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最新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最新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最新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第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三、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

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用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直尺和三角尺。

(2)利用先数、再量、最后比的方法。

①通过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

②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一样长,较短的两条边也一样长。

③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长方形、正方形的角,还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察两条较长的边,它们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边。同样,两条较短的边也是相对的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尺。

在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时,是通过折纸得出的。

学生这样折:

正方形的4条边全部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学生这样折:正方形4个角完全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个角都相等。

(4)选用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长方形长边、短边所占格子个数不同,而正方形的4条边都占相同的格,说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

四、巩固拓展

拼图游戏。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你能拼出来吗?试一试。

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交流。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条做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以前认识过哪些图形?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教师:其实在几何这个家族中还有很多图形等待我们去认识。想认识更多的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1、认识平行四边形。

播放课件,内容设计到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如果没有多媒体,可以展示挂图或举例)

学生看过课件后教师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学生可能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等,但估计大多数同学会感受到有很多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有的同学说不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这时,教师有意把录像中的有关平行四边形突出显示,并用不同的颜色闪动实物中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教师把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或显示在屏幕上。

教师:看一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它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些角是什么角?学生交流后,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举例。

2、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教师出示一个用木条钉的长方形。

教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好朋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变换,你相信吗?

学生分组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木条钉的长方形,把他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学生再次分组活动。教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容易变形)

教师:你现在知道生活中有的自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了吗?(此点只让学生有一点感受)

[点评: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课堂活动,深化认识

(1)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然后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3)分组活动完成练习五第2、3、4题。

(4)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做思考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索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68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视频: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

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二、探索实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

1、第68页第6题。

学生自己动手使用钉子板操作,看如何可以将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先想一想四边形的特征,然后想办法通过改变图形来是特征得到显现。

2、第68页第10题。

如何在一个长方形中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各自运用自己的方法,现在草稿纸上动手画一画,然后和同学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教学反思:

第4课时拼组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

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都准备一些组合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教师: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板书:拼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66页例3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这些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55页课堂活动第2题。

自己动手拼一拼。

(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内容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学情分析: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ppt轴对称图片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PPT展示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4、这副老虎的剪纸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三、探索新知 1、出示ppt(1)这颗树它对称吗?是轴对称图形吗?(2)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 (4)点B和点()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 (5)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3、知识运用: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连一连。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 4、联系生活实际。PPT展示有名的轴对称建筑。例题(2)

《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1. 几何图形的分类 要点诠释:在给几何体分类时,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1)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把立体图形按一定的方式展开就会得到平面图形,把平面图形按一定的途径进行折叠就会得到相应的立体图形,通过展开与折叠能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点诠释: ①对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要非常熟悉,例如正方体的 11种展开图,三棱柱,圆柱等的展开图; ②不同的几何体展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同一几何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那么排除障碍的方法就是:联系实物,展开想象,建立“模型”,整体构想,动手实践.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几何图形

? ? ?(2)从不同方向看: 主(正)视图---------从正面看 几何体的三视图 (左、右)视图-----从左(右)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要点诠释: ①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②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几何体的构成元素及关系 几何体是由点、线 、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线动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面动成体,体是由面组成. 要点二、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2. 基本性质 (1)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要点诠释: ①本知识点可用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如:要在墙上固定一个木条,只要两个钉子就可以了,因为如果把木条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两点可确定一条直线. ②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可用直尺先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 (2)用尺规作图法:用圆规在射线AC 上截取AB=a,如下图: 4.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1)线段的比较: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度量法;一种是叠合法.

人教版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案整理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认 识 图 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及第37、38页练习八的第1、2、3小题。 内容简析 通过实物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知道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会识别。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法与学法 1. 本课时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活动,如:摸一摸。让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认 识这些物体的名称,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如:说一说。在感知物体特点的基础上,把物体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说出它的名称,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特征的掌握。提前准备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2.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 的理解,并通过找出身边与之相同的物体,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复习: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如:文具盒、魔方、水杯、皮球等。 延学:能在生活物品中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习: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各自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画面出现机器人:同学们,你们好!我叫特特,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我身上有好多东西,与大家今天学的知识相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大家快在我身上找一找吧!由此导入本课课题。(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利用课件展示机器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组织活动,激趣导入:教师布置摆图形活动,每4人为一组,每个小组把准备的物体如:小水杯、牙膏盒、乒乓球等,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以拼成机器人、小桌子、小火车等。 让每一组学生展示拼成的图形,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提出问题:你们拼成的图形里都有哪些物体?都是什么样的?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通过组织拼图形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并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和学生一起观察教材第34页的情景图,提取图中信息,提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有形如、之类的物体。 ②有形如、之类的物体。 ③有形如之类的物体。 ④有形如、之类的物体。 (2)需解决的问题:图中有很多形状不同的物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吗?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小组讨论、交流,运用学具,探究新知。 (1)教师组织学生前后桌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动手摸一摸、说一说。 结合自己手里的牙膏盒、小水杯、乒乓球等物品,分别摸一摸这些物品,并上讲台来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四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平移教案 苏教版

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复习铺垫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1)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2)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电脑出示问题,提问:小亭子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2.谈话:你能把小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教师视学生汇报隋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6.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

小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课以学生基础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成长为宗旨,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接触并初步认识三角形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教材提供了2个例题,通过例1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通过例2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

几何图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而且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因此,本课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 1 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例子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逐步获得对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画图等学习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基础知识及测试题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基础知识【一】 一、几何图形 1、常见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 — 几何图形 柱体 立体图形 球体 锥体 2、从不同方向看: 3、立体图形展开图: 圆柱 棱柱 圆锥 棱锥

4、点、线、面、体 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是。 (1)动态: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 举例: (2)静态:线与线相交成, 面与面相交成, 面与面围成。 二、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2、直线公理: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2)应用举例: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3、线段公理 (1)两点之间最短。

(2)应用举例: (3)两点间距离定义: 4、线段的中点: 线段中点的定义: 注:类比线段的三、四…等分点 5、线段的比较: (1)已知线段a ,画一条线段等于线段a (2)线段比较方法: 三、角 1、角的有关概念: 角的定义: 2、角的比较方法: 3、角的度量: 1°= ′ 1′= ″ 1°= ″ M AB M AB AM =BM 1AM ==AB AM = AB 2 AB=AM =2 M AB ∴∴ (1)点是线段的中点 (2)点在线段上,( )( )(或, ) ( )( )点是线段的中点a a b

4、如图,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角; (1)∠AOC=∠ +∠ ; (2)∠AOB=∠ -∠ ; 或∠AOB=∠ -∠ ; (3)若∠AOC=∠BOD ,则∠AOB ∠COD (填“>”、“<”或“=”); (4)若∠AOB=∠COD ,则∠AOC ∠BOD )。 5、角的平分线: 角平分线的定义: 6、余角和补角: (1)余角定义: (2)补角定义: (3)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图:∠AOC=∠BOD=90°, 试说明∠AOB 和∠COD 的关系。 如图:直线AB 、CD 相较于点O , 试说明∠AOC 和∠BOD 的关系。 O O C AO B AO C =BO C AO C ==AO B AO B=AO C =2 O C AO B ∠∠∠∴∠∠∠∠∴∠ (1) 射线是的平分线 (2)( )( )(或 )( )( )射线是的平分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一是在物体的分类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通过对物体进行分类,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搭各种图形,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感受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自己认一认。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球?找出来在下面画“√”。 3.数一数,填一填。(P69) 4.你能分别说一说正

认识立体图形 有(2)个,有(3)个,有(3)个,有(2)个。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做事没有目的性的特点,上课时,尤其是动手操作 有趣的拼搭

1.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填一填。 认真数一数,2.哪组图形能“站稳”?在能“站稳”的下面画“√”。3.你能用你见过的不 分钟)容易滚动,不能放在下面。 有趣的拼搭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我会拼图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我会拼图教学内容:p36-38 教学目标: 通过触摸、拼摆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初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和学生各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教师还要准备几个其他形状的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找物品”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拿出来,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实物的形状。 同桌学生互相介绍完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每种形状的实物各选一个,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或地上。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同学各管一种形状的实物,把这些实物分一分类。管正方体的要把正方体的实物归为一类。分好类后,各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本组那类实物的形状,再选两个代表在班里说一说实物的形状。对于非本单元所学形状的实物,可以归为一类,交给教师,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不是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但是它们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以后我们在中学会学到。 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分好类的物体收拾好,以便在下面的活动中使用。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做“摸实物”、“搭积木”、“随意拼”三种游戏。 二、介绍“摸实物”的方法 1.准备实物 教师从“找物品”的活动收集起来的实物中,选一些形状稍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包括棱柱形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放在地上。 2.摸实物 把做“摸实物”活动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请一小组作示范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立体图形(如圆柱)给另外两个同学看,看清后把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图形,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如果摸错了,可以让他们继续摸,直到摸对为止。然后再给蒙上眼睛的同学各拿一个立体图形,让他们摸一摸,说出拿出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这样做两次后,让进行判断的同学来出题摸实物。 三、介绍“拼积木”的方法 1.教师示范 教师用积木边拼边说:“我用4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可以拼一个大的正方体,还可以用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 2.学生拼积木

图形认识初步-中考复习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图形认识初步-中考复习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知识网络结构图 重点题型总结及应用 题型一计算几何图形的数量 1.数直线条数 例1 已知n(n≥2)个点P1,P2,P3,…,P n在同一平面上,且其中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设S n 表示过这n个点中的任意2个点所作的所有直线的条数,显然,S2=1,S3=3,S4=6,S6=10,…,由此推断,S n= . 答案: (1) 2 n n- 点拨 经过第一个点可以引出(n-1)条直线,经过第二个点可以新引出(n-2)条直线,经过第三个点可以新引出 (n-3)条直线,...,所以n个点一共可以引出S n= (n-1)+(n-2)+(n-3)+ (1) (1) 2 n n- 条直线. 2.数线段条数 例2 如图4—4—1所示,C、D为线段AB上的任意两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 条线段? 解: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去数线段条数,以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3条:AC、AD、AB;以C为一个端点的新线段有2条:CD、CB;以D为一个端点的新线段有1条:DB.所以共有线段3+2+1=6(条). 点拨 线段的条数与线段上固定点(包括线段两个端点)的个数有密切联系,线段上有n 个点(包括线段两个端点)时,共有线段 (1) 2 n n- 条. 例3 小明在看书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次聚会中,共有6人参加,如果每两人都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呢?小明通过认真思考得出了答案.为了解决一般问题,小明设计了下列图表进行探究: 参加人数2345…

握手示意图 握手次数12+1=33+2+1=64+3+2+ 1=10 … 请你根据上面图表归纳出参加人数与握手次数之间关系的一般结论. 分析:本题研究的是握手次数问题,但可以将此问题转化成研究平面上的点构成线段的条数问题.这里把每个人看作一个点,根据图表中的信息,通过探究推理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解:若有6人参加,则共握手15次. 结论:若有n(n≥2,且n为整数)人参加,则共握手(n-1)+(n-2)+(n-3)+…+4+3+2+1 = (1) 2 n n (次). 点拨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具体计数问题。再进行探究. 3.数直线分平面的块数 例4 豆腐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食品,常被分割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块出售.现请你用刀切豆腐,每次切三刀,能将豆腐切成多少块? 分析:这三刀可以随意切,不要拘泥于规范、常见切法.从不同的角度下手,得到的小块豆腐的块数可能不同. 解:如图4—4—2所示,能将豆腐切成4块、6块、7块或8块. 点拨 在截一个几何体之前应充分想象截面可能的形状,然后实际操作,在比较想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的过程中,可以丰富我们的几何直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我们的空间观察能力. 题型二两角互补、互余定义及其性质的应用 例5 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是x°,则它的补角是(180-x)°. 由题意,得180-x=4 x,解得x=36.所以这个角是36°.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补角定义的应用,数学中利用方程、转化思想,可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研究,从而简捷解决问题. 例6 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2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是( ) A.30° B.60° C.90° D.150° 解析:本题是对余角、补角的综合考查,先根据这个角的补角是120°,求出这个角是60°,再求出它的余角是30°.答案:A 例7 根据补角的定义和余角的定义可知,10°的角的补角是170°,余角是80°;15°的角的补角是165°,余角是75°;32°的角的补角是148°,余角是58°.…. 观察以上各组数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请用任意角α代替题中的10°、15°、32°的角来说明你的结论.

《认识图形》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一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第4单元 认识图形(一) 人教新课标(2014秋)(解析版)

人教新课标(2014秋)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单 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用能描出()图形。 A. B. C. 2.用一定不能画出()。 A. B. C. 3.如下图,是某一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则该立体图形的形状是( ) A. B. C. D. 4.图是一个平面纸板图,下面有几个立体图形,其中有一个是左边的纸板折合而成的,请你找出来。( ) A. B. C. D. 5.图是一个平面纸板图,下面有几个立体图形,其中有一个是纸板折合而成的,请你找出来。( )

A. B. C. D. 6.下面图形中与其他图形不是同类的是()。 A. B. C. 7.看图,数出图形的个数正确的是() A. 3 B. 4 C. 5 8.哪个是圆柱。() A. B. C. . 9.正方体是()。 A. 我六个面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B. 我有六个面全是长方形 C. 我有六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10.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是圆锥的是() A. B. C. D. 二、判断题(共6题;共12分) 11.左边的水杯是圆柱体。

12.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不一样大小的圆。() 13.这个杯子是圆柱体。() 14.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15.这个纸杯是圆柱。() 16.长方体的六个面允许有两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三、填空题(共4题;共11分) 17.每个面都是________形,每个面都是________形,上、下两个面都是 ________形。 18.立体图形:________ 平面图形:________ 19.数一数,填一填

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木瓜九年制学校王喜春 《图形分类》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本课教材的教学是建立在之前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在教材中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举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事例,并设计活动“拉一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现反思如下: 1.通过翻线绳游戏复习学过的图形,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识别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图形,揭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点,正确地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对图形分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分类的标准,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图形,形成了清晰的图形分类体系。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对所给的图形进行有效的分类。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和分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

中主动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到其中的无限乐趣。 3.利用各种学具、教具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探索图形区别的过程中,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既完成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生活建筑中的图形,让学生对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加深印象,内化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4.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通过观察、分类等方法获得数学信息,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交流,吸纳同伴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究中激起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 1.我仍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第一次分类是将图形分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准备充分的学具,让学生直接独立分类,学生中一定会有人想到分成这两大类。然后快速交流后就直接对平面图形继续分类,再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及标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知识点汇总(共需要掌握21个知识点) 1、几何图形:我们把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叫做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 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直线、三角形等。 (2)立体图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圆柱体。 2、常见的立体图形 (1)柱体:A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B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围绕它旋转一周二形 成的曲面所围成的集合体叫做圆柱。 (2)椎体:A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B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3)球体: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 (4)多面体:围成棱柱和棱锥的面都是平的面,想这样的立体图形叫做多面体。3、常见的平面图形 (1)多边形: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 (2)圆:一条线段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图形。 (3)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4、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 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不同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出三张所看到的图(分别叫做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这样就可以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有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把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后在 平面上展开得到的平面图形称为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1)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2)棱柱和棱锥的展开图 (3)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的规律:A展开图全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正方体或长方体;B展开图中含有三角形时-----棱锥或棱柱;若展开图中含有2个三角形 3个长方形-----三棱柱;若展开图中全是三角形(4个)-----三棱锥。C展开图中 含有圆和长方形-----圆柱;D展开图中含有扇形------圆锥。 6、点、线、面、体 (1)体:几何体简称为体。 (2)面:包围着体的是面,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3)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为曲线和直线。 (4)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7、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8、几何图形的组成: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而点本身也是最简单的 几何图形。 9、直线: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形成的图形叫做直线。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4~P35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可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34页多媒体可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分几类?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提出两个问题。 (1)老师给大家介绍四个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呢?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让同学们知道要学习什么!引导图形的出现。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 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 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像: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3、认识圆柱。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三角形的定义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华东师大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初步认识》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图形的初步认识》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及三视图,初步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角这些基本图形的概念、性质、表示方法和画法; 3.初步学会应用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几何图形的分类 要点诠释:在给几何体分类时,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1)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把立体图形按一定的方式展开就会得到平面图形,把平面图形按一定的途径进行折叠就会得到相应的立体图形,通过展开与折叠能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 ?要点诠释: ①对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要非常熟悉,例如正方体的 11种展开图,三棱柱,圆柱等的展开图. ②不同的几何体展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同一几何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那么排除障碍的方法就是:联系实物,展开想象,建立“模型”,整体构想,动手实践. (2)三视图: 正视图---------------从正面看 几何体的三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要点诠释: ①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②三视图的画法原则:高平齐宽相等长对正. ③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几何体的构成元素及关系 几何体是由点、线 、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线动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面动成体,体是由面组成. 要点二、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2. 基本性质 (1)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要点诠释: ①本知识点可用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如:要在墙上固定一个木条,只要两个钉子就可以了,因为如果把木条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两点可确定一条直线. ②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可用直尺先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 (2)用尺规作图法:用圆规在射线AC 上截取AB=a,如下图: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认识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单元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个人空间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个人空间站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具准备: 1、每小组自备形状各异的实物、积木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叮当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 “小朋友们喜欢小叮当吗?小叮当有许多小宝贝,你们都认识 吗?” (教师出示几样物体,学生辨认)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一分:可是这些小宝贝太乱了,小叮当想让能干的小朋 友们帮帮忙,每个小组都有一篮子小宝贝,它们都混在一起了, 有铁做的、塑料做的,大的小的,花的绿的等等。和小组小朋 友讨论,你们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能分成几堆? 一堆堆整理放好。 2、议一议: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3、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 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第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三、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

四年级数学认识图形

二、认识图形 01、课题:走进乡村 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 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 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 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

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4、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 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 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教学反思:先从图中找出认识的图形。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找出这类图形的共同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这样课的结构 好,让学生在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学 习。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梯形纸片、框架、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 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你打算挑选什么的小棒? 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1)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 (2)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