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交通运输经济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经济

题目: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0年5月24日

Abstract:Based on some information and data about the study of Chengdu transportation and combing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n the course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y, this papper made the transport demand analysis and supply

analysis of Chengdu road and railway, gave us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hengdu's transport in the future, and completed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of Chengdu simply.

摘要:本文参考有关学者对成都市交通运输的研究资料及数据,在交通运输经济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做了成都市道路和铁路的运输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给出了对成都市未来交通运输规模与结构的观点,并为成都市交通运输发展做了简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成都市道路铁路需求分析供给分析运输规模运输结构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目录

第一节成都市社会经济现状

第二节成都市道路运输

一成都市道路发展现状

二成都市道路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三成都市道路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针对问题的建议

第三节成都市铁路运输

一铁路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和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成都市铁路发展现状

三成都市当前铁路运输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第四节成都市其他运输方式

一水运河运

二航空运输

第五节成都市未来交通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成都市未来交通规模分析

二成都市未来交通结构分析

第六节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分析

一发展战略分析

二实施策略分析

第一节成都市社会经济现状

目前,四川地区已初步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城市带,加快了川西平原城镇经济带的城市化进程,使其进入良性发展期。川西平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一起,构成了斜“T”字型发展区域。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2 390 km2。2020年,成都市域规划人口1 035~1 06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 029.6 km2。成都市区以旧城为核心,由原来的单中心逐渐向周围延伸,形成齿轮状的发展态势。中心城区打破单中、心城市格局,增强东北、西南副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一主两次多核”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在三环路内将逐步趋于各方向平衡;城市未来交通发展轴向为南、北、东方向[1]。

第二节成都市道路运输

一成都市道路运输现状

成都市已建成以国省道为主骨架,县道为辅线,乡村道路为辐射线的干支结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目前,成都道路网络围绕城市中心,以“井字”加“环”和“放射”加“环”形成的“四横”、“四纵”、“四环”、“九辐射”为主构架,与众多次干路、支路、中小街道、小区路一起,共同构成蛛网式道路网络体系,路网系统从城市中心由内到外,密度逐步降低,路网中心与城市几何中心和商贸、金融、文化、行政等多个中心相重合。

下图1表示成都市道路的分布情况[2]。

图1

二成都市道路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1 道路运输需求与供给

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活动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供给是指一定期间内道路运输能力所能满足运输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它决定了运输需求有多少能变为现实。运输需求是运输供给的原因,而运输供给则是运输需求的基础,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道路运输需求是整个运输需求的一个子部分,它不同于其他运输方式需求的特性,即她与道路运输需求自身的技术经济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它的特征决定着它的主要市场在中短途、小批量、零星客货流。高速道路的大量兴建也使得道路运输的优势进一步突出,使道路运输不断朝高速长途客货运输领域发展[3]。

2成都市道路客运需求与供给分析

2.1成都市道路客运需求

(1)第三产业的结构。

据调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选用道路运输出行次数要比从事第一产业人员高6-8倍[4]。199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成都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西部大开发中,对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必将导致道路货运需求的波动。下图2[5]为我们呈现了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

90年成都市产业结构2000年成都市产业结构2003年成都市产业结构

图2

(2)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个人观点)

金融危机的浪潮下,二三线小城市收到的经济创伤相对较小,以商务和公务为目的生产性旅行需求波幅较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旅游为目的的运输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地震后,各项吸引游客的措施如熊猫金卡等刺激了以旅游为目的的运输需求。

(3)新生代农民工及大学生学生群体对道路运输需求的影响(个人观点)

成都市是四川省经济繁荣的中心,虽然有调查显示成都民工数量10年锐减3成,但我们同时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也正在浩浩荡荡地加入城市建设的队伍;另一方面,成都市也是四川省的文化中心,成都市分布有很多大学,占很可观的比例的家住川内的大学生节假日也会加道路大客运需求量。

农民工群体和学生群体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又恰好反映了运输需求的不平衡性,一般来说一年中的节假日前后几天客运量高涨;学生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分别在7、9月和1、3月达到一次极大值。另外,由于中国对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视,绝大部分外出务农农民工会回家,

因此春运的需求将会达到全年的峰值。

(4)人口数量

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公布的《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市2008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2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万人。常住人口1270.6万人,增加1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1‰。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4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65亿元,增长32.4%。

人口的增加也会使客运需求增大。

(5)道路运价与道路运输服务

道路运输价格对道路运输需求有重大影响。道路运价高了,客流会转移到别的运输方式上;即使没有课替代的运输方式,需求也可能会受到抑制,而变成潜在运输需求。这种局势在小城镇的短途城乡运输中比较凸显,因为广大农民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个人观点),对成都这种大型的客运站来说影响较小。成都市客道路客运价格一般是采取以市场导向和竞争导向为主,以需求导向为辅的定价机制。(6)成都市对外发展引起的需求(个人观点)

这里的对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边城镇,二是相邻省市。对外发展为成都带来了更多的公务和商务性旅行需求。

(7)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也会拉动成都市道路客运需求的增长。(个人观点)

由以上几点分析,预测成都市道路客运需求较好,有继续整张的趋势。相关学者由具体的预测模型给出了预测:2010、2020年,道路客运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5%、7.6%、5.9%,这与成都的未来发展基本是适应的[6]。但同时,它的时空不平衡性将依然显著,需要引起注意。(个人观点)

为了消除客运需求在方向上的不平衡应重视三个问题:客运能力

的布局与客流长时间的增长一致,甚至稍微超前;客运能力的布局与客流布局相一致;大力开辟农村客运站点。

2.2成都市道路客运供给分析

汽车旅客运输供给变动规律是运价越高,就会有更多的经营者愿意投放运力并提供运输服务,也就是社会上将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汽车旅客运输服务;反之,则不然[7]。由于道路运输与铁路相比,更加灵活,供能相对来说比较能够满足需求,当然这是除节假日之外的。

3 成都市道路货运需求和供给分析

3.1成都市道路货运需求分析

(1)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货运需求作为派生性需求,其大小首先决定于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上文已经提及成都市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第三产业的发展为道路客运需求的增加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外,农业依旧将保持一部分道路货运需求的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成都独特的平原地势决定成都农产品向外输送,另一方面,则是成都市只作为集装箱基地向周边城市运往农产品。(个人观点)

(2)地震灾区重建带来的需求(个人观点)

虽然在雪灾后,铁老大铁路运输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地震灾后,由于灾区复杂的地理形势,道路货物运输工作担当了其他任何运输方式都不能承担的艰巨任务。虽然,今年已进入灾后的第三个年头,灾后的重建工作依然是国家关注的头等大事,并且灾区的经济正在快速地复苏,正酝酿着机遇下的飞速发展,货运需求不会削减。

成都市高等级道路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高速道路逐步形成网络,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道路[8]。这有利于与其他运输方式争夺客流,从而提高自己的运输需求。

根据成都市交通委员会编制完成的未来五年《成都市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成都市交通部门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将重点推进“113746”重大项目,即一条跑道、一个枢纽、3条轨道、7个通道、

4片区路网、6个客货运站这累计22个重大项目,中级投资约达973亿元。其中,道路项目300亿元。该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为第一阶段,力争恢复灾区所有受损道路;后两年为第二阶段,对灾区及整个成都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行全面升级[9]。

(3)生产力布局对道路货运需求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主要体现在货物的流向、流量和运距。由于成都市是四川工业的中心,因此在道路需求上表现出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流量和流向上。

从以上几点分析,并结合相关学者对成都市货运量需求预测的结果来看,道路货运量的需求在2020年时将达到75%,远远超过铁路。

3.2成都市道路货运供给分析

货运供给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各种基建设施、运载工具、管理等。就成都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地震后,为援助地震灾区的建设,道路货运供能吃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道路货运供给紧张的情况有所舒缓。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成都市道路货运体系的完善。

三成都市道路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10]

1进出口通道难以有效分配交通需求,部分通道交通拥挤。

2道路简单的功能难以满足演变为城市道路所需要的综合功能。

3多层次的道路网不协调,影响路网整体效益。

4成都市道路网信息化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

四针对问题的建议[11]

针对目前成都市道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成都市道路交通运输的经济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成都市道路建设和改建的投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道路路网规划要与道路的经济功能相匹配,要有一定的超前性。第三,优化路网等级结构。

第四,区域整体路网规划要协调统一。

第五,道路交通运输产业要信息化。

第三节成都市铁路运输

一铁路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和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2]在能源、原材料运输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是我国中长途旅客运输的主力通道沿线经济发达,通道旅客流量大;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开拓和国土开发功能,在大城市交通中起主导作用。

二成都市铁路发展现状

成都铁路枢纽是以成都站、成都东站为中轴,宝成线、北环线、达成线构成北环,成昆线、西环线、成渝线构成南环为基础的“8”字型环形枢纽。成都枢纽以中心城市和城市近郊划分为中心环线和外围环线,中心环线依托中心城区由枢纽中轴线、西环线、成昆线组成。设有成都站、成都南站、成都东站、成都西站等7个车站,主要承担枢纽内干线及城市铁路客运的任务。外围环线由枢纽北环线、达成线、成渝线和规划的枢纽东环线组成,设有成都北编组站、青白江、大湾镇、双流、洪安乡、石板滩等12个车站,主要承担枢纽内干线货运及城市近郊区客货运输服务。其中,成都火车站、成都东火车站是成都地区的两大特等站,分别以客运和货运为主[13]。

三成都市当前铁路运输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铁路运输需求分析

1.1铁路运输客运需求分析[14]

以下两图[15]是成都市客运量的情况:

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总客运需求也必然呈现出上升趋势。成都地处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其客运量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客运量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测

算,2020年成都铁路枢纽将发送旅客4065万人。

铁路运输特性分析:

在铁路、道路、航空三种最主要的客运交通方式中,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安全、低价、节能、环保、受不良气候影响较小等优点。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能源匮乏,为实现社会经济有序协调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完全靠发展道路、航空等资源耗费大、不具备环保性的交通方式来满足大基数的出行需求,其突破口应该放在改善铁路运输上,完善铁路路网,提高乘坐舒适性、便捷性和可靠性。铁路与道路、航空运输的优势比较分析。在中短途运输上,同道路比较,铁路运输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长途运输上,同航空比较,铁路客运场站更加接近客流的发生地和消散地,从而节省大量非在乘时间,此外票价也相对便宜。因此,整个铁路客运市场潜力很大。成都处于经济发展较迟缓的西南地区,西部大开发给成都铁路客运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铁路运输系统自身的发展:

近年来,铁路部门通过不断完善路网建设、提高机车车辆性能,几次大规模的提速,调整运行图,完善列车开行计划,已经使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随着成都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客运专线、城际客运铁路的相继建设实施,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将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必然吸引更大份额的客流。

1.2铁路运输货运需求分析[16]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不可替代性:

铁路运输的特点有:适应性强,受气候条件限制少;运输能力大、能耗小(单位运输量能耗为道路的1/10,民航1/13左右);运输成本低。200公里以上的货物运输成本优势明显。地域因素方面:成都地处内陆四川盆地西部,离东南出海口距离长达上千公里,没有发达的水运通道,全国高速道路网还未有效形成且货车通行费率相对较高,打击“超载”,计重收费政策的实施,促使道路运价上涨30%以上,引发相当多的道路货源流向铁路。以上原因,都造成了未来长时

间内,铁路货运需求不可能被其它运输方式所替代,应随着GDP增长速度相应上升。如果考虑招商引资项目的增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在趋势和背景,其需求上升幅度还会进一步增大。

需求结构不平衡:

需求结构不平衡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时间上的不平衡主要是:运输总需求季节性差异明显。需求最旺盛的时段在每年的4季度和1季度部分时间,被称为铁路运输的“黄金季节”,主要由于临近年关,各方面消费和生产需求都旺盛所引发。加之冬季气温低,对能源的需求加大,特别是占据铁路大量运能的电煤运输需求增加幅度最为明显。空间的不平衡主要在于:管内部分区段需求集中,特别是成昆线。由于攀枝花、西昌地区是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域,大量铁矿石、磷矿、元明粉、煤炭等大宗物资需要通过成昆线运到成都及省内其它地区,满足本省工业需求。从企业的生产成本角度考虑,各个企业都愿意选择运输成本最低的原材料,尽量避免从外省进货。省内企业的重组联合更加大了这一线的运输需求。例如,原成都钢铁厂被攀钢集团重组后,攀钢集团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成都,这部分新增产能所需的钢坯、矿石、铁、煤等运输需求随之增加,每年有100万多吨。

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使企业铁路运输需求保持高增长:

根据成都市物流主管部门对成都市各主要行业市场现状及其物流量的分析、汇总未来几年内成都市分行业物流处理量,总的来说,从行业角度来分析,按最保守的估计(因为还有包括医药、通信、电子等其它一些行业未纳入统计),成都地区的行业物流总量将于2007年达到约4000万吨,2010年达到6000万吨,在2015年时达到11000万吨,到2020年时将突破20000万吨,整个物流行业展现出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我国工业化目前所处的阶段,使货运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运输在铁路运输方面将保持较大增长,铁路作为成都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必将承担相应的大量增长的货运需求。

2 铁路货运供给分析[17]

铁路运输提供的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固定的设备(线路、站场、桥隧、信号、供电设备等),活动的设备(机车、车辆、燃料、电力等),技术设备运行和行车组织方法,行车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其中,固定设备的投资最大、建设的时间最长,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a)铁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线路、站场、解编能力有限。

身处西部的成都地区铁路建设在全国范围来看,更加落后。我国铁路的路网密度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就运输密度而言,顺序相同。成渝、成昆、宝成线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线路。由于地处山区,设计能力低、提速的潜力不大,运能早已处于严重饱和状态,且成渝、成昆线目前依然是单线,成昆线仅有2500万吨的运力水平,还要承担到昆明局的大量排空任务,加上宝成复线上广元限制口的存在,各个方向的运能都严重不足。

b)在场站方面。

最大的货运特等站成都东站货场、装卸能力早已饱和,经常出现货物积压,需要强行疏站的局面,到站的集装箱也要转场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输秩序,由于地处城区,已无拓展的空间。成都周边区(市)县的货场规模都十分小,普遍处于超负荷状态。设计能力为5万吨的新津车站,在采取临时措施后,运输高峰时的运量曾高达98万吨,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在解编能力上,作为西南地区铁路枢纽的成都东编组设计能力只有不到6000车,但由于运量的持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就已饱和,通过挖潜,目前日解编最大作业量已陆续突破6000、7000大关,达到8000车,处于严重超饱和状态,已无法再增加能力,极大地影响了西南地区地铁路运输能力。

c)铁路建设时期,对既有线路运力影响很大。

历经数年的铁路建设低潮后,由于铁路大动脉运输困难突出,从2005年到2020年,铁道部将投入两万亿元资金进行铁路建设,平均每年投资在1000亿元以上。从2004年起,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增

加,由2003年的707亿元跃升到2004年的822亿元,而2005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到1000亿元,增速达39%左右。按照中长期规划,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估计每年都有1600亿左右的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由于项目多、改造多、这些项目建设时间长,对既有线路运能影响很大。以2007年第6次全国铁路大提速的施工影响为例,由于线路设施更新、道口封闭、换轨等因素,使本已十分紧张的运能下降不少,特别是西南地区老线受影响更大,致使成都地区的近几个月请车满足率下降了20%左右。

d)铁路货运能力的季节性差异大。

每年“五一”“十一”“春运”的旅客运输高峰时段有60天左右,占全年运输时间的六分之一。其间,由于特殊国情下全国性的人员大范围流动,铁路运输始终把客运放在首要位置,增开大量临时客车。因此,在运能恒定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要压缩货运列车地对数。仅成都铁路局成都火车站2007年春运就增开临客570对,按每对40节货车、每节可装60吨计算,就压缩了本地区136万吨的货运能力。这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一年的运量。每年冬季繁忙的军事运输,也挤占了相当一部分运力。由于地处山区,西南铁路地质条件复杂,每年夏季洪水季节对铁路设施破坏作用很大,经常出现塌方断道现象,铁路运能也会受到影响。

综上可见,成都地区的货运能力已完全饱和。由于铁路项目建设周期长,“十一五”期间的新建项目还不能马上形成实际能力,近几年货运能力增幅不会超过5%。

第四节其他运输方式

一水运河运

成都市没有河流水运,但周边的水运设施也为成都区域物流增加了通道。成都可以利用的主要港站有:

(1)泸州集装箱多用途码头。由交通部、四川省交通厅和泸州市共同投资兴建。该工程建设规模为年吞吐量5万标箱,近期按2.5万标箱和20万吨框架直立式泊位1个。

(2)重庆港。重庆港主要由重庆港务集团公司负责,主要业务有集装箱运输、大件运输、汽车滚装运输、散货运输。其中,九龙坡集装箱港区年通过能力为10万标箱,2005年,技改完工后,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到20万标箱。寸滩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也于2005年底试投产,设计集装箱通过量40万TEU,滚装汽车通过能力15万辆。到2010年二期工程完工后,港区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到70万标箱,滚装汽车通过能力将达30万辆。江津港区,年通过能力也有140万吨[18]。二航空运输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于川西平原中部,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港和客货集散地。现有民航西南管理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西南公司、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个民航和口岸单位驻扎。有高速道路与市区相通。成都现已开通新加坡、曼谷、广岛、香港、巴黎、东京等国际(地区)直航航线9条。在今后三年内,成都还将开辟印度、土耳其及中东和欧洲的航线;并进一步扩大日本航线网络,完善越南、曼谷等东南亚航线网络。同时,成都正在积极申请开放第五航权,届时第三国飞机可在成都装卸货物。目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货物运输量为18万吨。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十五”发展规划和十年规划》,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将成为中国6大地区级枢纽机场之一。机场已经在规划货运区内建设了新的国际和国内货运站,面积为160亩,其中54亩规划为国际货运站,106亩为国内货运站[19]。

第五节未来交通运输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成都市未来交通运输规模

1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成都市未来交通运输规模继续扩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10年是历史上西部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2000-2009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11.6%,GDP总量从2000年的1665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5000多亿元,人均GDP由4624元增加到18000多元。,今后10年仍是西部地区的黄金发展期。如果政策得当,又不发生天灾人祸等非常事件,未来10年,西部地区GDP 潜在增长速度应在10%以上。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伴而行的生态保护也走上轨道,西部地区的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到2008年道路通车里程超过142万公里,高速道路超过15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0000公里。2009年,交通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点,西部又是区域重点,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道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会有更大的发展。这为缓解交通压力、缩短运输半径、开拓商品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西部地区的路网密度和路况质量,和东部地区相比还差得很远,特别是区域之间的“断头路”亟待加快建设。因此,今后10年,必须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并形成综合交通网络,加强水利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20]。

2 来自相关重大会议与决策的思考

2.1十一五计划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交通运输方面,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水利和市政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巩固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改善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加快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际快速客运网络建设;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等。

十一五计划对成都市未来交通运输规模的发展的蓝图提供了线索,如下面中的铁路规划示意图:

专栏9 成都市铁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2.2两会与成都市交通运输

今年召开的成都市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就成了大部分委员关注的焦点。政协委员宋伟认为,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市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民的意愿,整合城市交通相关的各项政策,构成实现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宋伟指出,截止2009年11月底,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224万辆,中心城区机动车已达85万辆,而且每天有1000辆以上的新车上牌照。如此大的机动车增量,形成了大范围的城市道路拥堵;如此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占据了市区的大小停车场,连不少住宅小区周围道路停满轿车;人们随处可见乱停乱放的汽车,侵占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支路小道上允许停放的轿车,妨碍了该路段的畅通,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不少的“上班族”一人驾车上下班,在感叹路上被车堵道的无奈的同

时,他们自己也制造了这种大堵车!由于糟糕的交通状况,城市的经济活动会变得缓慢;公民的正常生活会被打乱;文明卫生城市也会失去风采;其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十一五计划中,也指出要加快建设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完善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优先道及场站体系,规划启动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规划启动航空港、火车北站、沙河堡三大综合运输枢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加强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调整交通出行结构,提高交通供给效能。

由此可见,成都市城市交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城市交通的规模继续扩大和完善,有人因此提出了城市大交通体系的发展构思,以解决成都市交通拥挤的问题。

二成都市未来交通运输结构分析

1 客运五大交通运输方式结构分析(个人观点)

从下面图表中可以看出:客运量的组成体系中,道路客运量占了一半多,但它的增速同时又是最慢的;铁路和民航客运量的客运量增幅较大;铁路已经失去了在客运量上的老大地位。

由此预测:成都市未来的客运系统,道路依旧会发挥它灵活的优势,保持较高的客运量。

2 货运五大交通运输方式结构分析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成都市道路运输量持续上升,近几年的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铁路运输由于受到铁路运力的限制而没有较大的增长;航空和水运在整个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例和影响极小,有较大发展潜力。

第六节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分析

一发展战略

国内外先进城市主要从“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来构筑符合自身城市特色和发展趋势的交通体系(表1)。“三个层次”:①从城市规划、地利用的角度,均衡人口、城市功能等,保持交通供需匹配;②调节交通结构,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种交通方式共存、相互协调互补的综合运输系统;③通过提高路网的级配性、容量以及借助智能化的管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对策,提升路网的整体效率。“两个方面”: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保证供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1]。

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内外发达城市交通的优秀战略理念,制定出符合成都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

总目标:构建城市一体化交通体系,完善以道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主的内陆型交通枢纽体系,走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促进成都市乃至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个人观点)二实施策略分析(个人观点)

近期:

奠基期,解决成都市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忧外患,提高成都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适应性。

中期: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pdf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编制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一六年十一月

1 规划概况 1.1 规划名称 规划名称: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主持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编制单位: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2 规划背景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4~2013年)于2005年底通过国家批准。2008年成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并获得国家批准(发改基础〔2009〕1691号),批复至2015年建设由4条线路组成“米”字形放射网络的建设方案,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达到104.1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发改基础〔2013〕269号文)。至2020年,批复建设9个项目,线路长约183.3公里。2014年9月,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拟优化方案》。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以国发改基础〔2015〕958号文批复了《关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调整后新增线路长度79.1公里,预计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383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成都市于2015年编制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并于2016年报送国家发改委。鉴于该规划修编提出的内容全部为新规划线路,且此前已批复过成都市两期建设规划,国家发改为将该建设规划明确为第三期建设规划。2 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6〕]1493号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发改基础〔2016〕]1493号)。综合以上三轮建设规划,到2020 年,成都市将建成运营13 条线路、总长约508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截至2016年9月底,成都市第一期建设规划极其调整所批复项目已全部建成运营,运营总规模达108km,日均客流量近200万人次,客运效果十分理想。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所批复的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至2020年,年均开通运营2~3个项目。第三期建设规划所批复项目中,8 号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城市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一、项目概况: 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发达城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面对西部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压力,城市交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城市用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本次交通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为城市未来发展创造和谐的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 此次综合交通规划是成都市1993年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后进行的第二次城市交通规划。如何根据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市交通设施布局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良性互动,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组织运行效率,以适应城市经济增长和开发建设中的需要,使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是本次交通规划的重点。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为成都市域范围,规划重点在中心城(外环路内地区),面积为598平方公里,在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系统的分析中,研究范围扩大至成都市域。规划年限与总体规划一致为2020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在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和轨道交通研究中,将适当考虑城市的远景发展。 二、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手段,对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地规划研究,并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了交通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的协调。 综合交通规划的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城市机动车出行调查和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单位调查 在中心城区范围进行机动车出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现状城市机动车出行特征,并完成机动车的现状、2010年和2020年的出行OD;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调查,通过选取不同位置、有代表性的城市交通发生源单位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类型交通发生源单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特征。 2、建立城市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库 针对成都市城市交通特点和需要,在交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成都市交通规划数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巧灵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这个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对城市交通设施及路面的建设和修缮,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交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了一些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 城市经济的先行,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原浙江省计划经 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 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 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要想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 现状。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且东西部各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因此,本 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国其他城 市做一个参考。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 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2015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文件中将成 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成都还是中国五大战区之一的西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中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271家)、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15个)、开 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85条)的城市。 1.1成都市的交通状况 首先介绍成都市的陆地交通,主要包括公路、铁路、地铁、公交四种方式。 在公路方面,截至2015年末,成都市公路总里程229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1 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2169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28.6万辆,比2014年末增 长11.1%;其中私人拥有汽车330.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6%。 其次,在铁路方面,目前成都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 化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以及成渝、成灌、沪汉蓉三条高速铁路通车运营。成兰铁路、西成高铁、成贵高铁、成蒲高铁、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也均在建设之中。 另外,川藏铁路、成格铁路、西成铁路也已纳入了成都市铁路未来的规划中。 作者简介:王巧灵(1992—),汉族,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 济发展的影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巧灵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这个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对城市交通设施及路面的建设和修缮,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交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了一些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经济的先行,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原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要想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现状。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且东西部各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因此,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国其他城市做一个参考。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1993年被确定为的、、中心和、。2015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基地、中心和,重要的。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文件中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成都还是中国之一 作者简介:王巧灵(1992—),汉族,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成都市城市规划发展

成都城市规划发展 成都城市概况 成都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为邻。位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 31°26′之间。市域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 成都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包括9个区、4个县级市、6个县。2007年末市域总人口115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5万人。成都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6亿元(当年价),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第四位。成都市中心城2007年底建成区面积已达313.9平方公里。城市格局近几年开始逐步由一圈一圈"摊大饼"式、单中心发展向手指状、多中心发展,作为引导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五路一桥"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实施了蜀都大道、羊市街西延线、东城根街和长顺街南北延线等多条城区道路的改造建设;建成了成温邛、成彭、唐巴、成仁、新蒲快速通道和成绵、成渝、成乐、成雅和成都外环高速公路;完成了自来水六厂、西郊天然气储罐站、成都污水处理厂和成都长途电话枢纽工程等若干重点项目,城市供电、供气、供水和通信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旧城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更加突出。中心城周边外围组团的建设也逐步形成一定规模。至2007年底,市区有人口4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9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2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9.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8.0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成都城市发展定位 一.建构城市竞争新基石——成都平原城市群 (1)未来西部城市竞争的总体格局——多极支撑,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从城市竞争走向区域竞争——西部地区城镇群发展潜力分析。 (3)培育西部未来的大都市带——成都平原城镇群空间布局构想。 ①空间发展方向:成都平原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将以成都中心城市为核心,沿交通走廓形成南北伸展的带状格局。 ②空间发展战略:北进南拓,壮大两翼,三区相济,辐射全川,领先西部。 ③空间发展轴线与时序:成都平原城镇群空间发展形成T字形发展轴线,即以成绵、成(乐)雅高速路与成渝高速路、成渝铁路构建沿交通走廊的T字形发展轴。在对T字形发展轴战略发展时序的选择上,我们认为是一种“弓”与“箭”的关系。以南北向纵轴所依托的成都平原为“弓”,成绵、成(乐)雅经济走廊为“弦”,成渝经济走廊为“箭”,“弓”满“弦”强,“箭”会射得越远。也就是说成都平原城镇群越发达,成渝城镇带的发展就越强劲,辐射范围越大,在西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浅析成都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浅析成都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课题背景: 近年来,成都的发展的速度和成就有目共睹,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提升空间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是,作为或准备作为一个国际化一流城市,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成都还有一段长路要走,还有很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拥堵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问题依旧严重。本次课题就重点从成都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 成都市政府对缓解交通拥堵一直非常重视,其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多的,占全市每年GDP的6%,而在全国来看,这一数字是3%。但是,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中,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首要地区,其城市化加速,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居住郊区化,使其出行次数与距离不断增加,造成了城市交通流量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交通拥堵现象依旧严重,甚至较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1、供不应求——人多、车多、路少 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流中,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首要地区,其城市化加速,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如今成都常住人口达近1400万且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居住郊区化,使其出行次数与距离不断增加,造成了城市交通需求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致使交通拥堵现象严重。人口增加和居住郊区化,这些带来交通需求量的剧增,使道路交通设施的供应、管理,还有空间不足的这些矛盾,使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加剧。 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颁布,“轿车进入家庭”被确定为国家扶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安排,国产汽车的生产开始转向小汽车,小汽车的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小汽车的拥有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直至近乎疯狂,如今,成都机动车辆有三百多万辆。成都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加之社会浮躁,人们存在炫耀心理,拥有私家车已成为很多现代成都人的奋斗目标或成功的标志,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很多人已经不愿委屈的去挤公交车。在一些恶劣天气下很不容易打车,大多数人选择自己开车或派私家车来接自己。方便、快捷、舒适、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无上追求。 道路建设的速度始终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成都市道路面积年增长率远远落后于机动车年增长率;再加上占全市面积16%的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40%以上的交通负荷。 2、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 公交吸引力下降,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尽量发挥。随着成都的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市民的出行距离日渐加大,而公共交通却没有及时跟上,公交方式的出行等候时间和运营速度还不够理想,等车难,挤车更难,极其的不够舒适。汽车站、高铁、地铁等公交枢纽站综合配套设施不齐全,不能在一处就满足人们的一般需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2012—2015探索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初稿) “技术决定企业成败,管理决定企业盈亏”。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站在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至高点,洞察全局,高瞻远瞩,全面系统地规划企业发展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方针、中长期和各年度经营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全面系统地部署和导入企业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和诊断,在此对本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及2012年度相关战略措施、行动计划作如下规划和部署安排。 第一章公司企业经营理念提炼 一、企业使命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的再生资源,在体育器材、拓展器材、体育设施、体育电子商务和其它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孜孜以求,让体育健康人民的生活。 二、企业愿景(四个“一流”) 做一流企业、创一流品牌、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产业综合经营和产品的提供商。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团队、创新、感恩:信守承诺,执着追求,创造客户价值、注重员工成长。 1、诚信——忠心诚实、言行一致、守信用;热忱服务、视‘公司’的利益为‘己’ 任;不损人利己、不搬弄是非、不营私舞弊、不弄虚作假。

2、团队——相互信任、相互补合、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分工协作、目标一致、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不分家、总揽全局、服从于公司的整体利益。 3、创新——解放思想、放眼未来、敢于领先、标新立异;既要能他人所不能、 更要能自己所不能;要敢于打破常规(把今天运用得好的东西、在明天或后天打破、去寻求更好),不断地挑战他人和自己的辉煌业绩、寻求更高的“创造价值”。 4、感恩——相互敬重、相互爱护;司兴我荣、司衰我耻;以司为校、爱司如家;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赠一份喜悦、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 四、企业精神(执行力文化) 执行是金,结果第一;全心投入,追求卓越! 五、市场拓展理念(五“高”) 高技术保质量,高质量保信誉,高信誉创市场,高价值促发展,高素质做保障。 六、服务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创造客户价值,一切为了顾客满意。 七、管理理念 高质、高效、低耗、务实、争先。 (强化执行能力、平衡激励约束、追求高效和谐、注重员工成长、倡导自我管理) a)高质——即高素质、好品质: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己任;同时,通过对本公司职员工的内外部培训,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工作团队,以保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b)高效——即高效率、高绩效:通过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以精简的 工作流程、精良的制造工艺,组织精益生产,达到高效率;以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追求高绩效。以高效率追求高待遇,打造一个“有理性、有爱心、有目标、有坚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历史沿革 市名来历 成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

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年2月

目录 综合报告 第一章规划的问题 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6)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7) 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12)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12) 第二章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14) 一、边缘化的现状所意味的区域强力竞争 (15)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18) 三、落后和追赶:“发展机遇期”的重要意义 (18) 四、湖州复兴的突破口:后发优势 (21) 五、小结 (24) 第三章发展的整体战略 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系统优化、后发致胜 (24)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25)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29) 三、小结 (30) 第四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一)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和空间结构规划 (31) 一、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31) 二、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和开发控制指引 (31) 三、市域、市区城镇体系和人口城市化规划 (31) 第五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二)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一、走向“太湖时代”的湖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备选方案 (33) 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第六章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34) 专题报告

综合报告

规划的目的是实施。因此,从终极蓝图式规划到过程式规划、从目标式规划到情境式规划(scenario planning),城市规划在努力走近发展的客观现实。这些首先在国外城市规划界提出的改变,在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的相关性:静态地对未来某个时点发展状态的设想或定义,只是在构筑海市蜃楼,即便其无比美好也只是幻象;只有在系统思索和规划了发展的合理过程之后,才可能获得对未来的恰当预见。这样的规划,一方面不再只是理想的终极蓝图,另一方面,它在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提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是一套关于发展的一揽子的政策建议(a package of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本规划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发-展-战-略”的规划,一个基于对发展道路、发展情境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能够对地方发展的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