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原创

孟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原创
孟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原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内容摘要】孟子是我国伟大教育家,他主张平民教育,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且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孟子教育因材施教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为鲁国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子,故孟子可谓孔子的四传弟子。孟子在儒学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孔子并重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但在其基础上又有很多独到的思想。孟子比孔子更加注重“以民为本”,因此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更加是基于平民的基础。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这样一句话:“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的这段话就阐明了只有人民都接受教育,懂得礼仪,国家才可以安定和谐,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其实就是在主张推行全民教育,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在今天都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这就叫五伦。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宰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建议,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就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就能够做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意见似乎很有办法;可是到我们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是一筹莫展。所以孟子提醒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去当别人的老师。他还说,现在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放弃自己的田地,去替别人耕田。自己的田不耕,反而去替别人耕田算什么呢?对别人要求很严格,自己承担的责任却很轻;希望别人变成好人,却忘记了自身修养的重要,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别人会听吗?

亚圣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身为一名教师到底应当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呢?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首先,“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这段话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参考。孟子是说,第一,要广博地学习,知识不够的话就无法触类旁通,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二,要详细地阐述,也就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领会的道理,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最后才能用自己的话对问题进行扼要的说明概括。

其次,要开拓心胸。孟子曾经说过孔子这样一句话:“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呢?登的高望的远,心胸、眼界都不同了。等到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都变小了。接下去的话就更有意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不会被别的水所吸引了,在圣人们下学习过的人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孟子实际上在讲他自己呢:我在潜心学习孔子创立的学说,但是很可惜,生得太晚了,不能做孔子的学生,只能私底下把有关孔子的材料找来好好地研究,但这样也算是在圣人们下学习过了,所以其他各种理论、言论就不值一提了,在圣人门下学过了,看过了大海,其他的小河流算什么呢?孟子以此来说明,老师和学生都一样,要开拓心胸和眼界。

再次,要知行配合。知识跟行动配合,才有可能去验证我们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尽心下》)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就是所谓的“身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身作则。可见孟子很强调知跟行要配合。知行配合也成为后来儒家一个重要原则。

最后,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的话,但其实孟子一直在实践着这四个字。孟子的弟子曾对孟子说:“夫子之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尽心下》)而孟子也曾说过“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主张大规模的实行教育,主张平民接受教育,这正是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表现。我们身为教师,应当很好的去饯行这四个字,在对待学生时要一视同仁,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不因为某个学生聪明而特别关照,也不因为某个学生反应较慢而放弃对他的教育,只要是想要学习的学生我们都应当诚心接纳,这是甚为老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具备了成为一个老师的基本条件后,我们应当怎么去教学生呢?我们知道,在儒家里面,从孔子开始,就特别强调“因材施教”四个字。因材施教是很好的方法,但这只是个原则,怎样因材施教呢?孟子提到教育的五种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

第一种,像及时雨一样,润泽点化,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老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事而随机指点,帮助他转化提升。

第二种,成全品德的,就是说,老师教学生要修养品德。这在儒家是没有问题的。孔子教学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因为德行才是一个人生命的目标,是真正的光明大道。

第三种,培养才干的。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才干,使其用之于社会,造福于百姓,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

第四种,解答疑问的。比如我们读书,有很多疑惑,老师都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把问题说清楚。

第五种,“有私淑艾者”,就是靠品德和学问使别人私下学习的。孔子这个老师,对孟子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孟子自己去学的,而孟子把书写出来,留下他的品德和学问,后代的人也可以跟孟子学。我们不可能随时都能碰到好老师,所以有时候就只能跟古人学,跟外国人学,从书本上来学,这当然也是一种教育。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上》)学代表学习,问代表请教,学习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心找回来。这说明孟子思想对这个心特别重视。

孟子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教于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

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孟子还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孟子曰:“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上》)就是说,古代的人是和别人交换儿子来教育的,即易子而教。为什么?孟子接着说,父子间不要互相用善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善来互相责备,就会彼此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这里谈到家庭教育的特别之处,也就是儒家思想里不容易说清楚的地方。一方面,要有家庭教育,像孟母三迁的故事,做父母的有责任把孩子教育好,使其走上正路;另一方面,孩子要懂得人生道理,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老师,需要学校的整个的设计。在家庭方面,则是亲情为重。比方说,爸爸教儿子做好人,久了以后儿子难免会有点意见,他会说,父亲大人,你所教的,您好像自己都没做到。如果父亲跟儿子解释不好或者训斥儿子的话,父子间的感情就会容易出问题了。所以,孟子教导我们家庭教育要拿捏分寸,一方面要给子女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知道底线,就是不伤害感情。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对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发展。孟子亲身作了示范,我们不妨亦步亦趋。

【参考书目】

1.《〈孟子〉注评》,金良年,凤凰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2.《孟子的智慧》,傅佩荣,中华书局,2009年6月第一版。

3.《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李玉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4.《孟子教育学说》,余家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