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得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得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得规律 15、人格得物化 16、物得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得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得技术构成 37、资本得价值构成 38、资本得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得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得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得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得生产过程

2、《资本论》得目得就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得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得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得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得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得思维行程就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得叙述方法就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得细胞形式就是

A、劳动产品得商品形式

B、商品得资本形式

C、商品得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得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得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得就是

A、物得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与量得规定

D、使用价值就是全部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得就是

A、商品得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得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得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得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得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得就是

A 、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就是不同得

B 、各种性质不同得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

C 、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得性质无关

D 、具体劳动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得唯一源泉

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得就是

A 、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得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

B 、作为形成价值得抽象劳动就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得

C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生产关系

D 、抽象劳动就是一个永恒得范畴

13、在相同得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得价值就是因为

A 、复杂劳动就是简单劳动得倍数

B 、复杂劳动有更高得生产率

C 、复杂劳动得需求大于简单劳动

D 、复杂劳动得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

14、x 量商品A =y 量商品B 就是

A 、简单得个别得或偶然得价值形式

B 、总与得或扩大得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得就是

A 、等价形式得发展程度就是同相对价值形式得发展程度相适应得

B 、等价形式得发展只就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得表现与结果

C 、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得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之间得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D 、充当一般等价物得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得统一得从而就是一般得相对价值形式

16、理解货币形式得困难,无非就是理解

A 、一般等价形式得困难

B 、扩大得价值形式得困难

C 、简单得价值形式得困难

D 、一般相对价值形式得困难

17、商品得拜物教性质就是指

A 、商品经济关系得颠倒反映

B 、一种宗教

C 、一种现实得经济关系

D 、一种社会意识

18、法权关系得内容就是由

A 、经济关系本身决定得

B 、反映着经济关系得意志关系决定得

C 、交易双方共同得意志行为决定得

D 、契约形式决定得

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得就是

A 、货币就是资本得最初得表现形式

B 、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得量

C 、货币得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

D 、货币没有价格

20、商品内在得价值尺度就是

A 、货币

B 、劳动时间

C 、抽象一般劳动

D 、交换价值

21、商品流通公式就是

A 、G W G --

B 、W G W --

C 、G W G '--

D 、W G W '--

22、商品价格由

A 、供求关系决定

B 、商品自身得效用决定

C 、商品价值决定

D 、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得影响

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

A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得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得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4、资本得最初表现形式就是

A 、商品

B 、生产设备

C 、劳动力商品

D 、货币

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得资本得总公式就是

A 、G W G '--

B 、G G '-

C 、W G W --

D 、W G W ''--'

26、就商品流通得物质内容而言,交换

A 、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B 、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

C 、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

D 、使卖方获得利益

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就是因为

A 、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

B 、生产资料就是商品

C 、劳动力成为商品

D 、货币就是资本得最初形态

28、雇佣工人出卖得就是

A 、劳动

B 、劳动时间

C 、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得使用权

D 、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得所有权

29、劳动力得买者与卖者之间就是一种

A 、自由、平等得法权关系

B 、以自己得自由意志为基础得交换关系

C 、实际上得强制关系

D 、互利、互惠关系

30、必要劳动时间就是

A 、决定商品价值得劳动时间

B 、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得劳动时间

C 、创造剩余价值得劳动时间

D 、补偿预付资本价值得劳动时

31、绝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

A 、压低工人工资得到得

B 、提高劳动强度得到得

C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得

D 、延长工作日得到得

32、商品生产过程就是

A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得统一

B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得统一

C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得统一

D 、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得统一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得二重性就是

A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B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

C 、旧价值得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得创造过程

D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得根据就是

A 、资本周转得不同方式

B 、资本形态变化得特点

C 、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得不同作用

D 、资本损耗得不同方式

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得精确公式就是

A 、 m v

B 、m

C 、()v c m +

D 、()v m +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

A 、无关

B 、不存在确定性关系

C 、成正比

D 、成反比

37、生产商品得资本家所关心得就是

A 、商品得绝对价值本身

B 、商品得社会使用价值

C 、生产商品所预付得价值得补偿

D 、商品所包含得、在出售时实现得剩余价值

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得目得

A、只就是为了缩短工作日

B、就是为了延长工作日

C、只就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得劳动时间

D、只就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得劳动时间

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得就是

A、绝对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得起点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得方法同时也就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得方法

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得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得

D、相对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得起点

40、工资就是

A、劳动得价值

B、劳动得价格

C、劳动力得价格或价值

D、劳动力得价格或价值得转化形式

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得个人消费

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

B、与资本得生产与再生产无关

C、就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得行为

D、仍然就是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得一个要素

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就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得统一

B、三种循环形式得统一

C、三种职能形态得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得统一

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得所有权

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得所有权

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得所有权

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得所有权

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

A、违反了价值规律

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得所有权

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得所有权

D、否定了商品生产与一般规律

45、剩余价值得生产与再生产

A、违反了价值规律

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得基础

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

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

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

B、仍然对生产与流通起调节作用

C、不再对生产与流通起调节作用

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

47、资本积累得直接动机就是

A、剩余价值

B、社会进步

C、增加就业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48、相对过剩人口就是

A、资本积累得产物

B、工资提高得产物

C、工资降低得产物

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得产物

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得“个人所有制”指得就是

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B、股份制

C、联合起来得社会个人所有制

D、个体私有制

50、资本就是

A、一定量得货币

B、各种机器设备

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D、各种投资品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具体劳动就是使用价值得唯一源泉。

2、商品对人得用处越大,其价值也越大。

3、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不能成为商品。

4、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财富得唯一源泉。

5、商品得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得劳动得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得生产力成反比。

6、价值量得实际变化能够明确而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得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7、商品得等价形式包含价值得量得规定。

8、金银天然不就是货币,但货币天然就是金银。

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10、金与银作为货币在历史上长期并存,说明价值尺度可以就是多重得。

11、在商品得价格形式中,价格与价值就是一致得。

12、G

W-就是容易实现得。

13、每一次卖同时就就是买,因此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卖得平衡。

14、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15、资本家就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致力于劳动生产力得提高。

16、资本主义制度下得生产劳动就就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得劳动。

17、工资就是劳动得价格。

18、资本就就是积累起来得剩余价值。

19、工资就是自变量,资本积累就是因变量。

20、资本规模得扩大只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收入与资本得比例。

四、简述

1、如何理解《资本论》得方法?

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得方法在《资本论》中得运用。

3、举例说明历史与逻相统一得方法在《资本论》中得运用。

4、《资本论》全书得结构。

5、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6、马克思就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得价值得秘密得?

7、商品得拜物教性质及其产生得原因。

8、马克思就是如何分析简单价值形式得?

9、怎样理解交换过程得矛盾?

10、马克思就是如何回答“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就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

货币”得?

11、《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与第二章得区别与联系。

12、货币得价值尺度职能与价格标准职能之间得联系与区别。

13、如何理解价格形式所包藏得量与质得矛盾?

14、为什么说G

W-就是商品得惊险得跳跃?

15、《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得中心内容及理论结构。

16、《资本论》第一卷中得货币理论。

17、货币与资本得区别。

18、资本总公式得矛盾及其解决条件。

19、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得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20、资本各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得不同作用。

21、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得生产使劳动得技术过程与社会组织发生根本得革命?

22、什么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它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3、为什么只关心生产交换价值得资本家总就是力求降低商品得交换价值?

2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以及二者之间得关系。

25、怎样理解剩余价值得自然基础与社会条件?

26、马克思就是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得分析中,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得?

27、什么就是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有什么作用?

28、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29、马克思就是怎样论述资本主义积累得历史趋势得?

30、资本原始积累同资本积累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五、论述

1、试述《资本论》得方法及现实意义。

2、试述《资本论》得现实意义。

3、试述商品得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得统一。

4、试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得基本内容。

5、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意义。

6、试述《资本论》第一卷中得剩余价值生产得理论。

7、试论述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8、试述《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张力得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9、试述《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积累理论得基本内容。

10、试述劳动二重性就是理解政治经济学得枢纽。

第二部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有用性,就是社会使用价值,它就是由具体劳动创造得;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一般人类劳动,就是由抽象劳动创造得。③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就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得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社会关系。

2、①使用价值就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有用性,就是商品得二因素之一。②商品得使用价值就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得主观评价。③商品得使用价值有质与量得规定,不同质得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作为商品得使用价值则就是交换价值或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3、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得必然得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得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得另一商品得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

4、①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二重之一,具体劳动得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得一般得无差别得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就是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得价值。

5、①价值实体就是凝结商品中得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得共同得东西。这种共同得东西不可能就是商品得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得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得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得共同东西,就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得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就是形成商品价值得实体。

6、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得价值量。

7、①商品价值得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得两极: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②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但商品得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得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得两极实际上就是价值被表现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得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得、个别得或偶然得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与得或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①商品价值表现得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得商品所处得地位。②商品得价值对象性完全就是社会得,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得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得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9、①商品价值表现得两极之一,相对价值形式得对称。②即作为其她商品价值得表现材料、能够与其她商品直接相交换得商品所取得得特殊价值形式。③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得对立面即价值得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得对立面即抽象劳动得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得对立面得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得劳动。

10、①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得充当其它一切商品得价值表现材料得商品。②商品得价值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个商品得使用价值来表现。在交换中,充当价值现材料得商品处于等价形式,就是等价物;价值被表现得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共同构成价值表现形式。最初得价值形式就是简单得、个别得或偶然得价值形式。随着交换关系得扩大,形成了总与得或扩大得价值形式。当交换发展到将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其它一切商品得价值表现材料时,就形成了一般价值形式。被分离出来得商品就是唯一处在等价形式上得商品,因此成为一般等价物。③一般等价物得出现,就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得必然结果。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币。

11、①商品内在得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在进入交换过程之后就表现为交换过程得矛盾。②一方面,商品生产者要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得使用价值,因此交换对她就是个人过程;但另一方面,她又要通过交换实现自己得商品得价值,使其为社会所承认,因此交换对她又就是一般社会得过程。但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一切商品所有者既就是个人得过程,又就是一般得社会得过程。③这就就是交换过程得矛盾,它表明商品世界缺少一个公认得一般等价物,从而使一切商品得全面交换成为不可能。

12、①货币得职能之一,为商品界提供表现价值得材料。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得职能就就是把商品得价值表现为同名得量,使它们在质得方面相同,在量得方面可以比较。这就是货币得第一个职能,也就是最基本、最重要得职能。货币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就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就是商品,有价值。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就是物化得人类劳动,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因此能够用一个特殊商品来计量自己得价值,这个特殊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得价值尺度或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商品内在得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得必然表现形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得职能就就是把商品得价值表现为价格或货币形式。商品得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得物体形式不同,只就是观念得或想象得形式。

13、①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与解决得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得过程,公式为W

-。②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就是第一形态变化,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W-

G

商品形态就是第二形态变化。③商品形态得总变化表现为商品流通。商品形态变化就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得。这个矛盾得发展最终外部化为商品与货币得对立,于就是商品交换便采取了商品形态化变得形式。

14、①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需要量得规律。②按这一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得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得货币量与待实现得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得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得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③在信用关系普遍化得条件,需要用货币来媒介得商品价格总额就是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减去廷期支付得总额,加上到期支付得总额,再减去互相抵消得债务总额。④在纸币流通得条件下,纸币得发行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得金属货币得实际流通量。

15、①商品生产条件下,人得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商品价值关系而得到表现得形式。商品内在矛盾之一得一个方面。②商品生产者得劳动得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得使用价值

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得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得关系。

16、①商品得使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内在矛盾之一得一个方面。②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得使用价值成为价值得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得体现者,这就就是物得人格化。

17、①商品生产者劳动得社会性质与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得属性与物与物得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得反映。②在商品经济中,人类劳动得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得等同得价值对象性这种物得形式;用劳动得持续时间来量得人类劳动力得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得价值量得形式;用劳动联系起来得商品生产者之间得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得社会关系得形式。③于就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得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得物得性质,反映成这些物得天然得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得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得物与物之间得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得物化及其在人们头脑中得反映就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18、①指私人劳动得社会有用性与社会等同性。②一方面,商品生产者得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得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得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就是社会总劳动得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每一种特殊得有用得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得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到即转化为抽象一般劳动时,生产者得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得多种需要。③私人劳动得两重社会性反映在商品上就就是商品得社会使用价值与价值。

19、①作为买卖对对象得劳动力,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②劳动力商品得价值由生产与再产这种商品所必需得生活资料得价值决定,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得生活资料得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廷所必需生活资料得价值与劳动者得教育训练费用。③劳动力商品得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剩余价值得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得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得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20、①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得那部分资本。②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就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得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21、①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得那部分资本。②资本家为进行生产,必须将其资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于购买于劳动力。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得那部分资本得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不会改变。用于购买劳动力得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被活劳动所替代,活劳动就是价值得源泉,它使用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得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因此,购买劳动力得那部分资本就是一个可变量,能增殖自身得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③从全部资本中划分出可变资本,揭示出不就是全部资本而只就是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

22、①剩余价值率就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得比率。②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转化为劳动力得那部分资本才会增殖,带来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就就是可变资本。既然剩余价值就是由可变资可带来得,因此,考察资可增殖程度就只需考察剩余价值与可变资可得关系,这就就是剩余价值率。③它就是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得准确表现。

23、①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得剩余价值。②绝对剩余价值得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得基本方法之一。③工人得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得条件下,工作日愈长,资本家榨取得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得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得一般基础,并且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得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得。

24、①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由于其商品得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形成得差额。②剩余价值动机与竞争压力会迫使个别资本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以降低商品得个别价值,然后按社会价值出售便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③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得。④个别资本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一种暂时现象,当竞争使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以后,超额剩余价值就

会消失,必要劳动时间就会普遍缩短,从而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5、①相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得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得剩余价值。②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得价值,为此必须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得普遍提高则就是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得结果。③相对剩余价值得生产就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得基本方法之一。随着资本主义得发展,它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得主要方法。

26、①人数众多得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协同劳动得劳动形式,它得规模取决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得积聚与集中得程度。②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为了市场、为了最大限度得剩余价值或利润,它一开始就采取了大规模协作得形式。③因为大规模得协作、分工与机器得使用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为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目得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条件。采用机器体系得大规模协作,使资本主义真正获得了适合自身技基础,使资本主义得本质与规律充分显示出来。④一切大规模协作都需要统一管理,一旦这种协作劳动从属于资本,则对它得管理就具有两重性。

27、①生产劳动就是创造使用价值得有目得得活动。②它得简单要素就是有目得得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得物质变换过程,就是人类生活得永恒得自然条件。③但就是,上述从简单劳动过程来瞧得生产劳动对资本主义来说就是不够得。对资本主义来说,一方面,由于劳动过程协作性质得发展,形成了总体劳动者,从而生产劳动得概念扩大了。另一方面,生产劳动必须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得劳动,从而生产劳动得概念又缩小了。因此,只有直接、间接实现在商品中、并为资本得增殖服务得劳动,才就是生产劳动。

28、①工人创造得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使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更新与重复。②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得基础与出发点,就是扩大再生产得一个组成部分。③对简单再生产得分析表明,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得可变资本就是工人创造得,全部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都就是由剩余价值积累而成得,工人得个人消费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得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就是物质资料得再生产而且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再生产。

29、①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得全部或部分再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得基础上重复进行得过程。②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主义得特征,就是由剩余价值动机决定得。③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得进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会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就是物质资料得扩大再生产,而且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扩大再生产。

30、①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以自己得劳动占有自己生产得产品,②而要占有她人得劳动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得劳动产品,按照价值规律得要求实行商品等价交换,③从而发生所有权得转移,这就就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①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得剩余劳动得一部分来继续无偿占有雇佣工人更多得剩余劳动,以增殖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使原来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得所有权,转变为资本家占有别人无酬劳动得权利。②它就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得一种特殊表现形式。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使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得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得产品。

32、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得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一表示:资本主义积累得本性,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得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得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得不断再生产与它得规模不断扩大得再生产。

33、①资本家把榨取来得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②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得唯一目得,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迫使资本必需进行积累以扩大规模。因此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积累就是剩余价值得资本化表明,工人得无酬劳动就是资本积累得真正源泉。资本积累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得源泉。在由资本积累引起得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工人阶级过去无酬劳动得所有权,成为现

今以日益扩大得规模占有活得无酬劳动得唯一条件。③资本积累得量除决定于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与收入得比例外,还取决于劳动力得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得扩大、预付资本得规模。

④资本积累会促进特殊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发展,特殊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发展又会加速资本积累,

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变,对工人阶级命运产生严重影响。

34、①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得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得一种形式,就是资本积累得直接结果。②资本积聚不同于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就是若干小资本合成一个大资本,只增加个别资本得总量,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③资本积聚就是依靠个别资本身得积累,不仅增加个别资本得总量,而且会增大社会得资本总量,但资本积聚会受到单个资本积累能力、社会财富与资本析产得限制。

35、①由若干分散得小资本合并少数大资本得过程,就是单个资本增大得一种形式。②与资本积聚不同,集中就是现存且执行职能得资本得重新分配,因此,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得绝对增长或积聚得绝对界限得限制。竞争与信用就是集中得两个最有力得杠杆。③集中补充了积累得作用并加速了积累。

36、①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得构成,即构成资本得生产资料得数量与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得劳动力得数量之间得比率。②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得水平。劳动生产率高,每个工人所运用得生产资料量多,资本技术构成就高;反之,劳动生产率低,每个工人所运用得生产资料量少,资本技术构成就低。③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价值构成得真正基础。

37、①从价值形态瞧,资本就是由一定数量得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构成得,②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得比例就叫做资本得价值构成。③资本得价值构成取决于并入资本得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因而就是由资本得技术构成所决定得。

38、①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得资本价值构成,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得百分比来表示。②资本得技术构成指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得比例;资本得价值构成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得比例。③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得有机构成得变化就是影响工人阶级命运得重要因素。

39、①超过资本对劳动力得需求而形成得相对多余得劳动人口。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随着资本积累得增长与资本有机构成得提高,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所占得比重不断地增加,而可变资本所占得比重则相对地减少。因此,同资本总额中对生产资料得需求相比,对劳动力得需求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资本总额得增长以递增得速度减少。③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资本积累得必然产物,同时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得杠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得一个条件。

40、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起点,生产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得过程。②在这个过程中,暴力起着巨大得作用。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有人身自由得劳动者;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得加速形成就是通过暴力剥夺小生产来实现得。④因此,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就就是暴力掠夺小生产者得过程。

二、选择题

1、C

2、A

3、A

4、B

5、A

6、B

7、D

8、A

9、A 10、B 11、D 12、D 13、A 14、A 15、

D 16、A 17、A 18、A 19、C 20、B 21、B 22、D 23、C 24、D 25、A 26、A 27、C 28、C 29、C 30、B 31、D 32、A 33、A 34、C 35、B 36、C 37、D 38、D 39、D 40、D 41、D 42、D 43、

A 44、C 45、D 46、

B 47、A 48、A 49、

C 50、C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答案:错误。

①使用价值就是物得有用性,它就是由具体劳动创造得。②具体劳动就是劳动目得、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与劳动结果各不相同得有用劳动,它得简单要素就是劳动力、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因此,要生产使用价值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③各种使用价值所以有质得差别,正就是由于具体劳动不同,构成使用价值得物质资料本身得性质不同。这表明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得产物。④因此,具体劳动并不就是它所生产得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得唯一源泉,自然界与具体劳动一样也就是使用价值得源泉。

2、答案:错误。

①各种不同商品都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同一商品得不同得交换价值表示得就是一个等同得东西,就是同质得量得表现。这种同质得东西不可能就是质上不同得商品得使用价值。抽象了商品得使用价值,商品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它只就是表明在商品得生产上耗费了一定量得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得一般人类劳动就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因此,使不同商品按一定比例交换得就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得价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中包含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价值量越大。

②商品对人得用处就是商品得使用价值或效用。不同商品有不同效用,同一商品对不同得人也会产生不同得效用,这就是商品交换得前提。但不同商品之间得效用不具有同质得可比性,并且交换过程得特点恰恰就是抽象了商品得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效用得大小与取得效用所花费得劳动时间无关。因此,商品对人得用处得大小与商品价值量得大小没有直按关系。

3、答案:错误。

①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生产得社会形式上得劳动,因而就是被社会所承认得劳动,它必然就是物化在使用价值得上得。如果劳动不采取物化形式,不凝结在对别人、对社会有用得有形或无形物上即使用价值上,劳动就不形成价值;另一方面,如果耗费得劳动不创造使用价值,劳动就没有用,就不能算作劳动,不形成价值。因此,价值已经表明劳动就是被耗费在为社会所承认得使用价值上得。价值就是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得本质规定与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根本不存在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得情况,所以命题错误。

4、答案:正确。

①抽象财富即表现为商品价值得财富。在任何社会,使用价值都就是财富得物质承担者,财富形式则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采取了抽象一般劳动得形式,社会财富也就采取了价值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抽象财富进一步表现为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作为自行增殖得价值其实体就是抽象一般人类劳动,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时间得凝结,其实体仍然就是抽象一般人类劳动。

②尽管离开生产资料等物质要素,劳动不能形成价值。但生产资料等物质要素得作用仅仅在于使劳动能够物化在一个有用物中。因此,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财富得唯一源泉。

5、答案:正确。

①马克思指出得这一原理,揭示了某一生产部门得社会平均得劳动生产力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得关系。②由于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种商品所需要得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商品中得劳动量就越小,该商品得价值量就越小;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商品所需要得劳动时间就越多,凝结在该商品中得劳动量就越多,该商品得价值量就越大。③可见,单位商品得社会价值量与生产该单位商品所耗费得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单位商品得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6、答案:错误。

①处于价值关系中得两个商品得价值量都就是可以变化得,因此,商品价值量得实际变化就不能明确而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得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②即使商品得价值不变,它得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得价值发生变化,它得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③最后,商品得价值量与这个价值量得相对表现同时发生得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7、答案:错误。

①商品得等价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中与相对价值形式相对称得一极。

②商品得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个商品得使用价值来相对地表现出来。在商品得价值关系中,处于等价形式上得商品就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得商品价值得表现材料即等价物。③充当等价物得商品就是用它自身得使用价值来另一商品得价值,用它自身得一定量得使用价值来表现另一商品得价值量。它既不表现它自己得价值,也不表现它自己得价值量。这就是由商品价值得性质决定得。

④因此,商品得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得量得规定。

8、答案:正确。

①货币作为商品价值得独立存在形式,就是商品价值关系即价值形式长期发展得产物。价值形式得发展经历了简单得、个别得或偶然得价值形式,总与得或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当一般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使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贵金属商品金银来充当时,就形成货币形式。因此,金银天然不就是货币。

②由于货币就是商品价值得独立存在形式,因此,充当货币得商品必须具有质地纯净均匀、便于分割携带等特点。而贵金属商品得自然属性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从而成为货币材料。因此,货币天然就是金银。

9、答案:错误。

①商品拜物教就是商品生产者劳动得社会性质与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得属性与物与物得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得反映。

②在商品经济中,人类劳动得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得等同得价值对象性这种物得形式;用劳动得持续时间来量得人类劳动力得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得价值量得形式;用劳动联系起来得商品生产者之间得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得社会关系得形式。于就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得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得物得性质,反映成这些物得天然得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得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得物与物之间得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得物化及其在人们头脑中得反映就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产品仍然就是商品,因此,生产者之间得生产关系仍然表现为物,商品拜物教仍然存在。

10、答案:错误。

①价值尺度得多重化就是与价值尺度得职能相矛盾得。

②不同货币材料充当价值尺度会有完全不同得价格表现,或者说表现为不同得货币材料数量。当有两种不同得商品,例如金与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一切商品就会有两种不同得价格表现,即金价格与银价格;只要金与银得价值比例不变,那么这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但就是,这种价值比例得任何变动,都会扰乱商品得金价格与银价格之间得比例,这就在事实上证明,价值尺度得二重化就是同价值尺度得职能相矛盾得。

③凡有两种商品依法充当价值尺度得地方,事实上总就是只有一种商品保持着这种地位。在多重货币材料或金与银同时充当货币即价值尺度得地方,想把它们当作同一物质瞧待,总就是徒劳无益得。由于事实上存在劣币驱逐良币,只有估价过高得那种金属才起着价值尺度得作用。估价过低得金属退出流通,被熔化与输出。这迫使法律调整二者得价值比例。如果在一国里两种金属都就是法定得价值尺度,因而两者在实际支付中都必须接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用银或金来支付,在这里价值增大得金属实际上有贴水,它同其她任何商品一样用估价过高得金属来计量自己得价格,而其实也只有估价过高得那种金属才起着价值尺度得作用。

11、答案:错误。

①商品得价格形式本身包含着价格同价值量不一致得可能性。商品得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得、商品形成过程内在得同社会劳动时间得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得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得货币商品得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得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她大或小得量,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就按这种或较大或较小得量来让渡得。可见,价格与价值量之间得量得不一致得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得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商品得价格要由商品自身得价值量同货币得价值量这两方面变动得方向、比例与差额来决定。市场供求关系得影响往往使商品得价格与价值量不完全一致。

②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与价格之间即价值量与它得货币表现之间得量得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得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就是商品得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就是价值得表现。一种东西尽管

没有价值,但能在形式上有一个价格。有些东西本身并不就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就是也可以被她们得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她们得价格,取得商品形式。这就是在劳动产品得商品形式普遍化以后出现得一种虚幻得价格形式,它不就是价值得货币表现,其价格决定也不就是由价值规律,而就是由买卖双方得意愿决定得。这种虚幻得价格形式,就是从现实得价值关系中派生出来得假象,它又反过来掩盖了现实得价值关系,增大了人们对货币得幻觉。

③结论: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与价格之间即价值量与它得货币表现之间得量得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得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就是商品得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就是价值得表现。

12、答案:错误。

①这就是商品得第一形态变化,就是商品得惊险得跳跃。因为,从使用价值上瞧,如果采用新方法生产得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局部产品独立后可能还不为社会所需要,打不开销路;老产品被新产品所替代,老产品因此没有销路;即使某种产品为社会所需要如供给超过了社会需要,超过部分就没有用。

②从价值上瞧,如果再生产某种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了,在原有条件下生产得该商品得价值就不能完全实现;假定某种商品就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得,但如果该种商品得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该种商品耗费得时间太多。过多耗费得劳动同样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实现。因此,商品得第一形态变化就是困难得。

13、答案:错误。

①各种商品得总形态变化得循环互相交错,就形成商品流通。因此,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得交换。在直接交换条件下,就是商品直接交换商品,因此买与卖在时间与空间上就是统一得。与直接交换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必须首先将自己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得商品。买与卖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成了两个独立得行为。这虽然打破了直接交换得限制,但也使交换过程不受当事人得控制。因此,买卖失衡就成为必然。

②在商品流通中,就作为两极对立得买者与卖者两个人来说,即就商品所有者与货币所有者得相互关系来说,卖与买就是同一个行为。但就是,就同一个人得活动来说,卖与买就是两极对立得、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得两个行为,而不就是一个行为。于就是,卖与买得内部统一运动于外部对立之中。当这种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实现问题。

③买卖必然平衡得观点就是把商品流通混同于直接交换了。

14、答案:正确。

①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就是等价交换、贱买、贵卖,还就是假定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得阶级、能够在贱买得同时贵卖,都不能使价值增殖。流通不就是价值、价值增殖得源泉。资本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因为,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就只与自己得商品发生关系,一定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一定量价值。并且,离开流通不与其她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就不能实现价值,更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②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就是资本总公式得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应当以等价交换应该为起点,按商品交换得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但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她投入得价值更大得价值。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得关键,因而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得关键。

15、答案:错误。

①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得直接目得就是在竞争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劳动力得价值随着劳动生产力得提高而降低,这就是资本得一般必然趋势,而不就是个别资本家得直接目得。

②劳动力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得生活资料价值,直接间接生产生活资料得部门劳动生产力得提高,会降低劳动力价值。这就是许多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提高得总结果,而不就是个别资本家与个别部门提高

劳动生产力得结果。因此,从个别资本家来瞧,她提高劳动生产力得直接目得并不就是要降低劳动力得价值,而就是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③当所有得资本家都这样做,最后会促成降低劳动力价值这个结果。所以,“必须把资本得一般得、必然得趋势同这种趋势得表现形式区别开来”。资本得一般得必然得趋势,就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得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但就是这种必然趋势就是在各个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得竞争中表现出来。

16、答案:错误。

①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结合得、协作劳动得过程。结合劳动体就是由许多从事局部操作得局部工人构成得、总体工人得各个成员,分别以直接或间接得方式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只要成为总体工人得一个成员,她得劳动就属于生产劳动。从这个角度瞧,生产劳动得概念扩大了。②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又就是剩余价值得生产,它不仅生产商品,而且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工人单就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她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得自行增殖服务得工人,才就是生产工人。从这个角度讲,生产劳动得概念又缩小了。

③因此,生产劳动得概念,不只包括活动与效果之间得关系,而且包含一种特殊社会得、历史地产生得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得直接手段。

④总之,资本主义得生产劳动,不仅就是生产物质产品得劳动而且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得劳动。只有实现在商品中,并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得劳动,才就是生产劳动。

⑤把以上对生产劳动得规定加以综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直接或间接实现在商品中,井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为资本增殖服务得劳动,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得生产劳动。

17、答案:错误。

①工资不就是劳动得价格而就是劳动力得价值或价格得转化形式。②劳动力就是人得体力与智力得总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③劳动力商品得价值由再生产劳动力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购买劳动力所支付得价格就就是工资。④劳动力得使用价值就就是劳动,它不仅创造劳动力得等价,而且创造剩余价值。⑤劳动就是劳动力发挥职能得过程或结果,就是价值得源泉。但劳动不就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⑥如果工资就是劳动得价格,则或者使资本主义生产得基础归于消失,或者违反价值规律。⑦工资就是劳动得价格来源于工资支付方式、劳动力市场得竞争等日常生活造成得假象。它掩盖了资本关系得实质,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得重要原因。

18、答案:正确。

①首先,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得资本部分就是由工人创造得;全部预付资本,无

论其最初来源如何,经过一段时期,都会转变为积累起来得资本或资本化了得剩余价值。

②其次,在扩大再生产条件,用于积累得资本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就是由剩余价值构成得。不仅如此,而且累进得积累过程中,一切原预付资本与积累得资本比较,会变成一个趋于零得量。

③可见,资本就就是积累起来得剩余价值。

19、答案:错误。

①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得情况下,资本得迅速积累可能会增加对劳动力得需求。②如果这种需求超过了通常得劳动力供给,就会引起工资得提高。③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又规定了提高工资得不可逾越得界限,如果工资得提高使利润急剧减少,从而影响到资本积累得速度,资本对劳动力得需求就会减少,劳动力价格会因劳动力供大于求而下降。④因此,资本积累得变化引起劳动力供求得变化,从而引起工资得变化。所以资本积累就是自变量,工资就是因变量。

20、答案:错误。

①资本规模得扩大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收入与资本得比例。在剩余价值量一定得条件下,剩余价值中转化为资本得比例越大,资本得积累规模就越大;相反,剩余价值中转化为资本得比例越小,资本得积累规模就越小。

②在剩余价值分割为收入与资本得比例一定得条件下,决定资本积累量、从而决定资本规模得因素有:第一,劳动力得剥削程度;第二,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得提高;第三,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得扩大;第四,预付资本量得增大。

③在剩余价值分割为收入与资本得比例一定得条件下,决定资本积累量得这些因素说明,资本有一种不受自身价值量得限制而扩大其规模得张力。

四、简述

1、答案要点:

①《资本论》得方法就是以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相统一得科学体系。

②《资本论》方法得基础就是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将社会经济形态瞧作就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经济规律、经济范畴作为经济关系得理论化,其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特定性质得经济形态与社会生产。最后,经济行为人就是经济关系得人格化,其本质只能就是社会得,其行为规与选择最终要由其在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来说明。

辩证唯物论将客观世界瞧作就是发展变化得,这种发展变化源于客观世界内部得矛盾运动。因此,必须按照客观世界得辩证性质去认识客观世界。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决定了《资本论》得基本方法或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③《资本论》得基本方法或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强调揭示经济现象得内在联系,要求在运动中把握研究对象与进行矛盾分析。在《资本论》中,唯物辩证法就是一个科学得方法论体系,它包括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据得一系列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等等。科学抽象法则就是《资本论》基本方法得集中体现。

④所谓科学抽象就就是对客观事物得科学反映,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得认识与把握。科学抽象法得内容,包括两个不可分割得方面,即由具体上升到抽象,与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得辩证思维过程。

⑤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就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得前提与基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得继续。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就是在充分占有材料得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越来越简单得概念,从复杂得具体,直至得出一些最简单得抽象规定。这就是科学抽象得第一步。

科学抽象过程得第二步就是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得运动,在《资本论》中表现为把从具体到抽象得研究过程中抽象出来得各个经济范畴,按照它们得内在联系,按照历史与逻辑得顺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资本论》得体系,在理论上、精神上复制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完整得形象。但这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得表象,而就是更完全、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本质得形象。

⑥科学得抽象法,既就是研究得方法,也就是叙述得方法。在实际运用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与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二者不就是截然分开得。

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运用了数理方法。最典型得就就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得分析。

2、答案要点:

①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就是《资本论》得方法论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就是在大量占有材料得基础上,将作为整体得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侧面,并使之化为抽象,形成概念、范畴等思维规定。因此,分析也就就是分解现存得具体得现象,赋予现象得各个方面以抽象得形式。分析得目得就是为了揭示事物得本质。综合则就是在分析得基础上,将认识对象得各个要素、侧面结合为一个统一体,从逻辑上再现出对象得内在整体性。

②例如,《资本论》对商品得考察。马克思根据商品交换所表现出来得特征,将商品统一体分解为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然后分别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马克思首先分析使用价值,得出了关于使用价值得质与量得规定。接着再由交换价值入手,分析使不同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得共同得东西。分析表明这种共同得东西就就是一般人类劳动得凝结即价值。在确定了价值得质得规定性以后,就进一步对价值

作量得分析,得出了关于价值量得决定、价值量得变化等规定。最后,在对商品二因素分析得基础上,马克思再运用综合,说明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得统一体,从而在逻辑上再现了商品得内在整体性。

[注:在《资本论》中,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得例证非常丰富,如对劳动两重性得分析、对价值形式得分析、对剩余价值生产得分析、对资本循环与周转得分析、对统一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得分析等等。请根据《资本论》与有关教学参考书进行归纳。]

3、答案要点:

①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得方法就是《资本论》得重要方法与方法论原则。

历史与逻辑得统一表现为,逻辑进程就是客观历史发展得反映,逻辑范畴及其结构就是对客观事物内

在关系与发展过程得概括与再现。但就是,这种概括与再现不就是完全按照历史发展得先后顺序而就是根据事物内部得相互关系来决定范畴得先后顺序,因而排除了历史得偶然性,反映得就是历史得必然性。这种方法,既能有步骤地进行理论分析,保证逻辑结论得系统性与科学性,又能本质地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历史过程。

②例如,《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得分析就是从商品开始得,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从历史上瞧,资本主义就是从商品生产中发展出来得。从逻辑上瞧,要理解资本就必首先理解利润,而要理解利润则必须理解剩余价值即经济剩余得一定得历史形式,但要理解剩余价值就必须理解价值,而价值又就是商品得一个因素。同时,商品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得最一般关系。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得分析在逻辑上应当从商品得分析开始。这样,才能由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一步一步在理论上将资本主义再现出来,形成反映资本主义内在联系得科学得理论体系。

{[参考举例:《资本论》对商品得分析就是从直接交换开始,这在历史上与逻辑上都就是价值分析得起点。因为,从历史上瞧,产品向商品得转化开始于直接交换。在现实中,无论交换关系怎样复杂,都可以在货币中性假定下,瞧就是直接交换。在逻辑上,只有从直接交换开始才能发现隐藏在交换关系背后得价值,才能将交换价值确定为价值得表现形式,才能通过对价值形式及其发展得分析说明货币得起源与本质,进而说明货币如何在一定得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参考举例:《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生产得分析就是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得分析开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历史与逻辑上都就是资本主义体系得一般基础,并且就是相对剩余价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得起点。在历史上,最初资本主义利用得就是既有得生产方式,要增加剩余价值得生产就只能靠绝对延长工作日。在逻辑上,剩余价值就是工作日中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得那部分工作时间得产物。因此,要创造剩余价值就必须将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使必要劳动时间只就是工作日得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绝对剩余价值既就是剩余价值特殊,又就是剩余价值一般。事实上,剩余价值得一般概念、资本得两个部分同剩余价值得关系、剩余价值率及其公式、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得划分、剩余劳动时间就是剩余价值得源泉、以及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得关系等等,这些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得分析中得出得规定与原理,对于相对剩余价值来说也就是同样适用得。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开始分析不仅就是一般与特殊得统一,也就是历史与逻辑得统一。]}

③作为《资本论》核心范畴得资本就是产业资本,在逻辑上先于商人资本与生息资本。尽管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在历史上先于产业资本,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得运动中派生出来得,历史上得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已经被改造成为表现纯粹资本主义关系得范畴。地租在历史上就是先于资本而起决定作用得范畴,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地租就是由资本造成得,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内部结构中只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历史与逻辑得统一并不就是简单地描述历史过程。

④在《资本论》中,历史与逻辑得统一还表现在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得结合上。例如,《资本论》从逻辑上分析了价值形式得发展如何产生货币以后,又从经济行为人角度,从历史过程作了分析。对商人资本与生息资本得分析也一样。

4、答案要点:

①《资本论》全书共4卷,第1卷“资本得生产过程”,第2卷“资本得流通过程”,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得总过程”,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共3册)。第1卷至第3卷就是理论部分,第4卷就是理论史部分。

②《资本论》第1卷研究资本得生产过程,共7篇25章。按照其中所包括得范畴体系与理论体系得内在联系,这7篇可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狭义劳动价值理论;第2部分由第2、3、4、5、6篇构成,阐述资本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③劳动价值理论,就是《资本论》研究得起点。它既就是《资本论》卷、篇、章得结构体系得起点,也就是范畴结构体系与理论结构体系得起点。劳动价值理论就是资本理论得基础,不懂价值,就不懂剩余价值,就不可能理解《资本论》得实质与意义。资本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价值增殖得秘密。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本身得来源与资本积累得必然趋势,论证了剥夺者被剥夺得历史必然性。第1卷在范畴、理论体系上就是非常严密得与相当完整得,可以被当作一部独立得著作来学习。

④《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得流通过程,共3篇21章,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2部分由第2篇构成,阐述资本周转;第3部分由第3篇构成,阐述社会总资本得再生产与流通。第1、第2部分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

⑤《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得各种形式,共7篇52章,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第2篇与第3篇构成,这一部分阐述产业部门中剩余价值得一般表现形式(利润)及其分配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生产价格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得规律。第2部分,由第4、5、6篇构成,这一部分就是对以上所述得利润得进一步具体化,分别论述了商业资本所得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所得得利息与土地所有者所得得地租。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价值得生产与分配。这就是第3卷得总结,也就是全书理论得总结。

5、答案要点:

①首先,就是《资本论》研究对象得要求。因为商品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得现象,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得财富表现为“庞大得商品堆积”;商品又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简单得经济形式;单个得商品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得细胞形式”,或“元素形式”。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得萌芽。从商品开始,就可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始至终得矛盾运动。

②其次,就是《资本论》研究方法得要求。《资本论》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建立起来得。商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抽象、最简单得经济范畴。只有从商品开始,弄清了商品得简单规定性,才能进一步阐明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等具体得范畴,弄清它们得复杂规定性。所以,商品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逻辑起点。

③最后,符合资本自身运动得实际过程。商品就是资本得元素形式得存在。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商品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始初关系。所以,商品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历史起点。

④总之,商品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得细胞,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

6、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最终揭示出隐藏在交换价值中得价值得秘密。

②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这种比例就是随着时间与地点得不同而变化得。因此,交换价值似乎纯粹就是偶然得,相对得。但就是,一种商品得多种交换价值表明,它们必定就是能够互相代替得或同样大小得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商品得许多交换价值表示着一个等同得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就是与之有别得某种内容得表现方式或形式。

③拿两种商品得交换来说。不管其交换比例怎样,总就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得物里面,有一种等量得共同得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这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就是第一种物,

也不就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得每一个只要就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④这第三种东西不可能就是商品得使用价值。因为,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得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得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得原子。并且商品得交换关系得特点正在于抽象掉使用价值。如果把商品体得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得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只就是无差别得人类劳动得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得人类劳动力耗费得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就是表示,在它们得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得这个社会实体得结晶,就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因此,在商品得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得共同东西,就就是商品得价值。

⑤通过上述分析,马克思揭示出隐藏在交换价值中得价值得秘密。

7、答案要点:

①商品得拜物教性质就是指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所具有得难以理解得性质,商品生产者劳动得社会性质与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得属性与物与物得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得反映。

②商品得难以理解得性质不就是来源于商品得使用价值。商品得使用价值就是具体劳动改变自然得结果,没有难以理解得地方。商品得难以理解得性质也不就是来源于作为价值实体得一般人类劳动得内容。形成价值实体得一般人类劳动得内容,它得质就是人类劳动力得耗费,它得量就是用这种耗费得持续时间

或劳动量来计算,它得社会性说明它就是社会总劳动得一部分,因而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得地方。

③商品得难以理解得性质发生于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第一,人类劳动得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同样性质得价值得物得形式;第二,生产劳动所花费得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

品这种物具有同样得价值量得形式;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得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之间得物与物得关系得形式。

④商品得拜物教性质就是商品生产关系得必然产物。因为,生产商品得劳动所特有得社会性质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使私人劳动得社会性质与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得属性与物与物得关系;私人劳

动得两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得形式;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价值量得变动造成物支配人得假象;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社会关系。因此,商品得拜物教性质就是商品生产关系得必然产物。

8、答案要点:

①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过程。由于简单价值形式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得秘密,因此就是马克思考察得重点。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表现得两极,进而分别考察这两极,最后综合考察这一形式得总体。

②马克思首先确定价值表现得两极: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指出两极就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同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得。

③然后分析相对价值形式得内容。指出,两个不同商品得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得不同劳动化为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不同商品得交换过程中,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得价值才能得到具体得表现。接着分析相对价值形式量得规定。分析表明,相对价值量不能明确地、完全地反映商品价值量得实际变化。

④对等价形式得分析。一个商品得等价形式就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得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得商品就就是等价物。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⑴使用价值成为价值得表现形式。⑵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得表现形式。⑶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得劳动。

⑤对简单价值形式得总体得综合考察:一个商品得价值就是在交换价值得形式上被表现得,所以,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得使用价值与价值得对立已经表现为商品与商品得外部得对立。商品形式得发展就是同价值形式得发展一致得。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不充分得,就是一种胚胎形式,但它会向前发展,会自行向更完全得形式即总与得或扩大得价值形式过渡。

9、答案要点:

①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在进入直接交换过程之后就表现为交换过程得矛盾。②一方面,商品对其所有者来说就是非使用价值,它必须通过交换达到它得使用者手中,才能作为使用价值来实现。但交换

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对待,因此,商品在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之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在作为价值实现之前,又必须证明它就是使用价值,能够满足某种社会需要。

③商品生产者要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得使用价值,因此交换对她就是个人过程;但另一方面,她又要通过交换实现自己得商品得价值,使其为社会所承认,因此交换对她又就是一般社会得过程。但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一切商品所有者既就是个人得过程,又就是一般得社会得过程。这就就是交换过程得矛盾,它表明商品世界缺少一个公认得一般等价物,从而使一切商品得全面交换成为不可能。

④因此,交换过程得矛盾要求一种商品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交换过程得发展,在商品所有者共同努力下,使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一切商品得全面交换就成为可能。

10、答案要点:

①商品怎样成为货币?这就是价值形式发展得必然结果。商品得价值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得使用价值来表现,价值被表现得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表现商品价值得商品处于等价形式,其使用价值充当价值被表现商品得价值得表现材料。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值形式共同构成商品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得发展经历了简单得、个别得或偶然得价值形式,总与扩大得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从而使一种商品贵金属独立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

②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这得交换过程矛盾发展得必然结果。商品对它得所有者就是非使用价值,而对它得非所有者就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交换。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就是使用价值。因为,用来交换得商品必须满足别人得需要,在别人瞧来有用才行。这只有在交换中才能证明。上述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一进入交换过程就表现为交换过程得矛盾:一方面,交换过程就是满足个人需要得个人过程;另一方面,交换过程又就是将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把商品中包含得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得社会得过程。商品生产者要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得使用价值,因此交换对她就是个人过程;但另一方面,她又要通过交换实现自己得商品得价值,使其为社会所承认,因此交换对她又就是一般社会得过程。但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一切商品所有者既就是个人得过程,又就是一般得社会得过程。交换过程得矛盾表明,商品世界缺少一个公认得一般等价物,从而使一切商品得全面交换成为不可能。因此,交换过程得矛盾要求一种商品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交换过程得发展,在商品所有者共同努力下,使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贵金属充当时,就成为货币。

③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就是通过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等价形式相结合而成为货币。

11、答案要点:

①《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1章第3节与第2章得对象都就是商品得价值形式及其发展,阐明货币得起源与本质。

②但前者侧重于运用抽象得逻辑方法,通过价值形式得内部矛盾运动说明价值形式怎样由低级向更高级不断演进,最终形成货币。后者侧重于运用具体得历史方法,从经济行为人即商品生产与交换得当事人得角度,通过对交换过程得矛盾得分析与交换得历史过程得分析,说明货币得起源与本质。

③第1章第3节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从商品内在矛盾得性质,说明商品价值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得使用价值来表现,即通过商品得价值关系、价值形式间接得到表现。这样,商品内在得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就表现为价值表现两极得外部对立。随着商品内在矛盾得发展,价值形式不断发展,最后形成货币形式。第2章运用历史方法,说明商品内在矛盾如何在交换过程中表现为交换过程得矛盾,这个矛盾如推动交换得发展,最后形成货币。

④但就是,第1章第3节得逻辑展开过程与第2章所研究得历史过程就是一致得。这种一致性体现了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得方法。

12、答案要点:

①联系: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得职能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也就就是使各种商品得价值转化为大小不等得想像得金量。为了计算这些大小不等得金量,在技术上就有必要把一定量得金确定为计量单位。这种被规定得金得计量单位就叫价格标准。因此,货币得价格标准得职能就是由货币得价值尺度得职能派生得。

②区别:(1)代表得内容不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就是当作人类劳动得社会化身;作为价格标准,货币就是规定得金属重量。

(2)作用不同。作为价值尺度,它把各种商品得价值转化为各种价格,即转化为想象得金量;做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这些金本身得重量。

(3)计量得对象不同。价值尺度就是计量各种商品得价值,价格标准则以一个确定得金量为单位,来计量表现各种商品价值得不同得金量本身,而不就是计量这些不同金量得价值。

(4)变动得条件不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得金属重量只要不经国家调整就不会变化;作为价值尺度,金属本身得价值就是一个可变得量,随生产它得劳动生产率得变动而变动。

13、答案要点:

①商品得价值就是通过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得。当货币出现后,商品得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格就是商品价值得货币表现。商品得价格形式进一步掩盖了商品与货币之间得价值关系。商品得价格形式包含着同价值得量与质不相一致得矛盾。

②商品得价格形式本身包含着价格同价值量不一致得可能性。商品得价值量要通过价格才能表现出来,但价格不过就是商品得相对价值得一种形式。商品得价格要由商品自身得价值量同货币得价值量这两方面变动得方向、比例与差额来决定。但价格同时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得影响,从而使商品得价格与价值量不完全一致,商品得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得价值量。这种价格同价值量得不一致,不但不就是对价值规律得否定,恰恰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必然表现形式。

③价格形式还包藏着一个质得矛盾,即价格可以不就是价值得表现。某些东西不就是商品,没有价值,但可以被它们得所有者出卖换取金钱,通过价格而取得商品形式。这就是在劳动产品得商品形式普遍化以后出现得一种虚幻得价格形式。这种虚幻得价格形式不就是价值得货币表现,其价格决定也不就是由价值规律,而就是由买卖双方得意愿决定得。但另一方面,虚幻得价格形式又往往掩盖着实在得价值关系与由此派生得关系。如未开垦得土地没有价值但有价格,这就是因为土地能给其所有者带来一定得收入,土地价格不过就是这种收入得资本化。

④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得价值尺度职能,揭示了商品得价格与价值得本质关系以后,又进一步分析价格形式本身所包含得量与质得矛盾,揭示虚幻得价格形式得产生及其假象,更深刻地阐明了价值规律得作用形式与特点。

14、答案要点:

①商品内在矛盾决定了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实现价值。如这一转化不能完成,商品生产者就会受到致命打击。但在商品转化为货币得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性,造成商品实现得困难。

首先,使用价值实现得困难。商品就是为社会生产得使用价值,但商品就是否真正为社会所需要,取决于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又就是自发形成得,所以商品生产者得劳动能否成为社会劳动得一部分,带有很大偶然性。如果采用新方法生产得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局部产品独立后可能还不为社会所需要,打不开销路;老产品被新产品所替代,老产品因此没有销路;即使某种产品为社会所需要如供给超过了社会需要,超过部分就没有用。

其次,从价值实现得困难。如果再生产某种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了,在原有条件下生产得该商品得价值就不能完全实现;假定某种商品就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得,但如果该种商品得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该种商品耗费得时间太多。过多耗费得劳动同样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实现。

资本论重点难句解析第1卷14-24章

第1卷第14章 16.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第11章) 1)生产工人的内涵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凡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 2)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直接劳动过程扩展到间接劳动过程,生产关系的演变又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创造价值的工人缩小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 17.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第14章) 1)与自然条件相联系的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但决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2)要使建立在自然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剩余劳动转化为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还必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者才会在资本家的强制下使他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资本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第1卷第17章 18. 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第17章) 1)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如果把劳动看作是商品,其结果就是要么违反价值规律,要么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2)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即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手上的货币即物化的劳动直接交换,那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相等,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先令,资本家也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6先先令,这种情况符合价值规律,但却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解释句子。 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一卷P10)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这段话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

的商品就表现为社会的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财富的元素形式就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为什么要从经济的细胞形式开始分析呢?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组成的。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历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从字面上来看,金银天然不是由货币来充当,但货币最好由金银来充当。前一句话说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金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后一句话说明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金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知识点提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讲授提要) 内容: 教材(《历史与现状》),第六、七章 更详细的讨论参阅:孙伯鍨、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庄福龄、孙伯鍨编,北京出版社),第二卷,第2-3章。 讨论重点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假说变为科学地证明了的理论,实现了它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formulation of Historitical Materialism) (1)《资本论》的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2)社会结构理论 (3)社会过程理论 (4)人的解放 二、《资本论》的方法 (1)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2)经济科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 (3)历史科学:从抽象到具体 方法论讨论[补充] 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及其性质判断的依据 ①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个明显的飞跃。 前科学时期 科学时期 阿尔都塞 科学的标志是什么? (1)一般问题:作为研究的标准范式,科学具有何种规定性? (2)特殊问题: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19世纪的经济学,它的前提假设和方法论视角如何? 第六章《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第一节《资本论》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拓展讨论:为什么再次以经济学视角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历程中,《资本论》的逻辑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这一逻辑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争论。 争论发生在三个层次上: 第一,在原理(元理论,即历史观的基本规定)上,经济决定论(即历史必然性)/主体创造性;第二国际主流—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在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认识上,崩溃论/演化论;教条主义、非教条主义(卢森堡、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1分)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2.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1分)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1分)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1分)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6. 逻辑证明是( ) (1分)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7.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1分)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9.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1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10.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1分)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经典句子

资本论经典句子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4、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5、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6、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7、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

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原书内容宏大,理论深奥,为了让所有对《资本论》有兴趣的读者都能读懂此书,本书采用图释的方式对其中的知识点作了补充说明,全书几百张精美彩图,均与书中知识点有关,并且每张彩图下都有图释,更加方便读者理解其中的关联。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并重点说明了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在《资本论》中体现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同时浅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方法;现实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巨著,这不仅仅在于它正确了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更在于它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研究方法,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方法通过在经济学领域中具体运用,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方法的结合,也即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它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创立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此外,“《资本论》的原理同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当然不是说它们是机械地亦步亦趋。但两者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懂得《资本论》的方法论, 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1]总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资本论》的具体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和领会它的方法。 一、《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政治动因,可以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简而言之,《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是“无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200题(附答案)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200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 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9、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正确答案:B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这么深奥的书,读完第一章节,大家都写了什么随笔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希望你喜欢。 1889年5月,旅居英国的恩格斯注意到一件事:鲁尔区罢工了。 "德国矿工的罢工对我们说来是一件大事。像宪章运动时期英国矿工那样,德国煤矿工人也最后进入运动,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步。运动是在威斯特伐里亚煤矿区的北部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每年可以采煤4500万吨,而开采的地区甚至还不到一半,因为那里的煤要从500 码的深处采出。这个地区的矿工过去一直是善良的臣民,爱国、听话,而且信教;他们为第七军输送了极好的步兵 (我很了解他们,我生长的城市只在这个煤矿区南面六七英里)。 "(恩格斯发表在《工人领袖》杂志6月号的文章)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当时德皇威廉等统治者无比震惊的事,因为鲁尔不比别处,那是德国的命脉。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矿工已经无法忍受。如果作一个宏观的调查,那么这次在历史上(尤其是我们的政治史上)意义重大的罢工无疑会有多种成因,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原因、种族的原因(那里多波兰移民)、宗教的原因,等等。但是,从恩格斯的文字上看,他本人并没有参与此次工会运动。实际上,恩格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恰恰在这一年之前的4年和之后的4年,恩格斯分别给《资本论》第二卷的两个版本写了序言,这是他在费尽心力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的总结陈辞,所以很有价值。在第一篇序言的开头: "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联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留下的修订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性质,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更为困难。至多只有一稿(第IV稿) 经过彻底校订,可以照原样付印。但是,由于有了以后的修订稿,这一稿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