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17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17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第十七章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要求]

了解:队列研究的设计及需注意的问题;队列研究的样本含量估计。熟悉:熟悉相对危险度的假设检验方法;M-H分层分析方法及其趋势检验方法; 熟悉暴露人年的计算。

掌握:掌握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的意义、计算及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掌握人时发病率、发病概率和累计发病概率的意义、区别与估计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队列研究是对不同暴露水平的对象进行追踪观察,确定其疾病发生情况, 从而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对危险度是暴露人群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的比值,表示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病风险是非暴露人群发病风险的多少倍,它反映了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程度。

归因危险度表示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病风险与非暴露人群发病风险相比较的绝对差值,反映暴露危险因素造成发病增加的绝对量。

二、队列研究有以下几种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3.临床病例的随访研究

三、计算 相对危险度:0

1

P P RR =

归因危险度: 01P P AR ?=∧

四、应用

相对危险度主要具有流行病学和病因学方面的意义,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病因关联。

归因危险度具有更多的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它提示如果疾病控制部门消除了该危险因素,发病率下降的比率会是多少。 五、队列研究设计的注意问题: 1.暴露人群的选择 2.对照人群的选择 3.终结指标的选择 4.样本含量的估计 第二节

疾病发生指标的估计

一、基本概念

暴露人年:随访1个研究对象满1年则为1个暴露人年,是估计发病率基数的计量单位。

人时发病率又称发病密度,是在计算出暴露人年的基础上,采用暴露人年作分母,用发病人数作分子计算出来的发病频率指标。

发病概率反映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发病可能性的大小,用随访期内发病的频率来近似估计。

累积发病概率与发病概率的意义相同,只是估计方法是将随访期分成若干的时间区间,先估计各时间区间的发病概率,再估计整个随访期间的发病概率。

二、计算

设发病数为d ,暴露人年数为N ,人时发病率为N

d

P =

。 设随访期间新发病数为d ,随访队列总人数为N ,发病概率为

N

d q =

, 当随访期间有删失,设删失数为c , 则发病概率为

)

2

(0c N d q ?=

累积发病概率的各区间发病概率的计算与上相同,整个随访期间累积发病概率为

∏=??

=k

i i

k q Q 0

)1(1三、应用

发病概率适用于随访人口比较稳定,观察时间较短,失访人数极少的情况。

人时发病率与累积发病概率适用于随访时间较长,随访人群有变动,观察对象有进有出,有的中途失访等情况。

第三节 暴露队列与非暴露队列的比较 一、基本概念

混杂因素指与暴露因素和疾病均关联的非研究因素。

分层分析指将研究对象按某混杂因素的水平分层,按各层四格表分别估计预期死亡数,再汇总估计总的相对危险度和进行假设检验,这样排除混杂因素对估计结果的干扰。

剂量-反应关系指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的相互关系。

二、计算

相对危险度的假设检验可以用前面章节介绍的四格表χ2检验,统计量为

2

012

112

/)5.0|/(|N D N N N D N d ??=

χ

相对危险度的的95%置信区间使用Miettinen 法,

2

/

96.11%95χ±∧

=a RR RR 置信区间的

在M-H 分层分析中,预期死亡数为 i

i

i i N N d E 11= 预期死亡数方差为 2

011i

i

i i i N N N d V =

分层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计算公式为

i

i i i i i a N N d N N d RR //1001ΣΣ=

M-H 分层χ2检验的公式为

i

i i V E d 12

112

)(ΣΣ?Σ=

χ

剂量-反应关系分析中的趋势检验计算公式为

]

)()[())(1(22

222i i i i i i i i x n x n N D N D x n N D

x d N N Σ?Σ?Σ?

Σ?=χ

三、应用

队列研究资料的分析步骤:

1. 根据随访资料计算不同特征人群的暴露人年数,如按性别、年龄和随访年代计算暴露人年;

2. 在暴露人年的基础上,估计疾病发生频率,如人时发病率、发病概率或累积发病概率;

3. 根据研究目的分别计算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

4. 对相对危险度做假设检验;

5. 估计相对危险度的置信区间;

6.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按混杂因素水平做分层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影响;

7. 对有序多分类变量做趋势检验。

[案例讨论参考答案]

案例17-1 该案例是全国11个省市调查所得的资料,由于各省市调查过程和人群的差异,必然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先对各

省市的资料分别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做比较,如果各省市间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才能考虑作合并分析。

在分析血压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关系时,年龄是可能的混杂因素,因为从医学知识可知,年龄越大,血压越高,特别是收缩压; 同时年龄越大,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越高。即年龄与危险因素和疾病均有关联,符合混杂因素的定义。因此需要考虑用分层分析方法在控制年龄干扰后估计血压与疾病的关联。估计校正年龄因素后,收缩压与冠心病关系更密切的结论会有改变。

为进一步论证血压与两种疾病的因果联系时,剂量-反应关系的检验是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血压与疾病发生的趋势检验来检验这关系。

[电脑实验程序及结果解释]

实验17-1队列研究资料的分层分析实验。

程序17-1 队列研究资料的分层分析程序及说明

行号程序说明

01 DATA smoking; 建立SAS数据集;

02 INPUT age sm id no @@; 定义变量并读入数据;

03 CARDS; 定义数据块开始;

04 1 0 0 11266 1 1 0 23100 1 1 1 2

05 2 0 0 1907 2 1 0 6331 2 1 1 2

06 3 0 0 1078 3 1 0 5194 3 1 1 7

07 4 0 0 855 4 0 1 1 4 1 0 3939 4 1 1 11

08 ; 数据块结束;

09 PROC FREQ; 调用FREQ过程;

10 TABLE age*sm*id/NOCOL NOPERCENT CMH;定义表格及输出统计量;

11 WEIGHT no; 指定权重变量;

12 RUN; 运行程序;

运行结果:

Output窗口:

The FREQ Procedure

Table 1 of sm by id Table 2 of sm by id

Controlling for age=1 Controlling for age=2

sm id sm id

Frequency|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Row Pct | 0| 1| Total

---------+--------+--------+ ---------+--------+--------+

0 | 11266 | 0 | 11266 0 | 1907 | 0 | 1907

| 100.00 | 0.00 | | 100.00 | 0.00 |

---------+--------+--------+ ---------+--------+--------+

1 | 23100 |

2 | 23102 1 | 6331 | 2 | 6333

| 99.99 | 0.01 | | 99.97 | 0.03 |

---------+--------+--------+ ---------+--------+--------+

Total 34366 2 34368 Total 8238 2 8240

Table 3 of sm by id Table 4 of sm by id

Controlling for age=3 Controlling for age=4

sm id sm id

Frequency|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Row Pct | 0| 1| Total

---------+--------+--------+ ---------+--------+--------+

0 | 1078 | 0 | 1078 0 | 855 | 1 | 856

| 100.00 | 0.00 | | 99.88 | 0.12 |

---------+--------+--------+ ---------+--------+--------+

1 | 5194 | 7 | 5201 1 | 3939 | 11 | 3950

| 99.87 | 0.13 | | 99.72 | 0.28 |

---------+--------+--------+ ---------+--------+--------+ Total 6272 7 6279 Total 4794 12 4806

以上是四个年龄层的频数表。

The FREQ Procedure

Summary Statistics for sm by id

Controlling for age

Cochran-Mantel-Haenszel Statistics (Based on Table Scores)

Statistic Alternative Hypothesis DF Value Prob ---------------------------------------------------------------

1 Nonzero Correlation 1 3.3737 0.0662

2 Row Mean Scores Differ 1 3.3737 0.0662

3 General Association 1 3.3737 0.0662 以上是M-H分层χ2检验结果。

Estimates of the Common Relative Risk (Row1/Row2)

Type of Study Method Value 95% Confidence Limits

-------------------------------------------------------------------------

Case-Control Mantel-Haenszel 5.2186 0.7143 38.1259

(Odds Ratio) Logit ** 2.3254 0.6235 8.6726 Cohort Mantel-Haenszel 1.0003 1.0001 1.0006 (Col1 Risk) Logit 1.0001 1.0000 1.0002 Cohort Mantel-Haenszel 0.1921 0.0268 1.3744

(Col2 Risk) Logit ** 0.4304 0.1155 1.6037

以上是相对危险性的估计,选用OR值估计。

Breslow-Day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the Odds Ratios

------------------------------

Chi-Square 1.1695

DF 3

Pr > ChiSq 0.7603

以上是各层相对危险性的齐性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各年龄组吸烟与疾病关联程度相同。

Total Sample Size = 53693

实验17-2队列研究中失访率对危险因素与疾病关系的影响实验

程序17-2 队列研究中失访率的影响实验程序及说明

行号程序说明

01 DATA cohort; 建立数据集cohort;

02 DO cohort=1 TO 2; 定义两个队列;

03 DO age=1 TO 4; 定义四个年龄组;

04 rate=0.001*2**(age-1); 定义各年龄组的发病率;

05 IF cohort=2 THEN rate=rate*2; 暴露队列的发病率;

06 tot=(5-age)*1000; 定义各年龄组的样本量;

07 DO case=1 TO tot;

08 id1=0; id2=0; id3=0;

09 IF UNIFORM(0)<=rate THEN DO; 按发病率模拟个体的发病状态;

10 id1=1; id2=1; id3=1;

11 END;

12 IF UNIFORM(0)<=0.2 THEN id2=.; 模拟失访状态;

13 miss=0.2;

14 IF cohort=2 THEN miss=0.2*age; 模拟失访状态随年龄不同而不同;

15 IF UNIFORM(0)<=miss THEN id3=.;

16 OUTPUT; 写入数据集;

17 END;

18 END;

19 END;

20 PROC FREQ; 做三种失访状态不分层的分析;

21 TABLE cohort*id1 /NOCOL NOPERCENT RELRISK

CHISQ;

22 TABLE cohort*id2 /NOCOL NOPERCENT RELRISK

CHISQ;

23 TABLE cohort*id3 /NOCOL NOPERCENT RELRISK

CHISQ;

24 PROC FREQ; 做三种失访状态分层分析;

25 TABLE age*cohort*id1/NOCOL NOPERCENT CMH;

26 TABLE age*cohort*id2/NOCOL NOPERCENT CMH;

27 TABLE age*cohort*id3/NOCOL NOPERCENT CMH;

28 RUN; 运行程序;

运行结果:

Output窗口:

The FREQ Procedure

Table of cohort by id1

cohort id1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

1 | 997

2 | 28 | 10000

| 99.72 | 0.28 |

---------+--------+--------+

2 | 9951 | 49 | 10000

| 99.51 | 0.49 |

---------+--------+--------+

Total 19923 77 20000

Statistics for Table of cohort by id1

Statistic DF Value Prob

------------------------------------------------------

Chi-Square 1 5.7494 0.0165

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1 5.8226 0.0158

Continuity Adj. Chi-Square 1 5.2149 0.0224

Mantel-Haenszel Chi-Square 1 5.7491 0.0165

Phi Coefficient 0.0170

Contingency Coefficient 0.0170 Cramer's V 0.0170

Estimates of the Relative Risk (Row1/Row2)

Type of Study Value 95% Confidence Limits ----------------------------------------------------------------- Case-Control (Odds Ratio) 1.7537 1.1014 2.7923 Cohort (Col1 Risk) 1.0021 1.0004 1.0038 Cohort (Col2 Risk) 0.5714 0.3595 0.9084 Sample Size = 20000

当没有失访时,相对危险度估计值为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

1 | 8038 | 25 | 8063

| 99.69 | 0.31 |

---------+--------+--------+

2 | 7994 | 39 | 8033

| 99.51 | 0.49 |

---------+--------+--------+

Total 16032 64 16096

Frequency Missing = 3904

Statistics for Table of cohort by id2

Statistic DF Value Prob

------------------------------------------------------

Chi-Square 1 3.1274 0.0770

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1 3.1522 0.0758

Continuity Adj. Chi-Square 1 2.7001 0.1003

Mantel-Haenszel Chi-Square 1 3.1272 0.0770

Phi Coefficient 0.0139

Contingency Coefficient 0.0139

Cramer's V 0.0139

The FREQ Procedure

Statistics for Table of cohort by id2

Estimates of the Relative Risk (Row1/Row2)

Type of Study Value 95% Confidence Limits ----------------------------------------------------------------- Case-Control (Odds Ratio) 1.5686 0.9484 2.5942 Cohort (Col1 Risk) 1.0018 0.9998 1.0037 Cohort (Col2 Risk) 0.6386 0.3869 1.0542

Effective Sample Size = 16096

Frequency Missing = 3904

当失访比例为20%,各年龄组失访比例相等时,相对危险性降到1.5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Table of cohort by id3

cohort id3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

1 | 7910 | 25 | 7935

| 99.68 | 0.32 |

---------+--------+--------+

2 | 5994 | 26 | 6020

| 99.57 | 0.43 |

---------+--------+--------+

Total 13904 51 13955

Frequency Missing = 6045

The FREQ Procedure

Statistics for Table of cohort by id3

Statistic DF Value Prob

------------------------------------------------------

Chi-Square 1 1.2832 0.2573

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1 1.2700 0.2598

Continuity Adj. Chi-Square 1 0.9824 0.3216

Mantel-Haenszel Chi-Square 1 1.2831 0.2573

Phi Coefficient 0.0096

Contingency Coefficient 0.0096

Cramer's V 0.0096

Estimates of the Relative Risk (Row1/Row2)

Type of Study Value 95% Confidence Limits ----------------------------------------------------------------- Case-Control (Odds Ratio) 1.3724 0.7918 2.3789 Cohort (Col1 Risk) 1.0012 0.9991 1.0033 Cohort (Col2 Risk) 0.7295 0.4217 1.2618

Effective Sample Size = 13955

Frequency Missing = 6045

当各年龄组失访比例不等时,相对危险度降到1.3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The FREQ Procedure

Table 1 of cohort by id2 Table 2 of cohort by id2

Controlling for age=1 Controlling for age=2

cohort id2 cohort id2

Frequency|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Row Pct | 0| 1| Total ---------+--------+--------+ ---------+--------+--------+

1 | 3210 | 8 | 3218 1 | 2423 | 4 | 2427 | 99.75 | 0.25 | | 99.84 | 0.16 |

---------+--------+--------+ ---------+--------+--------+

2 | 3235 | 9 | 3244 2 | 2384 | 8 | 2392 | 99.72 | 0.28 | | 99.67 | 0.3

3 |

---------+--------+--------+ ---------+--------+--------+

Total 6445 17 6462 Total 4807 12 4819 Frequency Missing = 1538 Frequency Missing = 1181

The FREQ Procedure

Table 3 of cohort by id2 Table 4 of cohort by id2

Controlling for age=3 Controlling for age=4

cohort id2 cohort id2

Frequency|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Row Pct | 0| 1| Total ---------+--------+--------+ ---------+--------+--------+

1 | 1609 | 5 | 1614 1 | 796 | 8 | 804 | 99.69 | 0.31 | | 99.00 | 1.00 |

---------+--------+--------+ ---------+--------+--------+

2 | 1577 | 12 | 1589 2 | 798 | 10 | 808 | 99.24 | 0.76 | | 98.76 | 1.24 |

---------+--------+--------+ ---------+--------+--------+

Total 3186 17 3203 Total 1594 18 1612 Frequency Missing = 797 Frequency Missing = 388

The FREQ Procedure

Summary Statistics for cohort by id2

Controlling for age

Cochran-Mantel-Haenszel Statistics (Based on Table Scores)

Statistic Alternative Hypothesis DF Value Prob ---------------------------------------------------------------

1 Nonzero Correlation 1 3.1263 0.0770

2 Row Mean Scores Differ 1 3.126

3 0.0770

3 General Association 1 3.1263 0.0770

Estimates of the Common Relative Risk (Row1/Row2)

Type of Study Method Value 95% Confidence Limits

-------------------------------------------------------------------------

Case-Control Mantel-Haenszel 1.5686 0.9482 2.5947

(Odds Ratio) Logit 1.5485 0.9302 2.5775

Cohort Mantel-Haenszel 1.0018 0.9998 1.0037

(Col1 Risk) Logit 1.0014 0.9996 1.0031

Cohort Mantel-Haenszel 0.6391 0.3875 1.0541

(Col2 Risk) Logit 0.6477 0.3902 1.0751

Breslow-Day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the Odds Ratios

------------------------------

Chi-Square 1.6142

DF 3

Pr > ChiSq 0.6562

Effective Sample Size = 16096

Frequency Missing = 3904

WARNING: 20% of the data are missing.

分层分析,各年龄失访比例相等时,其结果与不分层相同。

The FREQ Procedure

Table 1 of cohort by id3 Table 2 of cohort by id3

Controlling for age=1 Controlling for age=2

cohort id3 cohort id3

Frequency|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Row Pct | 0| 1| Total

---------+--------+--------+ ---------+--------+--------+

1 | 3147 | 7 | 3154 1 | 2386 | 3 | 2389

| 99.78 | 0.22 | | 99.87 | 0.13 |

---------+--------+--------+ ---------+--------+--------+

2 | 3184 | 11 | 3195 2 | 1831 | 6 | 1837

| 99.66 | 0.34 | | 99.67 | 0.33 |

---------+--------+--------+ ---------+--------+--------+ Total 6331 18 6349 Total 4217 9 4226

Frequency Missing = 1651 Frequency Missing = 1774

The FREQ Procedure

Table 3 of cohort by id3 Table 4 of cohort by id3

Controlling for age=3 Controlling for age=4

cohort id3 cohort id3

Frequency| Frequency|

Row Pct | 0| 1| Total Row Pct | 0| 1| Total

---------+--------+--------+ ---------+--------+--------+

1 | 1593 | 6 | 1599 1 | 784 | 9 | 793

| 99.62 | 0.38 | | 98.87 | 1.13 |

---------+--------+--------+ ---------+--------+--------+

2 | 785 | 7 | 792 2 | 194 | 2 | 196

| 99.12 | 0.88 | | 98.98 | 1.02 |

---------+--------+--------+ ---------+--------+--------+

Total 2378 13 2391 Total 978 11 989

Frequency Missing = 1609 Frequency Missing = 1011

The FREQ Procedure

Summary Statistics for cohort by id3

Controlling for age

Cochran-Mantel-Haenszel Statistics (Based on Table Scores)

Statistic Alternative Hypothesis DF Value Prob

---------------------------------------------------------------

1 Nonzero Correlation 1 3.7923 0.0515

2 Row Mean Scores Differ 1 3.792

3 0.0515

3 General Association 1 3.7923 0.0515

Estimates of the Common Relative Risk (Row1/Row2)

Type of Study Method Value 95% Confidence Limits

-------------------------------------------------------------------------

Case-Control Mantel-Haenszel 1.7657 0.9924 3.1416

(Odds Ratio) Logit 1.7780 0.9871 3.2026

Cohort Mantel-Haenszel 1.0020 0.9999 1.0041

(Col1 Risk) Logit 1.0018 0.9999 1.0037

Cohort Mantel-Haenszel 0.5678 0.3188 1.0113

Col2 Risk) Logit 0.5643 0.3141 1.0136

Breslow-Day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the Odds Ratios

------------------------------

Chi-Square 1.4229

DF 3

Pr > ChiSq 0.7002

Effective Sample Size = 13955

Frequency Missing = 6045

各年龄组失访比例不等时,分层分析更接近真实值。

WARNING: 30% of the data are missing.

[思考与练习的参考答案]

1.

治疗方案RR χ值 95%CI 未接受放射治疗 1.00 - - 接受X-线治疗 11.78 6.62 1.80~77.16

接受P32 治疗 14.5810.79 2.95~72.17

接受X-线 + P32 治疗 22.1716.23 4.91~100.08

2. 分层分析:总的RR=1.74,95%CI=1.490~2.033,M-Hχ2检验值

=51.03。

不分层分析:RR=2.01, 95%CI=1.70~2,37, χ2=67.829。

3. 石棉工人的肺癌死亡率随工龄增加而增高,趋势检验:χ2值=76

4.54,df=1, P<0.0001。非石棉工人的肺癌死亡率亦随工龄增加而增高,趋势检验:χ2值=384.63,df=1, P<0.0001。

[补充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归因危险度是_______。

A. 暴露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之比

B. 暴露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之差

C. 暴露人群与总人群发病率之比

D. 暴露人群与总人群发病率之差

E. 暴露人群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比例

2. 相对危险度是_______。

A. 暴露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之比

B. 暴露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之差

C. 暴露人群与总人群发病率之比

D. 暴露人群与总人群发病率之差

E. 暴露人群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比例

3. 归因危险度适用于_______。

A.描述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

B.描述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C. 描述危险因素在总人群的危害程度D.预测针对危险因素的预防效果E. 以上都不对

4. 相对危险度适用于_______。

A. 描述危险因素的公共卫生意义

B. 评价针对危险因素的预防效果

C. 描述危险因素的病因学意义

D. 说明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危害程度

E. 以上都不对

5. 以下关于疾病发生指标的陈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

A. 人时发病率是单位时间疾病平均发生频率

B. 发病概率是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发病的概率

C. 累积发病概率是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总发病概率

D. 累积发病概率是研究对象在单位时间发病概率乘积

E. 发病概率是随访期间单位时间发病概率之和

6. 以下需要做分层分析的是_______。

A. 在分析危险因素与疾病关系时存在混杂因素

B. 该混杂因素在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分布不均衡

C. 该混杂因素与疾病发生风险有关

D. 该混杂因素不是研究感兴趣的病因因素

E. 该混杂因素是待研究的危险因素

(二)A2型:每一道题以一个小案例出现,其下面都有A、B、C、

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在饮酒习惯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队列研究中,饮酒队列的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为75人/10万人年,非饮酒队列发病率为25人/10万人年。根据资料,当地相同年龄组的居民原发性高血压的年发病率为40人/10万人。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

A. 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为75/40

B. 归因危险度的估计值为75-40

C. 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为40/25

D. 归因危险度的估计值为40-25

E. 以上都不对

2. 在分析石棉暴露工人的肺结核发病率的随访研究中,有石棉暴露工人患肺结核的相对危险度为5.47,经假设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的95%置信

区间为_______。

A. 1.12~117.83

B. 0.87~14.92

C.5.48~63.55

D. 0.63~5.47

E. 1.25~5.28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 1. B 2. A 3. D 4. C 5. D 6. E

(二) 1. E 2. A

行动研究案例

附录八:行动研究案例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① 摘要: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英语教学实践的反思方法,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资料收集、理论研究与分析讨论,使教学行为朝着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本行动研究分为对Pair Work的初步研究和以帮助差生为重点的Pair Work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 行动研究; Pair Work; 控制性练习; 观察法; 访谈法 一、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关于Pair Work英语活动的初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Pair Work,即两人一组进行课堂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组织Pair Work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做得比较成功,但也常有少数同学的会话效率不高或活动失败的现象。例如,有的被一方独占话题,双方很少交换“话轮”;有的双方各行其事,“有话而无会”;有的使用母语为中介语,小声低语等。当教师请“会话未成功”小组当众会话时,也常常出现两人的对话不能连贯表达,致使会话无法继续进行。 (二)原因假设 是什么原因使得Pair Work未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预期作用呢?笔者对其试做以下假设: 1.教师示意不清 2.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3.活动安排得不合理,如时间紧、话题枯燥等。 4.其它个人因素,如两人关系、性别及性格差异等。 (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的研究过程 针对以上假设,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1)考查学生对会话活动的兴趣:是否喜欢两人一组活动? (2)考查教师示意是否清晰:会话活动前,老师是否示意清楚? (3)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水平的同学一组练习? (4)考查性格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性格的同学一组练习? (5)考查交往差异因素:你喜欢与平时相处怎样的同学一组练习? (6)考查性别差异因素:你希望与什么性别的同学一组练习? (7)自我判断:你认为哪些是两人对话活动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共90人。 调查结果: 在90份有效答卷中,77.5%的学生喜欢做Pair Work,基本肯定了会话活动的积极意义。对影响会话活动未成功原因的调查结果: (1)有79%的学生很清楚教师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可基本排除假设中关于教师示意不清的因素。 (2)有68.9%的学生对性别差异取无所谓态度,因而假设中的性别差异因素也可以排除。 ①祝珣.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基础英语教育,2005(3)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炎热的下午,我一进教室看见一群熟中的孩子,在冷气舒服的安抚中,个个呈现出满足陶醉于睡梦中的样子,看见他们睡的如此的甜美,我于心不忍叫起他们,心中充满了强烈的罪恶感,但基于身为一位教师的使命,我不得如此。孩子们在我使劲的声嘶力吼中缓缓的醒来,不耐烦的打开书本,少数一两位还趴在桌上发呆。整堂课下来,我知道除了前面几位同学外,我想大部份的同学是不清楚我在作什么的? 除了上课,我还不断的从事于调节的工作,因为我不能一次让太多的同学同时出教室去上厕所,一方面是他们在走廊谈笑的声音太大影响到别班同学的上课;另一方面是有人会躲在厕所内抽烟,所以我只好每次让两位同学离开而且限定他们回来的时间。以致于整堂课上下来,我不断的被打断我的课程,甚至于让我误以为我在这堂课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安排他们上洗手间的时间而不是教学。 我原本在这堂课中打算在课程中带入有关[生命教育]的部份话题,除了一方面可以让我的课程能够把现代与古代拉近以外,也试着让孩子们了解如果我是李商隐那么在那样的时空背景里我会怎么作?比他作的更好还是比他作的更烂?结果整堂课上下来,我只上完国学常识的部份,要提醒同学缴交的作业也没公布。虽然回想一下整堂课上课的情形尚属良好,因为至少该上的课程进度有上完,但如果在课堂上我只能照本宣科那只不过沦为一位[经师]罢了!我想我对自己的角色绝不只定为在此!但因为我必须分心掌控他们离开教室及回来的时间,导致我没办法把事先准备好合适在此融入的有关[生命教育]课程都给错过了,下回又不知道何时才有适当的时机与孩子们作分享了。 假如我重新回顾那一堂课的情形,我想大部份的同学应该都不清楚我在说什么罢?除了为了一开始唤醒他们提振士气所说的几则小笑话,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学到了多少? 令我不尽怀疑毕业之后到底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一课?在这一节课里除了学会古诗,孩子们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该知道呢?人类之所以异于万物,乃在于经验的累积,所以我相信除了课本以外,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带给他们,否则教学沦为死知识的传授,那上课又有何用?

队列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方法学问题

【摘要】队列研究在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中为ⅱ级证据,仅次于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医疗防治措施评价的重要证据来源之一。近年来开始在传统医学疗法评价中得到应用。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类型、实施步骤以及在中医药领域运用的关键方法学问题,旨在为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拓宽思路,为新方法的引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队列研究; 循证医学; 评价研究 1 队列研究的历史和概念 队列(cohort)是指具有共同经历、暴露或特征的一群人或研究组。该词起源于拉丁文cohors,字面意思是指封闭的场所中的人群,古罗马时期列队的士兵单位即构成一个队列。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最早用于研究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将一群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疾病或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研究这个(些)暴露因素与疾病或结局之间的关系。暴露是一个流行病学概念,是指人群处于某一场景之中接近或接触致病因子,致使其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暴露因素既包括危险因素和致病因素,如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同时包括保护性因素,如疫苗接种。暴露的概念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外界因素,扩大到机体内在的某种特征。队列研究中的暴露通常是指当前的暴露状态、既往暴露、将来可能的暴露或不暴露以及暴露程度不同的暴露。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将队列研究用于研究医疗防治措施,此时,暴露指具有预防保健或治疗作用的医疗措施,暴露因素成为有益的保护因素,研究的目的也从疾病发生转为治疗结局的评价。治疗性队列研究是将特定患病人群根据其是否接受某种(类)治疗措施或接受不同类别的治疗措施分为不同的亚组,然后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如病死率)或治愈率的差异。队列研究也可用于预防性措施或方案的评价。因此,近年来队列研究在国家级中医药防治效果评价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采用。 2 队列研究的方法学原理 队列研究属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事物的因果关联,即假设疾病的发生必定有其原因,而这种原因可以是病因,也可以是增加疾病发生概率的危险因素。队列研究是由因到果的研究,大多是前瞻性的。它与回顾性研究的最大区别是“因”在前,而“果”在后。 在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前,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已经存在,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必须随访一段足够的时间(通常为数年),观察疾病发生或结局的出现。而在开始回顾性队列研究前,暴露因素和结果都已经发生,研究目的是比较结果在暴露和非暴露两组人群的发生概率,如对癌症病例的调查就可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由于治疗与结局之间也属于因果关联的一种类型,因此,人们也把队列研究用于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此时,暴露是指接受的治疗措施,而结局是观察评价的效果。 2.1 队列研究的应用范畴 2.1.1 研究综合防治措施或方案的作用 由于传统医学防治疾病的模式与西方医学的对抗模式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传统医学往往采用包括药物与非药物在内的多种治疗措施,因此,它起效的作用决不是单一措施的作用,获得的效果也是综合的总体疗效。采用经典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则面临方法学和伦理学的挑战,比如,肿瘤的中医药辅助治疗。 由于受到医学伦理学的限制,在不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用队列研究来评估干预措施的疗效。例如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中国称为非典型肺炎)暴发期间,不可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中药对此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因此有研究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香港的11所医院对中药预防sars的效果进行了观察。预防组1 063名医护工作者服用中药2周,对照组36 111名医护工作者未服用中

行动研究案例

行动研究案例一 研究背景:某普通初级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一教学班共48名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项目时间: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 发现问题: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表现被动。 提出假设: 1. 听力基础差,用英语授课学生听不懂; 2. 不会用英语回答问题; 3. 爱面子,怕出错; 4. 以前没有参与习惯; 初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结果: 1.大多数学生对英语授课感觉不难(93%); 2.在自我评价中,只有5 位学生认为自己主动参与课堂,占全班人数的10.4%; 3.根据调查,只有5位学生表示他们不主动回答问题是因为怕出错。 4.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不主动回答是因为其他同学都没有举手,担心自己与众不同,被人冷落。重新认识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因为来自同伴的压力。 行动方案设计: 1. 设计专门的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更好地互相了解; 2. 活动中积极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3. 设计小组活动,开展竞赛,增进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行动计划:见3 Design a project 实施计划: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对原计划修正和调整。首先,重新设计了一些活动,因原有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现实和教材有较大的距离,新活动更贴近学生和教材。第二,有些活动因为放假等原因而取消。第七周的活动是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采用了“推测相似处”的活动方式,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了如下活动:由学生提名选定三对班里的好朋友,每对好友先确定自己的相似之处,运用“ They both…, They may both…”. 同时还组织学生故事复述,续写故事等,活跃了课堂气氛。 评价效果: 1) 课堂观摩:从观摩记录来看,学生的参与增加,气氛活跃 2) 问卷调查:7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80%的学生认为课堂活动增加了相互间的了解;85%的认为,多样的课堂活动缓解了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 3) 教师日志: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事例,尤其是以前特别不活跃的几个。教学反思: 通过数据收集,可以看出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堂参与大学生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更轻松、和谐,师生关系更融洽。但不足是,大多数活动都是口头的形式,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适当增加一些书面形式效果可能会更好。行动研究时最切合实际,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又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行动研究案例二 研究背景:长沙市一所普通初级中学高中二年纪学生一个教学班共45名学生。指教者为该班的任课教师。 项目时间:2004年3月至2004年11月 发现问题: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表现不积极,不太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提出假设:

行动研究案例

行动研究案例 ——如何提高识字效率 发现问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同时也要求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会写字800—1000个。识字量大,内容也教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有部分学生对识字没有兴趣,识字能力较差,识字量少。这些看起来小的问题,实质上却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会让孩子不爱学语文,语文能力差,很可能导致孩子一生的失败。 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结构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学生遵循规律,从自身实际出发去探究、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识字写字方法,尽快提高识字写字能力,从而实现大量识字的目的。我们一二年级语文科组开设《如何提高识字效率》小课题研究,系统的研究可以全面提升识字兴趣、识字方法、识字习惯和识字能力的综合训练课题,即“如何提高识字效率”。如果生病需要吃药,那么针对孩子识字中的“病变”,我们科组的小课题研究就是强有效的“祛病良药”。 提出假设: 1.教材难度加大,识字量增多,内容枯燥,学生觉得乏味,对学习就越来越不感兴趣。 2.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识字能力差,识字量少,不愿意动脑筋,对一些比较难的字不愿意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学习越来越感到困难,就越来越不喜欢学。 初步调查: 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综合评价大概确定一个班中识字能力强和识字能力差的学生。 调查结果: 1、每个班识字能力强的学生的比例大约是占40%,识字能力差的学生大约占30%,识字能力一般的学生大约占30%。 2、80%的识字能力差的学生对识字还是感兴趣的,这对我们开展这个课题相当有利。 3、识字能力差的学生认为识字量很大,生字枯燥乏味,遗忘快,这是他们学习识字的一个大的障碍。 重新认识问题: 教师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轻松的气氛中,自信的心态下愉快地识字。另外,我们必须让学生遵循识字规律,从自身实际出发去探究、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识字写字方法,尽快提高识字写字能力,从而实现大量识字的目的,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灵活,学得扎实。 行动方案设计: 1、学习理论,统一认识,形成新理念。 组织科组老师学习课题相关理论,充分认识识字教学与学生终身学习、工作、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识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研究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1)探索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策略; (2)摸索小学生识字能力形成的规律及特点,不断改进识字教学。 3、引导学生通过识字爱上阅读,受到文学艺术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4、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doc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选择时要考虑除了暴露因素以外,其他因素要尽量均衡。 研究因素:除了暴露因素以外,还会有混杂因素,注意必须设计进去加以分析。所研究的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结局的发生,结局可以是一因多果的。有一类特殊的效应指标,包括结局和到达结局所经历的时间两维信息,要采用生存分析和COX回归的方法。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病例组一般采用确诊的新发病例。对照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 研究因素:怀疑与所研究疾病有可能发生联系的因素。多数情况下是多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分组依据,病例的概念是广义的,病例要有明确可靠诊断。明确纳入、排除标准。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诊断性研究设计要点 确定金标准:确定有可靠的金标准 选择研究对象:包括病例、需要鉴别的人群 盲法、独立和同步比较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结果 ROC分析:评价诊断价值,寻找诊断临界点。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干预方法,应详细介绍干预方法和对照方法的具体细节。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近期、远期;计量资料、计数资料。 科学性原则:如何实现这些原则(随机、对照、盲法、均衡评价),具体如何操作,应要重点进行设计。 预后研究设计关键点 研究对象: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自然形成的干预方法)。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重点关注失访、与时间相结合的结局指标。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定性研究设计要点 常用德尔菲专家法:有数据、有过程。在医学研究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出现。 关注研究过程,重点理解好定性研究的报告规范 卫生经济评价的设计要点 在临床研究中,不要套用管理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需要与临床作用结合起来评价。 临床研究领域常用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的计算有很多停留于理论阶段,实际处理有难度时,可以采用组间均衡的原则进行处理。 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中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好坏的关键。 数据挖掘研究设计要点 数据采集: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代表性 数据预处理:规范整齐的数据是最大的问题,事先确定标准,或者事后按标准进行数据清理。 数据挖掘:不只是描述,需要借助数据挖掘工具。也不仅是统计,统计是验证假设,数据挖掘是发现规律。 分析工具:用好工具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关键。 6、简述队列研究的特点。 答:定群调查又称队列研究或前瞻性研究,常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推测某病与某个危险因素有关联。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联关系,选择两组人群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一组人群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另一组人群除了不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其他方面尽可能与前一组人群相同。通过研究两组人群发病率的差异来判定危险因素与发病有无关联关系以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9、简述设立对照应注意的问题? 答:1.组间应具有可比性 2.以人为试验对象的研究,组间对比时应考虑受试者心理因素的影响。3.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例数应尽量相当。4.自身前后对照应注意评价指标是否随时间的先后而变化。.受试对象的病理强度应适当 14、简述混杂因素的控制方法 答:(1)配对: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变量有性别、年龄、病情等。配对时应注意:①配对项目不应过多,因素越多越难找到合适的对照组。 ②不能将研究因素进行配对。 (2)分层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分层是指分层抽样选择研究对象,或将研究结果分层分析研究资料。 (3)随机化:严格的随机化方法能够消除各种影响因素在组间的分布差异,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临床试验中最为常用 (4)限制:即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人员的条件加以某种控制。在科学研究进行组间比较时,除了研究因素在组间不同外,其它因素均应完全一样。通过对某些因素的限定,以增强样本的代表性。 15、简述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答:(一)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作为受试对象:患病率高,阳性预测值高,诊断出的病人数多,试验效率提高(二)联合试验: 1、平行(并联)试验 同时进行几种诊断目的相同的诊断试验,只要其中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判断为阳性。平行试验提高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减少漏诊率,但却增加了误诊率,降低特异度。 当漏掉一个病人后果严重或再进行筛检费人力物力时,要尽量减少漏诊率,可采用此方法。 2、系列(串联)试验 进行一系列诊断目的相同诊断试验,只有所有试验结果都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系列试验可提高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减少误诊率,但增加漏诊率,降低灵敏度。当误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 摘要: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问题研究,对新课改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改变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参与”状况也有积极的启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发展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并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非参与现象学生参与 问题的背景 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校招生方式于2008年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统一招生变为电脑派位(电脑随机抽取),这样就使得我校生源质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我校是通过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招收全镇优质生源,招收的学生素质高、求知欲强、学习的自觉性强、课堂的参与度高。如今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后,学校以学生自愿报名、电脑从中随机抽取为原则进行招生。加之我校逐年扩招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业水平变得更加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这样学生参与学习就变得更不自觉了。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发展,从普及教育的现实来看,学生的“无 心向学”,导致成绩低下的问题给教师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课堂学生的“非参与”现象阻碍着普及教育发展的步伐。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许多学生来说,学习就意味着每天准时到校,坐在课室里听他们不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宿舍——课室——饭堂,在课室里就是听讲做作业,努力记住一大堆零零碎碎的知识并操习一些趣味索然的题目。所以,学生参与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与学习效果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是否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的话,学生参与是如何影响学习结果的呢?这些问题对普及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Newmann(1991)所指出,学生参与问题是现今学校教育之核心。 分析问题 1、教师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跟不上课改的步伐。 课堂教师经常关注的现象教师的观念 1、学生上课不积极发言学生都应该积极发言 2、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都应该有学习兴趣 3、学生上课不积极思考问题学生都应该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一、问题与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教师所教授内容被学生所接受的效率和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行动能帮助老师提升课堂气氛呢?由此我设想通过对一篇课文《坐井观天》的不同教学行动的解剖,来发现促使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师教学行动上的因素。 二、设计与实施(因为条件所限,自己模拟担任教师,找同学模拟学生) 1、课例所选课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坐井观天》 2、执教者自己 3、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 A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不可以坐井观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难点是寓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简记):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 ①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②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共说了几次话?是在什么地方说话?每次说话的内容是什么? ③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a. 第一次

对话: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小鸟怎么回答? b. 第二次对话: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小鸟是真的说大话吗?为什么? c. 第三次对话:青蛙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劝青蛙做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劝他? d. 在理解三次对话的意思时,指导学生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④朗读全文,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⑤教学生字。 (2)教学设计 B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从这则寓言中明白的道理或受到的启发;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并记住这个成语;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寓”、“则”、“际”三个生字,并会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朗读好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难点是感知课文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青蛙和小鸟的画片与头饰、小黑板。 教学思路(简记): ①快乐入题,板书课题。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井”,然后在“井” 里贴上一只大青蛙的图片,借此入题。 ②指导学生读熟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顺。 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三次对话。读出语气和停顿,读出感情。

教学指导行动研究案例

精心整理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案例1:自然课老师的行动研究 某小学五年级自然课王老师,自开学以来,经过两次月考后,发现其班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他运用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所在,并改善学生学习情况。其实施步骤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方案。 案例2 一所小学的领导认为,究竟怎样的课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许多教师模糊不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导致素质教育教学行为的缺失,进而阻碍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开展“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他们设想,通过对一篇课文的不同教学行动的解剖,让教师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轨迹,以达到澄清教师认识上的模糊性,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设计和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力争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所突破和创新。

为此,他们特选课文《坐井观天》(寓言),让一位有9年教龄的市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执教。他们首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备课,设计了两套教学方案,然后再让这位教师在某实验小学二(1)班和二(2)班(普通平行班),用两种教法教学。同时,他们组织教师观摩、教师讨论、评课,对两种教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其中部分结果是: (1)对比两种教学行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 (1)教学a所代表的是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从教学设计来看,是从课文的开头讲到结尾,没有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从教学活动形式来看,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静坐接受;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注重内容的理解分析,强迫学生接受教参规定的内容;从教学关系来看,师生是“授—受”关系,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权,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心理负担沉重,机械地按“师嘱”学习,学习的效率不高。教学b打破了传统的“逐段串讲、繁琐分析”的教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案例1:自然课老师的行动研究 某小学五年级自然课王老师,自开学以来,经过两次月考后,发现其班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他运用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所在,并改善学生学习情况。其实施步骤如下: (1)发现问题----王老师发现其班上学生两次月考下来,自然科成绩的表现不佳,因此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 (2)确定问题----他开始分析有关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请教同年级其他自然科老师,并经仔细观察,确定了“如何增进学生学习自然兴趣”为最重要问题。 (3)文献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后,便开始深入和广泛地搜集与增进学生兴趣有关的文献。 (4)拟定计划----根据文献及问题分析,王老师决定以调查研究法来进行对班上学习兴趣的研究。他想自编一套评量学生的“自然科兴趣量表”。 (5)搜集资料----王老师根据研究设计,对其学生进行测验。最后将此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对自然科兴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上课缺乏实验、讨论、同时户外观察活动也太少。 (6)设立假设----根据研究结果,王老师推出行动假设----即每周进行两节实验,一节讨论,每二周有一次户外活动。 (7)实施行动方案----根据假设,王老师便开始进行新的自然科学教学活动。 (8)评鉴实施结果----实施新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验的成效是否有增进。 (9)修正方案与再实施----如果评鉴结果有效,则继续原实施的行动方案,否则必须再分析与诊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修正行动方案。 案例2:a、b两套教学方案的比较研究 一所小学的领导认为,究竟怎样的课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许多教师模糊不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导致素质教育教学行为的缺失,进而阻碍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开展“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他们设想,通过对一篇课文的不同教学行动的解剖,让教师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轨迹,以达到澄清教师认识上的模糊性,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设计和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力争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所突破和创新。 为此,他们特选课文《坐井观天》(寓言),让一位有9年教龄的市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执教。他们首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备课,设计了两套教学方案,然后再让这位教师在某实验小学二(1)班和二(2)班(普通平行班),用两种教法教学。同时,他们组织教师观摩、教师讨论、评课,对两种教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其中部分结果是: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性评价 一、背景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低年级的语文老师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刺激性激励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三、案例分析 上语文课时,从课始到课尾,无论学生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我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说得真好!”“真不错”!“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我甚至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是慢慢地,我却发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听别人的发言。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在下一节课上,我决定对孩子们的评价分个等级,那些有精彩的语言、有价值的回答、有自己独特思考的孩子,我会给他们发一面小红旗,回答一般的,我会给予语言上的肯定或建议。“刚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呢?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这话犹如给了孩子门一剂兴奋剂,一双双的小手举得老高,当我点到一个孩子站起来读的时候,确实读得不错,看来这种方式已初见成效了!可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又不明显了。以后我不在刻意地去评价,如:《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没有去过多的评价甚至没有评价。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关于行动研究案例的分析

关于行动研究案例的分析 0811100017 教育系08教育1班李政 案例:尊重,让成长不再孤独 教科书中阐明,“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行动研究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但从定义上看,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的实质: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校,班级)、与特定问题相联系(学生早恋及教师处理学生类似问题的方法)、功能性干预(找学生谈话,或是用其它各种方式宣传相关知识)、检验效果(案例中后期的反思)等。可以说,这个案例是个典型的行动研究的案例,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从“行动研究”的特点、行动研究的环节等方面具体分析这个案例。 从行动研究的特点来分析 行动研究具有情境性(情境性旨在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逐步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又不断的通过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手段监视调整的效果,以基于这些反馈来对教学进行调整),在这个案例中,作为授课老师的“我”为了弄清楚真相,通过看日记,与当事人进行信件沟通以及后期的面对面的沟通来了解事情的详细情况,进而采取道歉,开班会,联合其他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办讲座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来观察改革的效果。 行动研究具有合作性。(合作性是指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常常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个课题),这个案例就是由班主任和授课老师乃至到最后发动全年级的老师一起进行的行动研究。这些老师从不同的方面,通力合作,打通每一个问题的关节。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并一起践行。 行动研究具有参与性。(各个成员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研究的实施中,而不是被试)案例中老师是主动引导刘阳和宋俊辉说出事情的真相。老师也是采取了合适的方式,平等的对待每个当事人,使每位参与到这个事件中的人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被动,而是扮演着主动参与,并协助老师完成相关调查的角色。 行动研究具有自我评价性。(即对调整方案以及实际干预进行评价和反思)案例中,作者深刻的反思了整个事情以及实施了改革后的变化。得出了“难道不正是由于我们老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他们的早恋现象讳莫如深,甚至谈“恋”色变,从而贻误了对他们的青春期教育”的结论,从而呼吁所有的老师都来理解和尊重学生。 从行动研究的过程来分析 行动研究一般来说要经过以下8个过程 1.从日常的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 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 的问题 4.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 5.选择研究程序,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 等、 6.选择评价方法

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行动研究计划 Ⅰ. Identifying a problem (Previously) 发现问题: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Possible reasons (in fact, assumptions): 1、教学设计环节不够严密,给学生跑神的余地 2、内容不够吸引学生,太简单或者太难,让学生没有兴趣 3、上课时关注学生不够,没有提醒那些跑神的学生 4、课堂内容太多,学生思维记忆压力太大,不能长久集中注意力,需要适当休息 Why am I so much concerned about this issue (still true of me, I’m still concerned with this problem?)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老师课下的设计是为了课上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引导,引导他们学习,解答他们的问题。如果学生上课都没有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就是没有跟得上老师的思路,那课就白上了,可能还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因为学生下课还要重新自学一遍,甚至还要课外补习或者请家教什么的。因此,我认为,课堂上能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很关键的问题。 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在课堂中,怎样改进课堂设计,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们更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初步调查(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数据收集工具(data collection) 问卷、访谈 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 1、调查问卷封闭式问题---Excel 定量数据分析(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2、访谈和开放式问题---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coding and demoing) 数据分析结果(research results): 1、学生反映上课时有时不明白在干什么,就开小差 2、课堂内容太简单,觉得没有必要听 3、有时候一个环节跟不上,后面就很难跟上,因此就干点自己的事情 Ⅱ. Re-identifying the problems 重新确定问题(re-identify problems): 学生能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参与课堂活动是由于: 1、内容不够丰富,对有的同学来说觉得没有意思,太容易,没有必要听 2、有时候指令不清楚,没能告诉学生究竟这个时候要干什么,学生就开始闲聊或者开小

17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第十七章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要求] 了解:队列研究的设计及需注意的问题;队列研究的样本含量估计。熟悉:熟悉相对危险度的假设检验方法;M-H分层分析方法及其趋势检验方法; 熟悉暴露人年的计算。 掌握:掌握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的意义、计算及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掌握人时发病率、发病概率和累计发病概率的意义、区别与估计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队列研究是对不同暴露水平的对象进行追踪观察,确定其疾病发生情况, 从而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对危险度是暴露人群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的比值,表示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病风险是非暴露人群发病风险的多少倍,它反映了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程度。 归因危险度表示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病风险与非暴露人群发病风险相比较的绝对差值,反映暴露危险因素造成发病增加的绝对量。 二、队列研究有以下几种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3.临床病例的随访研究 三、计算 相对危险度:0 1 P P RR = ∧ 归因危险度: 01P P AR ?=∧ 四、应用 相对危险度主要具有流行病学和病因学方面的意义,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病因关联。 归因危险度具有更多的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它提示如果疾病控制部门消除了该危险因素,发病率下降的比率会是多少。 五、队列研究设计的注意问题: 1.暴露人群的选择 2.对照人群的选择 3.终结指标的选择 4.样本含量的估计 第二节 疾病发生指标的估计 一、基本概念 暴露人年:随访1个研究对象满1年则为1个暴露人年,是估计发病率基数的计量单位。

行动研究法案例

“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描写能力”行动研究案例 研究对象:四年二班学生 背景: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描写能力很差,文章写得很无味,于是打算从语言描写入手,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于是设计一堂作文练习课。 本课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作文历来是大多数学生学语文最怕的东西,许多学生把作文看得很神秘,平时说话讲故事口齿伶俐、滔滔不绝,一旦写起作文来,就枯燥无味,语无伦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作文只局限于叙述,不擅长描写,缺少必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怎样让学生的文思流畅起来,让语文味借一双有力的翅膀在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中飞翔,语言描写就是一个好的突破口。针对于此,黄老师安排设计了本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语言描写的相关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爱思、善用语言描写表情达意的精神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流程 1、导入:不久前,教师布置了一篇小作文,我们来看一下题目: 情境:假设,星期天,你想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你的想法和父母的意愿发生了冲突,会发生什么呢?请写一段对话描写(学生展示小作文,全班讨论。) 老师小结:从刚才的展示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否生动具体,个性化,如何使语言描写个性化?让人物活起来呢? 2、语言描写练习: 请同学到黑板写“说”的四种形式: 说话人在前:某某说:“……。” 说话人在中:“……。”某某说,“……。” 说话人在后:“……。”某某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