要成就和贡献 莫扎特作为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754部作品,其中622部作品已完成,还有132部作品未完成。在他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歌剧、协奏曲与交响乐是他取得成就最大的三个领域。这三种音乐形式最能表现莫扎特的音乐特征,同时巩固了他在古典时期的重要地位。

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

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 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海顿性格特点,培养学生人生观及处事的心态。 教学对象: 高中生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提琴乐器介绍,作品《皇帝弦乐四重奏》欣赏。 教学过程: 1、引入 海顿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交响乐之父。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共写作了108部交响曲、可谓是神人了,但是关于他的音乐贡献还有另一个方面,那便是弦乐四重奏了。 在音乐历史上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同时还被称做弦乐四重奏之父。 2、复习上节课内容 现在我们先讲讲上节课讲过的海顿的生活。 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对于音乐从小便展现了超人的才华。 7岁便加入了维也纳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变声后被解雇。 靠打临工和教书度日,同时师从当时有名的作曲家波尔波拉学习作曲。 后长期任职宫廷乐队,担任乐师、作曲和指挥,长达30余年。他对乐队长期的训练当中不断研究和尝试,促使他的音乐风格慢慢成熟起来。 被比他小24岁的莫扎特称为:亲爱的海顿爷爷。 3、海顿与莫扎特 既然莫扎特称呼海顿为亲爱的海顿爷爷,那么可见海顿与另一位音乐大家莫扎特是有比较深的渊源的。在海顿近晚年的时候得到了只有14岁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拜访。 最开始莫扎特亲自拜访过海顿,因为后来他们都居住在维也纳,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两位音乐大家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比如他们会一起探讨作曲技艺。 当时莫扎特向海顿请教的最多的便是如何写作弦乐四重奏。 4、弦乐四重奏 什么是弦乐四重奏? 弦乐:提琴家族的所有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四重奏:四个声部同时重叠演奏。 I:第一小提琴 II:第二小提琴 III:中提琴 IV: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弦乐四重奏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题材,而海顿就是这种音乐体裁的第一位杰出的大师。 播放音频视频:小提琴《月亮代表我的心》 大提琴《希特勒名单》《爱的致意》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我会在接下来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在欧洲音乐史课上第一次听老师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就对这位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的奥地利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很是感兴趣,特别是在听完他的生平和主要音乐风格及作品欣赏后,让人真的很佩服他的才气。他的作品真的给人以很特别的感觉,或许不如贝多芬的那般炽热、起伏跌宕,但莫扎特的音乐清明高远,乐天愉快,淳朴优美,其挚温暖,有如天籁一般。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和SPring Spring (春泉)。莫扎特在严酷命运的摧残之下默默地承受着、孕育着、奉献着……象殉道的使徒般唱着温馨甘美的音乐安慰着自己,安慰着整个世界。他自己得不到妩慰,却永远在温婉慰藉着别人。他的音乐恰恰是他天使般纯洁灵魂的写照与再现。莫扎特在精神上创造出现实中所得不到的幸福,他以乐天的创造来征服现实的苦难。莫扎特无限美好的信念所表现的和平、安谧、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莫扎特永远是我们忠实的,永远给人安慰的好朋友。 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的童年似乎也许也与别人的有些许不同呢,多了点幸运与天赋,当然也多了必不可少的努力,一些别的青年音乐家不敢做的、冒险的事。这些也许都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素材。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出生时风雪交加,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由其父亲记录他所谱的短小乐曲。莫扎特的父亲宫廷乐师Leopold Mozart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小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创作背景: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 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 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这部分音乐用主、属和弦的分解和弦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

初中音乐-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

初中音乐-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

《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课时:第一课时年级:八年级 一、教学分析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由德国古典音乐时期著名音乐家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作品第一乐章分为四个主题,第一主题风格明朗,带有明显的硬朗感与欢快感。第二主题情绪相较于第一主题,具有明显舒缓的感觉,句感连贯。 《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莫扎特严格按照古典主义框架进行创作,作品第一乐章四个主题界限明显,容易区分,是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作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生理与心理日趋成熟,学生交往的意识与参与的愿望日益增强,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显著增多,心理也有了更强大的承受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习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既能让学生学习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框架的美感,又能将音乐的严格框架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由此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在古典主义音乐的律动中体会到音乐的框架美,体会古典主义时期的框架感与美感,由此对那一时期的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经典音乐作品的美感。 2.能够体会到作曲家在描写四个不同主题时运用到的各种手法,【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在演唱、聆听过程中区分四个不同的主题,尤其区分一二两个风格 差异较为明显的主题。 2.通过聆听、对比、体验,学生能够学唱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对比、体验,学生能够在律动体验过程中,通过体验体态律动和体会旋律线的走向。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一主题欢快情绪的表演; 第二主题灵动情绪的表现 ◆难点:倚音的准确演唱和后半拍起拍节奏型的准确把握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体态律动法、聆听对比法 学法:合作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初步聆听,感知导入 (完成目标:激发兴趣,完成导入) 【教师活动】 1.播放SHE《不想长大》mv 2.提问:有谁知道这段音乐最早是由谁创作的?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曾磊20141387036 数学与统计学院 经老师推荐,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从而更加亲近地接触到这位历史上极负盛誉的音乐家,在惊叹他那过人的天赋和才华的同时,我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总是喜欢叫他神童和天才,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他的勤奋,他曾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过:“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研究过许多次。”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天才出自勤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莫扎特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当然结局也是十分悲惨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是极其大胆和勇敢的,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然而正是他这种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崇尚心灵解放的勇敢精神,又为他赢得世人更多的敬重。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不能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的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莫扎特一生作品丰富,他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安魂曲》等。影片的开头就是以《唐璜》为背景音乐,《唐璜》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作品,初演于1787年,受到广泛欢迎,这部作品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而来的,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但它主要还是以音乐为载体来组织剧情,表现情节的。《唐璜》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新颖之处:声部的创新;人物也更具有鲜活性;还有人文性的凸显,他的歌剧中流露出一种对人性不可思议的深刻理解,他始终坚持赋予角色人性化的信条;充斥戏剧性,莫扎特自称这部歌剧为欢快的戏剧,他强调这是内容深刻的音乐悲剧与喜歌剧的统一体。 接着是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又称《第13号小夜曲》,其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G大调弦乐小夜曲原有五个乐章,后因第二乐章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排,浪漫的抒情曲,本章旋律恬静,充满了绵绵情思。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这一章的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活力。第四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这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001.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002. F大调小步舞曲 003. 降B大调快板 004. F大调小步舞曲 005. F大调小步舞曲 006.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7.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8.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a.C大调快板 009b.降B大调行板 010.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1.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2.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3.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4.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5.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6. 降E大调交响曲(NO.1) 017. 降B大调交响曲(NO.2) 018. 降E大调交响曲(NO.3) 019. D大调交响曲(NO.4) 019d.C大调钢琴奏鸣曲(四手联弹) 020.“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合唱) 021. 为男高音和乐队所作的咏叹调 022. 降B大调交响曲(NO.5) 023. 为女高音和弦乐所作的咏叹调 024. 八首钢琴变奏曲 025. 七首钢琴变奏曲 026. 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7.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8.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9.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0.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1.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2. 为乐队、女高音、大键琴所作的幻想曲033. F大调圣歌、四个声部和弦乐 034. 一首宗教圣歌、四个声部、乐队和管风琴035. 第一位死者的罪恶(合唱) 036. 为男高音和男低音所作的宣叙调和咏叹调037. F大调钢琴协奏曲(NO.1) 038. 拉丁文喜剧:《阿波罗和雅辛托斯》039.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NO.2) 040. D大调钢琴协奏曲(NO.3) 041. G大调钢琴协奏曲(NO.4) 042. 葬礼音乐 043. F大调交响曲(NO.6) 044. 交替圣歌《Cibavit eos.》 045. D大调交响曲(NO.7) 046. 根据K.361改编的五重奏 046d.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6e.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7. 宗教音乐 048. D大调交响曲(NO.8)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呈示部 主部:主部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开放式终止乐段结构,主部右手材料由m1与m2构成,m1是由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四分音符在中高音区,由二分音符的调式主音上行分解主和弦构成,紧接着下行六度跳进到由骨干音为调式导音与主音构成的m2材料上,m1与m2构成一个乐节。主部的左手部分是锯齿状的半分解和弦式的进行。紧接着第二乐节的一个高六度的非严格变化重复。 连接:连接是有右手一连串的由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上下波浪式的音阶进行,在临近结尾时被冲淡成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式进行,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 副部:部副一开始先是左手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颤音式进行,一直进行到17小节结束,而右手则是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下行由属音分解和弦式进行到主音(G大调),然后紧接着围绕着主音做迂回环绕式的级进进行,最后停在调式导音上,然后紧接着两小节是前面两小节的重复,接下来的4小节织体变化为左右手交替呼应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进行,但是右手依旧保留了由属音下行级进到上主音的隐伏旋律进行,最后在一段快速的颤音中完满终止。 结束部:结束部主要是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最后完满终止于主和弦上。 展开部 导入:导入部分主要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材料,然后中途又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左右手音阶呼应式进行,分别在5个调上依次进行,最后闯入终止于F大调的主和弦上。 第一中心:在F调上严格再现了主部的部分,音区较之前整体高了纯四度。 第二中心:展开了连接部的材料,分别在F大调、C大调与G大调上进行。 属准备:属准备部分也是运用了连接部快结束时的材料,最后终止于G大调的主和弦上,等待再现部。 再现部:再现部是一个省略主部的再现部。 副部与结束部:较呈示部而言,整体都出现了调性回归,都在C大调上进行,最后完美终止于C大调主和弦上。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 集》  专辑名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Mozart: Piano Concertos) 专辑艺人: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唱片公司:Philips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0年10月12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

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 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 Renyin version of String Serenade in G major (Volume 2)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 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 绪间的关系,运用演唱、律动、打节奏等形式主动体验音乐。 2、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愿意主动的去了解和聆听。 3、简单了解小夜曲、奏鸣曲式、弦乐四重奏等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主动的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愿意主动亲近、聆听、感受古典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聆听乐曲片段 了解“音乐神童”的莫扎特。 二、感受欣赏

(1787) (一)完整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问: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 (二)逐段聆听: 1、播放呈示部第一句旋律: (1)带领学生哼唱第一句,进一步感受旋律的特点。 (2)男女生分角色演唱(问答式) 2、播放第二句旋律: 与第一乐句对比音乐有什么变化? 随音乐哼唱,再次感受旋律。 3、尝试合唱两个主部主题 男声:主部主题一,用“BONG”演唱(声音要集中、饱满,表现出音乐的雄壮、有力。) 女生:主部主题二,用“LA”演唱(柔美、抒情,可以用手势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4、播放第三句旋律:

用形象的舞蹈动作辅助感受音乐的美: 前半句:男士绅士高贵的摘帽邀请。后半句:女生拎裙子优雅含蓄的接受。 5、播放第四句旋律: 随着音乐在颤音处轻拍桌面,打节奏。 (三)聆听展开部: 找出简短的展开部是从我们刚才已经熟悉的两条旋律发展而来的' (四)聆听再现部 在每个主题出现时,举手示意。 (五)奏鸣曲式结构 (六)了解小夜曲 (七)完整欣赏(视频) 三、小结 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MOZART: Piano Concertos 莫扎特共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7,作于1767年。第二号,降B大调,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9,作于1767年。第三号,D大调,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40,作于1767年。第四号,G大调,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K41,作于1767年。第五号,D大调,K175,作于1773年。第六号,降B大调,K238,作于1776年。第七号,F大调,K242,作于1776年。第八号,C大调,K246,作于1776年。第九号,降E大调,K271,作于1777年。第十号,降E大调,K365,作于1779年。第十一号,F大调,K413,作于1782-1783年。第十二号,A大调,K414,作于1782年。第十三号,C大调,K415,

作于1782-1783年。第十四号,降E大调,K449,作于1784年。第十五号降B大调,K450,作于1784年。第十六号,D大调,K451,作于1784年。第十七号,c大调,K453,作于1784年。第十八号,降B大调,K456,作于1784年。第十九号,F大调,K459,作于1784年。第二十号,D小调,K466,作于1785年。第二十一号,C大调,K467,作于1785年。第二十二号,降E大调,K482,作于1785年。第二十三号,A大调,K488,作于1786年。第二十四号,C小调,K491,作于1786年。第二十五号,C大调,K503,作于1786年。第二十六号,D大调,标题为《加冕》(Coronation),K537,作于1788年。第二十七号,降B大调、K595,作于1791年。另有早期未列人编号的K107 3首。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版本,首选海布勒演奏版,由科林?戴维斯等指挥伦敦交响乐团,Philips,廉价套装,CD编号454 352-2(共10张)。这套唱片收录了全部27首协奏曲,海布勒的演奏细腻,层次丰富,应该说是最“正宗 ”的莫扎特。60年代的录音,效果差一点,与海布勒同为演绎莫扎特权威的哈斯姬儿,可惜未留下全集录音。其次的版本可选;1.布伦德尔演奏版,由马里纳等指挥圣马丁乐团,Philips,CD编号422 507-2,莫扎特全集第七集,共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说课稿 李集学校:关明生 一、说教材分析: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本课是奥地利伟大音乐家莫扎特所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他小夜曲体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此安排的用意意是让学生了解小夜曲体裁,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室内乐作品的热爱。教学重点是通过听、唱、伴奏等形式体验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难点是学生尝试用自制的弹拨乐器为乐曲伴奏。本课的学习领域为感受与鉴赏。 二、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仍然通过“旅行”这种形式进行,围绕《G大

调弦乐小夜曲》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可借助男女生二声部的主题模唱、自制弹拨乐器的伴奏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并培养学生合唱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可设计为交流对话、感受体验、创作实践、探究、评价反思等教学环节。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这一课的重点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有一定基础,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所作的钢琴奏鸣曲,虽没有贝多芬般戏剧性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的音乐。奏鸣曲式的确立虽是海顿的贡献,莫扎特却敏锐地紧随其后,写出了比海顿更充实、更杰出的钢琴奏鸣曲。海顿晚年的作品,反倒调转过来,跟随莫扎特的轨迹写作。这两位天禀相异的作曲家,在同一时代中相互砥砺,为后起之秀的贝多芬铺起了一条坚实的康庄大道。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也同样能够感受到歌剧的影响: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个整体,这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贝多芬在他的典型作品里对乐思的使用是高度节制的,甚至可以基于一个主题构造整个乐章(如《热情》);而莫扎特却从不吝惜他的乐思,美妙的旋律挥之即来,往往在呈示部中就出现了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中更是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莫扎特在奏鸣曲式中使用的主题之丰富,在所有的作曲家中都是罕见的。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着意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的表现手法,刻划人性中开朗乐观的一面,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777年

以前的8首属于早期作品,其中作者的风格已初露端倪,虽还略显稚气;1778至1785年的6首中期作品风格已趋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刻,其中著名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悲剧性的境界堪与贝多芬的作品相比;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最初是为业余爱好者所作,因此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钢琴家极少把它们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本世纪上半叶,只有施纳贝尔等少数钢琴家公开演奏过莫扎特的奏鸣曲。然而这些作品的妙处并不在于技术。50年代俄国大钢琴家李赫特访华时,有人问他哪些作品难于演奏;在列举了几部作品之后,李赫特补充了一句:“还有莫扎特,所有的莫扎特都很难。”内在的深刻与外表的含蓄节制相统一,丰富的表情与分寸的把握相统一,这正是莫扎特音乐表演的困难之所在。钢琴奏鸣曲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19首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流泻般的优美旋律充满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歌唱性快板”。主题和副题的对比,虽没有贝多芬式的强烈个性对比,但发挥得也式很巧的。第

浅析莫扎特K467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一、引言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01?27-1791?12?5),出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他是一个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3岁就能弹奏很多他听到的乐曲片段,5岁就能够准确地听辨所有乐器演奏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能够很容易地分辨杯子,铃铛等器皿撞击的时候发出的音高,所以这样完美地绝对音高概念是大多数的职业乐师一辈子都做不到的。35岁莫扎特就去世了,留下来的主要作品包括那一个时期的全部类型的音乐。他无疑是一个极其富有天赋的艺术家。在西方的音乐历史上,唯独他没有质疑地被界内人士认为是音乐界的绝世天才。 莫扎特出生于宫廷乐师家庭,是德国地当地人,他父亲lieaoboer莫扎特担任天主教徒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作曲家,并且有绝对音高。他母亲也热爱着音乐,并且会演奏小提琴、大提琴。莫扎特的父母有很多孩子,他在家里排行第七。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猝死在维也纳。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最有名的歌剧是《唐璜》《魔笛》还有《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也是欧洲的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他在幼年时期被称为"音乐神童”。他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率为欧洲的音乐发展发挥了重要地作用。莫扎特一生写下754部作品,622部已经完成,132部没有完成,其中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安魂曲、奏鸣曲、室内乐和宗教音乐等作品。 莫扎特同时也是钢琴协奏曲地创始人,他创作了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同时,他又被公认是飓风运动里首个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他大大扩大了晚期音乐地音乐深度,主要体现在它的主题音乐是突然和不确定性,这一功能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他后来的三部交响乐中的《g小调第40号》(也被称为维克多交响曲)。而被公认为是最早提出的浪漫交响曲是其23岁时创作的《第30号交响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叛逆不羁的旋律。在钢琴协奏曲的领域,他的《第20号钢琴协奏曲》和《第24号钢琴协奏曲》是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雏形。他甚至还暗示了一些未来浪漫的音乐,主要表现在《第41号交响乐》(也称为《朱庇特交响曲》) 他的钢琴作品非常的丰富多彩:其中包括35首小提琴奏鸣曲,27首钢琴协奏曲,18首钢琴奏鸣曲,15首钢琴变奏曲,10首双钢琴作品,7首钢琴三重奏,

下面是一些18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弦乐四重奏名曲

下面是一些18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弦乐四重奏名曲: 海顿的68首乐乐四重奏,特别是晚期的艾尔德迪四重奏,作品76。 莫扎特的23首弦乐四重奏:他献给海顿的六首(K. 387,421,428,458,464,465,作品10)被普遍认为是古典弦乐四重奏的顶峰之作。C大调第19号《不和谐音》,K. 465以其不调和的前奏著名。 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声誉甚隆。弦乐四重奏1-6号,作品18展示了他自海顿和莫扎特以来对弦乐四重奏发展的总结。之后三首,弦乐四重奏7-9号,作品59 也非常流行而甚至今天也是,因为这些作品大大地扩展其表现形式和吸收了新的情感和戏剧性。接下来也有弦乐四重奏10-11号,作品74《Harp》和作品95《Serioso》。最后,弦乐四重奏12-16c和大赋格,作品127,130-135,这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和大赋格为作曲家最后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充满着不妥协的斗志,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品,但是相比起贝多芬中期写下的浪漫诗篇,诸如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普及程度还是稍逊一筹。 舒伯特的d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还有A小调第13号弦乐四重奏《Rosamunde》和他最后的G大调第15号弦乐四重奏。 孟德尔颂的六首弦乐四重奏。 史麦塔纳的e小调第1号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涯》。 勃拉姆斯的三首弦乐四重奏。 德沃夏克的F大调第12号弦乐四重奏《美国》。 柴可夫斯基的第1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特别是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鲍罗丁的D大调第2号弦乐四重奏,特别是第三乐章"夜曲"。 德彪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 荀白格的四首弦乐四重奏。 拉威尔的F大调第弦乐四重奏。 杨纳杰克的第1号弦乐四重奏《克罗采》",灵感来自托尔斯泰的小说克罗采奏鸣曲,其小说灵感来自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No. 9,克罗采奏鸣曲。 Frank Bridge的第3号弦乐四重奏。 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 贝尔格的抒情组曲,作给弦乐四重奏。 马提努的协奏曲给弦乐四重奏和管弦乐团 萧斯达高维契的十五首弦乐四重奏,特别是c小调第8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0。艾略特·卡特的五首弦乐四重奏和近年受到赞扬的系列。 菅野茂的六首弦乐四重奏《Dietro il Pontecello》。 武满彻的第1号四重奏给弦乐《A Way a Lone》。

“弦乐四重奏”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彭松 丰富的艺术表现完美的演奏形式 ——“弦乐四重奏”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彭松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彭松(1972-),男,湖北武汉人,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演奏、教学及研究工作。 摘要:“室内乐”起源于欧洲,其产生原因是受欧洲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声乐合唱四声部创作的概念影响,而形成的由乐器来演奏合唱四个声部的音乐形式。“弦乐四重奏”以其多样化的演奏技巧,丰富的表现力,歌唱性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音区、音色对比,成为“室内乐”中最重要的演奏形式,所以在不同时期都有大量的作曲家来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并吸引许多理论家来对弦乐四重奏作品进行研究,其研究涉及到和声、调性结构和作曲技法等方面。本文将对弦乐四重奏形式自形成以来20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的情况进行论述,并在弦乐四重奏发展的不同时期中,针对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发展情况、创作风格 “室内乐”起源于欧洲,其产生原因是受欧洲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声乐合唱四声部创作的概念影响,而形成的由乐器来演奏合唱四个声部的音乐形式;在当时通常是为贵族等少数人演奏,供其欣赏的音乐。所以,这里的“室内”是指在西欧贵族的宫廷和客厅等。由于演奏地点在家庭和室内这样的自然环境,就区别于教堂音乐、剧院音乐和音乐厅等音乐。室内乐除各种各样重奏外,还包括少数乐器伴奏的独奏和重奏乐曲。室内乐既不象歌剧音乐那样宏伟气派,又不象交响乐那样富于戏剧性并充满矛盾冲突,它属于重奏音乐,每件乐器,每个声部之间都是各自独立、互相平等而又能有机地融合,在表达感情方面以细腻见长,是表达作曲家心灵深处的自我独白。 “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是十八世纪在欧洲被开始运用和接受的,现已经历了两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许多卓越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都为“弦乐四重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弦乐四重奏”成为最具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之一。美国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梅纽因曾说过:“弦乐四重奏是音乐表演的最高形式,也是最纯的音乐演奏的形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刻、最细腻的情感,它能表现出细微的感情变化。”正因为如此,对弦乐四重

G大调弦乐小夜曲

教材说明:本课是奥地利伟大音乐家莫扎特所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他小夜曲体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此安排的用意意是让学生了解小夜曲体裁,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室内乐作品的热爱。教学重点是通过听、唱、伴奏等形式体验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难点是学生尝试用自制的弹拨乐器为乐曲伴奏。本课的学习领域为感受与鉴赏。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仍然通过“旅行”这种形式进行,围绕《G大调弦乐小夜曲》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可借助男女生二声部的主题模唱、自制弹拨乐器的伴奏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并培养学生合唱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可设计为交流对话、感受体验、创作实践、探究、评价反思等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体验其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能在聆听、演唱、比较等学习过程中,掌握小夜曲、室内乐等音乐知识。 能够创造性地参与自制弹拨乐器的音乐实践创作活动。 (二)、教学准备:《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其它小夜曲的音响资料,莫扎特画像、维也纳图片。 收集维也纳、莫扎特等相关音乐资料,自制弹拨乐器,竖笛等。 (三)、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了解“音乐之都”——维也纳吗?你知道“音乐神童”是谁吗?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将带领大家前往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奥地利,为同学们解开这个谜底。1、交流对话 整理: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有关维也纳、莫扎特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归纳。 交流:学生互相展示所收集的相关音乐资料。(出示图片或讲述音乐小故事或播放音乐作品)补充:教师补充讲述(结合媒体),学生更完整了解。 2、感受体验:聆听:播放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学生聆听并交流听后的感受及演奏形式;讲述:复习乐曲演奏形式——弦乐合奏,教师引入并讲述其体裁形式——小夜曲;哼唱: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哼唱各个主题旋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描画: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情景描画。 3、创作实践:合作:男女生分声部用la和beng等象声词唱乐曲主题。(师引导其二声部的和谐);尝试:教师弹奏乐曲,学生尝试用自制的弹拨乐器(如橡皮筋、塑料杯等)为乐曲伴奏。 4、探究归纳:师生就三次旅行中的不同演奏形式(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展开复习讨论,综合讲述室内乐。探究:师生听一听、唱一唱其它室内乐作品。 5、评价反思:教师就本次“音乐之旅”作简要小结,并提出希望,还给学生提供了解室内乐作品的网站等资讯。 学生评价:学生谈谈本次旅行的感受与收获。 结束语:同学们,“金色乐章”音乐之旅是短暂的,也是愉快的,我相信同学们今后探索音乐的旅途一定比今天更加有趣!更加难忘! (四)、其它选择 1、本课导入时可以播放宋祖英的维也纳音乐会,以“金色大厅”“为视点引入本课。 2、本课还可以以小夜曲这种体裁形式为主线展开教学,其环节 可设计为赏小夜曲——唱小夜曲——奏小夜曲——演小夜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