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稀有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稀有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益生菌的个惊人事实

益生菌的20个惊人事实 1. 益生菌成为我们身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一般人的大脑重量约3磅,一个健康的人体将有超过3.5磅的益生菌和生物体(根据凯西亚当斯博士的事实,我们的心重量只有0.7磅,我们的肝脏重约4磅。 2. 超过10倍细胞数的益生菌在我们身体里面。一个健康的人,有超过10-30兆益生菌和酵母,而只有1兆个细胞在我们的身体。据玛丽艾伦桑德斯,如果在我们的身体里的细菌被裁减首尾相连,他们将环绕地球的2.5倍。 3. 益生菌市场是巨大的。在过去的十年,有超过500种益生菌食品及饮料产品已经推出。而这些数字预计将继续增长,因为只有全面的健康治疗将变得更加普遍。 4.益生菌活在我们的整个身体里面。最大数量的益生菌住在结肠,但也有数十亿住在口腔、鼻腔、食道、牙龈的周围,在我们胸膜腔的口袋(肺的周围)。它们住在我们的胃、我们的肠道内、阴道、直肠周围。在关节、腋窝下、在脚趾甲、脚趾间、尿路、尿路内和许多其他地方! 5. 盲肠也不是一无是处 - 其中孕育益生菌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体被病原体攻击下,阑尾会释放益生菌,将完美地对付特定类型的入侵者。当人体感染时,阑尾释放他们进入盲肠。 6. 益生菌对抗癌症、感冒和便秘听到益生菌可减少便秘,它可能不会令你感到惊讶(意大利,Amenta 等 2006)。但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的是,益生菌对癌症也会发挥作用。他们已被证明刺激生产

抗癌的化学品(Hatakka 等 2008)。在东京益生菌、干酪乳杆菌,也被证明,可以减少患膀胱癌的风险,这取决于频率和剂量(大桥等 2002)。许多益生菌已被证明对抗病毒,如感冒、流感、轮状病毒、疱疹和溃疡。在新德里,100个2-5岁儿童分别给予 L.acidophilus 6个月。这些儿童的感冒,流感,腹泻和发烧发病率少于安慰剂组(萨仁山等 2002)。 7. 食用益生菌已知有超过100个优点据由凯西亚当博士着作的' 益生菌'这本书,补充益生菌有超过100种效益。数以百计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益生菌赋予不同的健康益处。8. 益生菌负责我们70%的免疫反应据亚当斯凯西博士,益生菌发挥我们在70-80%的免疫反应作用。益生菌刺激了从 T细胞巨噬细胞。益生菌还能激活细胞因子和吞噬细胞来协调免疫反应。 9. 益生菌生产抗生素化学品在'益生菌'书中,《保护免受感染》,凯西阿达玛斯写道:“为了防止病原体,‘益生菌’将产生一定数量的天然抗生素,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 此外,这些物质可以完全调整抗生素以杀死入侵的病原体。而如果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益生菌会改变策略,并产生一个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的化学物质。 益生菌这个动态策略对比我们的静态方法,口服抗生素必须每隔数年淘汰(如病原体进化成抗药性)。虽然我们也许能够继续发现新的抗生素药物,但自然会一直赢在前面。细菌会永远发展出抗药性。这说明了一个事实,细菌甚至可以生存在核废料里面!

益生菌知识篇

益生菌知识篇 每当说起细菌,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甚至有人会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731细菌部队”,然后敬而远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细菌并不都是有害的,在一个成人体内约有100万亿个细菌,在这些细菌中,有益菌群与有害菌群的数量维系着人体微生态的平衡。也就是说,一些有益菌不仅对人体无害,还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帮助人们远离很多疾病的困扰。 它是益生菌 益生菌源于希腊语,其意思是“有益于生命”。早在1965年,益生菌的概念由里尔和斯弟威尔这两位科学家提出,但当时仅用于描述那些能够支持微生物生长的物质。1974年益生菌的概念由帕克作为“有益健康且自然存在的微生物”被提出。直到1987年,英国的罗伊·富勒博士才给出益生菌较完整的定义:“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喂养补充剂,通过改善宿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从而对宿主动物产生有益的效果。”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们给益生菌的定义为:“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它会赋予宿主某种健康益处。”2002年,欧洲食品和饲料菌种协会(EFFCA)给益生菌定义作了如下修正:“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通过给予(摄入)充足的数量,对宿主产生一种或多种特殊且经临床论证的功能性健康益处。” 益生菌的由来 据考证,乳酸发酵类的食品在远古人类的日常饮食中就已经出现了。早期人类就已经懂得食用发酵食品,这比人类懂得如何使用火的时间还要早。 早在公元前200年,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希腊就用有益于人体的乳酸菌制成发酵食品。因为乳酸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所以当时用自然发酵奶制造游牧民族的上等食品。古埃及的壁画上就有挤牛奶的的场景,及相关的文字记载,当时有一种叫做“生命”的强酸性乳饮料。古巴比伦游牧民族也用家畜的奶做成发酵乳饮料用来增强体质。古代的中东和近东都有食用发酵乳的习惯,并用发酵乳来治疗胃肠疾病。 在1008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酸奶作坊。 公元12世纪,成吉思汗的军队就已将马奶和牛奶作为日常饮品。士兵们在出征前先将马奶和牛奶制成乳饼放入皮囊中,再将皮囊中注满水。这样在远征的途中乳饼就会发酵,这种发酵乳是蒙古军队的中重要饮品。 到了16世纪中叶,发酵乳酪渐渐成为一些民族的传统食品。在我国,酸奶的历史也很悠久。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酸奶的做法:“牛羊乳皆得作,煎乳四五沸便止,以娟袋滤入瓦罐中,其酪暖如人体,熟乳一升用香酪半匙,痛搅令散泻,明旦酪成。”古人虽然能够制出酸乳饮品,但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只是凭经验制作。 1665年,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微生物;1857年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描述了乳酸菌;1899年蒂赛报道了双歧杆菌;1900年毛洛鉴定了嗜酸乳杆菌。1905年梅契尼科夫出版了《The Prolongation of Life》一书,他在保加利亚旅行时惊奇地发现那里很多人都可以健康地活到100岁甚至更长。于是,他向一位叫玛利亚的百岁老人请教养生之道。这位老人大半生都在保加利亚南部的孟奇洛维斯特度过,她并不知道真正使她长寿的原因。梅契尼科夫通过与老人的深入沟通了解到,她一直食用乳制品尤其是酸奶。于是,他通过对这一地区人们饮食习惯的研究发现,这些长寿的人都有经常饮用发酵牛奶的习惯。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肠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身体的健康。人类的肠道里本来有许多的腐败菌,会产生各种毒素使人生病,缩短人的寿命。如果每天食用酸奶,酸奶中的“好细菌”会

放线菌抗生素的发酵及目的产物的提取实验报告要点

放线菌抗生素的发酵及目的产物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掌握土壤中分离抗生素及培养方法 2、了解和掌握种子制备和摇瓶发酵技术和方法 3、了解抗生素发酵的一般规律和代谢调控理论 4、了解小型发酵罐的基本结构 5、熟悉掌握小型发酵罐的使用方法和保养 6.掌握抗生素生物效价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7. 掌握管碟法测定抗生素生物效价相关的操作方法。 8.掌握放线菌次级代谢物的初步纯化及牛津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①发酵罐是进行液体发酵的特殊设备。生产上使用的发酵罐容积大,均用钢板或不锈钢板制成;供实验室使用的小型发酵罐,其容积可从约lL至数百升或稍大些。一般来说,5L以下是用耐压玻璃制作罐体,5L以上用不锈钢板或钢板制作罐体。发酵罐配备有控制器和各种电极,可以自动地调控试验所需要的培养条件,是微生物学、遗传工程、医药工业等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设备。 ②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转基因工程菌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③放线菌发酵结束后,次级代谢物可能与菌体结合,工业上常采用草酸或磷酸等酸化剂处理,释放与菌体结合的次级代谢物,并采用加热发酵液70 ℃,2 min使蛋白凝固,所得酸性滤液,在经碱处理,进一步去除蛋白。 抗生素的效价常采用微生物学方法测定,它是利用抗生素对特定的微生物具有抗菌活性的原理来测定抗生素效价的方法,如管碟法。管碟法是目前抗生素效价测定的国际通用方法,我国药典也采用此法。管碟法是根据抗生素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中的扩散渗透作用,比较标准品和检品两者对试验菌的抑菌圈大小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管碟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含有高度敏感性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放置小钢管(内径6.0±0.l mm,外径8.0±0.l mm,高10±0. lmm),管内放人标准品和检品的溶液,经16~18小时恒温培养,当抗生素在菌层培养基中扩散时,会形成抗生素浓度由高到低的自然梯度,即扩散中心浓度高而边缘浓度低。因此,当抗生素浓度达到或高于MIC(最低抑制浓度)时,试验菌就被抑制而不能繁殖,从而呈现透明的无菌生长的区域,常呈圆形,称为抑菌圈。根据扩散定律的推导,抗生素总量的对数值与抑菌圈直径的平方成线性关系,比较抗生素标准品与检品的抑菌圈大小,可计算出抗生素的效价。 常用的管碟法有:一剂量法、二剂量法、三剂量法。后二法已经列入药典。二剂量法系将抗生素标准品和供试品各稀释成一定浓度比

细菌素作为抗生素和益生菌的双重身份

variety of ailments, including infections of mucosal surfaces such as the vagina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However, with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hese traditional therapies diminished (Bengmark 2001; Meier and Steuerwald 2005). Today, with the efficacy of antibiotics waning and a dramatic resu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physicians, researchers, and the public are reconsidering the possible role of probiotics as an alternative to supplement existing antibiotic-dominated therapies (Saavedra 2001; Senok et al. 2005). Over the past 15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research on probiotic bacteria and a rapidly growing commercial interest in the use of probiotic bacteria in food, medicine, and as supplements (Morelli 2002; Scarpellini et al. 2008).A variety of probiotic bacteria have been targeted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s. Examples include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Carr et al. 2002), Bifidobacteria (Picard et al. 2005),Saccharomyces (Czerucka et al. 2007), enterics (Sartor 2003), and streptococci (Meurman and Stamatova 2007). Potential PB species differ in terms of their bioavailability, metabolic activity, and mode of action. However, to be used in host-associated activities, they all must be non-pathogenic and non-toxic. In addition, PB must survive the transition to the target niche and then persist, serving to protect the host against infection b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Klaenhammer and Kullen 1999).Antimicrobial activity is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PB to competitively exclude or inhibit invading bacteria (Carr et al. 2002; Roos and Holm 2002). Some do so by secreting non-specific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such as short-chain fatty acids (Carr et al. 2002) or hydrogen peroxide (Eschenbach et al. 1989), while others produce toxins with very narrow killing ranges, such as bacteriocins, bacteriocin-like inhibitory substances (BLIS), and bacteriophages (Smith et al. 2007; Tagg and Dierksen 2003).Short-chain fatty acids such as formic, acetic, propionic, butyric, and lactic acids are produced during the anaerobic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and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decreasing pH. The microbial growth inhibition by organics may be due to the ability of these acids to pass across the cell membranes, dissociate in the more alkaline environment of the cells interior, and acidify the cytoplasm (Kashket 1987). Alternatively, the fermentation acid anion accumulation may cause osmotic stress (Diez-Gonzalez and Russell 1997). In microbial fermentor systems,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pH (5.5–6.5) resulted in a shif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ota community from Roseburia and Eubacterium rectale at the lower pH to Bacteroides domination at the higher pH (Walker et al. 200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acteroides species were able to outcompete other bacteria for the soluble carbohydrates, whereas at the lower pH, other bacterial groups were better able to compete for these substrates (Louis et al. 2007). The inhibition of another group, the enterobacteria, at acidic pH was already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ending to limit the populations of certain gut pathogens (Diez-Gonzalez 2007). While production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has been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factor allowing lactic acid bacteria to dominate mucosal ecosystems, such as the vagina, more recent data suggest that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by lactobacilli species may be more relevant than acid production (Aslim and Kilic 2006; Kaewsrichan et al. 2006). Various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pecific strains of lactobacilli inhibit the growth of bacterial species causing vaginal infection by producing hydrogen peroxide (Falagas et al. 2007). Bacteriophages are highly specific and can be active against a single strain of bacteria. Therefore, using bacteriophage against infecting strains was suggested as a means to control undesirable bacterial species in mucosal systems (Joerger 2003). This approach was first developed early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showed much promise; however, it also aroused much controversy and concern. Consequently, recent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in vivo use of NIH-PA Author Manuscript NIH-PA Author Manuscript NIH-PA Author Manuscript

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分类,抗生素的危害及益生菌与抗生素的关系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益生菌与抗生素的关系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并大规模使用的抗生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青霉素大量生产。1943年,已有足够青霉素治疗伤兵;1950年,产量可满足全世界需求。青霉素的发现与研究成功,成为医学史的一项奇迹,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从那以后,从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中发现了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现在即使不依赖微生物也能通过化学的手段合成抗生素。抗生素研究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https://www.360docs.net/doc/e14187488.html, 系统化的阶段,还建立了大规模的抗生素制药工业。金霉素(1947年)、氯霉素(1948年)、土霉素(1950年)、制霉菌素(1950年)、红霉素(1952年)、卡那霉素(1958年)等陆续被发现。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20世纪60~8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面对细菌,人类似乎一下子拥有了大批武器。遇到很多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医生们大都不假思索地注射青霉素,效果显著。青霉素刚投入使用的时候,一天用100个、200个单位就很有效了,后来使用剂量明显上升,再后来,即使剂量上升药效也很差。到了今天,即使是治疗普通的呼吸道炎症,一袋注射用生理盐水(250毫升)中需加入青霉素剂量为1 000万个单位——用量上升了几十万倍。“不是青霉素不好了,是敌人变得越来越狡猾、强大了。”曾经遥远的“超级细菌”现在已经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极度接近。如今“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耐药性越强,意味着感染率和死亡率越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中国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人的10倍。https://www.360docs.net/doc/e14187488.html, 益生菌挽救抗生素惹来的祸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是没有疗效的。而且,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非细菌性炎症,会杀死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不仅对疾病无益,还会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益生菌(probiotics)这个词源自希腊语,其中“pro-”表示“有益于”,“biotics”表示“生命”,所以在字面上该词可解释为“有益于生命”。直到1987年,“当代益生菌之父”——英国学者罗伊·福勒博士(Dr. Roy Fuller)对益生菌给出较完整的定义: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喂养补充剂(制剂),通过改进服用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从而对服用者产生有益的效果。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时间:2014-06-30 来源:深度热点作者:bio149 近日,很多家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孩子打了抗生素后要不要补益生菌孩子吃了益生菌能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吗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抗生素后,最好要补充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强免疫力;而有的家长则认为,用了抗生素后不能补益生菌,那样的话会影响抗生素的药效;还有一部分家长持观望态度,究竟补还是不补如果补,怎么补才有用针对广大家长的这一系列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彭鑫博士,现将采访记录整理如下,让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解答的吧! 我们在用抗生素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哪些问题 抗生素,中国人习惯叫“消炎药”,人们只要有点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粒和输上几天液。我们都知道,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用后,见效快、疗程短、能快速缩短生病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但与此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彭鑫博士介绍说,抗生素与其他普通药不同,在服用的时候有严格科学的方法,如果服用不当,会催生抗生素耐药性。抗药性,是指因不当使用抗生素,使抗生素在体内再也无法发挥对抗细菌的效力。身体产生抗药性后,日后小小的发炎使用一般抗生素都可能治不好,以前得了感冒吃药一星期就痊愈的症状,现在可能要拖到一两个月还迟迟治不好,甚至变成无药可医的状况。 此外,抗生素随着对抗细菌的等级也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明明第一代抗生素可以解决的却用第三代的抗生素,或是两三种不同代的抗生素连番使用,都很可能造成日后抗生素的无效。如今一个个“超级细菌”的诞生,正是滥用和错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催生出来的。 抗生素不同于其他普通药品,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硝咪唑类,如甲硝唑等。滥用和错用都会产生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科学严格地遵守抗生素的服用方法。 我国是抗生素滥用大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高耐药性的细菌的不断涌现,使普通中国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

放线菌与诺卡菌范文

放线菌与诺卡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述微生物中哪种不是原核细胞型 A.钩端螺旋体 B.沙眼衣原体 C.衣氏放线菌 D.肺炎支原体 E.白色念珠菌 2.下述哪不是依色列放线菌的特性 A.在组织病灶中可出现硫磺样颗粒 B.可导致口腔内感染 C. 属于真核细胞型 微生物 D.抗生素治疗有效 E.机体对放线菌的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 3.衣氏放线菌感染的最常见部位是 A.肠道 B.中枢神经系统 C.面颈部软组织 D.胸膜 E.泌尿道 4.放线菌在机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是 A.硫磺样颗粒 B.细菌L型 C.荷包蛋样菌落 D.黑色菌落 E.绒毛样菌落 5.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能产生粘性很强的物质,种物质是 A. 6-去氧太洛糖 B.荚膜 C.普通菌毛 D.顶端结构 E.鞭毛 6.放线菌生长时,对气体的要求是 A.专性需氧 B.专性厌氧 C.需加30%C02 D.微需氧或厌氧 E.兼性厌氧 7.诺卡菌属引起的感染多为 A.内源性感染 B.蚊虫叮咬感染 C.动物的咬伤 D.外源性感染 E.接触感染 8.诺卡菌广泛存在于 A .口腔 B.土壤 C.皮肤 D.肠道 E.水 9.分离放线菌应使用 A.沙保培养基 B.罗氏培养基 C.碱性蛋白胨水培养基 D.BCYE培养基 E.S-S琼脂 10.下述对放线菌正确的描述为 A.多数可致人类疾病 B.多以分裂方式繁殖、有菌丝 C.形成菌丝及孢子的真核生物 D.必须在活的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 E.感染细胞内可形成包涵体 11.放线菌感染的病变部位可见 A.异染颗粒 B.质粒 C.硫磺样颗粒 D.内含颗粒 E.营养颗粒 12.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好发部位为颈部和颜面部的病原体是 A.衣原体 B.真菌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13.关于放线菌错误的是

论述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论述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 细菌,其(G+C)mol%含量高,多数超过70%,因为多数种类能够形成放射状的菌落而得名。放线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海洋、动植物体等多种生境,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放线菌最为熟知的特征是具有非凡的次级代谢产物编码能力,已知的微生物生物活性化合物中有超过一半以上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多种来源于放线菌的抗生素在人类健康、农业病虫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放线菌具有从基质菌丝到气生菌丝到孢子丝的完整形态分化过程及其复杂的调控机制,成为研究微生物形态分化发育的良好素材。另一方面,结核分枝杆菌、疮痂链霉菌等多种病原放线菌也给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因此,放线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一直吸引和激励众多科学人员投身到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之中。 二、人类对放线菌的利用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1、放线菌的次生代谢生物活性产物 放线菌所产生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中,抗生素最引人注目。自从20世纪40年代初Waksman用链霉菌进行系统筛选新抗生素以来,放线菌已被认为是新抗生素产生菌的主要来源。其中许多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抗生素已用于临床,如氨基糖苷类、蒽环类、氯霉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等。放线菌也产生除抗生素外的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及酶抑制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

常用抗生素对益生菌存活率影响的研究_李忠玲

饲料添加剂是配合饲料的核心,其在配合饲料中的地位是不能被其他营养物质所替代的。益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能改善畜禽生产性能,这在许多试验中已得到证实,其中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是益生素中常用的菌种。大量试验证明,将益生素分别与抗生素、寡糖、酸化剂、中草药、肽等合理配伍表现出了理想的使用效果[1]。抗生素与益生素配伍使用,其意义有2点:一是通过添加益生素减少或避免抗生素的某些副作用;二是抗生素作为一种较成熟的饲料添加剂目前在各类饲料中已普遍应用,并能显著地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因而在短期内用益生素完全代替抗生素其难度还很大[2]。抗生素对益生素可能有三方面的影响:掩盖益生素的使用效果;破坏有益微生物的活力;杀灭肠道有害菌而对有益菌无影响。因此,抗生素与益生素究竟怎样以更佳的方式投入生产,既能充分发挥畜禽的生产性能,又能满足绿色畜产品生产的要求,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3]。本文仅对抗生素配伍使用作一初步研究,希望对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有所帮助。 1材料和方法 1.1菌种 a.产朊假丝酵母; b.枯草芽孢杆菌; c.嗜酸乳杆菌。以上菌种由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保存。1.2培养基 a.马铃薯培养基(PDA):马铃薯20g,葡萄糖2.0g,琼脂 2.0g,蒸馏水100mL,pH值自然;b.蛋白胨5g,葡萄糖10g,磷酸二氢钾1g,琼脂粉18.4g,硫酸镁0.5g,孟加拉红0.033g,氯霉素0.1g,蒸馏水1000mL;c.TSA:胰蛋白胨15g,大豆蛋白胨5g,氯化钠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7.1~7.5;d.改良MC:大豆蛋白胨5g,牛肉膏5g,酵母膏5g,葡萄糖20g,乳糖20g,碳酸钙10g,琼脂20g,1%中性红5mL(调pH值后再加),蒸馏水1000mL,pH6.0;e.MRS:酪蛋白胨,10g,牛肉膏10g,酵母膏5g,葡萄糖5g,乙酸钠5g,柠檬酸二胺2g,吐温80,1mL,磷酸氢二钾2g,硫酸镁0.2g,硫酸锰0.05g,蒸馏水1000mL,pH6.8。 1.3抗生素 a.硫酸粘杆菌素B; b.杆菌肽; c.土霉素; d.莫能霉素钠; e.盐酸林可霉素; f.新霉素硫酸盐; g.磺胺嘧啶; h.酒石酸泰乐菌素。 1.4仪器和设备 高温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振荡器、恒温培养箱。 1.5方法 将相应抗生素按不同浓度过滤除菌后混入降温至50℃的各相应培养基,同时以不加抗生素的培养基做空白对照。由成熟斜面粘取少许菌泥,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 常用抗生素对益生菌存活率影响的研究 李忠玲1,李本光1,岳淑宁2,张红艳1,秦涛2 (1.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陕西西安710600;2.陕西省酶工程技术中心,陕西西安710600)摘要:研究了9种抗生素对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3种益生菌存活率影响都较小的抗生素有3种,占所研究抗生素总量的1/3。对产朊假丝酵母有影响的抗生素有1种,占所研究抗生素总量的1/9;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影响的抗生素有6种,占所研究抗生素总量的2/3;对嗜酸乳杆菌有影响的抗生素有6种,占所研究抗生素总量的2/3。以上可以看出,枯草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受到抗生素影响的几率较大,产朊假丝酵母受抗生素影响的几率较小。 关键词:抗生素;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图分类号:S8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5071(2012)01-0061-04 Effect of antibiotic on survival rates of probiotics LI Zhongling1,LI Benguang1,YUE Shuning2,ZHANG Hongyan1,QIN Tao2 (1.Institute of Enzyme Engineering,Shaanxi Academy of Sciences,Xi’an710600,China; 2.Shaanxi Center of Enzym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Xi’an710600,China) Abstract:The effects of9antibiotics on survival rates of Candida utilis,Bacillus subtilis and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ere studied.There were3an-tibiotics,1/3of total antibiotics tested in this study,having slight influencing on survival rates of all3probiotics.There was1antibiotic,1/9of total antibiotics tested in this study,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C.utilis.There were6antibiotics,2/3of total antibiotics tested in this study,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B.subtilis.There were6antibiotics,2/3of total antibiotics tested in this study,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L.acidophil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subtilis and L.acidophilus were more sensitive on antibiotics than C.utilis. Key words:antibiotic;Candida utilis;Bacillus subtilis;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收稿日期:2011-08-15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K02-13) 作者简介:李忠玲(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育种、酶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时 间:2014-06-30 来源:深度热点作 者:bio149 令狐采学 近日,很多家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孩子打了抗生素后要不要补益生菌?孩子吃了益生菌能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吗?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抗生素后,最好要补充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强免疫力;而有的家长则认为,用了抗生素后不能补益生菌,那样的话会影响抗生素的药效;还有一部分家长持观望态度,究竟补还是不补?如果补,怎么补才有用?针对广大家长的这一系列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彭鑫博士,现将采访记录整理如下,让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解答的吧! 我们在用抗生素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哪些问题? 抗生素,中国人习惯叫“消炎药”,人们只要有点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粒和输上几天液。我们都知道,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用后,见效快、疗程短、能快速缩短生病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但与此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彭鑫博士介绍说,抗生素与其他普通药不同,在服用的时候有严格科学的方法,如果服用不当,会催生抗生素耐药性。抗药性,是指因不当使用抗生素,使抗生素在体内再也无法发挥对抗细菌的效力。身体产生抗药性后,日后小小的发炎使用一般抗生素都可能治不好,以前得了感冒吃药一星期就痊愈的症状,现在可能要拖到一两个月还迟迟治不好,甚至变成无药可医的状况。 此外,抗生素随着对抗细菌的等级也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明明第一代抗生素可以解决的却用第三代的抗生素,或是两三种不同代的抗生素连番使用,都很可能造成日后抗生素的无效。如今一个个“超级细菌”的诞生,正是滥用和错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催生出来的。 抗生素不同于其他普通药品,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硝咪唑类,如甲硝唑等。滥用和错用都会产生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科学严格地遵守抗生素的服用方法。 我国是抗生素滥用大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高耐药性的细菌的不断涌现,使普通中国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

益生菌及益生元与抗生素组合应用研究进展

益生菌及益生元与抗生素组合应用研究进展 蒋正宇周岩民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本文综述了畜禽生产中的微生态调节剂种类、作用机理及与抗生素联用的效果,为微生态调节剂的合理配伍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微生态调节剂 几十年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在预防动物疾病、抗应激、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有目共睹,但抗生素的长期和广泛应用,导致了肠道菌群失衡、药物残留、耐药性及其传递和传播等负效应。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工业的发展,一些微生态调节剂作为饲料中抗生素的替代品应运而生,如活菌制剂(益生菌)和低聚糖(益生元)等,它们通过维持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而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和生产性能。目前,益生菌和益生元已广泛在饲料中研究和应用,已就不同种类的益生菌或益生元的作用机理、应用效果及在不同动物种类、年龄、饲养环境下的最佳用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不同的益生菌或益生元之间以及益生元与抗生素、益生菌以及其他营养性或非营养性添加剂之间存在着协同或拮抗作用,寻找这些新型饲料添加剂最佳同效应的添加组合,已成为饲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 1 饲用微生态调节剂和抗生素的种类 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可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或)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剂,主要包括益生菌(prebiotics)、益生元(probiotics)、合生素(sybiotics,eubiotics)。 益生菌是有利于宿主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活菌食品或饲料添加剂。目前,用作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1989年,美国FDA批准使用的微生物有40余种,其中30种是乳酸菌。2003年,我国农业部批准使用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品种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 益生元是能够有选择性地刺激宿主动物消化道内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对动物产生有利作用的食品或饲料中的不可消化成分,包括低聚糖、微藻(如螺旋藻、节旋藻)及天然植物(如中草药、野生植物)等。目前,饲料中研究较多的益生元主要是低聚糖、酸化剂、中草药和糖萜素等几大类。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形成直链和支链的糖类,它们很难为动物体内的消化酶所降解,可直接进入肠道,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营养底物,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饲料中研究和应用的低聚糖有甘露聚糖(MOS)、低聚果糖(FOS)、低聚木糖(XOS)、低聚半乳糖(GOS)、低聚异麦芽糖(IOS)、大豆低聚糖(SBOS)等。饲料酸化剂的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主要有硫酸、盐酸和磷酸,但无机酸存在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和腐蚀加工机械等问题;有机酸更为人们所认可、山梨酸、甲酸、乙酸等,生产中使用较为普遍且效果较好的有机酸是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 自1974年欧共体首先禁止了青霉素和四环素的使用开始,抗生素的应用已广受禁用和限用。2002年,我国农业部批准规定的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使用以预防动物疾病、促进生长的饲用药物添加剂品种仅有33种。 2 益生菌及益生元与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对生产性能方面的有益作用是防病功能的延伸,可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即微生物途径和肠组织代谢途径。有关微生物途径,抗生素通过非选择性阻止或破

益生菌将代替抗生素

益生菌将替代抗生素!对孩子是一种救赎! 为了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更加健康的用药环境,推荐此文。请您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好看 看此文。 你还在滥用抗生素吗?了解过国外文化的人一定知道,在外国买抗生素比买枪都难, 但是中国对抗生素的滥用程度已经严重超标,成为使用抗生素最多的国家 “随着超级菌团的出现,人类感染到某一天真的可能会无药可救。”在全国微生 物毒素与创伤感染学术会议暨第八届脓毒症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 勇呼吁,创伤感染防治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并推广新的方法以取代抗生素。对此,盛志勇进一步指出,随着我国“以菌治菌”研究初见效,益生菌有望替代抗 生素。 《益生菌是最好的药》 作者——马克·A·布鲁奈克(MARKA.BRLJDNAK),美国自然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益生菌领域的领军人物。 益生菌是对人体有好处的细菌,它可以平衡肠道的PH值,促进体内菌群平衡,从而达到使身体更加健康的目的。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在肠道。如果说肠 道是免疫力的培训基地,益生菌就是高级培训师。 引发肠道问题的因素: 很多儿童的消化系统都有“漏洞”,从而引发过敏反应。例如抗生素的过量使用、肠胃传染、酵母菌侵扰,身体缺乏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锌等营养物质都可 以造成肠道问题。而医生通常会开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抗生素会削弱肠道的 消化功能,使过敏反应更加恶化。于是,恶性循环极大的损害了儿童健康。我 们都知道,治病要治本,而不是依靠抗生素来求得暂时的缓解。饮鸩止渴绝对 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看问题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些!早期使用过3个及 3个以上疗程抗生素的儿童日后往往缺乏微量元素,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湿疹、慢炎肠炎、行为表现不佳等问题机率要高得很多。 一、在日常饮食中,很难有效补充益生菌,所以只要宝宝有如下情况之一,就 应尽快补充益生菌。 1、服用抗生素时。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不能识别有害菌和有益菌,所以它杀死敌人的时候往往把有益菌也杀死了。打针后两个小时补充适量益生菌,都 会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起到很好的作用。 2、剖腹产、新生儿黄疸和非母乳喂养的婴儿不能从妈妈那儿得到足够的益生菌,保护健康的肠道菌膜若不健全,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体质较弱、大便干燥等 现象,也应该补充适量益生菌。 3、消化不良、大便干燥、急慢性腹泻、湿疹、乳糖不耐受症及吸收功能不好时,益生菌可以通过减少肠壁“孔洞”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产生出维生素B、K,还可以提高营养素在肠道中的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