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 之名词作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 之名词作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 之名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

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⑤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2.如果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如“能、可、欲、肯”或副词等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⑤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⑥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

⑦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名词后面如果接介词结构,这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四子侍坐》)

②皆白衣冠

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5.许多常见的成语中也存在名词作动词的语法现象,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应该注意体会,例如:

人命:草菅,茅草;把人命当茅草对待,指任意残害人命。

①草菅

..

②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天地。用于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又如: (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7)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大字版)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 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 2.病瘘(病:患……病)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 10.杖至百 (杖:用杖打) 11.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着) 12.上于盆而养之(上:放) 13.儿涕而去(涕:流着眼泪) 14.仙及鸡犬(仙:成仙) 15.裘马扬扬(裘马,穿着裘衣骑着骏马) 16.细疏其能(疏:陈述) 1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出现了云/龙) 1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出现了彩虹) 19.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20.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把鼎/玉/金子/珍珠当作) 21.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名:命名) 22.草木行列(行列:排成行列) 23.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瓮:用蓬/瓮当作) 24.乳二世(乳:哺乳、喂养) 25.客逾庖而宴(宴:赴宴,用饭) 26.执此以朝(朝:上朝)

27.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有成效,此指考取功名) 28.以其善下之(下:处……下游) 29.君子之志于道也(志:立志) 30.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31.下江陵(下:攻占) 32.顺流而东也(东:向东前进) 3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渔砍柴) 3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3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名字) 37.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38.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39.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40.乃前曰(前:上前) 41.赵王鼓瑟(鼓:弹奏) 42.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43.请以赵十五城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4.秦御史前书曰(前:走上前) 45.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46.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处于……之下) 47.徐人嘉而歌之(歌:唱) 48.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 49.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 50.以约失之者鲜矣(失:犯错误) 51.士志于道(志:立志有志) 52.故就酒家觞之(觞:请人喝酒) 53.走卒类士服(士服:穿士人的衣服) 54.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 55.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穿锦衣;玉食:吃玉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赵将括母》) 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 3、客初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梦溪笔谈采草药》) 5、二月草已芽。(同上)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8、武能网纺缴。(《汉书苏武传》) 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复庵记》) 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重力论师道书》) 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 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柳毅传》)

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 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2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2、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 24、天雨墙坏 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 2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过秦论》) 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5、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6、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于尸合。 10、事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11、鹪鹩巢于深林。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 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 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分析例7 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分析例8 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 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例9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分析因为“所” 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9 的例“罾” 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三规律总结: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例1 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 。例 2 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 。例 3 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二)规律总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上传: 黄富忠更新时间:2011-11-12 13:42:49 锦囊妙计巧解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江西省铜鼓县铜鼓中学邓先建黄富忠336200 文言精练,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取代一个词组。比如成语“被坚执锐”,用形容词“坚”就能代表“坚固的铠甲”这个五字词组;用“锐”字,就能代表“锋利的武器”这个名词词组。 这种形容词、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要识别这类词语活用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标志识别法。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有标志可找。这标志就是“其”“之”。 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意思是:秦国贪婪,依仗他们强大的势力,凭一句空话来强求和氏譬。句中“强”即“强大的势力”,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其”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词性活用的标志。 2、动词、形容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孟子·告子上》:“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后“白”即“白色”。 这两个句有个共同特点:“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就成了名词。 3、形容词前有数词作定语。 《诗经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良”即“良人”。 在这句中,“三”是修饰“良”的,这时“良”就活用为名词。因此数词也是标志之一。二、语法位置判断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懂得一定的语法知识,能熟练地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能迅速判断此类活用情况。 1、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主语。 如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在离居。”“亲爱”即“亲爱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老弱”即“老弱的百姓”。 2、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宾语。 如《左传庄公十年》:“惧有伏焉。”“伏”即“伏兵”。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贤”即“贤人”,“能”即“能人”。 在翻译这种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动词、形容词作定语。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 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8.士兵德顺昌甚。(《五人墓碑记》)*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瓮牖绳枢。(同上) 11.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12.子墨衰絰。(《之战》) 13.妇抚儿乳。(《口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师版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⑥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七年级(上) 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 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相信不少做文言文阅读的小伙伴都挺头疼的,好多句子都读不懂,翻译更别提了,这都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少的结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文言文名词活用的一些用法,希望能对大家做好翻译题有帮助。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10“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 6.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 8.瓮牖绳枢。(同上) 9.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二、.副词修饰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1 公将鼓之。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 7、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8、君子不齿。(《师说》)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名词后跟有介宾短语或处所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介宾短语: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处所名词:秦伯素服郊次。(《之战》)

·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之战》) 4、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 四、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能愿动词也叫助 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1、狼不敢前。(《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五、一个名词通过“而”连接一个动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3、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1) 4、缇骑按剑而前曰。(同上

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活用为动词的8种类别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非常常见,我们这次的作业主要是普通名词作动词的活用,而对后面具体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暂不涉及。内容主要是从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再在网上参考了一些例子,写在这也是给自己留个底吧~~~因为只是作业,理论描写并不那么严谨·· 1、名词+代词 代词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例:提弥明死之。之为代词,死活用为动词,意为为···而死。(《左传·晋灵公不君》) 从左右,皆肘之。肘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肘击。(《左传·齐晋鞍之战》) 2、副词+名词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弃君之命,不信。不是否定副词,信活用为动词,意为守信用。(左传·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君活用为动词,意为行君道。(《左传·晋灵公不君》) 成语例:不毛之地,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先礼后兵,未雨绸缪,莫名其妙 3、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为能愿动词,后跟的水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欲为能愿动词,刃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刀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云霏霏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雨活用为动词,意为下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成语例:能文能武 4、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短语+“而”+名词 而字连接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一致,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见之为动词结构,接见(冯谖),衣冠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夫子式而听之。式活用为动词,意为朝向。(《礼记·檀弓下》)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活用为动词,意为犯了过错。(《左传·晋灵公不君》) 成语例:华而不实,苗而不秀 5、名词+名词 双名词的名词活用需分情况,不是所有都是,主要的有三种: 动宾关系,两名词间形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动词+名词的结构。

文言文的词性活用

文言文的词性活用 文言文的词性活用 具体点,什么意动啊,使动,还有什么名作状这类的词类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货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弦而歌之。歌:唱歌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