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 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 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一种。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总和,是40亿年来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它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每一级生命实体基因、细胞、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都存在着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因此它具有区域性。

生物多样性一般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基因水平、物种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景观水平,相应地有四种生物多样性(马克平1993,张金屯1999)。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也叫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种内的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水平的多样性的最重要的来源。遗传变异、生活史特点、种群动态及其遗传结构等决定或影响着一个物种与其它物种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基因是一种遗传信息的化学单位,它能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遗传多样性大都发生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并且都与DNA的理化性质紧密相关。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它是用一定空间范围物种数量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这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以及生态过程的多样性,这里生境主要指无机环境,如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从物种组成方面研究群落的组织水平或多样化程度的工作已有较长的历史,方法也比较成熟。

景观生物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它主要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

配置,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多样化。这一类生物多样性也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的研究对土地利用规划、农林牧合理配置、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项工作有

指导意义。

第一节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当研究一个群落的时候,我们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这个群落是由多少物种组成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有多少?多少种是稀少的,多少种是常见的?我们前面曾

讨论过,有些物种的个体是清晰易数的,有些物种的个体数目是无法数清的。我们

还会发现它们的生活型或生长型差异是很大的,从高大的乔木到矮小的草类都可以

同时出现在一片森林之内。这些情况在动物群落中就不会存在,动物的个体通常是

很清楚的,也不会有生活型或生长型的问题;但是动物的营养级却有重大差别,捕

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紧密关系非常明显,而大多数植物是同一营养级的自营生物。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它是用一定空间范

围物种数量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一般来说,一个种的种群越大,它的遗传多样性就越大。但是一些种的种群增加可能导致其他一些种的衰退,而使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性减少。物种多样性主要是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定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物种多样性的现状,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等是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Fisher等(1943)第一次使用种的多样性名词时,他所指的就是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后来人们也有用别的特性来说明种的多样性:比如生物量、现存量、重要值、盖度等等。像地衣苔藓就只有用盖度才是最适合的一种特性来反映它们的多样性,不过这一点并不防碍我们下面的讨论,因为不管采用那种特性,在基本运算原理上没有什么区别的。

从MacArthur(1957)的论文发表后,30多年来讨论多样性的文章很多,但是个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提出多样性的定义和测定指标也不同,所以引起很大混乱。Hurlbert(1971)甚至说“多样性本身并不存在”。归纳起来,通常种的多样性具有下面三种涵义。

1.种的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或多度(abundance)

这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种的数目的多寡。Pool(1974)说只有这个指标才是唯一真正客观的多样性指标。在统计种的数目的时候,都需说明多大的调查面积,以便比较。在多层森林里必须说明层次和径级,否则是无法比较的。

2.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或平衡性(equitability)

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种的个体数目的分配情况,它反映了种属组成的均匀程度。例如某一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一个种,10个属于另一种。而还有一个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两个种各居一半,那末前者的均匀度就比后者要低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减低了种的数目的重要性,而强调了个体数目的重要性,特别是应用信息论公式时log1=0, 这就是说把偶见物种忽略不计了。

3.种的总多样性(total diversity)

这是上述两种含义的综合又称种的不齐性(species heterogeneity)(Peet 1974)。Simpson(1949)是第一次这样用的,二者合在一起实际强调了个体数目,所以有人就称之为优势度多样性(Dominance diversity)。

在对一个群落或一个区域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时,一般从以上三种概念出发,综合分析比较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张金屯1999,张金屯等2000,张金屯和陈廷贵2002,胡玉佳和丁小球2000)。

第二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机制

物种多样性有不同的类型,它们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对于多样性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是生态学者所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的也较多,这里作简要介绍。

一. 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

Whittaker(1972)提出了以下三种多样性,并定义为: α多样性,指某个群落或生境内部的种的多样性。

β多样性,

即在一个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所发生的种的多样性变化的速率和范围。它是研究群落之间的种多度关系。在植被生态学中,β多样性受到较多学者的重视。

γ多样性,即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例如一个岛屿)一系列生境中种的多样性。它就是用这些生境的α的多样性和生境之间的 β多样性的研究范围结合起来表示的。

α和β多样性多可以用纯量来表示,而γ 多样性不仅有大小,同时还有方向

变化,因此是一个矢量。

它们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α

γ

β=

(6. 1) 而β多样性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2

ln ln ln 0n

R R -=

多样性β (6. 2)

这里R O 为两个最大相似群落的相似系数;R n 是环境梯度上最不相似的两个群落的相似系数。上式也可以说是种数改变了一半的测度。

根据北美大烟山的研究,树林和灌木丛的α 多样性随海拔上升而减低,在同一海拔地点,则中等水分状况生境中,α多样性最大,而不是一般认为的最好的湿润生境。

北美最高的红杉林,α多样性很低,而附近干旱立地的低矮林,α多样性则较高。

许多演替系列中的群落α多样性比稳定顶级群落要丰富。 中等和较差立地α多样性高,因为在良好立地之中生存竞争激烈,为少数优势种所占据。但过分恶劣的立地,适应的种类也不多,故α多样性又低。

Auchlair 和Goff(1971)也有类似的见解,他们清楚地指明两点:

(1)从干到湿的水分梯度来讲,中生环境乔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最大,而趋于干湿两个极端环境的多样性逐渐减低。

(2)随着演替的进行,在中生环境中,种间竞争的结果,优势种过于独占地位,种的多样性下降而趋于平衡。在干湿两个极端环境中,种的多样性先趋增加,而随生境的中生化,最后又趋下降而达平衡。

图6.1 人为干扰对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通常认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种的数目逐渐增加,比较充分利用环境,小生境发生分化,每一小生境的范围缩小,而小生境数目增加;进入到演替后期,种的数目又趋减少,而种的均匀度有所增加,特别是如遇到自然灾害(火灾、风灾、雪压、土)和人工干扰(如刀耕火种),易于引起演替方向走向偏途顶级。这类干扰对种群多样性的关系如图6.1所示,并且认为中度干扰,多样性最大;后期种数减少,种的个体数目引起的均匀性就起到较大作用。一般信息公式值就能反映这一点。

这里还必须注意,种的均匀度是可以用干扰因素来解释,而种的多度还牵涉到演化的问题,在现有的基因率条件下,可以达到平衡,而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则是不易监测的。

二. 热带雨林的多样性

热带雨林的三大中心地区东南亚、中南美和西非,种的多样性相差很大,伊藤和宫田(1977)搜集了30个群落类型调查数据,用Fisher等(1943)的α多样性

指标计算,得到结果如表6.1。

从表6.1可以看出,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多样性最高,中南非热带雨林次之,西非雨林最低。概括起来,一般α值都在30以上,而多数都在50以上,这比暖温带常绿林的6~10显著要高。

在选择其中一部分标地用Simpson指数和信息指数计算得到表6.2结果。

三.多样性变化的机制学说

地球上从寒带到热带生物种的多样性是递增的,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围绕这个问题现已有不少学说,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而是一些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包括了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所以,应将下述各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1. 能量因素说(energy theory)

能量因素学说认为群落中能量的差异是造成物种多样性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多样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都是由于能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这一学说在大尺度物种丰富度研究中的到了广泛的支持(Currie 1987, 1991, 1996),是现在比较公认的学说之一。北美洲的乔木种、种子植物的科、属、种以及高等动物的丰富性都与潜在蒸发量密切相关,Currie(2001)解释说潜在蒸发量实际上代表能量的大小。欧洲高等植物的丰富性空间变化也符合这一学说。

2.时间因素说(Time theory)

温暖湿润的热带环境中,种的演化不活跃,环境稳定,而又未受冰川破坏,长期以来演化形成一些古老种属和群落,种的消亡机会也较少,不过时间是以地质年代来计算的,因此从试验得到证明是不容易的。

6.空间异质性因素说(Spatial heterogeneity theory)

该学说认为空间越复杂,种多样性就越大。从地势的大地形和小地形变化两种角度来讲,山区比平原的地形复杂,生境类型较多,种的多样性也高。比如厄瓜多尔的面积和美国新英格兰州面积接近,但因二者空间异质性很高,前者的鸟类种数7倍与后者,可见热带比温带种数多与环境异质性有关。

表6.1 世界各地热带雨林的种多样性(

88

就小地形来讲,MacArthur(1967)指出,鸟类多样性主要决定于树叶各层密度的复杂性,而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无关,所以热带森林层次结构复杂,可能是鸟类数目多的一个原因。可是在灌木和草原地带,鸟类的多样性则取决于某些提供作巢的植物的多样性,因此水平结构的重要性代替了垂直结构性,当然对于鸟类的多样性最好是同时考虑到两种结构的多样性。

4.竞争因素说(Competition theory)

热带种间竞争的因素起到的作用似乎更大,因此小生境的幅度(生态位)也愈狭,而且同一生境能够适应的种数也愈多。从理论上讲,如果只限于一种资源(例如水分或养分),则生态位及其重叠程度是两个决定因素(图6.2a);倘若没有生态位重叠,则其幅度愈大,种的数目愈少,反之则愈多(如图6.2b);

表6.2热带雨林的多样性

倘若生态位是常数,则生境重叠常度愈大,种数愈多(如图6.2c)。不过这些生态位参数的实际测定很复杂,还未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研究数据。

温带和热带群落中小生境两种参数的情况,可以想象二者均由竞争因素决定。

5.捕食因素说(Predasion theory)

热带森林的种类很多,但每一种林木的株数较少,分布也比较零散。友人认为可以用捕食动物假说来解释。热带林木的种子散播随离母树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因而种苗数目也下降,因此专门喜食这些种苗的草食动物(包括昆虫)数目极其活动也随与母树的距离而减弱,两个因素就决定了更新幼苗的出现位置。

群落中种数较多,可能与捕食因素的作用更大,但是随着捕食动物的数目增多,则被捕食者的个体数目减少,因而它们之间竞争削弱,这样就增加了被捕食者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猎取因素的影响是和竞争因素互相矛盾的,不过这种影响只有局部的重要性,在全球或区域的影响可能不大。

6.环境稳定性因素说(Environmental stability theory)

89

环境条件严酷或者常有灾难性的变化,就会使生物种类减少,只有少数能够适应此环境的种类才会保存下来。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地球上唯有热带的气候环境可能是最稳定的,所以,通过自然选择,哪里出现了狭生态位的和特殊的种类,那里就具有较高的多样性。Sanders(1968)认为环境稳定性的作用与时间关系密切,提出稳定性和时间假说(stability-time hyothesis).

7.生产率因素说(Produvtivity theory)

热带生长季节长,因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为更多的种共存提供条件。Driaur(1969)指出,就鸟类来讲,热带提供了温带没有的条件,在热带有专门食蚁群的鸟类,以及在树上食昆虫的鸟类,这些鸟类只有在热带才有这种提供食物的生境。这种生境能够满足鸟类生殖生长的需要。另外,由于热带环境稳定,需要用以调节的能量就减少,因此能量能更多地用于生产,使生产率较高。

以上7种因素是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生境中,并共同起作用。所以,可以综合成一个假说,天然群落说(natural-community theory)。从北美东部落叶林的多样性研究分析就可以看出影响因素的综合性。Monk(1967)用488个林分的资料,画出了北美东部落叶林的多样性地区图。多样性最高是Cumberland和Alleghevey山脉(最高H=6.40)),向北更冷地区林木多样性下降,向南更干旱地区也下降。他又分析了其中162个林分的林木、大苗木、小苗木多样性,发现林木多样性随演替阶段而增加,无论干燥和低温的立地都表现同一趋势。

在演替变化中,土壤水分和土壤含钙量起到主导作用(表6.3)。

表6.3数据说明在中生含钙多的土壤中林木多样性最大。这种情况可能符合于前述的稳定性——时间假说。

表6.3北美东部森林群落多样性与某些土壤因素的关系

7. 岛屿物种多样性理论

MacArthur和Wilson(1967)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岛屿的物种数量与岛屿的面积和岛屿距陆地的距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受干扰后物种恢复过程中更是如此。为了证实MacArthur和Wilson的假说,在1966~1967年间将美国费符利达礁红树林的4个小岛(10~18m直径)进行熏杀全部动物(几乎都是节肢动物),然后调查种数恢复过程,大都在8~9个月后种类达最高,然后趋于稳定,接近

90

91

图6.2 种的生态位与多样性的关系

92

原来的种数,最近的小岛(距大陆2m )比最远的小岛(距大陆533m )恢复更快,总的趋势与原来的假说是接近的。

岛屿是一个特殊的地貌单位,可以用来研究许多生物地理、生物进化和生态学问题。Galapogas 群岛的特殊位置使得联合国在此成立了一个定位实验点,为这些研究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Preston(1962)对于Galapogas 群岛(最小的岛的面积为0.2平方英里,最大的岛的面积2249平方英里,陆生植物前者7种,后者325种)的陆生植物与面积关系得出了以下公式:

S (物种数目)=28.6 A 0.32 (A =面积) 岛屿面积与植物种数的关系如图6.3所示。

图6.3 Galapogas 群岛陆生植物种数与岛屿面积的比例(引自Preston 1962)

93

图6.4岛屿种数的平衡模型

现有种的数目是移入曲线与灭亡曲线的交叉点(S )

(引自MacArthur 和

Wilson 1967)

图6.5岛屿大小与距大陆远近对于种的平衡的影响模型 距离愈远移入曲线愈低,岛屿面积愈小则灭亡曲线愈快

(引自MacArthur 和Wilson 1967)

任何一个地点物种的数目是由新种移入与原有种灭亡的速率决定的。在单位时间内两种曲线相交之点即为当时达到平衡的物种数目(如图6.4)。但在岛屿则其距离大陆的远近是一项决定新种移入的因素,如面积相同,则距离大陆较远的岛与距离大陆较近的岛屿相比,种的移入速率减低;而在距离相等时,

94

则岛屿面积较大时种的灭亡速率要比面积较小的岛屿缓慢一些,二者关系也可以用曲线图表示(如图6.5)。

物种移居一个岛屿的平衡过程可以推想是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具有充分的生境,物种进入速率很快,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不大,所以称为独立阶段(noninteractive phase ); 第二阶段竞争和捕食作用进行得激烈而使种的多样性下降,可以称为相互作用阶段(interactive phase );第三个阶段是通过演替过程,种与种之间发生相互替代,可以称为分选阶段(assortative phase );第四个阶段就是一个长期的演化阶段(evolutionary phase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的种灭亡,新种也会产生,种的多样性可能趋于增加。

第三节 种多样性的测定

对于种多样性由于理解上的差别,就有不同类型的测定方法。每一类中都有许多测定公式,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公式。

一. 以种的数目表示的多样性

下面式中D 表示种多样性指数;A 表示所研究的面积;S 表示面积A 内的种数。

1. Patrick 指数(1949)

D =S (6.3)

2. Gleason 指数(1926)

A

S

D ln = (6.4)

3.

Dahl 指数(1963)

Q

S

S D ln -

-=

(6.5) 式中Q =样方数目,-

S = 样方的平均种数

以上三个指数都是物种丰富性指标,是20世纪50~60年代用的比较多的公式,在现代生态学研究中一般不多使用。

不同群落的构造不同,同一面积的意义也不同,因此(6.5)式较好,宜于均匀群落互相比较之用。

二. 以种的数目和全部种的个体总数 表示的多样性

95

在多数生态学著作中,称这类种多样性指数为种丰富度指数。这类指数不需要考虑研究面积的大小,而是以一个群落中的种数和个体总数的关系为基础的。

1.Margalef 指数(1958)

N

S D ln 1

-=

(6.6) 2.Odum 指数(1960)

N

S

D ln =

(6.7) 6. Menhinick 指数(1946)

N S

N S D 或ln ln =

(6.8) 4.Monk 指数(1967)

N

S

D =

(6.9) 式中S 为物种数,N 为全部种的个体总数。这类丰富度指数以Margalef 指数和Menhinnick 指数最为常用。

三. 种的数目、全部种的个体总数及每个种的个体数

综合表示的多样性

这些指数综合反映了群落中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是应用较普遍的一类多样性指数。这里N i 是i 的个体数,其他字母同前。

1. Simpson 指数 (1949)

2

1∑=??

?

??=S

i i N N D (i =1, 2, …,S ) (6.10)

或者

=--=S

i i i N N N N D 1

)

1()

1( (6.11)

2. 修正的Simpson 指数(Romme 1982)

??

?

???-=∑=S i i N N D 12)(ln (6.12)

96

3. Pielou 指数(1969) ∑=---

=S

i i i N N N N D 1)

1()

1(1 (i =1,2,…S ) (6.13) 可见(6.11)和(6.13)式关系极为密切,有人将以上三式通称为Simpson 指

数。

4.McIntosh 指数(1967)

N

N N N D S

i i

--

=

∑=1

2

(i =1,2,…,S ) (6.14)

5.Hurlbert(1971)指数

???

?

??????? ??--=∑=S

i i N N N N D 1211 (i =1,2,…,S ) (6.15)

或者

??

? ??--??? ??=∑=11N N N N N D i S

i i

这一指数也叫种间机遇率。

6.Hill(1973)多样性数(Hill’s dirversity numbe r ) A

S

i i A N N D -=∑??

? ??=

11

1 (6.16)

Hill 多样性数的第0,1,2阶(在(6.16)式中A =0, 1, 2)正好符合三个重要的多样性测定值,即:

数0:D 0=S (6.17) S 为种的总数,该数等同于(6.31)式 数1:H

e D =1 (6.18) H 是信息指数(见下面)

数2:Simpson

D D 12=

(6.19)

D S i mpson 是指Simpson 指数

以这些种数为单位的多样性测定,Hill 称之为物种的有效数(effective

97

number of species)。Hill 多样性数在生态学解释上较容易(Peet 1974)。

四. 以相对密度、相对盖度、重要值或生物量等为基础

的多样性指数

这类指数也是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而且强调了均匀度,因为个体数目少的种和盖度小的种都相应减少了它的影响,Whittaker(1972)专门用优势度多样性(Dominance diversity)一词来表示这类指标。

1. Whittaker 指数(1972)

s

i P P S

D ln ln -=

(6.20)

或 ∑=-

?

?? ?

?-=

S

i i P P S D 12

ln ln 4 (i =1, 2, …,S ) (6.21)

其中P i =最小的重要值;P s =最大的重要值;-

=P 重要值的几何平均。 2. Audair 和Goff(1971, 见Pielou 1975)指数 ∑=

2

i

P

D (6.22)

或 ∑-

=21i

P

D (i =1, 2, …S ) (6.23)

五、用信息公式表示的多样性指数

信息论中计算熵的公式原来是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我们也可以用来反

映种的个体出现的不确定程度。这就是多样性,Margalef(1958)第一次应用,现在受到比较普遍应用。

在无限总体的情况下,可用Shannon-Weaner(1949)公式。 1.信息指数

()∑=-=S

i i i P P H 1

ln (6.24)

这里P i 表示第i 个种的多度比例,即0

N N P i

i =

98

对数的底用e, 10, 2均可,对于Brillouin 公式情况相同。

在一般植被被调查时,未必采用随机取样,则以有限总体的情况,可采用下列Brillouin 公式。

H =N -1 ln N ! ln N 1!-1 , ln N 2!-1 , …,ln N i !-1 信息指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当各个种的个体数目相等时,即S

P i 1

=

时,信息最大(H m a x ), 故 S

S S H S

i ln 1ln 11

max =-=∑

=

而全部个体为一个种时,即S

S

P i =

时,则信息最小(H m i n ), 故 01ln ln 1min ==-=∑=S S

S

S H S

i

(2)两个群落或样方比较时,种数相等,则以个体数目多的种所提供的

信息较多。

(3)信息可分解为其组成部分而计算分量,而总值不变。 2.不均等性指数

in

m H H H

H r --=

max max (6.25)

r 值介于0与1之间,是一个种均匀性的测定指标(见下述),其值越大,说明群落均匀性越高;反之,r 值越小,群落均匀度越低。

六、基于总多样性指数上的均匀性指数

当群落中所有的种都同样多时,可直观的看出均匀性最大;当全部个体属于一个种时,均匀性最小。所以,以下两个式子都可作为均匀性指数(Hurlbert 1971)

1. m a x

D D

E =

(6.26) 2. m i n

m a x m i n

D D D D

E --=

(6.27)

99

其中E 代表均匀性指数;D 为我们上面测的多样性指数;D m a x 和D m i n 分别是D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生态学中还有多种均匀度指数,下面的几个指数都与Hill 多样性数有关。

3. Pielou (1975)均匀性指数

(1) )

l n (S H

E =

(6.28) (2) )

l n ()

l n (0N N E i =

(6.29)

(3) S

N N E S

i i 11112

-?

?? ??-=∑= (6.30)

5.Alatalo 均匀度指数

1

ln exp 1/1112

-??? ??

--??? ??=∑∑==S

i i i S

i i N N N

N N N E (6.31) 6.McIntosh 均匀度指数

)

1(1

2

i S

i i N N N N E --=

∑= (6.32)

式中H 、N i 、N 0、S 的含义见前面. 7.Sheldon(1969)指数

N N S e E i H

== (6.33)

8.Hill(1973)指数 1

2

1)(1N N e Ds E H impson

=

=

- (6.34)

100

9.Heip 指数(1974)

1

1

1101--=

--=N N S e E H (6.35) 10.修正的Hill 指数(Alatalo 1981)

1

1111112--=-???

? ??-=N N e D E H simpson (6.36) 在研究实践中,用的较多的均匀性指数是Pielou 指数。Alatalo(1981)认为

修正的Hill 指数更易被接受。

七、含参数的多样性指数

前面讲到的多样性指数都是一个固定的值,在取样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每个样方(或群落)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数值。在自然群落中,各种生态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固定值往往不能全面反映物种多样性特征,因此,含有参数的多样性指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含参数的多样性指数是指在方程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可变的参数,参数取不同的值,多样性指数就不同。这样的指数有利于揭示环境的变化或时空尺度的变化对多样性的影响,也有利于多样性大小的生态解释,因此而受到重视。

1.Renyi (1961)多样性指数

∑=-=S

i i P H 1

log 11

ααα (6.37)

这里参数α可以取任何正值(α≥0),但α≠1,规定当α=1时,H α=H

(Shannon-Weiner 指数)。当α=0时,H α值最大。

在使用该指数时,可以选取一系列α值,并将α和H α分别作为横坐标和纵坐标而给出多样性变化曲线,其可以直观地反映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2.Hill (1973)种数多样性指数

α

αα-=?

?

? ??=∑11

1S

i i P N (6.38)

N α是对H α有效种的数量,α≥0,α≠1,规定α=1时,N α=e H

, H 为

Shannon-Weiner 指数;α=0时,N o=S ,α=2时,N 2=1/D ,D 为Simpson 多样性指数。同样可以用图表示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3.Dar óczy (1970)多样性指数

101

1

21

11-??? ??=-=∑α

αα

S i i P H (6.39) 这里α≥0,α≠1,当α=1时,H α=H .

4.Tallie (1979)指数

βββ1

11??

? ??=∑=+S

i i P S (6.40)

其中β≥-1,β≠0,当β=0时,规定H S =β。该指数与Hill 指数类似。 5.带参数的均匀性指数

以Hill 指数N α为基础,Hi ll 提出了计算均匀性指数的公式:

βαβαN N E /,= (6.41)

Ricotta 和Avena (2000)认为该指数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真实反映群落的物种均匀性。他们提出用0,αE 作为均匀性的指数,即

00,/N N E αα= (6.42)

图6.6 不同海拔Renyi 多样性指数随α值的变化

(引自张金屯和陈廷贵 2003)

102

这样也可以以α和0,αE 为坐标轴绘出均匀性的变化曲线。 图6.6 是含参数的多样性指数(Renyi 多样性指数)的应用实例。

八、β多样性指数

β多样性是描述在某一环境梯度上的多样性变化(见前面)。有两个简单的指数可以计算β多样性。

1.Whittaker β多样性指数

1-=

A

S

β (6.43) 式中S 是研究系统中所记录到的总物种数,A 为环境梯度上(样方)所发现物种的平均数。

2.Wilson β多样性指数

A

L

G 2+=

β

(6.44) 0

0.20.40.60.81

1.21700185020002150230024502600

海拔

β多样性指数

图6.7 山西关帝山神尾沟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引自张金屯和陈廷贵 2003)

式中G 为沿环境梯度增加的物种数,L 为沿环境梯度减少的物种数,A 含义同前。

图6.7 是β多样性应用的一个例子,它反映了山西关帝山神尾沟森林群落物种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教案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教学目的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识记)。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B:识记)。 3.如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B:识记)。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教学过程 【板书】 生物多样直接使用价值 生性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物潜在使用价值 多物种丰富 样我国生物多特有的和古老物种多 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经济物种丰富 及样性概况生态系统多样 其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 保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面临威胁的原因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生物多就地保护 样性的迁地保护 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注解】 构成:由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与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遗传多样性基因 层次物种多样性保护的三个层次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一)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 (二)间接使用价值 (三)潜在使用价值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物种丰富 特有的和古老物种多 (一)特点经济物种丰富 生态系统多样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 1.表现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 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2.原因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同类题库】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识记)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 .要使人们认识到,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B) A.一个营养级 B.一个基因库 C.一种原材料 D.一笔财富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C) A.药用生物资源 B.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C.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水平),指出以下4个选项中错误的一个是(D)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效率多样性 .鲎血制成的试剂在临床上用来诊断脑膜炎、肝硬化等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A) A.药用价值 B.工业原料 C.美学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海带是提取碘和甘露醇的原料;芦苇是造纸的原料,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B) A.药用价值 B.工业原料 C.美学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美国的玉米受一种病菌的危害,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野生植物中发现了这种病菌的抗性基因。用此改良了玉米品种,提高了产量。这说明野生植物的(A) A.基因库的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B.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C.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 D.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下列与治理沙尘暴有关的一组措施是(D)①大力植树、营造防护林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③围湖造田④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试分析野生动植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1)野生动植物在自然界对起重要作用; (2)野生动植物可以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为改良现有植物品种提供 。 (3)许多野生动物是医学研究的,许多野生动植物在医疗上具有 。 [(1)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资源.新的饲养种类种源(3)主要实验对象不少新的药用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B:识记)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A)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C.环境污染 D.外来物种入侵 .自上世纪以来,每三年就有两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D) A.环境污染 B.天敌过多 C.外来物种入侵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D)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夜郎中学:余明灯) 第1节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

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 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 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中国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_郭良栋.

生物多样性 2012, 20 (5): 572–580 Doi: 10.3724/SP.J.1003.2012.10129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975034.html, —————————————————— 收稿日期: 2012-06-13; 接受日期: 2012-08-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005)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guold@https://www.360docs.net/doc/de5975034.html, 中国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郭良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摘要: 微生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生命形式, 几乎分布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境,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 跨越热带至寒温带, 气候条件多样,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类型复杂, 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已开展了大量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并证实我国多样的生境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目前我国已报道真核微生物(菌物)约14,700种, 其中包括真菌约14,060种、卵菌约300种、黏菌约340种, 而真菌中有药用菌473种、食用菌966个分类单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我国存在丰富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本文概述了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我国原核微生物(古菌、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真菌、卵菌、黏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 培养方法, 分子技术 Progress of microbial species diversity research in China Liangdong Guo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ycolog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Microbes with rich speci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various habitats in the world. China possesses a variety of climate zones,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and complex ecosystems, which play a large role shaping the complex biodiversity of this country. Microbial diversity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well document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For example, a total of ca. 14,700 eukaryotic microbe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cluding ca. 14,060 fungi, ca. 300 oomycetes, and ca. 340 slime molds. Within the Fungi, there have been 473 medicinal fungal species and 966 edible fungal taxa recorded.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much high species diversity of prokaryotic microbes using molecular tech-niques, which have greatly promoted the study level of microbial diversity in China. This review paper sum-marizes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i.e., archaea, bacteria, fungi, oomycetes, and slime molds) di-versity in China based on traditional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Key words: eukaryotic microbe, prokaryotic microbe, species diversity, cultivation method, molecular technique 微生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生命形式, 几乎分布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境, 可利用各种有机化合物、无机盐等作为能源, 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 在寒冷的极地、高达100℃的热泉或高盐碱度等极端环境中生活。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 并以高度的变异性适应不同的生境。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生态系统的演替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 在直 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同时, 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Woese 和Fox(1977)以核糖体RNA(rRNA)的小亚基(原核生物的16S 、真核生物的18S 基因)序列为依据, 提出了独立于真细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Urkaryotes)之外的第三种生命形式——古菌(Archaea), 认为它和真核生物以及真细菌是从一个具有原始遗传机制的共同祖先分别进化而来。随后Woese 等(1990)提出了三域(Domain)分类系统, 将

保护物种多样性练习题及答案

保护物种多样性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 D ) A、环境 B、动物 C、植物 D、人类自己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B) A、毁林开垦,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森林面积锐减 B、火山爆发、地震濒发、瘟疫流行等自然灾害是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C、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滥捕、乱伐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量物种濒临灭绝 D、人类活动缺乏环保意识,造成生物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的 二、填空题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我国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马尔河、索加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D)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④有利于保护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目前生物多样性总的趋势是 ( B ) A.生物不再灭绝 B.继续减少 C.破坏得到有效控制 D.继续增多 3、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地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A) A、越强 B、越弱 C、时强时弱 D、不受影响 二、填空题 4、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别属于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5、近几年来,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锐减,许多科学家通过各种媒体呼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已迫在眉睫。 综合探究: 阅读下列三个事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事例一我国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5年为18.2%,1981年为8.53%,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贵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事例二我要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经有一半挖尽。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华南沿南地区,并且由于

物种的多样性教案

公开课教案: 《第2章第6节物种的多样性》 执教者:刘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都知道生物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为了适应环境有各种不同表现。 2、学生复习使用温度计,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3、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基本含义 能力目标: 1、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生能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学生会观察实验并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具有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共同合作实验,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培养一盆直立生长的豆苗和向光弯曲生长的豆苗 2、4人小组为单位准备一盒干沙子或一盒湿泥土,三支温度计,红外线灯,秒表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并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1、出示两盆豆苗(一盆直立生长,一盆弯曲生长) 2、说明弯曲生长的豆苗1、观察、比较两盆豆苗的 生长状况 2、猜测弯曲生长豆苗的培 从问题的情景始课,问题是培养学 生创新意识的切入口,从问题情景 开始,互动过程容易建立。在教学 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提问, 敢于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 题提出后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对问 1

的培育过程,出示培育的 装置。 3、植物为什么要向光生长育过程 3、分析培育装置的特点 4、思考后得出结论:植物 对环境的适应。 题进行猜测性的解答,充分调动课 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 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一个个提出和分析,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1、放映江南蝎子的 生活片段及沙漠中蝎子的 生活片段 1、引导学生:探究沙漠 中 温度的变化情况 2、对学生设计的实验 进 行简要的评价,必要时进 行一定的指导。1、比较他们的生活方式的 不同 2、提出疑问:为什么会不 同? 3、学生进行假设 4、设计实验:探究沙漠中 温度的变化情况 (1)、4人小组讨论 a、实验所需的器材。 b、实验可测哪些温度、为 什么测、怎么测? c、用什么方式记录实验数 据? (2)、小组代表发言。 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选 出最佳方案。 5、4人小组分工合作进行 实验。 6、对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 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7、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进入要当科学家的心理状 态,从而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验设 计能力,以及互相帮助、协同配合 和团队精神。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会倾听,培 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形成正 确的、科学的评价态度。 互相帮助、协同配合和团队精神 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培养分析 数据能力 2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竞赛试题

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 填空式选择题一、 1.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2001年起定为每年的()。 A.6月5日 B.4月22日 C. 5月22日 D.12月29日 2. “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 6月5日 B. 5月22日 C. 4月20日 D. 12月25日 3.《生物多样性公约》于()通过,()正式生效。A.1993年,1994年 B. 1992年,1993年 C. 1997年,1998年 D. 2001年,2002年 4.《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主要目标是() A.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 B.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人体健康 C.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护森林 D.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 5.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英文简称是() A. 6. 生物多样性包括() A.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C.森林多样性、草原多样性、湿地多样性 D.地球圈、大气圈、生物圈 7.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初步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为()。 A. 39330亿人民币 B. 1800亿人民币 C. 220亿人民币 D. 100亿人民币 8. 目前世界生物多样性总的趋势是() A.锐减 B.破坏得到有效控制 C.物种不再灭绝 D.递增 / 7 9.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共有()个部门组成,由()牵头。 A.18,科技部 B.20,国家环保总局 C.22,外交部 D.21,教育部 10.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联络点和履约办公室设在() A.外交部 B.国家环保总局 C.财政部 D.科技部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二十二章物种的多样性概念图 海带是人们的一种常见食物,海带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种子植物D.藻类植物

知识要点 1、以生物的程度和的远近为依据,可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 类。现存的生物依次被分为7个等级:,其中,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分类单位越小(如种),共同特征越,相似程度越,亲缘关系越。生物 彼此之间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3、1753年,瑞典科学家创立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 4、现在很多生物学家认可将生物分为五大类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生生物主要有和。原生动物的整个身体由____________构成,

细胞中_____真正的细胞核。举2个原生动物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藻类大都生活在_______中,结构简单,没有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能够进行 制造有机物。举2个藻类的例子:、。 7、植物的主要类群有:、、。其中,最高等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__。 8、地钱、葫芦藓、小墙藓为常见的植物。贯众、卷柏、肾蕨、芒萁、满江红是常见的植物。 9、所有的种子植物都有两个基本特征:⑴体内; ⑵能产生,并用它繁殖。 10、种子植物可分为和,两者的区别是种子外面是否有 包被。 11、被子植物可以分为和。 12、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被称为“”。 如:、、是常见的裸子植物。 13、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 14、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约有种。 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 15、脊椎动物有5大类:、_________、、、。 16、鱼类终生生活在______中,用_______呼吸。 17、________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多数成体水陆两栖生活。如:_______、________是常见 种类。 18、________动物是陆生的变温动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常见种类。 19、恒温动物有和。 20、鸟类身体被有________、前肢变为_______,适应__________生活。 21、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___________的类群,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以下动物属于哪一类:鱿鱼、墨鱼—;海马—;娃娃鱼 —;鳄鱼—;蝙蝠、鲸鱼、海豚—。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气候解释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5): 470–476 doi: 10.3724/SP.J.1003.2008.08027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975034.html,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 分布格局及其气候解释 冯建孟* (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本研究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 结合GIS和统计分析方法, 探讨了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种子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从南到北, 物种密度呈显著递减趋势, 而物种丰富度的递减趋势不够明显。面积、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和无霜期对物种丰富度、物种密度分布格局均无显著影响。温度年较差、最冷月均温、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异对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 温度年较差、最冷月均温和单位面积的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异均显著影响物种密度的分布格局。温度年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密度的总体分布格局, 而年平均温度以及单位面积的年平均温度空间分异对上述格局的解释率则相对较低。在大尺度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气候解释的相关研究中, 气候因子的空间变异和季节性分异相对表示气候总体水平的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而言, 可能更值得关注。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气候因子, 季节性分异, 空间分异, 中国种子植物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seed plants in China and their cli-matic explanation Jianmeng F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0 Abstract: Understanding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is a hot topic in global ecology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c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e investigated spatial patterns of Chinese seed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climatic factors at a large scale. Floral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from national and regional records of seed plants, and climatic data were taken from 642 observatory sites across China between 1970 and 2000. We detected large spatial variation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density. Species density decreased with latitude. The following did not affec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density: area,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frost-free days.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were affected by annu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coldest month, spatial variation of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ensity were principally shaped by annu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coldest month, spatial variation of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per unit area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per unit area.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s indicated that annu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fluenced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while spati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per unit area fine-tuned them. Our results imply that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in climatic factors can not be overlooked in research on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at large scales. —————————————————— 收稿日期: 2008-02-02; 接受日期: 2008-06-11 基金项目: 大理学院科研启动基金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fjm@https://www.360docs.net/doc/de5975034.html,

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心得 2012年6月4日,我们听了姚光玲教授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的知识讲座,姚光玲教授从两个大的方面即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保护来讲。听了这次讲座我收获真的很多,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延伸的方方面面。 开篇姚光玲教授就提出“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这个问题,同学的答案都很纷纭,姚光玲教授也不辩驳,说:专家们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就这样一开始就然我们体会到科学的严谨与求实。我们不会轻易的下判断,都需要自我求证才能得出结果,并且也提醒我们要有不同的想法,勇于创新。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

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和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之苦(如,调节气候、洪水和病虫害)。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而现在我们的世界面临的有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动植物的灭绝、环境多样性被破坏等等。所以现在我们的政府也很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基因库、构建法律体系。并且我们也从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转入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姚光玲教授还讲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有以下四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这种观点较新)。而且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的资源丰富的一个客观的指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蕨类和苔藓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主要原因是 A.植物矮小怕光B.根系吸水能力较弱 C.体内无输导组织D.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2 . 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下列植物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 A.A B.B C.C D.D 3 . 有关分类单位的特征解释中,正确的是()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共同特征越多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D.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种类越多 4 . 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体表被有鳞片的动物是() A.乌龟B.鲤鱼C.海豚D.珊瑚虫 5 . 桃和银杏相比,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 A.果实、果实B.果实、种子 C.种子、果实D.种子、种子

6 . 表为某动物园四种鳄鱼的分类地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扬子鳄与长吻鳄同种但不同属B.非洲鳄与密河短吻鳄同属但不同种C.扬子鳄与密河短吻鳄的亲缘关系最近D.非洲鳄与长吻鳄的亲缘关系最近 7 . 从分类的角度来说,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 A.同属生物B.同纲生物C.同种生物D.同科生物 8 . 下列动物中,用气囊辅助进行呼吸的是()。 A.丹顶鹤B.蟾蜍C.蜥蜴D.带鱼 9 . 下列关于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蚯蚓、泥鳅和蜗牛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B.鸟类的运动系统由骨骼、骨骼肌和关节构成 C.大脑发达、胎生、哺乳等特点使哺乳动物成为生物圈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 D.生物圈中的各种动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10 . 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因为() A.苔藓可以分解有毒物质 B.叶大多是一层细胞,对有毒气体敏感 C.苔藓是低等植物 D.苔藓一旦干燥便会死亡 11 . 下列哪一组,都属于软体动物() A.河蚌、扇贝、文蛤、缢蛏B.石鳌、涡虫、乌贼、鲍鱼 C.螺狮、河蚌、沙蚕、蜗牛D.钉螺、蛞蝓、乌贼、水螅 12 . 下列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且有口无肛门的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26物种的多样性教案

课题:第6节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4.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4.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1.含义 2.特点 二、多细胞生物 1.含义: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2.特点: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 不同的、专门的功能。大多数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三、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学生阅读资料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意义!) 2.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做些什么。(见课件) 附资料: (1)有位同学问老师,我国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力气来拯救大熊猫呢?还有位同学问老师:动物园中的一只华南虎一天就吃掉15-25千克牛肉,更不用说其他的花销了,不饲养它,岂不是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吗?2、从墨西哥引入澳大利亚得仙人掌,来到澳大利亚后,如鱼得水,不到一个世纪,在2400万公顷的土地上称王称霸。还有,从泰国、缅甸带入我国云南的紫茎泽兰,正以每年30千米的速度向我国北方蔓延。所到之处,别的生物都失去了立足之地。 (2)教师通过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一些珍惜的动植物资源。(图表和图片见课件) (3)学生观看影片讨论我国野生动植物减少的原因。 (A、人类对动植物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利用。B、外来物种地入侵,使生物种类减少。)(4)承接上一个问题,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保护我国的野生生物资源。 (A、反对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和引进,提倡有计划、合理地利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B、建立自然保护区) 四、小结: 在这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 (A、自然界的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自己的环境B、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意义,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从我做起。)

动物的多样性及保护

试述动物的多样性及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有哪些法令、措施对动物进行保护 一:动物多样性: 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以下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 性三个角度作一介绍,这三方面是紧密相关的。 (1)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特定生态空间中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间在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我国地域辽阔,地处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不同的地区。在动物地理学上跨越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界。第四纪以来,由于北半球冰期的发生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的自然分带有所增加。更因地形复杂而增加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可惜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造成环境的改变和污染,以及主观认识的不足,各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造成气候恶化、土壤侵蚀、江河泛滥等恶果,而首当其冲的是其中许多动物物种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厄运。一些特殊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会造成一些特有种属的灭绝。反之,在一个经过长期进化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缺失,或一个物种的加入都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物种多样性: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元, 因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因素。 可是目前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物种众说不一。不同的研究者估计数差距甚大,在180 万到3000 万种之间,已描述的种统计在140 一]70 万种之间,其中动物的种类约占90 铸以上。我国的动物多样性不仅在一于总体上我国动物种类数约占全世界动物种类的十分之一左右,还在于有许多特有种,而且有的类群种类远远大于这一比例。为保护物种多样性,许多科学家再度提出在某些生物灭绝前应摸清种类。尤其对尚未研究的类群或某些被忽视的栖息地,如土壤、珊瑚礁、红树林和森林林冠等的动物种类应调查清楚。

生物多样性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摘要: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今研究世界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导,全面推动我国该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政策体系;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 Abstract: biological divers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 to research the worl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biodiversity, it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in order to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work in China to provide a more powerful theory basis and action guid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in the cause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plan; Policy system; Loss of biodivers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生物环境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现代生物学所亟力于维护与追求的目标。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已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NUEP)

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Shannon-wie ner 指数 Simpson 指数计算公式 生物多样性测定主要有三个空间尺度:a多样性,B多样性,丫多样性。a 多样性主要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此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 (within-habitat diversity )。B多样性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种 组成的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率也被称为生境间的多样性 (between-habitat diversity ),控制B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有土壤、地 貌及干扰等。丫多样性描述区域或大陆尺度的多样性,是指区域或大陆尺度的物种数量,也被称为区域多样性(regional diversity )。控制丫多样性的生态过程主要为水热动态,气候和物种形成及演化的历史。 a多样性 a. Gleason (1922 )指数 D=S/I nA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 (1951 ,1957,1958 )指数 D= (S-1 ) /lnN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 指数 D=1- 2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 D=N (N-1 ) / 2Ni (Ni-1 ) 式中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所在群落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4)Shannon-wiener 指数 H' = - 2PilnPi 式中Pi=Ni/N 。 (5)Pielou均匀度指数 E=H/Hmax 式中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Hmax=LnS (S为群落中的总物种数) (6 )举例说明 例如,设有A,B,C,三个群落,各有两个物种组成,其中各种个体数组成如下: 请计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 on 指数: Dc=1- 2Pi2=1-艺(Ni/N ) 2=1-[(99/100)2+(1/100)2]=0.0198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复习练习

光前教育/朝天门校区/22608806 第22 章物种的多样性 一、知识网络生物可分为三大类,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环境等。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分类单位。其中分类单位最大的是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最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 。 分类方法:等级法。生物的命名法:林耐的双命名法。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藻类植物:代表植物,衣藻、海带。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的分化。对自然界的意义,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苔藓植物:代表植物,葫芦藓。主要特征:有茎、叶的分化,但无真正的根,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受精过程仍然受到水的限制。 蕨类植物:代表植物,蕨。主要特征,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出现了疏导组织;受精的过程仍然受到水的限制。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胚珠外无子房壁包被,中西外无果皮包被,受精过程脱离的了水。被子植物,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是最高等的植物。 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构成,最低等的动物。腔肠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都生活在水中。扁形动物: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壳。节肢动物:最大的动物类群,其中的昆虫是惟一能飞的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运动。 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水陆两生。爬行类: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受精脱离了水的限制。鸟类: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哺乳类:胎生、哺乳,最高等的一类动物。 细菌: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单细胞,无成形的核细胞。 (3)生殖:分裂生殖。 (4)营养方式,大都是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 真菌:酵母菌:无氧时可发酵产生酒精。单细胞,有细胞核。可用来制作馒头、面包等食品。霉菌:青菌霉、曲菌霉、根霉菌。 蘑菇 ①生殖:主要进行孢子生殖。 ②营养方式:大都是异养,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