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读《战后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23日攻占南京,蒋介石于同年12月10日逃往台湾,国民党在大陆彻底失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和国际形势,提出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大决策。1946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必须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他深刻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他很有可能像当年对付苏维埃俄国那样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为防止帝国主义重演故技,新中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并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在一起。1949年春,毛泽东还提出了“力气炉灶”这一重要的外交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的重要外交方针,即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是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局面下的唯一选择。依据外交政策,中央人民政府坚决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是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这一时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很快。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首先争取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49年10月3日,中国同苏联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在新中国建立的3个半月内(除了南斯拉夫之外),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同新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出现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在西北欧的瑞典、丹麦、瑞士、芬兰、挪威、列支敦士登、英国、荷兰等八个国家同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其中英国、荷兰为代办级外交关系,其他国家均为正式外交关系。中国同西北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帝国主义封锁和包围中国的情况下,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同这些国家建交原则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集团;交换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第二,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苏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由此开始。它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了发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前赴后继的斗争终于

取得了胜利。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在他们争取民主独立的斗争中,必将从中获得极大的鼓舞,并增强他们的必胜信心。胜利了的中国人民也必将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打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世界的计划,为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于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反对共产主义的名义下,抢夺中间地带、推行新殖民主义,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参考文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战后国际关系史》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全国国际关系专业排名备份

全国国际关系专业排名 1、复旦大学 2、北京大学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4、中国人民大学 5、外交学院8、南开大学9、清华大学 全国硕士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取难易程度排名2007-06-11 17:09 以下排名为一位前辈经过多方面分析得出,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1.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 2.专业课评卷松严程度; 3.招生单位所在省市公共科的评卷松严程度; 4.招生单位的公正程度; 5.招生单位的分数线; 6.参考书目的难易程度; 7.专业课出题的方式; 8.复试的严格程度; 9.学校名声的效应度;10.学校的地理位置效应。 (招生单位后括号内为2004年该单位复试分数线,顺序为政治、外语、业务一、业务二、总分。特别提醒本表为官方公布分数线许多单位实际复试线都可能会高于此分数线)(凡单位后面没有标注分数线的,其分数线均为:(54,54,81,81,330) 国际政治专业: 最难考取的单位是: 北京大学(60,60,90,90,340;或55,55,90,90,360)、 复旦大学(56,56,84,84,330)、 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关系学院、南开大学(53,51,105,105,330)、中国人民大学(60,60,90,90,350)、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52,52,90,90,330)。清华大学 考取难度二等的单位:武汉大学(52,52,90,90,330)、 南京大学(55,55,85,85,325)、 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50,50,75,75,320)。 考取难度三等的单位: 同济大学(50,50,80,80,305)、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47,52,90,90,330)、 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55,55,90,90,345)、 华中师范大学。 最容易考取的单位: 兰州大学(45,45,68,68,320)、 新疆大学(49,49,74,74,325)、 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延边大学、聊城大学。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浅谈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首先来看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等关系。再说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雅尔塔会议为始,国际关系便进入了开始了新的演变和发展,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冷战时期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再到如今的“一超多强”的特殊局面,国际关系逐步复杂化,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更为的敏感和微妙。 国际政治格局必将走向多极化。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的依赖,彼此都对其他的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各国之间有对抗走向合作,加强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然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第一,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比如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就公开承认:美国无法单独战胜全球恐怖主义。而在伊朗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美国同样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合作。从全局来看,美国的战略地位离其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第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在两极时代即已孕育发展的全球多个力量中心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洲的统合以及近来俄罗斯的强劲复苏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一方面是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是全球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在这个经济是王道的时代,所以国际政治必将经济化,经济为上。在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表现十分明显: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如二次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战争和两极时代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也不允许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单独发展。因此,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中心内容,过去是根据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来调节国际经济交往,现在是根据国家经济利益来调整国家间政治交往。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再说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必将走向多样化。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国关系中“合”风劲吹,掀起了一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热潮。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这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尤为明显。从美国的对华战略来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战略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战略 “阿拉伯之春”的启示 “阿拉伯之春”,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这场运动的第一个导火索是2010年12月17日,发生在突尼斯中西部一个小城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失业,26岁,叫布瓦基斯,他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他的摊子被城管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他的自焚通过新型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引起了突尼斯国内的骚动,这个骚动席卷得很快,到2011元旦之后,迅速蔓延到全国,特别是2011年1月4日布瓦基斯自焚后,也出现过类似的自焚的事。布瓦基斯1月4日这一天不治身亡,他死亡消息传出后,全国群情激奋,突尼斯全国性的骚乱,到1月14日,突尼斯的前总统本阿里仓皇出逃,本阿里倒台,从第一个自焚到本阿里倒台前后只有29天时间。 由这个事件折射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平演变、民主输出、人权与主权之争、石油利益、反对恐怖主义、文明冲突、粮食危机与饥饿革命、经济危机与人口失控、失业严重。 综合分析,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除了资金富余的海湾产油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突出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工业化程度低;文盲比例高;贫富分化严重;失业率高;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较低;原料在外贸出口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吸收外资少。这都导致民生凋敝、百姓贫穷,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更使百姓心存不满。 2.政治民主化进展迟缓。官员贪腐严重,上层建筑已经腐朽,是引起社会不满的又一主因。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的家族都有巨贪之嫌。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这威权主义政治,不论是共和国制国家还是君主制国家。尽管一些国家已实现多党制,但权力仍高度集中于个别政党、君主,存在着克里斯玛式的个人统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任均已超过20年,甚至达到30年,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国还出现政权家族化倾向。 3.经济危机与人口失控、失业严重。阿拉伯地区人口的年轻化,而且失业率攀升,使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本地区的人口增长属于世界最高之列,因此30岁以下人口约占埃及总人口的65%。年轻人往往不安于现状,思想活跃,他们对老一代民族主义领袖的业绩所知不多,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而他们的失业率也最高(埃及15~29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为25%),并且无法参与政治。他们是这一场政治地震的主力军。 4.公民社会的发展。即受教育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公民的权利、民主意识强化,素质提高,组织性增强,这突出表现在突尼斯和埃及动荡过程的相对顺利和非暴力特征,保证了政权较为和平的过渡。两国的军队也采取了中立立场。类似情况也存在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约旦、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家。部落社会的利比亚和也门则是两个相反的例子,公民社会发展的落后使两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5.全球化时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由于世袭制的传承令国家发展思想意识严重滞后,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近年来,一些第三世

CATTI 笔译常用词汇(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CATTI 笔译常用词汇(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概述General Terms 安全考虑security consideration 傲慢行为arrogant behavior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impose one’s own will on others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资源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sources 边界谈判boundary negotiation 边界现状status quo of the boundary 不附带任何条件never to attach any conditions 不结盟国家/政策non-aligned countries / policy 不受欢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 采取惩罚行动take punitive actions 采取高姿态show magnanimity 采取协调行动take concerted steps 常驻代表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弹性外交elastic diplomacy 邓小平外交思想Deng Xiaoping’s diplomatic thoughts 低调low keyed (a metaphor for taking a cautious and slow approach) 电话协商telephone negotiations 独联体国家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渡假外交” holiday-making diplomacy 对无核区承担义务undertake obligations in respect of the nuclear-free zone 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develop relations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rolonged stability 附庸国dependency 高层次、全方位的对话high-level and all-directional dialogue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关系 研12制冷及低温工程赵东 摘要:当代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急剧转型,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国际体系中的体系角色和结构地位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重新估量。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之下,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双方的利害得失,也会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要把握好发展中国家这个对外关系的战略基础,夯实和拓展这一战略依托平台,中国应该做出与时宜相契合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体系转型;发展中国家;国家身份;战略选择

当前的国际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转折时期。这是那种只有用大历史的尺度才可以度量的“变局”。从有近现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以来,这种“变局”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巧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东方的中心地位让位于西方;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成了美国支配和主导的世纪;第三次就是现在,一个全球范围的多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亚洲强势复兴,西方主宰和美国的中心地位不保,旧的国际体系处在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也促进国际体系的转型。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对各国而言表现出更多的全局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不仅影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战略抉择,也影响着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作为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有着更多的发展潜力,有着更加强烈的发展渴求,它们是一支国际社会不容忽略的重要力量。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将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因此,结合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探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所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一、当代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 时移势易,势易世移。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国际体系也不例外。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后冷战时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有的西方学者甚至预测世界将会出现“历史的终结”,西方将统御世界。2008 年,一场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全球,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最基本的认识是: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深刻、复杂的转型。 总的说来,当代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系自身的转型;二是体系结构的转型;三是国际治理体制的转型。[1]36--38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国际

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常用词汇

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常用词汇 概述 General Terms 多极化 multipolarity 国家主权 national sovereignty 维持外交关系 maintain diplomatic relations 维护世界和平 safeguard world peace 武装冲突 armed conflict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impose one’s own will on others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资源 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sources 边界现状 status quo of the boundary 不附带任何条件 never to attach any conditions,with no strings attached 不结盟国家/政策 non-aligned countries / policy 采取协调行动 take concerted steps 常驻代表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独联体国家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 develop relations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 and prolonged stability 高层次,全方位的对话 high-level and all-directional dialogue 公认的国际关系原则 generally-accepted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 fair and rational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国际关系的准则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中最起码的准则 rudimentary cod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惯例 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 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All countries , big or small , should be equal 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 territorial integrity , and national dignity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互谅互让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互通有无 exchange of needed goods 抗美援朝战争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联络处 liaison office 领土管辖权 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领土毗连 territorial contiguity 流血冲突 bloody conflict 民间外交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南北对话 South-North dialogue 南南合作 South-South cooperation 贫穷国家 impoverished nation 全方位外交 multi-faceted diplomacy 伸正义,主持公道 adhere to principles and uphold justice

当前中国与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 四、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 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吸收能力比20多年前的大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的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的抑制作用和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由于新兴工业国家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高油价的冲击如转变为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将是沉重打击。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需求上升是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直接拉动因素,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来对石油、原材料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

形势与政策——教育部当前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教学要点

形势与政策——教育部当前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教学要点 一、关注国际体系变革调整和热点问题动向 当前国际体系处于变革期,越来越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国际事务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体系调整变革和各国抢抓全球治理主导权的势头将会延续。要持续关注一系列涉及国际体系变革的重大事件,联合国框架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出台,中美等主要大国协调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美国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达成协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加速推进。二要认识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牵动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美避免向中东派遣地面部队,缓和与伊朗、古巴关系,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支持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三要认识大国协调合作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趋势加强。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达成冷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外交协议之一;美俄等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展开协调,政治解决叙问题的国际努力再度活跃。四要关注国际恐怖主义发展动向及影响。西亚北非地区局势不稳定、发展不平衡、域内外各种力量角逐加剧极端恐怖势力发展,多国遭受恐怖袭击,各主要力量加大反恐国际合作。五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体系调整动向、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影响,认识到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改革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本轮国际体系变革调整中,竞争摩擦的一面有所上升,但斗而不破、适度妥协,既借重合作又牵制斗争的基本框架仍将延续。 二、认清世界经济调整变化及对我影响 世界经济虽保持复苏态势,但负面因素增多,仍面临放缓失速甚至长期低迷风险。在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清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和新动向: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根基不稳,增长整体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全球增长预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世界贸易增幅也可能降至6年来最低。二是增长格局分化。发达经济体增长回暖,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下行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高达15%至30%。发达国家借势唱衰新兴经济体。三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愈加凸显。中国经济增长率、贸易、投资等关键经济指标均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股市调整和汇率机制改革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经济短期增速结构性放缓,但前景被广为看好,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没有变。2016年中国将主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这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巩固和变革的一件大事。 三、认识“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进展和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一要认识“一带一路”的重要进展。“一带一路”构想启动实施一年来,在欧亚、欧洲、亚洲等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全面加强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巴、中俄蒙等主要经济走廊和涉外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在设立丝路基金后,又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周边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韩国、

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常用词汇

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常用词汇 概述General Terms 多极化multipolarity 国家主权national sovereignty 维持外交关系maintain diplomatic relations 维护世界和平safeguard world peace 武装冲突armed conflict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impose one’s own will on others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资源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sources 边界现状status quo of the boundary 不附带任何条件never to attach any conditions,with no strings attached 不结盟国家/政策non-aligned countries / policy 采取协调行动take concerted steps 常驻代表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独联体国家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 develop relations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 and prolonged stability 高层次,全方位的对话high-level and all-directional dialogue 公认的国际关系原则generally-accepted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 fair and rational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国际关系的准则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中最起码的准则rudimentary cod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惯例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 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All countries , big or small , should be equal 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 territorial integrity , and national dignity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互谅互让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互通有无exchange of needed goods 抗美援朝战争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联络处liaison office 领土管辖权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领土毗连territorial contiguity 流血冲突bloody conflict 民间外交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南北对话South-North dialogue 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 贫穷国家impoverished nation 全方位外交multi-faceted diplomacy 伸张正义,主持公道adhere to principles and uphold justice 神圣不可侵犯sacred and inviolable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苏长和 摘 要 本文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认为机构中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匮乏,研究中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忽视,问题意识的缺失,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障碍所在。文章最后建议,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坚持人文与科学两条研究方向,赋予国际关系研究以更多的政治哲学与科学含义。 关键词 国际关系学科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反思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个让中国不同年龄段的国际关系学者叹息、焦虑、急迫甚至是无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在译介西方理论以及自身研究的拓展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与学者队伍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学者(包括笔者在内)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本文想进一步对这些问题作一概括,这些问题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但是明了问题所在,对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有更多的机构与学者能够用心用力于中国国际关系的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学派就有机会与希望。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的人的问题 这里重点想谈的是中国国际关系机构在职业国际关系学者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即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队伍对国际关系学科成长是至为关键的。 这些年来,除了“老三校”以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设立国际政治系,据说在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中国有六十所左右的大学成立了国际政治系。跟风与一哄而上是中国人办事的一个特点,当然,不管怎么说,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国际关系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是个好事情,但是,新老机构担当着中国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的责任,如果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问题上没有判断与共识,我们的国际关系研究就很难拥有更多的知识结构完整且有研究个性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 按照笔者的粗浅理解,觉得机构在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方面,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加强的是以下几块:第一,政治学。国际关系说到底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果没有比较政治与至少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知识积累,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第二,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在科学化程度上,经济学是三大社会科学中是最

未来20年国际关系趋势及中国的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9274304.html, 未来20年国际关系趋势及中国的应对 作者:王逸舟 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10期 国际格局与世界政治演化趋势 首先可以预判的是,国际制度的网络化进程不可阻挡。冷战结束、两极对抗消失之后的最近二十年间,传统的冷战思维和集团对抗方式受到广泛批评,而有助于代表多数国家和地区意愿的各种国际制度和规范逐渐活跃起来。 未来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间,这一趋势将持续加强,国际制度的网络化覆盖面将不断加大(比如从传统的高政治领域扩展至低政治范围),执行力度特别是履约强度可能逐步提高,对主权国家的权力和各国民众的生活均将产生更加深刻持续的影响。 第二个趋势是,国际制度改革提速、新旧交替矛盾加剧,争取话语权的博弈更加复杂多样。就国际制度的演变而言,未来中长期时段内,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非西方世界的一批大国(如俄罗斯、中国、印度),凭借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力图向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逼近;而传统西方霸权国家则千方百计维持旧的格局,以避免主导权旁落。 其二,从新旧交替方式看,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形成各种新的区域性力量中心,比如中东欧的波兰、西亚的土耳其、南部非洲的南非、中南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在它们的强力引导下,将依托本区域的经贸一体化和文化向心力,建立和发展一批区域性国际标准和制度框架,对原先国际间的相关制度规范形成挑战。 其三,在全球层次上,国际制度的三大方向性改革,将持续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投入,即:在政治和安全领域,联合国机制的变化,特别是安理会结构的改革,将成为未来十年不同力量和声音较量的平台;在经贸和环境领域,以八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为主要象征的传统西方大国和新老国家并存的两类国际机制,将以互补、合作和竞争、超越的双重博弈,共同制约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与社会领域,以联合国宪章和“人权公约”、经社理事会与教科文组织为主要体现的国际文明制度及其规范,将不断地得到各种充实、修正和完善,成为更加显著与有效的全球性伦理价值与国际法来源。 第三个趋势是,国际关系中,经贸、外交、法律的作用增强,军事的优先性有所下降。首先,外交民主化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其次,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贸一体化的势头日益强劲,无形中加大了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间发动战争、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代价;再次,冷战终结之后,各种军事霸权、政治威权、外交强权虽没有消失,但受到有形无形的约束在增多;另一方面,法制的重要性得到更大重视,公民个体的权利和整体的社会力在国际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上升。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内容要点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内容要点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要点 主要概念:53 (6)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两极;国际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国际制度 (34)雅尔塔体系、冷战;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北约;情报局、经互会、华约;苏东剧变十四点计划;尼克松主义、超越遏制战略、9.11事件欧洲煤钢联营、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和平宪法、1955年体制、日本“非核三原则”、福田主义、多边自主外交 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勃列日涅夫主义、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双头鹰外交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金砖国家、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13)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中美8.17公报;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一带一路、亚投行 思考题:19 1、两大阵营形成有哪些主要标志? 2、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3、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是如何演变的? 4、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战略是如何演变的? 5、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6、欧洲一体化的动力和阻力主要有哪些? 7、二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8、冷战时期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 9、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0、俄罗斯对外关系的演进? 11、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2、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国际格局中的作用与影响? 1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是什么? 14、“两个拳头打人”对外政策的内容和背景是什么? 15、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是什么? 16、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意义是什么? 17、18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与进展? 18、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和意义? 19、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有哪些重要发展?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