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优化方法

工艺优化方法
工艺优化方法

1.合成工艺的优化主要就是反应选择性研究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是物理化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解决有机合成的实际问题,是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转化为有机合成的实用技

术。

首先分清三个基本概念转化率、选择性、收率。转化率是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选择性为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摩尔数除于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收率为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可见,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乘积。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概念,反应中消耗的原料一部分生成了目标产物,一部分生成了杂质,为有效好的原料依然存在于反应体系中。生成目标产物的那部分原料与消耗的原料之比为选择性,与初始原料之比为收率,消耗的原料与初始原料之比为转化率。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收率,但是影响收率的因素较多,使问题复杂化。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目标是提高选择性,即尽量使消耗的原料转化为主产物。只有温度和浓度是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转化率下,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副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产物增加。提高转化率可以采取延长反应时间,升高温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等措施。而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看似简单,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因此将研究复杂的收率问题转化为研究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问题,可简化研究过程。

2.选择性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是抑制副反应,副反应不外平行副反应和连串副反应两种类型。平行副反应是指副反应与主反应同时进行,一般消耗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原料,而连串副反应是指主产物继续与某一组分进行反应。主副反应的竞争是主副反应速度的竞争,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和各反应组分的反应级数,两个因素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因此选择性取决于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可是,活化能与反应级数的绝对值很难确定。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绝对值,只需知道主副反应之间活化能的相对大小与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就行了。我们知道,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低的反应,因此选择反应温度条件的理论依据是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

小,而不是绝对大小。

(1)温度范围的选择:在两个反应温度下做同一合成实验时,可以根据监测主

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由此判断是低温还是高温有利于主反应,从而缩小了温度选择的范围。实际经验中,一般采取极限温度的方式,低温和高温,再加上二者的中间温度,可判断出反应温度对反应选择性的

影响趋势。

(2)某一组分浓度的选择:在同一温度下(第一步已经选择好的温度下),将某一组分滴加(此组分为低浓度,其他组分就是高浓度)或一次性加入(此组分为高浓度,其他组分就是低浓度)进行反应,就可根据监测主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该组分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有利于主反应。确定了某一组分的浓度影响,接下来就是研究该组分的最佳配比问题。相同的条件下,再确定其他组分浓度的

影响。

3.定性反应产物

动力学研究方法要求副反应最小,而其他方法要求主反应最大。因此研究反应的选择性,搞清副反应的产物结构是必要地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分析反应混合物的全部组分,包括主产物,各种副产物,分析他们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或薄层色谱上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大小。从而可以看出各组分的相对大小及各组分随温度和浓度条件不同的变化。对不同的副反应采取不同的抑制方法。

(1)首先搞清反应过程中那些副产物生成;(2)重点找出含量较多的副产物的结构,因为只有抑制了主要副反应,才能显著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3)根据主要副产物的结构,研究其生成的机理,速度方程和对比选择性方程,并据此进行温度效应、浓度效应分析;(4)由对比选择性方程确定部分工艺条件,并据此设计获取活化能相对大小和反应级数相对高低的试验方按。(5)也应该找出最难除去的杂质的结构,进行(3),(4)的方法研究。

4.跟踪定量反应产物

在定分析的基础上,对同一实验不同时刻各组分的含量进行跟踪测试,根据跟踪测试结果认识影响因素,再根据影响因素调整实验方按。

(1)可在同一实验中考察原料、中间体、产物,各副产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从一个实验中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实验效率大大提高。

(2)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新现象调整和修改预定方按,使每一具体实验的目标多

元化,即可使每一次实验的目的在实验中调整和增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研究

开发进度。

(3)将不同时刻、不同组分的相对含量,整理成表格或曲线,从数据表或曲线中观察不同组分的数量,各组分在不同阶段依不同条件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率,从而找出宏观动力学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去调整温度、浓度因素,以提高选

择性。

这里的定量并非真正的含量,只是各组分的相对值。

5.分阶段研究反应过程和分离过程

大多数人习惯于每次实验部分都分离提纯产品并计算收率。然而,除非简单的实

验外这是不科学的。

(1)研究开发的初始阶段,分离过程是不成熟的,很难估算分离过程损失,这

样,所得产品不能代表反应收率。

(2)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反应过程与分离过程的总结果,影响因素太多,考察某

一影响因素太难。

(3)一个实验真正做到完成分离提纯的程度很难,往往后处理时间多于反应时间,若每个实验都做到提纯分离,则工作效率降低。

(4)为降低科研费用,往往进行微量制备,而微量制备的实验几乎不能完成全过程。比如精馏,没有一定数量就无法进行。

(5)反应过程中直接取反应液进行中控分析最接近于反应过程的在线测试,最能反映出过程的实际状态,对于某一因素的变化的影响也最敏感,应用起来方便。

(6)做好反应过程是分离过程研究的基础。副产物越少,则分离过程越简单。

总之,在研究开发的最初阶段,应先回避分离过程而仅研究反应过程。可以在反应过程中得到一系列的色谱分析谱图和定性分析结果,根据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出峰的相对大小来初步定量,根据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不同组分的消涨来判断活化能的相对大小;根据副产物结构机不同的加料方式引起的副产物的消涨

来判断活性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高低。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动力学所要求的温度效应、浓度效应,再实现最大转化率,最后研究分离过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条理清晰的、理性的和简单化的工艺优化程序。

6.程序升温法确定温度范围

程序升温法是另一种反应温度的优化方法。其是在实验的最初阶段采用的。一般采用微量制备,物料以满足分析测试即可。为使放热反应的温度可控制,反应物料不必成比例(一般使某一种原料微量)。

在跟踪测试的基础上,采取程序升温大方法,往往一次实验即可测得反应所适合的温度范围,并可得到主反应与某一特定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和确认反应温度最佳控制条件。程序升温过程如图所示。

在T1 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取样a分析;若未发生反应,则升温至T2后反应一段时间后取样b分析;若发现反应已经发生,但不完全,则此时应鉴别发生的是否是主反应;若在温度T2下先发生的是主反应,则继续取样c分析;若反应仍不完全,升温至T3后反应一段时间取样d分析;若仍不完全则升温至T4,取

样e分析,直至反应结束。

若样品d中无副产物,e中有副产物,则主反应的活化能小于副反应的活化能,反应温度为T4以下,再在T3上下选择温控范围。

若样品b中发生的是副反应,则应立即升温,并适时补加原料,边升温边取样f,g,h等,直至主反应发生。若主反应在较高温度时发生了,说明主反应的活化能大于副反应的活化能,反应应避开较低温度段。此时的程序升温过程应在缺少易发生副反应的那种主原料下进行,即预先加热反应底物至一定温度,再滴加未加入的原料,后滴加的原料用溶剂稀释效果更加。

可见,一次程序升温过程便可基本搞清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和反应温度控制的大致范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低温有利于主反应的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度逐渐减慢,为保持一定的反应速度和转化率以保证生产能力,就必须逐渐缓慢升温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直至转化率达到目标,这才实现最佳控制。

7.调节加料法

滴加的功能有两个,(1)对于放热反应,可减慢反应速度,使温度易于控制。

(2) 控制反应的选择性,对每种原料都应采取是滴加还是一次性加入对反应选择性影响的研究。如果滴加有利于选择性,则滴加时间越慢越好。如不利于选择性

的提高,则改为一次性的加入。

温度效应、浓度效应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是个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但在不同的具体实例中体现出特殊性,有时某一种效应更重要,而另一种效应不显著。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普遍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解决特殊的问题。

7.动力学方法的工艺优化次序

有了上面所述的方法,一般的工艺优化需要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反应原料的选择

反应原料的选择除了考虑廉价易得的主要因素外,另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副产物的形成,所用的原料应该尽可能以不过多产生副反应为准,原料的活性应该适当,活性高了相应的副反应形成的速度也就加大了,原料的反应点位应该尽可能少,以防进行主反应的同时进行副反应。以阿立哌唑的中间体合成为例。不同的原料产生不同的副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杂质,原料的性质不同,产生杂质的数量也就不同。图1 为以1,4-二溴丁烷为原料反应形成的杂质。在该实例中,a 是所需要的中间体,但因为1,4-二溴丁烷及另一原料的双重反应部位,产生了大量的杂质,给后处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而是不合适的。但是如以4-溴丁醇为原料(图2),则反应形成的杂质数量大大减少,给提纯及后续反应带来极大的方便。可见原料的选择对抑制副反应也有者重要的作用。

(2)溶剂的选择:主要根据反应的性质和类型来考虑:非质子极性溶剂: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质子极性溶剂:水、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等;极性非常小的溶剂:石油醚、正己烷、

乙酸乙酯、卤代烃类、芳香烃类等。

(3)重复文献条件,对反应产物定性分析。

(4)变化反应温度确认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并确定温度控制曲线。

(5)根据副产物的结构改变加料方式,以确定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并确定原料的加料方式。此时反应选择性已达最佳。

(6)选择转化率的高低。力求转化完全或回收再用。此时反应收率最佳。(7)选择简单的分离方式并使分离过程产物损失最小。此时优化的工艺大到了。

(8)酸碱强度的影响:强酸还是弱酸,强碱还是弱碱,有机酸还是有机碱。在质子性溶剂中一般选择无机碱,因为此时无机碱一般溶于这类溶剂中使反应均相进行,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于醇中,但是弱无机碱碳酸钠等不容于该类溶剂,须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一般选择有机碱,此时反应为均相反应,若选择无机碱一般不溶于该类溶剂,也需加入加入相转移催化剂。

(9)催化剂的影响:相转移催化剂,无机盐,路易斯酸,路易斯碱。

合成工艺的优化

合成工艺的优化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是物理化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解决有机合成的实际问题,是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转化为有机合成的实用技术。 转化率是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 选择性为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摩尔数除于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 收率为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 转化率×选择性= 收率 反应中消耗的原料一部分生成了目标产物,一部分生成了杂质,少量原料依然存在于反应体系中。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收率,但是影响收率的因素较多,使问题复杂化。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目标是提高选择性,即尽量使消耗的原料转化为主产物。 只有温度和浓度是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转化率下,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副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产物增加。 提高转化率可以采取延长反应时间,升高温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等措施。

而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看似简单,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因此将研究复杂的收率问题转化为研究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问题,可简化研究过程。 2.选择性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是抑制副反应,副反应不外平行副反应和连串副反应两种类型。平行副反应是指副反应与主反应同时进行,一般消耗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原料,而连串副反应是指主产物继续与某一组分进行反应。主副反应的竞争是主副反应速度的竞争,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和各反应组分的反应级数,两个因素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因此选择性取决于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可是,活化能与反应级数的绝对值很难确定。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绝对值,只需知道主副反应之间活化能的相对大小与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就行了。我们知道,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低的反应,因此选择反应温度条件的理论依据是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而不是绝对大小。 (1)温度范围的选择:在两个反应温度下做同一合成实验时,可以根据监测主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由此判断是低温还是高温有利于主反应,从而缩小了温度选择的范围。实际经验中,一般采取极限温度的方式,低温和高温,再加上二者的中间温度,可判断出反应温度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趋势。 (2)某一组分浓度的选择:在同一温度下(第一步已经选择好的温度下),将某一组分滴加(此组分为低浓度,其他组分就是高浓

企业工艺优化

企业工艺优化 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企业也是在追求着效益最大化,怎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以提升利润,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提升产品质量,拥有更大更强的竞争力呢?工艺优化是趋势可选,通过工艺优化,可以降低耗能、节约原料、提高产质量,使企业在不增加设备投资的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 工艺优化的大致流程主要有一下几部分: ◆产品分析 同科研究所通过委托企业的产品及目标产品对比分析、配方分析等系列分析服务,可助力企业明晰产品缺陷、明确产品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通过配方分析可以快速让您获取目标样品的配方数据、组成成分、含量等,为您节约研发周期及成本,缩短你产品开发周期,占得市场先机,是目前很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精细化学品及高分子领域,如:胶黏剂、油墨、涂料、清洗剂、塑料、橡胶等,特别是精细化学品行业尤为突出,通过配方分析可以快速有效的确定目标产品或样品的组成成分、元素或原料等成分。 ◆配方优化 配方优化问题是材料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为了获得性能优异、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配方,需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工艺条件,通过试验、优化、鉴定,合理地选用原材料,确定各种原材料的用量配比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多目标配方体系,试验方法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配方优化服务,可根据委托方具体要求,有效通过配方调整实现性能提升、价格控制、加工性能提升等多项目标。对于“产品改进”等需求的客户来说,这是快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比起传统化工企业自身摸索实验,效率可提升80%以上,大大加快企业发展。

◆材料开发 材料开发能够给企业带来优越性,增强竞争能力。多年来,同科研究所坚持以材料开发、新材料孵化为导向,功能高分子材料推广为目标,在特种功能高分子、特种橡塑材料、助剂方面不断前进,配合独创配方分析技术,可高效实现材料孵化上市。 ◆原材控制 优化产品质量可以从根源入手,原材控制是保证生产或加工的成品的质量或寿命的源头。根据委托企业具体要求,帮助企业进行原材料筛选、供应商控制、采购定点检验等多项服务。 ◆工业诊断 针对产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予以工业诊断,并做出科学、经济的解决方案和后期生产指导,提供生产设备调试、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应用指导的一条龙服务,为企业持续健康运转提供坚强的保障。 ◆工艺改进 以企业现有工艺、技术为基础,以个例客户和行业潜在需求为导向,提供各项工艺、配方改进,是企业研发的有机补充,为企业在行业内保持领先提供的坚强的技术支持。

发酵工艺优化

发酵工艺优化 从摇瓶试验到中试发酵罐试验的不同之处 1、消毒方式不同,摇瓶是外流蒸汽静态加热(大部分是这样的),发酵罐是直接蒸汽动态加热,部分的是直接和蒸汽混合,会因此影响发酵培养基的质量,体积,PH,透光率等指标。扩大时摇考虑 2、接种方式不同,摇瓶是吸管加入,发酵罐是火焰直接接种(当然有其他的接种方式),要考虑接种时的菌株损失和菌种的适应性等。 3、空气的通气方式不同,摇瓶是表面直接接触。发酵罐是和空气混合接触,考虑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氧气的融解情况。 4、蒸发量不同,摇瓶的蒸发量不好控制,湿度控制好的话,蒸发量会少。发酵罐蒸发量大,但是可以通过补料解决的。 5、搅拌方式不同,摇瓶是摇转方式进行混合搅拌,对菌株的剪切力较小。发酵罐是直接机械搅拌,注意剪切力的影响和无菌的影响。 6、PH的控制,摇瓶一般通过碳酸钙和间断补料控制PH,发酵可以直接流加控制PH,比较方便。 7、温度控制,摇瓶是空气直接接触或者传热控制温度,但是发酵罐是蛇罐或者夹套水降温控制,注意降温和加热的影响。 8、注意染菌的控制方法不一样,发酵罐根据染菌的周期和染菌的类型等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 9、发酵罐可以取样或者仪表时时检测,但是摇瓶因为量小不能方便的进行控制和检测。 10、原材料不一样,发酵所用原材料比较廉价而且粗旷,工艺控制和摇瓶区别很大等等 发酵工艺中补料的作用 补料分批培养(fed—batch culture简称FBC)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分批集中补料培养相比、它有以下优点: (1)可以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次投料过多造成发酵液环境突变,造成菌丝大量生长等问题,改善发酵液流变等性质,使得发酵过程泡沫得以控制,节省消泡剂,并提高了装罐系数。 (2)可以控制细胞质量,以提高芽抱的比例,并使pH得以稳定。 (3)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反馈抑制和分解阻遏。 (4)可以使“放料和补料”方法得以实施。该方法在发酵后期、产生了一定数量代谢产物后,在发酵液体积测量监控下,放出一部分发酵液,同时连续补充——部分新鲜营养液,实现连续带放、既有利于提高产物产量.又可降低成本,使得发酵指数得以大幅度提高。 (5)利用FBC技术、可以使菌种保持最大的生产力状态.随着传感技术以及对发酵过程动力学理沦深入研究、用模拟复杂的数学模型使在线方式实最优控制成为可能。 连续补料控制目前采用有反馈控制和无反馈控制两种方式。有反馈控制:选择与过程直接关系的可检测参数作为控制指标,例如可以测量、控制发酵液PH、采用定量控制葡萄糖流加。稳定PH在次级代谢最旺盛水平。而无反馈控制FBC是指无固定的反馈参数,以经验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办法来操作最优化控制、从而使抗生素发酵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例如发酵过程中前体的补加。由此可见,要实现对发酵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先要解决补科的连续控制问题。 目前国外发酵生产过程连续补料采用: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液体质量流量计)、小型电动、气动隔膜调节阀和控制器来实现连续补料控制。菜发酵工厂在中试试验中还成功地运用了电子称加三阀控制的自动补科系统 至于装液量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保持在你所需要的转速培养情况下(尤其是在后期,菌丝很多时,转速很高时),不能让发酵液把你的塞子湿掉,容易造成染菌。 2、装液量的体积在消毒过程中,不能因为沸腾把塞子湿掉,或者跑出三角瓶,装液量太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染菌。 3、根据你的菌种的情况和发酵液的粘度,需要的混匀程度等等方面也要考虑。 4、建议你做一个梯度试验(40-50-60-70-80等)就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装液量。 关于剩余空气的排除在灭菌完毕后(100度左右),立刻用盖子或者其他的用品把你的培养摇瓶盖好,有时候这么点空气根本对兼性厌氧发酵没有什么影响,如果你的菌种要求很严的话,最好用干冰加入已经灭菌的空摇瓶后,立刻用其他的样品培养基分装即可。当然也可以用氮气。最好是二氧化碳。 你可以再查查看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我说的也不完全。!!

关于工艺流程优化的分析

关于化工工艺流程优化的分析 摘要:工艺流程的优化属于化工系统工程学研究的范围,它主要是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用最合适的生产路线和生产设备,以及最节省的投资和操作费用,合成最佳的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也是实现产品生产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工艺流程的研究及优化,能够尽可能的挖掘出设备的潜能,找到生产瓶颈,寻求解决的途径,以达到产量高、功耗低和效益高的生产目标。 关键字:工艺流程,优化 一、化学工艺、化工工艺流程基本概念 化学工艺,即化工技术或化学生产技术,指将原料物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全部措施。化学工艺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工业化学和化学工艺学,两种课程仅在名称上不同,其内容均与上述化学生产技术的一般内容大体相似。化学生产过程一般地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步骤:①原料处理。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进化、提浓、混合、乳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②化学反应。这是生产的关键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③产品精制。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以上每一步都需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变。 化工工艺流程是由若干个具有独立的化工过程的工序所组成的,其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如果对整个工艺流程寻优,则涉及的影响因素及变量的数目太多,而不容易做出优化结论,如果把流程分解成一若干化工过程表示的工序,先对每个单一的化工过程寻优,则可运用有关的化学工程理论进行优化分析。在生产过程控制中,工艺优化是以原有生产工艺为基础,通过对生产流程、工艺条件、原辅料的深入研究,针对生产关键、工艺薄弱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改进工艺,使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过程、工艺条件达到最优化。对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除了技术上的参数优化调整、设备优化改造外,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尤其是解决瓶颈

论述化工工艺的优化策略

论述化工工艺的优化策略 优化化工工艺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企業的投入成本,还能使化工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对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化工企业不断优化化工工艺,确保化工生产安全,成为化工企业在21世纪下有力竞争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化工工艺的操作流程及现实意义,并重点提出了优化工艺的有效措施。 标签:化工;工艺;优化;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化工工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所以,对化工.工艺的优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知道,化工工艺融合了各类不同的化工生产技术,其工艺流程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高低。在当代社会科技背景下提高化工工艺的优越性,改善产品的质量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问题。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化工生产的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所以,化工企业不断优化化工工艺,确保化工生产安全,成为化工企业在21世纪下有力竞争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化工工艺的研究,总结出了现阶段化工工艺的现状,并根据材料、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现阶段化工工艺优化的策略与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新时代发展下化工企业在化工工艺上的优化策略。 一、材料与工艺技术的优化 化工企业进行化工生产的基础与前提就是化工原材料,所以实现化工工艺的优化首先就要在化工原材料上人手,并不断实现突破。因为,积极的优化化工原材料,使用现金的原材料可以不断的提升化工企业生产出化工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产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化工企业在生产技术上的创新。本文总结出了优化化工原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就是从化学纤维上开设,我们知道化学纤维主要是由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构成,人才纤维主要以天然材料作文生产基础,该产品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现状,而合成纤维主要是由石油产品构成,该产品的优势主要有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且产量多、产品种类齐全等,所以我们在进行化工生产中要积极选取优秀的合成纤维作为产品生产的原材料。第二,就是塑料。我们知道,塑料是由塑料化工生产而来的产品,其具有质量轻,不易被腐蚀,而且比较耐高温等优点。所以,在改进、优化化丁1.工业过程中,采用塑料,可以方便化工企业的生产,还能够在现有的技术上研究出更为便捷的加工工艺,如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感光树脂都是在工艺改进过程中研制出来的。 二、技术上的优化 首先,是生物技术。微生物本身属于活细胞催化剂的一种形式,其一般情况都会在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变化下进行发酵,由此把原材料变化成新型产品。在

生产工艺改进方案(优.选)

生产工艺改进方案 【导语】生产就是人们的基础,没有生产力,社会就运转不下了,本人为你收集了生产工艺改进方案,供您参考和借鉴。 在流程图、精益生产远景图的指导下,流程上的各个独立的改善项目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员工十分明确实施该项目的意义,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7种: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消除返工现象主要是要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 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

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及不合理的物料挪动,节约生产时间。 在精益生产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所以把库存当作解决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 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 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当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某些情况下,考虑到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精益生产中消灭库存的理念和方法与准时生产JIT的理念和方法类似。 从生产管理的角度上讲,平衡的生产计划最能发挥生产系统的效能,要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 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还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是满足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time组织

工艺优化方法

1.合成工艺的优化主要就是反应选择性研究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是物理化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解决有机合成的实际问题,是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转化为有机合成的实用技 术。 首先分清三个基本概念转化率、选择性、收率。转化率是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选择性为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摩尔数除于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收率为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可见,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乘积。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概念,反应中消耗的原料一部分生成了目标产物,一部分生成了杂质,为有效好的原料依然存在于反应体系中。生成目标产物的那部分原料与消耗的原料之比为选择性,与初始原料之比为收率,消耗的原料与初始原料之比为转化率。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收率,但是影响收率的因素较多,使问题复杂化。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目标是提高选择性,即尽量使消耗的原料转化为主产物。只有温度和浓度是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转化率下,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副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产物增加。提高转化率可以采取延长反应时间,升高温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等措施。而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看似简单,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因此将研究复杂的收率问题转化为研究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问题,可简化研究过程。 2.选择性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是抑制副反应,副反应不外平行副反应和连串副反应两种类型。平行副反应是指副反应与主反应同时进行,一般消耗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原料,而连串副反应是指主产物继续与某一组分进行反应。主副反应的竞争是主副反应速度的竞争,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和各反应组分的反应级数,两个因素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因此选择性取决于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可是,活化能与反应级数的绝对值很难确定。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绝对值,只需知道主副反应之间活化能的相对大小与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就行了。我们知道,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低的反应,因此选择反应温度条件的理论依据是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 小,而不是绝对大小。 (1)温度范围的选择:在两个反应温度下做同一合成实验时,可以根据监测主

工艺流程优化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XX公司的工艺流程 题目优化设计 指导教师张三 学生姓名唐英伟 二O一三年五月十八日

XX公司的工艺流程优化设计 摘要 生产工艺流程管理也叫做工艺管理,属于生产技术管理的范畴,它以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为主要管理对象。工艺流程是实现产品生产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工艺流程的研究及优化,能够尽可能的挖掘出设备的潜能,找到生产瓶颈,寻求解决的途径,以达到产量高、功耗低和效益高的生产目标。 本文通过对XX公司洗衣粉的生产工艺流程状况的分析,利用工业工程解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成功借助业务流程管理的流程再造的思想、方法和工具,从管理的角度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技术过程再次进行“物质流”的解析。考虑产品的特点和目前的工艺技术状况,从主要解决生产工艺流程上存在的产品切换次数太多、能量损失太大、产品比重提升以及新配方技术的应用问题,从工序的优化重组和技术革新两个方面进行了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有效解决了XX公司洗衣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上所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新的物料工序组合流程和生产方案,并取得了不错的技术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生产工艺;流程优化;流程管理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Company XX Abstract Prod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also known as process management, is a part of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which mainly takes production process as the main management object. Manufacturing process is the technical route of the realization of product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and optimization, we can fully dig out the potential of the equipment and find out the ability bottlenecks to seek solu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 high yield, low consump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by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washing powder in XX company, combined with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problem-solving methods, drawing on the success of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ideas, methods and tools, 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material flow" is reanalyzed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Combination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of current technolog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products on the frequency switching, high heat los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por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formula, the optimum desig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as carried out with two aspects of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process and technology improvement, which effectively solved the current problem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washing powder in XX company and made remarkabl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financial analysis;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酱油的制作工艺及改进方法

一、酱油简介:酱油俗称豉油,主要由大豆、淀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酱油的成分比较复杂,除食盐的成分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咸味为主,亦有鲜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口味,还能增添或改变菜肴的色泽。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酿制工艺了。酱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两种:老抽较咸,用于提色;生抽用于提鲜。 二、酱油的分类按照制作工艺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其中配置酱油分为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稀醪发酵法是指在成曲后加入较多量的盐水,使酱醪成流动状态,有常温发酵和保温 发酵之分。酱油香气好,且滋味纯。可以室内大吃发酵,也可以室外罐式发酵。发酵周期扔较长,提取压榨出油!)分酿固稀发酵酱油(此工艺是一种速酿发酵型发酵工艺,利用不同温度、盐度和固稀发酵条件。把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分开制醪,先固态低盐后稀醪加盐 的发酵方法。发酵周期短,一般30天左右。酱油香气好,该工艺操作复杂)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低盐固态发酵法是根据酱醅中食盐含量较低,不会过分抑制酶活力的原理进行发酵的方法,酱油色泽较深。滋味鲜美。生产设备较简单,操作方便。原料全氮利用率较高,采用浸淋法提取成品。发酵周期30天左右)。 低盐稀醪保温法酱油,对于配置酱油,其基本步骤都是原料处理,接种,制曲,发酵,淋油。 三、酿造酱油的相关材料介绍 1原料:蛋白质原料有大豆,豆粕,豆饼或其他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有小麦,麸皮,米糠和米糠饼或是其它淀粉质原料。 2.食盐:食盐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且与氨基酸共同给以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食盐还有杀菌防腐作用,可以在发酵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菌的污染,在成品中有防止腐败的功能。生产酱油宜选用氯化钠含量高、颜色白、水分少及杂质少、卤汁少的食盐。 3.酿造用水: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水是最好的溶剂,发酵生成的全部调味成分都要溶于水才能成为酱油。酱油中水占70%左右,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一般来说在酱汁中含铁不宜超过

工艺优化方案确定

工艺优化方案确定 为保证处理出水SS稳定达标,以防二沉池出水水质波动,二沉池后增加过滤系统。目前常见的过滤有:V型滤池、变孔隙滤池、纤维过滤器、滤布滤池等。 V型滤池、变孔隙滤池和纤维过滤器等需要间段的反冲洗,反冲洗过程不能进水,反洗后存在一段滤池的恢复期,一般适用于大型水厂或自动控制较高的地方,对设备的数量和要求也亦较高,同时省却加药反应和沉淀池。滤布滤池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对于小水量污水不适用。 考虑本工程处理水量小,水质波动大的特点,采用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受到采用的活性砂滤池,其出水效果稳定,控制简单,使用寿命长,加药量少,除磷、除SS效果明显,单套处理水量小,尤其适用于小水量的污水的净化处理。 在清水池中增加提升泵4台(二用二备)将污水提升至活性砂滤池并提供足够的动力。PAC加药管线通过管式混合器直接加入压力管线,充分混合反应后进入活性砂滤池过滤,过滤后的洗砂污泥回至污泥脱水系统。 洗砂配压缩空气,空压机房位于原有污水设备间,空气管线埋地敷设至活性砂滤池旁的储气罐调节气量气压后输送至活性砂滤器。 1活性砂砂过滤器工作原理和特点 整个砂滤系统的运行包括:水的连续净 化和砂的连续清洗。 ■水的连续净化 需要净化的原水由进水口①流入过 滤器,通过进水②和布水器③均匀地 进入过滤器内砂滤层的底部,原水从砂滤层 的底部向上流动,穿过砂滤层④。在上 流过程中,污染物被滤料截留, 原水得到连 续净化后进入净水区⑤净水通过砂滤系 统顶部的溢流堰⑥流出系统。 ■砂的连续清洗 在原水自下而上的过滤净化过程中,底

部的砂粒截流最多的污染物。 底部脏的砂粒⑦在气提泵⑧的作用下(压缩空气的气提作用),通过中心提砂管⑨被提升到系统顶部的洗砂器⑩脏砂先是在气提泵内被压缩空气激烈擦洗,再进入洗砂器⑩内清洗,砂粒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洗砂器的曲径落下,并在洗砂器中被一小股反向流动的干净滤液冲洗,冲洗干净的砂落到砂滤层的顶部,在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向下流动,形成缓慢向下运动的流砂过滤层。 冲洗后的脏水在溢流堰⑥和排污管○11的液位差的作用下被排出砂滤系统。过滤器清洗水自用水量不超过总进水量的5%。 2设备型号及数量 型号:SF-50 数量:2套 3活性砂过滤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材质 3.1技术参数 设备名称:活性砂过滤器数量(台)2 设备型号:SF-50 项目工艺技术参数 性能参数 处理水量30m3/h 数量(套) 2 单套过滤面积(m2) 5 滤床高度(mm)2000 设备高度6120mm 罐体直径2600mm 空气量180L/min 材料 罐体碳钢防腐 布水器不锈钢304 洗砂器不锈钢304 导砂斗不锈钢304 中心提砂管PPR 中心提砂管套管不锈钢304 空气控制箱数量(套) 1 规格1控2

工艺改善

工艺改善---全盘质量控制方法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提升产品质量,是摆在生产管理人员的头等大事。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质量控制的几个方法。 1、工艺改进法: 通过工艺、工具改进,满足产品质量需求。案例:有一次客户验货,发现有一台地线松动,判定不合格。事件发生后,车间主任高度重视,亲自带领工程师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多次试验发现铜螺钉材质偏软,加螺母固定后,有1%-2%的产品地线有松动迹象,为了杜绝此现象,进行多次试验,最后选择不锈钢螺丝配不锈钢螺母进行装配,将外锯齿垫片改为内锯齿垫片,操作方法上也进行改善,以前用风批嘴打螺丝加螺母,改善成用套筒打螺母。经过以上系列改善,之后从未发生过此类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地线松动的隐患。 2、防漏放漏贴检验法: 通过作业规范,避免漏贴漏放现象。案例:在总检、打包、开箱工序时有漏放附件与漏贴贴纸现象,造成返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制定如下措施;1、规范员工的操作步骤,严格要求员工按步骤顺序操作,形成操作习惯;2、将附件、贴纸每次数10套,每10台进行校验,10台产品做完,贴纸、附件也刚好用完。基本控制到漏贴贴纸、漏放附件的品质事故。就算有漏贴漏放,也能在10台之内找出问题所在,从根本上解决了漏贴、漏放现象。将这类的品质问题掌握在可控之中。

3、员工培训教导法: 如何培训员工进行操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这是员工获得操作要领、质量控制、安全操作的基础。具体如下:1、我做他看,自己操作,让员工在旁边看,将整个工序完整的操作一遍;2、我说他听,将操作的要点对着员工说出来,并且说明不这样操作会对品质、安全、效率有什么影响;3、他做我看,看着员工完整的操作一遍,并指正有操作缺陷的地方。4、他说我听,要求员工将操作的要领描述一遍,并说明如不注意要点,将会对品质、安全、效率有什么影响。这是针对一个工序完整的一个教导过程,每个工序严格的按照这么一个教导过程,可以有效的避免人为的操作不合格,保证产品质量。 4、物料防错法: 如何做到物料防错,物料员责任重大。1、严格要求物料员核对物料清单。仓库将物料发上来后,用物料清单核准物料描述及物料编码。需要换载体的配件重新做好标识。2、根据生产计划顺序配料,同一产品型号的配件放在同一地板上一起上料;3、生产现场只允许存放产线正在生产的产品型号的配件;4、尾数配件第一时间清离现场,与尾数产品一起存放。严格要求物料员做到以上几点,可以有效防止物料用错的可能。 质量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碰到问题,思考改进和制定预防措施,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是我们的基本工作职责。 经常宣贯品质的重要性,产品质量的好坏对公司及员工的厉害关系,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因为只有产品质量好,消费者才会买这个公司的产品,客户根据市场需求会不断的加大订单,有了订单,我们的工作与工资才会有保障。要求员工严格遵守保证品质的基本原则,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保证产品品质是每一位员工的基本职责!

次氯酸钙生产工艺优化

次氯酸钙生产工艺优化 1消石灰品质 作为制备灰浆的原料,消石灰的品质即石灰石中Ca(OH)2的含量对漂粉精有效氯含量有较大影响。原料氢氧化钙的纯度是漂粉精的有效氯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讲,二者成正比关系。氢氧化钙带 入的杂质主要有也会与氯气反应生成Mg(C1O)2,但Mg(C1O)2不稳定,在加热干燥的过程中极易分解,从而造成有效氯的损失;其他杂质一方面阻碍Ca(C10)2的晶体生长,另一方面在漂粉精中占据一定的含量,这些都使漂粉精的有效氯含量下降。所以在灰浆制备前,先测量消石灰中Ca(OH)2的含量,从而计算需要放入混灰罐中消石灰的质量。 通过实验得到G=3.5008g、V总=50mL,V=12.75m1,M=0.025mo1/L。Ca(OH):含量按下式计算: 按照上述数据计算,Ca(OH):的含量为98.5%。符合实验要求。

1.2氯化反应 在氯化反应过程中,石灰浆中会析出小六角棱形晶体,该晶体会持续成长。随着搅拌的进行。大晶体会被破碎,开始出现针型晶体。在针型晶体出现时加入母液,使反应中的氢氧化钙含量保持为300g/L。最终会生成破板状大针形结晶,待所有的晶体均为大针形结晶时即为氯化反应终点,此时停止通入氯气。依次套用母液进行实验,套用次数不得少于6次。对6批制得的次氯酸钙产品进行有效氯和水分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和表2中可以得到,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使用钙法工艺分析纯原料,在实验室产品有效氯可达到63.5%,含水量可达到2.5%左右。批量化生产中产中,产品有效氯可达到58.0%,含水量可达到2.4%左右。因为批量生产过程中原料的品质下降,杂质较多,在反应过程中,杂质会引起较多的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己生成的次氯酸钙产品的分解,造成产品的有效率含量比分析纯原料得到的产品的有效氯含量低。而且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等条件不易及时进行调控,这也是造成产品有效率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表1钙法工艺生产产品的有效氯含量

发酵工艺优化

发酵工艺优化 发酵工艺优化 从摇瓶试验到中试发酵罐试验的不同之处 1、消毒方式不同,摇瓶是外流蒸汽静态加热(大部分是这样的),发酵罐是直接蒸汽动态加热,部分的是直接和蒸汽混合,会因此影响发酵培养基的质量,体积,PH,透光率等指标。扩大时摇考虑 2、接种方式不同,摇瓶是吸管加入,发酵罐是火焰直接接种(当然有其他的接种方式),要考虑接种时的菌株损失和菌种的适应性等。 3、空气的通气方式不同,摇瓶是表面直接接触。发酵罐是和空气混合接触,考虑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氧气的融解情况。 4、蒸发量不同,摇瓶的蒸发量不好控制,湿度控制好的话,蒸发量会少。发酵罐蒸发量大,但是可以通过补料解决的。 5、搅拌方式不同,摇瓶是摇转方式进行混合搅拌,对菌株的剪切力较小。发酵罐是直接机械搅拌,注意剪切力的影响和无菌的影响。 6、PH的控制,摇瓶一般通过碳酸钙和间断补料控制PH,发酵可以直接流加控制PH,比较方便。 7、温度控制,摇瓶是空气直接接触或者传热控制温度,但是发酵罐是蛇罐或者夹套水降温控制,注意降温和加热的影响。 8、注意染菌的控制方法不一样,发酵罐根据染菌的周期和染菌的类型等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 9、发酵罐可以取样或者仪表时时检测,但是摇瓶因为量小不能方便的进行控制和检测。 10、原材料不一样,发酵所用原材料比较廉价而且粗旷,工艺控制和摇瓶区别很大等等 发酵工艺中补料的作用 补料分批培养(fed—batch culture简称FBC)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分批集中补料培养相比、它有以下优点: (1)可以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次投料过多造成发酵液环境突变,造成菌丝大量生长等问题,改善发酵液流变等性质,使得发酵过程泡沫得以控制,节省消泡剂,并提高了装罐系数。 (2)可以控制细胞质量,以提高芽抱的比例,并使pH得以稳定。 (3)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反馈抑制和分解阻遏。 (4)可以使“放料和补料”方法得以实施。该方法在发酵后期、产生了一定数量代谢产物后,在发酵液体积测量监控下,放出一部分发酵液,同时连续补充——部分新鲜营养液,实现连续带放、既有利于提高产物产量.又可降低成本,使得发酵指数得以大幅度提高。 (5)利用FBC技术、可以使菌种保持最大的生产力状态.随着传感技术以及对发酵过程动力学理沦深入研究、用模拟复杂的数学模型使在线方式实最优控制成为可能。 连续补料控制目前采用有反馈控制和无反馈控制两种方式。有反馈控制:选择与过程直接关系的可检测参数作为控制指标,例如可以测量、控制发酵液PH、采用定量控制葡萄糖流加。稳定PH在次级代谢最旺盛水平。而无反馈控制FBC是指无固定的反馈参数,以经验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办法来操作最优化控制、从而使抗生素发酵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例如发酵过程中前体的补加。由此可见,要实现对发酵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先要解决补科的连续控制问题。 目前国外发酵生产过程连续补料采用: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液体质量流量计)、小型电动、气动隔膜调节阀和控制器来实现连续补料控制。菜发酵工厂在中试试验中还成功地运用了电子称加三阀控制的自动补科系统

工艺优化管理方案

工艺管理方案 为了确保生产工艺稳定运行,各产品质量及过程控制符合规定要求,结合合成二车间生产实际情况,现将各岗位生产工艺做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合成岗位 1、加强对原材料质量抽查力度,并确保各种原材料投料比准确,严禁出现多投或少投甚至错投的现象; 2、各合成工每班必须对三乙胺计量槽进行排底,在操作记录上写清各种原材料实际投入量及各种原材料含量及水分; 3、对解聚、加成、缩合各阶段反应时间及保温时间做出明确要求,解聚在48--50℃间保温不得少于50分钟,加成在42--43℃间保温不得少于60分钟,缩合在52--53℃间保温不得少于70分钟,各阶段过程控制中严禁出现温度波动大及超温现象; 4、必须将合成液降至35℃以下才可以出料,打料前合成工要与脱醇小班长进行合成液打料交接并确认签字。 二、脱醇岗位 1、盐酸加入量必须准确,696/含量,严禁私自多加或少加; 2、加完盐酸至放合成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小时; 3、脱醇釜温度低于35℃时加合成液。 4、从加合成液起15分钟内必须关闭放料阀门。 5、合成液加完后温度需控制在50℃以下,约15分钟后排水升温。 6、升温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55-65℃,控制在45分钟左右,65-75℃、75-85℃各为1小时左右。从升温-85℃,时间不得低于2.5小时,从升温 --停气出料,为6.5-7.5小时。 7、物料变黄后,保温30分钟。 8、出料时,温度最佳控制在119±2℃,最高不超过125℃。并加入清洗水300L(含洗釜和洗管道的水)。 三、乙胺回收岗位 1、控制指标 母液中和PH值 10.50-10.80 三乙胺塔底温度 100℃~110℃ 三乙胺塔顶温度 92.5℃~95.5℃ 三乙胺水分≤0.20% 2、操作要求:中和温度控制在45--55℃,PH值在10.50—10.80之间,中和后的料液进入三乙胺分离器,分离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三乙胺精馏过程中严格控制进料量,保证塔底、塔底温度,确保排除的废母液中兑碱无三乙胺气味。 四、甲醇回收岗位 1、控制指标 老塔:甲缩醛塔底温度:77℃-80℃ 甲缩醛塔顶温度:39℃-41℃ 甲醇塔底温度:102℃-105℃ 甲醇塔顶温度:63--65℃ 新塔:甲缩醛塔底温度:80℃-88℃ 甲缩醛塔顶温度:41℃-45℃

工艺优化

基于过程优化的三维建模流程优化方法 摘要:针对传统三维建模流程存在的延时问题,提出了基于过程优化的三维建模流程优化方法.该方法从结构优化、模型优化两个方面对整个建模流程进行优化.提出了一个新型层次模型简化算法.该算法让简化算法贯穿在整个区域建模过程中,从而将模型间优化的时间间隔降至传统方法下的三分之一左右. 关键词:三维建模技术;结构优化;模型优化;层次模型 0 引言 为了在计算机的虚拟环境中,生动形象地模拟自然环境之中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运动等行为,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新型研究方向,在虚拟现实技术中,三维建模是该技术的一个关键步骤和核心技术,也是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基础.由于虚拟现实系统需要较高的实时性,而三维建模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这类系统的实时性,这使得三维建模成为了此项技术的研究热点,而三维建模流程的优化又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 三维建模总体优化流程 在三维建模过程中,优化是提高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相应的优化结果直接决定了虚拟现实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实时性.结构优化主要是按照模型分割或场景分块原则对初始虚拟场景进行分割,建立层次结构并依据建模层次调整原则对结构进行调整.

三维建模流程结构优化策略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全部虚拟场景以及相关实体模型的结构一般是根据其中的各实体的位置、模型内部以及模型间的结构来确定,本文将采用层次结构来加以组织.此种层次结构组织方式可以快速地对虚拟场景进行分割,便捷地对实体模型进行管理,能够对模型构建目标一目了然,有效地减轻了建模的工作量.二.三维建模流程结构优化策略 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全部虚拟场景以及相关实体模型的结构一般是根据其中的各实体的位置、模型内部以及模型间的结构来确定.1在场景分块中,采用以下策略:①原则上同类物品分为一块; ②具备不同功能,但所属大类基本相似且相互濒临的物品分为一块; ③有时相互关联度比较紧密的物体可分为一块,; ④具有一定连接顺序的连接体可以分为一块.可能还会有其他可以划分为一块的策略,这需要在实际进行三维建模时具体分析来划分. 2经过场景分块后,就需要对各种划分块的层次进行调整.采用以下策略来进行层次建模:①在建立模型时,尽力构建层次型模型.②在建模时,不管你是看见一个物体的全部还是只看见该物体的部分,都必须对这个物体整体来建模.③建模时,可视范围内相邻的物体级别相同,对于级别相同的物体,在设置节点时依次从左往右设置.④对于那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只要不影响真实感,就忽略其内部等具体细节,只对其外形进行建模. 三.三维建模流程模型优化策略 对模型进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建模整体实时性.根据

工艺技术开发和改进实施管理办法

工艺技术开发与改进实施管理 办法 制作:日期:年月日 审核:日期:年月日 批准:日期:年月日

1.1规范制造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使之有章可循。 2.0 适用范围 2.1凡产品制造加工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之事宜,悉依本办法执行。 3.0 权责单位 3.1生技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3.2 总裁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4.0 工艺流程图 4.1 定义:工艺流程图又称作业流程图或制造流程图,是一种图示方法,用简化之工程 符号将制造加工程序之先后关系表示出来。一份工艺流程图通常包括下列项目: 4.1.1工序符号。 4.1.2工序名称。 4.1.3 作业人数。 4.1.4 相关技术标准或作业标准。 4.1.5 管制项目(包括制造条件与品质特性)。 4.1.6 标准时间。 4.1.7 平衡状态。 4.2工艺流程图使用之符号 4.2.1 ○:代表操作(或称作业),凡物体被改变任何物理或化学性质,或装上另一 物体,或从另一物体上拆下,均谓之“操作”或“作业”. 4.2.2 □:检验,为了查明品质特性与规格之异同,对于产品数量及品质进行测量、 试验、比较或证明,称为“检验”,用“□”表示数量之检验,用“◇”表示 品质之检验,用“◎”表示操作又兼检验(自检)。 4.2.3 ▽:贮存,即物品之保存或等待。 4.2.4延迟,由于预定之一行动未即刻发生,面产生之时间空档为非必要者,称为“延 迟”。在工艺流程图里,此符号不常使用,因其中伴有品质特性或查核点。 4.2.5搬运,凡有意改变物品之位置,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即为“搬运”。 4.3 工艺流程图之制作 4.3.1管理权责 4.3.1.1生技部负责生产工艺流程图的制作,于新产品正式量产前完成。 4.3.1.2工艺流程图原稿由生技部自存,并复制三份,加盖管制章分发生管部、制 造部和品管部各一份。 4.3.1.3生管部依工艺流程图编排生产计划,制造部依工艺流程图安排作业分工, 品管部依工艺流程图安排品质管制点。 4.3.1.4 各部门对工艺流程图有意见或建议时,可向生技部提出技术变更申 4.3.2工艺流程图之写法 4.3.2.1找出生产过程之主要流程为基干,从原料或零件开始到成品为止之整个 过程,垂直地记录下来,其他副流程依进入主流程之先后次序,从旁边插 进。 4.3.2.2在各工序与检验站名称左边标注上各种符号,如“O” 4.3.2.3原材料及零件加入,利用水平线连接于工序符号之左边,线上写上原材 料或零件之名称,需要时可在线下规格。 4.3.2.4 在工序或检验站右边填上标准作业人数。 4.3.3 管制项目与查点,管制项目包括每一工序之查核点及管制特性,写在工序名 称之右边,逐一列明,在符号之右边所列者均为检验站之检验项目或管制项目, O符号之右边所列者大都为查核点。 4.3.4 相关之技术标准或作业标准,此栏填上每一作业工序依据之作业指导书编号 或技术标准编号。 5.0作业标准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