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 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及操作规程

钢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 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及操作规程
钢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 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及操作规程

钢的退火工艺完全退火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及操作规程

2010-10-08 22:10:03| 分类:精密钢管|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退火是将钢材或各种金属机械零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可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在机械制造行业,退火通常作为工件制造加工过程中的预备热处理工序。

一.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钢件或各种机械零件加热到临界点Ac3以上的适当温度、在炉内保温缓慢逐渐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细化组织、降低硬度、改善机械切削加工性能及去除内应力。

完全退火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钢件、焊接件、轧制件等。

完全退火工艺曲线见图1.1。

1. 工件装炉:一般中、小件均可直接装入退火温度的炉内,亦可低温装炉,随炉升温。

2. 保温时间:保温时间是指从炉子仪表到达规定退火加热温度开始计算至工件在炉内停止加热开始降温时的全部时间。工件堆装时,主要根据装炉情况估定,一般取2~3h。

3. 工件冷却:保温完成后,一般停电(火),停止加热,关闭炉门逐渐缓冷至500℃即可出炉空冷。对某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按上述方式冷却后硬度仍然偏高的工件,可采用等温冷却方法,即在650℃附近保温2~4h后再炉冷至500℃。

二.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逐渐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去除由于机械加工、变形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以及焊接后等产生的残余应力。

1. 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见图1-3。

2. 不同的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参数见表C。

3. 去应力退火的温度,一般应比最后一次回火温度低20~30℃,以免降低硬度及力学性能。

4. 对薄壁工件、易变形的焊接件,退火温度应低于下限。

5. 低温时效用于工件的半加工之后(如粗加工或第一次精加工之后),一般采用较低的温度。

表C 去应力退火工艺及低温时效工艺

去应力和完全退火工艺

去应力和完全退火工艺-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钢的退火工艺完全退火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及操作规程 退火是将钢材或各种金属机械零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可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在机械制造行业,退火通常作为工件制造加工过程中的预备热处理工序。 一.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钢件或各种机械零件加热到临界点Ac3以上的适当温度、在炉内保温缓慢逐渐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细化组织、降低硬度、改善机械切削加工性能及去除内应力。 完全退火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钢件、焊接件、轧制件等。 完全退火工艺曲线见图1.1。 1. 工件装炉:一般中、小件均可直接装入退火温度的炉内,亦可低温装炉,随炉升温。 2. 保温时间:保温时间是指从炉子仪表到达规定退火加热温度开始计算至工件在炉内停止加热开始降温时的全部时间。工件堆装时,主要根据装炉情况估定,一般取2~3h。 3. 工件冷却:保温完成后,一般停电(火),停止加热,关闭炉门逐渐缓冷至500℃即可出炉空冷。对某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按上述方式冷却后硬度仍然偏高的工件,可采用等温冷却方法,即在650℃附近保温2~4h后再炉冷至500℃。 二.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逐渐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去除由于机械加工、变形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以及焊接后等产生的残余应力。 1. 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见图1-3。

2. 不同的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参数见表C。 3. 去应力退火的温度,一般应比最后一次回火温度低20~30℃,以免降低硬度及力学性能。 4. 对薄壁工件、易变形的焊接件,退火温度应低于下限。 5. 低温时效用于工件的半加工之后(如粗加工或第一次精加工之后),一般采用较低的温度。 表C 去应力退火工艺及低温时效工艺 类别加热速度加热温 度 保温时 间/h 冷却时间 焊接件 ≤300℃装炉 ≤100~150℃/h 500- 550 2-4炉冷至300℃出炉空冷 消除加工应力到温装炉400- 550 2-4炉冷或空冷 高精轴套、膛杆(38CrMoAlA)≤200℃装炉 ≤80℃/h 600- 650 10-12 炉冷至200℃出炉 (在350℃以上冷速 ≤50℃/h) 精密丝杠(T10)≤200℃装炉 ≤80℃/h 550- 600 10-12 炉冷至200℃出炉 (在350℃以上冷速 ≤50℃/h) 主轴、一般丝杠(45、40Cr)随炉升温 550- 600 6-8炉冷至200℃出炉 量检具、精密丝杠 (T8、T10、CrMn、 GCr15)随炉升温 130- 180 12-16 空冷 (时效最好在油浴中进 行)

退火炉(工)安全操作规程通用版

操作规程编号:YTO-FS-PD954 退火炉(工)安全操作规程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退火炉(工)安全操作规程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 危险源(危害因素)分析 1.1 作业人员失误,违章作业造成人员伤害(溺水、起重等); 1.2 防护装置,工盘具使用不当造成碰撞,砸伤等; 1.3 电气绝缘破坏,电气漏电造成电气伤害; 2. 操作要求 2.1 操作前 2.1.1 退火工作前,穿戴好劳保用品(尤其是反毛鞋)。 2.1.2 装炉前,应检查电炉丝是否突出,导线是否裸露,以防漏电伤人。 2.2 操作中 2.2.1 吊运线盘时,操作者不应与线盘距离太近,重量不准超过吊具规定负荷。 2.2.2 线盘或罐体应搁放平稳,入炉时,线盘或罐体与电炉丝保持一定距离,不要碰撞或接触电炉丝。 2.2.3 应经常检查钢丝绳吊钩等安全附件,发现问题及

铸件退火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54425 铸件退火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铸件退火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工作前检查炉体、炉门、拖车、钢丝绳滑轮以及鼓风机等设备是否正常,有无倒塌、折断、开裂等不安全因素存在。如有,应妥善处理后才能开炉。使用电炉退火应仔细清理电阻丝上或附近的氧化皮和金属。 2.烧火时,要认真检查煤中的爆炸物。停风过程,煤层不得加得过厚,以防发生煤气爆炸。清除煤渣要随时处理,不准积压堆放。 3.装卸前,要检查轨道槽上有无障碍物,吊钩、链条等工具是否可靠。 4.装卸大铸件或薄壁工件时,一定要垫平放

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处理

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 离子注入是一种将带电的且具有能量的粒子注入衬底硅的过程。注入能量介于1keV到1MeV之间,注入深度平均可达10nm~10um,离子剂量变动范围从用于阈值电压调整的1012/cm3到形成绝缘层的1018/cm3。相对于扩散工艺,离子注入的主要好处在于能更准确地控制杂质掺杂、可重复性和较低的工艺温度。 高能的离子由于与衬底中电子和原子核的碰撞而失去能量,最后停在晶格内某一深度。平均深度由于调整加速能量来控制。杂质剂量可由注入时监控离子电流来控制。主要副作用是离子碰撞引起的半导体晶格断裂或损伤。因此,后续的退化处理用来去除这些损伤。 1 离子分布 一个离子在停止前所经过的总距离,称为射程R。此距离在入射轴方向上的

投影称为投影射程Rp。投影射程的统计涨落称为投影偏差σp。沿着入射轴的垂直的方向上亦有一统计涨落,称为横向偏差σ┷。 下图显示了离子分布,沿着入射轴所注入的杂质分布可以用一个高斯分布函数来近似: S为单位面积的离子注入剂量,此式等同于恒定掺杂总量扩散关系式。沿x 轴移动了一个Rp。回忆公式: 对于扩散,最大浓度为x=0;对于离子注入,位于Rp处。在(x-Rp)=±σp处,离子浓度比其峰值降低了40%。在±2σp处则将为10%。在±3σp处为1%。在±4σp处将为0.001%。沿着垂直于入射轴的方向上,其分布亦为高斯分布,可用: 表示。因为这种形式的分布也会参数某些横向注入。 2 离子中止 使荷能离子进入半导体衬底后静止有两种机制。 一是离子能量传给衬底原子核,是入射离子偏转,也使原子核从格点移出。设E是离子位于其运动路径上某点x处的能量,定义核原子中止能力: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

编号:SM-ZD-96113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 1 目的 本规程用于指导操作者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公司退火炉的操作与安全操作。 3 管理内容 3.1 操作规程 3.1.1 操作前准备 3.1.1.1 检查各部位行程开关接触是否良好。 3.1.1.2 检查前、后炉门是否关到位,推拉杆是否在原位。 3.1.1.3 检查各区仪表温度指示是否准确,自动控制是否灵敏,记录是否有墨水。 3.1.1.4 操作时,当班操作人员应在各自岗位上观察进、出料情况。

3.1.2 操作程序 3.1.2.1 自动程序 3.1.2.1.1 将钥匙开关打开,控制台电源接通,电源指示灯亮。 3.1.2.1.2 将开关拨到自动位置,自动系统电路接通。 3.1.2.1.3 按下油泵启动按钮,油泵开始工作,指示灯亮,压力表有指示。 3.1.2.1.4 按下自动启动按钮,自动进、出料系统开始工作,指示灯亮。 3.1.2.2 手动程序 3.1.2.2.1 将钥匙开关打开,控制台电源接通,电源指示灯和液压系统指示灯亮。 3.1.2.2.2 将开关拨到手动位置,手动系统电路接通。 3.1.2.2.3 在不启动油泵的情况下,只能提升和关闭前、后炉门,或将炉门停留在任意位置上。通过按下前后炉门旁控制柜和控制台上的按钮,即可实现。 3.1.2.2.4 在启动油泵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完成不启动油泵情况下的功能外,还可以使推。拉杆工作,并可使推.拉

冷轧带钢退火安全操作规程

退火安全操作规程 一、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人员必须经安全教育和工种操作规程培训方可上岗,并经主管或技术人员带领学习通过考核后,方可独立操作。 2、装炉工根据装炉安排,把选定的炉台打扫干净,炉台底部坑内不得有积水和垃圾杂物。检查循环风机叶片是否有异物,风叶是否有裂纹,如存在问题,必须及时排除,合格后方能继续使用。 3、根据装炉安排,核对钢卷规格、重量、外形质量、钢卷内径是否阻塞、滑落,钢卷外圈捆带松紧,如有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4、按装炉原则核对装炉安排是否正确,检查合格后按照装炉原则,按装炉安排进行装炉。 5、装炉前必须严格、认真检查吊具,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使用。 6、在指挥行车时,必须站在安全地点,指挥口令要清楚,指挥手势要准确,要轻起轻落,不准冲击炉台,更不准超高、超重、超负荷。钢卷吊入炉内时,堆放要平稳,防止歪倒、砸坏炉子及伤人。绝不允许撞坏卷径,要做到钢卷中心、对流中心(底盘中心)和炉台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外径小于常规尺寸的,进行备料和装炉堆垛时,都必须层层堆垛整齐,不得有歪斜现象,不水平的要小心垫平,否则返工重装。 7、装炉完成后,清洁法兰、沟槽以及密封圈,同时检查密封圈是否满足密封要求并涂油。确认一切正常后,吊入内罩并锁紧,吊装内罩时,必须对准立柱缓慢下落,不准脱离立柱进行下放,法兰平面不得

有异物附着,以免损环密封平面。 8、操作工应随时检查各种压力表指示是否正常,流量是否等符合标准,各种管道是否正常,有无泄露。 9、不准在设备上空吊运加热罩(外罩)、内罩、冷却罩等物件,以防行车抱闸失灵造成设备事故。 10、开关阀门时,不准用脚蹬或用钢管套着加力扳。装卸闸刀时,同样不准用脚或者用其它物件进行敲打。 11、凡是炉台、内罩、内风严重变形的,不准继续使用,必须进行维修或更换后方能继续投入使用。 12、炉台、外罩常时间不用或者里面的耐火材料更换或者进水浸泡后,都应当进行烘炉处理,达至要求后方可使用。 13、冷却罩风机或插头损坏的,应立即停止使用,待维修后方可继续使用。 14、严禁装炉后不进行抽真空作业。 15、升温结束后的加热罩(外罩),不准扣在空炉台上,以免发生危险和损坏设备。 16、在保护气体出口周围,严禁有明火或火花,发免引起事故。 17、准备出炉内罩螺母时,必须核对无误后才能进行,以免松错炉台,引起事故。吊外罩、内罩、冷却罩时,必须有操作人员指挥才能吊运,以免吊错。 18、出炉时,装沪工站立位置要安全可靠,指挥行车吊料时要远离行车行走十字路线,要防止包装带或铁丝刮伤,指挥行车时口令清楚、

快速退火法

节能新工艺-----快速退火 在A1点附近作短时多次的循环处理,可以用在退火工具钢上的事实已为试验所证明。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推荐的价值,在于所消耗的时间短(大约只合为一般退火的六分之一),和处理后的工件质量好(得到完全粒状或绝大部分粒状的珠光体,并且游离碳化物分布均匀),此外,尚可把多种牌号的钢一同炉处理,在生产上应用很方便。 1、常规方法:采用普通的退火方法除处理时间很长外,更主要是处理后的金相组织达不到要求。退火工件70%为粗片状珠光体及网状碳化物的组织。因而在淬火时,即使在保温时间正确的情况下,珠光体中的碳化物也并不全部溶解,成片状的形式保留到淬火之后,再加之游离碳化物呈网状分布,显著的降低了淬火零件的寿命、譬如弹性夹头(T7-T10),过去这种工件在薄片弹性部分就常常因片状碳化物被保留而断裂。常规方法如图一所示。 图一 按照这一方法,确实可以得到满意的球状组织,并避免石墨化现象;但生产时间仍然很长,使用起来很不经济。 根据如上情况,为了缩短时间,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我们采用快速退火的方法。 2、快速退火法:通用的工艺方法如图二所示 图二

将钢加热到A1+10-15℃×t(min),并作短时间的保温,除游离碳化物外,使珠光体中的碳化物部分溶解于奥氏体中,未溶解的碳化物片层受表面能的影响,逐渐破碎并趋于球状。 然后缓冷至A1-10--15℃,使之碳化物成为球状。如此,循环数次,便可达到球化的目的。依据各钢材A1点的位置及实验结果,确定循环退火的温度区间。的关系如图三及图四所示; 3、效果 3.1、缩短周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2、退火质量好,有利于后续加工。 3.3、有利于生产的组织。 3.4、适用范围广。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范标准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 1 主题容与适用围 本规规定了公司变形铝合金零件退火热处理的设备、种类、准备工作、工艺控制、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技术安全。 2 引用文件 GJB1694变形铝合金热处理规 YST 591-2006变形铝及铝合金热处理规 《热处理手册》91版 3 概念、种类 3.1 概念:将变形铝合金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部晶相组织结构,来改变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3.2 种类 车间铝合金零件热处理种类:去应力退火、不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时效处理。 4 准备工作 4.1 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接地是否良好,并应事先将炉膛清理干净; 4.2 抽检零件的加工余量,其数值应大于允许的变形量; 4.3工艺文件及工装夹具齐全,选择好合适的工夹具,并考虑好装炉、出炉的方法; 4.4 核对材料与图样是否相符,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规定; 4.5在零件的尖角、锐边、孔眼等易开裂的部位,应采用防护措施,如包扎铁皮、石棉绳、堵塞螺钉等; 5 一般要求 5.1 人员: 热处理操作工及相关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知识考核和操作培训,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5.2 设备 5.2.1 设备应按标准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并挂有合格标记,各类加热炉的指示记录的仪表刻度应能正确的反映出温度波动围; 5.2.2 热电温度测定仪表的读数总偏差不应超过如下指标: 当给定温度t≤400℃时,温度总偏差为±5℃; 当给定温度t>400℃时,温度总偏差为±(t/10)℃。 5.2.3 加热炉的热电偶和仪表选配、温度测量、检测周期及炉温均匀性均应符合QJ 1428的Ⅲ类及Ⅲ类以上炉的规定。 5.3 装炉 5.3.1 装炉量一般以装炉零件体积计算,每炉零件装炉的有效体积不超过炉体积一半为准。 5.3.2 零件装炉时,必须轻拿轻放,防止零件划伤及变形。 5.3.3堆放要求: a.厚板零件允许结合零件结构特点,允许装箱入炉进行热处理,叠放时允许点及较少的线接触,避免面接触,叠放间隙不小于10mm. b.厚度t≤3mm的板料以夹板装夹,叠放厚度≤25mm,零件及夹板面无污垢、凸点,零件间、零件与夹板间应垫一层雪花纸,以防止零件夹伤。 5.3.4 装炉后需检查零件与电热原件,确定无接触时,方可送电升温,在操作过程中,不得随意打开炉门; 5.3.5 加热速度:变形铝合金退火的加热速度约13℃~15℃/秒,例如加热到410℃设定时间为0.5小时。

10-45去应力退火热处理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L/WI-10-45 版号:1-2008 修改状态:0 去应力退火热处理 Stress relieving annealing heat treatment 2008 - 07 - 25发布 2008 - 08 - 20实施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 去应力退火热处理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08 - 07 - 25批准 2008- 08-20实施 文件编号:HL/WI-10-45 版 号:1-2008 修改状态:0

1目的purpose 对厂内的去应力退火作业作出规定,并指导热处理操作工正确的执行去应力热处理工艺。Regulate on stress relieving operation within company and instruct heat treatment operator to correctly perform stress relieving heat treatment procedure. 2适用范围applicable range 适用于我公司产品在焊后或缩径或弯后进行的所有去应力热处理。 It applies to all stress relieving heat treatment performed after welding, shrinking or bending. 3去应力退火热处理工艺stress relieving heat treatment procedure 退火热处理规范的制订应根据合同要求的制造规范及技术规范要求进行。HLHI主要应用规范有ASME SECTION I,METI 标准,中国规范等。结合各种规范后本厂的要求见下表; The stipulation of annealing heat treatment specification shall be according to contract required fabrication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HLHI main applied code and standards are ASME SECTION I,METI standard, GB standard etc. our company’s requirements are that of combination of various standards.

去应力退火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逐渐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去除由于机械加工、变形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以及焊接后等产生的残余应力。 1. 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见图1-3。 2. 不同的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参数见表C。 3. 去应力退火的温度,一般应比最后一次回火温度低20~30℃,以免降低硬度及力学性能。 4. 对薄壁工件、易变形的焊接件,退火温度应低于下限。 5. 低温时效用于工件的半加工之后(如粗加工或第一次精加工之后),一般采用较低的温度。 表C 去应力退火工艺及低温时效工艺 类别加热速度 加热温 度 保温 时间 /h 冷却时间 焊接件 ≤300℃装炉 ≤100~150℃/h 500-550 2-4 炉冷至300℃出炉 空冷 消除加工应力到温装炉400-550 2-4 炉冷或空冷 高精轴套、膛杆 (38CrMoAlA) ≤200℃装炉 ≤80℃/h 600-650 10-12 炉冷至200℃出炉 (在350℃以上冷 速≤50℃/h) 精密丝杠(T10)≤200℃装炉550-600 10-12 炉冷至200℃出炉

≤80℃/h(在350℃以上冷 速≤50℃/h) 主轴、一般丝杠 (45、40Cr) 随炉升温550-600 6-8 炉冷至200℃出炉量检具、精密丝杠 (T8、T10、CrMn、GCr15)随炉升温130-180 12-16 空冷(时效最 好在油浴中进行)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示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目的 本规程用于指导操作者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公司退火炉的操作与安全操作。 3 管理内容 3.1 操作规程 3.1.1 操作前准备 3.1.1.1 检查各部位行程开关接触是否良好。 3.1.1.2 检查前、后炉门是否关到位,推拉杆是否在 原位。 3.1.1.3 检查各区仪表温度指示是否准确,自动控制 是否灵敏,记录是否有墨水。

3.1.1.4 操作时,当班操作人员应在各自岗位上观察进、出料情况。 3.1.2 操作程序 3.1.2.1 自动程序 3.1.2.1.1 将钥匙开关打开,控制台电源接通,电源指示灯亮。 3.1.2.1.2 将开关拨到自动位置,自动系统电路接通。 3.1.2.1.3 按下油泵启动按钮,油泵开始工作,指示灯亮,压力表有指示。 3.1.2.1.4 按下自动启动按钮,自动进、出料系统开始工作,指示灯亮。 3.1.2.2 手动程序 3.1.2.2.1 将钥匙开关打开,控制台电源接通,电源指示灯和液压系统指示灯亮。 3.1.2.2.2 将开关拨到手动位置,手动系统电路接通。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正式 版

退火炉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目的 本规程用于指导操作者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公司退火炉的操作与安全操作。 3 管理内容 3.1 操作规程 3.1.1 操作前准备 3.1.1.1 检查各部位行程开关接触是否良好。 3.1.1.2 检查前、后炉门是否关到

位,推拉杆是否在原位。 3.1.1.3 检查各区仪表温度指示是否准确,自动控制是否灵敏,记录是否有墨水。 3.1.1.4 操作时,当班操作人员应在各自岗位上观察进、出料情况。 3.1.2 操作程序 3.1.2.1 自动程序 3.1.2.1.1 将钥匙开关打开,控制台电源接通,电源指示灯亮。 3.1.2.1.2 将开关拨到自动位置,自动系统电路接通。 3.1.2.1.3 按下油泵启动按钮,油泵开始工作,指示灯亮,压力表有指示。 3.1.2.1.4 按下自动启动按钮,自动

真空淬火(退火)炉热处理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真空淬火(退火)炉热处理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真空淬火(退火)炉热处理安全操作规程 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开炉前应先检查设备的机械,电气,报警等装置是否可 靠,完好。 2.检查各电接头是否紧固。 炉体各组成部分是否清洁,正常。 3.定期检测电气绝缘性能,应符合规定要求。 4.各泵体,管道可靠,管道畅通无泄漏。

5.在清倒淬火油时做好消防保证措施。 6.设备清洁,可用洒精或汽油浸湿布擦拭,并在干燥后才能开机运行。 7.定期对设备进行润滑保养。 8.维修时或出现故障应停机(电)后进行维修,严禁带电作业。 9.用后切断电、水、气、源。 10.作业现场应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范.docx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范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范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司变形铝合金零件退火热处理的设备、种类、准备工作、工艺控制、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技术安全。 2引用文件 GJB1694变形铝合金热处理规范 YST 591-2006变形铝及铝合金热处理规范《热处理手册》 91 版 3概念、种类 3.1 概念:将变形铝合金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晶相组织结构,来改变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3.2 种类 车间铝合金零件热处理种类:去应力退火、不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时效处理。 4准备工作 4.1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接地是否良好, 并应事先将炉膛清理干净; 4.2抽检零件的加工余量,其数值应大于允许的变形量;

4.3 工艺文件及工装夹具齐全,选择好合适的工 夹具,并考虑好装炉、出炉的方法; 4.4 核对材料与图样是否相符,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规定; 4.5 在零件的尖角、锐边、孔眼等易开裂的部位, 应采用防护措施,如包扎铁皮、石棉绳、堵塞螺钉等; 5一般要求 5.1 人员: 热处理操作工及相关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知 识考核和操作培训,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 5.2 设备 5.2.1设备应按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和鉴 定,并挂有合格标记,各类加热炉的指示记录的仪表刻度应能正确的反映出温度波动范围; 5.2.2 热电温度测定仪表的读数总偏差不应超过如下指标: 当给定温度 t ≤400℃时,温度总偏差为±5℃; 当给定温度 t >400℃时,温度总偏差为±(t/10) ℃。

2

退火工艺

退火定义 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 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或得到预期的物理性能。退火工艺随目的之不同而有多种,如重结晶退火、等温退火、均匀化退火、球化退火、去除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以及稳定化退火、磁场退火等等。 1、金属工具使用时因受热而失去原有的硬度。 2、把金属材料或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后,使缓慢冷却。退火可以减低金属硬度和脆性,增加可塑性。也叫焖火。 编辑本段 退火的目的 (1)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2)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 (3)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 在生产中,退火工艺应用很广泛。根据工件要求退火的目的不同,退火的工艺规范有多种,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编辑本段 退火方法 退火的一个最主要工艺参数是最高加热温度(退火温度),大多数合金的退火加热温度的选择是以该合金系的相图为基础的,如碳素钢以铁碳 平衡图为基础(图1)。各种钢(包括碳素钢及合金钢)的退火温度,视具体退火目的的不同而在各该钢种的Ac3以上、Ac1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各种非铁合金的退火温度则在各该合金的固相线温度以下、固溶度线温度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 重结晶退火

应用于平衡加热和冷却时有固态相变(重结晶)发生的合金。其退火温度为各该合金的相变温度区间以上或 退火 以内的某一温度。加热和冷却都是缓慢的。合金于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各发生一次相变重结晶,故称为重结晶退火,常被简称为退火。 这种退火方法,相当普遍地应用于钢。钢的重结晶退火工艺是:缓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来。通过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第一回相变重结晶)以及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与此相反的第二回相变重结晶,形成晶粒较细、片层较厚、组织均匀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退火温度在Ac3以上(亚共析钢)使钢发生完全的重结晶者,称为完全退火,退火温度在Ac1 与Ac3之间(亚共析钢)或Ac1与Acm之间(过共析钢),使钢发生部分的重结晶者,称为不完全退火。前者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轧件、焊件,以消除组织缺陷(如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使组织变细和变均匀,以提高钢件的塑性和韧性。后者主要用于中碳和高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的锻轧件。此种锻、轧件若锻、轧后的冷却速度较大时,形成的珠光体较细、硬度较高;若停锻、停轧温度过低,钢件中还有大的内应力。此时可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使珠光体发生重结晶,晶粒变细,同时也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改善被切削性。此外,退火温度在Ac1与Acm之间的过共析钢球化退火,也是不完全退火。 重结晶退火也用于非铁合金,例如钛合金于加热和冷却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低温为α相(密排六方结构),高温为β相(体心立方结构),其中间是“α+β”两相区,即相变温度区间。为了得到接近平衡的室温稳定组织和细化晶粒,也进行重结晶退火,即缓慢加热到高于相变温度区间不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使合金转变为β相的细小晶粒;然后缓慢冷却下来,使β相再转变为α相或α+β两相的细小晶粒。 等温退火

退火的种类及工艺

退火的种类及工艺 退火的种类 1.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完全退火又称重结晶退火,一般简称为退火,这种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各种碳钢和合金钢的铸,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一般常作为一些不重工件的最终热处理,或作为某些工件的预先热处理。 2.球化退火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的碳钢及合金工具钢(如制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钢种)。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为以后淬火作好准备。 3.去应力退火去应力退火又称低温退火(或高温回火),这种退火主要用来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热轧件,冷拉件等的残余应力。如果这些应力不予消除,将会引起钢件在一定时间以后,或在随后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产生变形或裂纹。 退火与正火 1.钢的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称为退火。钢的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发生相变或部分相变的温度,经过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退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组织缺陷,改善组织使成分均匀化以及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减少残余应力;同时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所以退火既为了消除和改善前道工序遗留的组织缺陷和内应力,又为后续工序作好准备,故退火是属于半成品热处理,又称预先热处理。 2.钢的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钢全部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它能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对于亚共析钢正火可细化晶格,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要求不高的零件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是比较经济的。 完全退火处理完全退火处理係将亚共析钢加热至Ac3温度以上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Ac1温度以上50℃左右的温度范围,在该温度保持足够时间,使成為沃斯田体单相组织(亚共析钢)或沃斯田体加上雪明碳体混合组织后,在进行炉冷使钢材软化,以得到钢材最佳之延展性及微细晶粒组织。 铸铁之弛力退火处理几乎所有的铸件在冷却过程中都会產生热应力,在热处理过程中,特别正常化处理和退火处理之后均会成内应力,内应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於铸件的内部肉厚不同,在急速冷却过程中由於热降的差异发生,肉厚不同会使每一个不分的收缩各异,因而引起了所谓内应力,冷的部分具有较高的潜变长度,而热的部分其长度较低,故热的部分就会在冷的部分收缩后形成热点造成部份的变形,变形部分之强度,随著变形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后再不能进一步变形时,铸件内部形成某种程的弹性应力,甚至塑性应变,即為内应力,此应力几乎可高达与抗拉强度等值,一且由於任何外在的原因使局部应力超过抗拉强度的时候,此类铸件很容易因而造成破裂,热处理是消除内应力最重要的一种方法,主要程序是升高温度,令所有铸建在非常均匀而缓慢的情况下,加热及冷却。 退火温度的高低,主要视铸件的组成部分,以及必须消的强度量而定,甚至必须考虑组织的可能变化,最适合的退火温度可大致归纳如下:对非合金性的铸铁而言,约在500~575℃之间,对於低筋性的铸铁而言,大约在550~600℃之间,对高合金铸铁而言则在600~650℃之间,炉内的温度分布,必须儘可能的均匀以避免存在温度梯度,不论任何情况下,用於退火的火焰或热气体,不能直接喷向铸件,以避免在加热的时候,薄壁的部分在次引起热应力,而增加残留应力的存在量,进而引起破裂,在到达退火温度后的第一小时内大部分的内应力均会消除,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1 范围 1.1 本守则适应于碳素(合金结构钢制造的电机、电器、机械等产品的焊接结构件的退火。退火可以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还能使钢的品粒细化,以及消除内应力,并为下一步工序作准备。 1.2 焊接结构件的退火,是因为构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了残余内应力。将会使在机械加工后,引起变形,从而对产品的加工尺寸和装配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个别情况下的退火,是为了避免焊接后机械强度的降低。必须经过退火,消除其内应力的有: 1.2.1 拼合的和有断面的焊接结构件,以及不对称形状的和尺寸长、刚性小,且受单向机械加工的零件: 1.2.2 在大的动负荷条件下工作的焊接件: 1.2.3 特殊的与工艺要求的构件。注:一般的须经过退火的焊接零件,均应在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中予以说明。 2 设备 2.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 2.1.1 炉体及相关的辅助设备与工具。 2.1.2 控制系统 2.1.3 技术说明书。 2.1. 3.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操作说明书。 2.1.

3.2 320KW炉温控制系统操作说明书。 2.1. 3.3 EH.SERIES中型打点式长图记录报警仪使用操作说明书。 3 准备工作 3.1 将准备退火的工件,运至炉旁,并均具有检查合格证,无合格证者,不得入炉退火。3.2 检查工件的外形尺寸,是否能装炉。 3.3 将退火用的设计资料与工艺文件准备齐。 3.4 对设备进行检查、电气线路、冷却水路、炉内状况、周围环境。 3.5 装炉时,垫平工件用的垫块准备齐全。 4 装炉要求 4.1 工件下面应予以垫平或垂直。 4.2 工件离炉底、炉壁及工件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 4.3 工件不能相互叠放。 4.4 工件应选择热状态变形最小的位置放置,如半环之类的结构件,开口不得向上。 4.5 材厚相差悬殊的结构件,不得混合装炉退火。 5 退火规范 5.1 开炉(盖盖后,慢慢升温,2h内,升温到400℃以下;2h后,以每小时100℃的速度,加热到640℃~660℃,并保持炉内在加热过程中,各区的温度差不大于20℃。

钢的五种热处理工艺精编版

钢的五种热处理工艺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钢的五种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表面淬火、退火、正火、回火、调质工艺: 1、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700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空气中冷却叫回火。 2、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800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炉中缓慢冷却叫退火。 3、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800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特定介质中(水或油) 快速冷却叫淬火。 ◆表面淬火 钢的表面淬火 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

1.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 淬火高 2~3 单位(HRC)。 2.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 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对 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打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 一般硬化层深δ=(10~20)%D。较为合适,其中D。为工件的有效直径。 ◆退火工艺 退火是将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总之退火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退火的目的 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②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 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去应力和完全退火工艺

钢的退火工艺完全退火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及操作规程 退火是将钢材或各种金属机械零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可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在机械制造行业,退火通常作为工件制造加工过程中的预备热处理工序。 一■.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钢件或各种机械零件加热到临界点Ac3以上的适当温度、在炉内保温缓慢逐渐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细化组织、降低硬度、改善机械切削加工性能及去除内应力。 完全退火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钢件、焊接件、轧制件等。 完全退火工艺曲线见图1.1 0 ▲ 1.工件装炉:一般中、小件均可直接装入退火温度的炉内,亦可低温装炉,随炉升温。 2.保温时间:保温时间是指从炉子仪表到达规定退火加热温度开始计算至工件在炉内停止加热开始降温时的全部时间。工件堆装时,主要根据装炉情况估定,一般取2~3h。 3.工件冷却:保温完成后,一般停电(火),停止加热,关闭炉门逐渐缓冷至500C 即可出炉空冷。对某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按上述方式冷却后硬度仍然偏高的工件,可采用等温冷却方法,即在650C附近保温2~4h后再炉冷至500C。二.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逐渐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去除由于机械加工、变形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以及焊接后等产生的残余应力。 1.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见图1-3。 时间场 图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 2.不同的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参数见表C。 3.去应力退火的温度,一般应比最后一次回火温度低20~30C,以免降低硬度 及力学性能。

4.对薄壁工件、易变形的焊接件,退火温度应低于下限。

退火工艺

退火工艺退火是将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总之退火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退火的目的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②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退火工艺的种类①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是为了减少金属铸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的偏析和组织的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高温,长时间保持,然后进行缓慢冷却,以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为目的的退火工艺。均匀化退火的加热温度一般为Ac3+(150~200℃),即1050~1150℃,保温时间一般为10~15h,以保证扩散充分进行,大道消除或减少成分或组织不均匀的目的。由于扩散退火的加热温度高,时间长,晶粒粗大,为此,扩散退火后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使组织重新细化。②完全退火完全退火又称为重结晶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退火工艺。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一般是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结构钢锻件、铸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它们的焊接构件。完全退火不适用于过共析钢,因为过共析钢完全退火需加热到Acm以上,在缓慢冷却时,渗碳体会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呈网状分布,导致材料脆性增大,给最终热处理留下隐患。完全退火的加热温度碳钢一般为Ac3+(30~50℃);合金钢为Ac3+(500~70℃);保温时间则要依据钢材的种类、工件的尺寸、装炉量、所选用的设备型号等多种因素确定。为了保证过冷奥氏体完全进行珠光体转变,完全退火的冷却必须是缓慢的,随炉冷却到500℃左右出炉空冷。③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加热到Ac1~Ac3之间温度,达到不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的退火工艺。不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中、高碳钢和低合金钢锻轧件等,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加热温度为Ac1+(40~60)℃,保温后缓慢冷却。④等温退火等温退火是将钢件或毛坯件加热到高于Ac3(或Ac1)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温度区间地某一温度并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工艺。等温退火工艺应用于中碳合金钢和低合金钢,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20~40)℃,保持一定时间,随炉冷至稍低于Ar3温度进行等温转变,然后出炉空冷。等温退火组织与硬度比完全退火更为均匀。⑤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量过剩碳化物溶解。因此,它不可能消除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则在球化退火前须先进行正火,将其消除,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普通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等温球化退火是与普通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进行等温,等温时间为其加热保温时间的1.5倍。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和普通球化退火相比,球化退火不仅可缩短周期,而且可使球化组织均匀,并能严格地控制退火后的硬度。⑥再结晶退火(中间退火)再结晶退火是经冷形变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结晶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