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全册教案学案

文化生活全册教案学案

《文化生活》全册教案、学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主题探究

走近文化产业关注文化消费

——“本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活动

活动背景

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

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

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

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

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

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

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

化产业集团。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

化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

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

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

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有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当前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等文化消

费支出的比重一路上扬,居民文化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据统计,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美

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己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产生了

显著的拉动作用。专家认为,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提出

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背景三:随着文化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比重的增加,对文化消费.需要加强引导。目前文化

消费依然存有不少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家庭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在许多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

“物质建设”占绝对优势,“精神建设”少得可怜。(2)文化消费的品位有待提高。目前,儿童图书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2.2 文化塑造人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重点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那么,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呢?当然,我们这里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不断丰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圣诞节调查)、参加兴趣小组(天文、文学社)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2.空前繁荣的,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和,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请回忆你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你是靠什么样的精神信念走过来的? 2.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回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 例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此刻,全中国的人们借力奥运,向全世界喊出响亮的口号,升腾起一个共同的声音:未来在我手中,我能,我拥有!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 举例分析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例如:人的素质提高-就业层次就高-贡献相对较大-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 (1)纵向理解(动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例如:终身学习的概念 (2)横向理解(静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例如:培养综合性人才 3.优秀文化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 知识归纳 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传统文化备课 五年级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3)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4)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4) 第1课《声律启蒙》(一) (4) 第2课《声律启蒙》(二) (5) 第3课《声律启蒙》(三) (6) 第4课、《笠翁对韵》 (6)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7) 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 (7) 第6课、《古诗两首》 (9) 第7课诗词两首 (10) 第8课诗词两首 (11)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12) 第9课对联 (12) 第10课谜语 (13) 第11课谚语与歇后语 (14) 第四单元古代都城 (16) 第12课北京 (16) 第13课西安 (18) 第14课杭州 (19) 第15课南京 (20) 第17课茶 (21) 教学进程设计 (21) 第18课酒文化 (22) 第 19课四大菜系 (24) 第 20课古诗两首 (24) 第21课诗词两首 (26) 第22课诗词两首 (27) 第24课京剧 (28) 第25课昆曲 (29) 第26课山东地方戏 (30) 第27课魏征 (32) 第28课包拯 (32) 第29课文天祥 (33) 第30课林则徐 (34) 第31课康有为 (35) 第32课祖冲之 (36) 第33课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7) 第34课四大发明 (38)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再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二、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九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丛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教学措施: 1 传统文化旨在培养血神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 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现在社会,多少年来,所有的学校都在大会小会的谈德育,但还不时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抽烟、喝酒、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甚至侮辱教师等等。看来如何理解、实施道德教育,怎样使道德教育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道德 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经》)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人类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和,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顺从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由此可见,道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与幸福 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规律。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事物繁荣昌盛。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又是息息相关的。 三、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人有两面性,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普遍的人性中,善与恶共存。一个人要行善,则必须约束自己的恶念,要吃苦、付出,还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只要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堕落。放纵当然比约束更容易,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负的因素;其根本途径在于从“心”做起,应回归到正心、诚意、提升道德修养的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其精华代代相传。 “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重视个人修养,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有益于激发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负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好素材。 四、用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是无所不在的,是活泼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呆滞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借助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能够把她准确、实在、生动的表现出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话题导入: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将从“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情景导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艺术表演。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镜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画面)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化“万花筒”,体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板书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板书:一、文化“万花筒”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神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例如:图一:古代仕女图,非洲狮面人。图二:巡逻兵飞行表演,雅尔音乐会,法国印象图画展,芭蕾舞团 问题探究 1.从空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 2.从时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学,对比分析这几幅图片的特点并作初步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分析:从空间上看,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从时间上看,有古代的和现代的 教师提问:再来环顾我们的生活,同学们亲身参与过什么的文化生活? 学生回答: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教师提问:我们湛江特有的红土文化,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学生回答:端午节赛龙舟。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以寇准、李纲、苏东坡、汤显祖等为代表的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十贤祠、浚元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等。 红土文化:雷州半岛人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活,即创造了雷州半岛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一“红土文化”。 教师总结:通过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体味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齐声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板书: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师:通过分析对比,同学们还能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文化艺术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文化生活各具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此点如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教师要适当引导、启发) 板书:2.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练习: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bcef ) A个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b参加学校运动会c参加演讲会d购买蔬菜水果 e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时装表演队f浏览网站,领略各地风土人情g 某国议员竞选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再分类. (过渡)师:我们刚才谈论了不少关于文化生活方面的话题,那么,到底什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学案教案

第五课学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2、理解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知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学习重难点】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课前预习】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原因:A、社会实践的要求 B、社会实践提供的条件。(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推动,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既表现为推动。 (2)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 4、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5、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的主体。 【问题探究】 1、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创新? 【自我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2.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人的艺术素质的发展 B.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推出完全崭新的文化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多选)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中,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表述是 A.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传播中交流,在全盘继承中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 D.文化继承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论述题 6.央视曾做过电视剧播出市场调查,发现观众对《亮剑》、《乔家大院》、《刘老根》《闯关东》这样反映城市、农村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剧非常感兴趣。但是,真正反映当今现实生活的城市与农村题材的现代剧精品,依然是紧俏货。 “跟风过热、选题不新、艺术处理较浅必然导致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精品太少。”有学者说:“目前大多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与程度整体上滞后于现实生活,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所以也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而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2)如果你是一位文艺工作者,你认为如们从根工上摆脱这种困境?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及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进行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宋代(元代)的总体印象。”展示课题,直观浏览宋元生活场景图片;阅读教材P111,了解宋元社会生活概况,并概括出教材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阶层2、日常生活3、节日活动4、都市娱乐。) (二)宋元社会生活。讨论探究案例: (三)故事A :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庆祝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四个女婿以桌上酒菜为题,劝说老员外去自己家里住。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二女婿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从四位女婿的话中,分析他们分别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哪一类。老员外会喜欢哪一个女婿,为什么呢? 故事B :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边大声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边向爹拜年。故事反映了农村哪些风俗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 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2.文化对人的素质形成的作用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序: 1.文科学习的基本要求 (1)上课听的同时必须要参与活动,文科的学习在理解,只有参与才能体会,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学习,尤其如此。我期末在评价各位的成绩时会加入课堂参与分(10分)。 (2)多积累一些社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新闻,特别是对所有公民都有启发意义或是教育意义的现象,请准备一本本子记录,并留有适当的空间作分析记录,要求一个星期记录2个事例。 (3)知识的记忆是基本条件。政治课的学习必须注意平时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这是学习和运用的基础。 (4)练习是必须的,基本要求是同步完成《学习与评价》,并自己准备一本同步的框题练习册,保证足够的练习量。 2.《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视频播放“福娃”动画片。你知道“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五个“福娃”中,头顶波涛文样的鱼娃“贝贝”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因为水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积聚”,传递的祝福是盛世繁荣;熊猫“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火娃“欢欢”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它身手

最新版政治高考复习资料-文化生活全册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全章概述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体味文化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程学习 1.1 体味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