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资料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资料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资料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资料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资料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张衡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

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4、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现代科学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张衡的故事6则完美版

《张衡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一): 少年张衡的故事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之后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 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张衡的故事(二): 张衡小时候的趣事 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样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 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期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十分刻苦。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呢。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 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 商朝前1600-1100 汤盘庚→殷 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 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 春秋前770-476 /洛邑 战国前475-221 // 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 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 新朝 8-23 王莽长安 东汉 25-220 光武帝洛阳 三国

魏 220-265 曹丕洛阳 蜀 221-263 刘备成都 吴 229-280 孙权建业 西晋 265-316 司马炎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 304-439 // 南北朝 420-581 // 隋朝 581-618 杨坚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 宋朝北宋 960-1127 赵匡胤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临安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演讲稿: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城南友谊小学一年级(2)班的刘羽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张衡。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颖,态度谦虚,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先在天空挂着的,一会儿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齐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地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每天读起了天文书籍。 之后,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有精铜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十分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与他从小就爱学习、爱科学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且他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才获得了这样的成就。 我们应该汲取张衡刻苦钻研、刨根问底的精神,勤奋学习、坚持不懈。今天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明天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自己的梦想。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

中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

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七岁儿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全集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七岁儿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全集,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七岁儿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全集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一 晋文公称霸后,曾经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便与晋国签订了友好盟约。接着,郑国又与秦国签订了盟约,秦国派三个秦国将军带兵驻守在郑国。两年后,晋文公病死了,一心想扩大势力的秦穆公心想:“现在攻打郑国,晋国一定不会出兵援助,这正是攻打郑国的好时机啊!”于是,他派孟明视率领军队与驻守在郑国的兵将里应外合,攻打郑国。 当秦兵进入郑国时,忽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人拦住他们的去路。孟明视问道:“你是谁啊?”此人回答说:“我叫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孟明视心里非常纳闷:“攻打郑国这么机密的事,他怎么会知道呢?”那个自称使臣的弦高继续说道:“我

们国君知道你们将路过此地,便派我给你们送来一份薄礼。”说完,他就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收下礼物后,孟明视对部下说:“我们本来是想偷袭郑国,没想到他们早有所准备,我们还是撤军吧。” 其实弦高只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在回家途中正好遇到了秦军,并发现了他们即将偷袭郑国。当时赶回郑国报信一定来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一面冒充使者稳住秦军,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消息。 郑国的国君收到消息后,连忙派人去查看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他们正在做战前准备。郑国国君对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将军下了逐客令:“你们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已经无力供养你们了,还是请回吧。” 驻守秦国的三个将军知道泄露了秘密,只好连夜离开了郑国。 弦高智退秦军,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机智和勇敢。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弦高学习,机智地处理问题。 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二 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原,所以不断派兵攻打列国。他带兵拆散了燕、赵两国的同盟关系,占领了赵国的都城,还夺去了燕国的大片土地,并把燕太子丹留在秦国当人质。后来,太子丹悄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他统计出中国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大约有2,500颗,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张衡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也是相当准确的.张衡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其大小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从暗处看明处就显得大,中午时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好比一团火,夜里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张衡的这种解释,尽管不很全面,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张衡不仅是天文学家,他还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他的绘画也相当出色,被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据中国的史书记载,张衡一生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其中表明了张衡的为人和治学态度,而则是人类到星际旅行的畅想曲,是中国早期的科学幻想文章.另外,、被称为张衡的代表作,一直流传至今.在这两篇作品中,张衡细致地描写了东京、西京的景致(东京,指现在陕西省的西安;西京指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娓娓地叙述了这里的风俗民情,手法浪漫夸张,其中叙述各种民间技艺的表演,是极其珍贵的中国古代杂技艺术史料。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九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二课。教材包含了“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这四个活动主题。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②从中医药、农学、天文学角度,了解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现状、勇于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图片:古代主要的科技发明 2.导入语: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一个有一个科学巨人取得了不朽的科技成就。 二、师生互动 (一)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 1.“小小故事会” (1)请同学们课前搜集古代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和有关事迹。 (2)在办理展开故事会,请学生讲一讲古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2.查资料 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和整理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资料信息,补充下表,并与同学交流。 3.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 1.古代科学:医学、农学、天文学、算学 2.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3.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 (1)农业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2)学唱“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从青铜器、丝绸、瓷器等方面感受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创造。 ②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doc资料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 全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一 李清照到了杭州以后,由于她花钱花惯了,从山东诸城临走的时候,驴驮担挑地带了些玉石古玩、书画、文房四宝什么的,没有几年也就折腾光了。 过去妇道人家一不能做官,二不能改嫁。李清照又识字显文,本来她若开个小茶馆啦,或给人家洗洗浆浆啦,又没有孩子,说实在的一个人的口是好糊的。你可知道她是一位四品夫人呀,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个知府呀!不说她不下架子,就是能把架子放下,叫人家知道四品夫人当了“茶铺西施”,赵明诚的脸往哪里放呀! 人都是两肩膀挑粉一个脑袋,每天总得把那个嘴填满才能过一天日子。李清照也不是神仙,肚子常常咕咯咕噜地叫。 文人实在没咒儿念了,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卖字、卖画儿。李清照的文才好,诗、词、文章写得都好,平日知道的都叫她“女状元”,可听说她的字写的不大好,她的字和她的人一样,看来倒也俊秀,就是没大有力气,好象来阵风就刮跑了。再说,这个买卖也不能做,要卖就得卖名,一署名,人家都知道了。她又是大宫儿

的夫人,金兵打过来还不先拿她开刀?画画儿吧,她的工夫不深,人是没有件件学问都精通的。 从济南一块儿来的倒有几个朋友,可都是坐吃山空,要去借吧,那么人家吃什么呢?又于心不忍。她晚上愁得困不着觉,她想啊想,就见她自个儿忽然哈哈大笑,把手一拍说:“有了,天无绝人之路啊!” 你道怎么回来?她是念过四书五经的人,当然是念过“易经”的,懂得阴阳五行,会占卦。会这个本事的,老百姓都把他当圣人、活神仙看待,从没有笑话的。 当天晚上喜得她不能睡眠了,就拿起笔来有意地写了四个梅花篆子:“安易卦馆”。临时使块黑布缝了个道帽,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穿上一件青褂子,虽说四十来岁了,看来真象个仙风道骨的女道士。 她把她平日看书的小方桌,往小房正中一搁,坐东朝西,又做上了一个白桌围,幸起笔来画上了一个八卦图。她又一端详,觉得这么块大白布画上这个小圈圈儿,不大好看,又在四个角上按她自己的意思, 标上了八八六十四卦的大略变化。等她画完天也就明了,就洗洗脸,嗽嗽口,吃了一张小饼饼儿。门一开,往座位上一坐,正好脸朝门口儿,门口临街,过往行人要占占卦,倒是很方便的。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探寻更广阔的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使学生增长视野和见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组织课堂的能力。 4、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3、学生自己制作小脚丫(卡纸材料)。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中国古代文化图片(引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节目中的历史画卷)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导语:百年圆梦,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对世界最为酣畅淋漓的展示,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开幕式中名为“灿烂文明”的上篇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音乐、汉字等中 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1、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 2、看完图片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灿烂文明”------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篇,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飞天、丝绸之路、

音乐、汉字、书法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闪烁的明星,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们,他们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教师适当给予补充或纠正。 3、和孩子们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源。 小组通过多种方式(李时珍组、张衡组、祖冲之组、郭守敬组、一行组。)向全班汇报五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他们 的生平,开阔学生的视野,检验学生课前所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导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伟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伟人的资料写在“小脚丫”上,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课前所得吧。 2、鼓励孩子们自信地站上讲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 2、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小脚丫”。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 四、探寻古代文化竞赛活动。 1、教师配合主持人(学生)进行对竞赛作出表现性评价。 2、为学生颁奖。 1、学生主持,学生自主参与。2、小组抢答。哪组在听题后最快拍响快板为回答机会。(胜利的小组将取得“登上科学高峰的奖励红旗”)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探 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五、畅想未来。倾听并激励孩子们畅想。各抒己见,畅想未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树立为中华之崛而努力读书的理想。 六、总结,歌声(红旗飘飘)结束全课。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以满怀的热情一起探寻古代 科学家的足迹,一起畅想了祖国未来高科技发展的美好画卷,让我们随着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为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随着梦想而飞,让我们以满怀的期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灿烂更

张衡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 栏目:哲理故事 | 来源:励志人生 | 时间:2014-05-12 | 点击:1458次 张衡的故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 、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 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这不仅 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 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 古代幽默的小故事的内在根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篇1:知县的馆幅镜一天,知县老爷想试试沈拱山的学问,于是就请他喝酒。酒过三巡,知县指着他自己心口上的馆幅镜问沈拱山是什么。 沈拱山笑笑说:“是个大枕头顶儿呗。” 知县送走沈拱山以后,告诉小老婆:“人家说沈拱山有学问,其实他连馆幅镜都不认得,还说是枕头顶儿!”小老婆想了想,反问道:“老爷,你知道枕头里装的什么?” “稻草呗!” 小老婆说:“就是嘛!他把你比成个绣花枕头,一肚子草,是个大草包啊!”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篇2:不让财主讨便宜有一回,解士美到洪洞给一家财主打短工,跑了一天路,肚子饿得直叫唤。谁知财主只给他取了两个剩窝窝,半盆稀米汤,一棵蔫大葱。他也不计较,拿起就吃,好像填了牙缝,还没觉着就完了。 财主倒心疼坏拉,阴阳怪气地问:“小伙子,府上是哪里呀?” 解士美答:“远!襄陵县的京安镇。” 财主又问:“听说京安有个恶眼人,不知你可认识?”

“你请说名吧!” “听说他叫‘饿;;死;;鬼’!” 京安哪有这么个人?解士美一听,这哪是问人,明明是骂我哩嘛!看来,给这主儿干活,将来还不知得受多少窝囊气哩!干脆,不吃他这碗饭啦,给他点厉害看看!解士美就装作没听出话里的音,说:“嗯,就算知道吧。” 那财主一听,觉得好笑,又问:“那他这会干啥?” 解士美把眼一闭,说:“合眼窝啦!” 财主把合眼窝当成是说死啦,感到奇怪,就追问:“因为啥?” “唉!他受苦受累一辈子,偏生了个忤逆不孝的儿子。他儿子嫌他吃得多,一见面就骂他是‘饿死鬼’。你想,当老子的拿血汗养活他,怎能受下这号窝囊气?所以,一生气,就把眼窝全合住啦!” 财主愣了。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篇3:巧骂众财主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平阳府襄陵县京安镇的农民解士美,一天晌午从地里干活回来,见村口大树下有四个财主,手摇大蒲扇,靠在躺椅上,大腿压二腿,边抽烟,边喝茶。宫财主抽了一袋烟,说:“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 牟财主呷了一口茶,说:“烟后品品茶,美美气气呷!” 朱财主把扇子一摇说:“能美气,就美气,哪怕美气一早起!” 苟财主把双眼一眯,说:“能快活,就快活,哪管他人死和活!” 解士美一听,心里骂道:你们肩不挑,手不拿,吃自在,屙现成,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1中国历史故事: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 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 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幺,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幺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幺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幺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幺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

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十篇】

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十篇】 导读:本文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十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

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