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高三复习学案

《荆轲刺秦王》高三复习学案
《荆轲刺秦王》高三复习学案

《荆轲刺秦王》编号002

【学习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

2、准确翻译句子

3、文化常识积累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

一、文本梳理(翻译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欲长

侍足下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

臣,臣乃得有以报

..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

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

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

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

..之耻除矣。将军

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

....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

..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

..,乃

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

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

..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

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

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文化常识

1、卿

2、足下

3、变徵

4、羽声

三、一词多义

1.信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6)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更

①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②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遇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左传》)

4、顾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2)顾.野有麦场(《狼》)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6)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蜀鄙二僧》)

5、就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2)金就.砺则利(《劝学》)

(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

《荆轲刺秦王》编号003

【学习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

2、准确翻译句子

3、文化常识积累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

一、文本梳理(翻译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

...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

...大王之威,不敢兴

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

..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

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

..于庭,使使

..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

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

执兵,皆陈殿下

...,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

..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

..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文化常识

5、中庶子

6、九宾

7、陛下

8、郎中三、一词多义

6.诚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出师表》)

7.举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6)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

(7)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8)恤孤寡,举阿党。(柳宗元《时令论上》)

(9)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柳毅传》)

8.比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隆中对》)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v1.0 可编辑可修改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侍坐》)

(6)成语“朋比为奸”

9.拜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3)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4)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

(5)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6)三年将拜君赐(《秦晋崤之战》)

(7)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孔雀东南飞》)

10.奉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3)臣欲奉诏奔驰(《陈情表》)

(4)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

(5)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秦晋崤之战》)

(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11.假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3)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4)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5) 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6)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7)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8)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12.发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刺秦王》)

(3)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5)发图,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

(6)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7)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

(8)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张衡传》)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1.信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言语真实;诚实。

v1.0 可编辑可修改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确实;的确。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信用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守信用,讲信用

(6)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任随,随意。

2.更

①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改变,更换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交互,相互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gèng)另,再

3、遇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对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接触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左传》)相遇

4、顾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狼》)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考虑。(6)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表轻微转折,只是(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蜀鄙二僧》)反而,难道

5、就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接近,靠近

(2)金就砺则利(《劝学》)接近,靠近

(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实现,达到

(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表动作行为的趋向

6.诚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的确,实在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诚心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出师表》)果真,表假设

7.举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举出,提出.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举行,发动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推举;推荐。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攻下,占领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拿

(6)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全,尽

(7)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完成;成功。

(8)恤孤寡,举阿党。(柳宗元《时令论上》)检举;揭发。

v1.0 可编辑可修改

(9)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科举考试。

8.比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挨靠在一起

(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并,列

(3)认为和……一样,比拟《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比较,较量.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侍坐》等到

(6)成语“朋比为奸”勾结

9.拜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授给官职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授给官职

(3)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上,奉

(4)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就任

(5)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6)三年将拜君赐(《秦晋崤之战》)拜谢

(7)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孔雀东南飞》)拜访,拜见

10.奉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双手捧着

(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3)臣欲奉诏奔驰(《陈情表》)遵照,尊奉

(4)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谨慎从事

(5)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秦晋崤之战》)献,送给

(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侍奉,伺候

11.假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借;贷。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凭借;借助。

(3)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宽容,原谅。

(4)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给予。

(5) 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纪》非正式的;代理的。

(6)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装作。

(7)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假使;假如。

(8)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假期。

12.发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把箭射出去;发射。

(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刺秦王》)出发。

(3)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派遣,征调。

(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起,起用。

(5)发图,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

(6)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拿出。

v1.0 可编辑可修改

(7)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发觉,泄露。(8)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张衡传》)拨动。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度日如年)

5、du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du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①限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制度,法度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秦论》)

③次

众里寻他千百度(《青玉案元夕》)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序》)

④度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并序)》)

⑤(duó)量、计算(长短)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⑥(duó)推测,估计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廉颇蔺相如列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⑦(duó)考虑,衡量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廉颇蔺相如列传》)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⑧胸襟,气度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⑨尺寸,尺码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⑩谱写,按歌谱唱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蒋夔《扬州慢》)每度一字,几近一刻(袁宏道《虎丘》)

v1.0 可编辑可修改

①陈列,陈设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旧,与“新”相对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③陈述

陈情表

④同“阵”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李将军列传》)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学案博苑 2011-08-08 1303 5d56b7b40102dqzn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学习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字词积累 1.读音释义 樊於(wū)期 揕zhèn刺 拊fǔ心捶胸,形容非常痛心 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急速冷却,使之硬化提dǐ掷击 夏无且(jū)

2.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3.古今异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深厚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处境困难今贫穷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掷击今拿着 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可以解燕国之患古可以用它来今一个词,表可能、允许等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者,指樊将军今年长之人 4.一词多义 以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以次进(介词,按照) 以故荆轲刺秦王(连词,因此) 兵 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 不及召下兵(名词,卫兵) 秦兵量暮渡易水(名词,部队) 5.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乃遂收乘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又前而为歌曰前 左右既前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 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 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 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 e 左右 ..() ..() d郎中 ..() c假借 f 轲自知事不就() 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 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 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6)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6) 文章来自: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 3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 、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教学课时三课时 知识积累 1 、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 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 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 文笔流畅, 生动活泼, 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相关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 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 年。当时, 秦已灭韩, 又于公元前228 年破赵,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 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 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 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 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 “使悉反诸侯之地” ; 或者刺杀秦王嬴政, 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 ,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 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 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 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 太子丹高兴万分, 马上封荆轲为上卿, 精心奉侍??以后, 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 、写刺客的句子和咏荆轲的名句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 -------- 《唐雎不辱使命》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

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页 1 第 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 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 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 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荆轲刺秦王学案1

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实词的意义和用 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特点。 二、学习中的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正确评价理解人物形象。 三、课前预习: 1、温故而知新: 《战国策》是体史书。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思考: 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四、课堂研讨: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送别中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如何描写秦廷行刺这一场面的? 五、拓展联系: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赞颂还是应当批判? 六、夯实基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目眩.() 变徵.( )之声樊於期 ..()()切齿拊.()心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 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 七、知识积累、整合: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秦王还柱而走 2、解释加点的实词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至.易水上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愿足下更.虑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水平。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升鉴别欣赏水平。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水平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相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实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 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板书课题:荆柯刺秦王)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

荆轲刺秦王学案修订稿

《荆轲刺秦王》学案一 一、自学必会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课前自测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 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 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②一去不复返: ③发上指冠:④图穷匕首见: ⑤无可奈何:⑥悲歌击筑: ⑦变徵之声: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 (1)进兵北略 ..地(2)旦暮 ..渡易水 (3)长侍.(4)微.太子言 (5)谒.(6)购.之金.千斤 (7)秦王必说.见臣(8)穷困 .. (9)更.虑之(10)秦之遇.将军 (11)深.(12)仰天太息流涕. (13)可以 ..解燕国之患(14)揕.其胸 (15)然则 ..(16)将军岂有意 ..乎 (17)见陵 ..之耻(18)濡.缕 (19)忤.视(20)偏袒 ..扼腕 (21)樊於期乃前.曰(22)函.封之 (23)其人居远.未来(24)太子迟.之 (25)请.辞决.矣(26)皆白衣冠 ..以送之 (27)为.变徵之声(28)发尽上.指冠 (29)终.已不顾. 二、课前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 第一部分:开端(从“”到“”)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发展(从“”到“”)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高潮(从“”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第四部分:结局(从“”到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课上探究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翻译重点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嬬皆知。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 () 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揕搭() 变徵( )之声樊於期()()切齿拊()心 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目眩()(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第一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第二段:微太子言今行而无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必说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愿足下更虑之 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右手揕其胸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荆轲有所待 太子迟之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第九段: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终已不顾 (3)找出(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a、词类活用:(3个) b、特殊句式:(3种) (4)重点句子翻译: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 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汇总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附答案

荆轲导学案 制作人:高建荣审定人:王晓芳2013-4-3 教师寄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课前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 )南界愿得谒( )之督亢( )地图皆为戮( )没痛于骨髓( ) 揕( )其胸 偏袒扼腕( ) 切齿拊( )心收盛()樊首匕( )首血濡( )缕为()装遣荆轲不敢忤( )视变徵( )之声厚遗( )蒙嘉 图穷匕见( ) 卒( )起不意以药囊提( )轲

高一语文学案 2.5《荆轲刺秦王》(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一、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参考《优化探究》上相关内容) 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 淬()怜()徵()陛 ()卒()提() 创()揕搭()拊()樊於()期夏无且()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 ②一去不复返:

③发上指冠: ④图穷匕首见: ⑤无可奈何: ⑥悲歌击筑: ⑦变徵之声: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7)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之。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_图文.doc

预 习 检 测 王翦() 谒( ) 抿()其胸 切齿拊( )心淬( ) 濡()缕 忤( )视 徵() 瞋()目 陛() 下 卒()起不意 箕( )踞() 被八创() 樊於() 期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无且( ) 参考答案:jidn zhen % A P ye iu cui ru V 1 v wu zhi chQn bi cu jl ju chuan g W U e xu 1 ju 课堂指导:九个小组分別负责一定数量的注音,在预习基础上,各组派一名代表在前后 黑板上展示木组所负责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学生检查纠正错误。 1. 字词积累,检杏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2. 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Z 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颍《黄鹤楼》诗「'黄 鹤一去不复返,片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 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木文“士皆日真日,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冇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木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岀《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 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 hlo 3. 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 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 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二)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 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四) 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编写:高一语文备课组 课型: 新授课课时:3课时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第1课时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