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四首之《花非花》

白居易诗四首之《花非花》
白居易诗四首之《花非花》

一、课前导入,引发类比

师:同学们,我们在粤教版必修3学过唐代李商隐的《锦瑟》,请大家把它背出来。

生:(齐背李商隐《锦瑟》诗)

师:《锦瑟》号称古典诗歌中的“歌德巴赫猜想”,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着迷。对于这首诗的意旨,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根据之前我们的学习,对这首诗的意旨,大家认为都有哪些解读呢?时间关系,请用“这是一首……诗”的表达模式高度概括回答。

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回答)

这是一首悼亡诗。

这是作者自伤生平的诗。

这是作者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诗。

师:古人有云“诗无达诂”,意思是说----诗文没有唯一确定的理解和解释,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角度来说,《锦瑟》是一首朦胧诗,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所说的“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古代的另一首朦胧诗,它就是白居易的《花非花》。(出示幻灯片)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初读理解,疏通大意

师:这首诗一共26个字,没有难懂的字词(教材也没有任何解析文字),就字面上看,浅显易懂,请同学们齐读一次,自读n次,通过初读理解每句诗的大意。

生:(齐读、自读后说出对每句诗大意的理解)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夜深之时它到来,天亮之后又去了。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三、研读讨论,探究诗意

师:白居易的诗多明白晓畅,浅近自然,本诗就字面上看,仍是浅显易懂,但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10分钟后各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师(提示):这是古代的一首朦胧诗。诗人说的是什么呢?它像一朵花儿,是那样美;它像一片雾气,是那样轻灵;它又像春梦朝云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是那样的神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具有什么特点?

生:(饶有兴致地分组讨论探究,10分钟后开始发言)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表达了社会黑暗、仕途渺茫的感慨。“花非花,雾非雾”是比喻社会一片黑暗、前途一片迷茫,最后两句是比喻仕途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表达的是对某个女子的倾慕之情。这种感情像花又不是花,像雾又不是雾;来得快,去得也快;让人捉摸不定。

师:就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的一首流行歌曲《像雾像雨又像风》所唱的“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通过比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像花和雾那般美好又朦胧,像春梦和朝云般美好又转瞬即逝。

……

师:(引导学生详细解读)同学们真是太有才了!能作出这么多种不同的解读,又能言之成理。其实,对于借物咏怀诗的解读,我们要明确诗中描绘了什么事物,具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逐句解读。

花非花,雾非雾:似花似雾,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生:给人捉摸不定(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取喻于花和雾,比喻所咏之物具有什么特点?

生: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师:夜半来,天明去,比喻所咏之物具有什么特点?

生:来匆匆,去匆匆。

师:如春梦,似朝云,春梦和朝云具有什么特点?

生: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朝霞虽美却易于幻灭。

师:据此,这首诗的诗意还可作更多元的解读。请同学们再作深入的讨论、探究。

生:(饶有兴致地继续分组讨论探究,5分钟后开始发言)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美好的人、事、物所显现出的光环往往转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对美仅能存留一点朦胧的感觉。

师:是的。其实,美就在于短暂,在于朦胧,在于无法真正把握,难得长期拥有。这不正如花之早败,雾之易逝吗?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诗歌颂的是纯洁的爱情。诗人把纯洁的爱情比喻为花和雾,比喻为春梦和朝云。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师:曾经让人多么沉醉的爱情啊,如今,对着夕阳,捋着花白的胡须,我到底该向谁询问,在时空的宫殿,我那美丽的爱情,它去了哪儿了呢?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感慨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师:是啊,曾经拥有过那么快乐的青春,而如今,却只能独坐在安静的角落,望着天边隐约的飞鸟,轻轻叹息。啊,我到底该向谁询问,在这时间的长河,我那花样的年华,它流向哪儿了呢?

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说的是生命中的那些欢乐和美丽。

师:是啊,生命路途中经过的,那些晶莹的泪,那些醉人的笑,那些闪烁在心灵中的光,它们现在都去哪儿了呢?我到底该向谁询问?

生命,如此短暂,如此美丽;生命,如此奇妙,如此神秘;生命,如此虚幻,如此寂寞……

师:同学们都解读得非常到位,除此之外,这首诗的诗意还可做如下解读----

1、这是一首因情生文的情诗。诗全用比喻,但所喻之事始终未明言,可能是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的情景。作者欲言又止,却又止不住说出真情: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

2、唐代,佛教已盛行,各种偈子、禅语很是流行,它们总是字面简单、直白,却让人参悟无穷,百人百解,皆有佛理。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此诗颇受佛教语言的影响,以此朦胧、泛指创设一种禅意,来表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思索。

3、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学生大笑)

“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题为《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

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四、总结全诗,指导学法

师:对此诗的理解要跳出对诗中所指具体事物的纠缠,便会豁然开朗。试想,非花非雾,夜来朝去,如梦似云,应是极美丽的而又极短暂的事物,如此想来,只要符合此特征的,便是诗人所指的,譬如时光,美好的爱情、青春、感觉等等,但却又无一确指,便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更添一种朦胧之美。这就是朦胧诗的美妙之处。

五、播放那英《雾里看花》演唱视频,结束课堂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师:对于朦胧诗,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文本,随意解读;仍须紧扣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探究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具有一双慧眼,才可以将朦胧诗中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7《白居易诗四首》名师导航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7《白居易诗四首》名师导航粤教版选修《唐诗 宋词元散曲选读》 内容感知 《轻肥》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反映社会现实弊端的名篇。诗中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学习本诗要把握诗歌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把握诗歌对比手法及运用这种手法的深刻含意。 《花非花》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学习本文要掌握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感伤类诗歌的写法特点,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杜陵叟》与《轻肥》写的是同一旱灾。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学习本文,主要赏析《杜陵叟》(讽喻诗)忧时悯乱、感伤身世、揭示统治阶级玩弄权术、剥削百姓实质的写法,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给人的是一种亲近的感觉,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与友人一同低吟浅酌,通俗的语言透出凝练的构思,浅白的景色描写,深藏着真挚的情谊。学习这首诗,就是要把握白居易通俗小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 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咬文嚼字 1.字音 朱绂.(fú)醅.酒(péi)樽罍.(léi)果擘.(bài)脍.切(kuài) 敕.牒(chì)嬗.变(shàn)衢.州(qú)蠲.免(juān)京畿.(jī)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品评: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声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以至于此?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练习及答案讲解

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单元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力能扛.鼎(ɡānɡ 称. 心如意(chan 风驰电掣. (cha虚与委蛇.(yí B .谄.媚阿谀(chǎn 妄自菲.薄(fěi 怏. 怏不乐(yànɡ 风光旖.旎(yǐ C .掎.角之势(jǐ 矢志不渝.(yú循规蹈矩.(jǔ 不寒而栗.(lì D .雄关险隘.(ài 踽.踽独行(jǔ 言简意赅. (ɡāi 瞠. 目结舌(tánɡ 答案 D 解析“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风靡描摹始作俑者见风驶舵 B .装祯蛊惑随声附和层峦叠嶂 C .部署辍学伶牙俐齿和盘托出 D .徇私戳穿不胫而走重山峻岭 答案 C 解析 A 项驶—使。B 项祯—帧。D 项重—崇。 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 .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 .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 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答案 C

古诗词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班别:姓名:学号: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他的诗以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咏物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 描写、侧面烘托等 《子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正音:啼血.xuè;著.子规zhuó) (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 (4)全班齐读 三、品味赏析 思考:(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二)、借所咏之物表达什么感情? (三)、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 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杜鹃却是花鸟同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2、由一名学生讲杜宇传说。(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

四首千古绝诗

四首千古绝诗,说尽了春夏秋冬 春来秋往,古诗词里也有一番春秋,四季交替,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都在指引人们耕作劳歇。今天一起来读诗,选了四首千古绝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第一首是关于春天的,唐代杜牧的《清明》: 1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先写景色再写人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季节特点,路上的行人因为要去扫墓,心情不免惆怅。整首诗四句都堪称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说起清明,就不得不提到这首诗。最后一句“杏花村”更是成了一种文化。诗歌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首关于夏天,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2 相必大家都很熟悉,读起来郎朗上口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让人回想起了童年的夏天。荷花是夏天独特的风景,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运用拟人,小荷露出角,蜻蜓有情,与荷自然合为一体,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也表露出诗人的喜爱。诗歌原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三首是秋天的,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3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把秋夜月光的皎洁和洞庭湖水的清澈交相辉映。微波不兴,分外怡人,秋天最能说明事物的就是月亮了,中秋为主题,秋月在整个四季中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或宁静,或思念,或柔美。诗歌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首是关于冬天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4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在邯郸驿舍,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冬至,天寒地冷,然而独自一人在异乡,诗句中“抱膝灯前影伴身”,那种孤独的感觉,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的真真切切。没人陪伴,冬夜漫长,只有自己自己的影子在灯前陪伴自己。想着那副场景就很悲伤。不怕冬夜寒冷,最怕冬夜一人。诗歌原文: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古诗词里的四季,都赋予着情感,爱恨离愁,借景抒情,流传至今的诸多千古绝诗,很值得我们去品读,读诗,读人,读情。致敬经典!

2019年粤教版《白居易诗四首》学案学生版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学案杨振文 粤教版选修1《白居易诗四首》学案 班级: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白居易的《轻肥》、《杜陵叟》,了解晚唐诗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愤怒及对民众的同情。 2.把握讽喻诗的特点,能从诗中某些关键词品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把握讽喻诗的特点,能从诗中某些关键词品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朗诵体验情感,立足于文本,赏析诗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白居易诗:《轻肥》、《杜陵叟》 学习目标:读懂白居易诗中所揭露、批判的社会现象,挖掘社会不公的根源,感受诗人对百姓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把握讽喻诗的特点,了解诗人用怎样的手法表达感情。 学习过程: 自学交流 一、感情基调:自古便有忧国忧民的诗人,用诗揭露社会,表达了对骄奢淫逸的统治者的愤怒,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能默出两句这类的诗句吗? 1. 2. 二、作家作品: 1.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后迁居河南荥阳。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2.《轻肥》写作背景:《秦中吟》十首组诗,皆因诗人在长安,看到百姓苦难而写的。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这诗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3.《杜陵叟》背景: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 三、预习检测:读白居易的《轻肥》、《杜陵叟》,要求读准、熟读,读出感情 1.注音: 《轻》:朱绂()紫绶()樽罍()九酝()果擘()洞庭橘()脍()切衢()州《杜》:一顷()长()吏敛()征京畿()里胥()敕()牒蠲()免2.你读这两首诗时,语调上会有怎样的感情变化? 《轻》: 《杜》: 课堂研读 一、赏析《轻肥》 1.解题:轻肥——乘肥马,衣轻裘——喻指 2.前四句写的是宦官赴宴时的骄横跋扈之状,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他们这一特点的细节(字、词、句),并简析。答: - 1 -

选修1《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轻肥》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轻肥》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3、字音识记 朱绂( fú)紫绶( shòu )樽罍( léi )果擘( bài )衢州( qú)京畿( jī)蠲免( juān )醅酒( péi )脍(kuài )切天池鳞( lín ) 4、思考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二、课堂探究展示 1、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先写神态,骄、照→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绘内臣赴宴场面的?

白居易 放言五首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放言五首并序①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②,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③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④,未届所任⑤,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⑥。 这第一首着重讲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其中“草萤”、“荷露”二句颇富哲理的思考: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象珠而不是珠。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只要经过实践的经验,真伪即能大白。 注释①、据序文可知,这组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这是一组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组诗中,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的抨击并告诫世人。其中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③、李颀:见前关于他的作者介绍。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荷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河:黄河。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周公:见后本题第三首注。接舆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 逍遥游》)。舆(yú)本指车箱,亦泛指车。 ④、予:我。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浔阳:指江州。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古时协助州刺史处理一州事务,在唐代实际上是闲职,多以贬官充任。 ⑤、未届任所:还未到达任所。届:到。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粤教 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形象和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

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新乐府诗及其特点: 1)乐府: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诗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彼重填新辞以入乐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 2)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创立,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与古乐府不同。 二、学习课文 (一)《轻肥》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

《咏物诗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咏物诗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黄晓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配乐朗诵 ◆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课件内容: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感知诗歌 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四首诗 2、由各小组按照自己的方式每个小组朗诵一首诗。 三.诗歌示范赏析 1.师配乐朗诵《子规》 2.提问: ①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 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 明确: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传说周时蜀国国君,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蜀人称这种鸟为杜宇,以示对他的纪念。从这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

高中语文 白居易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白居易诗四首(一) 教学内容:<轻肥><花非花>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作。 2、学习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现实写法,及其讽喻诗的社会批判性。 3、理解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借朦胧的意象来传达情感的方法。 4、学习白居易诗歌<轻肥>的讽刺的手法及,<花非花>博喻的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白居易讽喻诗的讽刺的手法,及其正面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白居易<花非花>所描绘的内容及诗的朦胧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什么是新乐府诗,及其特点。 乐府: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诗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后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彼重填新辞以入乐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 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创立,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与古乐府不同。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轻肥>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 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二、研究习题: 1、本诗如何从正面描写宦官的? 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 “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竹枝词四首》白居易唐诗译文、赏析

《竹枝词四首》白居易唐诗译文、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枝词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第二首写静夜听唱《竹枝》;第三首描绘诗人于江楼上所见的“竹枝”歌乡之雨景;第四首写听江畔唱《竹枝》。这组《竹枝词》内容充实健康,语言通俗晓畅。竹枝词四首⑴其一 瞿塘峡口水烟低⑵,白帝城头月向西⑶。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⑷。 其二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⑸。 蛮儿巴女齐声唱⑹,愁杀江楼病使君⑺。 其三 巴东船舫上巴西⑻,波面风生雨脚齐⑼。 水蓼冷花红簇簇⑽,江篱湿叶碧凄凄⑾。 其四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⑿。 怪来调苦缘词苦⒀,多是通州司马诗⒁。 【注释】 ⑴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多有拟作,刘禹锡、

顾况、白居易等人成绩比较显著。 ⑵瞿(qú)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水烟:水上的烟霭。 ⑶白帝: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⑷闇(ān)鸟:指归宿之鸟。 ⑸歇:停止,消止。 ⑹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⑺杀:形容程度很深。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 ⑻巴东、巴西:均为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节一带,后者在今四川阆中一带。船舫(fǎng):泛指船。 ⑼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⑽蓼(liǎo):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簇簇(cù):丛列成行貌。 ⑾蓠(lí):水中生长的一种藻类植物。 ⑿断咽(yè):止断。 ⒀怪来:怪不得的意思。缘:因为。 ⒁通州司马:指元稹,当时元稹任通州司马。 【白话译文】 其一

白居易《竹枝词四首》原文

白居易《竹枝词四首》原文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枝词四首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 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 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 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 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 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 江篱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 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 多是通州司马诗。 白居易诗鉴赏:

《竹枝词》原为巴、渝间民歌,唐诗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拟作,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歌咏地方风物习俗及男女恋情。此组诗为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 )作于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任上,叙写听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给人造成一种压抑之感;“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显然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己,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 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显然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 第二首写静夜听唱《竹枝》。前两句写哀怨如泣的《竹枝》歌声时断时续,打破了夜静空山的沉寂,而这幽怨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问语说,不直接道出,发人思索,而更觉沉痛可伤。第三句谓这《竹

白居易诗四首之《花非花》

一、课前导入,引发类比 师:同学们,我们在粤教版必修3学过唐代李商隐的《锦瑟》,请大家把它背出来。 生:(齐背李商隐《锦瑟》诗) 师:《锦瑟》号称古典诗歌中的“歌德巴赫猜想”,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着迷。对于这首诗的意旨,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根据之前我们的学习,对这首诗的意旨,大家认为都有哪些解读呢?时间关系,请用“这是一首……诗”的表达模式高度概括回答。 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回答) 这是一首悼亡诗。 这是作者自伤生平的诗。 这是作者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诗。 师:古人有云“诗无达诂”,意思是说----诗文没有唯一确定的理解和解释,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角度来说,《锦瑟》是一首朦胧诗,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所说的“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古代的另一首朦胧诗,它就是白居易的《花非花》。(出示幻灯片)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初读理解,疏通大意 师:这首诗一共26个字,没有难懂的字词(教材也没有任何解析文字),就字面上看,浅显易懂,请同学们齐读一次,自读n次,通过初读理解每句诗的大意。 生:(齐读、自读后说出对每句诗大意的理解)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夜深之时它到来,天亮之后又去了。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三、研读讨论,探究诗意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课文简析 (一)轻肥【★背诵篇目】 1.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

3.鉴赏要点: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花非花 1.写作背景简介: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这两句虽说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但也正说明了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白居易的其他诗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之类,更是脍炙人口。可奇怪的是这首《花非花》却在白居易的诗中别具一格,很像一首朦胧诗,诗意相当朦胧。这种情况不仅在白诗中是很少见的。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2.基本解读: 一帘春梦几多情 ——《花非花》的多重解读 这首诗诗意朦胧,但还不至于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这首诗所提供的可资解读的直观信息确实不多。全诗仅二十六个字,而且是连续用比喻的形式表现。笼罩在全诗的象征意味很浓,也就是说诗的朦胧意味多,不确定性大,因而也就很难把握其真正的意蕴。但这也恰恰给欣赏本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再从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方面对本诗加以考查,我们约略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本诗被作者收录在“感伤”诗中。在白居易“感伤”诗中,还收录了其他一些与此诗比较接近的诗篇,如《真娘墓》中写道:“霜催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yí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再如《简简吟》中写道,“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似乎看

语文:2.7《白居易诗四首》课前预习(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二单元唐诗之旅(下) 基本阅读 7 白居易诗四首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朱绂.(fú)紫绶.(shòu)脍.(kuài)酒酣.(hān) 衢.州(qú)敛.(liǎn)京畿.(jī)敕牒 ..(chì dié)醅.(péi) 2.理解词义 轻肥:轻裘肥马,指豪华生活。 八珍:八种精美的食品,指各种精美罕见的食品。 几多时:意指时间短促。 申破:奏明(皇帝)。 考课: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 京畿:京城周边地区。 敕牒:皇帝的诏书。 绿蚁:新酿的米酒,面上浮着细小如蚁的酒渣,微呈绿色,故称“绿蚁”。 醅:酿造。 二、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 白居易自幼聪慧,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三、经典句段 白居易诗歌名句辑录: 日出江花红胜火,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古诗四首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复习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他的诗以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 述出来。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具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钱塘湖春行》 一、常识填空 1、《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钱塘湖春行》选自《》,作者,字,号;是代著名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