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简介生平

李清照简介生平
李清照简介生平

李清照简介生平 李清照
(1084 年 3 月 13 日~1155 年 5 月 12 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 (今属山东济南) 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 (公 元 1084 年 3 月 13 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 1155 年 5 月 12 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 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 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 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 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 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 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 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 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 须眉之刚毅; 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 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 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 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 、散文 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 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词坛中独树一 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 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 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 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 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 “语尽而意不尽, 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 以致赢得了婉约派 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 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

、陆游
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 位女词人,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 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 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 卷,《漱玉集》5 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 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 人,进士出身,苏轼 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 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 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 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 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 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 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 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 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 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 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 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 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 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 而她在爱情 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夫妇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过着幸 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 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 进行词的创 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 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 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 《嫏环记》 载, 赵明诚接到后, 叹赏不已, 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 这首词也杂入其间, 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 说: “只三句绝佳。 ”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 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 1127 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 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 尽, 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 南宋王朝腐败无能, 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 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 日绝句》,赞项羽 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 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 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 受到了欺骗, 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 而李清照也发现 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 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 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 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在“寻寻觅觅、 冷冷 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 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 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 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 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 奔放的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 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 表达对宋王 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 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 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 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 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生平经历

李清照生平经历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 摘要:“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人生离奇曲折,颇具故事色彩。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带给她生活态度的转变,形成前后时期风格迥异的词风。“婉约”是她的主要词风,在此基础上,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时期。前期词风清新明快、风韵优美。后期词风哀婉悲郁,凄苦深沉。 关键词:李清照简介人生经历词词风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居婉约派之首,其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赢得历代文人的称颂。沈谦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合李清照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她创作的众多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佳词绝句,个人认为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创作风格。我想从她几个主要的生活阶段结合她在期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她的人生经历和她的词风。

一、李清照待字闺中时,词多描绘少女时代的欢乐生 活或自然景物,词风清新明快、轻快活泼、富有 生活气息。 1、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出自韩琦门下,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精通经史,长于散文,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能文,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既爱好琴棋书画,也喜欢划船、荡秋千以及“打马”之类的闺房雅戏。她和那些谨守闺训、不苟言笑的侯门千金不一样,颇有几分不拘礼法。 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为李清照少女时代所作。词中没有从正面描绘主人公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溜”、“走”、“回首”、“嗅”一连串具有特征的动作,我们描绘了一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资料]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着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后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

爱国故事:李清照爱国的故事

爱国故事:李清照爱国的故事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 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 历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 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 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 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 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 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 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 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 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个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 深深的自责。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 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 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 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 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 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 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 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 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 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 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有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 破墙盗走。

李清照生平事迹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当朝右丞相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

走进李清照讲解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有《漱玉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第一节少露文才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

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第二节汴京成婚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服,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

李清照的号

李清照的号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人物简介 李清照 [1]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

李清照的悲惨故事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词”在宋代终于推翻“诗庄词媚”的传统藩篱登上了当时文坛的霸主地位。“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又被称为“词之正宗”。在婉约派词人中李清照可谓独树一帜,引人注目。她的一生跨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社会由平静祥和到动荡不安,丰富而坎坷的社会生活,使得李清照的词内容广泛,风格独特。通过她的词,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而且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的沧桑剧变,人民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中所演绎出的悲欢离合。李清照的词既有伉俪情深的愉悦,更有国破家亡的悲叹,纵观其一生及其词作内容,所蕴涵的悲剧情结颇耐人寻味。可以说,李清照词中的悲剧情结,不仅把“词”的文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奠定其词人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悲剧情结使得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不让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在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女词人。 一、悲剧情结的体现 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情结”是指长久隐藏于李清照内心深处的悲剧情感、因素、意识对她的词作及对人生观、创作动机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是作者清醒地意识到的,有些则是作者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无论何种情况,后人都可通过词作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判断出来。李词中的悲剧情结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词作中对“愁”字的运用和咏物的大异其趣。 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尽管每次含义都不尽相同,但让读者看来隐藏在“愁”字后的悲剧情结则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作者的“闲愁”。这具体体现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还算幸福,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就是如相思之愁、离别愁、由相思而孤独之愁等。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早卒之长女。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很温馨的大家庭里,时常沐浴着亲人们的无限关爱,生活无拘无束。在及笄之初就四处游赏,家乡的风景名胜、齐鲁大地的壮丽山川,她都饱览无余。及笄之后,一个待字出嫁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而父母对东床的遴选又举棋不定。李清照的心里话又难以启齿对父母亲表白,于是她便选择了善传心曲的词来表达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一首“口气宛然”的青春易逝之叹。一夜的“疏雨骤风”使得词人对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非常吃惊、生气,不禁大声呵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对“花事”的关心正是对青春的感叹和珍惜。“逝者如斯”、“青春易逝”,作者生气的话语中蕴涵着一种无奈的凄伤之情。 少女时期,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隐隐愁绪正是情理中事。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找到了当朝重臣赵挺之的公子赵明诚。赵明诚出身名门,还是太学生,文化素质也很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喜结良缘。这一对天作之合的少男少女是幸运的。赵明诚好梦得圆,李清照择婿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人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理应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沐浴在爱河中的李清照在初婚时的词作几乎是清一色的闺房昵意,伉俪相娱。但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旧党失势,党争加剧的政治斗争就开始了。李清照本来想借着公公赵挺之的大权援救自己的父亲李格非,但落了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事已至此,李清照被迫回乡暂居。此时词人的作品可谓“悲从中来”,悲不能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人生经历

一、人生经历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佑党籍(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或为汉国公王准孙女),也知书善文。可谓书香门第、生活优裕。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开封)、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是太学生,喜好收藏前代石刻,后成为著名金石家。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佑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金兵攻陷青州,北方大乱,李清照与丈夫南渡避难,仓促之下放弃了大量文物。《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南京)。”这些来不及带上的书册什物,被留在赵家青州故第,堆满了十余间屋子,最后被乱兵所焚。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李清照生平经历

李清照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李清照的一生-作文

李清照的一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也得到证明。 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 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很多词。 李清照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 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 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 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 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 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 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么好了。

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 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寢忘食三日三夜,写成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夹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 然后就拿给友人陆德夫看。 陆德夫看了之后就说:你这作品只有三句是好的,其余都是垃圾。 赵明诚激动得浑身发抖,忙问:哪三句?那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听了,脸色发青,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陆德夫问他去哪里,他说:看看本城哪座楼比较高。 干什么?好让我跳下去,就此了结残生。 陆德夫忙劝阻。 赵明诚命虽保住了,但心里留下了阴影。 想想也是,李清照词写得好,人又长得漂亮,丈夫若是个废物,自然会觉得有点危险。 李清照身材苗条,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但性格坚强,不像是窈窕淑女。 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

李清照研究综述

李清照研究综述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是我国杰出的女词人、作家,她的诗、词、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即已蜚声文坛,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人们开始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及其著作的编订是从宋代开始。李清照死后仅十年左右出版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即著录有《李易安集》十二卷,而《萍洲可谈》、《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录李清照的词集即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六卷本等多种版本。仅宋元人编著的词选、词话(诗话)、笔记选录李清照词的就达十八种之多,而明清两代著录李清照词的词选、词谱、总集、词话更多达五十多种。编于南宋前期的《碧鸡漫志》以及《苕溪渔隐丛话》、《云麓漫抄》等书,对李清照已有论及,对她的词作、词论、文章也有所著录。 清人俞正燮著有《易安居士事辑》,陆心源著有《癸巳类稿易安事辑书后》,李慈铭著有《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题跋后》对李清照的生平、著作均作了精细的考订。 近代对李清照的研究颇有进展。任映红《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两文,对李清照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关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

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散见于国内各报刊杂志的有关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研究论文。 就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通过对比的方式,在文本中为读者呈现出人与自然相遇的本真状态,建立起一个“我-你”关系的审美世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阅读这样的作品,能激发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世界的交流,建立起多重的“我与你”关系的相遇。《如梦令》中,诗人首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它”关系世界,即“卷帘人”和“海棠”的关系。在这一种世界中,人与自然虽然没有阻隔和遮挡,但是却无法交流,人对自然的变化毫无察觉。这时,“卷帘人”与“海棠”虽然相见却无法相遇。“海棠依旧”的回答是一个没有诗心、也缺乏审美情趣的回答。 另一个世界是“我-你”关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向人敞开, 同时也是人向自然敞开的世界。虽然“帘内人”不曾看见“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却能凭着和自然相遇的感知,做出不同的判断:“应是绿肥红瘦。”“帘内人”通过与“卷帘人”的对话,突破了时空的阻隔,达到了和“海棠”的相遇。 2、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 知否? 应是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五/六年?(1151—5/6?) 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 一、家人·弟子 父:李格非,字文叔,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生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有的学者推测是后者,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续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继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删定官。 夫:赵明诚,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岁。赵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为金石考据家,官至江宁(今南京)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公:赵挺之,字正夫,谥号清宪,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概的女儿。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时封岐国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桧之妻,但李清照一直耻其夫妇为人,无往来。 女弟子:韩玉真(玉父),小时曾向李清照学诗,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资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赶考,考中后却被抛弃,韩四方奔波万里寻夫,留有感怀诗《题漠口铺并序》一首传世。 据陆游文中所记,她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 二、生平 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后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开始编写《金石录》。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三月,赵明诚母死于南京,明诚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十二月,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江宁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岁。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将大部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兵乱,尽散失,身边仅余数箱。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钟氏之家,被邻家钟复皓盗去五箱,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她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 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 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 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 作者:佚名 家世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 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 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 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 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 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 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 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注重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所以,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不过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

浅析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析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杨利 摘要:李清照虽被称作婉约词之宗,但她也有着作为一个女性最正常的人生经历。在她毕生的词作中,反映出了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她的人生经历都一一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之中。当她处于天真的小女孩、待字闺中的少女、初嫁的新妇、思念夫君的少妇及飘零的中年妇女这五个不同的人生时期,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内容也都随之改变。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有了这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才使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也才使得她被称作婉约词之宗。本文通过她创作于五个时期的不同词作对此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词作人生经历影响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四库提要》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然而,作为女性,李清照也拥有着众多女性所共有的特质。她的一生,有着大起大落的变化,有着许多的感情变迁。从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一直到孤独飘零的妇人,经历了诸多的世事变迁,导致她的感情及人生态度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的这种情感变化是真实的、自然的,也是细腻的,从而导致她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了这种变化,最后就形成了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心路历程和她那自主的生命状态使得她的创作风格在不断变化,表现的情感及内容也不断变化,她将女性细腻、婉约的内心世界,用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开辟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反映她处于不同人生时期不同人生经历却都饱受赞誉的五首词: 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时期--《如梦令》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在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也爱好文学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她也就自小习文弄墨,工诗善词,有了较好的文学功底。 幼时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多岁的《如梦令》就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1]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童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

[资料]李清照生平简介

[资料]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后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

民族的灾难,悼亡思乡,沉郁感伤。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她的词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崭露头角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间的一个士大夫家庭里。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是个有名的学者,母亲王氏,也善于作诗词写文章。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这些饱学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饮酒赋诗,议论纵横。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浓郁的文学空气的影响,对吟诗作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似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独居闺房,透过重重竹帘,只见屋外洁白的梨花飘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摇曳多姿,她突然生发出一种寂寞情绪,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词,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后,她轻拨瑶琴,开口吟唱起来。 此时,客厅内正高朋满座,宾客们一听到这美妙的乐曲,立时停住谈笑,侧耳细听: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宾客听罢,频频赞叹,其词精美,其音妙绝,真是珠润声圆,惊心动魄。其中有个叫晁补之 这首《浣溪沙》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诌,的客人问李清照父亲李格非:“ 何足道哉。”晁补之惊喜地说:“信口一唱,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 李格非见客人赞叹不绝,一时高兴,拿出李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诗词,故意说这是女儿不知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