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了解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主要特征:体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肌囊结构、无体腔,不完全消化系、原肾管系、梯形神经系、生殖特点及生活方式。

一、两侧对称

定义:两侧对称是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意义: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保护功能(保护色、杆状体)。

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前端:出现了头部: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

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

定向运动和主动摄食;

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中漂浮生活水底爬行陆地爬行)

二、中胚层的形成

意义: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

3)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4)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5)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

扁形动物门最先出现适合于潮湿土壤表层生活的陆生种类。

小结: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特征

1)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制,相对水螅的辐

射对称而言,两侧对称对扩大动物生活范围有着进步意义;

2)水螅具两胚层而涡虫则出现了水螅所不具有的中胚层,它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意义,使得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机能更强大。

例如,①涡虫具发达的肌肉组织,运动定向等;②另外涡虫具原肾型排泄系统,这是水螅所不具有的;③相对于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而言,涡虫具有较进步的梯形神经系统;④另外,涡虫的生殖系统比水螅更发达。从以上各点均可看出扁形动物相较于腔肠动物无疑是较进化的类群。

三、皮肌囊

定义:中胚层的出现导致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环肌、纵肌、斜肌,它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肌囊,皮肌囊除有保护

系统的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

皮表皮

囊基膜:非细胞、有弹性。

(体壁)肌肉:纵肌(内)、斜肌(中)、环肌(外)、背腹肌。

实质:中胚层,网状,贮存养分和水分

消化道:内胚层

四、不完全消化系统

不完全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自由生活种类:消化系统较发达,肠管分成多支;

寄生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甚至消失(绦虫纲)。

五、原肾型排泄系统

组成:由排泄管、毛细管和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

许多分枝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未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

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

功能:主要: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

其次: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特点:一端通向体外(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焰细胞)

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

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六、梯形神经系统(原始中枢神经系统)

前段开始出现脑的雏形,脑横神经连接

七、生殖与发育

1)有中胚层形成的生殖腺(精巢、卵巢)、生殖腺管道(输卵管、输精管)和附属腺(卵黄腺)等

2)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

3)海产种类:经牟勒氏幼虫期

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约15,000种,分三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一、涡虫纲

多自由生活、多海产。代表动物:三角涡虫、土笄蛭涡虫等

一)、涡虫纲的特征:

1、体表具纤毛、腺细胞和杆状体。

2、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达。

3、具杆状体,供捕食和防御敌害。

4、直接和间接发育(经牟勒氏幼虫期);

螺旋式卵裂(见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说明其亲源关系)。二)、涡虫纲的的分类:

依据——以消化系为主、结合统神经系统分2亚纲9-11目

1、无肠目:有口无消化道,细胞内消化。

2、大口虫目:肠管状或囊状。

3、多肠目:肠分很多枝。

4、三肠目:肠分三枝主干。

二、吸虫纲

全营寄主生活,体外寄生体内寄生、兼性寄生专性寄生

一)、吸虫纲的特征华枝睾(或肝片吸虫)

主要特征:寄生、体表具角质膜,具吸附器官,生殖系统发达、神经感觉退化,生活史多复杂

1、体表无纤毛、腺细胞和杆状体,出现了兼保护功能及吸收营养物质的外皮层

(原生质的合胞体),并具附着器(如吸盘、吸钩);

外皮层:抵抗寄主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气体交换

2、消化系统趋于退化,神经系统不发达,感官消失,仅某些幼虫阶段可出现眼

点,适应短暂的自由生活(幼虫体表具纤毛)。

3、生殖系统特别发达,生活史复杂,有更换寄主的现象

二)、吸虫纲的分类

依据:据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分三个亚纲

1、单殖亚纲:体外寄生

直接发育、不更换寄主

无口吸盘、体后具发达附着器(如吸盘、吸钩),排泄孔开口

于体前端。如三代虫等

2、盾殖亚纲:大多数体内寄生

1或2个寄主

3、复殖亚纲:吸虫纲中最多的一类,许多为人畜体内寄生虫

体内寄生

生活史复杂,需2个以上寄主:

吸盘1-2个,体后无复杂的固着器

三)、复殖亚纲生活史

成虫期寄主:脊椎动物、人,行有性生殖,终末宿主。

幼虫期寄主: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鱼类及植物,行无性生殖,中间宿主。

一般经历以下阶段:终末宿主受精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第一中间宿主②虾、蟹、鱼、蛙(第二中间宿主)

①螺类或:脊椎动物

卵:呈卵圆形,多数具卵孔,有卵壳包围。

毛蚴:生活史中第一个自由游泳时期,身体呈现梨形,披有纤毛,毛蚴很活跃,在水中自由游泳,寻找中间寄主。

胞蚴:毛蚴进入螺体后脱去纤毛形成一囊状物,保留毛蚴的体壁和原肾,靠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可进行无性繁殖。

雷蚴:长圆形,后端较钝,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通过肠道或体表吸收寄主的养料,可进行无性繁殖。

尾蚴:生活史中第二个自由生活阶段,有一长形尾,有口、口吸盘,肌肉质咽及分枝的肠道,身体前端有穿透腺,也有原肾。

囊蚴:椭圆形,无眼点,大多寄生于鱼类肌肉中。

成虫:虫体柔软扁平,前窄后宽,形成口吸盘及腹吸盘,寄生于肝、肺及血液处吸取营养。

雷蚴:指在吸虫生活史中的一种幼虫形态,由胞蚴体内经繁殖出来的小个体即为雷蚴,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在螺体内可爬行,常迁移至肝区及生殖腺区,通过肠道或体表吸收寄主营养,是吸虫进行无性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的阶段。

四)、几种重要的吸虫

●日本血吸虫(五大寄生虫之一)

1、形态:雌雄异体,生活时雌雄合抱(雄虫具抱雌沟);尾幼尾部分叉。

2、生活史:

卵成虫

终末宿主:成虫寄生在人(或畜)等动物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等处

中间宿主:钉螺

生活史的特点:

1)只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

2)2代胞蚴而无雷蚴和期囊蚴;

3)由尾蚴(感染期)直接经皮肤感染。

3、危害及症状

1)皮炎

2)咳嗽(痰带血)、发热

3)腹泻、腹痛、发热

4)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严重者死亡。

4、防治原则

1)消灭中间宿主钉螺:查螺消螺;

2)查治病人、病牛,处理其它保虫宿主,以杜绝传染源;

3)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避免污染水源;

4)杀灭尾蚴,或做好个人防护。

小结:日本血吸虫以尾蚴通过皮肤而感染人体,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由毛蚴阶段感染中间寄主(钉螺),与典型的吸虫相比,其生活史缺少雷蚴和囊蚴阶段,消灭其中间寄主钉螺是消灭血吸虫的最重要的措施。

●华枝睾吸虫(华肝蛭、肝吸虫)

1、形态:身体柳叶状,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卵小、灯泡状;单尾幼

2、生活史:终末宿主:寄生在人或畜哺乳动物(特别是猫)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沼螺、豆螺

第二:鱼、虾

成虫卵螺毛蚴胞蚴

(人、猫肝胆管)随粪入水

囊蚴鱼、虾肌肉尾蚴雷蚴生活史的特点:

1)有2个中间宿主(螺、鱼虾);

2)卵被第一中间宿主吞入消化道后,卵内毛蚴才能逸出;

3)经口感染。

3、危害及症状

1)寒战、高热

2)肝肿大、发育不良

3)肝硬化、肝癌、严重者死亡。

4、防治原则

1)不吃生或不熟的鱼、虾;

2)查治病人和管理猫、狗等动物;

3)加强粪便管理。

●肝片吸虫(羊肝蛭)

1、形态:体呈叶片状,具头锥。

2、生活史终末宿主:牛、羊等草食性哺乳动物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锥实螺;囊蚴附着在水草上。

成虫卵毛蚴锥实螺 1-2代胞蚴

(牛、羊肝胆管)

囊蚴水草尾蚴 1-3代雷蚴

3、防治原则

1)灭锥实螺;

2)禁吃生水和生的水生蔬菜;

3)查治病人并加强粪便管理、

●魏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终末宿主:人及狗等动物的肺部

中间宿主:第一、二中间宿主分别是螺(川卷螺、短钩螺)和虾蟹。

●姜片虫(肠吸虫)

终末宿主:人及猪等动物的小肠

中间宿主:扁卷螺(囊蚴附着在水生植物是上)

三、绦虫纲

全为体内寄生(脊椎动物的消化道)。

一)、吸虫纲的特征猪带绦虫

主要特征,内寄生、体带形、体壁结构(皮层表面具很多绒毛)。器官系统

的简化和特征(如消化系消失、生殖系统发达)

1、体呈长带状(背腹扁平),由许多节片连接而成;

头节:吸盘、小钩

颈部:生长区,横分裂产生节片

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结构未成熟

节片成熟节片:宽等于长,具成熟的生殖系统

孕卵节片:长大于宽,被子宫充满

2、体表无纤毛,头节具吸盘和小钩;

3、无消化道,通过体壁及绒毛吸收营养(绒毛扩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4、神经及感官退化;

5、具更发达的生殖系统及强大的繁殖能力

二、几种重要的绦虫

猪带绦虫

1、形态结构特征:略

2、生活史:成虫粪卵(孕卵节片)

人小肠

--------------------------------

囊尾蚴六钩蚴

(猪肉)(猪肠内)

生活史:主要是四个阶段。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下溶解胚膜而孵出六钩蚴,后者利用其小钩钻入肠内壁经血液或淋巴带入全身各处,一般多在肌肉中,

经一段时间(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当带有囊尾蚴的猪肉被人吃了后,未被杀死的囊尾蚴在十二指肠中翻出其头节,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经2—3月后发育成成虫。成虫在体内交配产卵,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此外,人误食猪绦虫虫卵或自体感染,也可在肌内等处发育成囊尾蚴,而使人成为其中间宿主。

自体感染:在猪带绦虫的生活史中,由于已感染成虫的患者,经消化道的蠕动,将妊娠节片送入胃内,节片被消化,虫卵进入肠内,六钩蚴破壳而出穿过肠壁被血流带到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这种感染方式被称为自体感染。

3、危害:

4、防治原则:

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的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

细粒棘球绦虫

1、形态:4个节片:头节、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孕卵节片。

2、生活史:

中间宿主:牛、羊马、人等内脏、脑

3、危害: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绦虫

第三节纽形动物门(自学)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20XX年) 一、大纲综述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动物学类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动物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绪论 了解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动物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掌握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等。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系统分类与各类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中的意义。了解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等各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了解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理解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规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生物发生规律。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动物系统进化上的意义。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辐射对称;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分类;水螅纲、钵水母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与起源。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系统;梯型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分类;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与动物造成危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分析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了解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主要特征:体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肌囊结构、无体腔,不完全消化系、原肾管系、梯形神经系、生殖特点及生活方式。 一、两侧对称 定义:两侧对称是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意义: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保护功能(保护色、杆状体)。 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前端:出现了头部: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 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 定向运动和主动摄食; 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中漂浮生活水底爬行陆地爬行) 二、中胚层的形成 意义: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 3)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4)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5)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 扁形动物门最先出现适合于潮湿土壤表层生活的陆生种类。 小结: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特征 1)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制,相对水螅的辐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两侧对称 2.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 4.焰细胞 5.雷蚴 6.雌雄同体 7.雌雄异体 8.幼体生殖 9.自体感染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 1.华枝睾吸虫可进行卵胎生。() 2.原肾型排泄系统起源于内胚层。() 3.涡虫的体壁具体腔膜。() 4.扁形动物门多具有后肾型的排泄系统。() 5.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 6.涡虫具有完全的消化道。() 7.涡虫为雌雄同体动物,故它可进行自体受精繁殖后代。() 8.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是不完全消化系统。() 9.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不具有雷蚴和尾蚴。() 10.羊肝蛭不需中间宿主即可完成其生活史。() 11.涡虫再生力强,即使把它切成两截,它们均可再生成两个成体。() 12.华枝睾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肠腔内。() 13.吸虫的体壁最外层的细胞形成合胞体结构。() 14.血吸虫为雌雄异体的寄生虫。() 15.猪带绦虫是经昆虫传播的。() 16.布氏姜片虫是经口感染人体的。() 17.扁形动物中,球状咽是其结构最简单的咽。() 18.扁形动物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的蜗虫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19.并非所有的扁形动物都具原肾型排泄器官。() 20.扁形动物的神经已经开始集中,并均已形成了脑及神经索。() 21.肝片吸虫的毛蚴可营自由生活。() 22.绦虫的幼虫营寄生生活。() 23.绦虫纲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大类。() 24.纽形动物出现了完整的消化管。() 25.纽形动物出现了后肾型排泄系统。() 三、填空 1.扁形动物与纽形动物均是_____对称、_____胚层,出现了________而尚未出现 _______的动物。 2.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包括两种______和_______,前者例如_______,后者例如 _________。 3.扁形动物的体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它们分别起源于_______胚层和 ________胚层,后者又可分为三层。即______、_______、_______。 4.蜗虫消化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5.根据其复杂程度不同,扁形动物的咽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 6.原肾型排泄器官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前者起源于________,后者则 由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扁形动物门可分为三个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涡虫对食物是__________反应,对光线是___________,夜间活动________白昼。

动物学——扁形动物门

动物学——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两侧对称的意义: ?两侧对称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机能分化: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机体的机能和效率明显提高;前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神经和感 官向前方集中,出现头部,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为动物爬行生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动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先决条件。 ?两侧对称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所以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出现了中胚层(三胚层动物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意义: ?为身体内部器官系统的分化提供了基础; ?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3.体壁为皮肤肌肉囊 皮肤肌肉囊组成: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中胚层形成的肌肉;表皮和肌肉之间的基膜体壁呈囊状,包裹全身,具有保护身体和运动的功能

4.不完全消化系统:只有口,而没有肛门 5.原肾管式排泄系统 6.梯形神经系统:脑神经、纵神经索、横神经等构成中枢神经。

7.形成了生殖系统:有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等结构 二、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扁形动物有自由生活与寄生生活的种类,根据形态特征与生活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1.涡虫纲(三角涡虫)——自由生活 1)体壁——皮肤肌肉囊 2)消化与营养——具相对较复杂的不完全消化系统 口-咽-肠-肠支 肠壁: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无肌肉 3)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系统:一对脑神经节,一对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构成 梯形。 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觉细胞构成,只能感光,不能看物象。 耳突:上有感觉细胞,有味觉和嗅觉功能(非听觉器官) 4)生殖与再生 a)无性生殖——横裂

第六章 扁形动物复习题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两侧对称 2. 皮肌囊 3. 原肾型排泄系统 4. 焰细胞 5. 雷蚴 6. 雌雄同体 7. 雌雄异体 8. 幼体生殖 9. 自然感染 二、填空题 1. 扁形动物与纽形动物都是对称胚层,出现了而尚未出现的动物。 2. 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和,前者如,后者如。 3. 扁形动物的体壁是由和构成,它们分别起源于层和,后者又分3层,即、和。 4. 涡虫消化道包括、和。 5. 根据其复杂程度不同,扁形动物的咽可分为、和。 6. 原肾行排泄器官主要由和组成,前者起源于,后者则由和 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和。 7. 扁形动物可分为3个纲,即、和。 8. 涡虫对食物是反应,对光线是,夜间活动白昼活动。 9. 只有生活的涡虫耳突具、和等器官。 10.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有、、和,它们同属于纲。 11. 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12. 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13. 吸虫生活的幼虫期有、、、和5阶段,如。 14. 日本血吸虫是通过而感染人体,其成虫寄生于,有阶段感染中间寄主,与典型的吸虫相比,其生活史缺少和阶段,消灭其中间宿主是消灭血吸虫最重要的措施。 15. 吸虫按其寄主生活方式可分为和,,前者成虫进行呼吸,后者成虫进行呼吸,它们营自由生活的幼虫都是进行呼吸。 16. 绦虫的成虫寄生于,其生活史包括、、和等几个阶段。 17. 人为猪带绦虫的宿主,是因误食了猪带绦虫的,它的成虫以附着于宿主的吸取营养。 18. 纽形动物门与扁形动物门最典型的区别是,纽形动物门具有、和 ,且它们都为雌雄体。 19. 疾病黑热病昏睡病痢疾疟疾华枝睾吸虫病大肚子病 寄生虫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教案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教学目标 1.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 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 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 能力。 3.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 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 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 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 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 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 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 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 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 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 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 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过程设计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用具 标本(猪肉绦虫)、挂图、录像、投影片。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呢?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于猪肉绦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观察猪肉绦虫的成虫标本或挂图,同时思考:猪肉绦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寄生相适应的? 第二,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iminthes Platyheiminthes))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涡虫纲涡虫纲((Turbellaria Turbellaria))第三节吸虫纲吸虫纲((Trematoda Trematoda) )第四节 绦虫纲绦虫纲Cestoida Cestoida Cestoida)) 第五节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第六节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附:纽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Nemertinea) )

扁形动物概述

玉 溪师范学院李 红 梅玉 溪师范学院李红 梅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体被腹扁平二、两侧对称 三、具三胚层具三胚层、、无体腔无体腔、、具皮肤囊 四、不完全消化系统及原肾管排泄五、呼吸和循环六、生殖系统七、生活方式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玉 溪师范学院 李 红梅玉 溪师范学院 李 红梅一、体被腹扁平体被腹扁平。。 二、两侧对称及意义两侧对称及意义。。 讨论讨论::左右对称左右对称((概念概念))、形成形成、、意义意义??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左只有一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份右相等的两个部份,,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背面和腹面。。 2、形成形成::动物动物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 3、意义意义::(1)使动物的体制有了分化:前、后端后端;;背、腹面腹面;;(2)体制的分化促使机能的分化有关有关::感觉感觉((头)、)、保护保护 (背)、)、运动运动运动、、摄食摄食((腹面腹面)。)。(3)运动运动::不定向到定向。(4)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5)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为动物为动物由水底爬行生活演变到陆上爬由水底爬行生活演变到陆上爬行生活创造了条件行生活创造了条件。。 总之总之::使动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动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获得了更广泛意义的适应。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初中生物标准教材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 计(参考文本) Bi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types, structures, functions, behaviors, development, and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ms at all level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计(参考文 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

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

扁形动物门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教学目标 1.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3.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I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人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哈呢?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人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地位 ●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形成皮肌囊;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出现器官系统;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梯状神经系统;具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既有自由生活也有外寄生和内寄生的种类。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个胚层,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两侧对称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演变成定向运动; 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 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再演变陆上爬行生活. ●2.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和意义 ●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 ●身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器官的形成使运动加快,摄食增加,促使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发展,加强了新陈代谢. ●中胚层分化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和肌肉组织: ●肌肉层促进了运动机能的发展。 ●实质组织:部分中胚层形成的, 葡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抗干旱, 耐饥饿, 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3、具有皮肌囊(dermo-muscular sac) ●由动物表皮层和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紧贴在一起,构成囊状体壁,称之为皮肌囊,为实质组织所充填. 4.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im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 消化系统具有口、咽和肠,无肛门。 不完全消化管 ●5.具有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a?a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份、调节渗透压和排出含氮废物.

第6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它比腔肠动物高等(要理解两侧 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答: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一)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二)中胚层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三)皮肤肌肉囊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四)消化系统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 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五)排泄系统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有类群。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六)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