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拒绝发话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特征

日语拒绝发话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特征
日语拒绝发话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特征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5, 3(4), 154-161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b542041.html,/journal/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b542041.html,/10.12677/ml.2015.34020

Nonverbal Behavior Using Features of

Japanese People in Refusal

Locutionary Act

Yuqin Liu1, Na Song2

1School of Software Technolog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Oct. 18th, 2015; accepted: Nov. 7th, 2015; published: Nov. 1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b54204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ased on JV-Finder video corpus and taking the nonverbal behavior as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nonverbal behavior using status and using features of Japanese people in refusal lo-cutionary act by ELAN multimedia writing software and editing nonverbal behavior formula.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in refusal locutionary act, nonverbal behavior takes 39% and frequently used by “sight”, “gesture” and “bow”. There are two ways of nonverbal behavior: used with verbal beha-vior and used independently. In refusal locutionary act, most of the nonverbal behavior appears when refusing or after refusing. According to the using status, nonverbal behavior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ntionality and supportability. In refusal act, discourse power conversion is also subtle. A refusal act needs only one turn taking or more than three turn takings depend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nts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two communicators.

Keywords

Refusal Locutionary Act, Nonverbal Behavior, Video Corpus, ELAN

日语拒绝发话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特征

刘玉琴1,宋娜2

1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大连

刘玉琴,宋娜2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18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7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0日

摘要

本文基于视频语料库JV-Finder,以拒绝发话行为中的非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使用ELAN多媒体转写标注软件,编辑非言语行为公式,试分析了日本人在拒接发话行为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使用情况及使用特征。通过本次研究得出,日本人在拒绝发话行为中,非言语行为比例占39%,其中以“视线”、“手势”、“鞠躬”为最常使用。并且,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方式分为两种,伴随言语行为使用和独立使用;在日语拒绝表现中,非言语行为出现的位置多在拒绝发出时和拒绝完成后;根据其使用的情景,可将非言语行为划分为“实质性”和“非实质性”。拒绝行为中,谈话双方的话语权转换也很微妙。一次拒绝行为的完成可能是一次话轮转换即可,也可能要经过3次甚至3次以上的话轮转换才可完成,这要视谈话内容的重要性及双方的社会关系而决定。

关键词

拒绝发话行为,非言语行为,视频语料库,ELAN

1. 研究背景

拒绝行为是有悖于对方的期待或请求的一种发话行为。拒绝行为本身带有破坏对方心情或危及人际关系的危险性(施2006:45) [1]。

Mehrabian (1981)提出,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人们所有的感受当中,只有7%的感受来自语言,而38%的感受来自声音,55%的感受来自面部表情。这些数字表明了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拒绝发话行为研究中,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以言语行为为中心展开考察[2]。

2. 研究对象

本文基于视频语料库JV-Finder (Japanese Video) [3],截取影视作品(『私が恋できない理由』《我不能恋爱的理由》、『フリーター、家を買う』《打工仔买房记》、『風の少年』《风之少年》、『全開ガール』《全开女孩》、『半沢直樹』《半泽直树》、『家政婦の三田』《家政妇三田》、『プロポーズ大作戦』《求婚大作战》)中的拒绝发话行为片段,将视频片段导入ELAN转写标注软件,进行分层分割标注等工作后,全方位地考察准自然会话下的日语拒绝发话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特征。基于影视作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非言语行为也许有待探讨,但是电视剧里的登场人物、导演及编剧等都是土生土长并深受日本教育的影响,因此演员的演绎应该能反应其国家特有的非言语特征(任2002:184) [4]。3. 分析方法

首先,拒绝发话行为以拒绝行为的发起为开始,拒绝行为的完成为结束。而关于非言语行为的分类,本文遵循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名誉教授Mark L.Knapp (1978)的七分法。①身体动作和体语行为②身体特征③接触行为④副语言⑤近体语言⑥化妆用品⑦环境因素。重点考察其中的“身体动作和体语行为”,包括视线、手势、鞠躬、其他等。

刘玉琴,宋娜

ELAN (UDICO1 Linguistic Annotator) [5]是由荷兰内梅亨马普心理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跨平台的多媒体转写标注软件,可对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等多要素进行编辑加工,是一个可对语言全方位考察的多媒体工具。本文以实际截图的视频为基础,用ELAN自建了小规模的日语拒绝非言语行为的视频语料库,即一个定位相对准确、检索方便,语言、非语言、环境等逐一关联的多媒体语料库。

本次共截取职场拒绝片段20个,将这些片段分别导入ELAN转写标注软件。进行分层分割处理,将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等进行分层标记。下表1为职场中拒绝发话行为出现次数的统计结果。

下面,在ELAN中的“层”处“添加新层”,首先为“言语行为”层,将视频按言语行为的起止时间进行分割,按角色进行台词标注,即为右侧的言语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将言语行为的出现与分割的起止时间点相一致,这样播放视频时,角色的言语行为可与下面的台词播放保持一致。

与言语行为的分割标注方法相同,在“层”处“添加新层”为“非言语行为”层,即为视频中可以观察到的本次主要考察的非言语行为。

Table 1. Statistics of refusal locutionary acts in the workplace

表1. 职场中的拒绝发话行为出现次数的统计

视频名称总计

我不能恋爱的理由9

打工仔买房记 3

半泽直树 2

风之少年 1

家政妇三田 1

全开女孩 3

求婚大作战 1

总计20

1EUDICO是European Distributed Corpus (欧洲分布式语料库)的简称。

刘玉琴,宋娜

如上述方法所述,将视频片段分别导入ELAN,进行分层、分割、标记工作。然后将这些片段设置为一个小的视频库,命名为“职场片段20个”,如图所示。这样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快速检索,准确定位(图1)。

在进行检索时,必须勾选“正则表达式”,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如“鞠躬”(图2)。

Figure 1. Workplace video clip 20

图1.职场片段20个

Figure 2. Nonverbal behavior—retrieval method of “bow”

图2.非言语行为——“鞠躬”的检索方法

刘玉琴,宋娜

关于“鞠躬”的非言语行为检索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只选取拒绝方发出的非言语行为作为本次考察数据。

按照上述的方法,将本次抽取的20个职场片段中的拒绝发话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本次数据中出现的非言语行为包含:“视线”、“手势”、“鞠躬”、“面部表情(微笑、愤怒)”、“迟疑”、“声调变换”及“离开”,因为其他的非言语行为难于界定和把控,所以本次主要考察经常出现的“视线”、“手势”、“鞠躬”这三种类型,将“面部表情(微笑、愤怒)”、“迟疑”、“声调变换”

及“离开”统一归为“其他”类型。

通过研究发现,非言语行为在拒绝发话行为中,根据使用的意图,可划分为实质性和非实质性。实质性,即为:理由说明、离开谈话场地或表明拒绝;非实质性,即为:感情输出(感谢/歉意/愤怒/为难/意外/聆听),人际关系维持或修复。(实质性用“”表示,非实质性用“”表示)

例1:

A:家の前まで送ってよ。

B:大丈夫です。(手势、拒绝)家の前の道はすっごい細いですし一通なんで。

A:じゃあ車ここに止めて送るよ。

B:いえ、(视线、拒绝)コンビニにも寄るし、あの、(迟疑)ここで、ここで結構です。(手势、拒绝)あの酔いもさめましたし、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鞠躬、感谢并拒绝)

(A与B为同事关系,且A对B有好感并追求中,A送B回家的片段出自《全开女孩03》JV-Finder 标签394)

例2:

B:返事聞かせていただいてもいいですか?

A:はい。あの、(迟疑)声をかけていただいて本当に感謝しています。(视线、感谢)スターライツさんで自分の力を試したいって思った気持ちに嘘はありません。だけど、他にやってみたいことができました。掛け替えのない人と掛け替えのないことを。

Figure 3. Nonverbal behavior—retrieval result of “bow”

图3.非言语行为——“鞠躬”的检索结果

刘玉琴,宋娜Table 2. Statistics of nonverbal behavior in refusal locutionary act

表2. 拒绝发话行为中非言语行为的统计结果

视频名称视线手势鞠躬其他总计我不能恋爱的理由10 1 6 8 25

打工仔买房记 1 1 2 2 6

半泽直树 1 0 2 2 5

风之少年 2 4 0 2 8

家政妇三田 1 0 0 1 2

全开女孩 2 3 2 3 10

求婚大作战 1 1 0 0 2 总计18 10 12 18 58

(A与B为合作伙伴关系,且B之前邀请A去他公司工作,A欲拒绝,出自《我不能恋爱的理由09》JV-Finder 标签404)

例1中,拒绝方的手势动作,伴随着言语行为“大丈夫です”、“ここで結構です”一同出现;视线目光,伴随着言语行为“いえ”一同出现;迟疑动作,伴随着言语行为“あの”一同出现;鞠躬动作,伴随着言语行为“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一同出现。通过分析得出,例1标注出的非言语行为,都为实质性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一同出现,是拒绝方无意识中间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表现。其中B最后说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并鞠躬,在表达感谢的同时,也再次表明了拒绝的意义。

例2中,拒绝方的迟疑动作,伴随着言语行为“あの”一同出现;视线目光,伴随着言语行为“声をかけていただいて本当に感謝しています”一同出现。通过分析得出,“あの、声をかけていただいて本当に感謝しています”本身并不包含拒绝意义,只是在拒绝方正式发出拒绝行为前使用,用以缓和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属于非实质性。

根据非言语行为的出现形式,可划分为独立出现和伴随言语行为出现。在本文中,独立出现时,用“I”表示,即Independent的首字母;伴随言语行为出现时,用“D”表示,即dependent的首字母。

例3:

A:また半沢が何かたくらんでるのかね?

B:支店長、やはり私は半沢課長を裏切ることはできません。課長を監視する役目は辞退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A:後悔するよ!私が人事部畑出身だということを分かって言っているんですか?

B:(I鞠躬)失礼します。(I离开)

(A与B为同事关系,A是上级,B是被威胁的下级,出自《半泽直树04》JV-Finder标签313) 例4:

A:あっ、すいません。あの、今日面接を受ける武と申しますが、あの、順番を先に回してもらうことは可能でしょうか。

B:あっ、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D鞠躬)そういったことは受け付けかねます。(D视线、拒绝) (A与B为陌生人关系,A是面试者,B是公司工作人员,出自《半泽直树04》JV-Finder标签313) 例3中,鞠躬和离开的非言语行为都为独立出现,于言语行为“失礼します”前后使用。鞠躬,表

刘玉琴,宋娜

达对无法满足对方(上级)请求的歉意之情和对对方的尊重之情,离开这一行为,则再次明确了拒绝方的拒绝意味。在拒绝发话行为中,属于有实质性作用的非言语行为。

例4中,鞠躬并伴随着“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一同使用。鞠躬在表达对对方尊重的同时,也表达了无法满足对方请求的歉意之情。属于用来保持并维护良好人际关系而使用的非实质性的非言语行为。

后面的视线行为,伴随着事实的陈述,表达了拒绝的含义。

下面将考察这四大类非言语行为在发话行为中所占的比例。Sacks (1974)指出话轮的单位可大可小,一个非语言层面的吸气或呼气可以是一个话轮单元,即可以促成话轮转换,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句子成为一个单元。本文则将说话者的一个句子视为一个话轮[6]。

根据统计得出,20个职场视频片段中,话轮共147个,非言语行为出现58次,视线、手势、鞠躬、其他分别占话轮总数的12%、7%、8%、12%,共占总话轮的39%。在本次考察的所有非言语行为中,视线、手势、鞠躬、其他分别占总非言语行为次数的31%、17%、21%和31%。数据表明,日本人在发出拒绝时,言语行为固然重要,但是非言语行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例可以看出,非言语行为出现的位置多在拒绝发出时和拒绝完成后,间接促进会话的进展,侧面展示对人际关系的维持和拒绝方的心理活动。

本次视频片段共选取20个,话轮数为147,平均每一段视频都大概有6~7个话轮。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拒绝时,大多数不是一次就结束会话,而是多次交替会话才完成拒绝。这也体现出了日本人委婉的为人处世的特点。

4. 总结

本文基于视频语料库JV-Finder,以拒绝发话行为中的非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使用ELAN多媒体转写标注软件,编辑非言语行为公式,试分析了日本人在拒接发话行为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使用情况及使用特征。通过本次研究得出,日本人在拒绝发话行为中,非言语行为比例占39%,其中以“视线”、“手势”、“鞠躬”为最常使用的非言语行为。并且,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方式分为两种,伴随言语行为使用和独立使用。伴随言语行为使用,如:[手势+ 大丈夫です];独立使用,如:[鞠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在日语拒绝表现中,非言语行为出现的位置多在拒绝发出时和拒绝完成后。

根据其使用的情景,可将非言语行为划分为“实质性”和“非实质性”。拒绝发出时的非言语行为一般都侧面展示出拒绝方的心理活动过程,可视为拒绝实质内容的一部分,拒绝完成后的非言语行为,多数为非实质内容,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拒绝行为中,谈话双方的话语权转换也很微妙。一次拒绝行为的完成可能是一次话轮转换即可,也可能要经过3次甚至3次以上的话轮转换才可完成,这要视谈话内容的重要性及双方的社会关系而决定。

今后,将在本文的基础上增加数据量,将拒绝表现细分为拒绝请求、拒绝邀请、拒绝提议,并基于B&L的礼貌原则理论,具体分析拒绝表现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意图及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视频语料库的日语拒绝行为的研究》(13YJA74003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施信余. 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行動展開パターンに関する日台対照研究: 女性友人同士の電話会話データの分

析から[J]. 国語学研究と資料, 2006(29): 43-54.

刘玉琴,宋娜

[2]徐俊凌. 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J]. 人文社科, 2008: 169-170.

[3]刘玉琴, 等. 『JV Finder』视频语料库[DB/OL].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日本語研究所, 2013.

https://www.360docs.net/doc/db542041.html,/

[4]任炫樹. 断りとアイ?コンタクト[J]. 言語と文化, 2002(3): 181-199.

[5]http://tla.mpi.nl/tools/tla-tools/elan/download/

[6]刘悦明. 关于话轮研究的综述[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41-145.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2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3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4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5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6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8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 10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1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12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13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4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5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6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7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 19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20 How Can Women Survive—Consider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21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22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 23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4 论《红字》的模糊性 2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26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27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8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29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3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31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32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3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3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3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37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38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3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40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姓名:徐冬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罗耀光 20080401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研究生:徐冬梅年级:2005级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老师:罗耀光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文摘要 “拒绝”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过去的20年里,拒绝言语行为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几个方面,如社会因素对其策略使用的影响,跨文化语境中的拒绝策略使用,以及通过拒绝行为来研究语用迁移。并且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以在校大学生实施的日常拒绝行为为研究对象。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实施的拒绝言语行为充分体现了其不礼貌(即威胁被拒绝者的面子)及冲突本质。在英文商务信件中表达拒绝信息时写信人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主要目标,传递坏消息,二是次要目标,和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任何不当的拒绝行为实施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客户流失,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这类英文商务信件的特点决定了写信人在信件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拒绝信息的礼貌传递。 有鉴于此,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指导,对英文商务信件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使用进行了专门研究。本文首先对拒绝言语行为,尤其是英文商务信件中的拒绝言语行为,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中使用的礼貌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应用于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实施的礼貌策略有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直接策略,每种策略都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在分析的过程中作者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例证。通过对这些策略进行定量分析,作者发现在实施拒绝这一言语行为的时候,使用更频繁的礼貌策略是消极礼貌策略,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这一分布与写信人的写作目标有一定的联系。最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关注听话人,宣称双方共同点,使用模糊语,表明原因以及非确指。 本研究有助于人们在商务沟通中更好地运用礼貌策略来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指导人们提高该类英文商务信件的写作能力,进而帮助人们进行成功的交际。同时,该研究对于英文商务信件的研究与教学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商务信函; 礼貌策略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542041.html,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作者:崔丽丽姜群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因为其威胁面子的特征和对语用能力、文化沟通力的高要求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的敏感话题。本文以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为理论基础,分析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常用策略。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弗罗尔金娜;新闻发布 拒绝言语行为分属言语行为理论,随着请求、建议等言语行为的研究逐步深入,拒绝言语行为也慢慢进入到语言学家们的视线。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始于Beebe,森山卓郎等语言学家。对于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等。他们对于拒绝语的研究都是在Beebe等人的“语义公式”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扩展研究。俄罗斯语学界对“拒绝”的研究,尤其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一般是将其与“不同意”的概念相对比或结合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观点为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一、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 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特色,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 她将隐含分为形式隐含和内容隐含两种,内容隐含又包括意思隐含和非意向性含意。她的研究重点是意思隐含(意思隐含是指规约性程度不同地表达这种或那种意向性意义的各种间接的言语表达式),她将意思隐含分为两大类: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语句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的范围内就能得到充分解释,而语篇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范围内不能得到充分解释,必须有补充信息。语句层次隐含分为:语义性、主观评价性及常规一语用性意思隐含;语篇层次隐含则分为:语境一文化性、逻辑一情境性及心理一策略意思隐含。① 二、俄语拒绝言语行为 结合弗罗尔金娜的相关理论,笔者从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两个方面分析语料。对于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我们参考国内语言学家吴建设对于间接拒绝语的分类,作如下具体分类:在语句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词汇策略、句法策略。在语篇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语境文化策略和逻辑-语用策略。 (一)语句层次的表达策略 1.词汇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专科学生“拒绝”言语行为语用迁移Word版

高校英语专业专科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陕西教育学院70名英语专业普通专科 学生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收集统计数据后,作者发现受试者在用英语拒绝他人时,不同程度地受到语用迁移的影响,从而导致语用失误。因此,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探讨其主要成因,并针对如何提高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提出相应教学方面的建议,以期对专科英语专业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专科英语专业跨文化语用语 用迁移对策 引言 brown & levinson (1989) 指出,“拒绝”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言 语行为(即face-theory acts, ftas)。为了尽量将这种威胁降到 最低,受邀人应该学习一些保护对方面子的拒绝策略。“拒绝”虽 然存在于所有语言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和文化都以同样的方式拒绝,因为拒绝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beebe, takahashi, & uliz-welts(1990)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拒绝’对于非英语 母语使用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习得l2的“拒绝”言语行为时,会不同程 度地受到语用迁移的影响。语用迁移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语言和文化语用知识对二语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和学习所施加的影响”(kasper,1992)。从习得的阶段性和语言自身结构来划分,语用迁移分为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文化迁移等。从宏观语用研究的角度划分,有语言语用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两大类。从迁移所产生

的效用和方向性划分,有语用正向迁移、语用负向迁移、语用语内迁移和语用语际迁移。语用迁移研究是二语习得领域一个较新的课题,主要考察二语学习者在实施具体言语行为时受到的来自母语的影响。 许多言语行为都被作为语用迁移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如问候、道歉、邀请等。而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并不多见。同时,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语用能力迁移性调查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陕西教育学院70名英语专业普通专科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语用迁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针对专科英语专业教学提出相应建议。 研究方法 1.受试 陕西教育学院70名英语专科的大三学生。收回有效问卷67份,他们当中有75%过了英语四级。为了使调查结果有对比性,作者邀请了四位英语母语者填写了另一份问卷调查,此项调查旨在让英语母语使用者对受试者的拒绝进行评判。每份问卷包括67名受试者在四个情景中做出的共268项拒绝,他们每人对这268项拒绝策略逐一进行评判,给出“可接受”,“不可接受”,“完全不可使用”三个评判结果,并对他们给出的评判作以解释和说明。英语母语者是初次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两男两女,年龄在22 岁~25岁之间。 2.研究工具 话语补全测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一直是言语行为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被拒绝者面子的行为。本研究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依据,以Beebe等学者的“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旨在调查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女性比男性使用较多的间接拒绝策略,而男性比女性使用较多的直接拒绝策略。 【关键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 0 引言 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性别差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请求、道歉、邀请以及恭维语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的差异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人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模式。 拒绝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但它在本质上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通常要求拒绝者使用礼貌拒绝策略来维护或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有Rubin&Joan (1983)、Takahashi&Beebe(1986)等,国内的研究有马月兰(1999)、姚俊(2003)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拒绝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语用和跨文化对比方面,对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则很少涉足。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 1 理论基础 1.1 Brown &Levinson 的礼貌理论 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和赞同;而消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顾全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使社会交际能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的交往中,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如,命令、警告、提醒等言语行为可能会有损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而反驳、批评等言语行为就可能有损听话人的积极面子。Brown&Levinson认为,为了保全听话者的面子,人们需要采取一些言语策略来减轻这些言语行为带来的面子威胁。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积极面子的行为(Brown&Levinson,1987)。因此,拒绝者为了减少对被拒绝者面子的威胁需要采用礼貌策略来维护对方的面子,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1.2 拒绝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拒绝信函中的应用研究

洛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Th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Business English Refusal Letters 姓名马芯 系(部)外语系 专业英语 班级B111231 指导教师韩慈红 2013 年6 月6 日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拒绝信函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自世界村这个概念出现以来,商务英语信函在商业事务中占据了相当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地位。礼貌原则作为商务信函写作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在不同类型的信函中表现各异。而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拒绝类信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务信函,对礼貌有着特殊的要求。 在商务英语信函中表达拒绝信息时写信人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传递坏消息,二是和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任何不当的拒绝行为实施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客户流失,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这类商务英语信函的特点决定了写信人在信件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拒绝信息的礼貌传递。 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指导,对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拒绝信函中的应用进行专门研究。本文首先对商务英语信函,尤其是商务英语拒绝信函,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商务英语拒绝信函中使用的礼貌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应用于商务英语拒绝信函中的礼貌策略有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直接策略。 一封讲求礼貌策略的商务拒绝信函不仅可以帮助写信人在传递一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时说服客户心平气和地接受被拒绝的理由,还能在商务交往中保持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本研究还对商务英语信函的研究与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商务英语拒绝信函,礼貌策略,面子理论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无论是发生在日常交际、职业交往、商务谈判还是政治协商中,都是一种需要言者谨慎处理、听者敏感释话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而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同一场景中,汉语使用者和英文使用者在实施拒绝和解译拒绝等方面会存在许多差异。关于将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存在单纯列举语料、直白描写语料和罗列对比数据等问题,缺乏解释性的研究、系统的言语行为策略分类和高度概括性的总结等。 本研究不是单一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而是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试图从多个理论视角,结合抽样语料,考查和探究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解译模式、策略偏好、及物性选择对比和文化语用原因等。在开篇两章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等作简要阐明之后,第三章详述了语料来源。语料的收集和取样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以往的研究多直接使用语篇补全测试(DCT)完成数据采集工作,本研究则不仅在问卷设计上大下功夫,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调查、试点测试、反馈和面谈、按比例抽样等多种可控的实验方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使其具有普遍性。另外,也利用现代职场剧中相关场景的视频转录方式,收集到另一组视频语料。 为尽量避免随机采样的错误,同样将其按比例抽样,作为对第一组语料的补充,弥补DCT采集语料存在的若干弊端。接着,从四个视角,即“言之解”、“言之行”、“言之法”和“言之因”对汉英语料进行观察、描写和解释,力求在一个更立体的多维平台上研究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视角一是从关联理论看“言之解”,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明示——推理过程对间接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期待的满足甚至是放弃都是以言语行为得解为目的的。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关联意义的使用,是解译拒绝的关键。 本研究中的拒绝,可以理解为职场人际交往时,会话互动中产生的针对一方提出的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等给出的具有动态语境假设的选择。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观测三类关联意义在汉英拒绝释话中的使用频率,为的是对比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在释义拒绝时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也为的是辅助解释汉英拒绝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更是为了印证“最佳关联”是在不同认知环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

(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交往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建议或提供之后,说话人所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拒绝也被诸多学者定义为对话中“不期待的第二部分”。布朗和列文森把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明显的面子威胁行为的种类,因此它的交际策略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际双方关系能否顺利发展。本文对英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细致阐述了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是语境,随着语境的改变,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也会不断变化。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遵循的语用原则时,本文采纳了索振宇的得体原则。在得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总结出了直接拒绝策略和间接拒绝策略。根据得体原则和拒绝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访谈和电视剧中的拒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并 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的语境能更地道的拒绝他人的 请求、邀请、建议和提供,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作者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将要进行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的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文摘要】Refusal is one of the speech acts that frequently occur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non-cooperative” option which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interlocutors’request, invitation, suggestion or offer. And

奥斯汀与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与他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关于《如何以言行事》 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演讲(共12讲)。在此之前,他每年在牛津大学以“词语与行为”为题讲课,所涉及的围与在威廉詹姆斯讲座的围差不多。他去世后,其学生把他的这些讲课笔记整理出版,形成此书。该书体现了奥斯汀的思想精髓。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1,“描述”谬误 在奥斯汀看来,哲学家们一直假定,述的作用主要是描述某种事态,或述某种事实,而且这种描述或述必须是真的或假的。当述的意义就在于被证实这种观点出现以来,人们发现有些述是无法被证实的,即无所谓真假,因而是虚假的述,而非真正的述。于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许多明显虚假的述世实际上是不是表现为‘述’”(1978,p.2).他认为,并非所有真或假的述都是描述,因此,他不用“描述”这个词,而用“记述式”这个词。 e.g. There’s a spider in your hair.→ warning. I’ve got a gun. →threatening You’re an idiot. →insulting

I need the salt. →requesting 我愿意(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合法妻子)→履行婚姻仪式。 我命名这船为伊丽莎白女王号→为船命名 From the above examples, these utterances are doing far more than simply assert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assertion is not involved in these utterances, but rather that there is a more basic purpose behind them. Austin wanted to counter a commonly held view by philosopher and semanticists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making assertions is to describe some state of affairs. 奥斯汀的“以言行事”理论“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Levinson,1983:228)。归根到底,我们要阐述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言语行为”(1975:148)。 2,奥斯汀的初期理论: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 如下面的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者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称为施为句: 1) I promise I’ll be there. 2) I admit I was foolish.

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

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或邀约,人们并非不分情况而一例采取“接受”的态度,事实上也经常会遇到和使用“拒绝”。经验告诉我们:拒绝言语行为用得不好,往往会给交际双方的关系造成伤害;而恰当、得体地使用拒绝,则有助于减少乃至避免伤害,使双方本来良好的交际关系得到维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言语行为相关理论,对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讨论。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一定数量的不同性别、职业、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个人做了走访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归纳和对比,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两类,逐一分析不同被调查者针对不同情境所作出的拒绝反应;同时,笔者又参阅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不同被调查者他们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心理策略进行了分类考察。本文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医生和工人这四个群体。大体说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大家在拒绝言语策略的选择上具有如下倾向性:拒绝对象为陌生关系,拒绝策略组合多为“道歉+找借口”;拒绝对象为一般关系,拒绝策略组合多为“道歉+陈述客观原因”;拒绝对象为亲属关系,特别是长辈对晚辈,拒绝策略组合多为“批评教育+推迟”,或者只使用批评教育这一种策略。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了不同个体因素对拒绝策略选择的影响作用,并得出了一些认识。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本文特别对问卷调查这种形式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希望能为本课题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设想新的思路。 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拒绝; 交际; 情境; 拒绝 言语行为; 拒绝策略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张旭;高小岸;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语用等效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时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接受者的反应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重点。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判断原文对原文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译者应当以语用等效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影响。 作为语用学领域中重大贡献的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牛津哲学家John L. Austin提出的,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他认为人们谈话时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也就是说,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以言表意行为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实施的行为,如命令、提议、许诺、威胁、感谢等;以言取效行为是对听者施加影响的行为。实际上话语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义;话语的施事是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话语的取效是表意对话语接受者产生的相应影响。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施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说出句子表达了字面意义,而后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一旦意图被识别或得到满足,就会在听者身上产生一些变化或结果,也就是言语行为的取效。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行为;人们不仅发出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以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换言之,以言施事行为有着某种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言外之力是语言使用者想让他的行为产生的交际价值或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达了同样的言外之力,虽然前者是直接的劝阻而后者是间接的建议。因此,解释话语字面含义的以言表意行为应当服从于言外之力。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因为它表现了话语的交际用意,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相一致。事实上,“言语行为”这个术语通常在狭义上仅仅被理解为话语的言外之力。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局限于口头言语,而且对于书面言语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而对翻译有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Robinson说:“洞悉翻译和语言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译者翻译的不是词语,他们翻译人们用词语做了些什么”。既然意图是意义的一部分,对意义的理解必须要将意图考虑在内。交际不仅仅是通过命题内容达到的,而且还要借助言外之力。因此,在翻译中仅仅停留在命题层次是不够的,因为说话人木但要发出表意行为,而且常常还要传递其施事行为并期望产生一定的取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之力和取效结果与原文的相一致,必要的时候抛弃表意意义,这就是翻译中的语用等效。仅有形式翻译或语义翻译不能执行给译文读者传递言外之力的功能,译者有必要掌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将它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虽然在许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在翻译中可以不言自明,但有时“不同的文化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言语行为”。再加上认知环境及语言习惯的不同,译者难以完全转换原语的文化语境并将其在目的语中再现,但通过体会原文的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原语作者的意图,译者应该能够使其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等同或类似于原文给原语读者带来的影响和感受,从而在目的语文化中充分再现原语的文化语境。

商务英语信函的委婉拒绝策略及其语用功能

1 商务英语信函的委婉拒绝策略及其语用功能 摘要:委婉地拒绝顾客的要求、请求和建议等在英语商务信函写作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Brown, P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为指导,阐述了英语商务信函中常用的三种委婉拒绝策略,即运用第二人称、运用模糊限定语和使用情感词,并从语用角度分析它们的交际功能。关键词:商务信函;委婉拒绝;语用功能 Tactful Brush-off Strategies of English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Peng Huail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It is commonly used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to refuse euphemistically customers ? requirements, requests or suggestions. This paper based on Face Theory of Brown and Levinson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Leech, expounds three common tactful brush-off strategies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namely applying the second person, using hedge and emotional words, and analyze s its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Key words: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euphemistic refusal; pragmatic function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这使得商务信函在国际商务交往活动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在商务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接受顾客的请求、要求或建议等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给顾客以信任和满意,商务人员常常需要借助委婉表达方式,来拒绝对方的请求、要求或建议,以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避免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 在商务英语信函中表达拒绝信息时写信人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主要目标,即传递坏消息,二是次要目标,即与读者保持良好关系。任何不当的拒绝行为实施都有可能造成客户的流失,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同比,写信人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拒绝信息的委婉传递。有鉴于此,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以及利奇的“礼貌原则”为基础来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常用的三种委婉拒绝策 2 略,即运用第二人称、运用模糊限定语和使用情感词,并从语用角度进一步讨论它们的交际功能。 2.委婉拒绝遵循的理论和原则 语言交际过程中要遵循一些理论和原则,同样,在委婉拒绝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理论和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