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基本功怎样练

太极拳的基本功怎样练
太极拳的基本功怎样练

太极拳的基本功怎样练?

太极拳的基本功主要是腰腿功。首先是各种步型的正确定型。每天在走架时,必须走一趟来专门注意脚下各种步型的正确性及领略一下要领,不断加深体会,加以提高。其次是桩功的练习。桩功包括弓步桩、虚步桩、浑圆桩及三体式桩等,以及独立抱膝等练习。在走架时间以外,经常练习这些桩步,使下肢力量日渐加强,内气和内劲日渐充足。每天不论早晚,抽一点时间站桩,每天站30分钟以上。每次桩式可以不同,但必须坚持一种。不应在同一次练习中频频更换桩式或双腿轮换太快,要使每侧下肢有足够的静力负荷量。

下面简单地介绍4项与太极拳锻炼有关的武术基本功,提供给读者作参考。

(1)肩臂功。

1)耸肩沉肩:

①垂手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上耸提;③双肩同时向下松坠,如此上耸下沉多次轮换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复原状。

要求:身体自然直立,肩关节放松,上耸下沉轻松自然,节奏明快、均匀。

2)开肩合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裹合;③恢复原状;④双肩同时向后展开;⑤恢复原状。以上5个动作连贯反复进行(也可按拍子做)。

要求:头容正直,双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活动,不可上耸

3)前后转肩:

前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回环转动。要求:双肩放松,转动快而均匀。

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后回环转动。

要求:同前转肩。

左右交叉前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一先一后向前转动;③向前转动二个八拍之后,双肩再一先一后地向后转动。

要求:同前、后转肩。

4)掤臂挤圆:

①弓步站立,双手在体前相交(如右弓步,则右手在外,掌心对里;左腕附于右腕里侧,左手心向外。如左弓步,则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于左腕上,右手心向外)。②以意识引带双手向前作挤势,后腿微用力蹬,腰略发劲,双臂以掤圆之势向前挤迫。③放松,重心略向后移,但仍为弓步;双臂放松稍向后收回,但双腕仍相贴近。如此按②③反复运动。

要求:不要用拙力,双臂前挤与弓步蹬腿、塌腰协调,挤迫与放松收回要

柔韧而富有弹性,双肩松沉,不可抬肘。

(2)腰功。

1)俯腰(高血压、眩晕等患者不宜做):

前俯:

①并步站立,双手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

②上身俯腰前屈,双手贴地;③直体挺腰双手上举。按以上①②③,反复运动;

④还原。

要求:双腿挺膝伸直站稳;上体尽量挺胸塌腰;前俯时要抬头,头顶不可下垂。侧俯:

①并步直体站立,双手5指交叉(1 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②上身左(右)转腰约450,双脚

不动;③上身向左(右)侧俯腰前屈,双手贴向地面;④上身回至动作①再向另一侧俯腰弯曲。以上4个动作反复做。⑤立正还原。

要求:同前俯。

2)转腰:

①双脚开立,双手叉腰;②以腰为轴,从左向前向右再向后或反向环绕,即做“腰部回旋”式动作。

要求:动作幅度尽可能大,双脚不能移动。

3)扭腰:

①双手叉腰,开步站立;②向左(右)扭腰,同时重心略向左(右)移,左(右)膝略曲,另一腿稍蹬

直;③向右(左)扭腰,同时重心移回右(左)侧,右(左)膝略屈曲坐实,另一腿稍蹬直。以上动作②③反复轮换做。④还原。

要求:双脚基本不动。

(3)腿功。

1)压腿:

正压:

①面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并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向上跷,双手10指交组,按在膝盖上;③上身前俯下压,然后恢复上体直立,前俯下压与直体反复运动;④还原休息。双腿轮换锻炼(图3-31)。

侧压:

①侧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丁字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伸直,将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上跷,近肋木内侧之臂垂于裆前,外侧之臂屈肘上举,手心朝上;③上体侧屈下压,用上举之手去碰或握住被压腿的脚尖,然后还原。双腿轮换练习。

压腿的要求:①双腿挺膝伸直;②挺胸、直背、塌腰、收胯,被压腿的脚尖向上跷;③压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仆步压:

①左(或右)仆步下蹲,双手按于大腿近膝端。②重心下落,平铺腿压直,然后重心略上提,再下压;如果反复数次以后,换成另一侧的仆步,同样反复做动作②③后起立。

要求:①仆步步型要正确,上体正直;②臀部不要外翻突出,上体不要前俯;

③平铺腿要伸直,脚掌缘不可外翻,下蹲腿脚跟应着地站实。

2)耗腿:

一腿直立,将另一腿抬高搁在体前肋木(或桌子、椅背等高物体上),静置数分钟,双腿轮换。

要求:双腿不可屈膝、上体自然正直。

3)扳腿:

前俯扳脚:

①左(右)腿屈膝下蹲,右(左)腿前伸,脚尖上跷,脚跟着地,双手扳住右(左)脚前掌;②双臂屈肘,上体前俯,尽量贴靠向右膝盖,然后还原。

要求:①挺胸、直背、塌腰、坐胯,上体尽量前探;②初练时前俯幅度可以小些。

①左(右)腿自然直膝站立,右(左)腿屈膝上提;②左(右)手抱住小腿的下端,右(左)腿向上抽提,大腿紧贴胸部,然后立正还原,双腿轮换练习(图3-32)。

要求:挺胸、直背,支撑腿挺膝伸直,上提腿应尽量提高。

4)前控腿:

①右(左)手扶持肋木(或桌、靠背椅等),侧身站立,左(右)手叉腰,左(右)腿屈膝提起,大腿提平;②左(右)膝前伸使小腿伸平,脚尖绷直或上跷。控制左(右)腿在平伸的状态,直立一段时间

(数分钟),轮换另一侧(图3-33)。

要求:①挺胸、直背,双腿伸直。②前控腿前伸时要缓缓伸出。

前踢:

①双手侧平举或叉腰;②一腿支撑,另一腿脚尖勾紧从下向前、向上、向眉间踢起;③前踢腿下地

后,(前进一步)即支撑体重,另一腿如前法踢起。双腿交替前踢,一直向前进步,走一段以后可以向

后转身继续练习(图3-34)。

要求:①挺胸、直背、平肩、收胯,双腿挺膝伸直;②前踢腿用力在脚,支撑腿脚趾抓地。

斜踢:

①双手侧平举或叉腰;②一腿支撑,一腿脚尖勾紧,从下向前、向上,向异侧的耳际踢起。下地后,即成支撑腿,另一腿又如前法斜踢。

要求:同前踢。

弹踢:

①双手握拳于腰或叉腰;②一腿支撑,一腿先屈膝大腿提平,然后放松膝关节,小腿向前、向上弹踢,脚面绷平,脚尖朝前。

要求:①挺胸直背;②弹踢有力、迅速。

外摆腿:

①双手侧平举;②一腿支撑,一腿脚尖勾紧从下向异侧踢起,经面部向同侧外摆落下。双腿轮换。

要求:①挺胸、直背、平肩、松胯、双腿伸直;②外摆腿踢腿要高,外摆的幅度要大。

(4)桩功。

1)浑圆桩:

①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腿屈膝略蹲;②双臂屈肘平举于体前,成弧形,双手心向内,虎口张开(图3-35)。

要求:①沉肩、垂肘、松腰、松胯,尾闾中正,悬顶正容;②呼吸自然,最好能做均匀缓慢的腹式呼吸。

2)弓步桩:

①双手叉腰;②左(右)脚向前一步,左(右)腿屈膝半蹲;右(左)腿在后挺膝伸直,右(左)脚尖外撇,双脚掌俱着地(图3-36)。

要求:①挺胸、直背、塌腰,保持腹式呼吸;②双脚抓地,脚跟不离地,图3-36弓步桩后脚脚掌外缘不得掀起;③初时静站2~3分钟,以后逐渐延长。

3)虚步桩:

①双手叉腰,右(左)脚转向右(左)斜前方与左(右)脚成450角,上体随

之向右(左)半转;②左(右)脚向正前方迈出一步,以脚尖或前脚掌虚贴地面,双腿均屈膝半蹲(图3-37)。

要求:①右(左)腿支持全身的重量,左(右)脚不能踏实;②直体、宽胸、敛臀,自然腹式呼吸;③初时静站l—2分钟,然后逐渐延长。

4)三体式桩:

①立正预备,右(左)脚转向右(左)斜前方与左(右)脚成450角,上身随之半面向右(左)转。②左

(右)脚向前迈出一步,膝微屈,全脚扣地;右(左)腿屈膝半蹲;左(右)手直出,肘微屈,高与胸平;右(左)手屈肘位于腹前;双手心均朝下,眼看前手(图3-38)。

要求:①虎口撑圆,5指微屈,松肩,垂肘,头顶要平,颈要竖直,胸要松,

背要舒,腹要舒松自然,

腰、脊正直,臀要自然内收,膝要略为内扣;身体重心线落于后腿,脚跟前后相对,用鼻呼吸,意气下沉于丹田。②初时静站2~3分钟,然后逐渐增加。双腿应轮换位置练习。

站桩的作用

在练太极拳之前,我们都要站桩其作用是增强对太极拳的整体认识,使我们进入拳架之后不犯毛病。站桩的要求在于对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呼吸的协调一致以及走劲的完整,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和贯彻行功要领。

站桩的意义(为什么要练站桩):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数对站桩的功法作用缺乏认识,尤其是不明白太极拳理论和功法的人。他们认为练太极拳站桩枯燥无味,又吃苦。一开始练拳便急于练拳架,好像拳架动作就是一切,以为只要有拳架就是懂得太极拳了。有的虽也按功法站桩,但只走过场,不肯认真下功夫。他们视站桩为初级功,视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为中高级功。对站桩只是一个过渡,便只知往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方面研究。所以进入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之后,不再回头练站桩了。凡不重视站桩的作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由于缺乏桩功基础。一旦进入走架、推手。上身很容易出现很多不必要的紧张,致使走架、推手不能便利从心,进入散手、发放手之后问题更为突出,处处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太极功法的发挥。如练太极拳者不练站桩就会走很多弯路,结果还得费更多的时间来补练站桩。实践证明,有桩功者与缺乏桩功者相比,他们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的质量有着显著的差别,前者沉着、自然,后者飘浮、别扭,缺乏太极拳的拳味,所以认为站桩是枉费功夫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须知站桩虽与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有形式的不同,但都是太极拳功法的组成部份,它们只有深浅之分,没有止境的,都是练拳者终生的追求。)

1、调身

(1)抱球式。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头部正直,似有线上提,似顶非顶;下颏微收;舌自然置放,不抵上腭;双眼轻轻闭合;双肩自然下垂,不可耸肩;双手慢慢移至胸前,高与肩平,距离约30厘米手心向内呈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曲,两手约离两三拳远,腋下虚空,胸背自然垂直,心窝微收;伸腰沉跨,臀部略向后坐;双膝微曲,不过足尖;足以自然涵虚,足趾似有抓地之意。以上这些要求不可刻意追求,应在自虚,足趾似有抓地之意。以上这些要求不可刻意追求,应在自然中逐步形成,最终达到全身舒展,微有挺拔之势。

(2)扶按式。保持上述球式,而后两手翻掌,手心向下,缓缓下降到与腰带同高的位置,两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手掌似乎轻轻按在水中漂浮的木板上,重心稍偏前掌,身体略前倾。

(3)休息式。同抱球式,只是两臂自然背于身后,两手背腕关节置于腰髋部,

双手五指自然分开,如各握一小纸球状。

2、调心

(1)抱球式。设想胸前怀抱一个极薄的纸球,若用力抱,纸球会瘪;若无心抱,则纸球会飘去。要求似用力而非用力,纸球既不会瘪,也不会抱掉。注意当以双手臂和胸腹来感受这个球的存在,用意念而不用力。

(2)扶按式。设想双手扶按漂浮在水中的木板,稍觉用力按时,身体略有向上伸拔之意,木板则下沉;双臂放松不用力时,木板浮起,身体似略向下坐和回缩,随手下的木板起浮,体会周身的伸缩吞吐之势。注意这一切仍须用意念而不用力去做,不可露于外形。

(3)休息式。设想身处海边,两脚如踩在松软的沙滩上,全身沐浴于温暖的阳光下,微风吹拂,心旷神怡。双手所抓的纸球既不紧也不松,抓之用意念不用力。

3、调息

无论取上述何种姿势,均要求自然呼吸。既不提气,也不沉气。可以鼻呼鼻吸,也可以鼻吸口呼或口鼻同时呼吸。久而久之,呼吸自然达到深长柔细,也会自然形成腹式呼吸,此过程不可人为造作,要自然形成。

太极拳站桩分为无极桩、马步桩、川字桩、踩腿法四种。站桩要站的时间根据练习者自己的身体情况来站。

站桩怎么练、如何练站桩、

无极桩:

无极桩也就是太极拳的预备式。从外表看,它是极其自然地垂手站立着,两脚左右平行分开,距离与肩宽相等;膝关节不要用力挺直,要放松微屈,两膝坚实点、韧带、肉、骨只是轻轻相会。对胯部要求尾闾自然中正,整个躯干要自然放松,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弯腰驼背。两肩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放松自然下沉,肘部不要用力伸直,任其保持坚实点、韧带、肉、骨的自然的略微弯曲;两掌轻轻向前翘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态;手指坚实点、韧带、肉、骨自然分开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坚实点、韧带、肉、骨舒展的状态下略为内凹,整个掌指如贴在一个大圆球上。两臂勿贴身,有分向左右松开的思想,两腋有空虚的感觉。按照以上姿势站定之后,全身的重量应落承在两脚跟和两脚的外圆上,脚掌和趾不要过分的着力,只是轻贴地面即可,如果掌、趾过分着力,定是身体前俯所致,应予纠正,否则影响全身各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松弛。

无极桩是在坚实点、韧带、肉、骨、满体松弛的状态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会力学支点的原理,安定得则像搭积木一样稳置的摆放着,不要过分依赖肉的着意紧张来支持,然后把全身的皮、肉尽量放松,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犹如一件衣服搭在一个安定的衣架上那样。

无极桩的重点部位是躯干。躯干的松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状态下才能办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势要端正。脊柱,它作为躯干的中轴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整个脊柱(颈椎、胸椎、腰椎)由24块零碎而不规则的骨头所组成,动摇性很大,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腰椎韧带调节好后。它和全身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松静稳实、饱满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宽舒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整体。躯干的松弛最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坚实点以代替胸部坚实点,是中华武术运动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术功法使用“内劲(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根本之点。只要有了这个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极拳劲法(心静出来的方法)的真谛了,这时那怕你走架的动作还不熟练,甚至很不像样,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数;反之,如果不会建立腹部坚实点,那么,不管你练拳的动作多么熟练,规范化,优美,也是不及格的。因为这只有太极拳的形,没有太极拳的质,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太极拳,也不可能练出太极拳的功力来。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1、压腿:后腿绷直,压得点与腰一齐,起腿,压的腿勾向鼻尖,腰挺直,身体慢慢向压得腿靠近,压完后蹬一蹬腿。 2、蹬腿:前腿向前弯曲,不能超过脚尖,后腿绷直,双手压住前腿膝盖,慢慢向前弓,需要时蹬2-3分钟。 3、踢腿:前脚勾起,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前腿踢完后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踢另一条腿。 4、拍手:前脚绷直,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一手拍打另一面的脚,一手拍完后腿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拍另一只手。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2次,每次1小时 以下动作主要是锻炼腰部 1、双手垂直,弯腰,左右呈360度旋转,眼跟手走,反复做。 2、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似抱圆球状,左右摆动,注意要以脊柱为中心转,胯骨不动。 3、太极的灵魂是“松”,注意体会!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习拳时如何掌握与运用呼吸呢?笔者认为,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

一、自然呼吸阶段 “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急、毫不努气地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如过早地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不利,对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 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头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动作完成时呼气,即“开吸合呼”。并逐步增加在套路中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人气流注,使呼声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对于没有任何学拳基础的人来说。练习太极拳就要从零开始学起,不是说练习太极拳不需要基础,而是练习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的练习,只有学好了基础才能提高你的太极拳。 一、无极桩 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 二、开合桩 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 三、升降桩 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用意不用力,自然稳重,此为“升”式。当两手臂升至肩高时,转为下落,两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微下塌,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 这时为呼气(小腹鼓起),气沉丹田,此为“降”式。这样两手臂随两腿的屈伸,做前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即为“升降”练习。姿势的高低可根据体质情况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

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久练后可以逐渐加大呼吸量。如两手升至肩高,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两手下按,呼气到极点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初练时,可做3-5次,久练后,练习的次数可逐渐增加。 四、虚步桩 首先身体立正真好,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并将右腿微微弯曲,左腿向前迈出半步用脚跟点地将脚尖翘起,然后将左膝微微弯曲的同时将双手举向前放,将左手上举同鼻子高度,右手放于左边肋骨的下方,双手手指微微弯曲,自然分开,掌心斜相对,指尖均朝前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式。

太极拳基本功

学太极拳要练好基本功,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几种,都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太极拳要求劲力“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形于手指” ,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首先要有正确的手法作为基础。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太极拳虽然叫做“太极拳”,但是实际上用拳的时候少,用掌的时候多,主要是掌法变化多,而太极拳中用到勾手的地方很少。 拳:手法是四指靠拢向掌心卷屈,拇指与中指或食指相扣用意时松扣,用力时紧扣。握拳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易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不便实用;当拳伸出时拳与前臂要成直线不可向外(或向内)扭曲,但一般人最易犯向外扭曲的毛病。向外或(向内)则使腕部紧张,必然妨碍气血畅通。此外,与对方交手时也易受伤。因此应注意这个缺点。 掌:手法是五指自然分开并微屈,虎口成圆形,掌心微含。力求自然状态,食指或小指虚领即可。如立掌时食指领,内缠外缠时以小指领劲,此掌法为半阴半阳或者半掌半拳取“中和”之意。伸掌法:五指微曲,不可伸直,指尖要留有空隙,不可靠拢,每当手掌伸出时,腕部不可过分弯屈紧张,伸出收回都不用力,因为紧张或用力都会妨碍气血畅通。 勾法:有两种,一种以拇指、食指相捏,其余指相合;另一种拇指、食指相捏,其余四指松松拢住。钩指的作用,在“单鞭”式中为“蛇尾”之象形。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鑫为此式谱以歌诀“单鞭一式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消息贵在脊骨中”。在实际用法,以钩手为“点穴撅”之所用。 关于太极拳的手法,一般只有上述三种,但这三种手式在太极拳运动中是经常变换的,每当变换时应注意缓慢,不可太快和用力,在不用时腕部必须松活轻灵,尤其腕关节不可紧张,否则影响气血畅通。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五种:即弓蹬步、骑马步、丁虚步、半扑步、八字步。现将各种步法要点分述如下: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 目录: 一、桩法 二、重心转移 三、单手缠丝功 四、双手缠丝功 五、步法 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 前言介绍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 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 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 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 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 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 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 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 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 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太极剑基本功

太极剑基本剑法 太极剑与一般剑不同,动作既细腻又舒展大方,既潇洒、飘逸、优美又不失沉稳,既有技击、健身的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如何练好太极剑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在演练太极剑的过程中,要重视每个动作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具体在演练中要分初级阶段和提高阶段。 一、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要求做到剑法清楚,动作正确,动作基本连贯。1、剑法清楚动作正确演练太极剑,首先要明白各种剑法的特点、要求和动作要领,以及剑法之间的区别。初练时,最好要根据动作名称来练习。 2、动作基本连贯要做到动作基本连贯,就需要掌握每次剑法之间的衔接动作。 二、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要求:剑法准确、动作协调;松沉自然、劲力顺达;速度适宜、节奏明显;连绵不断、潇洒飘逸;虽无对手,胜对强敌;各家风采、风格突出。 1、剑法准确、动作协调在初级阶段只要求做到剑法清楚、动作正确;而在提高阶段则要求剑法准确,不仅要懂剑法,而且要明剑理。 ①全身放松:全身放松,以便于协调; ②以腰为轴:以腰为轴,通过腰的转动带动身体的其它部位就容易协调; ③剑指配台:演练太极剑时,要求明白剑提的作用、动作路线,剑指与剑一开一合、配合默契、自然协调; ④虚实分时:演练太极剑时,还要求注意心的变化,上步时,开始重心先不变,先虚步上步,然后重心才慢慢变换到下一个动作,重心的变换与定式动作同时到位,要求协调。演练时感到不协调、发力不顺达,就要检查上下肢动作配合是否合适;腰的转动与四肢的动作是否配合:剑法的规格与动作的线路对不对;加速度的时机是不是得当等。 2、松沉自然、劲力顺达要求松腰沉跨、动作沉稳;剑法的劲力准确、协调;力从腰出,贯至臂腕。 3、速度适宜、节奏明显开始时速度不宜过快,主要弄清动作路线,注意姿势的正确性,以后待动作熟练后可加快速度,同时注意太极剑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太极剑动作的刚柔相济、忽高忽低;劲力的轻重缓急、有大有小;速度的快慢相间所表现出的一种韵律。演练武当太极剑时尤其要注意快慢相间,演练竞赛套路时可先按照相应音乐掌握速度。 4、连绵不断、潇洒飘逸在初级阶段要求动作基本连贯,在提高阶段则要求连绵不断、潇洒飘逸。这就需要精心研究每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其要领是用好腰劲,注意启承开合的微小动作。 5、虽无对手、胜对强敌太极剑是武术器械类的一种,是百兵之君,有极强的攻防含义,所以,每个动作所用的剑法的技击作用是什么?都要搞清楚、深研究,平时虽然是单人演练,但要有强烈的攻防意思。 6、各家风采、风格突出各式太极剑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风格;演练时要把握住各式的特点,发扬自己的风格,演练竞赛套路时要注意动作规格要求,尽量舒展大方。 三、初练太极剑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1关节活动操 一、旋转头颈 两脚自然立开,约与肩同宽;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以颈项为轴,头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旋转为一圈,共转八圈,再反方向旋转八圈。 二、活动腕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食指环扣交叉与胸前。以腕关节为轴旋转,动作尽 量轻柔,幅度要大,次数不限,以舒适为度。 三、活动肘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臂自然垂于体侧,以身体带动手臂,先逆缠进而变 顺缠走外前上弧形合于腹前。上动不停双手变逆缠走里下弧循腰两侧外开至两胯侧。反复 练习。 四、活动肩关节 两脚自然立开,约与肩同宽;两手成勾手,勾尖置于肩前。以肩关节为轴,两肘向前、向后、向下旋转为一圈,共转八圈。反方向再转八圈,反复练习。 五、扩胸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双手平抬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两脚不动,两 肘外展扩胸,后振两次。随两臂回弹,两肩成侧平举扩胸,掌心朝上,后振两次。反复练习。 六、振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左手上举于头部左侧,臂伸直,掌心朝前,右臂垂于右侧,两肩同时后振两次。在交换两手上下位置,后振两次,反复练习。 七、抡肩拍打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松肩、松臂、松胯、屈膝,脚不动,随着身体左转。带 动两臂甩开拍打身体,右臂拍打左前胸、腹、肋、肩,左手背及前臂拍打右背,眼随身体 左后方看。再向右转,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如此自下而上、至上而下随意拍打,次数不限,以轻松舒适为度。

八、架臂转腰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双手轻握拳,平抬于胸平,全面相对,脚不动,向左转 腰90度2次。随即向右转腰90度2次。反复练习。 九、活动髋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户口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按于肾俞穴上。腰 不动,以髋关节为轴,按左—后—右—前的方向旋转8圈。再反方向旋转8圈。反复练习。 十、活动膝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按在膝上,以膝关节为轴,同时向里,向外各旋转8圈。两脚并拢,手势不变,以膝关节为轴,向左向右各旋转8圈。反复练习。 十一、活动踝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脚,左脚点地,右 脚不动,以左脚尖为支点,以左脚踝为轴旋转。再以右脚点地,旋转右踝关节。反复练习。 十二、弹抖放松 立正。左脚提起,右脚支撑体重,松胯提膝;两臂放松收缩,身体略右转。放松弹蹬 左脚,同时向右前下甩两臂,全身各个关节都有一种放松舒展的感觉。提换右脚弹抖放松,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2缠丝劲训练 单云手 1、左单云手 动作一: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膝上,高与与肩平;右手叉腰,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目视左手,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左手划弧下沉,里合于小腹前,为顺 缠丝劲。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手向右上穿掌至右胸,,为逆缠丝劲;目视身 体左侧前方。 动作四:接上势。松左胯,身体向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膝上方,高于肩平;目视左手。 如此,整个左单云手动作完成。一开一合为1拍,一般子每个动作单练时,练够两个 8拍为1节。由生到熟,由熟到顺,逐步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动作特别熟练后,再

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知识讲解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摘要: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 ...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划圈是洪氏太极拳的独特功法,也是洪氏的核心基本功法。 洪氏太极拳的演练遵循自然规律,符合地球公转自转原理。是洪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把这些理论落实到太极拳的基本锻炼中,强调其技击作用,和整体的配合。这使洪氏太极拳变得有迹可循,容易理解,也成为所有太极拳中最科学的最符合生活习惯的拳种。 公转可分正手圈与反手圈,也称为正旋与反旋两种,正、反公转的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右正手圈:(面南为例) 1、步法:侧马步站好,两脚分开约一肩半宽。 2、身法:身子正直,小腹下倾,尾骨微微后翻;腰活、裆圆、胯松、膝合。 3、眼法:眼看西南,平视目标。 4、呼吸:自然呼吸。 右手指呈瓦楞状,收于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腰微向右转,右手原地自转。紧接着自转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经下颌开向西南45度右上方;开到中指与眼平齐时(注意手臂不要挺直),松肩拐肘手掌变顺缠外下弧线,腰往左转,收肘贴肋,最后前臂和手掌随腰的旋转收于胸前,正好一圈,故称划圈。此圈形状椭圆形,一头大一头小,如同鸡蛋。蛋小头在内,大头在外,反手圈时大头在内,小头在外。划圈时中指始终要斜向上扬,腰左右立体旋转。 洪式太极拳之正旋单手圈讲解 (洪公讲解,刘秀文整理)手的正、反旋单手圈,既包括套路中手部的公转与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在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旋转,腿部的顺逆自转,亦锻炼了腰裆基本功。陈式太极拳的要求,强调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好处。(因为无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却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旋转,区别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步,侧马步,活步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练手的正反旋手圈时要应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特别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的配合。 先说正手圈 假定用右手(左手亦然)练习,它的线路如下: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第一动,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为掤捋法。对方手在上面为掤法,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右单云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捋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捋法;第二动,身仍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而肩、胯部即为靠法);应知道的是:第二动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大。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的立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一般而言,桩功修炼包含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是根据修练的自我层次而定的。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 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不能详谈。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

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太极拳的基本功二(缠丝劲)--陈太平太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劲法。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虽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但在技击中同样含有螺旋劲法。只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不是陈氏太极拳。如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浑身具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肤。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对于缠法,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入劲的表现形式。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他缠法便会迎刃而解。缠丝劲关键在于其内涵,怎样把周身的一个整体螺旋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 (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

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陈式太极拳太极桩基本功

陈式太极拳太极桩基本功 (一)太极桩功 1.无极桩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两腿外侧,头颈正直。双目平视前方。 动作要点:要求虚领顶劲、胸背舒展,敛臀收腹,呼吸自然,练此桩功,时间可长可短,主要起到套路动作预备式的作用。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轻闭双目,图1先用意调正身体姿势,做到:头正,颈直,肩沉,下颌微收.腰臂放松,两腿微屈,敛臀收腹,用鼻自然呼吸,呼吸尽量做到深、长、缓、匀。 2.太极桩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脚尖距离与两脚跟距离相等,两膝微屈;两掌同时环抱于胸前,两腕间距约与肩同宽,掌心均向内,两掌指尖相对。目视前方。见图2。 两脚平站,立稳重心,与两掌环抱要圆整、协调、平衡。站桩时,需掌握和练习以下几个主要技术要领: (1) 虚领顶劲:即头部端正,颈部直立放松,下颏微内收,口轻闭,齿轻合,舌顶上颚,面部自然放松,展眉,意念上顶(只可用意,不可用力)。 (2) 松肩垂肘:又叫“沉肩垂肘”,即两肩始终保持放松下沉,不可耸肩、僵肩;两肘始终保 持下垂,无论做什么动作,都不可把肘部翘起来。 (3) 含胸拔背:即两肩向内微合,使胸部舒畅,且有内含之感;同时背部向上松伸挺拔,不 可弓背,犹如头悬梁之感。 (4) 尾闾中正:即上至头部、下至臀部要垂直中正,不可凸臀、挺胸,故有体如“旗杆”之称;头顶上的百会穴与裆下的会阴穴以及两脚心的涌泉穴的连线中点要上下垂直相对;周身要松 柔轻灵,不可强直僵硬。 (5) 气沉丹田:又称意守丹田。肚脐下约5厘米的位置称为下丹田,又叫气海。在练功时,注意臀、胯部前收,将小腹微微向上托起,加之胸肌、腹肌放松,随着横膈膜下沉会使人感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关于正压腿 在压腿的几种方法里,正压腿是基础,也是习练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初练者常存在以下问题:低头、弯腰,急于用头碰脚,胸部和腿之间出现一个大空儿,还有的站不稳,像要后倒似的,甚至出现腿部韧带受伤。要解决以上问题,压腿时可注意以下几点:h ![qL; bo EL#?VX = T9FN7}[> 1、规范动作,分步进行#] > mk]s (1)初练时,不宜做强度很大的练习。把腿放在与腰同高的物体上,髋部后坐,臀部要平,支撑腿与地面垂直,膝部挺直,被压腿脚尖向上并有意识地向回勾扣,上身用力向前移动,使被压腿成一直线。脚尖回勾有利于拉长腿部韧带、肌腱、肌肉,上身前移可拉长躯干,特别是脊椎。一条腿压几分钟后,再换另一腿。几天之后,腿部肌肉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时,可进行下一步。 6 K O>=TP2 (2)被压腿及支撑腿均挺直,双手按压被压腿膝部,收髋使身体尽量向前俯压,以增强膝关节后之窝肌的伸展性。rF + v *co (3)双手按被压腿膝部,髋部后坐,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压,试着以腹部贴大腿,此步成后,可进行下一步练习;aJC kjW

基本太极步的练法

基本太极步的练法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再次感谢太极山庄给我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对太极拳基本功的理解和体会,同时也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初学者的厚爱,让我对太极拳的基本功有了粗浅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师父徐艳峰教我的吴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步的练法加个人的体会,由于我个人文化水平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拳友斧正。在此声明我讲的只能给初学者提供参考,高手看没有用的。呵呵。。。。。 我本人练的是吴公议的拳架,吴式方架太极拳又称功夫架其特点:外方内圆工整饱满外小内大形小势大。充分的申筋拔骨翻胯拖步久练有身法中正不易散乱出功快的特点。式式以无极桩为静升降桩的起伏开合桩的舒展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以太极步为基本。所以我个人认为太极拳是以无极桩升降桩开合桩和太极步的组合拳。离开无极桩的静身法不能松静中正,离开升降桩的起伏形成跪膝塌架子普及大众离开开合桩的舒展就是肢体的刻意运动有外无内,这是因为没有基本功造成的腿部的筋骨没有劲全靠大腿肌肉的僵力和胯的顶劲支撑着身体打拳大家想想太极拳为何失去了昨日拳的威望而成为今天的健身广播操深奥而细腻的太极拳成为老人家的专利了,关键是很少人掌握正确的方法,练错自己还不知道错,因为大家错的都一样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就是对的,都在刻意

的追求至高境界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成为修炼太极拳的跳级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万丈高楼平地起醒醒吧还是回到现实中来。要想练好太极拳基本功练起才是修炼太极拳的最快捷径。今天借此机会把我师父徐艳峰授教给我的吴氏太极拳的太极步基本练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其它门派老师教的太极拳的太极步我不懂我想应该是理灌一通吧? 太极步开始《一》沙地立杆开始无极式立好太极桩才有太极步;要求; 1;两脚与肩平行步自己的一脚宽, 2;重心下沉在脚的中心 3;两手后背左手上右手下交叉, 4 ;左腿重心的劲慢慢向右腿上灌劲完全的过度完空掉左腿,5右膝盖不能超过右脚尖 6;尾闾垂直下沉松腰落胯 7 沉胯左膝盖自然提起脚尖领劲飘逸出去 8 脚后跟向外放远放长 9 脚后跟放远放长的空间就是脚尖勾的角度。 10 小腿才会自然不会有僵硬 11;脚尖的方向勾向自己左胯。 12;充分的伸筋拔骨 13 靠背枕头

太极拳基本功

太极拳基本功 太极拳基本功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据考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长期的演变中,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各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通,其特点、要领及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太极拳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挑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对比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对比3 洪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不轻易对外说的,出版《实用拳法》时,也做了保留未予纳入。现今洪氏太極拳偏离轨道,不得已才獻出示人,以糾訛傳。 第一基本功: 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 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 第二个基本功: 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

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 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 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 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 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他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塌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时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塌腕,左掌内收走

太极拳基本功

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一课桩法(一) 第一课讲解内容:桩法 说明:桩法动作简单,意念如静,练时两脚踏实,立身中正,不仅能增加腿部的支撑力,而且时间长久可以增加内气,它又是老师对学生,也应该是学生自己对自已意识、性格、品德的考验。桩法为基础,如盖楼之地基,习字之横、撇、竖、捺。学者不可忽视,应耐心体会,为拳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开立步桩 要求: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两脚尖向前微外摆,两脚平踏地,意脚心虚而上提,但不可故意脚趾抓地,屈膝松胯,两膝正对脚尖,但不可超过脚尖,松胯泛臀,开裆贵圆。上身自然正直,含胸塌腰,腰腹充实,两臂自然环抱于胸前,四指相对,两大指自然向上,从左手中指绕左臂、后背、到右臂、右手中指成一圆形。头虚领顶劲,自然正直,眼正平视,耳听身后,牙齿嘴唇微合,舌尖轻抵上颚,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 1.体会身体的立身中正,体会身体重量由上而下顺应地球之重力平均落于两脚脚心处。 2.关于裆:要“开”。大小便之间谓之裆,开裆贵圆,即裆有圆虚之意,两腿开立,如骑马状,前裆、后裆一开俱开,如前裆开,而后裆夹,即使叉步三尺,亦不叫开裆,开裆要注意松胯下沉,即开中有合。 3.关于臀:要“泛”。陈氏太极拳对于臀的要求是“泛”。“敛”相对于“突”。敛臀,则前裆合不住,胯不能松沉向下。突臀,则腰不放松,心气不能下降。泛臀处于敛臀与突臀之间,是开裆松胯,立身中正的自然结果。

4.关于胸:要“含”,并不是胸向背后方向凹进,而松沉向下的自然表现。 5.关于背:要“圆”宜松沉向下,忌向后拔而成驼背状。 6.关于腰:要“塌”,即向下松沉之意,忌腰向前挺。 7.关于肩:要“松”,肩不要过于下压,或过于前扣,以自然为好,肩头转动前、后、上、下处处留有余地而不失中正,意松沉向下而使手臂延长。 8.关于腋:要“虚”,腋下不可夹。 9.关于肘:要“坠”,坠肘并不是肘尖向下为坠肘,也是贵在意念松沉向下,肘要护肋但不可贴于肋。 10.关于项:要“直”,后颈部两条大筋为佐气之通道,故不可萎靡。 11.关于颚:要“收”,下颚微收,既护住喉头,亦直起后颈部。 12.关于头:要“顶”,头为一身之主宰,故头不可低,如低头,则全身不知所附,头应自然正,虚领顶劲,头上如顶一棉花团,不可掉。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一课桩法(二) 横裆步桩(偏马步桩) 1.单鞭桩 要求:身体正对镜面(参照面),两脚开立约两肩宽,左脚尖微外摆向前,左腿屈膝松胯,左膝正对左脚尖,右脚尖微内扣向前,右膝与右脚尖关照,不可有跪地之意,右腿伸但不僵直,上身自然正直,身体重量左腿承受约七分,右腿承受约三分。左手成掌顺基大腿方向伸出,松肩,沉肘,坐腕,手指尖斜朝前、斜朝上,掌心对镜面。右手成勾手顺右大腿方向伸出,亦松肩、沉肘,腕子放松,勾尖自然向下。从左手中指起,顺臂,绕背过右臂至右手勾尖成一空间曲线。两手腕同高,但不可高于肩低于肘。头自然正直,眼正平视,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