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论文

论文:

论中日关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摩擦不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要使中日两国关系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就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历史问题、发展观问题、外部环境影响和经济交流促进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所临的4个主要问题:1)正视历史的问题2)图谋钓鱼岛的问题3)东海划界问题4)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我们对日本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羡慕他们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日方的右翼势力不断挑衅,使我们又不能抛弃旧日的仇恨。一有风吹草动就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日本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平等和相互尊重主权是处理中日关系的要旨之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文字、和服以及茶道无不脱胎于中国文化,古都奈良甚至就是长安的一个缩影。鉴真东度和日本派遣遣唐史,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亲近。

日本历史上曾经相当落后,经过不断地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和文化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就和中国处于伯仲之间了。明治维新以后,他们把眼睛转向了更先进的欧洲,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经过这一次飞跃,把中国这个曾经的老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虽然日本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却从来没有被我国征服过,反而屡屡给中国带来伤害,明朝的倭寇为患,是比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还要严重的问题。近代以来,甲午战争、朝鲜战争等等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乞降、赔款和割地这一条路了。直到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下,才艰难地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上的问题,有日本四面环海的客观因素,也与两个民族的民族特性有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完全的胜利。日本侵略者并没有为他们的战争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战争的罪魁祸首天皇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支付战争赔款,没有谢罪,没有归还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没有归还我国曾经的属国流球群岛(即现在的冲绳群岛)。因为美国投放了原子弹,他们反而像一个受害者,不停地向世界诉说曾经受到的伤害。

在二战结束时我们本可以讨回公道,但是我们坐失了良机。中国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国,不是某个政党的,不是某个领袖的。由于民族内斗的劣根性,我们失去蒙古,没有收回流球群岛和钓鱼岛,没有获得应该得到的战争赔款。当时的各派领导人对此都难辞其咎,他们没有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使民族的利益得到保障。我们不要一味地埋怨日本人,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失误。

对历史的记录应该真实可信。美国棒球选手辛普森,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杀人的恶魔,由于警察局的一些蠢材自作聪明地伪造证据,竟然使他逃脱了必然面临的惩罚。

日本军队发动的南京大屠杀,比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更残酷更血腥。无数的冤魂不停地向我们诉说,期待为他们讨回公道。要讨回公道,需要用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数字来控诉,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调查那些冤魂的情况,尽量记住每一个屈死的名字,随便估算出一个整数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更应该记住,任何的隐瞒和夸大都会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伤害。

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后,只要国内的某些矛盾稍稍激化,就会有人跳出来纠缠中日历史问题,这是可笑的掩耳盗铃的做法。

不说国民党政权和日本达成的谅解,中日两国在1972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发表的联

合公报已经对历史问题做了了结,没有理由不把日本作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来对待。日本虽然在二战期间给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这不是可以把他们当成世界*民的理由。日本和我国一样有民族自决的权利,一样有民族的尊严,一样有处理内外事物的自主权。

日本有先进的技术,有雄厚的资金,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我们十几亿人口拥有的财富总量还不及其十之二三。日本虽然没有给予战争赔偿,不能否认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里给了我国大量的经济援助,这些援助都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说到日本人对中国留日人员的敌视,虽然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这就和我国城市居民对来自落后地区民工的歧视如出一辙。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要把战争罪犯和善良的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把侵略者和他们的后代区别开来。毛泽东的话虽然有很多失误,但是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理论用在这里应该还是可以的。我国现在的落后局面,日本的侵略掠夺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政策的失误,在于没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民国的连年军阀混战,从饿死几千万人的大跃进,到人妖颠倒的文化大革命,都是我们落后的原因。

当今的日本是一个在和平宪法规范下的正常国家,没有理由非把它妖魔化。知己知彼,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中日两国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如何认识和对待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

第一,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日本领导人不参拜靖国神社,中方可以不向日方提这件事,让中日双边、多边的交往都正常化、持久化。2006年10月,中方邀请安倍首相访华并不表明中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有所改变,但我们也要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给日本新首相作出正确选择的机会。我认为,如果今后日本现任领导人还去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不管是任何时间、任何形式,任何身份,都会影响中日高层互信关系的建立和友好交往。对此,必须有精神准备。如果安倍首相今年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就可以比较平稳地度过这个坎儿,迎来2008年更大的发展机遇。关于中日历史问题中的南京大屠杀问题。日本一些人到现在还不愿意承认这一历史事实,总想把当年的日本说成与纳粹德国是不同的。日本右翼势力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谎言,是虚构的。其所谓“根据”是,南京当时只有20万人口,怎么能杀出30万人呢?这种说法是明显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偷换了概念的诡辩。当时在南京市国际安全区的人口才是20万人,南京全市人口近65万人。况且南京大屠杀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和南京周边地区。实际上日军在南京安全区确实有暴行,但是安全区并不是大屠杀的重点部位,所以仔细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有意把概念偷换了。还有一个所谓“理由”是,南京那时候哪有推土机,30万怎么处理得了?其实有大量证言表明,当时许多俘虏是被押解到长江边上被用机关枪扫到江里的,还有很多人是直接被埋在防空壕里或被用各种车辆拉走集中掩埋的,而不是逐个挖坑掩埋。所以他们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意识到,200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机遇较多,彼此互访的机会也比较多,但下半年由于有“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如果再碰上日本领导人去参拜靖国神社,两国关系则可能会“晴转多云”,甚至再度恶化。中方针对日本右翼的自欺欺人之谈应当予以揭露,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内外两个大局,努力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第二、关于钓鱼岛问题。

第三,关于东海问题。我个人觉得首先双方需要进一步明确谈判概念。日方说东海的“中间线”是日中两国海上经济专属区的分界线,中方说不是。那么这个所谓“中间线”究竟是什么?我看客观上顶多是中国大陆架有争议地区和没有争议地区的一个标志线。“中间线”以西的大陆架是没有争议的中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从属于大陆架,“中间线”以东则是有争议的、双方重叠划界的部分,有争议不等于说就是日本的。中日共同开发指的就是在有争议地区,即双方重叠划界地区实现共同开发,这体现了中方解决问题的诚意。怎样取得突破呢?我想是否可以先易后难,首先选择有争议而不敏感的地带尝试共同开发呢?从中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中日两国可以在战略互惠关系的框架内,在共同开发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互信、互利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中日应进一步实现政经互促,协调发展。近年来很多人说中日关系是“政冷经热”,实际上由于小泉时代“政冷”的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目前并不如人意。中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日本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6%以上,现在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11.8%。然而,中国对日本来说却更加重要,中日贸易现在占到日本外贸的17.5%。伴随人民币兑日元升值,日本来华直接投资出现减少趋势,这需要引起注意。一、中日关系现状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一)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善了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间相互敌视的状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其中,震动最大的当属中国的东邻日本。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一向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为使自己不落后于美国,日本政府在尼克松访华后便秘密委托东京都知事美浓部在访华时给周恩来总理捎信,表示佐藤首相“要求亲自访华”,当即被周恩来以“佐藤政府说了不做”为由拒绝,并宣布中日谈判不以佐藤为对象。 1972年6月17日,佐藤荣作内阁被迫下台。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登场。7月17日,以郝中士为团长的中国农业农民代表团抵达日本,时任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处长的陈抗临时客串这个农民代表团副团长。陈抗一到东京,即来到位于涩谷惠比寿三町目的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向孙平化和萧向前传达了周总理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指示。周总理的指示是:“田中内阁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值得欢迎,毛主席对我说,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日方能来中国谈就好,谈得成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要抓紧。”周总理还指示孙平化和萧向前要抓住时机,争取会见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向田中转达周总理本人对他的访华邀请,以实现田中首相访华,商谈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此前一天,周总理在会见日本社会党副委员长、众议员佐佐木更三时进一步提出“如果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华谈恢复邦交问题,北京机场准备向他们开放。”履新之初,田中角荣便把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任期内的重要目标。上任当天,田中发表讲话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

二)中日关系发展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8年5月15日晚21时30分,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

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这是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中国政府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免费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质,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在过去的40年里,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访日时说到的那样:“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四十周年是推动中日关系继续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是中日双方的共识。

据相关媒体2011年10月报道,日本各界人士强调,日中合作是亚洲进一步崛起的关键。我深切地感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上升了。中日关系在今年取得进一步发展,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亚洲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希望看到的。

去年,围绕钓鱼岛问题,中国与日本的摩擦、矛盾增多。在去年,钓鱼岛成为国际舆论中的热门话题。诚然,中日在钓鱼岛归属方面存在争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三个基本事实:第一,尽管存在争议,但中国坚定地希望通过和平磋商求得解决。第二,中日总体形势是和平、稳定的,保持这一局面,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三,我们与日本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我们之间的分歧。

二、中日的敏感的问题

(一)历史问题。

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虽然这一道歉姗姗来迟,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仍时有发生。更加令人愤怒的是—今天—日本政府也开始美化其侵略战争,否认当年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历史。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那段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90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愤填膺。6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11月10日)。(二)钓鱼岛问题。

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摩擦。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最近日本又荒唐地制造出“购买钓鱼岛”事件: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募款“购买钓鱼岛”,有媒体报道称,4月27日开立的募款帐户到5月8日为止,已募得3.14亿日元。新党主席郁慕明9日接受香港“中评社”访问时说,现在问题是台湾政府应该表态,对于要不要拍卖要有办法,不是去跟日本比出价,而且如果募款,“也是要跟台湾来买”。这显然是非法的、可笑的。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

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三)靖国神社问题。

自1996年7月29日,日本曾有多位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及亚洲所有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自己的国际形象。1994年8月12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颠倒黑白的诡辩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四)东海油气田问题。

2006年我国已经建立和实施了东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制度,监管在我国管辖海域内进行调查等作业的外籍船只。日本方面要求中国停止单方面的开采,并向日本提供东海油气田的地质资料以及其他与油气开采相关的数据。日本政府已于4月13日开始为日本企业办理东海“日中中间线”东侧的油气田试采权手续。中日就东海资源的角力正不断升级。在日本拒绝与中方“共同开发”,并多次派出海上保安厅的直升机和巡逻艇企图接近中国在东海开发的“春晓”气田后,中国已派遣导弹护卫舰对气田进行保护。中国罕有地在双方有争议的领域出动军事力量协防海上利益,显示了中国在“东海之争”中寸步不让的决心。

(五)教科书问题。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送审本在有关侵略历史的叙述上更加暧昧和倒退。

以上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解决途径

(一)只有高瞻远瞩,中日关系才能保持正确发展方向

中日关系有其特殊性,改善和发展往往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牵制甚至阻挠。在恢复邦交、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打破政治僵局等重大历史关头,都需要登高望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大局,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正确的战略决断,确保两国关系不偏离正确航向。(二)只有合作共赢,中日关系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两国关系4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利益纽带不断紧密的过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日本在资金、技术等诸多领域提供的宝贵支持,支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日本提供了重要机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今天,中日互为最主要经贸伙伴,经济上相互依存,为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只有传承友好,中日关系才能历久弥新中日友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这在国际关系史上十分罕见,也是中日关系的独特优势。

战后,两国各界有识之士秉持中日友好的坚定信念,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推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为最终实现战后两国关系的重建做出了历史性卓越贡献。邦交正常化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荒漠治沙的远山正瑛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日中文化交流事业的清水正夫先生和平山郁夫先生等众多友好人士,不断续写了中日友好的新篇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推动两国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投身到中日友好事业中来,开创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只有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中日关系才能保持大局稳定。

中日两国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益摩擦。在战后中日关系重建、改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双方也曾遇到严重困难和障碍,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在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高度政治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所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需要我们继续珍视和坚持。随着交往日益密切,中日间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还会不断出现,有些问题还非常敏感。40年来的中日关系实践留下了深刻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重大敏感问题上,要始终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

根据双方有关共识和谅解,特别是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坚持通过谈判对话和协商冷静妥善处理。

(五)对于日本方面我们希望日本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不要扭曲历史。中日应该在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日本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台湾,是我国的内政问题,日本不得不顾我国利益及亚洲的太平,干扰我国内政,而是应该顾全大局。钓鱼岛是我国领土,我国应该捍卫我们的利益。东海问题,我们更不能忽视,我们要捍卫主权!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遵循《中日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早已确认的根本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行经。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退路,让中国人民在现在的状况下忘记那场战争也不可能,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抗议、反驳、批判,但不必把历史问题当作整个中日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要把它当作一个部分,使之不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交往,并在扩大交流、争取更多日本国民支持中日友好的过程中予以解决和超越。这不意味着是单方面退让,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高层次思考,是要寻求一种既不回避历史问题又对中国国家利益最为有利的模式。我们解决这一切关系问题自然以和平方式是最好了,不过只有自己强大了,我们才有能力解决问题。

四、展望中日关系发展前景

当代,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中日两国也会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展两国关系,和平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内是两国关系的重点。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间贸易额仅为10亿美元,人员往来只有1万人。2010年,双边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达到570万人次。双方还缔结了245对友好城市(省县)。两国利益深度融合,联系空前紧密。中日关系的长足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重要利益,为两国各自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有利条件,也为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日本经济在徘徊停滞甚至倒退阶段,而中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中国是日本第二经济合作伙伴,中日会为了各自利益选择合作发展。日本需要中国的资源、劳动力、市场;中国需要日本的技术、管理经验。两国可以进行很好的经贸合作。日本大和文化很大一部分来自古中国,两国文化有着共性,也有差异。文化交流是必然的事情。

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总之,中日两国应该登高望远,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扩大交流合作的规模,进一步加强民间往来,为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而努力奋斗。合作共赢,努力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这才是中日关系的最好去处。

参考文献:[1] 日本驻华使馆编:《日本简讯》,第110期。[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8期。[3] 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1997年第1期。[4]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1997年第3期。[5] 吴建民:《2012年中日关系会更加友好,这是共识》,米尔军事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dc9913110.html, [6] 杨春:《清华报告:2012大国大选年中美中日关系面临严峻局面》,南方日报,2011 年12月0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